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心情自愈法》刘惠丞,余壹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坏心情自愈法》

【作 者】刘惠丞,余壹作
【页 数】 228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22.02
【ISBN号】978-7-5057-5338-9
【价 格】49.80
【分 类】情绪-自我控制-通俗读物
【参考文献】 刘惠丞,余壹作. 坏心情自愈法.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2.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坏心情自愈法》内容提要:

现在是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很多人虽然享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却常常被情绪问题困扰,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原因就在于没有习得化解坏情绪的正确方法。本书分为十章,作者从认识情绪到管理情绪,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并从情绪类型的角度,详细地讲解了各种坏心情的排解之法。通过心理分析与疗法学习、案例应用的结合,力求让每一个人掌握坏心情的自愈法则。

《坏心情自愈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认识情绪,掌控自我

人类的需求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涉及各方面,因而也会产生复杂多样的情绪。那究竟什么是情绪呢?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求获得满足与否的反映。当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喜悦、满意,反之则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满、生气、悲痛、愤怒等。情绪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力更加鲜活生动,但有时也让我们无法应对。因此,学会管理好我们的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的课题。

>1唯有心情,伴你一生

学会用一种坦然和从容的态度去看待自己所遭遇的一切这是最佳的人生态度。

有什么能伴你一生呢?

若问孩子,孩子多半会回答“父母”;若问恋人,他们可能会回答“爱人”;若问中年人,得到的答案多是“孩子”。

生命之初,父母的确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伙伴,他们掏心掏肺地疼着我们、宠着我们、爱着我们,但父母终究是要先我们而去的,再怎么舍不得、放不下,也终是留不住,因此他们只能陪伴我们前半生。

爱人呢?在初恋之始,我们期望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不渝的爱情,甚至想要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相依。但经历了世事纷扰、红尘起伏后终于明白,那样的爱情只会出现在书中、戏中。现实中的夫妻能做到相安无事已经难得。而到了年老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要么爱人先我们而去,要么我们留爱人独自在世上生活,因此爱人也不可能永远陪伴我们一生。

那么孩子呢?的确,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是我们含辛茹苦扶养长大、教育成人的。但孩子总要长大成人,总要成家立业,即使他不是“有了媳妇忘了娘”的忤逆之子,也总会有有心无力的时候。况且我们还有在他出生之前那么长的一段光阴是他无法陪伴的。所以,再孝顺的孩子至多只能陪伴我们走过后半生。

那么,陪伴我们一生的是什么?工作价值有人剥夺,地位有人

003|

替代,只有心情是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不管是好心情、坏心情,还是不好不坏的心情,总是它陪伴你一生。

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有的人开开心心,有的人郁郁寡欢,原因倒不是后者的职场路上障碍多、门槛高,而是每个人的性格和心情有所差异。

很多人的心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因为小贩的

缺斤少两,因为受主管责难,因为和同事发生争执,因为与升职加薪擦肩而过,因为家庭琐事争执不休,因为婆媳关系不融洽,因为被人算计…由此,心情变得一团糟。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好,心里的压抑随之而来,看待世界的观点变了,待人处事的方式也受到了影响,久之给自己带来疾病…这些不都是因为心情不好导致的吗?

好心情就不同了。好心情,可以化疾病为健康;好心情,可以使家庭和睦相处;好心情,可以让人把握机会,成就你的事业;好心情,可以帮你结交益友;好心情,可以让你观赏周边的美景。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心情也非一蹴而就。好心情由一个人的人格、学识、品格、才能等塑造,由渐悟而顿悟,最后修成正果。

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常听到所谓的“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等,都是心情不好的表现。其实,很多事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处理某件事时,你认为它好便好,你认为它不好,

可能就不好。

因此,要学会用坦然和从容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当遇到不顺心

的事,要多想一想,不幸很快会过去。或者说,不幸既已发生,还

去想它那不是更大的不幸吗?

1004

好心情是一种心理感受,开心或快乐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生命是一个过程,生死原本是平常事,我们常常痛惜,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是因为人生有遗憾。

“好好活着”是许多逝者弥留之际给生者的唯一忠告。直面生命是一种态度,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

伴你一生的是心情,它是你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保持了心理平衡,你就掌握了健康的法宝。

>2认知因素,左右情绪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求,从而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

情绪是对人的生理及社会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例如,当小孩子又累又困,特别想睡觉时,家长非要他去学习,他就会表现得很烦躁;如果我们能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幸福。而认知则包括感知、思维和决策等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我们接触一个人时,对他的外貌、言谈举止的印象,考虑他说的话有什么含义,我们是否想跟他进一步接触,等等。

情绪和认知虽然都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产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情绪的调节功能对认知活动的组织产生促进或瓦解的作用。一般来说,正向情绪如愉快、兴奋等对认知活动产生协调、促进的作用;负向情绪如担忧、沮

0051

丧等则对认知活动产生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学说主张情绪起源于个体对环境事件的知觉、记忆、经验。决定一个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或同

一事件在不同的时间下使同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的因素,是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愿望、记忆中的经验等,统称为“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如何影响情绪的呢?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曾提出

了一个情绪困扰理论(又称ABC理论)。在他的理论当中,A代

表触动、激发事件;B代表个人的信念系统、想法,是一个人对事

件的定义、解释;C代表情绪的结果,即情绪反应。艾利斯认为,

直接起C的不是A而是B。

很多面临挫折的人,往往习惯于说:“我真是太不幸了”“我实在无法忍受这件事”等,这些都是他本人对该事件的想法和解

释(B)。正是由于这种想法和解释,才产生情绪的困扰(C)。

有一位年轻人被公司解雇了,对此事基本的判断是他的认知观念。如果他认为人生总有难关要过,这件事也是正常的,可以接受,那么他就会正确地调整自己,重新选择工作。但他如果在这件事上认为自己倒霉透了,那么他很可能陷人悲观情绪中不能自拔。在认知模式层面,如果这个年轻人的认知模式是积极的、客观的、全面的,那么他会认清此次被辞退的客观真实原因,也许是工作确实不适合自己,于是他能更理性地面对生活,在重新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避免犯类似的错误。但是,如果他的认知模式是消极的、片面的、主观的,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挺倒霉的,或是主管有意整自己。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人、事,就会很容易出现偏差。这种认知方式在心理学中称为“归因模式”。

1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