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语法》袁庆德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际汉语教学语法》

【作 者】袁庆德作
【页 数】 585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21.07
【ISBN号】978-7-104-05046-9
【分 类】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袁庆德作. 国际汉语教学语法.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1.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际汉语教学语法》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描写、分析、解释汉语语法,详细地论述了汉语语法的特点,详尽地说明了汉语词的构成方式,各级语法单位和语法成分的类别,汉语词的分类和用法,详尽地说明和解释了大量的汉语语气副词、介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详尽地介绍和分析了汉语各种句子类型的语法意义、构成方式和表达功能,重点分析和解释了一些特殊汉语句式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生成方式和表达功能,并力争做到既通俗易懂。

《国际汉语教学语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汉语语法与汉语教学

在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汉语学习者能够说出、写出地道的汉语句子,能够理解和使用比较特殊的汉语句式,我们必须向他们讲清楚各种常用的语法手段,讲清楚各种语法规则,甚至还要讲清楚那些比较特殊的语法手段形成的机制和特有的表达功能,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语法规则的理据,让他们对汉语语法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深入钻研汉语语法,重视汉语语法教学。为此,汉语教师首先要了解一些有关汉语语法的基本问题,如与其他语言的语法相比较,汉语语法有什么特点,目前有哪些语法体系,什么样的语法体系对国际汉语教学比较适用,等等。

第一节汉语语法及其特点

有些人说汉语没有语法,汉语缺乏某某语法手段,等等,这些看法其实是对语法的概念和对汉语语法的误解。在他们看来,只有像印欧语系语言的那种词的形态变化才是语法。为此,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语法,什么是汉语语法,汉语语法有什么特点。

与汉语母语者不同,非汉语母语者则不认为汉语没有语法,而是觉得汉语语法变化莫测,一个助词“了”就弄得他们晕头转向。为此,我们也必须向汉语学习者说清楚汉语语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向他们讲清楚各种汉语语法规则,尤其是比较特殊的语法规则。关于各种汉语语法规则、各种语法手段,我们将从本书的第二章开始详细讲解。

1

第一章汉语语法与汉语教学

一、什么是语法

所谓语法,对一般人来说,就是说话的规则,而话的基本单位是句子,所以语法就是造句的规则,而句子是用词和短语(词组)造出的,而词和短语也是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因此,完整地说,语法就是构词的规则和组词造句的规则。在很多种语言中,词在构成短语和造句的时候还要发生性、数、格、人称、时态等形态变化,对于这些语言来说,语法还包括词的变化规则。汉语的词没有形态变化,因此汉语语法就是构词的规则和组词造句的规则。其中,构词的规则通常叫作“词法”,而组词造句的规则通常叫作“句法”。

研究语法的学科叫作“语法学”,但也常简称为“语法”。为了与“语法学”相区别,语法学界也常把“语法”称为“语法规则”。

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汉语语法一直在发展变化着,语法手段不断丰富、完善。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代表性语言,与其他语系的语言在语法上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差异充分体现了汉语语法的特点。目前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是印欧语系的语言,所以一般在探讨汉语语法的特点时,都是将汉语与印欧语系的语言进行对比,尤其是与印欧语系的代表性的语言英语进行对比,这里我们也不例外。下面我们说说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主要用虚词和语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常常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动词加不同的后缀表示不同的时态,名词通过加或不加后缀表示单数和复数,代词有主格、宾格和领格等不同的形式,等等,而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那么,汉语是通过什么语法手段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呢?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汉语主要用虚词和语序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1.用不同的虚词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所谓虚词,指的是用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辅助其他词语组词造句的词,

2

第一节汉语语法及其特点

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每一种语言中都有虚词,汉语由于不用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所以虚词使用得更多,虚词也更丰富,尤其是语气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用不同的语气词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例子:

①吃饭!

这个句子没有使用任何语气词,是一个语气比较强硬或比较随意的命令句。

②吃饭了」

这个句子在句末加上了语气词“了”,是一个语气比较柔和的命令句。

③吃饭啊!

这个句子在句末加上了语气词“啊”,是用催促的语气要求对方吃饭,属于催促句,是祈使句的一种。

④吃饭吧!

这个句子在句末加上了语气词“吧”,是用商量的语气要求对方吃饭,属于商量句,也是祈使句中的一种。

⑤吃饭吗?

这个句子在句末加上了语气词“吗”,问对方是否要吃饭。

⑥吃饭呢。

这个句子在句末加上了语气词“呢”,表示正在吃饭。再如:

⑦是他吗?

⑧是他吧?

⑨是他呀。

以上三例是在短语“是他”的后面分别加上不同的语气词,构成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加上“吗”,表示询问那个人是不是他;加上“吧”,表示推测那个人是他;加上“呀”,表示知道了那个人是谁,解除了疑惑。

⑩你太善良。

①你太善良了。

这里前一句句末没有使用语气词,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你”的善良超过了应该有的程度,是对“你”善良的程度的否定。后一句句末加上了语气词“了”,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没想到“你”这么善良,是对“你”善良

3

第一章汉语语法与汉语教学

的程度的赞扬。

我们再看几个用不同的动态助词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例子:

@A:这本书你看过吗?

B:看过。

A:什么时候看的?

B:去年看的。

A:看了多长时间?

B:看了三个多月。

在上面的这段对话中,动词“看”的后面分别加了动态助词“过”“的”“了”。动态助词“过”用来表示有做某事的经历,这里在“看”的后面加上“过”,表示有看“这本书”的经历。动态助词“的”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在询问或陈述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的主体、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动作行为的工具、动作行为的方式等的时候使用。

这里B已经看了“这本书”,A询问他看“这本书”的时间,所以在“看”的

后面加了助词“的”。动态助词“了”也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但与动态助词“的”的使用范围不同,它是在陈述或询问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时使用,

在陈述或询问过去发生的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量时也使用。这里A询问B看

“这本书”花费的时间量,故所以在“看”的后面加了助词“了”。

以上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例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汉语虚词数量众多并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因而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另外,汉语中还有大量的语气副词(40种左右),虽然汉语语法学界把语气副词看成一种实词,其实语气副词的性质和虚词差不多,一般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只用来表示某种语气,如“你可别忘了”中的“可”、“你就听我的吧”中的“就”等。用不同的语气副词表示不同的语气,这也是汉语的一种语法手段。由于汉语语气副词的种类多、语法意义复杂,故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也不太容易掌握。

2.用不同的语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所谓语序,简单地说,就是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汉语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有特定的语序,所不同的是,汉语常通过语序的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下面我们来看看用不同的语序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例子:

①他父亲死了。

②他死了父亲。

这里前一句是普通的主谓句,主语是“他父亲”,整个句子用来表示“他

第一节汉语语法及其特点

父亲”发生的变化(死了)。后一句是一个特殊的主谓句,它的谓语部分采取的是主谓倒置语序,整个句子通过“他父亲”发生的变化来表示“他”的变化(成了没有父亲的人)。我们把这种主谓倒置句称为“变化句”(关于变化句,参见517页“六、变化句”)。

③传说沉船那晚,狂风暴雨,一个农民失踪了。

④就在十余日前,桥霜村可不像现在这么太平,连着三天,失踪了三个小孩。

例③中的“一个农民失踪了”是一个普通的主谓句,用来表示一个农民的变化(失踪了)。例④中的“失踪了三个小孩”是一个特殊的主谓句,采用的是主谓倒置语序,用来表示桥霜村所发生的事件(三个小孩失踪了的事件)。我们把这种主谓倒置句称为“事件句”(关于事件句,参见513页“五、事件句”)。

⑤一只鹰在天上飞着。

⑥天上飞着一只鹰。

这里前一句是一个普通的主谓句,陈述的是“一只鹰”正在做的事(在天上飞着),后一句是一个特殊的主谓句,采用的是主谓倒置语序(句首的“天上”是处所状语),整个句子用来表示天上有一只飞着的鹰。这种主谓倒置句属于存在句的一种(关于存在句,参见509页“四、存在句”)。

⑦人来了。

⑧来人了。

这里前一句是一个普通的主谓句,用来报告“人”到来的消息,后一句是一个特殊的主谓句,采用的是主谓倒置语序,用来报告有人到来的消息。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主要是“人”所指不同。前一句的主语“人”放在谓语动词前,代表的已知要来的人,是正在等待中的人,属于已知信息;后一句的主语“人”放在谓语动词后,代表的是不认识的人,属于未知信息。(二)汉语的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语法与英语等语言的语法还有一个很大区别,就是汉语的名词、代词、动词等没有表示数(如单数、复数)入、人称(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

三人称)、时态(如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人格(如主格、宾格、领格)】等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例如:

第一章汉语语法与汉语教学

①他吃了两个苹果:一个红苹果,一个黄苹果。

这里的名词“苹果”没有发生数的变化。汉语的名词都没有数的变化。

②过去,我爱她,她也爱我;现在,我还爱她,她也还爱我。

这里作宾语的人称代词“我”和“她”都不发生格的变化,动词“爱”也不发生时态变化,也不随着主语的人称变化而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汉语不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因此有人说,汉语的词“缺乏形态变化”。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不是汉语的词缺乏形态变化,而是汉语不需要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汉语是通过自己特有的语法手段表示了印欧语系语言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所表示的各种语法意义。不能把不需要形态变化说成“缺乏形态变化”。同时,由于汉语的词不发生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也就没有形态标记,有人把汉语的词没有形态标记也说成“缺乏形态标记”,这种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三)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

所谓句法成分,指的是短语和句子的构成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在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中,同一种句法成分大体由同一类词充当,如主语和宾语由名词充当,谓语由动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等等。而汉语中,同一种句法成分往往可以由多类词充当。如主语和宾语不但可以由名词充当,还可以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定语不但可以由形容词充当,还可以由名词、动词充当;状语不但可以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换一个角度说,汉语中的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例如:

①跑步是一种很好的运动。这里动词“跑步”作主语。

②我喜欢跑步。

这里动词“跑步”作宾语。

③早晨跑步的人很多。这里动词“跑步”作定语。

④跑步前进!

这里动词“跑步”作状语。

在英语中,与汉语动词“跑步”相当的动词是“run”。“run”要加上后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