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果同源》彭磊,卢辰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果同源》

【作 者】彭磊,卢辰编著
【页 数】 153
【出版社】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22.01
【ISBN号】978-7-5587-3963-7
【价 格】38.00
【分 类】水果-食物疗法
【参考文献】 彭磊,卢辰编著. 药果同源.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22.01.

图书目录:

《药果同源》内容提要:

全书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食物本身的性能和治疗方面的功能上的区分,药物和食物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比如,在中国许多食物即药物。其次,中药与食物二者同时起源,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是说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不同,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本书主要对于水果的功效做一个详细的解读,水果与药材的五味四性也是性能的两个方面,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一体,决定着不同水果的特质和功能,即使同性水果,其实也有

《药果同源》内容试读

·第一章概述·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

饮食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均衡膳食,才能维持人体健康。在世界饮食史上,我国是最早提出均衡膳食的国家。《黄帝内经·素问》载:“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些皆是饮食的指导纲领。

(一)均衡膳食

均衡膳食又称合理膳食或健康膳食,营养学上指全面达到营养元素供给量的膳食。有两层含义:第一,能够满足摄食者对热能和营养元素的生理需要量;第二,摄入的各营养元素之间比例适当,能够达到生理上的平衡。获得平衡膳食是制订膳食营养供给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也是研究人类营养学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最终目标。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要保证合理膳食,提供符合营养要求的平衡膳食,并根据营养平衡理论,在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科学搭配食物,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通过膳食平衡,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降低“文明病”的发生率。美国自1968年普及营养知识、改善饮食结构以来,心脏病发病率下降了2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了50%。

(二)药食同源

食疗与食补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探索积累起来的宝贵医疗与保健经验。食疗与食补的理论与中医药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特点是根据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充分发挥食物的医药功效,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虽然“药食同源”这一说法在20世纪20年代末才开始出现,但是药食同源理论自古有之。《淮南子·修务训》中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源起;《周礼》中“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等,无不说明“药食同源”的研究从古至

·药果同源·

今、源远流长;在后世的植物类食物著作中,更多的药食兼用作物被详细描述了其医用原理、功效、禁忌和用法。

“药食同源”有两层含义,一指在食物保健和治疗功能方面,药物和食物二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中国,许多食物即药物。二指中药与食物二者同时起源,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功效不同,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食品和中药不能完全画等号,随着中药的发展,品种不断丰富,大部分中药已经不适合归入食物,我国对可作为食物的中药也有明确规定。2002年2月,原国家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对87种药食同源物品、114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59种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了具体规定2012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有86种,2014年又新增15种,共计101种药食同源物品。其中包括薏米、赤小豆、莲子、黑芝麻等杂粮类;鱼腥草、小蓟、山药、昆布、紫苏等蔬菜野菜类;丁香、肉桂、肉豆蔻、甘草等调料类;大枣、山楂、桑葚、柠檬等水果类;菊花、金银花、代代花等茶饮类。这些中药在我国均有长期的食用历史,安全性有保障。

但是,食疗与食养并不是简单的食物与中药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和疾病征象,以及时令、季节和地域的不同,精确挑选食物、药物和调料,经烹调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疗效,又有食物美味,还能针对疾病和体质的特殊食品,用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食疗保健药膳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不仅医药界常用,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膳的原料与种类均有了迅速发展,其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医研究机构已开始研究药膳,并开设了食疗专科门诊和药膳餐厅。

中医讲究“五味、四性、归经”。《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五味的概念,并多从饮食的角度来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即吃进各种食物,贮藏在肠胃中,五味所含的丰富营养滋养着五脏的气血,使其充沛、和谐,津液随之生成,人体自然强健。由此五味调和对人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所以中医说“药食同源”,并倡导“五味、四性”理论以指导膳食。果树的果实也具有五味、四性,两者密切联系,共存一体,决定着不同果实的特质和功能。即使同性果实也有五味之差。如同为寒性果实,西瓜为甘味,而柚子为酸味,不同

2

·第一章概述·

味则功效不同。而同味的果实也存在四性相左之形,如同为酸味的果实,柚子为寒凉性,而金橘则为温热性,所以适宜食用的人群也不同。

归经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根据药物或食物的五色、五味、五行所属,与脏腑经络成功结合,是药物或食物的作用定位,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而果树的果实也各有归经,可作用于人体不同部位。不同果实归经不同,所具有的功能和效用也不一样,同属寒凉性果实,如梨、柿、香蕉、桑葚、猕猴桃,其清热作用各不相同,梨、柿入肺经而清肺热,香蕉入大肠经而清大肠热,桑葚入肝经而清肝虚之热,猕猴桃入肾经清肾虚膀胱热。

第二节五味与五脏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食物或者果实的真实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5种最基本的滋味。除此之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故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黄帝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这是以五味理论指导风、热、湿、火、燥、寒等邪气致病的治疗。

五味理论与脏腑病理相结合,提出了“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以五味来缓和五脏之偏:“肝苦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食酸以收之”“脾苦湿,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食苦以泄之”“肾苦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同时也指出:“多食盐,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砥绉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可见五味各有脏腑偏嗜,药果同源,故可根据果实五味四性,做到“谨和五味”,从而达到“辨体食果”的目的。

五味的实质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主要反映的是药物、食物或果实的散、补、敛、泻等作用性质和特征,五味不完全与滋味相同,果实五味的含义不仅仅指味道本身,与药物、食物五味相似,它是对疗效的归纳总结。正如宋代陈直写道:“其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啻千品,其五色、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秉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

3

·药果同源·

(一)酸味

酸味具收敛、固涩、止汗、开胃生津、帮助消化的功效,防止肝气生发过度而耗损肝精。如果肝阳上亢,有头晕、烦躁易怒、口苦、胸胁胀满等症,可以适量食用酸味果实,达到清肝热的作用。

酸味善走筋,多食则损伤筋骨,且多食酸伤脾,也容易损齿。

代表果树:梅子、柠檬、橙子、杨梅、李子、山楂、橘、柚、杏、刺梨、枇杷等。

(二)苦味

苦味有通泄作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防止心气旺盛形成火。适用于热症、湿热症、肺气上逆、喘咳、呕恶等症。如果心火盛(表现为头痛、失眠、心烦意乱等),可适量多吃点苦味的果实,达到清热的目的。

苦味善走骨,能动心火,多食则火盛而影响肾火,骨生于肾,故骨病应少食苦味果实,多食苦则消肺。由于苦味食物多偏寒,因此体质属阳虚,平素怕冷、少气乏力者,最好别去尝试。

代表果树:橄榄、白果等。

(三)甘味

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如果脾的气不足,有腹泻、气短乏力、舌有齿痕等症,可适量吃一些甘甜果实补气。甘味性滞,走肌肉,多食易致肌肉壅滞,故肉痛时不宜多食,此外,多食甜伤肾,亦会导致发胖,容易引起中满(胃腹饱满闷涨)、反酸、龋齿。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不但要少吃糖,也要少吃含糖量较多的果实。

代表果树:龙眼、荔枝、苹果、梨、椰子、西瓜、甜瓜、甘蔗等。

(四)辛味

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有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开窍、化湿、补养。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神昏窍闭等。如果有肺阳气不足,气短、四肢怕冷等症,可适量多食辛味果实,驱寒温肺。

辛味善行气,有发散之行,多食就会损耗气力、损伤津液、火气上生,伤肝。此外,辛味属于热性,动火类,因此阳症、热症、火毒症、目疾、皮肤病等病症是为禁忌。

代表果树:香橼等。

·4

·第一章概述·

(五)咸味

咸味具有软坚散结、润肠通便、消肿解毒的功效。当肾阳不足,小便多、腰酸腿软时,可适量多食咸味果实。一般来说,世界上具有咸味的果实几乎没有,但富含钾、钠等无机盐的果实,虽不是咸味,但可归属其中。

《千金备急要方》中有载“咸入胃,走于血,多食咸,令人渴”。咸味善走血,入肾,其气运行于中焦,贯于脉中,脉道是血液运行的通道,与咸味相合,因此多食咸,则血行不畅,用量过大则血行凝滞,导致高血压,常吃会使人内生痰湿,气机不畅,而且多食咸伤心,肾炎患者不宜多吃含无机盐过高的果实。代表果树:香蕉。

第三节四性

四性意指“温、热、寒、凉”4种,此外还有“平性”,它反映了药物、食物及果实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从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此外还有平性介于中间,其寒热界定不很明显,作用较缓和。

(一)温热性

温热性果实食用后身体会生热,使机能兴奋、活力增强,可祛寒、补虚、消除寒症,使人体的能量代谢率提高,增加人体热量,适合寒性体质、寒性症状者食用,可改善其衰退沉滞、贫血萎缩的机能。相反,若让热性体质者食用,则会因过度兴奋亢进,反而造成其发肿、充血、便秘等病症。

代表果树:杨梅、樱桃、石榴、桃、杏、荔枝、龙眼、金橘、栗子、槟榔、沙棘、榴莲、木瓜、核桃、松子、枣、番石榴、香橼、佛手、乌梅等。

(二)平性

可开胃健脾、补虚,容易消化,身体强健者可长期食用。适合各种体质的人食用。代表果树:葡萄、橄榄、李子、菠萝、柠檬、枇杷、菠萝蜜、山楂、无花果、榛子等。

(三)寒凉性

寒凉性食物吃后对人体生理机能具有镇静及清凉消炎作用,可清热降火气,使人体能

·药果同源·

量代谢水平降低,同时减少体内热量。适合热性体质、热性症状者食用,可改善其失眠、肿胀及炎症。体质虚寒的人对这类果实应慎用,否则会使其冷症及贫血现象更为严重。

代表果树:西瓜、哈密瓜、甜瓜、柚子、杨桃、香蕉、猕猴桃、苹果、梨、草莓、芒果、柿子、桑葚、枇杷等。

第四节四季与归经

归经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萌芽。《本草备要》就有:“凡药青属木人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此五色之义也。”

五色(青、赤、黄、白、黑),各入不同的脏腑,各有不同的作用,中医临床用药中有“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之说,《中药大辞典》所载4773种植物药中,绿色、浅绿色药物占26.7%,多入肝、胆经;红色药物占14.8%,多入心与小肠经;黄色、黄绿色、黄白色药物约占41.3%,大多入脾、肺经;黑色药物占10.3%,多入肾与膀胱经;白色药物占6.9%,多入肺、肾两经。

古代医学家将四季、五行、五色、五味与脏腑相配,构建了食物养生理论,即“春天主木,属青色,其味酸;酸者,端也,为万物生长的始端。夏天主火,属红色,其味苦;因为处于生长过程中还未成熟的植物果实味道苦涩,故其味苦。季夏①主土,属黄色,其味甘;因为土为五行之主,甘也相应为五味之主。秋主金,属白色,其味辛。冬天主水,属黑色,其味咸;北方物咸而坚,故其味咸”。

表1五色、五行、五味、四季及脏腑对应表

五色

五行

五味

四季

季夏

五脏

五腑

小肠

大肠

膀胱

这些论述说明食物的性味和人体气血、脏腑经络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将四季、五味分别归属于五行、五色,并与脏腑之间建立联系,不同食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疾病具有相

①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另: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为孟夏,第二个月(农历五月)为仲夏。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