《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

【作 者】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编
【页 数】 431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21.05
【ISBN号】978-7-5679-1714-9
【分 类】老年病学-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编. 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1.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内容提要:

本书荟萃了学会多位知名专家撰写的41篇报告,围绕各专业进展与现状,以国际化、多学科视野,针对老年人常见的急、慢性病,共病等医疗需求,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及康复与照护建议;针对医养照护机构如何全面提升对老年人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综合评估、疾病预测预警,如何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控,以及在营养、运动健康处方等适老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方面,给予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在强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培训,促进老年医学科和老年医疗机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本书内容丰富实用,可以让更多的老年医学工作者有机会学习、了解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发展动态,积极参与国家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创新应对研究,发挥学会的学术交流优势和组织协调优势,助力国家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助力中国健康老龄化!

《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内容试读

老年共病的管理与科技应对

范利

老年共病(geriatric multimorbidity或geriatric comorbidity)是指一个个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也包括老年综合征。随着人类的寿命延长,老年共病的患者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幸福感。老年共病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躯体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且大大增加了失能、衰弱、死亡、多重用药的风险,导致了更高的医疗保障需求,为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发展很快,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8.1%,其中高龄老人(≥80岁)的数量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不断增加,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龄老年群体

我国老龄化慢病的特点是一个老人患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全身多器官受累。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的共病患病率达60%,80岁及以上人群的共病患病率达80%,而85岁以上人群中有54%的人同时存在4种及以上的慢性病。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老年疾病临床多中心报告》,统计分析了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万余人次老年住院患者近10年的临床数据资料,发现老年住院患者共病比例高达91.36%,人均患病4.68种,其中恶性肿瘤、高血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占据住院患病的前五位。共病衰弱导致的失能、失智,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威胁。面对这样一个银发浪潮的慢病群体,不仅给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带来巨大的考验,也给老年医学迫在眉睫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老年共病发生机制的研究

不同疾病组合模式下,共病的发生机制不同。目前研究表明,共病的发生与以下因

7

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

素有关。①共同的遗传因素。许多共病具有特定的易感性基因。有研究表明,位于染色体15q、4q31、4q24和5q的CHRNA3、HHIP、FAM13A和HTR4位点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肺癌的共同易感位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I,VEGF-1)rs7326277TT基因型能够促进炎症

上皮间充质转变和肿瘤生长,也是COPD和肺癌的共同易感位点。②共同的危险因素。吸

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和酗酒等是一系列常见疾病和许多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常见危险因素如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低维生素D水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盐摄入过多等,在自身免

疫性疾病患者中更为多见。③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细胞凋亡、神经递质传导等生物学机制的影响。例如,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CVD共病增加有关。Assies等发现,氧化应激通过对脂肪酸和一碳代谢的影响,可导致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共同损害。另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乳腺癌、结直肠癌等患病风险增加,这与胰岛素和其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高水平有关。它们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了细胞凋亡,增加了患癌的风险。④共病患者多器官系统损害产生的生理应激可能发挥协同作用。共病间的相互影响了促使疾病发展,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例如,积极控制血压可抑制高血压造成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风险等。

二、老年共病综合评估的应用

与单一疾病不同,共病患者的评估有其复杂性。由于共病是重要的预后不良因子,因此评估老年共病患者时,需要将共病对身体、认知和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综合在一起。目前对于老年共病所涉及的身体和认知功能、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日常活动、老年综合征(尤其是衰弱)、独立性、自我效能感和其他以患者为导向的因素的有效评估方式及应用,仍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目前共病评估方法和定量分析指标较多,评估工具的不断发展将提高医护人员对治疗方案风险和获益的了解,促进医患共同决策,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由于共病的疾病数量和种类有差别,信息数据的来源也不同,因此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目前共病的评估工具较多,其中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是较为常用的评估体系,用于评估疾病与患者死亡、失能、再入院等的相关性,但

纳入的l9种疾病不包含缺血性心肌病及帕金森病等,具有一定局限性;Elixhauser合并症指数(Elixhauser comorbidity index,ECI)覆盖的疾病谱较CCI广,它不仅可以评估患者的死亡风险,还可评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老年合并症指数(geriatric index of

2

1.老年共病的管理与科技应对

Comorbidity,GIC)对纳入疾病进行了严重程度的细分;共存疾病指数(Index of Coexistent

Diseases,ICED)是目前唯一将功能状态纳入的评估工具。应呼吁采取综合性、与治疗复杂性相关的、关注患者需求的评估模式。此外,评估还必须建立在提高标准化治疗和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上,适应患者偏好,实现微妙的治疗平衡。

三、老年共病多重用药的管控

多重用药是指患者同时服用5种及以上药物。共病老年人的多重用药情况非常普遍」在65岁及以上的美国老年人群中,多重用药的比例占39.0%:在欧洲的社区,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比例占47.4%。我们调查的老年住院患者中,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的比例占

43.8%。药物治疗方案的复杂性,不仅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有关,还与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等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老年共病患者,使用复杂的药物治疗方案是有害的,可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如患者可能出现跌倒、衰弱、消化及代谢等功能障碍,增加住院甚至死亡的风险。药物间相互作用(如奥美拉唑和华法林)和治疗上的竞争,即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可无意中导致另一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加之年龄增长带来衰退的机体组织代谢、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变化,更有可能引发或恶化共存的疾病、老年综合征和药物不良反应

针对老年共病的发生率高及多重用药的现状,需加强多学科联合诊疗和综合管理,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及策略。医师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确需开具处方时,要考虑共病对用药的影响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需要注意多器官药物之间及对其他靶器官的不良反应。如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抗血小板药物在外科围手术期间的出血问题、血液疾病患者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的抗凝问题等。针对复杂疾病,要制订个性化的综合诊疗方案,缩短就诊时间和次数、规避不合理用药风险,同时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制药行业进行药物开发时,可为老年人量身定制,要充分考虑生物利用度、可接受性剂量调节和给药途径、社会文化可接受性等,对共病老年患者给予最优和最方便的给药途径。比如将口服药物制作成泡腾片或分散片以帮助吞咽,对吞咽困难的老人可研发速溶的含片或贴剂通过皮肤黏膜吸收;使用不同颜色来帮助老人识别,开发更易启用的吸人器等。监管机构也应要求制药企业提供针对老年人的药物递送和老年人所需的各种剂型,方便老年患者使用。

四、老年共病的科技应对

遵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

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

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的方针政策,国家各级政府聚焦“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问题,出台很多政策和措施,并于2016年在全国评选了6家医院作为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于2016年6月27日正式获批中心根据中国老年人的慢病特点(高龄的多、共病的多、危重的多),围绕老年共病的研究情况,搭建了基础和临床资源平台建设,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老年生物样本库近9万份建立35万例老年共病的临床数据库,这为老年共病医学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数据平台同时完善临床诊疗平台,建立老年共病多学科的联合门诊、老年共病远程联合会诊中心和远程培训中心;开设防跌倒多学科联合门诊:采用仿真动感平台技术对老年人防跌倒和骨质疏松及骨折、脑出血微创手术等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建立老年衰弱患者评估标准,进行个体化防治关键技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展多学科联合的精准代谢干预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运动学、营养学及人工智能相结合,对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人群进行非药物干预,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心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联合发布了14项与老年病相关的适老团体标准和20余部老年病诊治共识和3部指南,尤其是《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和《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在老年医学领域起到了里程碑作用。

五、老年共病的全程管理

未来老年医学的发展其实是管理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和慢病的管理是健康老龄化的关键。人不可能长生不老、无疾而终,老年共病难以治愈。但是通过早期的健康管理干预和长期的健康维护,完全可以使生理的老化进程减慢,使患病的时间后移降低共病发病率。这就必须从青少年起直至老年,全程进行干预管理。公共卫生教育的目的,是让全社会每个人从小就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危险因素进行防范,而非到了老年阶段才发觉疾病发生之多、快、猛,所以要针对各年龄段可改善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健康宣教,减少慢病发生。如加强运动和营养补充,增加老年人肌肉的容量和力量,延缓衰弱发生,可以防跌倒、防失能:加强认知活动早期训练,可以延缓老年失智的发生。健康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全民工程,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从源头上防范疾病,堵住慢病的“泛滥之灾”。

建立以患者为导向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生物学方法”,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环境体验,结合患者偏好,使患者能够与跨学科的管理团队共同决策。老年共病管理需要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过渡。患者的优先事项包括身体和认知功能、症状控制、减轻治疗负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保持独立性和总体幸福感等。美国老年医学会制定了5条老年共病患者管理的指导原则:①鼓励将患者的依从性

1、老年共病的管理与科技应对

纳入医疗决策中;②可以应用已发表的证据,但承认证据的人群选择局限性:③根据风险负担、收益和预后制定全面健康管理决策。④多学科评估治疗的复杂性和可行性。⑤选择效益最佳、危害最小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医养结合是管理共病老年群体的刚性需求,面对高发的慢病、共病老人,单靠养老是不行的,医养结合已成为必然。医养结合的主要任务是防治慢病、共病,维持老人躯体功能和心智健康,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融入社会生活”为目标。我们在全国进行了6种医养结合模式的试点和探讨,经过分析后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之道,在于构建融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点的“居家型机构”养老模式,这就要求满足以下元素:①营造身心并护、注重精神慰藉的大家庭式居住和抱团式扶助氛围的生活环境,提供机构式连续性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保障,形成一体化的医康护养社会和国家投资及医保机制。②重视老年人的康复医疗,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老年人的基本功能,使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而改善生活质量。③保障老年人摄入健康、合理的营养需求,这是预防慢病复发和衰弱失能的关键。④对没有任何救治希望和意义的患者,在临终期提供可减轻痛苦的安宁疗护强调患者躯体的舒适和心灵的慰藉,不再做增加痛苦的有创检查和治疗,使患者舒适、安宁、有尊严地离世。综上,对老年慢病防控的关键是把健康教育和慢病管控做好,做到无病期主动康养:急病期住院医治:稳定期康复照护:终末期安宁疗护,形成连续动态全程的新型管理模式

但这需要培养大量老年医学领域的多学科人才,尤其是慢病管理人才和中长期照护人才。为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共建“老年医学培训中心”并在全国成立了51个培训基地,率先主编出版了老年医学培训系列教材,包括全国高校国家级研究生教材《老年医学》,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老年医疗照护》4部,《老年医学临床实践技能进阶培训》《中国老年医疗照护教学与实践指导》等系列教材。在国内首次提出“老年照护师”定义,并在国家标准平台发布《老年照护师规范》团体标准,在全国展开基层老年医师、照护师及讲师培训百余场次,参训人员数万余人。在全国范围内开办6期“老年医学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高级研修班”及“老年共病个案管理师”国家级教育项目,对15个省市,30余家医院、千余名社区卫生中心医师进行临床同质化培训

六、小结

老年共病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瓶颈,是老年医学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我们不仅要大力开展对老年共病的研究,还应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老年共病患者的管理和医学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其固有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挑战了单病管理

5

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

的基本原则。考虑到共病对疾病治疗和预后的显著影响,需要将共病融入临床和科研实践中,合理参照临床指南,跨学科综合评估患者的风险和获益,结合共病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实施精细合理的治疗方案,结合老年医学临床研究的客观依据,有效提升老年共病患者的整体管理水平。大数据时代,共病研究需要数据库,它可以提供各种各样共病组合人群的数据信息,有利于理解特定干预对特定人群的危害和获益。

参考文献

[1 Atun R.Transitioning health systems for multimorbidity [J].Lancet,2015,386(9995):721-722.[2]Bahler C,Huber CA,Brungger B.et al.Multimorbidity,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costs in anelderly community dwelling population:a claims data 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J].BMC Health Serv Res,2015,15:23

[3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2018-03-22 ]http:/www.rcgp.org.uk/about-us/news/2016/november/new-report-shows-gaps-in-healthcarefor-increasing-number-of-patients-with-multiplecon-ditions.aspx.

[4]范利.我国老年人慢性病防控迫在眉睫[J1.中国临床保健杂质,2018,17(11):801-808.

[5]曹丰,王亚斌,薛万国,等.中国老年疾病临床多中心报告[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8,17(11):801-808.

[6]Schwartz AG,Ruckdeschel JC.Familial lung cancer:ge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elationship to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73 (1):16-22.

[7]Wang H,Yang L,Deng J,et al.Genetic variant in the 3'-untranslated region of VEGFRI geneinfluence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lung cancer development in Chinese population [J].

Mutagenesis (5):311-317.

[8]Nagy G.Nemeth N,Buzas E.Mechanisms of vascular comorbidity in autoimmune diseases[J].

Curr Opin Rheumatol,2018,30:197-206.

[9 Gonzalez-Gay MA,Gonzalez-Juanatey C,Pineiro A,et al.High-grade 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correlates with accelerated ather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J].J Rheumatol,2005,32(7):

1219-1223

[10]Assies J,Mocking RJ.Lok A,et al.Effects of oxidative stress on fatty acid and one-carbon-metabolism in psychiatric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orbidity[J.Acta Psychiatr Scand,2014,130(3):

163-180

[11 Tsilidis KK,Kasimis JC,Lopez DS,et al.Type 2 diabetes and cancer: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observation studies [J].BMJ,2015,350:g7607.

[12 Barnett K,Mercer SW,Norbury M.et al.Epidemiology of multi-morbidity and implications for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