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山》贾昱,贾晟,李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凤山》

【作 者】贾昱,贾晟,李娜
【页 数】 459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22.06
【ISBN号】978-7-5117-4123-3
【价 格】98.00
【分 类】高凤山(1921-1993)-传记
【参考文献】 贾昱,贾晟,李娜. 高凤山.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2.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高凤山》内容提要:

"快板界最知名的当是“高(凤山)、李(润杰)、王(凤山)”三派,本书就是高凤山先生的传记。本书描写了现代曲艺大师高凤山先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高凤山幼年失去母亲、兄长,因生活无着被迫送给“天桥八大怪”之一的著名艺人曹麻子为徒。他就这样跟随师父在北京街头乞讨,学习数来宝,通过好友李哲山结识了京剧界著名教育家萧长华并受到指点,从此开始大胆地对数来宝表演进行改革,终于成为能够站起来表演数来宝的第一人。天津期间,少年的高凤山开始独立卖艺,他与黑恶势力斗争,艺术风格趋向成熟。日伪时期,他回到北平,为师父曹麻子送葬后,去货场卖苦力,受到进步思想启蒙,坚决不受利益诱惑,不做卖国求荣的事,辗转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卖艺,逐渐享名。北京解放后,积极编演新曲目,参加了第一届、第二届抗美援朝慰问团,在炮火纷飞中为战士演出、鼓舞士气,带领曲艺演员转变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他们去糟粕、开先河,创新表演形式并重视曲艺教学工作,为传承、创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语言简洁、流畅,故事性强,真实感人,充满京腔京味,在字里行间,处处能够感受到世界非遗之一的快板文化的知识、掌故。"

《高凤山》内容试读

一、悲苦童年

快板艺术是中国重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曾经在很长的

一段时间内风靡全国,那热度都能与现在的流行音乐相提并论了。很多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说是听着快板长大的。那一段段清脆的板声、脍炙人口的唱段,都极具时代感与穿透力。提起快板名家,则当首推高凤山、王凤山、李润杰三位。这三位艺术家对快板艺术的发展与提高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并称“高、王、李”三派。他们虽然在快板艺术上各有所长,但共同改造、提高快板艺术的信念是一致的,而且三个人的私交也很好,经常相互探望互相切磋。这三位先生中高凤山最小,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我们大家的。

提起高凤山先生,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太多了,但是在当年,那可是比现在的流量小生都有名啊。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媒体渠道能观看到节目,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抖音,有的就是电台,在电台听高先生的快板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的景象啊。

·1·

高凤山的老家在河北省三河市一个叫沈庄子的小村庄,离北京一百五十里地。那个时候从清末到民国,整个社会动荡不堪,民不聊生,普通老百姓连日子都没法过,更谈不上有什么见识了,有个识文断字的先生那就不得了,村里的很多人除了逃荒之外,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这个沈庄子。沈庄子村有哥俩儿,大哥叫高占奎,兄弟叫高占元。高凤山的父亲就是高占奎,这个时候的高占奎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儿子高云山六岁,女儿高翠琴不到三岁。

时间来到了民国十一年的阴历四月十八,也就是一九

二一年五月二日。这天晚吧响儿,高占奎怀里抱着小女儿高翠琴,哥哥高云山紧紧地拉着爸爸的衣角,三口人就立在屋外焦急地等待着。耳听着屋内女人声嘶力竭的喊叫和呻吟,除了着急就只剩下担心了,突然间,一声孩子的啼哭划破了寂静的夜晚,接生婆把啼哭不止的孩子递到疲惫不堪的女人怀里。

“恭喜恭喜,占奎媳妇,是个男孩,”接生婆喜滋滋地说着,高占奎的媳妇虚弱地笑了笑,无力地对接生婆说:“嫂子,麻烦跟孩子他爹说一声,给孩子起个名吧。”

与此同时,早就有帮忙的人跑出门报喜去了:“生了生了,是个小子。”

“哎、哎,给您添麻烦了。”高占奎一边答应着一边把怀里的高翠琴交给了来人,急匆匆地走进屋内。

“快给孩子起个名吧,”接生婆迎着高占奎笑眯眯地说。

·2·

联什么的,有钱就给几个,没钱就给点粮食,用作养家糊口,勉强度日。

就这样日子磕磕绊绊地过了两年多,转眼高凤山两岁半了。可时局越来越乱,需要写字和教小孩识字的营生越来越少,高占奎家里的日子过得是入不敷出。话说这年天气大旱,一连数月根本见不到一点儿雨水,田地里几乎是颗粒无收,乡亲们眼瞧着日子过不下去了,纷纷四处逃荒。高占奎眼看着日子越过越难,再看看自己这个冬冷夏热的家,老婆孩子几张嘴总是没有进项儿,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带上全家人逃荒。高占奎想:就算逃荒,不能真的去沿街乞讨呀,我不能对不起孔夫子,我的手艺就是能写会画,我还得靠这个挣钱!不能去人烟稀少的地方,我得去北京,那儿人多,应该能养活这一家子!打定了主意,一家人打点行囊,其实也就是一些破衣服烂褂子,他们沿路向西,奔向北京城…

在这咱得交代一句,有人问,那时候是不是应该叫北平啊?怎么能叫北京呢?其实在北京城的历史上,北京改过好几次名字。最早是在明朝的洪武元年,就是一三六八年九月,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的是“北方安宁平定”的意思,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后来到了明朝永乐十

九年就是一四二一年作为明朝的都城,北平又改回来叫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司”。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覆灭,袁世凯统治时期再一次改回来叫北平,后来蒋介石领导北伐,革命军攻占北平,一直到民国十七年也就

4

是一九二八年六月,南京政府宣告成立。有人提出南京是民国的首都,北京不宜为“京”,所以将北京改为了“北平”。直到一九三七年日伪政府统治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您看看,这改来改去的多少次。所以,在一九二三年高占奎打定主意逃荒的那个时候,这个城市的名字还是北京。

话说高占奎带着一家人决定逃荒去北京,一路上那是太难了,老天对这一家人的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或者说只是刚刚开始。高占奎拉着一辆破板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前面,妈妈抱着两岁半的小凤山坐在板车上,旁边挨着的是五岁的姐姐高翠琴,八岁的哥哥高云山很懂事地跟在小车子后面,时不时地帮着爸爸推一把小车,一百五十多里路要搁现在开车也就一个来小时即到,可是在一九二

三年的秋天,高占奎一家人一天也走不到二十里路。主要是缺水少食,沟沟坎坎的,又都是土路,再加上高占奎是个读书人,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体力活干起来分外吃力。多亏了大儿子高云山这个小帮手,再加上小凤山一路的牙牙儿语,这一家人虽说是辛苦,但也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到了北京就好了”,高占奎心里无数次地这样想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百五十里路溜溜走了一个多星期,总算是来到了北京城。

“到了北京就好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啊。这一家人两眼一抹黑,投谁去呀?瞎撞!进了北京,一家人顺着城墙边往里面挪,快到内城时顺着东城墙边的大缺口就进了城。那位说了,北京的城墙怎么还有个大缺口?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