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学辞典》许嘉璐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传统语言学辞典》

【作 者】许嘉璐主编
【页 数】 693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0.08
【ISBN号】7-5434-0570-9
【价 格】11.50
【参考文献】 许嘉璐主编. 传统语言学辞典.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08.

图书目录:

《传统语言学辞典》内容提要:

《传统语言学辞典》内容试读

a 1

A

阿摩利谛印度僧人。《大藏字母文

安吉清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

字陀罗尼经》署名阿摩利谛译,今人

人。字汇占,号古琴。研治韵学。著

李新魁推断,此书原作者即为阿摩利

有《六书韵征》(又名《谐声韵征》)16

谛,书后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字

卷。事迹见《许学考》。

样,成书当于此年之前。

2 ba

B

八分文字学术语,字体名,即八

分阴阳、别正变、区轻重、辨留送八

分书,亦称分书,是汉魏之际对隶书

支矢(箭),用来射被注音字之“的”,

的别称。《古文苑》卷17中魏闻人牟

此为“八矢注字”,然后列图表为之说。

准《卫敬侯碑阴文》说:“魏大享群臣

此书离奇古怪,毫无可取之处。

上尊号奏及受禅表凯,并金针八分书

八思巴(1235一1280)

元喇嘛教

也。”又群书引宋周越《古今书苑》所

萨迦派首领。幼从伯父萨班归顺蒙古。

载蔡文姬的话说:“臣父造八分,割秦

元宪宗(忽必蒙哥)三年(1253)太

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

子(忽必烈)从受佛戒。忽必烈登基,

现在还能看到的《上尊号碑》、《受禅

尊其为国师。至元元年(1264),受命

碑》与蔡邕所书写的《熹平石经》的

据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

字体,都是典型的汉隶,知八分书即

颁行,即命名为八思巴字。《元史》评

汉之隶书。汉末,由原来的隶书演化

其八思巴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

出一种笔划更为轻易、书写更为便捷

十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

的新隶书(最明显的标志是长横已没

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

有“蚕头”和“燕尾”),这就是楷书

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今

的雏形。为区别这新旧两种隶体,便

人利用八思巴字音译汉字材料研究近

称旧隶为八分。所谓八分,是指旧隶

代语音。

于篆书具有八成的古雅。这种称谓对

八音音韵学术语。指四声八调。清

旧隶含有升格、尊崇的意味。对于八

江永《音学辨微》创此术语。江氏说:

分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二

“平有清浊,上去人皆有清浊,台之凡

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

八音。”参见“四声八调”条。

为汉隶体势象八字左右分背,故称八

白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齿音。参

分;或以为是“字方八分”,把分看作

见“五色”条。

是计字大小的尺度,等等(均见张怀

白朴(1226-1285)元六合(今

灌《书断》)。对前人的种种说法,启

江苏六合县)人。字太素,一字仁甫,

功在他的《占代字体论稿·八分》中

号兰谷,学者称兰谷先生。通音律,尤

驳证甚明,并指出,八分的内容还随

精词曲,时与马致远、郑光祖、关汉

时代的不同可有变化,唐人也偶以八

卿并称四大家。著有《太和正韵》、

分称指楷书。

《朝野新声》,均亡佚,书目见于《江

八矢注字图说书名。清顾陈序撰。

南通志》。

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为等韵图一

白字见“别字”条。

类的书。自立名称,自创体例。“八

百赋音音义书,刘宋褚诠之撰。10

矢”指四声、经声、定清浊、审五音、

卷。书今已佚。

3

ban

班马字类文字学书。一名《史汉

半舌

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

字类》。南宋娄机著。5卷。有淳熙八

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

年(1181)自序。采录司马迁《史

齿呼中的端组声母和来母。

记》、班固《汉书》所载古字、假借字,

半舌半齿

音韵学术语。华长忠

按四声编排,考证训诂,辨别音声,并

《韵籁》所分“十四声”之一,指开口

对假借通用诸字罗列详备。书末有娄

的日母。

机自跋二则,讨论字义,剖析较明。书

半舌音

音韵学术语。七音中的…

中偶有失于简汰的地方。如“璇玑”、

类,指三十六字母中的来母。半舌音

“玉衡”本出于《尚书》,“袀服振振”

按现代语音学术语应称为舌尖中边

本出于《左传》等。然而正象《四库

音。来母的音值是CD。

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古今世异,往

半徽见“宫商角徵羽”条。

往训诂难通。有是一编,区分类聚,虽

半浊半清音韵学术语。或称“又

间有出入,固不失为考古之津梁也。”

次浊”,指三十六字母中邪禅两个浊擦

有宋李曾伯的补遗,近人张元济的校

音声母。参见“清浊”条。

勘记。善本有明末仿宋刻本和清初毛

傍到双声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

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

半齿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

图”有“傍到双声”一项,与“正到

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

双声”相对。如“宫隆居闾”四字,其

齿呼中的齿头、正齿音。

中“闾隆”称为“傍到双声”,“居

半齿音音韵学术语。七音中的一

宫”称为“正到双声”。同一图中称

类,指三十六字母中的日母。半齿音

“隆间”为“正双声”。“傍到双声”与

按现代语音学应称为舌面前鼻音。日

“正双声”两字相同而次序相颠倒。

母的音值是Q)。

傍叠重道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

半唇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

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

图”有“傍叠重道”一项,与“正叠

齿呼中的重唇音。

重道”相对。如“宫隆居闾”四字,其

半喉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

中“宫隆”为“傍叠重道”,“居闻”为

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通

“正叠重道”。在同一图中,又称“宫

常所说的合口的喉音、牙音。

隆”为“傍叠韵”。

半喉半牙音韵学术语。华长忠

傍叠韵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

《韵籁》所分“十四声”之一,指合口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

的喉音、牙音。

图”有“傍叠韵”一项,与“正叠

半火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半舌

韵”相对。如“居闾宫隆”四字,其

音。参见“五行”条。

中“宫隆”为旁叠韵,“居闾”为正叠

半清半浊见“次浊”条。

韵。傍叠韵与正叠韵只是相对而言,没

半金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半齿

有音韵学意义上的不同。

音。参见“五行”条。

傍双声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

半商见“宫商角徵羽”条。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

4

bao

图”有“傍双声”一项,与“正双

见“北方”条。

声”相对。如“宫隆居闾”四字,其

北方

借用为音韵学术语。也简称

中“宫居”为傍双声,“隆闾”为正双

北。指唇音。参见“五方”条。

声。傍双声与正双声只是相对而言,没

北腔韵类

即《中州乐府音韵类

有音韵学意义上的不同。

编》。

包恺隋学者。字和乐,东海(今

北溪字义

训诂书。宋陈淳撰。2

江苏灌云)人。从兄习《五经》,又从

卷。此书把“四书”字义分为26门。

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大业中为

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通曲证,颇

国子助教。当时治《汉书》者,以包

有发明。有《四库全书》本。

氏和萧该最为著名。聚徒讲学,学生

北韵韵书。撰于元代,撰人无考。

达数千人。撰有《汉书音》12卷。书

书已佚。

今已佚。

本草尔雅

书名。无名氏撰。卷数

包世荣(1764一1826)

清安徽泾

不可知。其书今已亡佚,内容不可考。

县人。字季怀。道光元年(1821)举

书目见于《苏轼东坡集》。

人。包氏对汉字研究颇深,尤究心于

本草音

音义书。唐苏敬撰。3卷。

名物训诂。其著作较丰,且均传于世,

书今已佚

有《毛诗训沽》8卷、《草木训沽》2卷、

本草音义

音义书。①隋姚最撰。3

《虫鱼训诂》1卷、《鸟兽训诂》1卷、

卷。书今已佚。②唐甄立言撰。7卷。

《学诗识小录》17卷、《吉凶典礼器服

书今已佚。③唐孔志约撰。20卷。书

乐章》10卷。《清史稿》有传。

今已佚。④唐李含光撰。2卷,书今已

包咸(前6一65)东汉会稽曲阿

佚。⑤唐殷子严撰。2卷。书今已

(今江苏丹阳县)人。字子良。少为诸

佚。

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

本父·音韵学术语。指韵母与下字

《鲁诗》、《论语》。光武帝即位,举孝

相合的反切上字。明金尼阁《西儒耳

廉,封郎中,入授太子《论语》,累迁

目资》创此术语。参见“字子四品切

大鸿胪。著有《论语章句》,为何晏

法”条。

《论语集解》所引。所著今不传,清马

本父本母切

音韵学术语。指反切

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见

上下字基本不含多余成分的反切。明

《后汉书·儒林传》。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创此术语。参

包瑜明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

见“字子四品切法”条。

人。字希贤,号稽古斋。著有《韵府

本父同母切音韵学术语。指反切

续编》等书。

下字要去掉辅音声母的反切。明金尼

抱朴子内篇音

音义书。晋葛洪撰。

阁《西儒耳目资》创此术语。参见

1卷。葛氏撰《抱朴子内篇》21卷,又

“字子四品切法”条。

自著此书为之作音。书今已佚。

本或作】见“或为”条。

抱朴子音音义书。撰者佚名,全

本名语法术语.《马氏文通》首创。

书1卷,今亡佚,书目见于《隋书·

即现代汉语所谓“专有名词”。《马氏

经籍志》。

文通·名字二之一》:“名字共分两宗,

ben 5

一以名同类之人物,日公名。…一

的古本韵。但黄氏以本韵与变韵对举,

以名某人某物者,日本名。日“尧”曰

并有单独论述。《黄侃论学杂著·声韵

“舜”者,古今来止一人为尧,一人为

通例》:“凡韵但有正韵者,读与古音

舜,故称日本名。嵩岳泰岱上一山之

同,是为本韵。”“凡本韵或备有开、合、

名,江淮河汉止一水之名,皆日本

洪细,或不能有。本韵但有洪音,虽

名。”

正声之细亦读洪;本韵但有细音,虽

本母音韵学术语。指不带辅音声

正声之洪亦读细。”参见“古本韵”

母的反切下字。明金尼阁《西儒耳目

条。

资》创此术语。参见“字子四品切

本韵一得音韵学著作。清龙为霖

法”条。

撰。龙氏字雨苍,四川成都人。书刊

本悟(?一1586)

明代僧人。音

于乾隆十五年(1750)。此书共20卷,

韵学家。字真空,云南嵩明人。他改

前6卷为论说及图表,后14卷为字

订兰茂《韵略易通》,用批注“重某

典性质的韵书,每韵之前都有以声为

韵”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当时的语音变

纲的韵图。书中对阴阳、五音、七韵、

化,对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有重

十二律、四声、字母、反切等问题都

要参考价值。

详加论述。作者将平(上去)声分为

本义训诂学术语。词的本来的意

十二韵,以十二律命名,入声分为七

义。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

韵,以七音命名。并将平声12韵统于

作参证的初始意义。汉字的形体结构

入声七韵。平声12韵又以宫羽角徵分

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甲骨文、

为四呼,所以实际上共有41个韵母。

金文、篆文,离造字的时代近一些,象

声母分为公空烘翁等24类,各与三

形的特点明显一些,这就为我们利用

十六字母、华严字母及《皇极经世声

字形分析词的本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音唱和图》的声类相对照。其中○襄

如果再加上古书的证明,那这个本义

松切、○如宗切○(华严“曷罗多”三

就是可靠的。如《说文解字·斤部》:

合母)三个声母无字可表,实际上并

“斤,斫木斧也。”“斤”象斧子之形,

不存在。其余21母则与北音系的韵

是象形字。《孟子·梁惠王上》:“斧斤

图、韵书相合,除了各韵前的韵图外,

以时入山林。”“斤”用的就是本义。

在正文前还有一些总图。其中“十二

本亦作见“或为”条。

平韵阴阳四声纵横总纲图”按四呼分

本音音韵学术语。与音转相对,指

为4图,称合口呼为“太阳韵”、撮口

先秦的语音。与“古本音”略同。顾

呼为“太阴韵”、开口呼为“少阳韵”、

炎武最先使用此术语。《音学五书·

齐齿呼为“少阴韵”。

叙》:“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三百五

本字文字学术语。表示本义的字。

篇,为《诗本音》十卷,注《易》,为

同“借字”相对。例如《论语·阳

《易音》三卷。”顾氏“本音”,即为段

货》:“归孔子豚。”“归”是“馈”的

玉裁的古本音。参见“古本音”条。

借字,“馈”是本字。又如《诗·鄘风

本又作见“或为”条。

·柏舟》:“之死矢靡它,”“矢”是

本的

音韵学术语。即黄侃所提出

“誓”的借字,“誓”是本字。

6 ben

本作校勘学术语。①指另一版本

比雅训诂书。清洪亮吉撰。原书

的写法。参见“或为”条。②指某书未有讹

为19卷,其曾孙洪用勤据《奥雅堂丛

误前本来写作某字。如《说文·系

书》本重加校订,分为10卷,计卷-

部》:“縐,希之细者也。…一日戚

《释诂》,卷二《释言》,卷三《释训》,

也。”段玉裁注:“戚各本作蹴。蹴者,

卷四《释天》,卷五《释地》,卷六

躡也,非其义。盖本作戚,俗作蹙,又

《释山》、《释水》,卷七《释人》,卷八

改为蹴耳。今正。”

《释宫》、《释器》、《释乐》、《释舟》,卷

鼻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审

九《释草》、《释木》,卷十《释虫》、

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齿

《释鱼》、《释鸟》、《释畜》,共19类。

呼和撮口呼中的喉音、牙音和齿头

所收多为单音词,亦有复音词。释文

音。

一般先对词条作总的解释,然后再分

鼻音音韵学术语。①指发音时利

别说明;或在总的解释下再列举同义

用鼻腔共鸣的辅音。三十六字母中明

词,以供参校;或仅取两个同义、近

〔m)、微(四)、泥(n)、娘〔n.〕、疑

义之词相比较,以合比附之意。凡引

〔n)、日〔)都属于鼻音声母。②指舌

例证、书证,皆注明出处。如卷七

根声母〔k)、Ck)、g)、〔x)、〔n)。见

《释人》:“丈夫六十无妻日矜,女子五

劳乃宣《等韵一得》。③指收鼻音尾

十无夫日寡。《韵会》引。”又如卷四

〔一)的各韵。见劳乃宣《等韵一

《释天》:“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

得》。

《说文》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初

比语法术语。《马氏文通》首创。

学记》引《括地象》。”牧词多而排比

《马氏文通·论比三之八》:“凡色相之

适当,取材博而辨释精详,有助于学

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

习和研究古汉语词汇。但其说解常有

所肖者深浅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

重复,体例亦未尽善。有《奥雅堂丛

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白平比,曰

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丛书

差比,日极比。”“比”的概念是马氏

集成》本、《洪北江全集》本、光绪五

在描写静字时,摹仿西语语法中形容

年(1879)授经堂校刊本等。

词的“级”的概念提出来的。西语中

笔势文字学术语。指汉字经过发

形容词有“原级”、“比较级”、“最高

展演变,加以整齐化、符号化,从而

级”,马氏因而比附出“平比”、“差

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与“笔

比”、“极比”的概念。实际上西语中

意”相对。例如小篆以至楷化以后的

的“级”是构词法问题,西语中形容

“因”,从“口”,从“大”。实际上,

词的“级”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

“大”是蓆纹“ベ”的变形,这个形体

往往依靠在形容词前加上副词或在形

已无法反映“因”的“重蓆”这一本

容词后加上补语的方法来表示,属句

义,即是笔势。参见“笔意”条。

法问题。马氏论述的“比”中,有的

笔意文字学术语。指能够体现原

还是修辞手法。参见“平比”、“差

始造字意图的文字形体,与“笔势”相

比”、“极比”条。

对。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古

比况见“醬况”条。

文)厥意可得而说。”北齐颜之推认为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