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型研究》李伟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语文课型研究》

【作 者】李伟平著
【丛书名】梦山书系
【页 数】 382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2020.05
【ISBN号】978-7-5334-8734-8
【价 格】35.00
【分 类】小学语文课-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李伟平著.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共有八章,对语文课型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分别对拼音、识字、阅读、习作、听说、课外阅读、综合活动等7种不同类型的课型进行分析研究。在共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指引下,从多角度提出了课型研究的范式,并辅以例证,旨在给予一线教师启发,作出更多的实践创造来。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概述

“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凡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在小学语文课程百年的发展史中,许多人士纷纷以各自的方式对课型展开了研究,使得这一问题渐成小学语文界的热点。本章试图从理论层面对我们所从事的课型研究略作概览式的总结提炼,既表明我们进行课型研究的具体思路,也为后面几章的实践探索奠定理论的根基。

第一节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缘起

一、对语文学习结构化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学生如何学习才能最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和语言缺少讨论。因此,很多人认为“语文好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只要多阅读、广积累、勤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随着量的累积而自然地获得发展。这种观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学科的整体、系统功能在教学中体现出的独特地位和育人价值,而且使大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内在结构的深入探究。

事实上,语文能力的发展有迹可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多种意义结构的建构,而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最有效地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对学生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①比如:对某一类课文的学习,学

①参见李伟平.在结构化研究中实现价值提升[J门.江苏教育,2009(04):1.

丨第一章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概述【

1

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教学时如能注意“上下贯通”“前延后续”,与其他类型文章的教学“相互勾连”,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多重意义结构并且不断完善这种结构,最后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生命成长成为可能。正是基于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直接催生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化尝试和突破一课型研究。

二、对语文教学逻辑性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言:语文也是讲逻辑的。①这一语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链,它们互相联系又各有内在的规律,语文也不例外。但是,长期以来,“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成为普遍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逻辑和逻辑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篇课文或一堂课要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教师缺乏明确的判断;某一类课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实现怎样的递升,教师没有清晰的规划;无论什么类型、什么主题的文章,都采用模式化的教法而忽视文章的个性。语文教学呈现出盲目性、随意性、模糊性等突出问题。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受到了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般以主题来编排单元,用课文来承载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散落在教材中,看似不成体系,加之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点状的,往往只研究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某类课文教学规律的意识。从语文教学逻辑性缺失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课型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对语文研究系统化的结果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了教育活动中的“灵活结构性”,对结构化的教学展开了扎实的日常实践研究,历经十多年的研究累进,

①李政涛.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J门.江苏教育,2009(04):5.

2

丨小学语文课型研究

逐步形成了课型研究的系列成果。李伟平名师工作室在“新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引领下,经过三年的艰辛探索,推进了常州市小学语文课型研究:将前期分散的课型研究系统化,将空泛的课型研究具体化,将浅陋的课型研究精细化。可以说,这是对课型研究的一次全面提升和提炼。

较之一般的课型探索,我们更注重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渗透到研究中。课型研究是探索规律的研究,重在发现类结构教学的普遍规律,但并非把课型当作教师可以简单模仿、机械重复的“克隆”模板,其思维方式是相对动态的;每个课型研究内部自成体系,课型与课型之间又相互关联,每个课型研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思维方式是共通的;课型研究并不止于得出课型的结构,而指向于学生、教师掌握结构,实现主动发展,在“成事中成人”,其思维方式是渗透的。课型研究,这种对语文教学结构化的尝试和突破,让研究在实践变革中实现了价值的整体性提升。

第二节课型的内涵

什么是课型?顾名思义,“型”即“类型”,课型即指课的类型或模型。但这样的界定显然失之空泛。于是有人给出更具体的定义:“课型是课堂教学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①“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②“课型是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③但仔细分析,这些定义要么忽视了课型研究的价值,要么丢失了课型研究的学生立场,要么窄化了课型的内涵。对课型认识的偏颇可能导致伪课型满天飞,只要稍具有某些类型特征的课都被冠以“课型”之名,“课型”就会被无限泛化。

基于对学生学习结构化和语文教学逻辑性的认识,我们认为:“课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学习,围绕序列化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对象而形

①见百度百科“课型”词条。

②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4

③欧阳芬,彭隆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型[0.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3.

丨第一章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概述|

3

成具有规律性的操作体系的某一类型的课。在我们看来,“课型”是具有学生立场的,如果只是为了展示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而无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的课,就不是我们所探讨的“课型”;“课型”是具有系统性的,如果没有一套体系化的结构和一些必备的标准或标志则不能成为课型。因此,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进行追问:什么意义上的课,才可以称为某种“课型”的课?什么意义上,它只是某类课,还不是某种“课型”的课?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才可以说形成了某种“课型”?概而言之,形成课型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就是下文所要具体谈及的课型的基本构件。如果对此有清晰的把握,那么我们就可以深入到“课型”内涵的核心了。

第三节课型的基本构件

当我们对“课型”的概念产生了清晰的认识后,就可以进一步探究课型的内在结构。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型,必须由一些基本构件组成,如果不具备这些构件,那么课型就不能得以成立。

一、开发该课型的育人价值

这是解决为什么要上该课型的问题。我们知道,学校教育中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在学科知识自身的创造和突破。从语文学科来看,独特的育人价值除了语文领域的知识以外,更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解、改变世界的资源,提供语文学科所独具的思维方式,提供唯有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实现对语文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的提升。①具体到课型研究,教师首先要认真地分析、认识、把握该课型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从学生立场出发,将语文学科抽象的育人价值进行“类型化”的具体开发和转化,是课型成立的前提。也即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一个课型的独特育人价值有整体把握,然后具体分解到这

①参见叶澜.“新基础教育”论一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们.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254.

4

丨小学语文课型研究

个课型能够满足学生何种语文学习的成长需要,对各年段、各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发展上具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等关键性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比如,根据抒情类课文的特点,可以开发出此类课型的育人价值: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呈现,学生能依托于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在逐渐感知并领悟“一般情绪”“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基础上,丰富其精神生命成长的质量;通过教学内容的结构化重组,学生能在课堂生命历程中得到独特的学科逻辑滋养一—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感抒发”的方法,并最终形成基于阅读这类课文的方法结构。①

二、设计系列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是解决该课型究竟教学什么,教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明确上该课型的课到底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何以确立这些目标而不是那些目标。确立每个课型的教学目标都必须有两大依据:教学内容依据和学生依据。②

比如,小学低年段学生处于情感适应期,而教材中课文多以儿歌、童谣和小故事等形式出现,大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自然情感,语言浅显、形象,有儿童气息。因此,在这个阶段的抒情类课型可以确立以下目标:依托于具体的人、事、物、景,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抒发一般情绪的词语,并能在言语和写话中准确加以运用;能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场景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用一两句话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学会准确使用感叹号。③

但必须注意,课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是系列化的。所谓系列化,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维度是指年段目标的递进,按照年级从低到高的发展形成相应的课型目标。横向维度是指内容维度,从各年段教材中开发出与年段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形成横向系列。纵横两大系列有机关联,共

①参见金东旭.“抒情类课型”研究[J门.江苏教育,2009(04):7.

②李政涛.关于语文课型研究的几点思考[J门.江苏教育,2009(04):5.

③参见金东旭.“抒情类课型”研究[J门.江苏教育,2009(04):7.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概述

5

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课型目标和内容体系。

以“读写结合类课型”的教学内容为例,系列化的课型内容可以设计为:

一、二年级:词句的读写结合训练;

三年级:句群的读写结合训练;

四年级:从句段向篇过渡的读写结合训练;

五年级:着重谋篇布局,关注逻辑段之间联系的读写结合训练;

六年级:综合提高艺术加工能力的读写结合训练。

三、形成该课型教学过程的展开逻辑

这是解决该课型究竟如何在课堂实施的问题。即该课型进入教学实施阶段后,具有哪些规律性的基本教学流程。这个构件是对课型价值和目标的具体转化,它的目标是形成该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使课型进入到教学实施和操作阶段。它对于课型在实践形态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写景状物类课型的展开逻辑是:第一步,激起阅读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第二步,理清写景顺序,把握结构层次;第三步,赏读文本语言,感知景物特点;第四步,体悟思想感情,领会独特立意;第五步,赏析表达艺术,尝试积累迁移。每一步还应包括相关的实施要求。

课型的教学过程逻辑只是一般规律,在课堂实践时应该转化为具体的实施环节,根据学生情况和文本特点采用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选择该课型适切的教学方法

这是解决该课型在课堂实施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技术的选择必须与该课型的价值、目标和教学流程相匹配。比如,诗歌、抒情散文类课型就必须多采用朗读感悟的方法,而议论文课型若采用这种方法就不适切;童话类课型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而写景状物类课型若采用这种方法就不适切。

此外,每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时还会有一些必须注意的细节问题。比如,如果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应该在什么时机出现,呈现什么内容;组织全班交流感悟时,应该让哪一类同学先发言,教师如何引导话题聚焦;

6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