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民间风俗》桂胜,张友云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荆楚民间风俗》

【作 者】桂胜,张友云编著
【丛书名】荆楚文化丛书
【页 数】 281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2014.12
【ISBN号】978-7-5430-8717-0
【价 格】36.80
【分 类】风俗习惯史-湖北
【参考文献】 桂胜,张友云编著. 荆楚民间风俗. 武汉:武汉出版社, 2014.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荆楚民间风俗》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婚娶寿诞习俗;丧葬祭祀习俗;占卜观兆;趋吉辟邪;民间信仰(民间观念);岁时节庆;其他习俗拾遗。

《荆楚民间风俗》内容试读

口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绪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荆山楚水,俗风炽盛。一千五百多年前《荆楚岁

时记X南朝·梁·宗懔辑录的民俗事象,有的消亡,有的式微,更多的生生不息。

民风民俗是民众对于地域事物的集体审美评判,反映了历史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情感、文化心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地域文化的风采,群体映射的心理反映、情感偏向、行为方式等。民风民俗是认识该地域及其社区群体的入门指南。

图1-1安陆凤凰(木雕)

荆楚民风民俗是湖北荆楚民众多年来比较认同的民俗,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民俗已经消逝,有的民俗又在萌生;有的民俗保留原有的文化基因而有变异,有的民俗在一段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一百多年来,社会的巨

■荆楚文化丛书荆楚民间风俗

大转型和现代化的推进,各种民俗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世界上一切都是暂时的、变动的,自然界在变化,社会在变化,风俗习惯在变化。”①

荆楚民俗事象不一样,但民俗心理一样。民俗表达不一样,但文化基因一样。从民俗相异中找本质性的意象,从民俗变迁中找共时性的事象,从社会中找民众性的意象,从地域中找乡村性的事象。观察民俗的意象和功能,有助揭示民俗发生、发展、乃至变异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规律。

域异风同,俗别曲似

民俗传承离不开民众的参与。民众在传承民俗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打上地域民族文化的烙印。民俗不仅具有地域性,还具有民族性。

湖北境内,多民族汇聚,兼爱互利。湖北省共有54个民族成分(缺乌兹滋别克族、德昂族),人口总数近600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4%。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民族有7个: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蒙古族、满族。湖北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土家、苗、侗族主要聚居在自治地方外,约有15万少数民族散居在全省各地,主要散居杂居在武汉、襄阳等大中城市以及鄂西北和江汉平原的一些乡镇。

荆楚地域有一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县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有10个散居的民族聚居乡镇一钟祥市九里回族乡、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仙桃市沔城回族镇、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自治乡、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自治乡、神农架下谷坪土家族自治乡、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有11个民族村(居委会)一郧县杨溪镇清凉寺沟回族村、襄阳市友谊街居委会、竹山县城关镇东门回族村、枣阳市顺城回族民族村、石首市槐树堤回民居委会、郧县南化镇马纵岭村、襄阳县双沟镇双北回族村、房县化龙镇长望回族村、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马湾回族村、枝江市江口镇回族镇、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

①《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279页。

口第一章3

绪言

忌记品减

图1-2恩施土司城

鄂西南和江汉平原不同地域的“伙计”称谓,风习相同,都是一种对陌生人表达亲近的称谓。土家族人的“伙计”是陌生男女表达亲近、情爱的称谓,延伸为一家人。潜江人(汉族)的“伙计”是陌生人表达亲近、友好的称谓,延伸为一家人。土家族人和潜江人相隔近千里,婚嫁之时均有哭嫁①,哭嫁程式与内容亦基本相同。鄂东南的崇阳县人与浙西南的文成县人相距两千里,方言相近,崇阳人能够听懂文成人的方言。

荆楚民族众多,分布广,导致民族民俗气象万千,纷纭锦绣。但民俗的不同并不排斥共同的情感、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事象,这是本书的着力点。正如钟敬文先生常常强调中国古代的民俗志著作形成一样:好多民俗志著作都是作者在经历了国破家亡、背井离乡之后因怀念家乡风物而作。江山破碎、田园荒芜之后,故国神游,旧日那些平淡无奇、司空见惯乃至于熟视无睹、习焉不察的陈规旧习、乡风村俗,恍然变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愈发令人珍惜、让人眷恋,用文字绘声绘色地把它写下来,或者对晚辈絮絮叨叨地讲出来,于是就有了那些萦绕着悠悠情韵的家乡风俗志。人们在地方传说中借风物抒发自己的

①哭嫁:见第二章第一节。

A

■荆楚文化丛书荆楚民间风俗

悲欢,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

荆楚风俗与风物传说密切相关。“西山风景好,会把人醉倒;不尝‘东坡饼',算是白来了”的鄂东民谣,将旅游习俗与饮食传说结合一起构成风物传说“东坡饼”流传基因。对“东坡饼”传说的研究,不仅可以捕捉到“东坡饼”传说的发生演变过程,而且可以探讨当地的旅游和饮食习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钟敬文先生曾对类似民俗事象有精辟的论述:民俗是研究民间传说的重要依据。风物传说所形成的民间习俗,极具个性,或多或少地与传说有着绵密的联系。研究民间习俗,可以捕捉到传说的发生、演变过程」

荆楚民俗的风物传说将历史人物故事和神话人物故事地方化,有时也使用寓言的手法把山川拟人化,或把一般民间故事落实到特定的地方风物上,形成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传说的一个品种。虽然风物传说的地方性十分明显,许多仅为某一地方所特有,但有些故事却广泛流传。黄鹤楼的传说,围绕一个基本的中心黄鹤楼展开。武当山的传说,围绕武当山及其周边的环境、事物展开。正如,乌丙安在《论中国风物传说圈》中指出:风物传说流传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个传说的基本中心,由此中心向风物边缘扩张开来,形成传说特有的走向。风物传说既是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又是中华民族民俗、民风、民情的千年积淀,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不同的区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物候,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荆楚民风民俗。不同民俗事象既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湖北地处洞庭湖以北,西、北、东三面环山,向南敞开,形成一个西高中低东丘陵的不完整盆地。既有高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平原,也有河流、湖泊和古冰川等,还有喀斯特、红层、红壤、黄壤等特殊地貌土壤。鄂东、鄂东南、鄂西北、鄂西南、鄂中江汉平原等各地既有类同的民俗,亦有各具特色的家乡民俗。

鄂东有大别山脉,俗称“巴山”,巴河、倒水②、举水③、浠河、蕲河等长江支流由北向南哺育古巴山人;与豫、院交界,为桐柏山、大别山山脉,受豫、皖习俗影响,是佛教禅宗文化发祥地之一;大洪山附近的绿林山,至今流传东汉时期绿林军起义的故事

①巴河:又名巴水,是长江支流,发源于麻城市雪峰山。因古大别山又名巴山而得名。

②倒水:是长江支流,发源于河南新县大别山。在涨渡湖以下,因洪水期受江水顶托,河水倒流而得名。

③举水:又名柏树河、柏举河,是长江支流,发源于鄂豫交界处小界岭。因上游为古柏举地而得名。

口第一章

绪言

鄂东南蜿蜒着幕阜山脉,道教名山九宫山耸立在幕阜山脉中段,与湘、赣接壤,淦水宛如玉带由东南向西北注入向阳湖,还有富水和陆水。春秋战国时鄂东、鄂东南与吴越相交,三国时期属于孙权的吴国,形成了既有吴头楚尾的文化特色,又有本地特色的鄂南习俗。

图1-3咸宁幕阜山

鄂西北有神农架、巫山、荆山等组成的大巴山东段,群山叠嶂,森林茂密,河谷幽深,是楚人滥觞之地,亦是土家人活动的重要地方。还有秦岭延伸的武当山,是道教圣地。这里有发源于陕西宁强县蟠冢山的汉江①自西向东流过,沿途有堵河②、南河、神定河①、丹江、唐白河、蛮河等不断加入。这里与汉中接壤,交往密切。春秋战国时,一度为秦国管辖,“朝秦暮楚”⑤的典故发生于此。这里的

①汉江又名汉水,古时称沔水,俗称襄河、丹江

②堵河:古名庸水,亦名堵水,俗称陡河、乌江,是汉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因韩家洲堵在入江处而得名。

③南河是汉江支流,因源于古房陵州南山地区而得名。

④神定河:其上游俗称百二河,是汉江支流,发源于十堰市鸡笼山,流经十堰市区。因多由山溪汇集,山洪暴发时河水猛涨,民间认为只有祈神才能安定而得名。

⑤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故事发生于战国时期,处于秦楚夹缝中,或者说是缓冲地带的关垭(今湖北省竹溪县蒋家堰镇和陕西省平利县长安乡交界处),由于素楚争战残酷而激烈。秦人早晨占领了关垭内的楚地,但是晚上,楚人又夺回了失地。如此反复,使得居住在关垭

一带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据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如此而已。

■荆楚文化丛“书荆楚民间风俗

民众生活受秦巴习俗影响较大,秦陇文化特色明显。

鄂西南有大娄山、武陵山、柴埠溪大峡谷,是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部分。峡深山高、路遥闭塞。发源于利川齐跃山东溶洞的清江蜿蜒流经该地,沿途有忠建河、野三河、丹水、渔洋河等主要支流流入,在宜昌注入长江。清江古称夷水,又名盐水。鄂西南与川渝、湘黔交界,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异彩纷呈,蕴涵湘、川、黔的风味习俗,有巴蜀、湘西、黔东文化痕迹。

鄂中江汉平原北面背靠桐柏山,西面傍大巴山,东面接巴山①,南面隔长江和洞庭湖与湖湘相望。沮漳河、澴河②、府河③、应山河、天门河、东荆河、内荆河等滋蕴熏陶、守望相助居住此地的楚人。这里是荆楚文化核心,民俗特色炫目多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荆楚的地物风貌、风土特产、山川古迹、地名物产、风景名胜、名优特产、珍禽异兽、奇花异木、历史传统等孕育独具特色的荆楚风俗习尚、民俗风情、民族民情、地域文化。荆楚人运用奇妙的幻想,将深厚的情感借助超自然的形象寄托到地方风物中,赋予山川、古迹、物产以鲜活的个性和永恒的生命。

同中生异,异曲同工

荆楚民俗犹如九头鸟,具有包容性,神祇与妖孽同体,祥瑞与灾祸相杂,文化孕育与符号外现共生,从众趋同与个性张扬相谐。同饮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两岸各地民众,对她的称谓各不相同。流经襄阳至潜江的汉江,该地民众称谓襄河;流经沔阳及其以下地区的汉江,该地民众称谓汉水。同为喇叭,荆楚地区各地喇叭调式不同。同为锣鼓,各地锣鼓板、眼各异。同为喇叭和锣鼓,“鸣音”是喇叭和锣鼓合奏;黄石市的牌子锣、江汉平原的“十样锦”等喇叭和锣鼓不合奏,按照各自的曲调、板眼演奏。同为民间艺人发明的乐器,“鸣音”、“鸣嘟”各异。

①巴山:通称大别山。

②澴河:又名澴水、大悟河,发源于河南省罗山县与湖北省大悟县接壤的灵山,流经孝感市区。因源头绕山环流而得名。

③府河:古名清发水,又名演水,是长江支流,发源于随州市西南大洪山,流经随州市区。因流经旧德安府辖地而得名。府河与澴河原来各分其流,府河流人汈汊湖,澴河流人长江,1959年实施府澴河改道工程,将府河撇出河汉湖,改入长江,澴河改入府河,从此府河、澴河成为同一水系。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