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李小成,赵孝悌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作者】李小成,赵孝悌著【页数】415【出版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11【ISBN号】978-7-5426-7100-4【价格】48.00【分类】国学-通俗读物【参考文献】李小成,赵孝悌著.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1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内容提要:本书围绕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家经典,以儒家为主,反映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内容选取《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部分原著作了导读,从作者、思想和阅读的版本等方面先作以概述,然后对原文作注释、翻译并作总的评析。该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原典进行审视和梳理,对学习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本书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介绍和导读,对国学涵义和内在文化价值进行了综述性研究,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为读者了解国学的精华和传统文化的源头及发展脉络提供了指引。《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内容试读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精神风貌,国学与经学的关系,理解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2.汲取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加以继承和发扬。二、教学内容要点:1.国学的界定及其涵义,儒家思想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参考价值。2.《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大影响及其在今天所形成的“周易热”。3.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在当今的现代价值。4,老庄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对今天人们的启迪。第一节国学与经典一、国学的界定“国学”本指古代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1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这里的“国学”是指学校,“国子”是指贵族子弟。西周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后来又有太学、国子监为首的官学。作为学术来说,“国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是一国学问之总和,起初是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它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所有门类,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或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狭义的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等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中国古代经学、古代文学和历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就中国而言,国学思想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二、国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国学的范围很难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看法。早先,钱穆在其《国学概论》弁言中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本书特应学校教材讲义之需,不得已姑采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大意,分期叙述。于每一时代学术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阐发。其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时贤或主以经、史、子、集编论国学,如章氏《国学概论》讲演之例。”钱穆觉得国学的定义很难下,为教学之方便,姑且用之。他在《国学概论》中章节的编排,就体现了对国学范围和内容的认识,那就说,国学是“二千21绪论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传变迁之大势”。占国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传统古籍分类中的经、史、子、集四大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列四部及其类别如下: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子夏易传》《周易集解《尚书正义》K东坡书传》《禹贡论》《诗序》《毛诗正义火诗集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释例春秋三传辨疑K古文孝经孔氏传《孝经正义《孝经集传(经典释文》《十三经解诂》《十三经字辨》《六经图》K孟子正义》《论语义疏》《大学章句》《孟子传》《四书人物考》《四书大全纂要》(乐书》《乐律全书》《乐原》《尔雅注疏》《方言》《说文解字》《周秦刻石释音《广韵》《集韵》等等。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绎史》《逸周书》《贞观政要》《东观奏记》《两汉诏令》《名臣经济录》《晏子春秋》《杜工部年谱》《高士传》《两晋南北朝奇谈》《蛮书》《三辅黄图》《元和郡县志》《长安志图》《华阳国志》《水经注》《唐六典》《翰林志》《通典》《文献通考》《西汉会要》《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石经考》《史通》《历朝通略》等等。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重要书目如:《孔子家语》《盐铁论》《朱子语类》《六韬》《孙子K司马法K管子《韩子K齐民要术》《野菜谱《农书K黄帝素问》《外科精义《妇人大全良方》《星经《数学九章》《天学会通》《测量法义》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宅经》K唐开元占经》《古画品录》《宋朝名画评》《书法正传》《考古图》《茶经》《竹谱K白虎通义》困学纪闻《艺文类聚《事类赋》《册府元龟》《太平御览K帝王经世图谱《玉海K西京杂记》《世说新语》《大唐新语》《教坊记K玉泉子》《金华子》《山海经》《阴符经解》《老子注》《庄子注》《列子《元真子X金刚经水佛祖统纪》等等。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书目如:《楚辞章句》X楚辞灯》《扬子云集》《陶渊明集》《王子安集》《李太白集K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文选》《古文苑《文苑英华火唐文粹火唐文鉴》《乐府诗集K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辑注《文章缘起》《中山诗话》《四六标准》《江南春词》《文苑春秋》《乐府原K明文范K文章指南》《桃花源集》《宋文钞》《中原文献》《十种唐诗选《珠玉词》《花间集》等等。三、经与经典何者为经?圣人之言曰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经,织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丝部》日:“织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然后有纬。”经,就是织布机上的纵线,这是“经”字的本义。要织布先要固定经线,然后纬线才能来回穿梭。由此,“经”训为“常”。《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象注:“顺中以为常也。”成玄英疏:“经,常也。”《天道》篇“若昼夜之有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庚桑楚》“原闻卫生之经”,成玄英疏:“经,常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曰:“夫礼,天之经也。”杜预注云:“经者,道之常。”古人由织布时之竖线引申认为,儒家宣扬的封建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封建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证,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它们称为经。后人以“经”为“常”、“常道”,也就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统治者希望通过永恒的“经”,达到封建社会永久存在的目的,这当然是做不到的。4绪论“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到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东汉到宋,“经”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于“十三经”。何谓经典?经典是人们读了爱不释手,加以珍藏的书;经典是具有特异影响力的作品,它们不可能从头脑中清除,总是潜藏在大脑的记忆中;经典是每一次就像初读一般,每一次都是发现的航径。简言之,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流传的作品或著作。台湾大学的黄俊杰认为:经典必须具有社会政治的内涵,这种特质源于古代中国政教不分;经典必须有其形而上学的内涵,以朱子为代表;经典必须有心性论的内涵,以王阳明的言论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提到经典,一般指的是儒家的典籍,如《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日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于圣人,载于经典。”这几处所讲的经典指的就是儒家著作。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被奉为统治思想。统治者利用这个精神武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了封建文化,最后也用它来摧残新的民主思想的萌芽,阻止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曾经长时期地习惯于把儒家的一些重要著作视为经典,把它们称为“经”。其实,把典籍称之为经,最初并不始于儒家著作。我们从《庄子》《国语》等书中看到,先秦时期的经书并非专指儒家著作,例如庄子就把墨子的著作称为《墨经》。以后随着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逐渐把经书限于儒家的重要典籍。特别是到了西汉武帝时,朝廷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并且设立了五经博士,从此儒家的思想及其著作便升到唯我独尊的“经典”地位了。5国学经典导读(修订版)第二节国学的核心典籍一、国学的核心经典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一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西汉以《易K诗《书》《礼》《春秋》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亦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X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X尔雅X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携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试读结束···...

    2023-02-23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22修订版 行政处罚法2021修订版

  • 《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陈涵平,郑国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作者】陈涵平,郑国岱主编【页数】267【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2.02【ISBN号】978-7-5192-9368-0【价格】58.00【分类】中华文化-教学研究-中小学【参考文献】陈涵平,郑国岱主编.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22.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内容提要:本书以学校教育为着力点,从学科、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阐述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理论方法,探讨在学校中推广国学教育的实践途径,使国学教育能在我国中小学里普及和规范发展,从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增强我国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二个章节,通过介绍国学国学教育的理论体系,论述国学教育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国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分析课例来给广大的国学教师一些启迪和参考,指导其开展国学教育工作。《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内容试读第一编理论探索与拓展第一章国学国学教育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国学”作为统揽中国学术文化的“概念”被提出来,以之与“西学”抗衡。1937年后,在历史风云变幻中,国学一度沉寂。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学再度复兴,并形成一股热潮。国学持续大热,又推动了国学教育的发展。至今,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国学国学教育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在国学的推进和国学教育的践行中,也一直存在着争议。本章通过梳理国学国学教育的发展,阐明相关问题,以期使人们对国学国学教育有更清楚的认识。第国学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乐师》记:“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孙诒让《周礼正义》注日:“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可见,“国学”原指国家设立的一级学校。清末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文化亦随之转型。面对西学的强大冲击,“国学”又被再提出来,但语义已发生转移,乃指一国本有之学,以之与西学对峙,寻求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国学”的提出,由此开启了一百多年的发展道路。一、国学的发展纵观国学百余年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一是1840至1948年,是国学的兴起期:二是1949至1989年,是国学的沉寂期:三是1990年至今,是国学的复兴期(一)兴起期(1840至1948年)国学的提出与兴起,缘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反思。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有识之士开始自我反省,并兴起了一股学习西方文明的风气。先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后又形成“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张之【第一章国学国学教育】3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保留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又引来时人对洋务运动的质疑,如严复以“牛体马用”来批驳“中体西用”,认为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西方的体制文明。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是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而戊戌变法的惨败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又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道统”问题。所以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思想改革,激进的青年学者以全盘西化的态度,一方面,发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检讨,要求“打倒孔家店”,粉碎“吃人的旧礼教”;另一方面,开展对西方文化的全面学习,高举“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大旗,从精神层面上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和马克思主义。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从历史进程来看,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到五四运动,除旧革新,是历史正确的选择和走向。但从中也可看到,西学步步紧逼,而传统文化则节节后退。面对西方的军事侵略和文化入侵,民族自觉和文化认同也在苏醒。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西学,“国学”被提了出来。一方面,以“国学”与西学抗衡,寻求文化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以“国学”来挽救国家民族危难,保国存种。19世纪末,受“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提倡“国学”,以区别于“汉学”和“西学”。这触动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梁启超致信黄遵宪,商议创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1904年,邓实发表《国学保存论》,次年又与黄节等人成立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这标志着国学在中国的立足。1906年,邓实撰文《国学讲习记》:“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①一国有国之学,中国自有中国之学,这是相对西学而言。可见,邓实侧重于文化学术的国域界限,强调的是民族性,以求文化认同。1906年,章太炎在东京创立国学讲习会,后又成立国学振兴社。在署名为“国学讲习会发起人”的《国学讲习会序》中,有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乃立者也。故今①原载于《国粹学报》第19期,1906年8月9日。48[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亡。”①这显然是将国学视为立国兴邦的根基,阐述了国学与国家存亡的关系,强调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在当时的历史时势下,将国学与救亡图强关联在一起。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国人发现西方文明亦非尽善尽美,中西文化两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1920年梁启超旅欧归回后撰写的《欧游心影录》和1921年梁漱溟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不再将西方文化凌驾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这使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也对中华文明增添了几分自信。与此同时,国人也在反思:全然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是否可行?这种反思又促使国人不断去传授国学和研究国学,从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引发了一股国学热潮。1920年底,唐文治等人筹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延聘当时的国学导师,培养了一批国学学者。1922年,章太炎在上海讲授国学,培养了近现代许多国学大家,而他的讲演也由人整理成《国学概论》和《国学讲演录》出版。1922年,东南大学梅光迪等人创办《学衡》杂志,同一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开展国学研究。1925年,清华大学创建国学院,聘请王国维、陈寅恪等培养国学人才。其后,很多高校,包括教会大学诸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都纷纷成立国学研究机构。在这十年,出版了一大批国学著作,如钟泰《国学书目举要》(1925)、徐文泰《国学入门》(1925)、范皕诲《二千五百年来之国学》(1927)、顾荩臣《国学研究》(1930)、钱穆《国学概论》(1931)、蒋梅笙《国学入门》(1934)等。这股国学热潮也引发了一场论争。有人对“国学”表示了质疑,认为“国学”是个含糊笼统的名词,是时代的产物,未来恐怕也不成立。曹聚仁是章太炎的入室弟子,曾将章太炎讲授的国学内容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但也表示:“‘国学’一名词虽流行于全国,实际上还含混糊涂,没有明确的观念可得到呢!”陈独秀在1923年发文也表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大明白”,并在文末转录了曹聚仁的话,言:“我老实说,就是再审订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就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郑伯奇亦言:“本来‘国学’二①原载于《民报》第7号,1906年9月5日。《国学讲习会序》发表时署名为“国学讲习会发起人”,或考虑到章太炎创立了“国学讲习会”,又时任《民报》主编,不少人将《国学讲习会序》归于章太炎名下。但也有人考为章士钊(行严)所作,并将此文收入《章士钊全集(第一卷)》,文汇出版社,2000,第3-7页。②陈独秀:《寸铁·国学》,原载于《前锋》第1期,1923年7月1日。【第一章国学国学教育】5字是很笼统的名词,而国学运动云云更令人不易理解。”①钱穆也认为国学“特为时代的名词”,“将来亦恐不立”。②国学,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无凝是一个新名词。国学的内容与范围,也无明确划分,时人常作宽泛的诠释,也的确是国学存在的问题。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之争更为激烈,有学者表示中国文化应该全盘西化,亦有学者坚持中国本位的文化立场。1933年,陈序经在《中国文化之出路》列举了中国学术的三个派别:复古派、折衷派和西洋派。他自认为是西洋派,即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认为西方各方面都比中国好,中国要想发展必须全盘西化才有可能。与之针锋相对的是1935年王新命、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宣言》,这篇文章一开头就作惊人之论:“从文化的领域去展望现代世界里面固然已经没有了中国,就是在中国的领土里面,也几乎没有了中国人。”所以表示:“中国要有自我的意识,要有世界的眼光,既不要闭关自守,也不要盲目模仿。”③现代化是中国不可逆的发展方向,但现代化并不就等于全盘西化,而丧失本位的文化,也就成为西学的附庸,被西方文化所征服,最终成为殖民文化。在保存中国固有文化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之间,还有主张“整理国故”的。1919年12月,五四运动之后,正是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的时候,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①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并身体力行。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创刊宣言中又提出从三个方面来“整理国故”。同年,胡适应邀为清华学子拟出“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向广大青年大力推荐。这让胡适在当时受到了猛烈的抨击,1927年他撰写《整理国故与“打鬼”》⑤辩解道,“烂纸堆”里有无数的老鬼,能吃人,能迷人,整理国故就是为了“捉妖”“打鬼”。胡适曾言“国故”是个中立名词,包含“国粹”,又包含“国渣”“整理国故”,就是弘扬精华而弃其槽粕,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接受。上述对国学的三种态度,即是后来所称的“国粹派”“国渣派”和“国故派”。对于这场国学论争,楼宇烈明确指出了其争论的根本原因:“对于研究‘国学’不只是有对象、范围之争,更主要的是在以何种心态、何种目的去研究‘国①郑伯奇:《国民文学论》,原载于《创造周报》第35号,1924年1月6日。②钱穆:《国学概论·弁言》,商务印书馆,1997,第1页。③原载于《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④原载于《新肯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⑤原载于《现代评论》第5卷第119期,1927年3月19日。68[中小学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学’等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①楼宇烈认为国学论争的原因是国学研究存在两点分歧:一是国学内容范畴的界定;二是研究国学的态度倾向。这两点分歧,在1990年国学复兴时,再度成为论争的重点。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民族生存危乎一线;继而是1946年的解放战争,直至1950年方结束。在这段战火连天的历史时期,国学也因之停滞。(二)沉寂期(1949至198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学在内地(大陆)和港台两地的发展,出现了分化。清末民初,西化促使中国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使国人摆脱了几千年的思想束缚,也有其历史合理性。在洋务运动中,保守派掌握了“儒学正统”的话语霸权,每每以“礼义纲常”“夷夏之辨”来否定新器物的合法性,“近代中国的‘反传统’至少是‘势所必至’了。”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在阶级立场上,继续对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和腐朽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1950年,在“胡适思想批判”运动中,“整理国故”也受到种种指责和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提出了“破四旧”的口号,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要求在思想文化上破旧立新,包括国学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当作“封建主义”被“彻底打倒”。“在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之下,‘国学’几成绝学。”③在当时的形势之下,批判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思想有其合理性,但矫枉过正,对传统文化未能做到公平、合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国学也因此而继续陷入沉寂。但是,在港台两地,国学却有所发展。国民党迁到台湾后,为了消除台湾日据时期的殖民印记,国民党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在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台湾则发起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国学”命名的专著,就主要出版于台湾,如董桂先的《国学问答三百题》、钟泰的《国学概论》等。继新文化运动“批孔”后,1974年再次发起“批孔”运动,认为儒学是开倒车的,为防“复辟倒退”,将矛头对准了儒家思想。与之相对的是港台两地20世①楼宇烈:《中国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第553页。②雷顾:《“国学热”、民族主义转向与思想史研究》,《二十一世纪》2014年2月号第141期,第14页。③雷颐:《“国学热”、民族主义转向与思想史研究》,《二十一世纪》2014年2月号第141期,第6页。···试读结束···...

    2023-02-18 国学主编刘静 国学主编

  • 炳森国学讲堂-一个学渣成为优等生的八字案例分析(共4期)|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一个学渣成为优等生的八字案例分析(共4期)原价39.0《炳森国学讲堂-一个学渣成为优等生的八字案例分析(共4期)》...

    2023-02-07 伪学渣和优等生 成为优等生必备的学霸

  • 炳森国学讲堂-命理学基础课|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命理学基础课原价297.0《炳森国学讲堂-命理学基础课》...

    2023-02-07 命理学国学讲课 关于命理学

  • 炳森国学讲堂-2021辛丑年玄空风水布局精讲|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2021辛丑年玄空风水布局精讲原价66.0《炳森国学讲堂-2021辛丑年玄空风水布局精讲》...

    2023-02-07 岁在辛丑年书法 国画辛丑年

  • 炳森国学讲堂-六爻基础知识点|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六爻基础知识点原价99.0《炳森国学讲堂-六爻基础知识点》...

    2023-02-07 六爻国学大观园 六爻国学大观园免费实例

  • 炳森国学讲堂-通过八字如何为孩子未来做好规划(共5期)|百度网盘下载

    通过八字如何为孩子未来做好规划(共5期)官方49《炳森国学讲堂-通过八字如何为孩子未来做好规划(共5期)》易学2.0会员免费,在已购-2.0会员中学习代理、合伙人专享50%捐赠回报...

    2023-02-07

  • 炳森国学讲堂-八字案例精讲二十五:假从财格八字(共3期)|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八字案例精讲二十五:假从财格八字(共3期)原价29.9《炳森国学讲堂-八字案例精讲二十五:假从财格八字(共3期)》...

    2023-02-07 国学二十五史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最好 国学二十五册有哪些

  • 炳森国学讲堂-七杀格八字食神制杀(共4期)|百度网盘下载

    七杀格八字食神制杀(共4期)官方29.9《炳森国学讲堂-七杀格八字食神制杀(共4期)》易学2.0会员免费,在已购-2.0会员中学习代理、合伙人专享50%捐赠回报...

    2023-02-07 七杀格食神制杀女命 七杀格食神制杀

  • 炳森国学讲堂-吴亦凡八字案例分析(共两期)|百度网盘下载

    吴亦凡八字案例分析(共两期)官方19《炳森国学讲堂-吴亦凡八字案例分析(共两期)》易学2.0会员免费,在已购-2.0会员中学习代理、合伙人专享50%捐赠回报...

    2023-02-07 国学经典案例 幼儿园国学案例分析

  • 2020年昆仑易学专业班八卦六爻预测65集|百度网盘下载

    2020年昆仑易学专业班八卦六爻预测65集...

    2023-02-07 六爻预测 八卦方法 六爻预测 八卦详解

  • 炳森国学讲堂-身旺用财官、食神被印合绊的八字案例分析(共六期)|百度网盘下载

    身旺用财官、食神被印合绊的八字案例分析(共六期)官方49《炳森国学讲堂-身旺用财官、食神被印合绊的八字案例分析(共六期)》易学2.0会员免费,在已购-2.0会员中学习代理、合伙人专享50%捐赠回报...

    2023-02-07 食神格案例 食神例详解

  • 炳森国学讲堂-八字命理学基础知识点(二)|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八字命理学基础知识点(二)原价299.0《炳森国学讲堂-八字命理学基础知识点(二)》...

    2023-02-07 命理学国学讲课 关于命理学

  • 炳森国学讲堂-正偏印混杂同时伤官配印,容易发生什么事情(共三期)|百度网盘下载

    课程介绍炳森国学讲堂-正偏印混杂同时伤官配印,容易发生什么事情(共三期)原价29.0《炳森国学讲堂-正偏印混杂同时伤官配印,容易发生什么事情(共三期)》...

    2023-02-07 伤官配印学业 嘉宾国学讲堂伤官配印

  • 贾秉然-皇极六爻基础视频13集|百度网盘下载

    贾秉然-皇极六爻基础视频13集...

    2023-02-07 什么是皇极六爻 皇极六爻和传统六爻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