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校赋能 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研究》靳泽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为学校赋能 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作 者】靳泽宇
【页 数】 226
【出版社】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2022.07
【ISBN号】978-7-5703-2579-5
【价 格】90.00
【分 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研究-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靳泽宇. 为学校赋能 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22.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为学校赋能 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内容提要:

《为学校赋能 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内容试读

绪论

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诚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为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有效应对各种挑战,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次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要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站在两个

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对我国民族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的新审视、新判断和新部署,高屋建瓴,意义重大深远,是我们做好民族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理论遵循。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前沿阵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面对新的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如何深人贯彻落实习近

2

为学校赋能

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积极传播民族团结知识,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全面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①就成为民族地区高校当前肩负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法治意识和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能力出众的思政人才来做好民族地区的团结统一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而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方面和多个环节的诸多要素。要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思政人才,不仅需要高校更新育人理念,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锻炼,还要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氛围。

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地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培养的改革要求③。民族地区高校也面临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任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能也需要提升。这一历史任务的发展路径,也就落脚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早在2006年张京泽等专家就呼吁民族地区高校树立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建立更加灵活的有利于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建立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随后雷随斌(2012)、翟琨(2021)等人先后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④,能力本位下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⑤等主题进行了研究。而在民族地区高

①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

[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64-68.

②李玲,刘锐腾,胡建英.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研究一基于广

西壮族自治区11所高校的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25-28,

③唐纪南,张京泽,王丽萍,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培养一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

工作改革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8-51+

101

④雷随斌.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3):61-62.

⑤翟琨,向东山,张琴,等,“能力本位”的地方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J].高分子通报,2021(4):77-81.

绪论

3

校思政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既遵循普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在机构要素、矛盾形式、过程模式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①因此,对民族地区思政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活动有序展开的行动指南。它不仅要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明确育人目标,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要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做出细致安排,是确保育人理念得以落实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顶层设计,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好的课程设置,能够确保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我们目前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之间联系不紧密、课程设置与就业关联度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大学课程面临着战略性变革的诉求,要以通用能力培养为目标,要以实践为导向,要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及将专业课程通识化。③在这一改革发展时期,课程设置应该何去何从,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应对变革的诉求,又应该如何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这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

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情况看,一些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是思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毕业学生的去向之间存在并未完全匹配的现象,例如某民族地区需要大量掌握双语的思政专业人才,但是学生们就业的去向却是成为政治老师:二是存在课程设置与就业关联度不高的现象,例如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的思政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去向是以中学老师为主,而课程设置当中却极少开展教育类的课程;三是专业能力培养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现象,例如某校在课程设置中实际开设了公务员考试、考研辅导类的课程,以应试类课程为主,不符合就业需求与专业能力的发展要求。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调研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并就这个现象与不同学校的不同类型教师展开了访谈

①徐柏才,孙明福,试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殊性[J].北方民族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29-132.

②高岳涵,刘鑫鑫,工科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3):50-56.

③周光礼.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大学课程的挑战与应对[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18,39(6):28-36.

为学校赋能

与沟通。从这些老师的口中笔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就是当前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思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对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使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就业岗位的需求难以迅速匹配。这一答案,唤起笔者作为民族地区高校一分子的热忱与责任,激发了笔者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的激情。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层面的考虑,本研究选择了“能力发展导向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这个主题,拟就下面几个问题做出回答。一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二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三是“思政专业能力和课程设置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对应关系?”四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模型应该怎样设计?”

二、研究意义

对能力发展导向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和探索,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层面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完善大学生的能力理论。对大学生究竟应

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这些能力又该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和等级?这些主题先前有过一些研究,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但对于思政能力,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应有的能力,研究和探讨的并不多。本文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田野调查,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学生应有的能力体系,明确了能力发展的具体种类、所应达到的等级和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原有大学生能力发展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二是可以深化和拓展民族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理论。本研究立足于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

设置,提出了在能力发展导向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所应秉持的核心理念、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所应设置的课程内容、设置的具体方法及其应建立的保障机制,使原有的民族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理论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体系上也更加完整。

实践层面的意义在于,一是可以使人们对于思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

绪论

5

更加深化。过去人们对于思政人才的素养要求集中概括为四个字,即“知、情、意、行”,“知”主要是指“文化知识”,“情”主要是指“情感”或“情怀”,“意”主要指“意识”或“意志”,“行”主要指“行为”或“做什么”。这样的表述尽管比较具体,也较为细致、明确,但实际上它缺少了对解决实际

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强调,因此许多思政专业的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本文通过对思政能力的强调,以能力获得为最终目标,通过能力来统领“知、情、意、行”,可使人们对思政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方式有更加深入的思考。二是可提供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体系分析的思路框架。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多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展开的,这种模式有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思政专业人才或多或少地存在“高分低能”①和“眼高手低”②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重知识”的设置模式必将向“重能力”的方向转换。能力发展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强调了对社会需求的直接反馈,它不仅强调要重视“知、情、意、行”,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人才培养要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要使课程设置更具全面性、适用性。我们相信能力发展导向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这一研究将为未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定帮助。三是可以有效拓展思政专业学生能力发展的思路。能力导向下的课程设置对能力的特殊强调,既能够让思政专业的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在学习过程当中所要获得的能力问题,也能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从而加快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

①王映学.也谈“高分低能”:认知领域学习分类的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

2016,36(10):46-51.

②王立仁.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62.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