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辞典》钱玉林,黄丽丽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作 者】钱玉林,黄丽丽主编
【页 数】 733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2009.04
【ISBN号】978-7-81118-432-7
【价 格】118.00
【分 类】传统文化-基本知识-中国
【参考文献】 钱玉林,黄丽丽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型工具书。内容包括:古代民族;地理山川;神话会话;宗教信仰;衣冠服饰;饮食烹饪;建筑园林;舟车交通;考古发现;名胜古迹;花木谷蔬;日用器物等。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内容试读

古代民族

华夏古代汉族的自称。亦称“夏”。据《说文》,而充、徐。”“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指中原地区。古文献

东夷见“夷”。

中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对称。相传原居于

我我国古代对分布于今西北地区和山西、河南北

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打败炎帝和其他部落后,在部少数民族的泛称。亦称“西戎”。含轻侮意。殷、周黄河流域形成统一的部落大联盟,奠定了华夏族的基有西我、鬼戎。西我部落众多,从事游牧,逐水草迁徙。础。黄、炎二帝被后人奉为华夏或汉族的始祖。公元后渐强盛,不断东迁。至春秋时支系繁多,包括北我、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散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山戎、大戎、条戎、茅我、犬戎、大荔、义渠、戎蛮、朐衍、各民族,逐渐融合、同化到以夏、商、周为核心的华夏族伊洛戎、陆浑戎等。春秋末先后为秦、晋所并吞。一说中。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使华夏和其戎在般代为严狁、棍戎、犬戎,后因迁徙而在“戎”前冠他各族接触更为广泛和频繁。秦汉时形成了以华夏族以地名或图腾名以示区别。《礼记·王制》:“西方日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西汉

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后汉书·西羌传》:“戎

武帝、宜帝后,渐称汉族,沿用至今。《书·武成》:“华

本无君长,夏后氏未及商周之际,或从侯伯征伐有功,

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孔颗达疏:“《释诂》云:

天子爵之,以为藩服。春秋时,陆浑、蛮氏戎称子。战

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言华夏及

国世,大荔、义渠称王。及其衰亡,余种皆反旧为酋

四夷皆相率而充已,使奉天成命,欲其共伐纣也。”

豪云。”

夏见“华夏”。

西戎见“戎”。

夷中国古代东方民族的统称。亦称“东夷”。夏、

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民族的泛称。亦称“南蛮”。

商、周时专指今山东、河南东部和准河中下游一带的民殷、周时分布于今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秦汉以来,族,包括隅夷、莱夷、准夷、徐夷(又称徐戎)、岛夷、介

多在蛮前冠以地域名,如荆蛮、五溪蛮、武陵蛮等;亦有

夷、根牟夷、九夷。传说舜、禹时代,夏、夷为同一个部冠以酋长或图腾名的,如廪君蛮、粲瓠(神犬)蛮等。一落联盟,其首领由两族轮流担任:制造八卦的太昊氏

说今苗族(始见载于元明)亦为蛮之后裔。蛮亦用以泛

(或称伏羲氏),发明历法的少吴氏,以及射手后羿等,

指四方的少数民族,如蛮夷、蛮貊。含轻侮意。《礼

都是夷族中的著名人物。商代的蒲姑(今山东博兴)、

记·王制》:“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史

商奄(曲阜)等为夷族最早建立的政权,后为周所灭,由

记·周本纪》:“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

齐、鲁两国镇抚。自此夷族势力渐衰。春秋时有九夷

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后汉书·

之称,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

南蛮传》:“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日交阯。”又:“衣装斑

夷、阳夷。后分别为齐、鲁等国吞灭,逐渐成为华夏族

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

的一部分。春秋以后,夷亦用以泛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山广泽。其后滋曼,号日·蛮夷’,外痴内黠。安土

乃至外国人,多含轻侮之意。《礼记·王制》:“东方曰

重旧。”

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史记·李斯列传》:“惠

南蛮见“蛮”。

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

狄中国古代民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黄河流域

取汉中,包九夷,制鄙、郢。”司马贞素引:“九夷,即属楚中、下游及北部地区。公元前7世纪时分为赤狄、白之夷也。”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释夷》:“黄帝既为

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赤狄包括东山皋落氏、留吁、

黄河流域而驱逐炎斋,炎裔原在黄河流域东方者愈驱

潞氏、铎辰、斋咎如、甲氏等:白狄包括鲜虞、肥、鼓等:

而东,为日后之东夷…东夷之区域,由青、齐而海嵎,

长狄有鄋瞒等。春秋早期,华夏诸小邦不断遭狄人进

一古代民族

犯。后华夏力量渐强,狄先后为晋、齐所并。战国后

“三苗在江准、荆州数为乱。于是舞归言于帝…迁三

期,白狄支系鲜虞建立中山政权,经常与燕、赵交战,终

苗于三危,以变西我。”

为所灭。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成为汉民族对北方各族

有苗见“三苗”。

的泛称。一说,狄为匈奴之先。《礼记·王制》:“北方

苗见“三苗”。

日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唐杜佑《通典·边

东胡中国古代民族名。居匈奴(胡)以东,故名。

防十》:“北狄以畜牧为业,随逐水草。无文书,俗简易,

原活动在商、西周的北部。春秋战国以来,南与燕为

以言语为约束。然各有分地。射猎禽兽,食肉衣皮,习

邻。后为燕所破,迁于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喇木伦

于攻战,此天性也。”清顾栋高《春秋四裔表序》:盖春

河流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和中原王朝往来密

秋时戎狄之为中国患甚矣,而狄为最,诸狄之中,赤狄

切。燕的都城(在令北京昌平)则是东胡族与中原各地

为最,赤狄诸种族潞氏为最。”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曾与邻近的燕、赵及匈奴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战国后期发生过战争。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从此部落联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对位于匈奴族东部的游牧民族盟瓦解。后来的乌桓、鲜卑,吐谷浑、柔然、室韦、奚、契称东胡;对位于匈奴西部的西域各族称西胡。来自这丹等民族皆为东胡之遗裔。《史记·匈奴列传》:“燕北些民族的物产,前亦多冠以“胡”字,如胡琴、胡桃、胡椒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等。汉以后亦泛称一切外国为胡。晋代的五胡指匈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汉班固《封燕然山铭》:“鹰扬奴、鲜卑、羌、氐、羯。汉贾谊《过秦论》:“南取北越之

之校,螭虎之士,爱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我

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

氐羌,俟王君长之群,骁骑十万。”林惠祥《中国民族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

史·东胡系》:“其族除用东胡之名外,尚有称为山戎、

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号而报怨。”北魏杨街之《洛阳你

北我者,曾与汉族争斗,山戎并曾建国号无终。”

蓝记·城南》:“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唐王昌龄·靺糰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勿吉”。源于肃慎。《从军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

越中国古代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的统称。亦称

海。分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

“百越”。支系众多,如春秋有於越,战国有杨越,汉有

部。有农业,种植粟、麦、襟:善养猪:亦从事狩猎。经

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有山越。其俗披发文身,

常向汉王朝献贡。各部发展不平衡。黑水部居最北

从事农耕、渔猎。亦以金属冶炼、水上航行著称。秦汉

面,发展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时,就最大部落置黑

以后,部分同汉族融合,部分与今天的壮、黎、傣等族有

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余各部隶属于都督府,称为

渊源关系。《准南子·齐俗训》:“故胡人弹骨,越人契

州,任命各部落首领为州刺史。五代时称女真。粟末

臂,中国歃血也,所由各异,其于信一也。三苗鑿首,羌

部居最南方,较先进。698年,粟末部联合其他族在松

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蜘发,其于服一也。”《汉书·严

花江以东鸟苏里江流域,建立渤海政权。后不断向唐

助传》:“越,方外之地,别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

王朝遗使朝贡,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

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

926年为辽阿保机攻灭。部分遗民建立定安国,后亦

弗能服、威弗能制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

并入辽。《魏书: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

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

慎国也。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其人劲悍,于东夷

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

最强。言语独异…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凰形似冢,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传记类二·百越先贤志》:“南方

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其国无牛,有车马,佃则偶耕,车

之国越为大。自句践六世孙无疆为楚所数,诸子散处

则步推。有粟及麦襟,菜则有葵。水气咸凝,盐生树

海上,其著者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上,亦有盐池。多猪无羊。爵米酝酒,饮能至醉。妇人王摇,都于永嘉,故瓯越也,自湘漓而南,故西越也;群

则布裙,男子猪犬皮袭。初婚之夕,男就女家执女乳而

舸西下邕、雍、绥、建,故骆越也。统而名之,谓之

罢,便以为定,乃为夫妇。俗以人满洗手面。头插虎豹

百越。”

尾。善射猎,弓长三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其父

·百越见“越”。

母春夏死,立埋之,冢上作屋,不令雨湿:若秋冬,以其

三苗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有苗”、“苗”。为南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旧唐书·北狄传·就蛮中较强大的一支。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南一带。传说

鞨》:“〔靺褐〕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

曾跟尧、舜、禹发生过激烈战争。后迁至三危(今甘肃或臣于突厥。而黑水献褐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待其敦煌一带),成为西羌的远祖。或以为是今苗族的先

勇,恒为邻境之患。”

民,实际上,今苗族乃秦汉至唐、宋时五溪蛮中一支的

勿吉见“靺鞨”。

后代。《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

要犹中国古代民族名。亦作“猃狁”、“荤允”、“獯

波,右有祠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熏)鬻”等。相传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准南子·缪称》:“禹执

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西部。西周初其势

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史记·五帝本纪》:

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

一·古代民族

并在朔方建筑城堡。春秋时被称为戎或狄。一说,伊汉族,改为桓姓。留居东北部分很快为鲜率征服。《后狁为秦汉时匈奴的先民。《诗·小雅·采薇》:“靡室靡

汉书·乌桓传》:“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

家,狁之故:不遑启居,严狁之故…岂不日戒?邪灭其国,余类保鸟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代猎狁孔棘。”《准南子·齐俗训:“故四夷之礼不同,皆尊

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

其主而爱其亲,敬其见;猃犹之俗相反,皆慈其子而严

向日。食肉饮酪,以毛麗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

其上。”《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

塞。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无

获荤允之士,约轻齋,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颤师古

相仇报故也。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

注引服虔田:“〔苹允]尧时日熏鬻,周日验允,秦日匈

相继。邑落各有小帅,数百千落自为一部。大人有所

奴。”《三国志·蜀志·马超传》:“海内怨愤;归正反本,

召呼,则刻木为倍,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氏姓

暨于氏、羌率服,熏鬻慕义。”

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

猃狁见“严狁”。

产,不相徭役。其嫁娶则先略(抢)女通情,或半岁百

苹允见“严狁”。

日,然后送牛马羊畜,以为聘币。婿随妻还家,妻家无

漏膏见“狁”。

尊单,旦且拜之,而不拜其父母。为妻家仆役,一二年

肃慎中国古代民族名。商、周时分布于我国的黑

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皆为办。其俗妻后

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带。从事狩猎,搜长射

母,报寡嫂,死则归其故夫。计谋从用妇人,唯斗战之

弋。以产号失、貂皮著名。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

事乃自决之。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

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额繁。后世的挹娄、勿

则歌舞相送。”《旧唐书·北狄传·室韦》:“乌罗护之东

吉、就褐、女真皆与肃慎有渊源关系。《左传·昭公九

北二百余里,那河之北,有古乌丸之遗人,今亦自称乌

年》:“肃慎、兼、毫,吾北土也。”《后汉书·东夷传》:“抱

丸国。”参见“东胡”。

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乌丸见“鸟桓”。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

柔然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蠕蠕”。源于东胡。

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冢,食其肉,衣

初属拓跋部。曾游牧于今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后

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粗,

进居阴山一带。5世纪初,首领社仑迫于北魏,远迁漠

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絮(洁),作厕于中,圆之

北,合并邻近各部,组成联盟,自称丘豆伐可汗。创立

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

军事编制,规定军功奖惩之法。与北魏、南朝经济文化

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桔,长一尺八寸,青石

往来密切。后因内部分裂而渐趋衰微,6世纪中叶并

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

入突厥。北魏时亦称共所建地方政权为柔然。《魏

患,而卒不能服。”《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

书·蠕蠕传》:“蠕蠕,东胡之苗裔也,姓郁久闾氏…

北,一日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

自号柔然,而役属于国。后世祖(魏太武帝)以其无知,

氏也。”

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后尽为社蛇所并。号

匈奴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括动于

为强盛。随水草畜牧,其西则焉蓄之地,东则朝鲜之

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各部统一,势力强盛,建

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其常所会庭则

立起奴隶制军事政权,始称匈奴。汉初,不断南下骚

敦煌、张掖之北。小国皆苦其寇抄,羁廉附之,于是自

扰,武帝时重创之。后呼韩邪单于附汉,使汉与匈奴经

号丘豆伐可汗。·丘豆伐犹魏言驾驭开张也,可汗'

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初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的称

犹魏言皇帝也。”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东胡系·柔

为南匈奴,西晋时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留居漠

然》:“柔然又名蠕蠕,其首领原属鲜卑系,其部民则为

北的称北匈奴,汉和帝时被东汉和南匈奴击败,部分西

高车突厥,所占地南邻于魏,北越沙漠,东抵朝鲜,西及

迁,余下者后成为鲜卑族的一部分。《史记·阅奴列

焉曹,盖即古匈奴故地。屡与魏战,为魏所敢,柔然遂

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

降魏,魏度又独立。柔然立国约二百年。最后其属部突

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

所起而反抗,高车亦叛,柔然末主率千余落逃奔关中,周主

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晋

从突蹶之请,缚新其主以下三千余人,柔然遂亡。”

书·四夷传》:“匈奴之类,总调之北狄…世世自相君

蠕孀见“柔然”。

臣,不蘖中国正朔。夏日薰鬻,股曰鬼方,周曰猃狁,汉

铁物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救勒”。因所用车轮

日匈奴。”

高大,又称高车。源于汉代为丁零。魏晋南北胡时期,

乌桓亦作“乌丸”。中国古代民族名。东胡之一

游牧于东至贝加尔湖畔,西至土拉河以西、阿尔泰山及

桊代末年,东胡遭匈奴击破,部分迁往乌桓山(今辽河

塔尔巴哈台一带的广大地区。以马、牛、羊、骆驼为主,

上游昭乌达盟阿鲁克尔沁心旗附近),闲以为名。臣服匈

生产繁茂兴盛。部分迁居漠南的铁勒族逐渐学会农

奴。汉武帝击败匈奴后附汉,内迁,受汉护乌桓校尉统

耕。5世纪中叶归属北魏。弓筋、貂皮为其朝贡的特

辖。改游牧为农耕。东汉末,尊操大败乌桓,得降众二

产。突厥兴起后;分属东、西突厥。散处漠北者有十五

十余万,连同大批归附者一起,迁居中原。从此同化于

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强。唐代于东部铁勒分设都

一古代民族

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救

唯婚姻先烧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宴毕,然

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

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

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史·铁勒传》:“铁勒

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纳、辉子,皮毛柔蠕,故

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山据

天下以为名裘。”《文选·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

谷;往往不绝…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

奴,左顾凌鲜卑。”李善注:“《汉书》日:‘匈奴,其先夏后

长,分属东西两突溉。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

氏之苗裔也。'又日:‘燕北有东胡山戎,或云鲜卑。”

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近西边者,颇为

契丹中国古代民族名及其所建政权名。源于东

艺植,多牛而少马。其俗大抵与突厥同。唯丈夫婚毕,

胡。北魏以来,游牧于今辽河上游一带。曾臣服突厥,

便就妻家,待产乳男女,然后归舍:死者埋殡之:此其

后归附唐朝。唐置松漠都督府,任契丹首领为都督。

异也。”《旧唐书·北狄传·铁勒》:“铁勒诸姓,回纥胡

907年,迭刺部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政权,

禄俟利发等,总百余万户,散处北溟,远遣使人,委身内

后反复几易为辽,定都临潢(今辽宁巴林左旗)。与五

属,请同编列,并为州郡。收其瀚海,尽入提封:解其辫

代和北宋并立。立国后的契丹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在

发,并垂冠带。”

汉族影响下,农业、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还创立了文

敕勒.见“铁勒”。

字。1125年为金所灭。后多与汉、女真、蒙古人融合。

突厥·中国古代民族名。为铁勒族诸部之…。公元

另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迁至今新驱西部及中亚一

5世纪前,已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之北,叶尼塞河上

带,建立西辽,又称哈刺契丹。1219年为蒙古成吉思

游一带,从事畜牧业。后为柔然族征服,被迫由高昌

杆所灭。《隋书·北狄传·契丹》:“契丹之先与库莫奚

(今牡鲁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迁往金山(今阿尔泰

异种而同类,并为慕容氏所破,俱窜于松、漠之间。其

山)南麓。或说金山形似兜鍪(古代战盔),俗称“突

后稍大,居黄龙之北数百里。其俗颇与棘褐同。好为

厥”,故名。后在西魏的支持下攻灭柔然,建立了以鄂

寇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

尔浑河流域为中心的奴隶制突厥地方政权,史称突厥

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逐寒暑,随水

开国。其疆域东起辽海(今辽河上游),西达西海(今里

草畜牧。有征伐,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合符

海),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又创立文字,制定

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自后魏以来,名

刑法、官制。:隋代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两突歌皆因扰

见中国…当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韦,东邻高丽,西界

唐而为所灭,唐于其地置都护府以辖治之。《周书·异

奚国,而南至营州。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贺氏,后分为八

域传下》:“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居金

部。部之长号大人,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统八部。

山之阳,为茹茹(柔然)铁工。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子国,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贱老贵壮…无礼

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

义,犹古之匈奴也。”清洪钧《元史译文证补·西域古地

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乃僭称皇帝,

考一·突厥回纥》:“匈奴之后,突厥最盛。突厥既灭,

自号天皇王。以其所居横帐地名为姓,曰世里。世里,

回纥乃兴…而突厥之称,乃独流传于西土,日突而

译者谓之耶律。”

克,亟读之即突厥;曰突克蛮,犹言突厥同类。今法人

奚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库莫奚”。游牧于今西

称土而其(土耳其)国音如突而克月,称其人类日突而

喇木伦河流域(今辽宁省)。经常与中原进行商业交

克;英人称其国日突而克以,皆为突厥转音。土耳其亦

换。曾受东突厥统辖,后归属唐王朝。唐于其地置饶

突厥一类人也。”林惠祥《中国民族史·突厥系·突

乐府,封其首领为饶乐郡王。与契丹被称“两蕃”。唐

厥:“突厥之文化:以狩猎畜牧为生,不定居,王权似

末,部分西徙妫州(今河北怀来),别称西奚。东、西奚

不甚重,官更大约即为氏族部落之长,以狼为图腾徽

先后附辽,多散居于中京地区,渐与契丹族融合。《隋

号,初无文字…无历法,法律简而严,丧葬有走马榜

书·北狄传》:“奚本曰库莫奚,东部胡之种也。为慕容

面之俗,有娶后母寡嫂制,宗教则崇拜太阳天地,信巫

氏所破,遗落者窜置松、漠之间。其俗甚为不洁,而善

觋。尚武勇不畏死。”

射猎,好为寇钞。初臣于突厥,后稍强盛,分为五部:

鲜卑中国古代民族名。源于东胡。最初分布在鲜

一一日辱纥主,二日莫贺弗,三日契简,四日木昆,五日室

卑山(今内蒙哲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部),因以为名。

得。每部俟斤一人为其帅。随逐水草,额同突厥。有

一说鲜卑为当地语“祥瑞”的音译。西汉初南迁到今西

阿会氏,五部中为盛,诸部皆归之。每与契丹相攻击,

喇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和狩猎。附于匈奴。北匈奴

虏获财畜,因而得赏。死者以苇薄裘尸,悬之树上。”

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两晋南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奚,本匈奴之别种…地

北朝时期,在我国北部建立割据政权的拓跋,慕容、宇

多黑羊、马逾前蹄坚善走,其登山逐兽,下上如飞。”

文(一说为匈奴南单于远属,非出自鲜卑)、乞伏秃发

库莫翼见“奚”。

等部,都是鲜申族后裔。此后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

女真中国古代民族名。亦作“女直”。来源于唐初

民族之中。《后汉书·鲜单传》:“鲜单者,亦东胡之支

的黑水靺耨。五代时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临

也,别依鲜单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鸟桓同。

海。主营渔猎。农产品有粟、麦等。从属辽,分为熟、

古代民族

生二部。北宋末,完颜部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之唐兀,亦谓之蒙古人。不火食,中夜能视。以鮫鱼皮

政权(1115一1234),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1127

为甲,可抗流矢。”陈登原《国史旧闻·蒙古之起》:“蒙

年灭北宋后迁都燕京(今北京),辖境北至外兴安岭。

古初起,风俗甚为劲强,而其表现之特出者,一为依射

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逐渐汉化,留居东北部分发展较

猎以为生,犹诸陈亮所调·昔者金人草居而野处也';

慢。元时归合兰府、水达达等路管辖。明代,被分为建

为衣食共敝共享,犹诸徐梦莘所谓‘女真风俗,民虽杀

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受奴儿干都司管辖。明末由努

鸡亦召其君共食也'。然则由文化程度言之,女真、蒙

尔哈赤统一,成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金史·世

古,参差相似。”林惠祥《中国民族史·蒙古系总论》:

纪》:“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

“总而言之,编者之意盖以为(甲)蒙古皇室为室韦鞑

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

靼之混合种:(乙)至于蒙古民族之全体则为东胡、突

籍,号生女直。”元宇文懋昭《金志·初兴风土》:“女真

厥、匈奴等广大的先住民族之混合种也。”

在契丹东北隅,饶裕山林,田宜麻谷。土产人参、蜜、

蒙兀见“蒙古”。

蜡、北珠、生金、细布、松实、白附子。禽有鹰鹛、海东青

瓦刺明代对西部蒙古各部的总称。元代称“斡亦

之类。兽多牛、马、麋鹿、野狗、白彘、青鼠、貂鼠。”

刺”,清代称“卫拉特”、“额尔特”或“厄鲁特”。初分布

女直见“女真”。

于叶尼塞河上游,从事狩猎生活,后归附成吉思汗。元

室韦·中国古代民族名。亦作“失韦”。分布于嫩江

末南迁至今准噶尔盆地一带,经营畜牧业兼及初级农

及黑龙江中上游流域。源于东胡,分南室韦、北室韦、

业。明初渐强盛。其首领曾受明封为王。1449年大

钵室韦、深末但室韦、大室书五部。语言、文化等与鲜

举进犯明朝,俘明英宗,史称土木堡之变。后与明议

卑、契丹相近。常向东魏和北齐朝贡。唐时有二十多

和。首领也先曾一度统一蒙古各部。明末,瓦刺分为

部(其中居于额尔古纳河南部一带的蒙兀室韦为后来

绰罗斯(即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与和硕特四大

蒙古族的先民),先后属唐朝慎州、黎州以及室韦都督

部。后土尔启特西迁,辉特列为四部之一。清初,准噶

府等管辖。各部发展不平衡。以狩猎为主,南边的部

尔部势力渐强大,噶尔丹时,在沙俄策动下多次发动叛

分已有初期农业。后部分并入辽。《北史·室韦传》:

乱,被清朝平息。《明史·瓦刺传》:“瓦刺,蒙古部落

“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国土下湿,语与

也,在鞑靼西。元亡,其强臣猛可帖木儿据之。死,众

库莫奚、契丹、豆莫娄国同。颇有粟、麦及襟。夏劐城

分为三,其渠曰马哈木,日太平,日把秃孛罗…〔永乐

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丈夫索发。用角弓,其箭尤

初)赐马哈木等文绮有差。”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明

长。女妇束发作叉手髻。其国少窃盗,盗一徽三;杀人

清上·明与诸民族之关系》:“瓦刺脱欢攻破鞑粗,并有

者贵马三百匹。男女悉衣白鹿皮襦裤。有麯,酿酒。

其众,又统一内部,其势日张,遂雄势于漠北。其子也

俗爱赤珠,为妇人饰,穿挂于颈,以多为贵。女不得此,

先,尤称英杰,不仅漠南诸部俱被征服,且东胁朝鲜,西

乃至不嫁。父母死,男女众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

略哈密,环明之北边,几尽为之役使。”

上。”《新唐书·北狄传·室韦》:“室韦,契丹别种,东胡

燃粗中国古代民族名。最早见于唐代记载。为突

之北边,盖丁罗苗裔也…其国无君长,惟大尊,皆号

厥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唐末,突厥衰亡,愁靼部落逐渐

莫贺咄,摄莞(管)其部而附于突厥。小或千户,大数千

强大,其名称遂成为北方诸部的泛称。宋、辽、金时,把

户,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不税敛。每弋猎即相喷聚,

漠北的蒙古等部称为黑鞑粗或生鞑靼,漠南的汪古部

事毕去,不相臣制,故虽猛悍喜战,而卒不能为强国,剡

称为白鞑靼或熟秘靼。13世纪初,鞑靼为蒙古所灭,

木为犁,人挽以耕,田获甚搞。其气候多寒,夏雾雨,冬

但西方通常仍将蒙古泛称为鞑靼。元亡以后,明又把

霜服。”参见“东胡”。

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商各部称为秘靼。此外,在广义

蒙古中国民族名。亦作“蒙兀”。初为唐王朝所属

的运用上,鞑靼有时成为中国北方诸民族的总称。宋

室韦诸部之一。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

孟珙《蒙鞑备录·立国》:“鞑靼始起,地处契丹之西北,

韦,为后来蒙古部的先民。居额尔古纳河流域,后逐渐

族出于沙陀别种,故于历代无闻焉。其种有三,曰黑、

西徙至今鄂嫩、克鲁伦、土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从

日白、曰生。所谓白鞑靼者,颜貌稍细,为人恭谨而孝,

事游牧,亦有农业。13世纪初,首领成吉思汗统一大

遇父母之丧,则嫠其面而哭。尝与之联辔,每见貌不丑

漠南北各部,建立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后陆续攻灭

恶,其腮有刀痕者,问曰:‘白鞑靼否?'曰:‘然。'所谓生

西辽、西夏、金、大理,并向西远征。1271年,忽必烈即

愁靼者,甚贫且拙,且无能为,但知乘马随众而已。今

大汗位,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因。辖

成吉思皇帝及将相大臣皆黑鞑靼也。大抵鞑人身不甚

境东、南到海,西到今新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北面

长,最长者不过五尺二三;亦无肥厚者。其面横阔而上

包括西伯利亚大部,东北到鄂霍次克海,疆域之广超过

下有颧骨,眼无上纹,发须绝少,形状颠丑,惟今鞑主式

以前任何朝代。1368年元亡后,少数贵族被迫退回蒙

没真(铁木真)者,其身魁伟而广颡长髯,人物雄壮,所

古草原,大多数仍留居今冀、晋、陕、甘、豫、祺等地,从

以异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外夷附

事农业生产。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

考》:“契丹部落之小者,曰蒙古,曰泰赤乌,日嗒嗒儿,

四:“有蒙古者,在女真之东北,唐谓之蒙兀部,金人谓

曰克列,各据分地,既而蒙古皆兼有之。或曰,蒙古即

古代民族

鞑靼也。《续通典》:鞑靼本东北方之袜糊别部…部

部,从事畜牧。唐初内附并迁至甘肃、宁夏、陕北一带。

众分散,或属契丹,或依勃海,渐流徙于阴山,其俗语1038年,首领李元吴称帝,建立以党项羌为主体的大讹,因谓之鞑靼…欧阳修曰:鞑靼在奚、契丹东北,

夏封建政权,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成为北宋边境

后为契丹所攻,部族分散,居阴山者号日鞑靼。”邓之诚

的一大威胁。在北宋的影响下,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

《中华二千年史·明清上·明与诸民族之关系》:“明兵

都较发达,并依据汉字创制了西夏文。1227年亡于蒙

破元都,顺帝北走。传六世,被篡于鬼力赤,改称鞑粗。

古。元代称党项羌及其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为唐兀或唐

蒙古大汗之统系遂中绝。”

兀惕。《隋书·西域传·党项》:“党项羌者…每姓别

羯中国古代民族名。源于小月支。曾附属匈奴。

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织氂牛尾及轱新

魏晋时居于今山西潞城县一带,与汉人杂处,受汉地主

毛以为屋。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俗尚武力,无法

奴役。大都习于农耕。保留部落组织,但较松驰。其

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

人高與深目多须,崇奉袄教。东晋初羯人石勒建立后

牧养鼇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无文字,但候草

赵政权,为十六国之一。《魏书·羯胡石勒传》:“其先

木以记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人年八十

匈奴荆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晋干宝

以上死者,以为令终,亲减不哭。少而死者,则云天枉,

《晋纪·总论》:“二十余年,而河洛为墟,戎羯称制,二

共悲哭之。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宋史·外国传

帝失尊,山陵无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五章第

七》:“党项,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后周世始强

二节:“羯本小种,所以能纵横中原,几至尽并北方者,

盛,有细风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乱氏、房当

非其种姓之强大,实由勒(石勒)在诸胡中剽狡独绝。

氏、来禽氏、拓拔氏最为强族。唐贞观至上元间内附,

勒死之后,继之者无复雄材;而石虎之淫暴,且为诸胡

散居西北边,元和以后,颇相率为盗。五代亦尝入贡。”

之冠,而胡、羯遂忽焉以尽矣。”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氐羌系·党项羌》:“党项之文化

吐善蕃,音bδ(播)。中厨古代藏族政权名,也为

自唐以后因与中国接触,逐渐进步,至西夏开国时已达

青藏高原各部族的统称。7世纪初,松赞干布建都逻

高度,大抵文事政制采自中国,而兵制尚杂有部落遗

娑(今拉萨),制定法律,建立官制、军制,创造文字,形

俗,兵法亦仍循西北民族之惯例,武事固有,文事汉化,

成以赞普为中心的集权的奴隶主贵族专政。强盛时,

此其所以盛也。”

势力所及至青藏诸部和西域、河陇地区。长期与唐友

羌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西羌”。夏商起就分布

好往来,唐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远嫁吐蕃赞普,促

于今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至云南北部、西藏北部广大

进了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生产以农牧

地区。周时部分杂居中原。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

业为主,有治炼、毛织等手工业,并接受大量汉族的工

烧当、婼、广汉、武都、越海等部:魏晋至唐宋间又有宕

艺技术。原信本教,后改奉佛教。9世纪时统治集团

昌、邓至、白兰、党项等部。部落分散,以游牧为主。与

分裂,不久为平民及奴隶的大起义摧毁。在宋、元、明

汉人杂处部分逐渐从事农耕。曾臣服匈奴,后内附。

史籍中,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士著族、部为吐(土)蕃或

东晋至北宋间,烧当、党项羌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

西蕃(番)。《旧唐书·吐蕃传上》:“吐蕃,在长安之西

权。其首领多受中原王朝册封,并助魏、唐破氏及吐谷

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或云南

浑,往来联系密切。其后逐渐与西北地区的汉族和其

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也…历周及隋,犹隔诸羌,未通于

他民族融合。今分布四的羌族是古羌人的后裔。汉

中国。其国人号其王为赞普,相为大论、小论,以统理

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后汉书·西羌传》:

国事。无文字,刻木结绳为约。虽有官,不常厥职,临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所居无常,依随

时统领。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隧,百里一亭。用刑严

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

峻,小罪剜跟鼻,或皮鞭鞭之,但随喜怒而无常科…

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烟,父没则妻后母,

其地气候大寒,不生秔稻,有青塞(稞)麦、萱豆、小麦、

兄亡则纳鍪绠(嫂),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

乔麦。畜多犛牛猪犬羊马…又多金银铜锡。其人或

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

随畜牧而不常厥居,然颇有城郭…贵人处于大毡帐,

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其兵长在山谷,

名为拂庐…多事羱羝之神,人信巫现。不知节候,麦

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古利,病终

熟为岁首。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弓剑不离身,重

为不祥。堪耐寒苦…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

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军令严肃,每战,前队

坚刚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气焉。”汉应劭《风俗通·声

皆死,后队方进。”《续文献通考·四裔考十一》:“西番

音·笛》引汉马融《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

即吐蕃。唐末衰弱,种类分散。入内属者谓之熟户,余

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音相似。”唐王之涣

谓之生户。宋时朝贡不绝…元世祖时郡县其地,设

《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官分职,以吐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林惠祥《中国民

西羌见“羌”。

族史·藏系·吐蕃》:“吐蕃之民族,大抵属羌。”

氐中国古代民族名。远古起源于黄河上游,不断

项羌中国古代民族名。简称“党项”。古羌人的

沿背藏高原南迁。殷周时起,分布于今甘肃、青海、四

支。魏晋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东南部和四川川西北

川西部至云南西北部。与羌族杂居,古代文献中往往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