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外治法》谢萍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妇科外治法》

【作 者】谢萍主编
【页 数】 350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12
【ISBN号】978-7-5364-9244-8
【价 格】88.00
【分 类】中医妇科学-外治法
【参考文献】 谢萍主编. 中医妇科外治法.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妇科外治法》内容提要:

本书从中医外治法的角度来探讨,结合作者自身的临床经验,博采众说为一体,以指导临床诊治为宗旨,突出妇科病治疗中以中医外治为核心的方案。全书从诊断要点、辨证分型、中医外治法、生活调摄等系统介绍了月经病、经断前后诸症、带下病、妊娠相关疾病、不孕症、产后病等十一类病症的诊治。本书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外治方法临床用书。

《中医妇科外治法》内容试读

6

第一章

中医妇科外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我国最早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的文字记载。中医外治法,治疗范围广泛,且具有内服或其他治疗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和特点,是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好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外治法是与内服药物治病相对而言的一种治病方法,除口服之外,针灸、推拿、伤外科手术以及用药物熏、熨、敷、洗、贴等均属中医外治法。从针灸、推拿形成专科后,外治法的概念有所改变。近代所渭的外治法,

一般是指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的器械,作用于体表或九窍等的一类治法。中医外治法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狭义的则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中医妇科外治法就是建立在传统的外治法基础上,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已成为治疗妇科病的特色疗法

一、萌芽期

商周、先秦时期,外治法开始萌芽。中医药外治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如“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在《殷墟卜辞》中有不少中药外治的记载,据统计有22种疾病使用了外治的治疗方法。其中灸法和药物外治各5条。同时出现了用烟熏、佩带药物来驱病防疫

004

中医妇科外治法

的记载。如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提到“佩、浴、涂”等药物外治法,指出“熏草,佩之可已疠”。《五十二病方》共载283方,外治方173首,其中,敷药方就有70余首,有洗浴、浸渍、熏蒸(包括烟熏、水熏)、热熨、敷涂、砭刺、灸、按摩、刀圭(手术)、角法(拔火罐)等。另外,从马王堆一号汉墓中挖掘到的香囊,里面装有菖蒲、桂皮、苍术艾叶等香药,说明自夏商至秦这一时期中,香佩法已得到广泛使用。

《黄帝内经》记载“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内治外治并列的治疗法则。方法上除主用针刺外,还记载有砭、灸、按摩、熨、渍、浴、蒸、涂、嚏、膏摩等方法。具体有治筋急用“马膏膏法”及“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等记载,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另记载有熨嚏等法,《素问·调经论》云:“病在骨,焠针药熨”;《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随着中医妇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在东汉末年出现了较为完整的中医妇科外治法的记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除前人所用针、灸、烙、药摩、熏、浴、浸洗外,增加塞鼻、粉身、坐导、灌肠法等法,而且所列举的诸法有证有方,方法齐备,为后世应用外治法奠定了广泛基础,尤其是首次记录了妇科外治法中的坐药及阴道冲洗法:“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开创了妇科外阴冲洗、阴道纳药之外治法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全书151首方中,外治膏方达69首,敷贴方也有6首。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创伤及脓肿分别采用酒洗、醋洗、黄柏洗等不同清洗疮口的方法,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肘后备急方》还首次记载了一些药物的外治作用,如生地黄或瓜蒌根捣烂外敷治伤,黄连浸浓汁渍拭治泪出不止。《名医别录》在前人基础上,对中药外治有所发展,如苦参“疗恶疮,下部”。《梅师集验方》治腹中癥瘕,将吴茱萸打碎,和酒煮熟,布裹热敷,即内病外治。中医妇科外治法逐渐丰富,增添了胎前产后疾病外治法的许多内容,针对交接出血、催生、产后胞衣不下、产后阴挺、产后小便不利等疾病采用熏洗、膏敷、冲洗、热熨、暗鼻、纳入、穴位敷贴等方法治疗,其中在陈延之的《小品方》中所载用附子末酒或醋调贴足心下胎,开后世穴位敷贴,内病外治之先河。另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中,列举了妇科疾病常用腧穴留针时间及艾灸壮数,成为妇科针灸外治的最早临床经验总结。

二、发展期

隋唐时期,由于《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论著的相继问世中医妇科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妇科外治法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局部治疗外,脐疗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和应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方书,大量记述了各种外治法的各科应用。《千金要方》仅熏洗法,就有烟熏法、气熏法、淋洗法、浴洗法、坐浴法、浸洗法、泡洗法等。这一时期,还创立了脐疗膏药,如

第一章中医妇科外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005

紫金膏、太乙膏、阿魏化痞膏等。《药性论》对外治论述颇多,补充了苦参疗“赤癞屑脱”的作用;认为铅丹为外治之品,“煎膏用,止痛生肌”。至今,铅丹膏仍是常见的外用硬膏;该书还首载了冰片、蟾酥,为其外治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晚唐时出现的我国第一本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建树颇丰,在外治方面记述了催生、下胞衣、产后便难、乳肿、乳痈、乳汁自出等病的治法,特别是外敷治乳病的内容

十分详尽,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所载治疗产后血晕的“醋铁熏法”被后世医家作为应急措施广泛使用。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大大推动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医药外治的前进步伐。《开宝本草》首述了五灵脂的内外治功用。《本草图经》首载拳参“捣末,淋渫肿气”。宋代政府设立“太医局”培养医学人才,妇产科作为设定的九科之一,始从内科中分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这一时期的妇产科专著问世较多,中医妇科有了长足发展。外治法方面,《南阳活人书》用葱白烘热敷脐,治“阴毒腹痛”。代表论著《妇人大全良方》中,广泛应用“下病上取”法,如塞鼻、吹药入鼻的方法治疗“宫冷不孕”“倒经”“产后衄血”“胎衣不下”等妇科疾病,并记录了70首外治方药,所治病种达20余种,极大地丰富了外治法的内容,为妇科外治法的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其他论著也收集了大量外治法的内容,如《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乳生结核用水膏、鸡蛋清药膏生药汁敷贴,《普济本事方》中将伏龙干末水调涂脐下2寸·,或取井中泥涂心下治妊娠热病护胎法,《杨氏家藏方》中用吴茱萸汤先熏后洗治疗“下焦虚冷、脐腹疼痛,带下五色,月水崩漏、淋漓不尽”,《扁鹊心书》中强调了灸法的运用,列举出妇科各种疾病的选穴和灸量,灸药并用,均有独到之处

金元时期,妇科方面见解和经验散见于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等诸家论著中,外治法如《东垣试效方》载“坐药龙盐膏”“胜阴丹”“坐药回阳丹”以治痛经,许国祯《御药院方》之“麝香丸纳阴中以治疗阴冷、带下、不孕”,《丹溪心法》用附子末涂足心,引虚火下行等。

至明代,医家王化贞所著《产鉴》,记载的复方贴脐治转胞,椒澄茱萸汤熏淋外阴治疗冻产,同时所述冻产原因及预防措施,值得后世产科借鉴。还有张洁所辑《仁术便览》所载复方涂足心及局部外涂治杨梅疮,张时彻的《急救良方》记载用蓖麻子研敷足心催生,贴百会穴配合贴足心矫正胎位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述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收载了数量众多的外治或内外并治单验方,并有涂、扑、擦、吹等数十种外治法,其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其中记载“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蛇床子能够抑制皮肤真菌、阴道滴虫。白矾解毒消肿,杀虫止痒,具有较强的收敛(使组织蛋白质凝固)、抗菌作用。《普济方》收录了诸如脐疗、熏洗、手足心疗法等众多方剂。《寿世保元》《万病回春》《古今医鉴》等著作,均有外治法的应用,

*寸:指中医同身寸,全书同。

006

中医妇科外治法

为丰富和完善妇科外治法做出了贡献。

三、成熟期

清代妇科名家辈出,著述颇多,在妇科外治法方面有新的阐发,病种涉及了妇科生殖器肿瘤、不孕症、妇女保健等方面,以两部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和《理瀹骈文》的问世为标志,中药外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逐步发展。书中对外治法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辨证施治、药物选择、使用方法、功效主治、适应病证及注意事项等,都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尤其在外治法专著《理瀹骈文》中精辟论述了外用药疗法的理论依据、应用原则,如“察其阴阳,审其虚实”“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为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等,使外治法从经验上升到了理论层面,确定了“内病外治”这一方法在整个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且补前人之未备,列出了治疗妇科各期病证的膏药19首,吴氏云:“膏与药分为二,临证活变在此。有但用膏而不必药者,有竟用药而不必膏者,有膏与药兼用者。”又云:“膏,纲也。药,目也”“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路,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物为引”等。采用熏、熨洗、敷等法10余种,所治病种达30多种,大大充实了妇科外治法的内容。另有《采艾编翼》等论著,论述了妊娠、临产等外治法,对临床影响颇深,如所提出的“生胎,右脚趾尖上灸三壮”等法沿用至今。同时,《本草经疏》《本草汇言》《景岳全书·本草正》等著作对外治机理也均有独到阐发。

四、汇通期

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医大规模输入,出现了许多兼收并蓄,汇通中西的开明医家这一时期中医治疗主要表现为内外合治,药物与手术并施,治疗手段丰富,外治法广泛渗透,扩大了外治的应用范围。在妇科理论和临证治疗方面的认识更为深入,出现了不少西学为用的外治方剂,代表医家为叶桔泉。他所著《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中,提出了妇科外治剂型的改革意见,建议把阴道坐药的绢袋、丸剂都改成栓剂,而且对前阴诸疾外治方的适应证提出了现代医学名词“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对于外治法的革新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五、新生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中医政策的推动和中医院校的兴办,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十分迅速,外治法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在教材论著方面,从《中医妇科学》第一版教材到目前正在编撰的“十三五”规划教材,均将外治法分门别类,按疾病种类列出专门章节予以阐述。近年来也相继出版了《妇科炎症》《妇科病中医外治法》《妇科疾病外治法》《肿瘤中医外治法》等一大批关于外治法的书籍,从不同角度充实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