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章岛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佛说阿弥陀经》

【作 者】章岛译
【丛书名】白话佛经集成
【页 数】 324
【出版社】 北京:团结出版社 , 1994.02
【ISBN号】7-80061-865-X
【价 格】$7.80
【分 类】佛经(学科: 译文)
【参考文献】 章岛译. 佛说阿弥陀经. 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4.02.

图书目录:

《佛说阿弥陀经》内容提要:

《佛说阿弥陀经》内容试读

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立人

(一)

千百年来,流传于中国的佛教是分为两截的。一端是知识分子的佛教。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之读解佛教,往往本着儒士的立场,这叫由儒人佛;也有的还多一层对老庄的了解,这些人对佛教的看法,一般视之为怡情养性的手段,就是真做了出家人,他们对理论的兴趣仍然是浓厚的。如此,就个人来说,他们或“以庄老玄微应佛理,颇亦属意”,或“博综六经,尤善老庄”;而就一个时代来说,也就有了魏晋时代特有的混迹于玄学的般若理论;也就有了唐宋以来的文字禅。若不是知识分子的参与,佛教肯定不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源流之一,也肯定不会成为具有如此之高的思辨性、艺术性的文化宗教形式。

但佛教还有另一面,即更集中地体现了它作为宗教,需要争取广大信徒,需要得到无条件热情信仰的一般特征,也

白话佛经集成

强烈地体现了它在端正人心、淳化人伦风俗方面的社会功能。这便是大众的宗教。它的信徒往往是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这些人才是佛教要“救助”的基本对象。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封建社会中他们一般总是被侮辱者与受损害者。他们的希望和信心只能来自宗教,他们的炽热而虔诚的目光,始终在期待那美好的救世主的世界,无论是东方的阿网佛国土,还是西方的弥陀净土。他们为生计奔波,自然没有时间、精力和教养坐下来研究经典,论求义理,分析名相,自然无缘分享那种智力游戏的快乐。但他们是以生命来作为信佛的代价。如果说知识分子的思想可以在好几种场所一一文学、书法、绘画以至后来的考据—得以驰骋,其所感受的人生的压力可以因之而得以转移的话,则一般劳动大众只能始终无可奈何地忍受现实的苦难,许多人因而趋向一条减轻人生压力的道路一一宗教。在中国,宗教多半指的是佛教,当然还有别的宗教。

笔者的外祖母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小时候,有无数个早晚我曾看见外祖母跪在蒲团上念阿弥陀佛名号。印象中,从未听见她说过别人一句重话。有一次家里来了个卖柴的人,好像说了念佛没有什么用、瞎耽误功夫之类的话,外祖母用两手捂住耳朵,并不同他争辩。末了,当那位天生的无神论者离开时,外祖母却从米缸中量了碗米给他。而那年月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我们自己也经常处在半饥饿状态中。外祖母没有活过那三年。她死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天大亮了,不见她起来念佛,再一看,已经去了,身上尚有余温,手上还握着念珠。看那样子,夜里她不舒服,便坐起来念佛,然后便去了。阿弥陀佛该来迎她的罢。外祖母平时有

一帮念佛的伙伴,都是些老太婆。发送她的那天,满屋子阿

编者的话

弥陀佛的赞颂之声。

直到今天,笔者的家乡仍有许多老太婆以至中年妇女,像外祖母一样,逢初一十五持斋,每年或数年一次结伴朝山进香,平时侧三三两两到其中某一人家去念佛…他们活得平静而充实。曾有朋友觉得纳闷,不解地说,她们从哪里接受这种影响呢?需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些是被禁止的呀。这些人在50年代也就十来岁吧?我回答说,这与50年代有什么相干呢?佛教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这些妇女(当然还有一些男人们)的追求与憧憬并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属于所有时代的。千百年来,一代代虔诚念佛的善良的妇女们,所顽强生活的依据不就是这种信心吗?信心是不会灭的,也是不该灭的一尤其在我们的社会尚未进到理想境界的时候。

任何宗教都必须解决一个人死后的价值问题,即肯定人在结束那匆匆如过客的六七十年生命光阴之后,还有一段无尽期的存在。宗教认为人生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依附于这一存在。通俗地说,宗教肯定此生的肉体死亡之后,人的价值不会相随而消失,否侧就等于宣称人死后便沦人虚无,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今生今世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如果被视之为空虚,那么无论今生今世如何辉煌,到头来也只能是梦幻泡影。'合理的价值框架自然应该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如果一个伦理体系仅仅说明现在,那它必然是无根的。许多人(包括并非宗教信徒的一些人)在说明生理学、生物学之外的人生意义时,企图以现世说明现世。这无异于狗咬尾巴

编者的话

义,轮回是死寂和令人厌倦的存在状态,它现在没有新意,将来也没有依托。如果可以预见,个体生命的每一天,从此时直到停止呼吸,都是一模一样,然后一下子中断,再往下便是永恒的黑暗,人们还会欢天喜地地期待每一个早晨么?因而净土的存在,是借佛菩萨的愿力来超越现实,超越有限,超越相对,以求赋予人的生存以最终的完善与绝对。

于是,产生了净土经典;于是净土经典才随净土信仰获得了持久而热忱的信赖。古往今来,有多少信徒怀着安详与宁静之心去迎接死亡,因为他们相信九品往生的原则,只要他们在生前“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眼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我们在本套《白话佛经集成》中的《佛说阿弥陀经》书中介绍了净土宗的三部主要经典,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佛说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典全称“净土三经”;还介绍了属于般若类经典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楞枷阿跋多罗宝经》。净土经典主旨在于宣传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以及佛对众生许诺的救济;般若经典则鼓励人们通过培养智慧,最终斩断烦恼,了脱生死大惑,趣向涅境界。总之,这五部经典代表了佛教解脱之路上的两种取向,或者说是两大法门,即智慧之路和信心之路。

另一方面,世尊本人教导了非常平实的生活态度,除了

白话佛经集成

五戒禁止的不能做,佛教徒并未有多少条条框框的约束。考虑到广大佛教徒的文化水准,最初的佛教说教大部分是以故事形式来传播的。四正谛、八正道的教义寄寓于佛菩萨的本生故事,也寄寓于我们在这里将要介绍的《百喻经》这类譬喻故事,如像《贤愚经》、《杂宝藏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等等。

这些经无论就内容结构还是就语言风格讲,都是以并不需要有多高文化素养的百姓为宣传对象的。其中的说教手法也都是由近譬远、深人浅出。道理虽然仍是了脱生死、去痴除愚这些,但通过村夫愚妇一类的故事充分流露了说教人的苦口婆心,谆谆告诫,希望听经的人能真正为善去恶,自净其意。

可以想见,《百喻经》一类的经典当初是为了僧人们演说佛法的方便才编辑起来的,由于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书斋经院的产物,所以具有极明白浅近的语言,生动感人而隽永的人物形象,深刻而朴实的总结性格言。所有这些特点使得此经和此类经典除具有劝谕世人的功能外又成为了优美的文学作品。也许正因为后者,鲁迅先生在1914年还施银给金陵刻经处,以刊刻《百喻经》流通于世。

《百喻经》有故事100个(实为98个),故此得名。该经在最早的经录《出三藏记集》中被称为《百句譬喻经》。此经为天竺僧人僧伽斯那所撰。他在经末的偈颂中说到自己作此撰述的目的:以嬉笑的语言传达佛陀的正说,如同以蜜糖包裹治病的苦药。他以嬉笑的文字将正法显示给人们。因此,他称自己的作品为“痴花竖”一目的在启发愚痴的花逻饰物。

《百喻经》中的故事包括两个部分,在前的是喻话(字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