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满意度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邓峰,李敏谊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家长满意度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

【作 者】邓峰,李敏谊著
【页 数】 218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20.05
【ISBN号】978-7-5682-8423-3
【参考文献】 邓峰,李敏谊著. 家长满意度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家长满意度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内容提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此,公平和质量应该成为衡量学前教育是否办好的两个核心指标。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也在2013年正式开始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尊重父母的教育选择权,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运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国内外近年来诸多的教育改革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对父母参与教育的重视。本书主要利用一个学前教育以市场机制占主导的地级市和一个学前教育以政府供给占主导的地级市开展的家长满意度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和择园机制,学前教育供给方式对家长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结构性质量和过程性质量对结果性质量的影响。本书可供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参考构建学前教育分类供给和质量保障体系,也可供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基于家长满意度改进办园质量,还可供学前教育学者和研究生了解幼儿园办园质量的评估策略。

《家长满意度与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内容试读

第一章研究背景

一、学前教育市场化与公益性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动员女性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学前教育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在此时是单位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贯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前教育的定位仍然是“托幼服务”的范畴,属于“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幼儿园或者托儿所提供托幼服务主要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提供托幼服务的“单位职工福利”性质非常明显,是以单位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费投入体制(刘焱,2009)。

1992年“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各项事业向市场化推进,幼儿园也改制推向市场。市场化的改制使学前教育服务更多依赖市场、社会和公民个人承担,出现公办幼儿园数量逐渐减少、民办幼儿园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的现象。学前教育政策和管理体制经历了从企业/社区福利服务为主到社会化服务为主的体系转变。

在学前教育的福利性被弱化的同时,学前教育的教育性日益得到

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教育部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文本

一直把学前教育明确规定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系“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随着社会

1

2

长满意

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希望不再只是照看幼儿的看护机构,而是能提供高水平的、科学的学前教育机构。计

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原本就具有重教传统的我国社会和家庭更加重视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

育质量评

强调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又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陷入了一种两头无着落的尴尬境地,学前教育既失去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单位福利的经费来源渠道,也因为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而被排除在政府教育财政性预算之外。学前教育面临着财政性经费的来源和投入问题,仅仅依靠市场和家庭购买,致使“入园难”“入园贵”和“入园差”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刘焱,2009)。

首先,学前教育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国家财政只投资于数量有限的公办幼儿园,这些公办幼儿园不但收费水平相对低廉并保持相对稳定,而且办学规范、教师素质高,成为群众最希望入读的幼儿园。但由于公办幼儿园学位数量有限,报名录取比例逐年增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要。虽然在政策支持下,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很快,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庞大的学前教育需求,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幼儿园的数量和在园儿童人数大幅下降(屈智勇等,2011)。

学前教育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使得高收费问题随之产生。一些优质公办幼儿园往往会收取赞助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使得家长的实际经济负担大于托幼服务费。要确保学前教育有一定的质量,幼儿园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办学规范,能够提供或配备特定的园舍设施设备、符合要求的教职员工、必要的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等,这说明维持一定的教育质量需要一定的教育成本支出。民办幼儿园的收费标准由幼儿园按办学成本测算提出,报物价部门备案。但是民办幼儿园因政府财政保障水平较低甚至没有,只能通过高收费维持相对规范的办学行为和聘用有一定素质的教师队伍,由此形成“入园贵”的局面(步社民,2000)。

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市场的不规范及政府扶持与监管的缺位,导致

大多数的民办幼儿园处于低端运行状态。由于政府尚未建立公共服务体系,造成一小部分高端民办幼儿园实行高收费来保证学前教育质量,只有少数高收入人群才能够承受定位高端服务的幼儿园。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由于群众缴费能力的限制,缺乏起码的办园条件和人员素质,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服务质量低下(庞丽娟,2009)。在不能获得足够的保育费收入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只能通过增加实际班额、缩减教职员工配备人数、降低教职员工工资、压缩正常教育经费支出等途径,维持低质量的“以教养教”,这样会陷入“低收费、低成本、低水平、低质量”的恶性循环,造成“入园差”的恶果(周永明等,2010)。

二、“办好学前教育”与“幼有所育”的政策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2030教育行动框架》(Education2030:

Incheon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 for Action-Towards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UNESCO,2015)中也提出,到2030年每个儿童都应享有优质的学前教育和保育,学前教育也被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子领域,从而纳入包容、公平和优质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5后行动计划》(post-2015 action plan)报告中指出,儿童发展和教育的下一阶段的关键是减少因贫困和社会阶层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孟倩,2018)。学前保教的质量提升及优质资源的公平获取也成为当今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的价值追求。

三、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

学前教育结果的含义一种指儿童的发展,即儿童各领域发展的状

况,其中认知发展可能是监测的重点,因为它被公认是儿童入学准备

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对幼儿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产生

积极影响,它被公认是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方面。Domitrovich(2013)】

3

长满意

针对美国哈里斯堡地区幼儿园项目时间的长短对社会低收入家庭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入读3~4岁幼儿园共两

年时间的幼儿在进入5岁班之后,在早期阅读和数学能力上获得的测验分数要显著高于只读一年幼儿园的幼儿。

育质量评

另一种结果是学业情况。这种结果往往不是考察学前阶段的学业情况,而是考察儿童入园及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对儿童入小学以后学业的影响。采用儿童在小学、中学的成绩作为学前教育的产出指标时会发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会给儿童今后的学校生活提供良好的开端。

Fitzpatrick(2013)采用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中的个体数据,考察佐治亚州儿童参加4岁学前班对其四年级时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儿童小学的学业成就受到4岁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处于乡村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处境不利儿童获益更大。

第三种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比如儿童成了合格的公民,而不是青少年罪犯。但对这种结果的考察比较困难,不仅要做长期跟踪研究,而且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Myers,20O6)。研究发现高质量的有效学前教育将会给社会和教育界带来双重益处,如儿童成了合格的公民,拥有更高的收入和幸福感等。Chetty等人(2011)在

一项基于田纳西州幼儿园项目的研究中,将儿童测试分数的百分位等级和他们到25~27岁时的平均年收入联系起来,发现二者呈线性关系,即测试分数每1个百分位的增长可以预测成年收入基本相同的增长率。Bartik(2013)根据儿童测试分数推测了美国Tulsa市的普及学前教育项目对参与者未来收入的影响。在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后,推算出测试分数每1个百分位数的增长将对应1502美元的收入增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Sylva,1993)。学前教育在给个人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蔡迎旗、冯晓霞,2007),众多有关早期教育成本一效益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如对美国开端计划的成本效益评估发现:为贫困家

庭提供早期教育服务,可以减少这些孩子成年后的犯罪率和对社会救济的依赖,其结果大概是1美元的项目投入,将给社会带来17美元的收益(Ellsworth,1998)。

是否将儿童发展结果纳入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或者评估指标还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郭良菁等,2006;潘月娟等,2009)。美国大多数州的学前教育评估标准还不包括对儿童学习和发展水平的测量结果。一些学者主张将儿童发展评估标准同学前教育机构评估标准分离,不赞成将二者结合起来(Tout,2009)。美国一些州虽然已经发展出了早期学习标准,然而这些标准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儿童评价或学前教育机构选择和实施课程时的参考,很少有州将其整合进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之中。究其原因,首先是儿童发展评价结果的信效度不容易保证,且评价儿童非常耗费人力和物力;此外还与美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理解有关,他们认为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与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不存在线性的关系,学前机构的质量并不能被儿童发展水平直接、全面地反映出来。强调以儿童发展水平作为学前教育机构评估标准,可能会导致学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澳大利亚实施的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与美国不同,他们将儿童发展结果纳入标准之中。新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学前教育机构实施课程要以“早期学习框架”为指导,力求儿童在以下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拥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与其所处的世界建立联系并参与其中,拥有较强的幸福感,成为自信的、积极的学习者,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在进行新标准的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会对儿童各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直接评价,主要采用现场观察的方式。此外,新标准还增加了对儿童学术性知识的要求(刘昊,2013)。

儿童能否从幼儿园获益关键在质量(OECD,2012;Bauchmuller,

2014)。全球发达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质量关系到

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并认为在儿童一生中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投资就是提供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由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强势开

端V》(Start Strong IV),旨在探索各国如何使用监测体系以提升儿童

5

6

长满意

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是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构成,其监测领域包括了创造力、社会情绪能力、身心健康等

(0ECD,2015)。“促进所有儿童全面发展”已经成为近年世界银行教

育项目的主要价值诉求。为此,世界银行开发了“SABER-ECD(he

质量

Systems Approach for Better Education Results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政策评估框架,并在实践应用中被证明具有较强的国际适用性

(Sayre,2015)

评价是以标准为依据作出的价值判断。学前教育的评价标准要依据人们对托幼机构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决定人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托幼机构是否达到了期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幼儿园更多被定位为抚养、照料幼儿的福利机构,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使父母能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儿童代表着未来的人力资源,儿童的发展品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在全球的竞争力。随着对学前教育价值认识的深入,世界各国都开始将学前教育定位为奠基、提升全民素质的国家战略性事业。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把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随后又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一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一2020年)》,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儿童保健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国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肯定了学前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幼儿园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工作规程(2015)》也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