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台震林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 者】台震林主编
【丛书名】《宇宙全息统一论研究与应用》丛书
【页 数】 237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1991.11
【ISBN号】7-209-01004-1
【价 格】$4.20
【分 类】宇宙论 传统文化(地点: 中国)
【参考文献】 台震林主编. 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11.

图书目录:

《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提要:

《宇宙全息统一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试读

问渠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0

(代序言)

王:蝉

科学的活力在于不断地突破既有的知识模式,大胆地向未知领域拓进,人类思维的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在于它不断地否定各种驾轻就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新的探索性思维。一位大学问家说过,天才与庸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断地探索新知并不断地有所发现,后者只是不厌其烦地对现有的东西进行花样翻新的解释。

最近经几位朋友推荐,我读了《宇宙统一科学》,上面这段话是我对于这本著作的一个印象颇深的读后感,尽管几个朋友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并不-一致,但对我的上述感受,却颇相通,都认为这是一本大胆探索,新见多出的好书。

我对于宇宙全息统一学说,以前是并不了解的,尽管也曾玩味过《易经》,思索过八卦,并且为此写过一些文字,但却从未触及过宇宙全息统一这类观点。而且,读这本书的序和后记,我才知道这两位年轻作者在此书之前,已经出版了一本《宇宙全息统

一论》,他们告诫说:“要理解这本书,必须先读懂她的姊妹篇《宇宙全息统一论》,要理解书中的任何一页,必须细读前面的每一页。”《宇宙全息统一论》我至今也没有搞到,但对这本《宇宙统一科学》逐页地认真去读,我倒是基本做到了。果然如作者所说,因没有读《宇宙全息统一论而造成的知识空白,在读这本书中不

①本文原载《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1期。

时地构成我贯通理解的障碍。尤其读前几章时,常常感到很别扭。这种别扭感是一个信号,即眼前这本书的知识和我已有的知识结构出现了某些对立。这使我兴奋起来,因为我始终害怕自己在一种知识结构中因僵化而至死。而逐页地读下去,我便无法释手了,产生出“别有洞天”之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天文学中关于宇宙起因的一种颇有影响的假说“宇宙爆炸”说作为立论的一个基点,执著地追问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么,并肯定地回答,宇宙爆炸之前的统一原是由无数最小的单元即小无限一统一子所组成.这一统一原“先于一切,包罗一切,规定一切,独立自由,至朴至实,统而为‘一’,没有部分,绝对连续。”这“一”的提出,表明了作者对于老子哲学的肯定和所受的老子哲学的启发。此书指出,在“统而为一”的宇宙统一原中,已经高度凝缩地、预先地存在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和全部所能,即“全息”与“全能”,宇宙统一原的全息与全能在爆炸后便进入现象字宙,构成和规定现象宇宙。字宙中的任何一个存在物,都与字宙统一原,与整个宇宙具有全息对应和全能对应的关系,就是说,即使是一棵小树,一块顽石,也蕴含了宇宙的全部信息和全部所能,可是,为什么人们却不能从一棵小树或一块顽石上发现任何树和顾石之外的其他信息和其他所能呢?对此,此书提出了一个宇宙稳显定律,“在任一全息层或任一全息部位上都包含着整体及至宇宙的全部信息,每一全息层或每一部位上的信息体分为显信息层和潜信息层。”潜信息或者潜能中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显信息或者显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树和顽石信息和所能,都属于显信息,显能,但只要条件具备,宇宙的全息和全能便都可以在树或顽石土显化出来。

此书认为,宇宙的全息与全能是恒常不变的,不能增多,不能减少,当然也不能被创造。与宇宙全息对应和全能对应的万事万物,它们各自的全息和全能也是恒常不变的。我们通常所说的2

发明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也并不是说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或所能被创生了,而只是说先前处于隐态的信息或所能现在显化了。同理,否定了什么、消灭了什么,也只是指把这类信息或所能隐化了。这样,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宇宙及万事万物的开放性的发展一一一切都既有的,所谓发展,不过是把那些“既有”依次地发挥出来罢了(指信息与所能)。既然如此,宇宙及万物的发展便只是全息或全能的显隐的变化。宇宙及万物的全息或全能的显隐变化,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因此它们构成连续的过程,这个连续的过程不是伸展开去的直线,而是向最初的出发点回归的“怪圈”,此书由此又提出了宇宙序列定律,正负世界互返定律,宇宙周期定律等。

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定律,在这本书中接踵而来。当然,我绝不是说能拿出些新词或新观点就值得称道,而是说此书对所提出的定律和运用的新概念力图运用最新的科学成果以及传统的科学精华予以坚实的论证。比如论及宇宙全能律时对于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的运用,论及宇宙统一论时对于基本粒子物理学当代研究成果的运用,谈及全息教育时对于思维学研究成果的运用等,由于此书论证能多方运用,潜心荟萃,所以立论新颗但不显浮。

此书尤其给人印象深刻的,在于它自信地运用宇宙全息统

一的基本观点,对目前的一些学术、热点和雅点,以及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观点所进行的大胆的轰击。比如对于流行的意识非物质说,此书从宇宙全息论的角度明确指出,认为意识是非物质的,这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意识信息与物质信息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的所谓对立,只是物质自身的对立,而不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此书反对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尖锐地对立起来,反对认定形而上学方法完全错误的传统观点,它指出,从精神全息重演律的角度看,每种精神形

3

态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代表了精神发展一一个必然阶段,“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阶段、一种形成,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使黑格尔的学说广受指责的所谓宇宙精神,此书依据宇宙统一论的观点明确指出,“黑格尔关于‘宇宙精神'的学说中蕴含着深刻的宇宙统

一的思想”,“宇宙精神”是否存在?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简单地讲,人的精神就是宇宙的精神,这是宇宙全息统一论的必然结论”,“把人的精神春成宇宙精神,便把人与字宙真正统一起来了。因而,我们对于黑格尔的宇宙精神?应该加以重新审视,肯定它应有的价值。”应该说,此书对上面这些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所进行的质疑,所进行的分析与论证,是有力量的,对于读者有很大的启发性。

《宇宙统一科学》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的精神令人振奋,而贯穿全书的整体性思想,全息对应思想,相互作用思想(这种相互作用,除了指某一事物与它直接关联事物的相互作用;更指宇宙万物对于这一事物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等,对于我国学术界既有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很大的神击力,它无疑是开拓了人们的学术视野。作为一种本体论(宇宙本体论),它固然具有很大的假说性质,但由于它广泛地汲取了当代科学的新成果,并且敏锐而大胆地抓住了多种当代难解而又令人关注的自然之迷谜、生活之迷、学术之谜;如特异功能、气功、经络学,以及我国古代至今始终困扰人心的河图、洛书、易书、太极等,运用这一本体论去进行分析、解释,便又使这一本体论很难证伪特别是它作为方法论,表现出极大的普适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是对于现实的那些机构、僵化的方法论的明显超越我想,这就是一种天才性的探索与奋斗。我们的学术清池,正急需这样的不腐臭的“源头活水”。

一、有机过程论与全息逻辑

一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重新定性

近年来,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潮势有增无减。因为这是一种超越中国文化本身的中国文化研究,因此令人瞩目和令人心悦的成果颇多。关于这一点,在此不想加以发挥,相反,却要指出这些研究的共同弱点:更多地注意了中西方文化形态上的差异,而在其形成发展的背后,总缺少对文化发展渊源的发掘。确切地说,当今的文化研究得出了“中国文化是畸型产儿”的论断,然面却没有给那些想问“从胚胎状态开始到现在,是什么因素导致畸型”的人以满意的答复。

对于“崎型儿”的论断,我们愿意持保留的态度。待论述终结之后,我们的态度将十分明朗:我们宁愿称此种畸型为“超时代的崎型”。

本书将努力打破外在形态比较的格局,尽量广地收集赖以说理的素材,运用与社会心理文化分析相近似的方法,在较深的层次上说明二个论点。

(1)中国古代的科学与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本质上是有机过程论的;

(2)作为有机过程论的方法论工具,论证的手法遵循全息逻辑。

5

在这两个论点中,我们提出了两个陌生的概念。这样做出于两种考虑:第一,想深入论述的问题,恰恰是以往研究所淡视的、问题,因此,即便是沿用与该论点有片面共鸣的概念,也免不了进行语意学上的周旋:第二,尽管这两个概念用于文化研究是比较陌生的,但我们有把握将它们的内涵讲清,而且相信它们会使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理性都能直观的接受。

1.中国古文化的主流和源头

在中西方文化没有有效地通融之前,中国没有一本象样的科学技术史志。即使是在今天,也没有中国人编撰的任何一本史志能比得上李约瑟博士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充分与完备。

事实上这一点就足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然而当我们深入于李约瑟的研究,则我们会发现更大的问题:李约瑟博士是将中国的所有史志当作一堆存在,而尝试着用西方科学的固定方法把这些存在进行分类这一点可以从他关于基础科学理论、技术与医学的划分界限中明显看出。李约瑟先生总是把零星的事例

一一哪怕是诗歌的歌词一赋予一种贡快于当代西方科学的内涵。由于李约瑟先生是利用西方的传统工具给中国文化做结论,我们认为这会将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科学成果整理引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境地,对待历史问题,无论如何我们要讨论它的主流而不能单单注意那些与当今看来是世界范围内成为主流的科学相似的支流。中国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它有它自身独特的科学目的及科学活动,面且就科学目的而言,远比古希腊文化支脉中任何体系的科学目的更高级。因此,我们不能沿袭李约瑟先生对中国文化研究所开创的纯西方方法,而必须从科学及科学活动的真正含义入手,去看中国人在什么时代起,建立了怎样的成为服务于文化主流的科学的目的,同时采取了什么相应的活动。以此为出发点演变下去,才能不失真地描出这条神秘的文化长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