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朱霞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作 者】朱霞著
【页 数】 196
【出版社】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6.06
【ISBN号】7-5352-8798-4
【价 格】56.00
【分 类】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朱霞著. 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06.

图书目录:

《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六章,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信用风险度量的基本理论;次贷危机与成因分析;演进着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与信用风险管理研究;基于跳-扩散过程的期权定价建模与数值模拟等。

《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所面临的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它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近30年来,全球不断上演着银行信用危机事件,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初拉丁美洲的债务性银行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近2/3储蓄贷款机构的破产。自此以后,银行业普遍认识到了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性,这促成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和发展,出现了新一轮的银行危机。金融衍生产品以小博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1995年,拥有233年辉煌历史的英国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因一个职员的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失败而宣告破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世界金融业的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如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损失的事件,该事件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在国际金融领域发生金融危机的同时,国内金融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1998年,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由于经营严重违规,亏损巨大,被中央银行宣布解散。同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关闭刚诞生两年零十个月的因不良资产比例过大,资金不足,最终发生挤兑行为而倒闭的海南发展银行。本书所探讨的银行危机事件便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这场“金融飓风”从2007年2月l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汇丰控股为美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金开始逐步显现,紧接着把以新世纪金融公司为代表的贷款机构、以美林公司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以及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金融超市和以全球财富管理著称的瑞银集团推到了风口浪尖。这场风暴最终席卷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

。1。

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导致了多个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以及股市的剧烈震荡并最终波及实体经济,至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未消除,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状况仍有待复苏

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总额为4279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39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8%;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41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6%;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0.4%,其中参与计算的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虽然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在我国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努力防范和控制下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与外资银行的0.4%相比仍然较高,居各类银行首位,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仍然最为突出。国有商业银行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银行改制转轨而来的,在历史原因下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了解决高额的不良资产问题,1999年财

政部出资成立了信达、东方、华融和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通过面

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收购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共1.4万亿不良贷款(政策类剥离)。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转让、债转股等方式对不良资产予以处置,但在运作过程中遇到了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差、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权限和处置手段不够、不良资产处置效益较低等问题。同时还应看到,不仅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很高,一毕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很高。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不仅存在着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的问题,还存在着信贷结构单一信用风险集中,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缺少科学的量化管理等问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正在成为悬在中国银行业头顶的一把利剑,那么如何度量、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已成为银行业改革发展中的头等大事。

由美国次贷危机催生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

①大型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2·

第一章导论

审慎监管有机结合、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兼顾资本数量和资本质量、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监管新思路,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该协议的发布给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机遇与挑战。巴塞尔资本协议Ⅲ是自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监管机构针对全球银行业监管所做出的最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旨在提升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改善银行体系应对由各种经济和金融压力所导致冲击的能力,并降低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它必将成为未来数年银行业监管的重要内容,并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银行业的经营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现状是仍在努力推行2006年正式施行的巴塞尔资本协议Ⅱ,协议Ⅱ在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础上确立了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纪律三大支柱,由于存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数据信息系统缺失等问题使得在协议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重重,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过程,既是监管机构改进监管的过程,也是金融机构改进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

最新推出的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代表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的先进方向,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新协议的监管原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监管标准并积极推行,将会有利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同时缩小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差距。

二、研究意义

在次贷危机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一,在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承担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模型风险等,纵观已经发生的国际国内银行危机事件可以看到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银行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金融的全

球化与中国加入WTO,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等因素使得银行业面临的

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显著。信用风险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银行自身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敞口仍然很大,为427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就高达近2996亿元,这将成为阻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顽疾,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相关数据库以及有效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构建相对落后。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建立合理的信用风险度量标准以及计量模型并提出有效的信

·3·

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用风险管理措施,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使得西方银行监管理念从以总资产大小为实力象征的监管转变为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理念。这一新监管理念促成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出台,该协议的实施为进行有效的银行监管提供了依据,对防范与化解银行业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这一资本协议的缺陷日益突出,协议的修订势在必行。2001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便是在旧协议和全球范围内广泛征求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于2006年正式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代表了当时国际银行业监管发展的最新趋势,它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下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和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践工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是,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状况,中国银监会宣布,中国银行业在2006年后将仍继续使用1988年的旧协议同时努力推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然而,始于2007年并影响至今的次贷危机暴露了2001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严重缺陷,很多实施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国际大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未幸免,而是纷纷倒闭或被收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性被大家广为诟病。在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陷人衰退两周年之际,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于2010年9月12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央行

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就巴塞尔资本协议新框架有关细节达

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1月在二十国集团(G20)韩国首尔峰会上获得签署。

从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共同组成了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第三版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新标准,代表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方向,国内银行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新协议的内容,以新协议为标准加大改革力度,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自身特点立足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监管标准对于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寻找差距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第三,在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有一类风险被称为模型风险,是指数学模型或参数设定的合理性与否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次贷危机的发生反映出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多方面问题,其中也暴露了之前所使用模型的不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信用风险度量与定价模型都是基于著名的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原理的结构式模型,和基于违约率外生的简化式模型。但模型本身并不完美,正因如此,在后来的研究中有大量学者对模型的

·4。

第一章导论

改进进行了探讨,也正因为模型自身的缺陷使得在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和定价时会产生偏差。在经典的结构式模型中,假设股票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在此假设下,股票将围绕着一个期望收益率在合理范围内连续变化和波动,也就是结构式模型结构式方法是以连续时间的扩散过程来描述企业的资产价值,它揭示企业违约的触发机制,在这种假设下不会因为企业价值的突然下降而发生违约。但事实上,这与实际金融市场中的一些现象不相吻合。而在简化式模型中,违约不再是由企业资产的价值决定,被认为是外生的、服从某种随机过程的、解释违约机制的经济学模型。为了在能较好的解释违约机理的同时使得模型更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现象,作为对此两类模型的改进将两者进行融合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对我国的贷款定价和企业债券定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F第四,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到目前为止已经演变成了

一场全球性的信用危机事件。无论从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来看,次贷危机的影响都不容小视。虽然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未完全开放等原因,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相对其他地区和国家较小,但这场危机给我们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详细分析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过程以及后果,从而得到对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度量、金融监管、信用评级、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启示,对于建设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外研究成果

信用风险是全世界银行业面临的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它几乎是与银行信贷业务相伴而生的,历史上多次银行危机事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都是信用风险。为了更好地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无论商业银行自身还是监管当局,都对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信用风险的关注和研究也日益加强。

(一)关于信用风险理论方面的研究

奈特于1921年发表的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指出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本质区别,风险是可预测的不确定性,作者认为难点在于预测是基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频率,而这无法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20世纪中期,

·5·

次贷危机视角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与管理研究

冯·诺伊曼与德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合作完成的经典巨著《概率论和经济行为》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知识的大门,同时也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支持。马柯维茨于1952年发表的关于资产组合理论的文章,提出了用方差来衡量资产组合波动性大小的方法,并讨论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风险度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早期国外对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用风险产生和控制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运用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不完全合同理论、风险偏好等来研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问题。

Lelend,Pyle研究了信贷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和风险偏好对融资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因为无法判别企业风险的大小而产生逆向选择,结果只有风险大的项目才会到外部融资,风险低的企业为了将自己同风险高的企业区分开,可以通过部分自我融资,即投入一定的自有资金。在这样的过程中,风险低的企业的效用水平比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效用水平低,其损失的效用称为信息成本,这样使得市场均衡的结果是无效率的四。Stiglitz,Weiss对银行贷款中的“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研究。由于在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风险高的企业愿意以较高的成本获取贷款,但是银行并不能有效识别企业风险的高低,从而使得利率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因为若银行提高利率,一方面会使得预期收益增加,同时此举也会导致信用不佳但冒险贷款的企业增加,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银行的收益。当信贷市场的供给小于需求时,有一部分企业将不能得到贷款[。Gale,Hellwig指出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不同的贷款者属于不同的风险偏好类型时就会发生逆向选择可。

在借款合同的条款中借款者对于风险偏好的问题也有所体现,借款合同中包括借款利率、还款计划、担保可能的调整方式等对借款人的约束条件,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借款人对风险的偏好决定银行可能获得的回报。

Townsend认为由于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使得银行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监督和审计该企业实际的现金流量。基于企业和银行都是风险中性的前提假设,有效的债务合约是在固定期望支付的条件下使审计概率最小化或者在给定审计概率条件下最大化期望支付幻。

Holmstrom,Tirole对企业资本在融资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建立模型进行了研究,对于没有资本或资本金很小的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均难获得。对于已有一定资本的企业,银行会给予一定数额的贷款融资。而只有当企业资本非常雄厚时,才能成功发行债券进行直接融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