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通史》王伯敏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版画通史》

【作 者】王伯敏著
【页 数】 452
【出版社】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5514-2399-1
【价 格】360.00
【分 类】版画-绘画史-中国
【参考文献】 王伯敏著. 中国版画通史.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版画通史》内容提要:

王伯敏先生的《中国版画通史》,最早于1961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版画通史专著。本书的书中详述了从史前原始刻画图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约七千余年中国版画发展的历程。行文深入浅出,并随文穿插相关中国古代版画精品图片资料,使之图文并重,具有知识性、权威性、资料性、欣赏性此次的再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对文字做了少部分的调整,修正了个别因历史条件限制而出现的错误;增加了大量高质量的配图和图注;并由编者对部分的内容则增加了注释,以帮助读者了解书中提及相关内容的背景知识。

《中国版画通史》内容试读

版画原始时期——第一章

商、周

第一节远古历史的回顾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美术史,根据现有的发掘资料,有着七千年的历程。我们的历史,如滚滚大江,日夜奔流。检阅世界的文化史,我们中国是世界版画的发源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版画,“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这个“体面”,我们不是凭着想象,而是由无数事实作出了证明。

我们的绘画史,现在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谈起,而其中的版画史,也可以从原始社会谈起

任何一种美术形式,都有它的来源。源头的水,可能是点点滴滴的,可是它在长流过程中,汇集了各个支流,成为汤汤大江。“版画”,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刻在“版”上而创作出来的画。在我国,所谓“版画”,先有木刻画,木刻画之前,当然先有文字或其他符号的雕版。所谓“版”,向有一种解释,凡木之析为片者谓之“版”。如《说文通训定声》解作“判木为片,名之为版”。其实,版之与册、籍有关,早已见于文献。《管子·宙合篇》中提到,“修业不息版”,不过这个“版”,指的是“牍”,夹在册中用。刻版之事,虽属工艺,但与木刻刻版在工艺手法上有相通的地方。“版”既是“木片”,以此类推,则石片、骨片、玉片、竹片,性质皆类似,作如是思考,则木版之外还有石版、玉版、泥版,等等。木刻画,是用刀刻在木版(板)上,然后刷印而成之为木刻画,所以“版画”一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的概念与现在还不完全一样,这在旧版的《辞海》中即有反映。由舒新城主编,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版画”条,其释文是:“将绘画复制于木、竹等版上,或由木刻版拓制之画,皆称版画。”说明只要是在“版”上拓出来的画,即可以称为“版画”。所以古时所称的拓碑,也有称“版拓”的。按这个定义来说,凡用刀或用其

陶刻稻穗纹河姆渡文化

他尖硬之器在版面上镌刻出图形者,都属版画之类。当然,版画一词,

第一章版画原始时期一商、周003

甘肃黑山岩画“猛虎捕食”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阴山岩画“人面纹”新石器时代

猪纹陶钵河姆渡文化

0041中国版画通史

双鸟异日牙雕河姆渡文化

玉钺上的神人兽面纹饰良渚文化

有它自身的归属。现在我们还应该按照本时代的通常说法,即由众多版画家以至美术界认可的“版画”概念来看待版画。然而作为版画(木刻)的历史回顾,或作为版画(木刻)的原始起源来考察,我们不能不上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因为这些画,都是用坚硬的锐器,在岩石的平面上刻凿或打击出来的,尽管在那个时候不是用以印、拓,但是这种用坚硬锐器在平版面上刻制的经验,日积月累,流传下代。从事物的发展,从文化逐渐的进步而言,它在历史上的连续性,怎么也不容我们忽视。所以,研究我国版画史,有必要注意到石刻画,以及在兽骨、象牙、玉石、木板、陶器及青铜器上的雕刻。如内蒙古阴山、甘肃黑山、江苏连云港等地较早的岩画,又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方陶钵上的刻猪和一些骨刻双鸟,良渚出土的大量玉器上面的刻纹,湖北黄石坡发现的商代“花土”等,都使我们了解到先人们在平“版”上雕刻的情况。我们的版画,同其他美术,如雕塑艺术、建筑艺术等一样,都有它的“老祖宗”,所以雕版这部“家谱”,很值得后人一页一页地细细翻阅。

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要求版画史作更具体、更接近现在的所谓“版画”传统来考察,我们可以追溯到我们祖先的文字创造和最古远的第一部“雕版书”的产生

第-章版画原始时期一商、周「005

第二节最古的“雕刻书”

我们的祖先,为了要把自己的语言与思想记录下来,花费了不少时间与精力,创造了一种为我国所特有的文字。中华民族始有文字,是在殷商时代,到了殷商王朝的后半期,文字已相当成熟了。至于这些文字的最早记录,现在所能见到的,便是在安阳等地发现的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

这些龟甲兽骨文字的发现,是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此之前,河南安阳小屯村(殷都废墟遗址所在地)的农民在掘地时,曾偶然捡拾到许多甲骨片。当时大家都不认识它,所以有的人就称它为“龙骨”,而且把它当作药物来用。一

个时期,曾“在西北的药店中卖过好些货色”。后来金石家王懿荣有

涂朱牛骨刻辞

商·武丁时期(约公

识见,认定这些龟甲兽骨非平常之物,于是开始重价收购,时为1899

元前13世纪)

年。接着,刘鹗、罗振玉、孙诒让、王国维等学者都对此重视起来,开

河南安阳出土,牛骨正反面刻满长篇小

始一边搜集,一边研究。特别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于1903年拓印问

辞,字口内涂朱。

世,甲骨文研究便逐渐成为一种专门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

其内容是关于北方部族入侵,以及王命诸

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几次去殷墟发掘,获得大批的甲骨。此后,经考古

侯、田猎和天象等

学者的不断努力,除安阳小屯以外,在安阳的四盘磨、辉县的琉璃阁郑州的南郊二里冈、洛阳的东关及济南的大辛庄等处,书契文字的甲骨也都有陆续的发现。

据甲骨文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有字甲骨多达近二十万片,不重复的文字约四千五百余个,研究者能识其意者已有一千五百多字。

0061中同版画通史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