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痛症的理论与实践》张帆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妇科痛症的理论与实践》

【作 者】张帆主编
【页 数】 164
【出版社】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5532-0808-4
【价 格】18.00
【分 类】妇科病-疼痛-诊疗
【参考文献】 张帆主编. 妇科痛症的理论与实践.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妇科痛症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妇科痛证的成因、病因病机、中西医诊断、辅助检查、相关治疗等,是一本较为系统的妇科研究学术书籍。由张帆教授主编,其为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三十多年。擅长妇科疑难病的诊治以及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切除术手术,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妇科痛症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妇科痛证概论

一、妇科痛证的定义及范围

中医学认为,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叫痛,痛中带有一些酸感叫疼,脏腑、气血、精神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衡或破坏,产生难于忍受的苦楚,叫疼痛。我们把这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为“痛证”。妇科痛证,是针对妇科经、带、胎、产中的各种疼痛症状而言。任何盆腔或腹腔脏器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以及精神、神经异常均可引起疼痛的发生,属于妇科疑难杂症之一。

妇科痛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就其定义而言,包含的范围较广,临床上常将妇科痛证分为以下六类:月经病痛证、带下病痛证、妊娠病痛证、产后病痛证、妇科杂病痛证及前阴病痛证。以便更好地规范理论、指导临床,具体的月经病痛证包括:痛经、经行身痛、经行头痛、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口糜等:带下病痛证包括:阴道炎、宫颈炎等:妊娠病痛证包括:妊娠腹痛、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堕胎、小产、鬼胎、恶阻脘痛、妊娠腰疼、妊娠头痛、妊娠下身抽痛、妊娠小便淋痛、妊娠痫证等;产后病痛证包括: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产后头痛、产后小便不通、产后腰痛、恶露异常等:妇科杂病痛证包括:乳房痛(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结核、乳癌)、症瘕(生殖系统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肌瘤)、妇人腹痛(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1…

妇科痛证的理论与实践

盆腔淤血综合征、卵巢囊肿破裂或蒂扭转)等;前阴病痛证包括:阴痒、阴肿、阴疮、阴痛等。

二、妇科痛证发展简史

痛证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很多疾病以疼痛为早发症状,且疼痛经常是主观的,是人类最早感受和认识的疾患,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历学会了表达疼痛的词汇,疼痛以其为人类最敏感、常见、多发而被古人指称为病,故《说文解字》言:“痛,病也”。同时,中医学的起源和理论特色也与痛证的诊疗实践密切相关。

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没有“妇科痛证”的病名。就其症状而言,“妇人腹痛”“痛经”“妊娠腹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症瘕腹痛”等均属其范畴。由于疼痛为妇科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为痛苦的症状,故历代医家对于疼痛的描述较多。

关于“痛”,较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周易》。《周易·说卦》曰:“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坎卦在五行中属水,主北方,与属火主南方的离卦相对应而存在;其象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阴盛阳衰,阴阳失去平衡,故心危虑深,心病、耳痛发作。由此说明在周代对于疼痛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女性的解剖、月经生理、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关于“症瘕”,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灵枢·水胀》有“石瘕”的记载:“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初步论述了“石瘕”的病理。此外,对于疼痛,《黄帝内经》设有专篇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为后世奠定了痛证的理论基础。《素问·举痛论》列

·2·

第一章妇科痛证概论

举了14种痛证,指出寒邪入侵是痛证的主要病因,寒邪人侵引起的气血运行受阻是痛证的主要病机,并列举了痛证的多种临床表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对痛证的望、问、切的诊法。《素问·标本病传论》中还记载了五脏六腑疼痛的传导性。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开中医方证结合论治的先河,将疼痛分为外感疼痛和内伤疼痛,其中涉及多种痛证的辨证论治,形成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证治体系,对后世辨治痛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妇科临床之祖”的《金匮要略》,其《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3篇,是现存较早记载妇产科疾病诊治的专篇,3篇共列条文44条,方37首,其中与疼痛有关的条文达24条,方21首。其为后世学者研究妇科痛证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资料,为后世妇产科的临床诊治树立了规范。关于妇人腹痛,最早见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此外,《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还有关于痛经的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妊娠腹痛又名“胞阻”,“胞阻”之名最早见于《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有关于产后腹痛的记载:“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金匮要略》中还有诸多治疗名方,如厚朴七物汤治疗身痛而大便不通者;大黄牡丹汤治肠痈痛;建中汤、理中汤、厚朴三物汤、厚朴温中汤等以补为通,治胃肠腹痛;吴茱萸汤、四逆汤治寒邪腹痛: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治虚证腹痛;下瘀血汤治瘀血腹痛;胶艾汤、温经汤治痛经等,对后世妇科痛证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

妇科痛证的理论与实践

从西晋到唐末,无数医家对妇科痛证的临床治疗做了大量的补充,《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中均有大量关于痛证的记载。

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著,是公元3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治疗妊娠病所涉及的方药与《金匮要略》中相似,如治疗胞漏的胶艾汤、治疗妊娠腹痛的附子汤、治疗妊娠小便难的当归贝母苦参丸等。此外《脉经》还列举了不同时期妊娠的脉象及其预后,如“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堕胎。…五月六月脉数者,必向坏。脉紧者,必胞漏。脉迟者,必腹满而喘。脉浮者,必水坏为肿”。此外,《脉经》中还有类似羊膜早破引起堕胎的最早文献记载:“妇人怀躯六月七月,暴下斗余水,其胎必倚而堕。此非时,孤浆预下故也。”可见当时在对妊娠病痛证的诊断方面已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皇甫谧编纂的《针灸甲乙经》叙述了35种妇科疾病针灸治疗方法,第一次使妇科针灸独立成篇,使妇科针灸治疗从此逐步向专科发展。其中对妇科痛证的相关描述有“腰痛不可俯仰,先取缺盆,后取尾骶”“乳痈,太冲及复溜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等。

这一时期的医学著作中也记载着许多孕期、产后不适所用的食疗方,如《集验方》记载:“治卒腹疼安胎方,乌鸡肝(一具)切过,酒五合,服令尽,肝勿令人水中。”在当时的条件下,医家通过细心观察、不断实践,总结出如此多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有益于该时期妇女的生命健康,更可以为今日所借鉴,具有很大价值。

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病候学专著。书中对妇人杂病诸候心腹痛候,妇人妊娠病诸候妊娠腹

。4·

第一章妇科痛证概论

痛候、妊娠心痛候、妊娠心腹痛候、妊娠腰腹痛候、妊娠小腹痛候,妇人产后病诸候产后心腹痛候、产后心痛候、产后小腹痛候等痛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妇科痛证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隋唐之际,妇科针灸有了飞跃的发展。孙思邈重视妇人疾患,认为“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是崇本之义也,故《备急千金要方》特以妇人病为首。其中尤为注意月经病的调治,内容涉及经闭、痛经、崩漏、妇科症瘕积聚等妇科病症,病因首推瘀血,治疗力主活血化瘀。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3卷,对妇人的经、带、胎、产诸疾论述详细,其中针灸治疗法达70余种。《千金翼方》讲述了45首妇科疾病的针灸治法。此两书中有许多内容为妇科痛证的针灸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针对痛经取穴部位大多在脐部四周,经脉以胃、脾、肾经与任脉为主。《备急千金要方》云:“赤白沥,心下积胀,腰痛不可俯仰,刺次髎,入三寸,留七呼,灸

三壮。”又如“小腹坚痛,月水不通,刺带脉入六分,灸五壮,在季肋端(一作下一寸八分)”等。《备急千金要方》中记录的身体部位疼痛较为详细,头面部有头痛、目赤痛、目中风肿痛、口中痛、齿痛、喉肿痛,躯干四肢有身体疼痛、腹痛、腰痛、胞中痛、背急痛、四肢疼痛、手足疼痛等,此外还有皮肉痛、乳痛、莲中痛、虫心痛等;涉及病因的有历节疼痛、伤寒类疼痛、风湿体痛、淋痛、气痛等。《备急千金要方》对由妊娠引起的疼痛记载尤为详尽,有妊娠腰痛、腰背痛、腹痛、心痛、心腹痛、头痛、腰腹痛等。

宋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方剂学走向成熟、形成学科并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量方书编撰刊行,也使得妇科止痛方剂数量迅猛增长。南宋著名医家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第一部妇产科专著,全面总结了

·5

妇科痛证的理论与实践

宋代以前妇产科理论,至今对研究妇产科疾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全书共24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八门。每门有论,共269论,后又附有方案。该书汇集了《产宝》《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近40种医籍和医论中有关妇产科的文献和治疗经验,收编了《博济方》《灵苑方》等近百种方书和民间验方、家传秘方共计1400多首方剂,是对妇产科的全面总结和提高,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妇产科全书。其中用于治疗经期及其前后腹痛症状为主的方剂就有34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颁布的一部方剂药典,也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关于中成药的专书。作为临床实用方书,其收录的脘腹痛的相关治疗方药极为丰富,涉及方剂达60余首,根据病因病机,多以散邪、消导、理气及补虚为主要治疗方法。如治疗脘腹痛理气类方剂,“大沉香丸…又治猝暴心痛,瘕气痛,妇人血气刺痛,并宜服之”。大量新方、验方,特别是许多临床常用方,如逍遥散、失笑散等,都被首次记载于此书中。

北宋初年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其对疼痛的病因有更详尽的描述,如外感引起的疼痛就有:伤寒头痛、伤寒头项腰脊痛、伤寒四肢烦疼、伤寒中风身体疼、伤寒中风皮肤疼痛、咽喉肿痛、时气痛、热病痛、风头痛、风走注疼痛、腰脚疼痛、白虎风疼痛、历节风疼痛、咽喉疼痛等;对于妇科疾病引起的疼痛也给予关注,如妇人腰脚疼、产后腰痛、虚劳痛等。书中总结记载的止痛方剂、配伍理论、剂型的应用原则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苏沈良方》收方较少,治疗疼痛的方剂仅21首,但关于疼痛的描述有其独特之处,如提到“气”引起的疼痛,如妇人气痛、头目胀痛、气攻头痛、气痛不可忍、胃气转筋腹痛等。由此可以看出,书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