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陈峻锐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以用户为中心》

【作 者】陈峻锐作
【页 数】 321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22.04
【ISBN号】978-7-5057-5423-2
【价 格】65.00
【参考文献】 陈峻锐作. 以用户为中心.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2.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以用户为中心》内容提要:

用户研究,是通过研究需求者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聚焦于需求者自身、产品业务属性以及用户环境,发现需求的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并通过满足需求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为企业带来业务增长。本书从用户研究的底层逻辑和原则到系统方法论,再到实战技巧,总结了作者从事用户研究的实战经验,搭建了用户研究的系统框架,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模式和执行路径,助力读者成为用户洞察专家。

《以用户为中心》内容试读

Part 1

鸟瞰用户研究

提到用户研究,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调研、访谈问卷、洞察、客户之声…这些都属于用户研究的工作范畴。不仅是企业,甚至政府、学校、医院等组织也经常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然而,日常谈论用户研究时,大家会更多地谈论怎么做用户研究一如何保证样本质量,如何约访,如何设计访谈提纲等,很少会讨论到底什么是用户研究,以及为什么要做用户研究。似乎这些问题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提。

在这一部分,我会带着大家深入思考用户研究的本质,跳出具体使用方法,从理论和认知层面拆解用户研究,帮助大家重新建立关于用户研究的元认知。

老鹰在天空俯瞰时,能够看到更广阔的大地。站在

一个更宏观的视角理解用户研究,探究它的关键要素,认识它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定位,能够帮助大家看清用户研究和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价值定位,从而更有效地运用相关方法。

这一部分总结的用户研究核心方法,像一棵大树的根,后面两个部分则像大树的枝与叶。如果能够把握住根本,就更容易理解细节。大家读完全书以后,如果能够回头重读第一部分的内容,也许会对后面两部分内容有新的理解。

第一章理解用户研究

因为足够复杂,

所以需要从更多的视角观察。

用户研究是什么

大概10年前,我过年回家,走亲访友时少不了接受长辈的“灵魂拷问”:什么时候要小孩?(如果还没有结婚,问题则是“有对象了吗?”如果有对象了,于是会问“什么时候结婚?”)做什么工作的?一个月挣多少钱?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涉及个人生活,我一般都会“嘿嘿”带过,对第二个问题,一开始我都很认真回答:

“我是做用研的。”“啥是用研?”

“就是用户研究工程师。”

每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长辈们会礼貌地看着我,但是不知道该接什么,气氛一下就变得很尴尬了。为了缓和这种氛围,我只好继续解释:

“我是做用户数据分析的。”一还是很尴尬。“我是做市场调研的。”一眼神还有点茫然。

6

以用户为中心

再次,基于认知,用户研究还需要了解人们的决策过程一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决策,决策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比如,对人们的决策产生影响的除了有意识的因素,还可能存在很多无意识因素。这些无意识因素绕过了人类的理智决策,通过潜意识对决策造成影响,这就需要使用用户研究方法对这些人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再比如,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哪些决策要深思熟虑,做到最优化决策;哪些决策只是轻松拍板,结果差不多就够了;这两种决策机制下,决策环节有哪些不同,也是用户研究持续探索的内容。

最后是行动,行动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最终行为体现。在这个阶段,用户研究需要知道人们的行动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行动的局限在哪里。比如,在对超市卖场的研究中,会观察人们的行动路线:在人机工学研究中,会研究手机重量对人类手持行为的影响等。这些行动中,哪些是人们主动自发的,哪些是在接收到环境刺激后的应激行为,哪些是通过互动产生的交互行为,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的行动,什么因素在诱导人们的行动,都是用户研究探索的课题。

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一直避免使用“用户”这个词,而是使用“需求者”“人们”这样的描述,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用户研究的对象不仅局限于自己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产品的用户及潜在用户也会被纳人用户研究的体系中,这些人对于企业来说,还算不上纯粹的用户。第二,用户研究的范围不仅是个人的认知世界模型,还会研究组织一比如一个家庭或一家企业一的认知世界模型。由于整个用户研究的对象范畴比较广,单纯地使用“用户”这个词会让大家将其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个人。第三,关于用户本身,业界也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互联网产品经理“大神”俞军老师,认为用户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某种需求的集合。这些不同的理解会造成大家对“用户”这个词的认知存在差异,所以在这里我使用了“需求者”“人们”这样的词语来描述。

用户研究中的“3”,指的是用户研究包含3个维度—需求者自身、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