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爻辞研究》朱汉民丛书主编;兰甲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周易卦爻辞研究》

【作 者】朱汉民丛书主编;兰甲云著
【丛书名】岳麓书院学术文库
【页 数】 206
【出版社】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2006.06
【ISBN号】7-81113-054-8
【分 类】周易(学科: 研究) 周易 先秦哲学(学科: 研究) 先秦哲学
【参考文献】 朱汉民丛书主编;兰甲云著. 周易卦爻辞研究.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06.

图书目录:

《周易卦爻辞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周易》成书时代的话语背景及其卦爻辞的表述结构,建立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解读方式,对《周易》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及其隐含的婚俗、礼制、教育、军事等内容作了阐述和揭示。

《周易卦爻辞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引论

第一节《周易》研究综述

一、古代易学研究概要

《周易》包括卦画系统、卦爻辞经文、卜筮方法等三个部分。《系辞传》、《文言传》、《象传》、《彖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自汉代始称作十翼,亦具有经的地位。“传”是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时代的易学家(有可能至西周时期)对经的解释、发挥和申述。

“传”以后对《周易》本经及十翼的研究著作统称为《易》学著作。如果从春秋战国时代算起,《易》学史已有2500余年历史。

(一)西汉易学研究述要

2

周易卦爻辞研究

自汉代开始,《易》已上升为群经之首,为“大道之原”,汉廷设立有《易》博士。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人因经学而致显达的大有人在。汉代《易》学是《易》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人们习惯称汉代《易》学为汉《易》。汉《易》重象数之学,所谓象数就是指:《周易》经文卦画中所体现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与卦象和爻象有密切联系,而占筮时所获得的卦爻及卦爻辞是由筮数决定的,象数《易》着重探讨的就是《易》学中的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占筮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汉代象数易学以孟喜、焦赣、京房为代表,汉代的象数易学亦为官方易学,即今文易学,他们将卦爻象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结合起来,创立了“卦气说”,以“卦气说”阐释《周易》,重视占筮,可称为卜筮派象数学;到了东汉,易学家多重视对《周易》经文的注释,如马融、郑玄、荀爽、虞翻等,可称为注经派象数易学。孟喜、郑玄、虞翻注经时往往以礼释《易》,多有新见。汉代的今文经学,包括易学在内,多以经术经世,即清代以后所谓的“经世致用”也。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中说:“大抵西汉之时,经学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多属齐学,古文多属鲁学。今文家言,多以经术饰吏治,又详于礼制,喜言灾异、五行。古文家言,详于训诂,穷声音文字之原。”刘师培所说的“多以经术饰吏治”即指今文经学家喜用经术管理国家与百姓,这些人精通礼制,喜言灾异、五行。

西汉除了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易学属于象数派易学而外,另有非主流易学,与象数易学相对相反,他们不重视卦象与术数,不讲卦气,也不讲阴阳灾变,而是根据《彖》、

第一章引论

3

《象》、《文言》等易传来解释经典,重视义理的阐发。这派以费直、高相为代表,属古文经学,亦可称作“民间易学”。第二种非主流易学是将黄老之学与《周易》相结合,阐发阴阳变易学说,以黄老之学解《易》,如严君平、扬雄等人。

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利用《周易》卦象与西汉孟喜、京房卦气说等易学成就,以及五行数方位图式,构建了一套道教丹术修炼的炼丹模型,在道教修炼上影响至巨。

(二)魏晋南北朝易学述要

魏晋时期,义理学派得到弘扬与发展。代表人物有王肃、王弼、韩康伯等人。尤其是王弼注易,排斥象数易学,以老庄玄学观点解易,提得所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等易学观点,称为“王学”,王弼的《周易注》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

当然,魏晋时仍有人重象解易,并以卜筮著名于世,如管辂、孙盛等人。

荀爽、干宝、郭璞等人的易学著作皆已散佚,只存于《周易集解》的零散注释之中,属于象数学派。

(三)唐代易学简论

唐代的易学家以孔颖达、李鼎祚等为最著名。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为《五经正义》之一,《五经正义》由颜师古受诏考定五经始,经贞观十二年(638年)孔颖达受敕撰写五经义疏,直到永徽四年(653年)第二次考定,其时孔颖达已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共经过了二十四五年时间。《五经正义》为唐代每年明经科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对后世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孔氏《周易正义》一书,采用王

第一章引论

5

时,程颐的易学,偏重于阐释义理;张载的易学偏重于取象释义,以气为本来立论;南宋时朱熹的易学则融合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集易学大成;叶适等人易学则重实用事功;陆

九渊、杨简等人易学则重心学,可称作心学派的义理学派;苏轼之易学,则儒理、玄理、禅学兼杂;杨万里之易学,以史论易。

宋人易学著作丰富,《宋史·艺文志》记录北宋时即有60余家。《四库全书总目》论述宋人易学著作达50余种。重要著作有周敦颐《太极图说》、《易通》(又称《通书》),朱震《周易集传》,范仲淹《易义》,李献《易论》,欧阳修《易童子问》,司马光《温公易说》,程颐《伊川易传》,张载《横渠易说》,朱熹《周易本义》,杨万里《诚斋易传》,杨简《杨氏易传》等等。

(五)元明清易学述要

元代易学以程朱为宗,如董真卿《周易会通》、胡一桂《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吴澄《易纂会》、胡文炳《周易本义通解》、熊良辅《周易本义集成》、俞琰《周易集说》、《读易举要》、《周易参同契发挥》等等。

明清时期的易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据《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简目》、黄寿祺《易学群书平议》的统计,明代易学著作达200种,清代易学著作达460余种。

明清时期的易学有汉易和宋易之分,宋易以经传明道,

一为义理易学,一为图书象数易学。汉易,即用文献学、考据学的方法治易。

自明至清初,为宋易发展时期,如胡广《周易大全》,蔡清《易经蒙引》,孙奇逢《读易大旨》,王夫之《周易内

6

周易卦交辞研究

传》、《周易外传》、《周易稗疏》,李光地《周易折中》等,尤以王夫之的易学成就为最著。象数学派的著作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黄道周的《易象正》,方以智的《东西均》、《易余》等等。

汉易形成于雍乾之际,胡谓著《易图明辨》,惠栋著《易汉学》,张惠言著《周易虞氏义》、《周易郑氏义》、《虞氏易礼》,姚配中著《周易姚氏学》,焦循著《易通释》、《易章句》等书。

明中期,焦竑《易筌》、方时化《易引》等以佛经禅学解易。李贽著有《九正易固》,高攀龙著有《周易易简说》等书。

清代之学者尚汉易,往往擅长辑佚,清代之有名学者,除张惠言辑有虞氏易、郑氏易而外,尚有孙堂、马国翰、黄奭等人辑有汉易之书。如孙堂撰有《汉魏二十一家易注》,马国翰辑有《玉函山房辑佚书》,其中辑有50家汉唐易注,计79卷,是最全的汉唐易注辑本。黄奭撰有《汉学堂丛书》,辑佚200余种,易类有《子夏易传》、《孟喜易章句》、《王肃易注》、《薛虞易音义》、《翟子元易义》、《易纬》等书。

清代乾嘉以后的今文学派,于易并有专深研究,但却过于疑古,如姚际恒、崔述等人。姚际恒《九经通论》之《易传通论》,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崔述则怀疑《周易》卦爻辞为文王、周公所作。此说对现代易学有很大影响。

二、现代易学研究概要

所谓现代易学,是指自民国初年至今天,约近百年的时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