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作者:张佳玮出版社:鹭江出版社格式:AZW3,DOCX,EPUB,MOBI,PDF,TXT普通青年回答不了的,就问张公子吧试读:序知道得多些,总会开心些2012年冬天,巴黎已经冷得呵气成霜。我一般早上5点起床,发完几封邮件出门,乘7号线到Juieu,转10号线,再坐一站,上地面就是圣日耳曼大道。走一段,向右一转,就看见远远的巴黎圣母院侧脸了。索邦的一个校区在路的左手边,我去那里上口语课。初次去时,到早了,看见门口有位秃顶老先生,坐在一叠报纸上,边低头看书,边啃棍子面包。我想这年纪,一定是老师,于是怯生生地喊:“老师?”那位一抬头,看看我:“啊,我也是学生!”后来上了几次课,课间聊过三五遭。这位叫古斯塔夫。我:“古斯塔夫-福楼拜的古斯塔夫?”他:“对对,我爸爸很爱福楼拜,我也是。”于是,我后来就叫他福楼拜先生。福楼拜先生做了二十七年的汽车销售,儿子在里昂。为什么来上课呢?他说自己读书少,是懵懂无知先生(MoieurIocet),“不想把这点无知带进坟墓去”。有一次我们发阅读材料,是保罗-默朗写香奈尔的文章。古斯塔夫下课就跟我说,他在苏利-默朗地铁站坐了半辈子车,从来不知道原来默朗跟香奈尔还有一腿。我安慰他说,时装界的事嘛,男人不知道正常,他听了点头,挠挠头顶上的几根头发:“但我又少一点懵懂无知了。”上完课,向巴黎圣母院走,到塞纳河边左转(左手边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一路走到C线,下去,一直坐到大学城。下车的地方,总有一个何塞-圣马丁的骑像面着我们。穿过大学城的草坪――无数人在跑步――去到教室,上语言课。班里有两个有趣的人。一位是朱黛哈忒,泰国人,自我介绍时说三她十八岁,与所有泰国女人一样,妆化得浓而且美,说话声音嗡嗡的,常带微笑,她的职业是一个很长的词,似乎跟香熏理疗有关。另一位叫柳德米拉,俄罗斯人。她说她快五十了,来法国时,她故乡那片大地还没分裂呢。她在故国时,从事跟火箭科技沾边的职业――班里一位小她三十岁的波兰姑娘惊叹道:“天哪!”“为什么要来上课呢?”“我先生嫌我口音太重了!”还有位同学,也是俄罗斯人,叫安杰利娜,说自己三十七岁了。在俄罗斯,她是唱花腔女高音的,理所当然,长了一副花腔女高音的魁伟体格,比我还壮一圈。但她的声音极温柔,说话时声音如棉絮,细细碎碎得。每次谈话,她便多愁善感起来,明明体格魁梧,还微笑着,却爱说忧伤的话题,眨着蓝玻璃般的眼睛,神情小鸟依人,翻来覆去,用她断断续续的法语说:“我来学唱歌,因为老师说我天赋好,但许多东西,俄罗斯学不到,到这里,或者意大利,如果可以学习一下,还有机会。啊,我到巴黎,也是想找到真爱的……可是真爱很难找……男人大多数,都只想跟你玩儿,但不想娶你……但我还是觉得,我能找到真爱……”另一位同学,委内瑞拉人,他的名字按读音念叫列奥诺尔,本身是作品不少的建筑师,有一位跟她熟的同学相信她一定超过四十五岁。她很热情,在课堂上很活泼。她说来巴黎,除了修建筑方面的课程,就是来看蓬皮杜中心那几尊耶稣-拉斐尔-索达的涂色钢管作品。她说:“看了这个,怎么都值回票价了。”意大利姑娘弗朗切斯卡是2013年秋天来巴黎的,1992年生的女孩子,办事特没溜,出门现金揣一大包,晃荡着走。米兰人,但有两年没在米兰住了――之前的夏天在印度度过,再之前是在佛罗伦萨,再之前是在柏林……她做什么的?唱歌的,有歌剧或群唱表演时她就去,好的时候一个月唱六次,糟糕的时候一年唱两次;收入差的时候,唱一晚上累岔气了,也只能挣15欧元。她承认自己做这行很麻烦,因为意大利唱歌的人太多,而她父亲是工程师,与艺术界并无瓜葛,想帮忙也帮不上。她现在每周要去外地(近来常去匈牙利)唱歌,然后赶回巴黎上课。我问她对巴黎的感受,她说:“很自在,这里有许多跟我一样的人!”学当代艺术的克莱赫是英国姑娘,在大连住过两年,会说“彪呼呼”,会背诵《行路难》。我跟她聊天,说谢灵运推崇曹植,took80%taletoftheworld,hehimelftook10%(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她表示谢公goodatraiighimelf(善于自夸).她听我念过一次“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大感兴味,摸出手机调出录音功能,“再来一遍!”隔两天又问我:“什么叫‘吃俺老孙’?”我问她:“你是听谁说‘吃俺老孙一棒’了吧?”她又高兴了,“你再说一遍!”2013年大多数周一上午,我们须去罗浮宫,听一位拉瓦勒先生讲课。老先生脾气很好,而且富有八卦精神。比如,讲完一幅保罗-乌切洛的画如何借长矛构图后,一转身看见一幅波提切利的肖像作品,搁在菲利浦・诺作品的旁边。他问我们:“知道为什么罗浮宫把这幅画搁这里,不跟波提切利的其他作品搁一起吗?”大家摇头。“因为有说法认为,这画其实是菲利浦・诺给波提切利做助手时完成了主要部分。”他又跟了一句,“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波提切利只署了名,这画完全是菲利浦・诺画的。”我们这堆人里也有几位,常腹诽“达・芬奇其他方面确实吹得很神,画作本身不过如此”。待提出这茬时,老先生考虑了一下,然后把我们拽去佩鲁吉诺的画前。“这个人你们知道吧?”“知道。拉斐尔的老师。”“他的特色是什么?”“塑造理想美,匀整构图。”“他画得写实吗?”“不写实。”“那么卡拉瓦乔除了明暗对比之外,还有什么明显特色?”“有现实主义倾向,很写实。”“那么,拉斐尔做到理想美了,但做到写实了吗?”“并没有。”“那么,达・芬奇的《圣安妮》,做到理想美构图了吗?”“做到了。”“写实吗?”“写实。”“写实和理想美都兼具了吗?”于是我们服气了。另一位老先生上课,老派法国人的调子:讲一个看法,能发散出去三五百个例子。看我们笔记记得勤,就摇头:“别记笔记!这些书上都查得到的!我也不考这个!你们最后考试交篇论文就行!你们要听的是方法和思维方式!!”然后一摆手,“上回我们说到凡・高1886年来到巴黎之前……”这位老先生,很喜欢一个中国画家――“抽搭”。我跟他交流了好几次后,确认他说的是“朱耷”。我在巴黎待着,乱七八糟地上课,学了很多可能并无实际用途的东西。比如:菲利浦・利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师,他儿子菲利浦・诺给波提切利当过助手;波提切利还拜过韦罗基奥为师,韦罗基奥教过达・芬奇、佩鲁吉诺,影响过米开朗琪罗,佩鲁吉诺又教过拉斐尔。比如:关于梵蒂冈那尊著名的拉奥孔雕像,那只右胳膊是弯是直,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有过不同意见――米开朗琪罗赌对了。比如:喜多川歌麿当时受了东洲斋写乐的役者绘影响,开始玩儿那套“当时全盛美人揃”,断句法该是:“美人们在她们容貌极盛时的留影。”比如:在使用黑檀木嵌面之前,法国人用杉木和橡木做实木家具。比如:法国人做墙纸绘画时,一度把伊特鲁里亚风格误以为是土耳其风格。比如:土耳其开始出烟斗,是因为他们那里发现海泡石比石楠树根更靠谱。比如:群青和佛金的昂贵导致了木板油画的历史无形中被延长。比如:挂毯艺术的兴盛是因为城堡的大量建造,用以避寒;挂毯艺术的凋零是因为城堡时代结束了,补壁的功能遂成绘画……比如:圣埃蒂安教堂里一幅名为《守护天使》的画其实是弗朗切斯科-马菲在威尼斯一幅同样5米乘3米作品的复刻版……这些东西,说起来真是没一样有用的,只是当时学起来,好玩,又好看。这个时代,其实已经给予了我们大量“不用学习”的权利。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外语,因为世上有无数译者和字幕组,会把外语译好了给我们;我们不一定需要学做饭,因为世上有无数餐馆,可以把饭做地道了给我们吃;我们不一定需要读书,因为总有无数的《一周教你读懂黑格尔瓦格纳波提切利韦伯以赛亚柏林昆德拉》会出来,让我们一目十行。但是呢――你吃一碗回锅肉,可以觉得“这青蒜苗很好,这肉一定是臀尖的,肉煮得火候稍过,但这样一来豆瓣酱就不至于太齁……”,也可以单纯觉得“这碗肉真好吃”。后一种看法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美食评论家;但你也有另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吃”,多一点其他可能。你读一部小说,可以觉得“这个结构真是精美,这个视角真是绝妙,这个高潮点设置真是好,这段长句的使用真有韵律美……”,也可以单纯觉得“这本书真好读”。后一种观感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文学评论家或者小说家,但你也有另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读”多一点其他可能。你看一场球赛,可以觉得“这个战术落位很恰当,这次防守战术变换很及时,这个换人太聪明了,这一连串的反击路线跑得好……”,也可以单纯觉得“这场球赛真好看”。后一种心情其实也可以,除非你是专业球评人或者教练,但你也有一种选择:你的感受,可以比“真好看”,多一点其他可能。就像长久以来,每当提及“听古典音乐的耳朵需要训练”,这话总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当然,全然不懂配器和结构的人也能从音乐中获取快感,但也有些美感要通过学习才能领略。事实是:想欣赏任何东西,都需要一点学习成本。《西游记》多好看,可是你不花几年学汉语,还看不懂呢――克莱赫就跟我抱怨:“他们都说相声很好听,可是我听不懂!”如果她的中文听力再好一点,大概听相声时就会更高兴些吧。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有用,但因为它们是好的。人生在世,乐趣的感受和制造,都来自于大脑活动,而大脑活动,其实就是在分析各类已知的信息(包括幻想,也是从已知信息中扩散出去的),然后从中汲取快感。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这么说:世上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不一定因为它们能立刻起到作用,还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可以提供给你乐趣――有些能够立刻兑现,有些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但早早晚晚,你总会觉得:知道了这些,生活比原来,更有意思些。Ch1.今天也要用心过生活Q:那些每天起早贪黑刻苦努力的人就不困吗?我一直很纳闷,尤其是听到有人讲西南联大的一些伟人深夜还在学习,早上五点就起来,他们不困吗?我高中时也有半夜两点睡早上照常去上课的经历,或者为了感兴趣的事忙到忘了时间,但是真的只能偶尔为之,而且第二天的状态非常不好。我也知道热情啊、兴趣啊、迫切的欲望啊可以支持一个人,可是长期这样,健康不会出问题吗?那些伟人真的是持续这么努力的吗?是不是这些故事有夸张的成分?A:很多伟人不困,因为他们并没有因为忙而牺牲睡眠时间。巴尔扎克的勤奋世人皆知,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但他每天晚上6点到子夜1点睡觉――睡眠时间7个小时。弥尔顿,晚上9点到凌晨4点睡觉,也是7个小时。富兰克林,晚上10点到凌晨5点睡觉,还是7个小时。卡夫卡有段时间夜里只睡两个小时,但他下午睡4个小时。我们来看看著名的康德先生的时间表吧:5点起床。喝茶,抽烟,备课。7点到9点上课。9点到12点45分写东西,做他著名的“三大批判”。下午1点到4点吃午餐,见客人。4点到5点,准时出门散步,大家可以据此校准手表时间。5点到10点,看书。10点睡觉。如此,康德先生也有差不多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为什么所谓的大师们能早起?很简单,因为他们睡得早。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于他人。的确有人身体特异,需要的睡眠时间很少,如果经过训练,还可以睡得更少,但这类人并不占大多数。大多数健康的人,是起码需要7个小时睡眠的。据说莫扎特每天睡5个小时。然后……他活了35岁。鲁迅先生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睡眠也很少,所以,他的健康状况恐怕也不太值得称道……大家都说西南联大的诸位大师睡得少,而实际上他们的睡眠时间也参差不齐。而且,西南联大上课时间很自由,无法一概而论。沈从文先生早年当过兵,所以是可以长短睡交替进行的。汪曾祺先生自己说过,他就是典型的鸡鸣时才睡,近午才起;而与他交好的某历史系同学的习惯就是早起早睡。至于常年缺觉还能生龙活虎的人,确实有,然而很少。还是那句话:各人体质不同。普通人,别把自己当怪物折腾。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呢?有一年夏天回国在上海住着时,我突发奇想,做了个试验:每做一件事,就掐表计算时间。结论是:我每天的时间,真用来看书的非常少;真用来写东西的,更少。如果把正经事儿(读书、写东西、见朋友、谈事儿、写邮件)当作筋肉和骨骼,把其他疏解心情的零散事儿(刷网页、看微信、闲聊天、打游戏)当作脂肪,我的时间安排看上去是个脂肪率超高的胖子――而且,做这个试验前,我自己都没注意到。大多数人应该和我做试验时一样,并不是时间不够用,也不是没计划时间表,而是没将时间用到实处。有时候,决定看一个小时书,实际真用来看书的时间寥寥无几。许多时间都不知不觉地浪费在玩手机、喝水、站起、坐下、发呆等事情上了。所以我的意见是:没必要以损毁健康为代价去做事。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按照计划,将时间用到实处。这甚至不太需要毅力和拼命,只是需要注意力和执行力。只有睡足了,才能保持注意力和执行力。实际上,现在懂点儿健康常识的牛人,都不会拿健康换效率。Q:早起床有哪些好处?A:因为是自由撰稿人,我的作息时间表有过很多次变化。在上海时,有长达一个月时间,我黄昏醒来,开始写文章,写到凌晨,出门买韭菜饼、包子和豆浆,吃完后幸福地睡去,那是早上6点,然后睡到黄昏再起床。但我现在还是觉得早起好。白昼的时光很短,冬天5点半左右天就黑了。在上海的那一个月时间,我总是在夜里工作。到了夏季,白天会长一些,但如果昼夜颠倒,还是得在黑暗和低温中度过很长时间。然而,白昼的光照和温度,对人的情绪更有利。这是大多数人生理使然。此外,大多数店铺,包括超市和饭店,经营时间都以白天为主。我熬夜的时候,到了后半夜就发现只有某几个吃腻了的消夜馆子开着,每次都只能吃那几样不算新鲜的消夜。所以,早起意味着更多的光照、更广的活动范围和更多样的饮食选择。可以多在明亮的地方溜达,多逛逛商店,想要吃东西,也能吃到新鲜的,而不会有“抱歉我们要关门了”“今天我们不送外卖哈”之类的遭遇。大多数情况下,你起得越早,周遭环境越安静,只有晨鸟的鸣啭跟你做伴。这总比睡到午间,被车声或送快递按门铃的声音叫醒好吧?而早起的代价,不过是前一晚早睡一小会儿。只要养成习惯,这并不难办到。很多人之所以会晚睡,是出于这样的心理:“今天没玩够,所以要多熬熬夜,让心情满足一下。”但习惯早起之后,白天把事儿做完,夜幕一降落,你爱怎么玩怎么玩,到午夜时,人也折腾累了,那时,自然会愿意早睡的。说到底,早起只是微微调一下作息时间,让自己多处于明亮温暖的环境而已。Q:父母干涉高考志愿填报,怎么办?妹妹今年刚刚高考完,马上要填报志愿了。在高考前她就因为选择专业的问题和父母产生过分歧,我很担心过几天填报志愿时矛盾爆发。在这个面临人生重要选择的时刻,我希望妹妹能真正学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在这一步不要留下遗憾。我见过很多因为专业没选好而荒废大学时光的,我自己当初也被调剂过专业,深知不管男人女人都不要入错行的道理。如果到时候爆发矛盾,我妹妹该怎么办?我能帮她些什么?根据我这几年看到、听到的事例,每年因高考填报志愿爆发家庭矛盾的不在少数,希望我的提问能给更多同学带来帮助。A:我高三时,思谋将来写东西过活。我父母则让我去学电子商务,将来毕业了好找工作,当白领,坐办公室,朝九晚五。我跟父母关系挺好,于是我答应了,志愿就填了电子商务专业,去大学学了电子商务。但我进入大学后,降低了对父母经济上的依赖性,自己私下里继续写东西。大二时,我出版了第一本书,开始在上海租房子住。我父母被我吓着了,我安慰他们说:“我不会退学的。”由此,他们便给了我一些自由,也不追着问了。到大学毕业时,我出版了四本书,经济也完全独立许久了。毕业了,拿到了学位证,父母也不逼我去上班了,他们觉得我自己闯挺好的,未必非得去找工作。29岁的时候,我攒够钱,自己到巴黎读书,他们就更不约束我了。我女朋友读高三时,想到上海上大学。她父母本想让她去澳洲或者瑞士,因此不太乐意。许多亲戚上门解劝,被她一一拒绝了。最后,她自作主张填了志愿,来了上海,代价是跟家里几乎要吵起来。之后,有那么两三年,每次我随她回家,场面都很尴尬。但几年过去,她学位也拿到了,自己学习也挺好,能够自力更生,我们也过得还好,她父母也看开了。一切关于报志愿的争议,无非就是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意见不合。世上有许多父母,并不太会换位思考,他们有控制欲,而且有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接受其他可能性。你越是试图正面挑战他们的权威,他们的反应会越激烈。他们过去的荒唐事情见得多了,只相信事实,不相信大话。所以,如果能与父母讲道理,是最好的;如果讲不通道理,索性就独立,凭事实说话。换个角度想想,在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前,孩子们也不妨尝试换位思考一下:父母是你大学经费的赞助人,他们当然有理由干涉你念哪个大学、学哪个专业。如果一个少年觉得“父母给我花钱是应当的”,说到选专业,就认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有自己的理想,父母无权干涉”,这对父母也不算太公平吧?自由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靠光明正大地闹翻或者委曲求全地努力争来的。理想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的,爹妈帮忙是感情,是权利,但不是义务。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填志愿,其他许多事都是如此。Q:静心搞学术,还是混圈子?我在美国高中读11年级,TOEFL还未满90分,SAT也没考,学业轻松,假期还多。看到国内的同学一个个都拼出高分了,有时也会后悔没在国内读国际班。现在周围的同学多半计划读完大学就回国打理自家企业。本人的父母是工薪阶层,花费了大半工资供我上学,我自己却毫无紧迫感,整天浑浑噩噩的,对大学、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无目标无定位,自身英语基础又差,在校GPA也不高。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无是处的败家子,一年花父母40多万元血汗钱出国吃吃喝喝,若要将来在美国站不住脚跟还得回国靠父母,就太窝囊了。A:我和我女朋友一起在巴黎读书。依照我的观察和了解,看法如下:――既然都出国了,自然该明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他人的生活是他人的,你的事情是你自己的,干吗非得攀比呢?――别根据“玩得是否high”来判断他人的财富背景。我们周遭有家世极惊人的同学,也有家世极平常的同学。我见过家境寻常、到处蹭饭的姑娘,每天刷社交网络秀新手表、新手机;也见过把自家赛马寄存在巴黎附近,好趁周末去骑着玩的姑娘,每天在家自己开伙做饭。根据外在的一切判断一个人的背景,并不靠谱。你出国是为了读书,只是恰好必须跟其他家庭条件或好或坏的同学在一起待一段时间罢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读书――才是首要任务。至于所谓“不能融入圈子”,说句大实话,你真心在意的朋友,会自然融入,不会那么艰涩。如果是为了融入圈子保持人际关系,这类所谓朋友,也不算你的真朋友吧?如果你指望通过跟别人一起玩来维持人际关系,那么恕我直言,哪怕你竭力经营,这样维系的人际关系,也并不那么牢固。那些背景深厚、将来对你有帮助的人,也未必会在意你是否陪他们一起玩。反过来,会根据你是否陪他们一起玩来决定是否对你好的人,你真相信他们会对你有很大帮助吗?Q:出国的意义在哪里?现在出国留学已经十分普遍,可几乎很少有人能留下,大都回了国,有的去了外企,有的当了英语老师,有的成了“海待”,与出国前那批选择在国内奋斗的人别无二致,甚至还不如他们,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珍惜国外的资源,对得起父母的心血?出国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在国外留学如何规划自己的发展?A:出国,并不是命运给你“从此能比他人过得好”的允诺。出国读书,只是让你去见识一个不同的世界,处于一个不同的环境,换个地方完成学业。这就是全部了。你拿到出国签证、买到出国的机票、去到异国、拿到异国学位,并不能立刻拿到一把限量金钥匙。就像上大学的人,并不一定比高中辍学去卖煎饼的同龄人更高尚、拥有更美好的前程。如果想挣钱,就去挣钱;出国并非挣钱的捷径。想通这一点便好了。本来这个问题,两三句话就能答完了。我感兴趣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混得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以前跟我一个编辑开的玩笑,在这里再讲一遍。甲,年过而立,没房没车没结婚没工作,胆囊还有点问题。乙,年过而立,出版过书籍若干,年收入若干,通英语法语,在巴黎跟伴侣过着二人世界。只看上面这些条件,似乎这俩人的处境全然不同吧?哪个人混得好呢?――其实这两个人就是一个人。只是用不同语言形容了一遍而已。我有个前搭档、好朋友,上海人,大我三岁,在美国工作过几年,回上海工作了。他有妻子有孩子,有房(在供第二套),有相当好的车(他的同事集体艳羡),在公司的职位很高。我没结婚,没房子,也没车,在上海待了近十年,然后来巴黎了,还是没办婚礼,还是没房子没车。我俩的收入应该差不多,但是,谁混得比较好呢?我每年夏天回去跟他喝酒时,总会发生类似情况:我觉得他混得好,他觉得我混得好。我说他有保障,很稳定;他说我很自由,比他清闲。他忙到极限的一段日子,曾经跟我说:“佳玮,你知道我现在的理想是什么吗?给我半天假期,让我躺着把《棋魂》重新看一遍也好啊!”我的一个巴黎同学,她实习时,回北京待了一段时间,觉得受不了那里的氛围,于是先去台北“故宫”工作了一段时间,去佛罗伦萨上过短程课,然后结束在巴黎的学习,又去日本庆应大学了。她的理想就是四处游学,然后四处过日子。她在国内有若干闺密、同学,也有一些艺术家朋友(我见过其中一位),各自在北京闯荡,那几位都干练,有事业,收入丰厚,当然也很累。诸位联系起来时,也是觉得对方那样挺好,彼此感叹:“我就是过不来你那种日子啊!”然后继续各奔前程,做各自的事了。谁混得比较好呢?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我觉得,“混得好”是个很奇怪的命题。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只能靠收入、职位、衣着、住宅、手表、汽车、谈吐这样的标签来做判断。然而日子的好歹,是自己过的。我亲耳听过太多在传统意义上“混得好”的人倾诉过自己的辛苦。偶尔,我自己在忙着写东西、上课,忙到没时间睡觉时,还经常听人感叹:“哎呀呀你混得多好,又清闲又自在又不缺钱。”甘苦自知,混得好不好,真的只有自己才知道。许多在欧洲的朋友都有个共识:如果你想过平心静气的小日子,那么在欧洲待着,可能比在国内舒服;如果你志在闯出一番大事业,那么,当下,回国比在欧洲的机会多。说到底,与“混得好”无关,看每个人要的是什么。我的看法是,“混得好”这玩意,是上一辈人依据各种表象在过年过节时互相攀比的产物,和“嫁得好”“单位好”一样,都是一揽子糊涂账。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基本确定了一点共识:求同存异。如果已经出了国,见识到了更多可能性,还要拘泥于“混得好”这种标签的话,那这国出得就稍显浪费了。Q:身边的人跟我已经完全不在同一个圈子,该如何处理?这几年,随着在互联网行业越走越远,我发现自己和少年时的伙伴的兴趣爱好已经越来越不一样,虽然名义上还是“好基友”,但是无话可说了,反倒是和同行业的同事及其他公司的人更能聊到一起。最近一次深入谈心时,我发现我们的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都不在一个层次,而且他们对我所在的行业误解很深,有的人甚至认为我的工作毫无意义,劝我去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工作。虽然知道他们都是好心,但是我仍有些难过,我发现自己和一起从小长到大的哥们儿似乎回不到从前了。A:幼儿园同学、小学同学、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小时候的玩伴、少时交好的堂表兄弟……你还常联系的、记得名字的,有几个呢?生活中认识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早已经与你不是一个圈子的了,只是你没意识到罢了。你曾经是怎么对待他们的,如今就怎么对待他们好了,接受你们已经日益疏远的事实,凡事不必强求。人能相聚交友,是因缘使然。恰好在一个圈子里,恰好志趣相投,是很难得的,但那毕竟是一时的事。本来朋友相交,如果没有利益纠葛,就是出于感情和兴趣。倘若感情和兴趣不再相投,没必要强行扭着。合则聚,不合则散。就像你无法让父母变年轻、无法把每个宠物都带在身边一样,你无法让朋友们的兴趣一直相投。做过朋友,有过一段好时光,就挺棒的了。小学毕业、中学毕业、大学毕业吃散伙饭时也曾哭得稀里哗啦吧,现在回头看,其实许多事情都淡了,不是吗?人生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世界又很大,你还会有新的朋友、新的交际圈。当然有人会说:“哎呀,以后的朋友都不那么真诚热血了。”事实上,最真诚、最不掺杂利益的情谊在幼儿园,可我们不都跨过去了吗?许多人珍惜的不是过去的朋友,只是舍不得过去的时光而已。顺其自然,珍惜现在还好的友情就好。Q:品位高的人是否会感到孤独?A:以我个人经验而言,不太会。也许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吧,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当自己的见识变得更多时,看同样一个东西,比以前能享受到更饱满、更浓密的体验。比如说,小时候读小说只会看故事;书看得多了,也懂得欣赏文笔、词采、音韵、结构了。比如说,小时候打游戏,就是图过关;游戏打得多了,能懂得欣赏游戏的配乐、人设、关卡设计和情节了。比如说,小时候玩儿手机,无非就是拨弄功能;手机玩儿得多了,也开始琢磨工业设计、系统优化了。比如说,小时候看画儿,只看漂亮不漂亮;画看得多了,自己也画过几笔了,就能感受到笔触、构图、设色、光影的运用等更丰沛的细节。品位高了,人的惊喜阈值会变高;反过来,也会催使人去追求更好的东西。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通过对外物进行感受而获得的。许多人会说,看好书,听好音乐,仿佛是跟大师交流。的确如此。品位的提高,能让你感觉更敏锐,更饱满丰沛地感受到外物的动人之处。这并不会让人更孤独――除非你不满足于感受外物,还特别需要跟人进行交流。但交流其实算是社交需求,跟品位高低并没太大关系。“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和“我要跟人聊聊这个东西好”是两码事。Q:感到失败时,如何找回自信?当你工作中出了差错,被上司责备时;当你追求一个女生,得不到人家任何回应时;当你因为自己水平有限,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时;当你想买一样心仪的东西,却发现囊中羞涩时……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不能称心如意,当这些事正好碰在一起时,没有谁不灰心丧气,一边摇头一边喃喃自语:“我怎么那么失败啊?”产生这种悲观的情绪后要怎么办?如何从中走出来,逐渐恢复自信?如果你的答案是“多想想那些比你还失败的人来获取安慰”,那请你别回答了,我想听不一样的回答。A:你有没有问过医生,自己是否有抑郁症症候?如果有,遵医嘱,吃药。如果没有,那么:运动;洗热水澡;读以前没读过的书;听以前没听过的音乐;挑份健康点的食谱,照着做食物给自己吃;保持体表温度,尽量待在光线充足的环境里;去自己没去过的地方转转;做点自己以前没做过的事儿;专注于工作。以及:保持放松,别总暗示自己,觉得自己有问题。以上各项,坚持两星期。然后你会发现,自己想通了。你还会以为,这是自己思绪的功劳,其实不全是。人许多时候是被激素分泌左右的,情绪被身体控制着而不自知。意志这玩意,其实没那么坚强。身体调理好了,情绪自然就平顺了。Q:为什么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人的生活压力却在不断变大?A:压力,来自已有的挫折、冲突与矛盾,以及对可预期未来的焦虑与恐惧。现代社会分工明确,效率提升了,人类有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因此有了更多想要的东西。现代社会有许多诱惑,但每一种事物,都需要我们穷尽时间和气力。想要的很多,而最后能到手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压力就大了起来。换句话说,能力大了,欲望也大了。然而能力和效率的提升,赶不上欲望发展壮大的幅度,于是压力就大了。比如,小时候你只有十元零花钱,但那时候你的视野很狭窄,在市面上你也就能买到一元九角一本的漫画书,这就是你的理想。买到了就实现了理想,你就会很高兴。而现在,你月收入一万元,但视野广阔,可以看见价值十万元的电视、百万元的房子、千万元的豪宅、上亿元的游艇,以及各类“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的夸张景象。那些的确不属于你,但现代社会的信息与传媒给你一种幻觉,那是直观的,可接触的。渺茫的可能性与诱惑构成了欲望,而能力与时间并没能随之跟上。佛家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现代社会疑似有许多可能性,诱发许多欲望,然而全部实现又近于不可能,就是许多人都因此而“求不得”。于是,压力就大了。Q:自己时而自卑敏感,时而自信淡然,该怎么办?A:除非成为植物人或死亡,或者如佛家所言,即身成佛,否则每个人都必然会有情绪的起落。人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减少情绪的起伏。那么,无非以下几点:有规律地锻炼身体――身体对情绪的影响,被许多人大大低估。许多时候,我们只是被激素分泌牵着走。然后,时不时想想这个事实:每个人所做的选择,都是他们在当时情况下,被迫做出的最优解。每个人都是由一连串经历造就的,因果早定。时不时想想这个事实:人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也无法被另一个人完全了解,所以,尝试别在一些虚构的比较中获取优越感。时不时想想这个事实:什么都是暂时的――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快乐都是暂时的,情绪的起伏,是躲不开的,但也只是暂时的。好的会过去,坏的也会过去。习惯了这些之后,情绪的起伏大概就会小一些。Q:做事不专心、喜欢胡思乱想怎么办?A.先跑题两句。马奈认为,我们见到的颜色并非一种,而是许多种颜色掺和而成――之后的印象派画家都接受了这种观点。他们画里的颜色,其实是许多颜色细细碎碎地汇成的。我们听到的古典音乐,不管是协奏曲还是交响乐,其实也很少是单个乐器的声音,而是许多个声源汇成的和声――只是听起来像是一种声音而已。我们的思绪其实也是这样。人总会想这想那。意识始终流动不息,分神其实是人类的常态,长时间保持专注反而困难――那是要花精力的。所以,如果感到疲惫了,就没必要太强迫自己只想一件事。在一定时间内,思绪能够相对集中在一件事上,就挺好的了。强迫自己只专注于一件事,通常会适得其反。放松点,别在意自己是否想太多,人的注意力也是有极限的――这样,有时反而会想得少一些。一些周期性的行动,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比如失眠胡思乱想时就数羊,跑步胡思乱想时就有节律地数呼吸。别太焦虑于对自己状态的权衡和评价。这是个很长期的自我开解过程,慢慢来吧。Q: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干涉其他人的生活?我有一个好朋友,因为我比她技术好,所以在她学技术的时候,我总会给她提出很多建议,并希望她能够按照这些建议去学习,可是她不愿意,我们经常会因此而闹矛盾。现在大三了,马上就要找实习工作了,她才刚接触技术,已经没有时间让她把“坑”都踩一遍了,所以我就想用自己的经验多帮帮她。她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我希望能帮她在毕业的时候找到一个好工作。她要是有个不错的男朋友,我也能放心很多,但是现在毕竟没有……我知道,别人怎么生活与我无关,可我就是忍不住。这究竟是什么心态?A:帮助别人与干涉别人是两回事。帮助别人,是为别人着想的;干涉别人,是为自己着想的。当然,许多干涉别人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着想。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沉溺在自己的幻想中:别人需要我来帮助,我帮助他的方式是对的。曾经有一位先生,在网上读了我写的某篇玩笑文章后,自作主张,写了一大篇对我生活方式的评断文章。被其他阅读者嘲笑之后,他私下给我发短信,大意是他其实也没细看我的文章,只顾着自己想说的主题,就草率发言了。“自古道文人相轻,哈哈哈哈我也无法免俗啊!”――这是他的原话。他也承认,他把我想象得比较惨,想象我需要帮助。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我,劈头就问我是否对某协会不满。我说:“没有。”他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坚持当自由撰稿人,是不是觉得生活很艰难。我说:“还好啊。”他问我有没有固定伴侣,伴侣是否觉得我很没有安全感。我说:“我家那位还挺喜欢我的。”他又问我是否觉得自己郁郁不得志。我说:“其实没多想这个。”到后来,这位记者估计是忍不住了,就说:“你总有哪里觉得不平吧?我可以帮你说出来的。”以上两种心态,我觉得有类似之处。他们并不了解我,只希望我处于某种状态,某种他们希望我处于的状态。如果我处于某种状态了,他们便可以来干涉(当然,他们觉得是在关心)一下我的生活。这样,他们既觉得帮助了我,自己很正义,也多少获得了一些――怎么说呢?――优越感。这份急不可耐的优越感,可以让他们无视许多细节,将他们自己想象的状态强加于我。他们幻想我很需要帮助,并试图干涉。积极干涉他人的心态,其实很多都是如此:并不在乎对象需要什么,只在乎自己的想象中对象需要什么。许多好心人办坏事,许多“我是为你好啊”的父母,其实都是这样。要改善这种情况,也很容易。问问那个需要帮助的人“你是否需要帮助”,而不要忙着幻想对方需要什么。Q:为什么我书读得越多,越看不起周围的人?A:这恐怕得分两种情况。读书比周围的人多――跟别人聊不起来――觉得读书是更高效率的取乐方式――更多时候倾向于自己读书,而非跟他人交往。许多认字早的孩子都有类似经历,我小时候也这样。这很正常,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世界很广大,总能找到伙伴,找不到也无所谓。没有人是离开他人就活不下去的。此是一种情况。读书比别人多――跟别人聊不起来――开始鄙夷别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开始拒绝跟别人交往。这是另一种情况。我小学二年级时,就能读《杨家将》《说唐》这类评书。三年级的暑假,在外婆家读《射雕英雄传》。我外婆字认得不多,只看过《射雕英雄传》电视剧,我外公――一个家藏线装本《红楼梦》的老读书人――就跟我说:“这孩子有出息,你看看你外婆!”我那时觉得自己比外婆能耐多了:小小年纪,就比外婆认识更多的字!看更多的书!年纪稍长些以后,我发现我会的,也就是读那几本书,会写写字,会点外语什么的。但我外婆会摊面饼、搭葡萄架、砌墙、做鸡笼子、编藤椅、做扇子、唱越剧、通煤炉、修理棕绷床。这些我一样都不会!对此,我至今很羞愧。上了大学,我住宿舍的短暂时间里,也很少跟舍友一起活动。我看书,他们打游戏。但他们游戏确实打得好。我有个舍友,精研《最终幻想》这款游戏1到9代,能画出每一代的世界大地图。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我做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许你看不见,也许你不欣赏,但确实存在。比如我外婆那些手艺,比如我舍友会打游戏。读书多,也只是长处之一。如果你依仗一个长处就看轻其他人,一种很大的可能是:你特别需要优越感。而人通常是在感到压迫、感到不自信时,才会需要额外的优越感来鼓励自己。总结一下:单是爱看书,跟同学朋友合不来,没关系,各有所好。但如果因为爱看书,开始产生优越感,而试图凌驾于其他人之上,那可能就是你在某些方面对自己稍微有些不自信了。尝试开解一下自己吧。世界上的人,说到底都是在地球表面走来走去的高等动物,读书的多与少,真不值得特意拿来贡高自慢一番的――那么做可能是你太在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位置,由此产生了自卑,太需要优越感来补充了。Q:如何在“上等人”面前做到不卑不亢?A:按照我的体验,这么做比较有效:不要想着“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也不要想着“他会从我这里拿走些什么”,抱定了“我们之间,很可能不会有什么利益往来”的想法。应对他们的每句话时尽量不要加夸张的虚饰,就如实道来。当然,尽量礼貌。在有他们在的场合,不说话的时候,时常舒伸一下脊椎,确认自己是否紧张。如果紧张了,就在心里笑一笑自己,然后继续。Q:为什么有人愿意用喝酒、吹牛、看综艺节目来消磨时间,有人却选择看书?A:因为舒适区(comfortzoe)不同吧?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我喜欢读书胜过看电影?结论是:读书时,我可以自己调节阅读速度,看电影则得按部就班。这么讲,听来很理性。但后来想想,其实也不是如此。大概是我从小习惯读书取乐,读书这种行为是我的舒适区。我以往在读书中获取了足够多的安全感,于是此后,我对读书这种行为产生了某种情感依赖。许多人大概都有类似的体验:紧张的时候,会愿意看年少时看过的老电视剧,吃年少时爱吃的零食,如果跟父母关系好,那么每次回到老家,就心情愉悦,跟父母一起看俗套的电视节目也会其乐融融。因为那是你的舒适区,甚至是一种宽慰的仪式。舒适区也会变。我有一个朋友,一度是个游戏迷,后来因为要考研,为了提高英语成绩,就不断看英文原著。那时他唯一的娱乐,是读英文小说。做别的事他会有罪恶感,唯有读英文小说,他会有一种“我在做正事儿呢,没有浪费时间”的感觉。于是,虽然他现在已不必豁出力气读书了,却还是爱读英文小说,因为那是他的舒适区,长此以往,成了一种仪式。每个人都会有一点只有自己知道的怪癖,一种仪式般的行为。有的人觉得在舒适区就很好,有的人会像有强迫症似的,逼迫自己离开舒适区,结果就有了新的舒适区。大概就是这样:每个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对自己当时心情的最优解吧。Q:做一个自由职业者是怎样一番体验?A:2008年到2010年,我每周有两三天要去电视台做NBA解说嘉宾,有些上班的性质吧――不必打卡,但迟到总是不好意思的。于是前一晚得早睡,当天早上得早起,洗漱、刮胡子、穿西装、出门打车、赶到地方、解说两个半小时、打车回家。我跟朋友说:“得亏我还挺喜欢解说的,答应去也是玩儿票,尚且觉得这么难受;正常上班,万一赶上个不喜欢的工作,那早上真是要起不来床。”做自由职业者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有相对的自由。比如以前在上海时,女朋友想去哪儿玩,我跟几个编辑说一声,我们就可以出发。唯一需要确认的,是住的地方最好有网络。2010年12月,上海太冷了。我和女朋友去了三亚鸟巢度假村(那时《非诚勿扰2》还没播,房价比现在便宜得多),出发前跟编辑通了气,我说:“那我就写写海南的饮食吧?”编辑一口答应:“好!”某天下午,我们正在溜达,有个编辑向我要一篇急稿。旁边是丽思卡尔顿酒店。我进去,问咖啡吧有没有WIFI,对方说有。价格是两个人一小时120元,一天240元。我就买了一天的份额,两个人坐了一下午。我女朋友喝咖啡,看杂志;我写稿子,传出去,完成任务。现在,我在巴黎陪女朋友读书,还是可以给国内的编辑写稿子,没什么妨碍。我在各种奇怪的地方写过稿子。酒店的临时咖啡座、地铁站、杭州曲院风荷的栏杆上、葡萄牙废弃的摩尔人的城堡、威尼斯的一艘船上、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滑雪场、阿尔罕布拉宫的中庭。只要安排得当,而且不挑环境,从事自由职业大致上是可以获得一些自由的。做自由职业者的第二个好处是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合作熟了的编辑,彼此递一言两语,意思明白了,就不用多掰扯。你提要求,我交稿子,大家都痛快。做自由职业者的第三个好处是自己心里对生活比较有数。比如某段时间很忙,但明确地知道自己能挣到钱;某段时间挣钱少,但能享受点空闲时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收入和闲空难两全,好在自己能权衡,有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写的书,挣的钱,自己做了什么,是看得见的。你清楚自己是个凭手艺吃饭的人,比较少有虚泛感。付出和收获大致是成正比的。当然,做自由职业者的坏处也多得很。比如,永远解释不清自己是干吗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妈跟亲友解释我是自由职业者,亲友们都不懂,“他在电视台做解说”,人家懂了。比如,出国的时候得付保证金。因为我的确没有受雇于任何一个公司,光凭银行流水,签证官会审视良久,总觉得我可能是骗子。比如,切身的起伏感。这种感觉很微妙。如前所述,我很清楚自己写得多就挣得多,所以总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更应该用来看看书、写写字。我在上海期间比较闲散,熬夜、玩PS3刷白金、出门旅行是家常便饭。但到了巴黎以后,生活规律了些。倒不是因为有了危机感,还是那种情绪在起作用:如果我把这些时间用来跑步、参观博物馆、去短途旅游,好像比玩游戏和赖床有意义呀!自由职业者做得久了,大概都有这种感觉:小范围内,你享有一定的自由,但也得担一些风险;大尺度上,你并不那么自由。因为自由职业者大多希望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并收获快乐。这种“不想浪费时间”的感觉会始终驱动着自己。你知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知道自己境遇的起伏是和自己的认真程度相关的。甚至你越认真工作,就可能收获越多的自由(身体上的和情绪上的自由――拖延症患者一定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自由职业者真正需要说服的,通常不是老板和家里人,而是自己。如果你志在做一个自由职业者,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你很可能得一辈子生活在他人的偏见中。在中国,尤其是小城市,这压力就够大了。你得面对他人对你“没有单位”“如果生病了没依靠”的质疑,你没有世人概念里的单位、保障,等等。你得相当自律,不断强健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海明威说过:“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写作的保证。”你得不断吸收新知识,随时准备一天连写十小时,也得在连续三个月没约稿的情况下不犯懒。你得有很快的写作速度,以及随时写作的能力。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写作速度快,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很多人做腻了之后,会自我厌倦,会写废了手,不太想继续写了。这需要持续的学习和写作,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法子的。你得分清楚,工作和创作有些不同。许多天才工作时,会觉得胶柱鼓瑟毫无乐趣,不如自己信马由缰来得痛快。但实际上,为约稿方着想,他们是要照顾大多数读者的。所以工作得稍微收束一点,但也不意味着要干涩发闷,你还是得给出一点鲜润活泛的东西。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状态是得练的。你得心态平和――这其实最难。做自由职业者很容易遭遇不想做活、需求方要求过分、给稿费不及时甚至拖赖等问题。你和每个稳定的需求方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是靠大量的合作建立起来的。跟许多编辑交流过后,我发现,其实他们和写作者一样不容易。很多编辑都曾经是心怀壮阔梦想的文艺青年,也都想做一些好东西。大家不必彼此为难,所以尽量别在小钱上太计较,大关节上稳定持久的合作才更重要。中国自由职业者的环境不算好,要大富大贵极难。但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你可以更自主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自己相对不那么讨厌的事,可以把更多时间投入工作本身,而非其他琐碎的事情上。所以,自由职业者不适合“逃避困难”的人,而适合“逃避琐碎”的人。我认识的从事自由职业的人,不少人最初是出于一种浪漫想象,但最后能坚持下来的,大多是效率至上者。比如,我能坚持这么久,就是因为这样获取收入虽然累,但效率比较高,而且工作之外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自由职业就是这样:可以更多地受苦,然后更多地享乐。至少我是这么想的。Q:为什么很多人满足于仅拿一份工资,做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A:人生于世,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如果你勤劳能干,能自己种地种菜,靠跑步游泳来代步,那就不需要食物和交通工具,你就不必上班。如果你生下来就家资万贯,那自然可以不为物质发愁,一心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工作,是在分工明确的现代社会里,找一个自己的岗位,付出一点时间,换取物质资料,让自己活下去。当然,如果工作不合自己心意,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生活也会不快乐。有的人会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以图物质和精神都满足。有些人就会自我麻醉,认定自己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让自己喜欢上其实并不喜欢的工作。还有一些人,会在物质和精神间找平衡。比如有人宁可少挣点钱,也要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人愿意牺牲一点精神乐趣,做一份自己很腻味但挣得着大钱的工作。最后,大多数人会达到一个平衡。我父亲在一个单位做了四十年。他很快乐,他觉得上班、做事、喝小酒、读书、钓鱼就很满足。我妈先后换过许多单位,最后自己创业。她也很快乐,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作为儿子,我觉得,只要他们各自能找到自己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就可以了。古龙的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写过一对厨子,饭馆打烊后,他们在后厨给自己炒了盘菜,找点小酒,很惬意地饮食一番,舒服那一两个时辰。古龙说,他们还活在世上,就是因为每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许多平凡人找到了能让自己心情和顺的事情,每天有一两个时辰就知足了。我有一位长辈,也算是曾经叱咤风云。后来退休了,每天的乐趣,除了躺着看书,就是养蚕豆,看蚕豆发芽,然后炒来吃――这是他从小就喜欢的事,到老了还是很喜欢。由此延伸,他又爱上了看水仙发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何况在宇宙里,我们连鱼都不是。能找到让自己心安的处境,就很难得了。Q:一个放弃了自我和原则的人,还能获得幸福吗?A: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他个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的最优解。我有个朋友,得跟不喜欢的人结婚,深感痛苦。我说那就不结呗。他说如果不结,就会伤父母的心,两害相权,还是结吧。这是他当时做的最优解。假设你被关在监狱里,你可以选择逃狱,但是你不逃,因为成功概率甚小,而且很容易被当场狙杀。所以,蹲在原地就是你当时做的最优解。每个人都有舍不得的东西,也许别人不珍视,但自己无法割舍。对此,他人没什么可以责备的。在利益和理想之间,坚持理想的人,物质方面可能有所亏欠,但更容易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然而多数人往往是最初坚持后者,然后慢慢倒向前者。这一点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的境况和需求,只有自己知道得最清楚。恕我直言,“自我、原则、内心的声音”,许多时候,是自我暗示的一部分,是理想化、诗化了的人格。坚持理想、坚持自我、坚持原则的确很美好,但也是因为这种坚持会让你获得某种满足,而这种满足,足以对抗你所放弃的诱惑。我的意见是:顺从你的本性,不要刻意矫饰,不要为难自己。人这种动物,天性就是随遇而安的,许多诱惑没能动摇你,是因为诱惑本身还不够强大,无法击败坚持自我所能获得的快感。只要不伤害他人,那么放弃自己过去的原则,并没有许多人想象得那么可耻。因为,每个人生活的甘苦,真的只有自己清楚。Q: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北上广深打拼,即使异常艰苦,仍然义无反顾?A:我依据个人体验来说说这个问题吧。我是江苏无锡人,去了上海上大学。最初不过是随波逐流,并未细想――我的长辈,无锡的老一代人,有种很固执的观念:要谋出路,去上海最好,然后是苏州、杭州或南京。我大学毕业后,当自由撰稿人,留在了上海,每个月回一次无锡――无锡和上海很近,坐火车一小时便到。2012年我又到了巴黎,现在居住此处,每年夏天回无锡待一阵子。于我而言,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其实并没有必要性。身为自由撰稿人,到哪里都能写。如果回无锡,我可以住在家里,很方便,而且我跟父母感情非常好。在上海,我要租房住,物价亦贵,三餐得自己解决,还多了无数琐事。我当时选择留在上海的缘由是:女朋友在上海读书。而且,当时我刚独立,很珍惜这种感觉。在上海住着,我可以自由自在。虽然在无锡家里,父母也不拘束我,但总归会有些顾忌。正如李安《饮食男女》里所说:有所顾忌,才是家。回到无锡,我会觉得,这辈子每天吃吃无锡的馄饨、小笼包,在家写写东西,平时出去逛逛湖、遛遛狗,也就够活了――人会不由自主地变懒。在上海,我会紧张一些。当时我的想法是,年轻人还是不能太舒服了。后来,我在上海待久了,慢慢有了些新感觉。在日本住过的诸位大概会有点感觉:无论鸟取这种小地方,还是横滨、东京这等大都市,一出门,超市、医院、宠物美容、手机数码,一应俱全,你甚至可以一整天不说话,不跟人打交道,一切生活需求都能满足――上海也如此,只要你的收入不尴尬,就可以生活得很自在。而回到无锡,在家里待着,确实舒服,确实自在,但生活便利程度不能与上海相比。大致可以说,我跟家乡的矛盾,在于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在我还不算那么先进的家乡无法得到满足,即便无锡已经算是国内相对富庶的城市了。到了巴黎之后,仅就生活便利度而言,并不比上海强――上海有遍地的消夜、外卖和便利店,巴黎无法与之相比。但巴黎有相当令人满意的公共交通(虽然比国内贵),随时有好展览可以看,任何时候去看电影,都有十来部可以选,许多地方都是散步圣地,可以买到任何国家的食材。我的体验是,离家越近,家庭生活越舒适,亲情的慰藉越动人,生活的压力越小;离大城市越近,生活便利度越高,可以享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越多。而科技的发展,让亲人之间有了更多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点击下载...

    2022-04-04

  • [每天读本书]《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经济学家(其他专家)谈论哪些国家的经济在增长,哪些国家的经济没有增长,这似乎毫无用处。一些国家从经济瘫痪转变为经济奇迹,如孟加拉国或柬埔寨;其他国家的经济从模范转变为底部,如科特迪瓦。回顾过去,我们总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过去发生了什么。但事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预测哪个国家的经济会增长,也不明白为什么会突然发生。鉴于经济增长需要人力和智慧,但无论何时,如果男女受过良好的教育,身体健康,如果公民有安全感和信心投资孩子,让孩子出去,在城市找新工作,那么人们更容易摆脱贫困,这似乎是合理的。也许,在那个时候,人们需要长期致力于摆脱贫困。如果不幸和挫折不请自来,愤怒和暴力占上风,我们是否能摆脱贫困还不得而知。一项有效的社会政策可以让人们远离失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会失去任何东西,让国家在他们的时代起飞,那么这项政策可能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所有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如果国家政策不能带来经济增长,那么尽一切可能提高穷人的生活质量,不再等待经济刺激将是《纽约时报》的趋势。第一章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使我们知道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贫困,我们不能容忍浪费穷人的才能和生命。正如这本书所讨论的,虽然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可能会改善穷人的生活。见以下5。首先,穷人通常缺乏信息来源,相信错误的事情。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当有一天他们发现那些坚信不疑的信念是错误的时候,他们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有时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果女孩们与成年男子发生性关系并且未采取避孕措施,或农民使用两倍于正常量的农药,这些事情的后果都是严重的。例如,由于人们不确定接种疫苗有哪些好处,再加上办事拖延的习惯,导致很多孩子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如果公民盲目选举,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同种族的候选人,尽管这样做会使顽固和腐败问题变得更严重。有很多例子表明,一个普通的信息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当然,事情并不总是这样。为了产生这样的效果,信息必须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是未知的(如婚前禁止性行为,效果不明显);信息必须简单而有吸引力(电影、电视剧、精心设计的报告);信息来源必须可靠(有趣的是,媒体看起来可靠)。因此,当媒体发布信息说政府做错了什么时,政府会花很多钱来拯救它的声誉。第二,穷人在生活中承担各种责任。你越富有,就越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穷人没有自来水,所以,当市政府在水中处理氯气时,他们无法受益。他们负担不起速溶性强化营养麦片,所以他们必须找到确保他们和他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营养的方法。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储蓄计划,如退休计划或社会保障,所以他们必须找到节省一些钱的方法。很难做出这些决定,因为它需要人们考虑当前或早期的少量努力,而且回报很可能在一个遥远的未来。人们拖延的习惯会把事情搞砸。对穷人来说,更麻烦的是,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做竞争激烈的小企业,其余的大多数人分散工作,总是担心找到下一份工作。这表明,通过做正确的事情,他们的生活将大大改善——降低铁/碘盐的生产成本,使每个人都能负担得起;银行提供储蓄,但会稍微高一些,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储蓄账户。如果有必要的话,政府可以补贴。第三,一些为穷人服务的市场正在消失,或者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穷人存款的利息(如果他们有幸有一个账户)是负利息,但贷款的利息非常高。尽管医疗问题对穷人的生活影响很大,但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并不完善。在某些情况下,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可以弥补市场发展的不足,如小额信贷市场,向穷人发放小额贷款,利息低,人们负担得起;例如,电子转账系统(手机等)和个人识别系统可以在未来几年大大降低银行成本。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市场的繁荣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而且有时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我们应该意识到,这可能会产生免费的产品或服务(如蚊帐或到医疗保健中心进行检查),甚至奖励人们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尽管这听起来很奇怪。各种专家都不相信这种免费的产品和服务,即使从纯粹的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这也可能有点夸张。免费服务往往比收取固定价格更低。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需要确保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的价格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允许市场发展。例如,政府可以补贴保险费,发放代金券,而父母可以在任何学校(公里或私立)使用,或强迫银行向每个人提供免费账户,只收取象征性的费用。我们必须记住,这些补贴市场需要严格监督,以确保它们运行良好。例如,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为他们的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那么学校代金券就非常有用了;否则,这可能会成为家长提供另一种优势。第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难以忍受的历史而失败。事实上,在这些国家,事情很难完成:一个帮助穷人的计划失败了;教师教学松散;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车辆超载导致道路坍塌。这些事件几乎与精英的经济阴谋无关,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的错误,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人们希望护士能完成普通人无能的工作,但从来没有人想过修改护士的工作职责。在印度,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曾告诉我们,村里的教育委员会成员包括优秀学生的父母和贫困学生的父母。当我们问他们如何评估质量标准(直到四年级)时,官员立即转移了话题。然而,由于惯性,这些荒谬的规定仍然有效。如果表达正确的话,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及政治结构的情况下,有可能对管理和政策加以改进。即使是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改进的空间仍是巨大的,而在不好的环境下也有一定行动的空间。只要确保每个人都被邀请来参加村庄会议,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并让他们为自身的渎职而担负起责任,对各个阶层的政治家进行监督,并将这一信息与选民分享,向公共服务用户们说明他们应期待什么——医疗保健中心的准确工作时间,他们应当拿到多少钱(或是多少袋米),那么,一次小的变革便可以实现。最后,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往往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们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水果店老板不努力偿还贷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有人对他们的工作有期望。改变人们的期望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当村民们看到村里的女官员时,村民们不再歧视女政治家,甚至开始认为他们的女儿也有这种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成功可以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因此,在开始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努力(包括现金)。除了上述5,还有很多事情我们应该知道但不知道。这本书旨在吸引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拒绝懒惰和公式化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倾听穷人的愿望,理解他们的逻辑,我们可以制定一套有效的政策,更好地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找到贫困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我们不想对宏观经济政策和体制改革发表太多评论,但我们也不会忽视这一职业隐藏的逻辑:小的变化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肠道寄生虫可能是你最不想提到的话题,但肯尼亚的孩子需要在学校接受两年而不是一年的治疗(成本是每个孩子1.36美元),一个人一生的费用是3269美元。如果杀虫工作更广泛,影响会更小:如果肠道寄生虫被消灭,那些孩子可能已经投入工作了。我们注意到,2006~2008年,肯尼亚人均收入可持续增长率创历史新高4.5%。如果我们利用经济政策的杠杆,当地经济将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4年内人均收入将增加20%。然而,这种杠杆并不存在。我们不能保证消除贫困。一旦我们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贫困已经跟随我们几千年了。如果我们计划在50年或100年内消除贫困,我们应该采取行动。至少我们不能假装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应该与世界各地的其他人合作,让世界上没有人每天依靠9美分生活。注:以上摘自本书总结。————————————–本书书摘:穷人的困境似乎和我们其他人的困境相同——缺乏信息、不坚定的信念和拖延。贫穷不仅意味着缺钱,还会使人失去挖掘潜力的能力。总的来说,穷人的首选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无聊。穷人在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营养价值,而是食物的味道。每天的生活意味着你收到信息的渠道有限——报纸、电视和书籍。因此,你经常对世界上其他人获得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更多书摘…————————————–原作名:PoorEcoomic:ARadicalRethikigoftheWaytoFightGloalPoverty作者:[印]阿比吉特·埃斯特·迪弗洛译者:景芳评分:7.715多年来,为了找出为什么贫困,贫困会导致什么具体问题,不断让穷人陷入贫困陷阱,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贫困世界,调查贫困人口最集中的18国家和地区,从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探索贫困的真正根源。与此同时,这本书也反思了一些关于贫困的流行观点,如帮助越穷,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就越强,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大多数扶贫政策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们对贫困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铁也没有用在刀刃上。通过大量的例子,他们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寻找经得起考验的扶贫计划,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和所有希望摆脱贫困的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022-04-04 穷人摆脱贫困 穷人如何脱贫

  • 给 KindleEar 绑定可直接访问它的免费顶级域名

    在GoogleAEgie(GAE)中搭建好KidleEar后,你会得到一个类似htt://xxx.aot.com的二级域名,你可以通过它来管理RSS订阅,以及对KidleEar做一些个性化的设置。但可惜Google的大部分服务(包括GAE以及aot.com域名)在中国大陆都是属于只能闻其声不可见其身的状态。部署的时候费点儿劲摆个科学上网的姿势倒没什么,但每次想要增加或删除一条RSS地址都要摆姿势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书伴为小伙伴介绍一个可行的方案,不仅可以在中国大陆直接访问自己部署的KidleEar,还可以使用顶级域名代替长长的二级域名,而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举个例子,在《KidleEar搭建教程》这篇文章中,书伴提供了一个供试用的KidleEar,它的原始地址是htt://kidlefere-feed.aot.com,这个域名在不科学上网的情况下是无法访问的,而在绑定了免费注册的域名htt://kidle-ear.tk后,就可以自由访问了。这可能是由于给GAE绑定域名之后Google所分配的IP是可用的缘故,不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书伴无法保证此方法能够一直有效。目录一、注册免费的顶级域名1、选择可用域名2、选择域名期限3、验证可用邮箱4、完成账户验证5、管理域名列表二、绑定域名到GAE应用1、添加顶级域名2、验证域名权限3、设置域名指向4、配置DNS记录5、访问顶级域名以下是注册免费顶级域名及将域名绑定到GAE的详细步骤。涉及到Google服务的仍需要科学上网。一、注册免费的顶级域名首先我们需要注册一个免费的顶级域名备用。这里我们选择的域名提供商是Freeom(自称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免费域名提供商),它目前提供了.TK/.ML/.GA/.CF/.GQ五种后缀的免费顶级域名。可以说只要你所选的域名没有被标记为“特殊”都可免费注册。每个免费的顶级域名单次可选择的持有时限是1至12个月,域名到期前14天内免费续期,如果你愿意,可以一直这样免费续期下去。1、选择可用域名Freeom域名申请页面:htt://my.freeom.com/domai.h在Freeom注册免费顶级域名的过程比较简单。首先点击上面这个注册链接,在页面中输入你期望的字词组合,点击【CheckAvailaility】按钮查询。就会转到如下图所示的查询结果页面:如果域名被标识为“FREE”就表示该域名可免费注册,点击域名后面的【Getitow!】按钮可选中要注册的域名(单次注册最多可选择10个域名),点击右上角的【Checkout】按钮进入结账页面。2、选择域名期限在这个页面可以快捷选择并设置域名的使用方式以及选择域名的有效期。使用方式暂无需理会,需要关注的是域名有效期,即“Period”这一项,默认显示的是3个月,不过你可以手动选择有效期,免费范围内最长可选择12个月。选择好域名有效期后后点击【Cotiue】按钮进入预览和结账页面。3、验证可用邮箱对于首次使用Freeom的小伙伴来说,需要在这一步注册Freeom账户。如下图所示,在预览和结账页面的左下角的输入框中填入你的真实可用的邮箱地址(这也是你的Freeom账户登录名),然后点击【VerifyMyEmailAddre】按钮。这时会转向一个页面,提示你Freeom已经向你填写的邮箱发送了一个验证链接(有效期24小时),你需要登录你的邮箱并点击验证链接继续操作。当然你也可以通过页面右侧的快捷登录功能用Google账户或Faceook账户直接创建账户,但是为了不给今后的域名管理找麻烦,仍然推荐使用邮箱注册。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避免科学上网。4、完成账户验证点击邮箱中收到的验证链接,即可进入如下图所示的账户注册表单,其中FirtName、LatName、Addre1、City、Coutry、Paword以及CofirmPaword为必填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或填写虚拟信息)。但是需要特别注意Paword和CofirmPaword要认真填写,这是你登录Freeom账户的密码。填写完毕点击【ComleteOrder】按钮即可同时完成域名的购买和账户的注册。下次注册域名时,需要先用你的邮箱和密码登录Freeom账户,然后按照以上注册流程操作即可。5、管理域名列表域名注册完毕,在登录状态下,就可以进入“MyDomai”管理已注册的域名列表,如下图所示。点击域名后面的【MaageDomai】按钮进入该域名的管理页面。切换到“MaageFreeomDNS”,如果发现DNS是空的,需要先将其设置为默认的DNS服务。点击【EditNameerver】按钮并在接下来的页面选择“Uedefaultameerver(FreeomNameerver)”并点击【ChageNameerver】按钮确认。“MaageFreeomDNS”页面在之后的步骤中会用来添加一些DNS记录,可暂将其放一边侯着。方便起见,本文均是以Freeom自带的DNS服务举例的,如果你更喜欢使用如CloudFlare、Dod等第三方DNS管理服务,当然也可以自行选用,相关操作大同小异,本文不再赘述。至此,免费顶级域名已经注册完准备好了,接下来需要将其绑定到搭建好KidleEar的GAE上。二、绑定域名到GAE应用GAE应用在设置中提供了绑定域名的功能,我们只需要简单的验证一下域名即可完成域名的绑定。1、添加顶级域名登录你的GoogleCloud,从左侧菜单进入AEgie的“设置”页面,然后切换到“自定义网域”标签。在“1、选择要使用的网域”这一项中选择“验证新网域…”并填写刚才注册的那个免费顶级域名。2、验证域名权限填写完域名后点击【验证】按钮,会弹出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验证域名所有权页面。在“验证方法:域名提供商”这一项中选择“其它”,这时你会在页面上看到一长串字符串,你要做的就是将其作为TXT记录添加到域名的DNS配置中,这样GAE就可以通过检测域名的TXT记录来验证域名是否属于你本人。现在我们再回到域名的“MaageFreeomDNS”页面。在“AddRecord”区域,将“Tye”栏选为“TXT”,并把刚才拷贝的那一长串字符串粘贴到“Target”栏的输入框中,如下图所示。确认无误后点击【SaveChage】按钮保存TXT记录,并等待约3~5分钟让记录生效。这时回到刚才GoogleCloud弹出的验证域名页面,点击页面底部的【验证】按钮验证域名。如果验证通过即可关闭此页面。如果没有通过验证,可能是因为TXT记录还未生效,可以等一会儿再重新验证。3、设置域名指向域名验证成功后,回到GAE的设置页面,点击【刷新网域】按钮,完成后点击【继续】按钮转到第2步。如非特殊需要,第2步不需要额外设置,点击【保存映射】后再点击【继续】转到第3步。4、配置DNS记录第3步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也是最后一个步骤。我们需要把如上图所示页面上所显示的4个A记录、4个AAAA记录以及1个CNAME记录添加到域名的DNS配置中。过程和添加TXT记录的步骤一样,在“MaageFreeomDNS”页面中把以下这些记录都添加进去(注意只有CNAME记录要在“Name”栏中添加www,其它记录均留空)。记录添加完毕确认无误后点击【SaveChage】按钮保存。Name(别名)Tye(类型)Target(数据)留空A216.239.32.21留空A216.239.34.21留空A216.239.36.21留空A216.239.38.21留空AAAA2001:4860:4802:32::15留空AAAA2001:4860:4802:34::15留空AAAA2001:4860:4802:36::15留空AAAA2001:4860:4802:38::15wwwCNAMEgh.googlehoted.com最后点击GAE设置中的【完成】按钮便完成了所有绑定域名的操作,如下图所示。5、访问顶级域名现在你就可以通过你所注册的免费顶级域名直接访问你搭建的KidleEar了。使用新域名初次访问KidleEar的某些页面的时候,可能会出现404错误,遇此情况只需刷新页面一般即可恢复正常。以上就是为KidleEar绑定可直接访问的免费顶级域名的全部步骤,如文中有谬误,欢迎不吝留言指正,如对本文描述有疑问也欢迎留言询问。最后感谢小伙伴jeffzhu.tk留言介绍的这个方案。...

    2022-04-03 域名 顶级域名 二级域名 www 域名顶级域名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