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新技术》邱会政,刘晓杰,吴永儒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生态养殖新技术》

【作 者】邱会政,刘晓杰,吴永儒著
【页 数】 169
【出版社】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2022.06
【ISBN号】978-7-5683-1106-9
【价 格】60.00
【分 类】生态养殖-研究
【参考文献】 邱会政,刘晓杰,吴永儒著. 生态养殖新技术. 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生态养殖新技术》内容提要:

《生态养殖新技术》内容试读

第一章河蟹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河蟹生态养殖

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水产养殖走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将成为必然。然而,由于工业化与城镇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水环境压力日益增长,伴随着生产者对高产高效养殖的片面追求,养殖耗费的水资源增多,加之因外源投入品加大,鱼蟹类疾病频繁发生,不仅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更难以保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观点分析,通过人为调控养殖水体中各生物配比,为生物营造合适的生存条件,使各种生物之间相互适应并适应环境,达到各种生物互惠互存,协同共生,同时水体中物质流和能量流顺畅疏通,水生生态系统即能达到良性平衡。

一、河蟹生态养殖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发展水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提高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水域资源,有利于促进与水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但是,由于水产养殖自身的生态结构和养殖方式的缺陷,部分养殖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淡水养殖对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氨、磷等营养物的释放,造成局部水富营养化;各类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污染了水域环境;一些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干扰了野生种群的繁衍和生存,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河蟹在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诸省均有分布,以长江口的崇明岛至湖北省东部的长江流域及江苏、安徽、浙江和辽宁等地区为主产区。河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备受市场青睐,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对象。自从我国推广河蟹人工养殖后,河蟹产量猛增,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蟹类之一。

1

生态养殖新技术

随着河蟹养殖面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产量的急剧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潜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是盲目追求养殖效益,过多外部投入造成养殖水体内污染物恶性循环:二是养殖环境恶化,病害日趋严重,药物滥用,严重影响河蟹的品质;三是水质污染严重,限制养殖业的整体发展。由于养殖密度高、投饵量大,河蟹进食后留下的残饵以及排泄物量大,长期养殖生产对水体质量影响很大。个别地方只考虑短期的利益而盲目发展,严重超过养殖容量,造成大面积水域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生活与生产用水

河蟹因其具有独特的风味、营养和经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青睐。其养殖规模逐渐扩大,2019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约1000万公顷,河蟹产量约77.87万吨,产值超过800亿。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水域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导致水质恶化,由养殖本身引发的环境问题逐渐突显。发展水产养殖,是否就一定污染环境,关于此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据陈家长等2012年报道,传统河蟹池塘养殖模式会引起周围水环境氮、磷含量上升。吴伟等2013年的研究指出,合理的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可以保证其对环境无影响。尽管各地湖泊围网养殖河蟹面积在压缩减少,但缩减河蟹养殖面积的湖泊水质未见好转;通过池塘养殖生产发现,采用生态养殖方式的池塘水质优于采用传统养殖方式的池塘水质。面对水体不断出现的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国内的河蟹相关科研人员开展了各种生物净化研究。其中大多通过将养殖废水排放流至种植了大量水草的“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吸收营养元素,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除了种植水生植物外,种植水生经济蔬菜等同样能达到吸收营养元素的效果,同时还能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养殖方式和种植模式整合水体资源,使河蟹养殖真正成为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渔业。

二、河蟹生态养殖的基本原理

(一)河蟹生态养殖基本原理

养蟹水域的生态系统由消费者(蟹、鱼、虾等)、分解者(微生物)、生产者(水生植物)三个部分组成。河蟹生态养殖的基本原理就是保持养殖水体中消费者、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渠道畅通。

河蟹的生态养殖就是模仿天然水域中河蟹与环境的依存状态,应用生态学管理原则协调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水化学因子与生物因子的关系,即通过调控河蟹与生物、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生产出优质河蟹的

4

2

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第一章◆

养殖方式。

传统养蟹水域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过大,而分解者、生产者过小,进而产生物质循环的瓶颈,致使大量有机物退出物质循环,沉积在水底,形成淤泥。这些淤泥有机物多、氧债高,亚硝态氨和氨氮大量积累,有害细菌大量滋生,河蟹无法正常生长。

河蟹生态养殖就是改善养蟹水域的生态环境,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草等,让其吸收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溶氧。促进有益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改善水质,将污染源分解、降解成营养素,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从而达到促进河蟹健康生长,提高河蟹品质的目的。

(二)河蟹养殖对水体系统影响

1.河蟹养殖对水体负面影响

许多学者从生态学观点出发,把河蟹养殖系统作为生态系统来研究,强调利用河蟹养殖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关系,加以有目的的人工调控,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河蟹养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淡水养殖系统成为具有良好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体。学者们就养殖户片面追求高产,采用高密度养殖,过量饵料的养殖模式投放,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河蟹养殖对水质的主要影响是增加了水体悬浮物和营养盐,导致了溶解氧减少。由于投饵、河蟹的呼吸作用和排泄废物中有机物的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体营养物的总浓度,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②由于未被消耗的部分饵料和河蟹排泄物沉积到水体底层,底泥中有机物增加,导致底层理化指标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沉积残饵使底泥沉积物的有机质增加最显著,同时底泥中硫化物、总氨、总磷、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无机磷明显偏高。

③由于投喂饵料后水体中营养物质逐渐增多,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繁殖,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和规模不断扩大,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水质恶化,光照下降,浮游植物数量减少。

2.河蟹养殖对水体正面影响

在河蟹养殖实践中,也有养殖水体水质明显好于周边水源的情况出现。从理论和实际看,综合应用各种物理与生物修复技术,是可以实现养殖、环境、效益和谐统一的。有报道指出,只要河蟹的放养密度适宜,投饵科学,其对环境基本无影响,甚至还可净化一部分水质。多年的养殖实践经验表明,

3

生态养殖新技术

通过合理的养殖和生态调控,实现河蟹养殖用水低排放是可行的。因此,并非河蟹养殖有氮、磷排放就认为河蟹养殖需要限制,而是应当大力提倡河蟹开展生态养殖。采取立体种养、多种途径整合资源,构建和谐生态位,对养殖用水进行合理利用,才是河蟹养殖最终的出路。

三、河蟹生态养殖意义和重要性

现行的河蟹水产养殖技术多建立在常规鱼蟹类养殖模式下,单纯从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忽视养殖对生态的影响,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目的,反而导致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进一步造成河蟹病害频发,产量下降。可以说,河蟹常规养殖模式遇到了发展瓶颈。

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本身是一种结构简单、生态缓冲能力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只有优化养殖水域生态结构,将具有互补、互利作用的养殖系统合理组合配置,减小或消除水产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个水体的养殖容量,达到结构稳定、功能高效的养殖环境,才能减少河蟹病害的发生,减少抗生素及其他化学药物的应用,才能生产出绿色、安全的河蟹水产品。因此,要主动调整发展思路,以低消耗、低投入、低污染为发展目标,才能突破现有瓶颈。

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与河蟹健康养殖的和谐关系,提倡从能量和物质流的平衡角度出发,充分利用蟹、螺、草之间的互利互补关系,使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最终达到既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又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的目标,维持周围水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更新。生态养殖包括养殖设施、苗种培育、放养密度、水质处理、饵料质量、药物使用、养殖管理等诸多方面。生态养殖要求采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养殖手段,获得质量好、产量高、无污染的产品,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创造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养殖要求健康苗种培育、放养密度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

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第一章◆

第二节河蟹养殖生态系统

一、河蟹池塘生态系统

河蟹养殖环境多种多样,包括池塘、湖泊、围网、稻田等,以下仅以河蟹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进行介绍。

河蟹池塘在自然状态下,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溶氧、生物、河蟹三个子动态系统。这三个子动态系统又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大系统。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和高等植物吸收营养盐和二氧化碳,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所摄食:浮游生物被鳙鱼所摄食、底栖生物被河蟹等所摄食;水生植物被草鱼等鱼类所摄食:死亡的生物、植物、鱼类的代谢产物及残渣,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盐,成为浮游植物的养分。如此循环不已,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池塘生态系统。

河蟹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是为实现经济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半封闭式人工生态系统,河蟹的生产过程沿着三个能量流转进行。第一,人工饵料和少量有机肥料为河蟹和饵料生物直接摄食;第二,有机肥料和人工饵料残余及养殖生物粪便转化为腐屑再被生物利用:第三,肥料、人工饵料残余以及养殖生物粪便分解后产生营养盐类和为自养生物所利用。养殖池塘普遍面积较小、水体较浅、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较短,由于天气或气候的变化和人工调控措施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变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一些水化学指标,以及细菌、浮游生物、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和种类组成,使其生态结构能发生很大变化。

(一)生态系统重要指标

初级生产力是自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合成有机质的量。它是水体生物生产力的基础,是食物链的第一环节,是反映水体渔业生产潜力的基本参数。它不仅决定池塘的溶氧状况,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和化学过程。

所有消费型生物的摄食、同化、生长和生殖过程,构成次级生产力,它表现为动物和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在单位时间内由于生物和异养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即为次级产量。在水体生物生产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次级产量是异养细菌、浮游

5

生态养殖新技术

动物、底栖生物和养殖鱼虾类。

(二)河蟹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流转

河蟹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变化是自然演化和人为干预的共同结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生态系统较为简单,物质循环受阻不畅通,养殖生物生长所需能量由人工投饵提供,基本不来自养殖池塘内的浮游植物固定太阳能;池塘食物链简单,一般只有两条,太阳能一光能自养生物一养殖动物,投喂饵料一养殖动物:养殖池塘的自净能力差,易受污染: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脆弱,养殖者对池塘生态平衡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氨、磷不仅是生物体必需的两大营养元素,也是养殖水体内较常见的两种限制初级生产力的营养元素,同时作为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重要指标,是池塘养殖水体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河蟹养殖中为了高产、高效,往往投入大量富含氨、磷营养物质的饵料和肥料,导致水体氮、磷含量远超出浮游植物生长的需求,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病害猖獗、养殖效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人工饵料和有机肥料在氮、磷的输入上占据重要的比例,分别可以达到氮、磷总输入的90%以上。

进入河蟹池塘的氮、磷营养盐除少部分被池塘中的生物所同化,大部分是以微生物降解氮,以及氨挥发、底泥氮和磷沉积、换排水和渗漏等途径输出。底泥沉积是河蟹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输出的主要形式,其输出量在总输出量中的比例占到了50%以上,其次是收获后的养殖生物,也可以占到20%左右。

(三)河蟹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河蟹池塘养殖物质输入

河蟹池塘养殖的物质输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进水。养殖池塘在使用之前大都会重新进水,而且在养殖过程中为了改善水质也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进行换水,在水中溶解的各种物质就会随着水流进入到养殖池塘生态环境中,其中有部分物质会严重地影响养殖池塘的水质:②投入养殖动物:

③养殖动物的饲料及养殖过程中的施肥。人工施用的养殖动物饵料为养殖动物提供了生长发育的能量,施肥则能够很好地培养养殖池塘中的各种饵料生物,这些饵料生物对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④自然降水:

⑤生物固碳及固氨。在养殖池塘中有大量藻类浮游植物和挺水水生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形成有机碳。在养殖池塘中还存在着一些固氮微生物,微生物能够将氨气转化为有机态氨素,这些有机碳和有机氮素会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养殖动物体内,也有部分在养殖池塘中沉积,形成污染物。

4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