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吴小平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

【作 者】吴小平著
【页 数】 387
【出版社】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 2017.06
【ISBN号】978-7-5454-5377-5
【价 格】69.70
【分 类】陶瓷-生产工艺-长沙
【参考文献】 吴小平著. 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7.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内容提要:

长沙窑的传统工艺与技法,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书从工艺、技法的角度和视野发掘、研究了1200多年前长沙窑器物的生产,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一窑口“以彩立窑”窑火文化的特殊性。全书共12章,内容涵盖选泥、配泥、制泥、设计、雕塑、成型、釉、色剂、装饰、干燥、装窑、看火和烧成。本书是自长沙窑1956年被发现60年来,首次研究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的一本专著,深信阅读后,对曾生活在洞庭湖畔——铜官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先辈们所创造的古代优秀工业文明,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文化自信,并有心灵的感悟,以及对新长沙窑产品开发的灵感与收获。

《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内容试读

0【9】

第一节概述

一、引言

长沙窑是中国著名的彩瓷窑,五代时(公元953年左右)断烧,于一千多

窖傳

年后的1956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对长沙窑比较系统地研究却是27年后。1983年,《长沙窑》列入国家“七·五”重点研究项目,前后通过了7次科学考古,不断有了新的发现,特别是1983年长沙窑的第四次发

掘,和1998年在“一带一路”印尼勿里洞海域“黑石号”沉船的打捞,整船保持完好的56700件长沙窑彩瓷器被发现,将长沙窑的研究推向高峰,对长沙窑

的认识也逐渐清晰。

长沙窑之所以被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是因为它有许多本行业的“亮,点”,总是让人惊喜不断,如:釉下多彩,开辟了中国陶瓷史釉下单彩转向多彩的先河:写意绘画装饰器物更是独树一帜,充分地发挥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有人评价,

长沙窑是唐代外贸大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行者”,人巧而为之釉里红(秘笈釉)的“智者”,模印贴花工艺的“仁者”,写意绘画的“创者”。一千多年前铜官“窑上人”取得的成就,有些还超出了本行业,如:最早运用产品作为载体使用商品广告;为了扩大市场,最早在唐代“扬一益二”的扬州采用商业代理

制建立了先进的商业模式;为了追求器物的装饰美,铜官“窑上人”发明了写意绘画;为了解决大生产、大流通、大物流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最早采用“实物+劳务原始股份制”组织规模化生产。长沙窑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反映了当下许多先进工艺的“倒逼性”,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并确立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长沙窑取得的上述成就,与铜官“窑上人”当时采用的先进工艺与技法不无关联。如:长沙窑的模印贴花工艺,它是工业化、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的维形,这种工艺解决了批量生产的困难,应该说是当时陶瓷工艺上的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第一次使人类在同等时间内可获得更好、更多的物资。

陶瓷器物在制作过程中,技术和艺术常常糅合在一起,因此,器物兼有艺术工艺、技术三个方面的含义,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及在陶瓷材料和工艺方面的掌控能力。笔者认为:研究长沙窑传统工艺,可以了解到千年前铜官“窑上人”借助陶瓷这种材料泥的可塑性、烧结性和永恒性来表达当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它是人类某一时期的区域文化现象和行为方

式,反映了器物所处时期人对社会的一种认知。对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的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长沙窑文化精隨。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特殊的普遍”,即在普遍主义的追求背后,有地域性窑火文化积淀,是一种工艺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融合,并打上长沙窑的烙印,建构出长沙窑窑火文化体系。揭示出铜官“窑上人”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增添了湖湘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以及长沙窑时代的精神。

卡沙a官富

图1-1-12012年黄永玉在修建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书写的窑名

窖傳统一蒼典往法

二、长沙窑独有的工艺与技法

陶瓷产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陶瓷的工艺与技法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历史上,各个时代都出现了很多风格各异的优秀产品和瓷种,其中最著名的有夏代蛋壳黑陶、商代原始瓷、西周印纹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等,均反映了不同工艺与技法的演变与进步,如商周青瓷(原始瓷)的出现,得益于这一时期坯料的选择和炼泥工艺、烧成方法等工艺方面的进步。一千多年前,长沙窑

以彩立窑,唐中后期迅速多展,成为唐代海上贸易外销大宗,产品通过长江水系、隋唐运河、珠江水系销往全国16省、100余地区及“海上丝绸”之路23国,除了人的观念、制度创新以外,从技术方面来讲更得益于产品工艺、技法方面的创新,如长沙窑的手工拉坯成型技法,与宜兴窑、景德镇窑偏重于拉坯成型后利坯(修坯)不同,讲究的是一次成型,创造了“三不”拉坯法,即不修、不补、不理。“三不”技法用工少、产品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低的产品,更适宜农耕经济时代低收入的消费。如:长沙窑的釉下多彩工艺、打破了传统的单色审美观,生产了大量既喜庆又美观的特色彩绘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又如:邢窑“类银类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瓷类玉类冰,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堪称唐代瓷器一绝,定窑的白瓷刻花工艺,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装饰,汝窑的天青釉色制作,石湾窑(公仔)的人物雕塑艺术,潮州窑的堆塑

花纹饰,德化窑的象牙白雕刻的人物,景德镇窑的钴青花等众多窑口,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差异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技术风格,总之,由于窑口不同,再加上地域差异、文化的影响和观念的区别以及技术风格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形成各窑口自己的一些特点。正是这些区别,才构成了我国陶瓷文化、工艺、技法、艺术和科学的多元性。

长沙窑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地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明,作为中原的前方岭南谪居文化与沿海的海洋文明,两种文化始终在这里碰撞、融合、提升和发展。

历史上,长沙窑一整套成熟的传统工艺、技法,应该是这一地区匠师们长期实践的结果。在市场的竞争角逐中,长沙窑不断改进和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工艺与技法体系,才支撑起长沙彩走天下的大局,获得唐代外贸大宗的桂冠。对传统工艺、技法的挖掘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人类古代

文明,以及这一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一书重点关注的是在陶瓷生产中与工艺及技法有关

的:(1)胎、釉、彩,原料的开采和炼制;(2)胎、釉、彩料的配制;(3)成型;

(4)上釉:(5)彩绘与装饰;(6)干燥;(7)烧制等重要工艺、技法与科学。本书在研究长沙窑工艺与技法的过程中,借鉴考古和收藏家的成果,运用胎式图、釉式图和胎釉化学组成的科学数据进行探索和寻找某些规律性,力图

对长沙窑传统工艺与技法进行客观、真实、历史的诠释。

长沙窑的传统工艺与技法,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和经济亮点,是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挖掘它相信会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实用等价值。

长沙窑不仅生产的品种款式多,器物的纹样、装饰手法也多,最重要的是:它的工艺与技法是唐代最多的窑口,也是支撑长沙窑的技术保障,故称此书为长沙窑“非遗”研究丛书的的“技术篇”。

三、唐代长沙窑身处的大环境

人类在每一发展阶段的天工造物,无不是该时期技术状态、生产组织方式、

084

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以及人的价值取向等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研究长沙窑工艺与技法特征,结合唐代社会时代背景关系,并从工艺、技法上

进一步认识长沙窑,便于对一个窑口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1.社会环境对长沙窑工艺的影响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在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

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289年期间共有21位皇帝(含武则天)。唐在文化、政

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唐朝疆域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西破突厥,此时疆域西达威海,北接西伯利亚;第二时期:元和15年(公元821年)盛唐时期疆域;第三时期:晚期衰败时疆域。唐代三个时期疆域各有不同,其中最为稳定是第二时期:开元29年唐玄宗李隆基盛唐时期疆域。(图1-1-2)》

●总论

图1-1-2公元821年盛唐时期疆域图

户口。公元650年统计:户380万。公元705年达到615万户,口3714万。到了开元盛世公元740年,户841万,口4814万。“安史之乱”前一年的公元754年:户906万,口5288万。

唐289年间,南方基本无战事,稳定的政治与社会发展环境,及众多的人口基本需求,为生产日用瓷器的长沙窑“蝶变”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安史之乱”北方动乱、战火不断,为长沙窑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发展机会。

005

2.经济环境对长沙窑工艺的影响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货币政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径八分,重二铢四条(1ěi)”,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juàn)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唐代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货币制度。金属货币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商品的流通,刺激了以陶瓷手

工业为代表的大发展。

农业。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了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一水车。唐朝,仅见于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

一百六十多项,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公元713年—728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

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

手工业。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重要

的部门,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此外还有铸钱监等。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

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制茶业和陶瓷业。

3.政策环境对长沙窑工艺的影响

(1)对外开放政策环境对长沙窑工艺的影响。

唐朝对外政策的特点: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具体体现: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允许地方官吏加重税收,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对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唐税收政策环境对长沙窑工艺的影响。

赋税。唐代初期,由于实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每户农民有一块

006

土地。凭借这些土地,可以承担国家的租税和徭役,并维持一家生计。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实行的。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依据,推行“有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