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邓惠明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

【作 者】邓惠明著
【丛书名】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标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
【页 数】 169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5.09
【ISBN号】978-7-309-11730-1
【价 格】25.00
【分 类】幼儿园-家长工作-幼儿师范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邓惠明著.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内容提要:

本教材论述家长的教育素养、家长工作的内容与原则、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活动方式、家长资源分析及其利用,实施家长教育(亲职教育)的具体策略以及组织管理等。修订后由八讲增加到十讲,1.家庭教育基本原理;2.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概述;3.家园合作指导;4.家长资源及其利用;5.亲职教育的概述;6.幼儿园亲职教育的实施程序;7.幼儿园实施亲职教育的途径;8.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组织与管理;9.幼儿园亲职教育的资源开发;10.家长工作典型案例分析。修订版增加了家长工作的典型案例及点评,更加直观生动,具有明确的指导性。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内容试读

绪论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的内涵,从多维度论述了三种教育形式的相关关系。着重论述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影响,要求幼儿园要认真开展家长工作,协调各方教育力量,来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种教育形式的概念,能从不同角度认识三种教育形式的关系。同时,能结合实际理解家庭教育的作用,理解个体的成长过程是个体和教育环境对话的过程,形成重视家庭教育的意识。

引子

当前家庭教育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

虽然“当前家庭教育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这个问题问得并不严密,但问题一经抛出,还是常常引起讨论者较大的争议。大家见仁见智,各执一词。

持“当前家庭教育是强化了”观点的人的依据是:当前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用于孩子的教育支出是家庭消费中最大的支出,尤其在孩子的学业和特长培养方面非常下工夫。持“当前家庭教育是弱化了”观点的人的依据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大多与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实施不当的家庭教育有关系。特别是新生代中存在的自我中心、意志力不坚强、责任感不足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家庭教育弱化的境况。

【评析】

“当前家庭教育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这是一个被有意模糊了的话题。提问者并未对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要素做明确的规定,可以使讨论的空间更大。各执一词的讨论双方,都基于家庭教育现实的某一方面来看当前的家庭教有问题。

持“强化”观点方,是从家庭在教育投入量的角度看到家长对下一代教育的重视;持“弱化”观点方,则更多是从家庭教育结果的角度来问题。如果我们把两者的观点集中在一起,就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即家庭在救育上的投入与产出的差异性问题:当前,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增加了,但教育效果却变差了。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第二版)

我们不禁要问:在孩子教育上大量的投入,为何无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呢?大众对家庭教育投入上的增加表示对家庭教育的高重视和高期待。但是,家庭教育“低产出”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如果仔细分析家庭的教育消费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教育支出远远大于在家长身上的教育支出,家长们很少为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买单。可以预想,假如家长持不当的教育理念,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的结果会是“不教比教更糟糕”,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负作用。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主要集中在孩子的课外学业辅导和专长训练方面。对于这些课外的学习和训练,孩子往往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快乐,反而以此为负担,甚至为此产生了亲子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影响到孩子个性发展。可见,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仅要考虑投入的多少,还要考虑支出的项目内容及效果。

对家庭和家庭中影响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需要我们做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个体成长一般都要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人们把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受到的教育定义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是个体成长所要经历的三种教育形式,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它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个体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是其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对于家庭教育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家庭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中各种要素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成长的影响,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关注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需要兼顾家庭教育的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内涵。(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是指制度化教育,它包含各式各类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学龄儿童教育,也包括学前教育;不仅包含全日制学校教育,也包括半日制、业余的以及函授等各种教育形式。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由专职的教育者一教师来实施教育,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媒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教材等),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因而,学校教育是主导的教育形式,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

(三)社会教

社会是一个广泛的、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概念。从宏观上说,社会教育是个体生存环境中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氛围等宏观要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这些宏观的社会要素是通过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方式等途径,影响到个体的观念和行为。

微观的社会教育,则可以理解为社区教育。社区是一个比学校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学校是社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社区通过其区域范围中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图书馆、少年宫、剧院、体育活动场所等对个体产生文化教育影响。同时,社区居民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社区教育

绪论

是学校的拓展和延伸,它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封闭状态。学校教育可以指导社区教育,通过参与社区的家庭教育辅导站、家长学校等,为提升社区居民的素质提供服务。

一般意义上研究的社会教育,涵盖了社会生活中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资料链接

社。区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种组织体制。①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从其发生的时间维度看,似乎是一个更替过程。个体首先降生在家庭中开始家庭生活,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随着个体的成长,个体进入学校,开始学校生活并接受学校教育。当个体从学校中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开始社会生活,并接受社会教育。对于三种教育形式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对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不仅仅限于“基础”和“奠基作用”。三种教育形式对个体成长发生的作用并非仅仅简单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更替。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比以往已经认识到的要更深刻、更久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会交织在一起对个体成长产生作用,“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表述,也不能涵盖三者的全部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不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三者的教育合力也不能够自发形成。教育者要正视三种教育形式的影响,并努力协调和改善三者的关系,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是互相交织的、并列的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虽然是按照个体与其直接发生关系的场所来划分,但三者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互相替代的连续过程。虽然个体的成长轨迹是首先降生于家庭,继而入校升学,毕业后走上社会,但个体不是单纯地先接受家庭教育,然后接受学校教育,最后接受社会教育。

从横向上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不是三个连续的相切的环。个体最先接触的环境是家庭,但家庭不是一个真空的环境,社会影响会通过影响家庭的社会生活要素而渗透到家庭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到家庭中的个体。“家庭本身虽是私生活的据点,但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教育影响的性质却不免受到社会文化氛围,特别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就整个社会来说,家风、家教也打上一定的社会阶级烙印。”②

当个体进入到学校之后,家庭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就此阻断。每个人都带着家庭教育的烙印进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就会互相纠缠和碰撞。学校承担着国家和社会对新生一代的教育任务,自然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组织学校教育影响因素,来影响受教育者。所以,个

①鲁洁.教育社会学[M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49.

②陈桂生.教有原理[M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2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第二版)

体并非等到学校毕业才进人社会,而是一直都处在社会影响的浸润当中。个体离开学校进人社会,仍然是带着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开始社会生活,而且这些影响还会延续至个体之后组建新的家庭和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因而,我们可以用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环来表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影响是互相交织的、并列的关系。(见图0-1左图)

社会

社会教育

教育

家庭

学校

家庭

装格

教育

教育

教育

图0-1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教育的横向关系

(二)家庭和学校是并存于宏观社会环境中的两个对个体影响较大的微观环境

相对于家庭和学校而言,社会是一个抽象的、宏观的概念。社会由诸多因素构成,家庭和学校共同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是影响个体成长的两个重要的微观环境。社会通过政策方针、经济杠杆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影响社会成员的观念、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也通过发布政策法规影响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影响个体接受的学校教育影响。所以,个体一方面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同时在间接地接受着社会教育的影响。(见图0-1右图)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延伸至个体的一生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奠基工程,也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几种

学校教育教育形式中最早、最长久、最深刻的教育形式(见图0-2)。家庭社会教育

教育虽然是比较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家庭教育所具有的随机性、及时性和针对性,以及家庭成员与个体之间密切的血缘和情感关系而产生的家庭教育持久性、深刻性等特点,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对个体成长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因素。

图0-2家庭、学校(幼儿园)和社会教

个体降生在家庭中并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然后个体带着家

育的纵向关系

庭教育的影响,进入到幼儿园和学校。个体以他们在家庭中形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接受幼儿园和学校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影响直接影响着个体后续接受教育的状况。如果他们在家庭中形成了积极正向的个性,就容易适应幼儿园和学校中的要求和规范,就容易适应幼儿园和学校生活。反之,如果个体在家庭中受到不良的教育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与幼儿园和学校的规范相左,个体在幼儿园和学校中就可能出现适应困难。幼儿园和学校则需要费很大的精力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

家庭教育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可以延伸至终身。人的一生都在家庭中度过,只是会从原生家庭走入新生家庭而已,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伴随着个体的一生。也就是说,个体走出原生家庭之后,原生家庭的生活经验会影响到个体的学习态度与动机、择业取向、交友和择偶标准、婚姻家庭观念、家庭教养方式等,个体的人际交往方式、择偶标准、新生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方式,都可以看到他们原生家庭的影子。

当然,个体在幼儿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接受的影响,对家庭教育影响也会产生反作用。教育者还必须关注个体自身的自我教育,即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存在于三种教育形式交叉部分,任何的教育形式都要通过个体的自我教育发挥作用。

绪论

(四)在个体成长不同阶段,三种教育形式影响不同

在个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同时都对个体产生影响,但

三种教育形式的影响力度和内容有较大的不同。

个体2岁人托或者3岁入园之前,他们主要的活动区域是家庭,父母和家庭成员是个体主要的陪伴和交往对象,因而是个体这个成长阶段的“重要他人”。此时,家庭成员和个体的联系最密切,家庭和家庭成员对个体的影响也最大。

家长在生活中为个体提供直接的示范,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亲子之间长时间、高频度的相处,构建起亲子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了家庭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影响。走出家庭之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度会逐步增强。进入青春期之后,个体的自我意识增强,因而此时要特别注意教育方式,避免个体与教育者发生较大的冲突。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内容也会不同。对于以家庭生活为主,所有的社会学习都处于起步阶段的婴幼儿而言,其饮食起居习惯、幼儿待人处事方式,都直接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所以,在个体成长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内容比较广泛。个体入园和入学之后,学校对个体的社交水平、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动机、认知方式等影响较大。此时,老师和同伴成为了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刻地影响个体的发展。

但是,即便个体走入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学校要注意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家长工作。

三、个体的成长是个体与环境对话和互动的结果

个体成长不是被动接受环境影响,个体的成长总是会同时受到自身特征和内外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影响。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他们带着自己的特征与环境中各种要素对话,并生成结果,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影响”。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发生的变化又会成为影响下一步成长的因素。(见图0-3所示)

物质

精神

环境

社会环境

环境

受教育程度

成长经历

教养智慧

家庭

氛围

家长9

价值观念

经济

家庭

特点

条件

社会

结构

阶层

性格

兴趣

特点

爱好

气质

生活

特征

经验

外形

智商

特征

才能

图0-3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以外的幼儿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影响都归类为幼儿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家庭是处于个体与社会环境对话的中间地带,个体的自身特征和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庭作为个体降生后的第一个成长环境,是影响个体成长中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个体是带着自身特征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去与社会环境对话,对话的结果反过来也会影响其接受家庭教育的情形,自身特征也会因此发生改变。个体与环境进行的对话过程会持续终身。

个体自身的特征是影响个体成长的最核心因素。个体自身的特征包括他们先天具有的生物性特征和后天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后天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是他们的先天特性和后天环境对话的结果。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第二版)

个体就是以自身的特性,和三种环境中的因素进行对话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成长。

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个体以自身素养为基础,在生活中通过与环境进行对话而逐步成长起来。忽略了个体的独特特征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谈教育影响,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的教育结果是会事与愿违的。对教育者而言,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教育者在面对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要注意全面分析影响个体成长的内外因素,准确地为个体的问题把脉,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成效。

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互补

家庭是以血缘或者收养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细胞。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其他社会关系更自然也更密切。相对于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因素,家庭的影响因素更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深刻性、长久性、独立性等特点。

家长一方面要有效组织家庭教育要素,对家庭成员实施有效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要对家庭以外的环境影响有所觉察,调控外界的教育影响,并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具有教育内容广泛但不系统、随机教育机会多、教育针对性强等特点。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是专业的教育者,更善于完成系统学科知识的教学。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与孩子生活接触多,家长则更容易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并进行相应指导。

学校的教育目的是显性的,家庭的教育目的相对而言是隐性的。家庭教育不能太凸显“教育的痕迹”,需要以“无痕”的方式,对孩子施以积极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要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实施“随机教育”,在生活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教育任务,达成教育目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对孩子的日常生活规范、生活中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进行训练,培养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的互助、分享、自制、善意等品质,突出对孩子社会适应方面的影响力。

家长访谈手记

家庭和幼儿园该怎么配合?

刘老师的孩子小涛就在她所在的幼儿园里上学,但不在刘老师自己的班上。小涛班上的林老师和刘老师的关系不错,她非常关注小涛,而且每天都会把小涛在班上的表现一五一十地告诉刘老师。所以,刘老师对小涛在班上的表现了如指掌。当然,刘老师也会及时和林老师交流小涛在家里的情况。小涛的一些小毛病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得以修正的。妈妈和老师都告诉小涛,他的一言一行都“别想逃过大人的眼睛”。所以,小涛一贯以来倒也算是“循规蹈矩”,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

升大班之后,开学不久林老师就发现小涛喜欢把手指头放嘴里咬,提醒了好几次也没见小涛改正。林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刘老师,让她回家去配合帮助小涛改正这个毛病。刘老师在家里对小涛软硬兼施,总算让小涛不咬手指头了。但是,没几天,刘老师又告诉林老师,小涛最近开始喜欢咬衣服的领口。

【评析】

从访谈中得知刘老师和林老师的如此密切联系、密切配合时,不禁为完全“无处藏身”的小涛担心。整日处于“严密监控”环境下的小涛,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是难免的。刘老师和林老师没有意识到,小涛咬手指和咬衣领,其实是内心焦虑的体现。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