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成才之路》吴雪红,李志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家成才之路》

【作 者】吴雪红,李志敏主编
【丛书名】青少年成才之路
【页 数】 154
【出版社】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8.04
【ISBN号】978-7-5402-1947-5
【价 格】955.20(全24册)
【分 类】教育家-生平事迹-世界-青少年读物
【参考文献】 吴雪红,李志敏主编. 教育家成才之路.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04.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育家成才之路》内容提要:

《教育家成才之路》内容试读

教育家成才之路

孔子天于教师的昊本要求

孔子以一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教育史上塑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师形象。他关于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师表”。

孔子塑造的教师形象由二个基本内容构成。第一个是“学而不厌”。“学”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以“乐道”、“不厌”的敬业精神,通过“时习”、“自省”和“无常师”等形式进行严格的教学能力的训练。“时习”和“自省”,也就是自我进修。这是孔子教师形象中无休止地自我进修的重要特征。

为师的进修特点不在“无师”,而在“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入太庙,每事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接受来自学生的启发、“起予者商也”;“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一“起予”和“助我”的思想,到《学记》发展成“教学相长”的概念,揭示了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孔子把“乐道”看作是比“不厌”更高的要求。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能如此“乐道”,才能有不懈的“时习”,深刻的“自省”和广泛的“无常师”。

。1

青少年成才之路4

由“不厌”达到“乐道”,由“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上升为忘却个人得失,操心弟子学业,这就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第二个内容是“海人不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学而不厌”重在以“乐道”的态度修己,“海人不倦”重在以同样的态度教人。这就从两个方面将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统一起来。

孔子认为,教育学生首先要循循善诱。愤则启之,悱则发之;不愤不启,不悱下发。其次要以身作则。培养德行,言教不如身教。在许多场合孔子常取“予欲无言”的态度。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认为既言,就要搏之以文,约之以礼;不言,则要树之以榜样,立之以规范。言与不言并重,善诱与身教并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大大深化和扩展了。

孔子强调“不倦”的精神,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必须忠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以这种忠诚的精神充当教育、感化学生的重要手段。所谓“予欲无言”、“其身正”、“欲罢不能,既竭吾才”等,正表现出孔子充分利用其诲人的不倦态度影响、激发和培养着学生对学习的不厌情绪或兴趣。

孔子还很重视教师的内在仪态。“贫而不改其乐,富而好礼”;“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教师的外在仪表,也很讲究,即所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2

教育家成才之路

此后的孔子,更加坚毅地发奋学习。谋生以外的时间,他

一边自学,一边向别人求教,几年之后,便全面掌握了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知识技能。他不仅在学识方面有所成绩,就连驾车、射箭的本领也闻名遐迩。在19岁那年,孔子去宋国学习殷礼归来不久,娶了宋人亓官氏为妻,婚后年余,亓官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鲁君昭公特地派人送去两条鲤鱼,对当时身份低微的孔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耀。于是孔子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

然而娶妻得子的快乐并没有改变孔子家境的贫寒,谋生对他的家庭来说依然是头等大事。孔子对各种礼仪均有研究,长于丧礼,因此他经常为乡里人家出丧作相礼,也就是主持丧事的人,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事宜多达几十项。除此之外,孔子还必须从事种菜、挑担推车、放牧等繁多的劳动,还为别人管过仓库,记过账目。无怪孔子后来感触由深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家计的奔忙并没有妨碍年轻的孔子求学的热心。27岁那年,他听说一位名叫郯子的礼仪大师来到鲁国的消息后,便马上前去拜见求教。之后孔子更是以知礼而闻名了,但他并未因此而自满。一次他初到鲁国祭祀先人周公的太庙观访时,因是头回,诸多礼节茫然不知,于是便遇事就向人询问,有人见后就轻蔑地说:“谁说邹大夫的孩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遇事就问这问那的。”孔子听说后,从容地回答说:“不知道的就去问,这才是合乎礼呀!”另外,孔子对音乐也格外倾心。他曾向鲁国乐师师襄学琴,开始十来天,孔子老学弹同一首曲

。5

青少年成才之路国

子,师襄发觉后对他说:“这个曲子您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已经学会了,但奏曲的技巧未学好。”又过了几天,师襄又对孔子说:“这技巧您也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曲子的志趣神韵。”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再次对孔子说:“您已经领会曲子的志趣神韵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说:“只是曲子中那个人我还体会不出来。”又过了些时日,孔子拾头仰望天空,若有所思地说:“我领悟到曲中的人了。”他样子黑黑的,个子高高的,眼光是那样的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这不是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在一旁的师襄听见,万分钦佩,说道:“对呀!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正是说曲名叫作《文王操》呀!”

然而在鲁国,已不能满足孔子学习更多知识的热望了,因此,在鲁昭公的资助下,他特地前往周天子的都城邹邑去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在那时,孔子不仅从实地考察中增进了收益,还向当地的博学者多次求教。孔子受益最深的就是后来被尊为道家创始者的老聃,孔子曾以龙来比喻老聃的宏远高博,敬仰之情,发之由衷。而问乐于周天子乐师苌弘,则再一次增进了孔子对乐理的理解,对音乐的领悟,这是孔子一生的大乐趣。邹邑之行,孔子满载而归。

回到曲阜的孔子,名声传到了更远的地方。四处前来拜师的人增加了许多。在这之前,孔子已开始设私人学校,招收弟子。那时人数虽少,却因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观点平等待人,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使他的成就远远高出其他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