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楼天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

【作 者】楼天阳主编
【页 数】 564
【出版社】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2019.11
【ISBN号】978-7-5178-3553-0
【分 类】企业领导学-教材
【参考文献】 楼天阳主编. 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9.11.

图书目录:

《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上如何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与方法的教材,内容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相关法律法规基础知识以及经营计划、经营决策、营销策划、购销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国际化运营等实训方法,较为全面且系统对职业经理人的企业角色、定位、职责、技能进行培训的普及类教材。

《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内容试读

职业经理人概述

职业经理人概述

第一节职业经理人的定义和职业特点

一、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义

职业经理人是指在一个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对法人财产拥有经营权和管理权的职业,由企业内部培养晋升或在人才市场中聘任,而其自身是以受薪、股票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涵盖不同类型,不同工作层面的经营管理者,横向看是分类的,包含财会、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生产经营技术等行家;纵向看是分层次的,企业需要的各种层次的职业经理人。

目前对于职业经理人,不管是管理学界还是经济学界都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所以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先廓清其基本概念。国外有学者认为,职业经理是能够发起变革、设计变革和组织变革的人;经理人是对其他人的工作负有重大责任的人;以管理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已经成为负责经营多个大型企业的人。在国内,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在《中职协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若干认知》中指出:职业经理人就是真正实现了职业化的企业经理人。职业化内涵包括工作的职业化、资质的职业化和身份的职业化。按照这一认知,职业经理人是指长期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社会职业,具有社会公认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资质,获得人才市场认可的职业身份的企业经理人。这就是说,职业经理人应同时具有三大要素:一是从事的是“企业经理”社会职业;二是具有社会公认的“职业资质”即通过了职业资质的社会化评价认证;三是获得人才市场认可的“职业身份”。具有这种职业身份的人,形成了职业特色明显的职业经理从业人群。这种特殊的职业身份是一种外在的社会身份。这可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中得到佐证。首先,这种身份是《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确认的“企业经理”类职业的从业人员,称为企业经理人的职业身份。其次,职业身份是一种社会身份,不是企业内部的身份;职业身份是由社会认可的,而不仅是由企业认可的。人才市场认可的职业,就可以由职业经理人专业人才市场实施配置。

二、职业经理人的属性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资质是由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属性决定的。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属性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的顶层雇员,由公司的董事会或者独资企业的业主及合伙制企业的普通合伙人直接选聘、辞退和管理。二是主持或者协助主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企业法人层面的高

2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

级管理人员,主要是指《公司法》规定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三是以担任企业经理职务而获得薪酬、补贴和奖金等收入作为其主要生活来源的企业经理人。四是在一个区域内、一个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的企业负责人。五是能由人才市场独立配置,具有一定市场口碑,有较高市场价值的企业高端人力资源。

三、职业经理人的特征

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多年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相关工作的职业经历。二是能胜任所从事过的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有一定的职业业绩。三是目前在企业中担任企业经理职务,具有与其担任的职务相适应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知识。四是坚持以担任企业经理职务工作为长期的职业选择。五是不断推进职业身份的转化,承诺参与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与认证,在全国性职业经理人行业组织登记注册,并接受其职业经理人资质持续管理与不断提高的服务。

作为企业职业经理人,基本工作职能包括四个方面: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计划就是事先确定实现要达到的目标。计划活动包括分析目前环境、预测未来、确定目标、决策公司行动类型、选择公司和竞争战略,并且确定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组织是对人力、财务、物质、信息和其他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分配与协调。组织活动包括吸引人们加入相关企业、明确工作责任、工作分类、资源配置以及创造条件使人事和谐等。领导就是引领、指导、激励员工个人或群体实现企业的目标。指导化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劳资双方矛盾,让劳动者更愿意为企业工作,让资本方对生产带来的效益满意并愿意为劳动方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等,最后使劳资双方愿意长期合作。控制就是制定绩效标准使进展指向长期目标,通过收集绩效数据监督人和部门工作提供的进展信息和反馈,将绩效数据与标准比较发现问题采取行动纠正问题。

四、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政策依据和含义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1999年,中国颁布了《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企业经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职业代码1-05-0102)。从此,担任“企业经理”职务并以其职务收人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从业人员,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高水平建设职业经理人队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政策文件,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一)关于制定职业经理人员素质标准。200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五”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经贸培训〔2001)748号)提出:“逐步建立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制定职业经理人员的素质标准,建立适合考培分离的考试中心及题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要纳入企业经理人才市场的测评、推荐范围,作为其任职、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这是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职业经理人员”这个称谓,同时,提出“要制定职业经理人员的素质标准”的任务,明确取得“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是企业经理任职、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时是把“职业经理人”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了,有了这个证书的“企业经理人”才算“职业

职业经理人概述

经理人”,如果没有就不是

(二)关于建设职业经理人队伍。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2一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2)12号)提出:“建设一支职业经理人队伍。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加紧研究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参照国际惯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首席执行官制度。”这表明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立,一开始就是与“职业资格制度”相联系的,而且是与“首席执行官制度”相关联的。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是需要分别“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的。

(三)关于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下称《决定》)提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标准,要求“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这里关于职业资格的评价和以往的视角很不一样,已知的职业资格的评价一般重在同行、专家的认可,因为,评价的主要是专业的知识、专业的能力。而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要重在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不再强调要由同行、专家去评价。

(四)关于建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200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组发〔2006)11号)提出:“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研究制定中国特色职业经理人评价标准体系,制定出台规范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的意见,积极开发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考核测评技术,培育和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中介组织。”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和“研究制定中国特色职业经理人评价标准体系”,表明中国职业经理人评价标准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不能照抄国外的。这个文件既提出“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表明资质评价应该是社会化的评价制度,但又提出“制定出台规范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制度的意见”,说明当时坚持职业经理人的资格认证,仍要由国家主管部门履行行政许可手续。这就把评价和认证分开了。评价是社会化的,要得到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但最后认证还是集中在政府的主管部门手里。

(五)关于以战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0)6号)提出:“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这说明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不是就一个具体的企业来讲的,是为了整体上提高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文件里还提到,以战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任务,这就明确了战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过去往往对这两个群体不加区分,实际上他们的社会分工不一样,职业也不同。文件再次强调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

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

(六)关于建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印发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一2020年)》(中组发〔2011)15号)提出:“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建立职业董事、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才市场,积极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职业经理人等高端人才市场”,表明职业经理人才的流动,是需要依靠职业经理人高端人才市场实施的。职业经理人人才市场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

(七)关于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任务,同时又表明,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既相关联,又有所区别。这一提法是在《决定》的“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章,“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一节中出现的,从行文的顺序看,“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仅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任务。实际上,职业经理人制度是面向各种所有制经济企业经理人才的社会综合治理制度。

(八)关于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提出:“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这个文件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不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即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文件提出职业经理人与现有经营管理者的根本区别是“身份”的不同。因而,明确了在国有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需要实现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

(九)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2015年,《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提出:“推行混合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职业经理人依法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文件明确,要建立“市场导向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职业经理人”,并让其“依法负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十)关于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提出:“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在国有企业仍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需要研究制定

一个统一的“指导意见”。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这个“指导意见”还没有制定出来。

五、为什么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总体规模看,中国经济增速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从经济形态看,由传统经济拓展到金融经济(信用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和创新型高科技类经济(智慧经济);从行业领域看,由低端加工制造业、传统服务业拓展到高端制造业、新型服务业;从经营地域看,由同一城市扩大到跨区域跨省区,甚至拓展到国外;从企业组织形式看,由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逐渐向公司、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发展;从所有制结构看,由单纯的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看,由传统的、单一形式的国营企业发展为国家出资企业,即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和国有资本

职业经理人概述

参股公司四种形式。以上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经济形态、行业结构、区域布局所有制结构、管理方式与企业组织形式等,都在迅速发展变化,国际化、集约化、科技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与之相适应,人力资源的配置越来越体现出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市场化配置和职业化择人的倾向。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与以上人力资源的配置倾向相适应的,是在企业经理人层次上实现职业化择人的需要。

企业是经济细胞,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组织形式。随着公司制的发展,需要不断推进企业出资人制度和企业法人制度的完善,需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公司资本运营与公司资产经营的分离。财产是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或者是预期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物资或权益。资产是投入生产领域中的财产。资本是权益化了的资产,体现的是企业出资人的一种财产权利和利益。所以出资人集中运营的应是资本,不是具体经营企业的资产,这样就把资本的运营和资产的经营这两种不同的社会职能分开了。对国家而言,提倡政府要把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职能分开,即改革中经常提到的“政资分开”。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履行的职责。出资人职能是维护自身资本权益的职能,涉及的是财产、资产、资本,出资人与企业是一种民事关系。民事关系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出资人和被出资的企业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政府维护在出资企业的资本权益,不是行政关系。所以要强调政资分开。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句话后提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说明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与“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密切相关联的。旧版的《公司法》曾作出如下界定: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经理层是执行机构。后来在执行中就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单独把决策权只赋予董事会,那么股东会能不能做决策?另外,执行层面能不能做决策?因而不能说凡是决策都要集中到董事会。所以,修订后的《公司法》改变了这一说法。董事会可以视为公司股东会的一个常设机构,董事会代表股东会履行公司日常的战略决策、长期决策和重大的临时决策,而不是做贯彻执行决策,后者要交给经理人去做,所以不是说经理人只执行,不能做决策。关键是要把分工明确起来。这就需要明确公司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职责权限,推进公司出资人(含公司实际控制人)与执行者的分工与协作。这样既有利于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有利于维护公司法人的利益。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有利于促进公司持续、高效、有序地运转,适应公司化程度的提高、公司层级的增加和公司范围的拓展。公司董事长不再兼任公司总经理,总经理不再由委任产生,而由董事会直接从人才市场上选聘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应运而生。企业经理人对一个企业发展的兴衰、事业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从企业发展沿革来看,初期,出资人往往自己担任企业经理人,不把这个职位放手给别人。现在提倡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并不否定出资人可以直接经营管理企业,而是提供另外一种人事制度选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用、以业为本,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目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智慧才华充分施展,形成聚天下英才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在浙江,2017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印发的《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提出:到2022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8%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2%以上。可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高站位

6职业经理人实务教程

谋划人才优先发展布局,全方位抓好各领域人才工作,高质量培养集聚急需紧缺人才,是提升新生代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职业经理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清楚职业经理人的历史及产生原因,可以了解职业经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职业经理人的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地挖掘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职业经理人在世界范围的起源和发展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美国,始于19世纪。那时,美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金融资本、垄断寡头的出现,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财团手里,然而绝大部分的投资人未必是业内行家。1841年,因为两列客车相撞,美国人意识到铁路企业的业主没有能力管理好这种现代企业,应该选择有管理才能的人来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经理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19世纪中叶,美国铁路货运进人大规模正式运营阶段。当时,由于轨道、机车、车辆等分属各区业主所有,货物在铁路运输途经各区时,需要频繁地更换车体与押载人员,进行区段计价核算,经常性地造成大比例的货物缺损和不可控制的日期顺延。而不同中转区段货运计划的连贯性、对接性的欠缺,所形成易损品、易腐品的中途损耗亦不鲜见。基于此现状,世界上第

一批职业经理人一专业货运计划人员应运而生。专业货运计划人员接受政府统一付薪,不得接受各区业主所支付的工资、奖金乃至贿赂;并严格按照铁路货运行业规则行事,藉以对运程货物进行综合调配、取价,然后按各区段运营吨公里数,向各区业主进行利润分配;一旦违反本行业规则或出现收受非法利益等问题,即予以开除,且此生终身不得再从事此种行业。因为这些专业货运计划人员所得薪酬标准,几乎两倍于当时美国工业熟练工人的薪酬,而且在社会上、家庭中受尊重受重视的程度更远远超出其薪酬水平所能代表的社会价值,所以每一个专业货运计划人员均极珍惜自己的工作,视自己的职业前途如生命。

二、职业经理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内职业经理人的萌发期。在中国古代,由于封建帝王的统治,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并未形成,绝大部分是手工类作坊或“夫妻”店。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些地方的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尤其是“洋务运动”兴起后,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企业。与此同时,城镇经济开始繁荣,出现了许多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人群体,称作商帮。至此作为一个“舶来品”的职业经理人才逐渐形成。为“东家”打理生意的“掌柜”,为“洋行”开展业务的“买办”,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代理与委托的关系。其中最著名而且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有的商帮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就聘用了经理人。现在通过对徽商的研究发现,在1790年浙江省金华市的兰溪市,有一个叫做“祝裕隆”的布店,是由浙商在1760年开办的,是个前店后厂的手工业作坊,招聘了很多雇员。布店的出资人考虑找一个不是业主的人来担任布店经理。出资人最后决定聘请徽商做这个布店的经理,经理人当时叫“经手”。从此,企业的出资人和企业的管理人职能实现了分离,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