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俞树荣,陈香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

【作 者】俞树荣,陈香蕊主编
【页 数】 201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1999.02
【ISBN号】7-80121-100-6
【价 格】20
【分 类】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病
【参考文献】 俞树荣,陈香蕊主编.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9.02.

图书目录: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内容提要:

本书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不仅涉及新的立克次体分类学和16S rRNA基因分析法,各种立克次体的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诊断技术,还包括新发现的属于立克次体目的埃立克体和巴通体(罗沙利马体)及其所致埃立克体病、杆菌性血管瘤、心内膜炎、猫抓病等。并对国内有关立克次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成果特别做了详尽的介绍。可供临床医师、卫生防疫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内容试读

第一章立克次体的分类学

一、概

立克次体(Rickettsias)是一类微小杆状或球杆状,常呈多形性,革兰染色阴性,除少数外仅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在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中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ceae)、巴通体(Bartonellaceae)和无形体(Anaplasmataceae)三科。它们多寄生于脊椎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节肢动物的各种器官;有的与昆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处于共生状态[1。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立克次体迄今已知约20余种(表1-1),均包含在立克次体科内的立克次体族(Rickettsieae)和埃立克体族(Ehrlichieae),以及巴通体科的巴通体属(Bartonella)内。人类罹患大多数立克次体病只是偶然接触到带有自然界节肢动物和哺乳类之间持久循环的立

克次体嗜血节肢动物,并遭到其攻击而受传染。Q热传播给人主要是由于疫畜(牛、羊等)排泄

物污染尘埃或产生大量微坐物气溶胶,人通过呼吸道而感染。可以在无生命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的巴通体,除可使正常人体致病外,常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有的具有鞭毛,既可在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内或表面寄生,也可在固定的组织细胞中繁殖。还有一部分立克次体目内的成员如有些埃立克体虽不使人致病,但以狗、牛、羊、马等为宿主并引起这些家畜发病。

立克次体分类学(rickettsial taxonomy)是研究用各种方法,以认识和区分立克次体,确定其分类地位,为对它的鉴定、控制、利用和改造提供根据。早先根据生物学和抗原性特征,结合生态学、流行病学资料等分析人为地将立克次体加以分类,即以表型特征为基础的分类。近年来,核酸分析技术(包括DNA碱基组成、DNA-DNA分子杂交、rRNA同源性分析等),特别是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应用于立克次体分类,从遗传学角度探讨立克次体间的亲缘关系,给以表型特征为主要依据的传统分类不断融入系统发育的研究成果,使立克次体分类学得到了很大发展,为有可能使立克次体分类由人为系统逐渐向自然系统过渡奠定了基础。

二、传统(表型)分类

在历史上所有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均属立.克次体目。细菌分类学上具权威性的(Bergey鉴定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简称(Bergey鉴定手册》第&版

(1974年)即在立克次体部分下分立克次体和衣原体两目,待1984年因广泛采用DNAG+

Cmol%和DNA同源性分析等分类资料而出版的《Bergey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简称《Bergey系统手册》和《Bergey鉴定手册》第9版(l994年)2]中立克次体部分改为立克次体和衣原体部分。《Bergey系统手册》虽然反映了细菌系统分类的

一些进展,但它主要仍然是以胞壁结构等表型特征为依据的传统分类安排。按该手册内容,立克次体目的分类学位置为:

原核生物界(Kingdom Procaryotae)薄壁菌门(Division Gracilicutes)暗细菌纲(Class Scotobacteria)立克次体目(Order I Rickettsiales)立克次体科(Family I Rickettsiaceae))立克次体族(Tribe I Rickettsieae)立克次体属(Genus I Rickettsia)罗沙利马体属(GenusⅡRochalimaea)柯克斯体属(GenusⅢCoriella)埃立克体族(TribeⅡEhrichieae)埃立克体属(Genus IV Ehrlichia)考德里体属(Genus V Cowdria)新立克次体属(Genus VI Neorickettsia)乌巴克体族(TribeⅢWolbachieae)乌巴克体属(Genus VⅡWolbachia)立克次小体属(Genus VⅢRickettsiella)巴通体科(FamilyⅡBartonellaceae)巴通体属(Genus I Bartonella)】格拉罕体属(GenusⅡGrahamella)无形体科(FamilyⅢAnaplasmataceae)无形体属(Genus I Anaplasma)埃及小体属(GenusⅡAegyptianella)血巴通体属(GenusⅢHaemobartonella)血虫体属(Genus IV Eperythrozoon)

无形体科内的微生物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在家畜、禽类等红细胞内或其表面寄生,有些可引起这些脊椎动物贫血。立克次体科内的乌巴克体族与一些节肢动物有关,有些对昆虫及一些无脊椎动物致病。通常俗称立克次体的微生物主要即指立克次体族中的各个成员。立克次体族中立克次体、罗沙利马体和柯克斯体3属的鉴别要点如表1-2。罗沙利马体与巴通体一样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近年来它们的DNA同源性和16 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均提示罗沙利马体属应合并于巴通体属3],现已基本上为学者们所接受。立克次体属

又根据:①生物学特征,如鸡胚培养、空斑形成、在感染细胞内定位、DNA的G+C含量不同

等;②生态学上节肢动物宿主有别;③临床表现和实验动物易感性不一样;④外斐反应有差异,膜蛋白抗原性不同等而分为3个生物型,即斑疹伤寒群(typhus group)、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group)和恙虫病群(scrub typhus group),如表1-3。其中以斑点热群内的成员最复杂。除《Bergey系统手册》在该群内所列的立氏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派氏立克次体(R.parkeri)、澳大利亚立克次体、小蛛立克次体、蒙大拿立克次体(R.montana)和扇头婶立克次体(R.rhipicephali)等8种外,至少还有10余种尚未列入该手册,如日本立克次体、非洲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R.massiliae)、贝利立克次体(R.bellii)、瑞士立克次体(R.—2

helvetica)、斯洛伐克立克次体、泰国婢传斑疹伤寒(Ttt)立克次体(Thai tick typhus rickettsia)、以色列蜱传斑疹伤寒(Itt)立克次体、Astrakhan热立克次体、R,honei、猫立克次体、内蒙古立

克次体(HA91),以及分离自亚美尼亚血红扇头蟀的S株等。用交叉免疫和疫苗保护试验、补

体结合试验、毒素中和试验、微量免疫荧光(MIF)等可对斑疹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进行

鉴定和分类。曾用小鼠多克隆抗体作MIF将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为不同的亚群,如立氏立克

次体、康氏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派氏立克次体分在一个亚群,蒙大拿、澳大利亚立克次体为另-一亚群,而扇头蜱、小蛛立克次体各为一亚群[4]。Astrakhan热立克次体与康氏立克次体和【t立克次体相似,而与西伯利亚、斯洛伐克、非洲立克次体均不相同[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

PAGE)和免疫印迹分析表明,斑疹伤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LPS为群特异性抗原,在两群间

以及与变形杆菌OX19、OX2和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伯兹曼军团菌(L.boze-manii)、米克戴德军团菌(L.micdadei)等有交叉反应表位:其两种高分子量膜蛋白OMPA和

OMPB含种特异性,甚至株特异性表位。我国Q热立克次体四川分离株(七医、新桥)和云南

分离株(YS-8)全细胞和LPS的SDS-PAGE图像无明显差异。用I相单克隆抗体作全细胞

抗原免疫印迹显示,四川分离株间抗原反应性非常相近,而与云南分离株有别:但LP$免疫印

迹试验则七医、新桥和YS-8分属3种不同类型变异株[6]。恙虫病群中唯一的恙虫病立克次

体,与立克次体属中其他立克次体不同,其细胞壁外叶厚于内叶,缺乏胞壁酸、葡糖胺、羟脂肪

酸和2酮-3一脱氧辛酸(KDO)等组分,提示无肽聚糖和LPS结构,因而恙虫病立克次体抵抗

力非常脆弱,在生长中对青霉素的抗力比其他立克次体强。它的蛋白组成也与其他立克次体不同,细胞表面富含的主要型特异性抗原为一种54~58kD蛋白(56kD蛋白),在抗原变异株间含共同表位。恙虫病立克次体从宿主细胞释放类似有包膜病毒的出芽过程亦为其他立克次

体所少见。除了这些表型上差异外,它含有大于其他立克次体基因组2倍的环形染色体,16S

rRNA序列分析也证明恙虫病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属成员的亲缘关系较远,因而Tamura等建议另立新属一一东方体属,置恙虫病立克次体于其中而改称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

埃立克体族包括埃立克体、考德里体、新立克次体3属,前者为专性白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粒细胞)内寄生,后两者一在血管内皮细胞、一在巨噬细胞内寄生。它们在宿主细胞膜包被

的空泡内繁殖,可氧化谷氨酸或谷氨酰胺,并产生ATP。与恙虫病东方体(立克次体)一样,埃

立克体细胞壁的外膜外叶亦较厚,也不能证明有LPS存在。在《Bergey系统手册》中,埃立克体属仅列犬埃立克体(E.canis)、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E,hagocytophila)、马埃立克体(E.e-qui)和腺热埃立克体;考德里体属和新立克次体属各有反刍考德里体(C.ruminantium)和蠕虫新立克次体(N.helminthoeca)一个种。仍未列入该手册的埃立克体有:立氏埃立克体(E.risticii)、伊氏埃立克体(E,ewingii)、血小板埃立克体(E,platys)、牛埃立克体(E.bovis)、绵羊埃立克体(E.ovina)、SF病原体(由日本的一种鱼寄生物Stellantchasmus falcatsus分离),以及近年来新鉴定的查菲埃立克体、HGE、鼠埃立克体(E.murs)等。除单核-巨噬细胞寄生的腺热埃立克体、查菲埃立克体和粒细胞寄生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uman granolocyte E-

HGE)可使人致病外,其他多感染家畜。

表11病原性立克次体引起的疾病

疾病

分布

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

普氏立克次体(R.prouazekii)

流行性斑疹伤寒

世界各地

(Rickettsia)

斑疹伤寒或莫氏立克次体

鼠型斑疹伤寒

世界各地

(R.typhi或R.mooseri)加拿大立克次体(R.canada)

类似斑点热

不明

斑点热

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

落矶山斑点热

西半球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

北亚罅传斑点热

东北亚、西南亚

康氏立克次体(R.conorii)

钮扣热(马赛热)

地中海地区、欧洲

肯尼亚蝉传斑点热

非洲

印度蜱传斑点热

印度、巴基斯坦

澳大利亚立克次体(R.australis)

昆士兰热

澳大利亚

R.honei

Flinder岛斑点热

澳大利亚

小蛛立克次体(R,akar)

立克次体痘

北美、乌克兰、南非、克罗地亚

日本立克次体(R,japonica)

日本斑点热

日本

Astrakhan热立克次体

Astrakhan热

俄罗斯

以色列摔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以色列蜱传斑点热

以色列

非洲立克次体(R.africae)

非洲蜱传斑点热

南部非洲

猫立克次体(R,fis,ELB病原体)

加利福尼亚鼠型

美国

斑疹伤赛

内蒙古立克次体(R.mongolotimonae)

斑点热

中国内蒙古、法国

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

斑点热

浙洛伐克、法国

东方体(Orientia】

恙虫病

恙虫病立克次体或恙虫病东方体

恙虫病

亚洲、大洋洲

(R.tsutsugamushiO.tsutsuga-m动i)

太平洋岛屿、俄罗斯远东

巴通体(罗沙利马

五日热巴通体(B.quintana)

战壕热、杆菌性血管瘤-

可能全球

体)(Bartonella)

杆菌性業癜、心内膜炎

汉赛巴通体(B.henselae)

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

美国、可能全球

紫廉、猫抓病

伊丽沙白巴通体(B,elizabethae)

心内膜炎

类国

杆菌样巴通体(B.bacilliformis)

Oroya热、秘鲁疣

南美

柯克斯体(Coriella)

贝氏柯克斯体或Q热立克次体

Q热

全世界

(C.burnetii)

埃立克体(Ehrlichia)腺热埃立克体

腺热埃立克体(E,sennetsu)

腺热(传染性单核细胞

日本、马来西亚

增多症)

犬埃立克体

查菲埃立克体(E.chaffeensis)

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

美国、欧洲、非洲、南美、泰国

嗜吞噬细胞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HGE)】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

美国、欧洲

埃立克体

表1-2立克次体族各属的主要鉴别特征

特征

立克次体

罗沙利马体

柯克斯体

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在宿主细胞内生长部位胞质或核内

吞噬溶酶体内

细胞外

+

芽胞样形态

代谢

适宜pH

7.0

7.0

4.5

C02产生,由

葡萄糖

谷氨酸

+

琥珀酸

DNA G+Cmol%

29-33

39

43

表13立克次体属的3个群及柯克斯体属

立克次体属

特征

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

恙虫病群

柯克斯体属

细胞内位置

胞质D

胞质及核

胞质、常近核处

吞噬溶酶体内

鸡胚培养

最适温度(℃)

35

32

35

35

滴度高蜂

濒死

死后24~72h

濒死

濒死

空斑形成

时间(d)

8-10

5-8

11-17

8-10

大小(mm)

0.751

2-3

溶血活性(绵羊或兔红细胞)》

+

实验动物易感性豚鼠

+

H

小鼠

-

H

4

节肢动物媒介

+(普氏)

+(莫氏)

+(加拿大)

+

恙螨

外斐反应

0X19

0X19及0X2@

OXK

注:①加拿大立克次体可在核内;②小蛛立克次体易感;③小蛛立克次体为螨;④小蛛立克次体阴性

-5

三、基因型(DNA同源性)分类

立克次体基因组DNA含(1.6~2.0)×106bp。用PFGE测定基因组最大者为立克次体科内的立克次小体属,达1700~2100kb,柯克斯体属为1600kb;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组较小,多在1200~1300kb之间,只是马赛立克次体和瑞士立克次体各为1370和1397kb,以贝利立克次体为最大1660kb8)。除基因组大小略有差异外,各属的DNA的G+C含量也有不同,如立克次体属的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DNAG+Cmol%为29.0~3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为31.2~33.3,恙虫病东方体(立克次体)为30.5,巴通体属的汉赛巴通体(罗沙利马体)和伊丽沙白巴通体(罗沙利马体)均为41.0,杆菌样巴通体为39.0~40.0。

用作基因型分类鉴定的方法有DNA-DNA分子杂交、PFGE、PCR-RFLP分析等。在最

适条件下,DNA-DNA分子杂交菌株间同源性若≥70%则通常认为是同一个种。立克次体间

DNA同源性各家报道不尽一致,特别在有的属间格外显著。Myers等以及Myers和Wisseman报道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各株间的杂交率均可达100%,而普氏与莫氏立克次体间的杂交率为70%~78%。莫氏、加拿大、立氏立克次体种间比较相关性水平多为36%~53%。普氏和

莫氏立克次体与五日热巴通体(罗沙利马体)间的DNA相关性分别为31%~33%和27%

31%[9~11]。但Brenner等的DNA杂交结果表明,普氏立克次体与巴通体属(包括原罗沙利马体属的4个种和杆菌样巴通体)的相关性很低,在50℃时杂交率为6%~14%,其相关序列有

26.5%~27.5%的变异;55℃下与五日热巴通体的相关性仅0%~2%,与16 S rRNA序列分析

的结果相吻合。因而他们建议将巴通体科移出立克次体目[3)。斑点热群中各种的全DNA杂

交显示,立氏与康氏立克次体的同源性达91%~94%,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为70%~74%,与蒙大拿立克次体为73%,应同属亲缘关系密切的一群:而立氏立克次体与澳大利亚立克次体和小蛛立克次体的同源性分别为53%和46%,后两者各为独立的种121。汉赛巴通体种内

DNA-DNA杂交相关性为92%~100%,而汉赛与五日热、伊丽沙白巴通体和由田鼠分离的

万森巴通体(B.vins0mii)的相关性分别为70%、67%和60%。

RFLP分析最先于80年代初用于立克次体基因组结构的研究。无论是直接酶切图谱的

比较,或是标记探针和Southern杂交分析均证明,立克次体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具明显保守性,在同种立克次体的不同分离株间多有相同或非常相似的酶切图谱。一般立克次体间序列差异可从1.2%(种内差异)到12%(种间差异)。Ralph等报道DNA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立氏立克次体、派氏立克次体、非洲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和斯洛伐克立克次体的核苷酸序列差异非常小(在2.0%以内),属同一亚群;康氏立克次体与此亚群密切相关(差异

2.35%),蒙大拿立克次体和扇头蝉立克次体则差异稍大:而澳大利亚、小蛛和贝利立克次体互相间以及与其他立克次体差异均很大(与立氏立克次体差异达9%~12%),各为独立的亚群[13)。用HindⅢ酶切Q热立克次体全DNA作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将14个分离株分为5个基因组群。后来Hendrix等又用SDS-PAGE分离32株Q热立克次体染色体DNA酶切片段,

据其分辨清晰的限制性酶切图谱分为6个基因组群。虽然这些基于FLP的基因组群与各分

离株的宿主、地理分布、分离时间以及其变异并不相关,但与立克次体的毒力似有相当联系。

I、Ⅱ、Ⅲ群均为急性Q热患者和感染动物(牛、山羊和蜱)分离株,IV和V群主要是分离自心

内膜炎病人的菌株,VI群内为野鼠分离株,其毒力还不清楚。DNA-DNA杂交试验证明,I

群内九里RSA493与Dyer RSA345株染色体DNA间的杂交率为101%±2%,而群间的同源—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