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 BQ村新生代农民工案例研究》叶攀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BQ村新生代农民工案例研究》【作者】叶攀著【页数】198【出版社】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671-2830-9【价格】38.00【分类】民工-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叶攀著.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BQ村新生代农民工案例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BQ村新生代农民工案例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分导论、被压抑的“社会”意识、自我否定的价值规范、退出:失去意义与自我强制、希望、结论:文化压抑与文化自主。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农民工模仿外交部发言人讨薪”事件的思考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话语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已有研究的回顾:工人的文化自主等。...

    2023-12-19 压抑百度 压抑的书推荐

  • 《省 、县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 B类》华图教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B类》【作者】华图教育编著【页数】342【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62-2389-5【参考文献】华图教育编著.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B类.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B类》内容提要:历年试卷收录了最近几年事业单位统考B类试卷考试的真题,配以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研究专家的答案解析,旨在以大量的真题训练使考生熟悉事业单位联考B类考试的形式和题型,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本书具体呈现以下特点:涵盖最新考题,精心收录整理了2018-2020年的考试真题,顺序放置,给考生真实考题的体验。严把解析质量关。一线教师精准解析,多次审核,把握解析质量。便于查漏补缺。借助部分视频讲解,形成知识结构,建立知识提取线索,更有利于查漏补缺。...

    2023-12-19

  • 《省 、县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及详解 B类 题本》华图教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及详解B类题本》【作者】华图教育编著【页数】70【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62-2391-8【参考文献】华图教育编著.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及详解B类题本.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及详解B类题本》内容提要:历年试卷收录了最近几年事业单位统考B类试卷考试的真题,配以华图事业单位考试研究专家的答案解析,旨在以大量的真题训练使考生熟悉事业单位联考B类考试的形式和题型,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本书具体呈现以下特点:涵盖最新考题,精心收录整理了2018-2020年的考试真题,顺序放置,给考生真实考题的体验。严把解析质量关。一线教师精准解析,多次审核,把握解析质量。便于查漏补缺。借助部分视频讲解,形成知识结构,建立知识提取线索,更有利于查漏补缺。...

    2023-12-19 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 综合应用能力历年真题a类及答案

  • 《省 、县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 B类》华图教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B类》【作者】华图教育编著【页数】424【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62-2390-1【价格】65.00【分类】行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国-教材【参考文献】华图教育编著.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B类.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B类》内容提要:1.本教材依据最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大纲编写,使用全新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逐一分类、分层讲解,更能适应当下的考试趋势和形势,兼具实用性和高效性。在正文里既有详尽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有细致深入的典型真题分析,全方位补齐考生的知识短板,帮助考生熟练掌握高分绝技。2.本书集系统性、及时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能够较好地指导考生提高解题能力,夯实基础、盘活知识,帮助考生在备考阶段有方向性地进行复习,提升考生的综合应考能力。具体呈现以下特点:涵盖最新考题。精心收录整理了2018-2020年的考试真题,顺序放置,给考生真实考题的体验。...

    2023-12-19 综合应用能力 公开招聘考试 综合应用能力 公开招聘考什么

  • 《省 、县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B类》华图教育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作者】华图教育编著【页数】370【出版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62-2388-8【价格】66.00【分类】行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国-教材;行政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国-教材【参考文献】华图教育编著.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省市、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职业能力倾向测验B类》内容提要:1.本教材依据最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大纲编写,使用全新的知识体系和结构,逐一分类、分层讲解,更能适应当下的考试趋势和形势,兼具实用性和高效性。在正文里既有详尽的理论知识讲解,还有细致深入的典型真题分析,全方位补齐考生的知识短板,帮助考生熟练掌握高分绝技。2.本书集系统性、及时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能够较好地指导考生提高解题能力,夯实基础、盘活知识,帮助考生在备考阶段有方向性地进行复习,提升考生的综合应考能力。具体呈现以下特点:涵盖最新考题。精心收录整理了2018-2020年的考试真题,顺序放置,给考生真实考题的体验。...

    2023-12-19 华图教育招聘公告 华图教育招聘岗位

  •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高质量研修体系构建》孙翠松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高质量研修体系构建》【作者】孙翠松作【页数】232【出版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3.05【ISBN号】978-7-5171-4450-2【价格】68.00【分类】师资培养-研究【参考文献】孙翠松作.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高质量研修体系构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3.05.图书封面:《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高质量研修体系构建》内容提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要求,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以教研转型发展实践、教师发展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在全面梳理通州研修发展历史及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质量教师研修体系。本书以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的相关工作为案例,从高标准的研修体系需求定位、高效率的一体化融合研修机制、丰富完善的个性化教师研修课程体系、运行保障系统等四个方面对教师研修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帮助其他地区加快构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高质量研修体系。...

    2023-12-12 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计划 教师专业发展研修计划自我诊断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验》郑明亮,陈祥义|(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验》【作者】郑明亮,陈祥义【页数】165【出版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0【ISBN号】978-7-5164-2547-3【分类】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潍坊【参考文献】郑明亮,陈祥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验.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10.图书封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验》内容提要:本书立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潍坊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典型做法为核心内容,构建了围绕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国内外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对比分析了典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经验做法及发展模式。研究成果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12-12

  •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柴瑜,陆建人,杨先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作者】柴瑜,陆建人,杨先明主编【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学术文库【页数】354【出版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5【ISBN号】978-7-80230-583-7【分类】湄公河-流域-国际合作:经济合作-研究【参考文献】柴瑜,陆建人,杨先明主编.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05.图书目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内容提要: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也称湄公河-澜沧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本书从经济各层面,深入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对实现共同增长和共赢合作的贡献及对未来的期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篇次区域制度构建与宏观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复杂的合作机制和中国的参与贺圣达*摘要本文主要就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所出现的特点、现状及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具有包含广泛合作内容的多领域性和众多参与方的开放性的区域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有关各方和各种机制都在发挥作用,次区域参与各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但同时由于发展水平、需求和在次区域内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所参加的各种机制的对象、作用和性质的不同,也都有各自的利益和侧重,需要沟通和协调,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次区域协调。这就需要全面分析各方和各种机制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意义及参与的战略和目标,加强协调和合作,以达到“多赢”的目的。正如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所指出的“中国和她的邻国之间的一个潜在的合作区域是大湄公河流域,该区域包括中国西南*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昆明市环城西路577号,电话0871-4142248(办)、13808756405,电子信箱hegday(@yahoo.com.c。4」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省份云南。”①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初,由亚行牵头与澜沧江一湄公河沿岸的柬、中、老、缅、泰、越六国共同发起“大湄公河次区域部长级会议”,建立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以来,在国际上一般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即把“大湄公河”作为澜沧江(中国境内云南段)和湄公河(流经中南半岛段)的统称。“大湄公河次区域”的范围则涵盖中国云南和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展以来,合作范围日趋扩大,机制也越来越多样复杂。本文拟对此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中国及云南省的参与对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特点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具有包含广泛合作内容的多领域性和众多参与方的开放性的区域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有关各方和各种机制都在发挥作用,次区域参与各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但由于发展水平、需求和在次区域内位置的不同,以及所参加的各种机制的对象、作用和性质的不同,也都有各自的利益和侧重,需要沟通和协调,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次区域协调。这就需要全面分析各方和各种机制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意义(imlicatio)及参与战略和目标,加强协调和合作,以达到“多赢”的目的。而且,“湄公河开发计划显示了这个中国作为地区政治领袖和经济发展推动力量的现实世界所面临的挑战,尤其是这个多样化的、巨大的贫困地区所面临的挑战,”②SuachaiPaitchakdi,Markl.Clifford.ChiaadWTO,ChieeEditio,Beijig.2001,.129.②id,.130.···试读结束···...

    2023-11-09 epublications epub组成

  • 《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和少英,吴兴帜,黄彩文,李若青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作者】和少英,吴兴帜,黄彩文,李若青著【丛书名】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卷【页数】286【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482-3060-1【价格】40.00【分类】湄公河-流域-区域文化-多样性-研究【参考文献】和少英,吴兴帜,黄彩文,李若青著.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内容提要:本书属于云南民族文化丛书中的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卷,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论述了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系。书中绪论部分交代了本书的理论视角,简要概述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民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跨境民族的文化交往、和谐世界构建的经验与认知。第一章论述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第二到第六章对中缅、中老、中越、中柬、中泰跨境民族的交流互动,从跨境民族的族群渊源、迁徙史、贸易往来、跨境婚姻以及国家高层的交往等方面论述了这一区域文化多样性的和谐构建。书中认为这一区域各国的跨境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之道,既为区域和谐奠定了良好基础,又为构建和谐世界秩序提供实践经验模式。《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内容试读绪论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全球化时代,如何构建世界和谐秩序,为国际和国内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一直是人类社会致力解决的问题。国际社会权力行为体在民族国家间关系的处理原则上经历了从最初的“权力政治”到“制度与相互依存”,再到“文化机制”以及现在的“权力、制度、文化”综合,其核心线索就是人类社会一直在探寻“国际社会秩序何以可能、以何可能”的路径。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如何承担大国应有责任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议题。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不断谋求实现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交往方式,探索着与国内和国际环境变化相适应的新型外交政策。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到“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位一体的和谐世界”,再到近期的“亲、诚、惠、容”的外交方针理念,均是探寻民族国家在新时期、新常态下相处之道的具体体现。一、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一个时代的命题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人类社会在分享全球化带来的成果之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疾病、贫穷、社会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的共性是超越民族国家边界、为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任何单一民族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一民族国家以及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通力协作、平等协商才有可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其要求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一民族国家之间必须相互尊重,承认不同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的差别。而文化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主要表现符号,既是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又是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舞台的基石。要处理好“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世界性问题,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形成文化多样性的文化观共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就是说在承认不同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文化主体间应该是平等、对话、共存、共荣的关系。早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2002年联合国大会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以推动对话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和发展,在文化多样性的活动中,通过尊重人权和推进文化间对话而达到和谐共存、和平共处的目的。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是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真正实现交流、对话的一个平台,为国际社会在解决新旧问题上提供价值观上的引导。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的发展仍然出现了两种趋势。首先是西方国家持文化“优势论”,以国际舞台上的强势实力,把西方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向非西方国家输送,使得整个世界文化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普同性,使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其次是文化“本土化”。即固守文化的“绝对相对主义”,恪守本土文化,以对抗西方文化,形成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此两种趋势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都是以“我者”文化为中心,客观上妨碍了文化的交流、对话,从而影响了人们分享多样性文化的价值,不利于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与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从根本上讲,为和谐的国际关系建构设置了人为的屏障。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亚非峰会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境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内涵。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和谐世界思想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并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五项举措,使得“和谐世界”理论趋于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与国际事务的指导性原则。“和谐世界”的思想与理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其本质上要求保持文化多样性,从而使世界各国能够开展交流、对话与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人类社会主题。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定了目标与发展方向。强调文化多样性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和谐世界秩序的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绪论13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①这是和谐世界理念进一步发展的具体体现。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打破了两极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成了国际社会潮流。多边主义外交政策要求国际行为体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安全上彼此信任,加强合作;社会问题上互相帮助,协力推进: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以实现共同安全和普遍发展。所有这些层面上的措施都离不开不同行为体之间的交流、对话,而文化此时可以成为国际合作交流的一个媒介,不同行为体在多样性文化的纽带上均可找到契合点,进行官方或民间的文化交流。大湄公河次区域(下文“次区域”亦指“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多样性文化和跨境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探讨区域内部跨境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区域和谐秩序构建的实践,将为我国处理周边国家间关系的“亲、诚、惠、容”理念提供经验模式。“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从本质上讲是对和谐世界理念在文化视角和区域范畴的具体化。从本体论角度,大湄公河次区域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主客体二元结构中,处于客体地位的“文化”有着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其要求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共生性、平衡性和动态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不同人群共同体由于其生活、生产环境的不同,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而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化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之中。和谐世界理论设置的前提是“多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而政治、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广义”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多样性的世界里,不同行为体在社会发展历程中,都在享受多样性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互补而产生的良性效益。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分析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可以揭示文化多样性、文化普世性与和谐世界在理论上的相互关联性。全球化发展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文化全球化也是其表征之一。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不是某一文化的普世性,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与互补,才能得以实现不同文化的共荣与共享。因此,多元文化的共存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前提,是和谐世界的发展动力;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思想不但是传统中国认识世界的视角,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与多元文化性价值形成互补,也能为构建“和谐世界”社会理论提供某种认识论上的历史视角。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和谐世界秩序的构建既需要民族国家行为体对“和平”主题的认可与接受,同时也需要区域社会中民族国家行为体的地方性经验。本课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页。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题结合了人类学的微观叙事方法与政治学的宏观分析方法,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客观事实入手,分析次区域内部具有多元文化因素的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跨境民族之间的往来构建区域内部的和谐秩序,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与和谐世界社会理论的实践性结合,为构建和谐世界探索一条可行性的实践模式,而不是只停留在认识论与世界观的理论建构之上。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我们期望通过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存之道,探寻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构建的途径,以“和谐世界”的秩序来搭建一座文化之桥,实现文化和谐世界的图景。同时,在和谐世界的环境中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在对于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建构和谐世界的理论分析基础上,探寻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世界的经验模式,从而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实践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二、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差异化的理论视角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缔结以来,国际社会首先在欧洲确立了“主权/独立/领土”的理念,指导不同权力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构建,以期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但自此国际社会开启了以权力、实力为基础的帝国博弈时代,理想主义倡导的以“条约”限制权力主体的行为、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理想在一个以实力为基础的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和平秩序只是大国利益平衡的短暂间歇期虽然在1815年俄、英、普、奥四国与战败的法国签订《最后议定书》维系了欧洲社会近百年的相对和平,但随着一战、二战的爆发以及冷战的发展,国际社会格局仍是以“实力”“主权”“利益”为核心的大国主导的态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着环境、疾病、灾难、贫困、人口、毒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意义的安全问题,在处理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寻求权力与制度的相互依赖,合作成了国际社会的迫切话题。然而,不同行为体均有着自己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惯性,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中,如何构建国际秩序成了国际社会行为体间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文化多样性: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文化多样性理论始于人类学的研究,不同的人类学学术流派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发展出不同的理论。如进化论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功能学派、文化与人格、结构主义、解释人类学、象征人类学等,这些学派以具体的民族文化为例,发展出各自的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认为世界文化是处于多元状态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样性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学术界对文化多样性研究则通常集中于这样一些方面:一是,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文本外延、内涵以及其存在、发展和诉求的规律性绪论|5研究。认为文化多样性是根植于不同人群共同体的生活、生产环境中,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形成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人群共同体的复杂性、社会历史的延续性、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性,文化多样性成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互补和共荣,既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与动力支持,又保持了文化在碰撞、交流后继续保持多样性,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处。①二是,以文化多样性的本质诉求为指导,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好处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存在着失衡的表现,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疾病问题、安全问题、区域发展失调等问题。为了使人们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好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开始从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认为文化多样性蕴含着和谐文化,直接建构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文化多样性促进创造性、多样性促进稳定性,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保护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推动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如郭家骥的《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②三是,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问题。全球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文化全球化给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最大问题在于是否会出现文化的“同一性”。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有文化的统一论和多元论两种观,点。统一论认为文化全球化最终会形成最美好的、最先进的统一文化,代表了全球最高生产力;多元论认为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拼贴,混杂不一,同时文化要素可能会深层贯通,浑然一体,如李丹的《文化全球化的前景与和谐世界的构建》。③目前,主流的思潮是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全球文化的联动整体,不同文化的普世性价值将获得人类共享,世界将成为一个“多文化世界”。④在这样的“多文化世界”里,既坚持文化多元主义又尊重异文化的相对不同,从而共同营造一个多种文化和谐发展的局面。⑤综上所述,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文化多样性的内涵、本质的规律①房广顺:《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理论月刊》2007年第7期。②郭家骥:《文化多样性与云南的多民族和谐社会建设》,《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③李丹:《文化全球化的前景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④参见[日]青木保《多文化世界》,唐先容、王宣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⑤冯惠玲、陈心林:《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辩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例性分析为基础,用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来指导社会、文化等方面问题的解决,以及强调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此类研究多在微观上论证文化多样性格局与作用,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里,以文化多样性为指导,来处理国家间关系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二)和谐世界:传统和合思想的普世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和党的十七大之后,“和谐世界”的思想逐渐发展成新时期党和国家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指导思想。学术界目前对于“和谐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探寻“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不同学者在论述“和谐世界”时,基本上都认为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延伸。认为“和合”思想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智慧,同时也一直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理论依据①,也反映出“和谐世界”的哲学意蕴: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其次,分析“和谐世界”的内涵与目标诉求。主要是以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为分析起点,论述在世界多极化的前提下,建构一个“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世界。此类研究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论述“和谐世界”的内涵及目标诉求以及建构“和谐世界”的途径。同时也以“和谐世界”理论为指导,分析区域国家如亚太地区、东盟国家等合作发展的道路。②再次,分析和谐世界秩序构建的路径。从和谐世界的内涵出发,应从以下几点进行:(1)和谐世界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公正、平等、宽容、共赢和多元,明确和谐世界不是现实,而是需要努力建设的目标;(2)和谐世界的基本政治诉求,即和平、发展、对话、合作与共存,旨在体现对现实世界特别是现实国际关系的理性回应;(3)和谐世界的学理要义,即和谐世界需要以承认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性为前提、有赖于民众的普遍参与和共同治理、依托于全球的公民社会。③最后,“和谐世界”对于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虽然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但国际社会依然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理性的行为体一民族国家,都是在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国家间关系处理问题仍需普世性价值观指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吸收了文化的普世性价值,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下观”与“和谐观”共同构成了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内容,为当前世界秩序的调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①闫丽红:《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中华文化》2009年第4期。②宋效峰:《国际机制与和谐世界构建:基于亚太地区的视角》,《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第1期。③蔡拓:《和谐世界与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5期。···试读结束···...

    2023-11-09 文化多样性大题 文化多样性原理

  •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郭晓合等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作者】郭晓合等著【丛书名】中国-东盟经济与管理问题研究系列丛书【页数】572【出版社】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08【ISBN号】7-80169-156-3【分类】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双边贸易-次区域-中国-东盟【参考文献】郭晓合等著.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08.图书目录:《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内容提要:《中国-东盟双边贸易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篇中国东盟贸易问题、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与实践A第一章中国一东盟贸易关系一章研究的理论基石第一节立论东盟贸易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的21世纪,我们很难想象出不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国家与地区。国际贸易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很流行。哈伯勒和其他经济学家指出,国际贸易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以下重要的影响:(1)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末开发的国内资源。即通过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够把由于不充分的国内需求造成的未被利用的资源转到贸易上,这样,本来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内的低效率的生产点就可外移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对于这样做的国家来说,贸易代表着一个剩余出口,或说是一个农产品和潜在生产资料的出路。这-情况,在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西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2)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这在如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新加坡的轻工业、电子工业生产过程中尤为重要。(3)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它技能的传播媒介。(4)贸易也刺激和便利了国际资本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在国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外国公司保留对投资的控···试读结束···...

    2023-11-09 中国东盟双边贸易 我国和东盟之间签署的双边优惠贸易安排

  • 《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靳柯,刘从水,邹礼祺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作者】靳柯,刘从水,邹礼祺著【丛书名】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丛书【页数】328【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10【ISBN号】978-7-5482-2466-2【价格】58.00【分类】域经济合作-研究-云南省、东南亚【参考文献】靳柯,刘从水,邹礼祺著.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1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内容提要:《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的视角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GMS会展合作的国际背景和产业发展现状,探讨GMS国际会展合作的可行性及具体合作机制、模式和保障体系。并立足于云南省,分析云南会展参与GMS国际会展合作的相关举措、机制及原则,探讨云南会展在GMS国际会展合作机制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及准则。《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内容试读引言001引言会展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集聚交流的活动,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而关于会展的分类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会展的内容,即会展的本质特征,包括会展的性质、内容、所属行业等;二是会展形式,即属性,包括会展规模、时间、地点等。①根据会展内容,可分为综合会展和专业会展。综合会展指包括各行业的会展,也被称作横向型会展,比如工业展、轻工业展;专业会展指展示某一行业甚至某一项产品的会展,比如钟表展。专业会展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常常同时举办讨论会,用以介绍新产品、新技术等。“会展产品是以会展平台为核心,包含会展管理、活动设计及有关服务等外部产品的一系列元素的组合。会展产品是一种服务产品,作为会展商经营的对象,在产品特性组合意义上,会展产品就成为为了满足会展各方需要,围绕会展平台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的组合。会展平台主要是指具有不同规模、不同档次或不同其他特性的主题性活动,它构成了会展产品的核心,是驱动和满足有关参展各方需要的最为根本的动机。但是,参展各方要消费这样一种平台产品,还需要借助其他一系列元素才能实现,这些元素同样也成为会展产品的组成部分。”②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能够促进供需对接、畅通流通渠道,对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也有强大拉动作用。随着全球会展业的不断发展,会展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愈发明显。据统计,全球会展产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和的4%,①杨勇:《现代会展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②杨勇:《现代会展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002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呈现出专业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展会面积规模化和会展产业集中度高等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会展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各类展会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有效拉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旅游等众多服务业的增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①众所周知,会展产业具有强劲的乘数效应和关联效应,也是文化服务与贸易的重要产业门类,然而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国家会展业面临着国际市场上的挑战与机遇。诸如根据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的2002至2011年的统计报告,全世界的会展大部分集中在欧洲,所占的比例大约为57%。2003年在亚洲与中东举办的会展占全世界会展的比例为14%。而到2011年亚洲与中东所举办的会展比例增长至17%,收入总额为40.60亿美元。与2010年会展业总收入的35.18亿美元相比,2011年会展业的总收入平均一年增长15%。②GMS国家在国际会展业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较少,同时也意味着持续增长的潜能。GMS国家中会展产业发展比较迅速的是泰国,根据泰国会议展览局的资料,2012年在泰国会展业的总收入中来自国外客户的总收入已高于797.70亿铢,占全国旅游业总收入的9.5%。2013年泰国会展业的收入达到862.70亿铢,比2012年增长8%。到2016年泰国会展业的收入预计将达到1139.82亿铢,增长率为9%。在泰国会展业中,国际产品展览会与国家会议业将会有显著增长。⑧泰国会展业质量高、服务好、效益高、关联强等特征为GMS国家会展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也激发了GMS国家发展会展业的动力和激情。基于良好的内外条件以及各种资源,GMS国家为了促进会展业迅速发展,相互之间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Dhtt://ew.xihuaet.com/exo/2014-10/20/c_127116800.htm2htt://www.caexo.com/ew/ifo/exo/2013/08/14/3600495.html,2013-08-143htt://www.caexo.com/ew/ifo/exo/2013/08/14/3600495.html,2013-08-14.宏观视域与合作基点第一章004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第一节宏观趋势:区域集团化与GMS自1492年哥伦布西航以降,世界各国逐渐被作为共生单元纳入全球化共生系统之中,世界社会经济体系渐渐被建构起来,全球化竞合趋势逐渐凸显,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已成为事实。世界史的开拓促使原本自成一体的生产和交换单位被作为世界经济共生体,以其自身资源与相对优势为共生基质,以经济交换机制和国际贸易体系为共生界面,各国互通有无,经济互补,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合理分工与提质增效,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丰富了物质生活,构筑了全球人类发展的共生环境。在全球化共生体系之中,区域经济集团板块化形态诠释了全球化进程与力度,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以及参与范围上都大大超越了人们原有的想象。国际化步伐加快了,区域集团交往更加紧密了,区域组织的力量与影响范围逐渐增大了,世界的经济活力增强了,毫无疑问,作为世界共生体系中的人们生活更加丰富了。地理相近以及文化渊源近似的国家之间认识到这种趋势的不可阻挡,为了谋求共生共存以及经济交换成本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相互之间都寻求经济合作并组建国家集团,诸如欧盟、北美自由自贸区、非洲联盟、东盟,乃至亚太经合组织。尽管在全球化的层次和程度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区域集团化的多重效益已经展现出来。从理论上看,马歇尔(1890)在规模经济理论中指出,在同一地理区间内的互动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带动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发展,促进专业化技能和投入集中,推动集群的生产要素和产业向新的区域梯度推移,客观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RoeteiRoda(1943)认为,国家或地区关联互补的各产业及其要素,是形成市场需求的重要动力;Preich(1949)认为,区域差异分布的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要素在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形成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中心;Farrel(2004)认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问题就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多区域体系或者国家更加具有发展潜力。从现实实践看,覆盖了北美洲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内第一章宏观视域与合作基点005部经济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便于人们经贸往来,增进人们生活福利的同时,带动了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西向于欧盟以及大西洋,东向于东盟、东亚以及太平洋,又结合亚太经济组织,促使当今世界经济以美国及美元为核心要素,以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和纽带紧密关联起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多边关系及其文化趋同特征促使这一区域的经济一体化逐渐密切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尽管在这一区域国家之间具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且同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加强,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孟中印缅经济带的融入,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迅速发展及其高度一体化注入了强劲动力;加之与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的对接,亚非欧大陆经济板块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当然,如果扩展视角,或者反向思考,那么,区域经济集团范围也限定了利益边界,且构建了生产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与配置的藩篱,从而保护了特定区域内国家的竞争劣势产业甚至地方主义,在宏观上具有利益集团化或者私利化的特点,形成特定的利益群体,限制了其他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的流入,进而导致本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成本和生产材料成本的额外支出。就内部而言,区域集团化也呈现出内部竞合的特点,由于区域集团内部国际关系的多重交织与利益重叠,导致区域内同类产业之间的同质竞争,从而相互削弱对方的经济利益,尽管区域内具有合作机制之类的共生界面。就发展趋势而言,区域集团化的合作地域空间已经超越了边境接壤的诉求基点,扩展为跨越大洲大洋的多重合作,诸如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建设中的中欧自贸区;区域集团化的范围与规模日益拓展,诸如东盟扩大、欧盟东进、北美自由贸易区南进;合作的领域由单纯的经济或者安全防范等传统事项趋向于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紧密合作;区域集团参与者的选择对象更加多样化,参与身份重叠,参与方式也更加自由化:区域集团合作层次呈现出高中低以及官方与民间同步化和纵深化,合作内容更加翔实,合作机制更加灵活,合作机构也渐渐健全,执行力度更高更强。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成立,东盟国家期望通过共同努力,加速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促进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006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会展合作机制研究东盟在1976年签署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强调:“缔约国在努力实现本地区的繁荣和安全方面,应当本着自信、自立、相互尊重、合作与团结的原则以增强区域抵御能力,这些原则将成为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强大而充满活力的国家共同体的基础。”东盟以新型的整体性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以彰显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东盟经过扩员变为10国组织,成为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东南亚区域组织。作为亚洲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位于大湄公河流域的柬埔寨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联邦共和国、泰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深化了,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唯有共生共存才能长久发展的共识。在良好的共同愿景与合作设想基点上,20世纪90年代初亚洲开发银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reatMekogSuregioCooeratio,GMS)顺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得到了湄公河流域国家的积极响应。亚洲开发银行把促进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定名为区域经济合作,为此把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的中、柬、老、缅、泰、越之间的合作定名为次区域经济合作。除柬、老、缅、泰、越之外,中国指的是中国云南省,后又增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界定有以下理由:共同拥有湄公河,除泰国外均属转型经济,都推进对外开放,都是资源富集地区,各国边贸日趋繁荣,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发展资金极度匮乏,文化背景极为相似。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湄公河,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全长4880千米,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千米。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云南省内澜沧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水及水能资源,仅澜沧江水资源量就达517.6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23.3%。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地跨寒带到热带的七个气候带,种质资源丰富,有可开发食品、医药、香料、园艺和植物化工等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流域内奇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的人文风情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美好的开发前景,为区域内各国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之成为颇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地区。由于中国参与GMS的主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并非全中国省份的参与,因此,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总面积为256.8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26亿。具有互相尊重、协商一致特点的东盟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方式。这些国家都期望通···试读结束···...

    2023-11-09 云南大学出版社官网 云南大学出版社在哪儿

  • 《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邓常春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作者】邓常春著【丛书名】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丛书【页数】352【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1【ISBN号】978-7-5614-4243-2【价格】23.00【分类】经济发展-研究-南亚-国家安全-研究-南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参考文献】邓常春著.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内容提要:本书从资源条件、文化传统、制度安排、地缘政治、全球视角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介绍了南亚次大陆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前景及其与区域安全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对中国经济及中国与南亚各国关系的影响。《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内容试读导言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即为南亚。由于喜马拉雅山横亘于南亚的北部,使南亚与亚洲腹地相隔离,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因此,南亚大陆又被称为南亚次大陆。本书所说的南亚次大陆(下文有时也称为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三个人口稠密的国家,尼泊尔、不丹这两个喜马拉雅山地国家,以及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两个印度洋上的岛国。一、问题的缘起在人们的印象中,南亚次大陆是贫困而混乱的地区。就贫困而言,仅印度就有4亿人口居于官方宣布的贫困线之下。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均堪称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就混乱而言,不但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迟迟得不到解决,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国内也时有流血冲突。在很多方面,南亚次大陆的情况与中东非常相似:多种宗教、种族和文化的冲突,同宗同源的人群彼此仇视,殖民时期留下的民族国家边界冲突、政治冲突先于一切,自由市场看似所向披靡的力量在此戛然止步,等等。但近年来情况有所变化。首先是南亚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04年年初,总部设在新德里的智囊机构RIS在关于南亚地区发展和合作的年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度报告中指出,南亚是目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该报告预测,在2003一2004财政年度,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达到6.9%;而在2004一2005财政年度,增长率可能达到7.2%。在这之中,南亚次大陆的领头羊一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引人注目。印度自1991年实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以来,成效显著,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5%;自2003一2004以来的近三个财政年度,年增长率更分别达到8.5%,7.5%和8.1%。许多研究指出,印度将成为继中国之后持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个引擎。高盛公司在2003年10月发表了一份全球经济报告,该报告是建立在一个经济学家耳熟能详的简单的长期增长模型(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基础上的,它把经济增长分为三部分,就业的增长、资本存量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FP)。该报告认为:未来的50年,印度、中国、巴西和俄罗斯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更大的力量。如不出意外,用不了40年,上述四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G6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的一半以上;而到2050年,G6国家中只有美国和日本有可能位于全球六大经济体之列。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的亚太经济学家SajeevSayal说:“印度经济增长得太快了。虽然我们已经预计到印度经济的起飞,但实际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我们的估计。”世界银行最近表示,印度如果减少财政赤字,推行急需的经济改革,可以长期保持每年8%的增长速度。印度最受人瞩目的就是以软件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兴起。2005一2006年,印度信息产业领域的总收入(包括国内收人与出口收入)将达到360亿~380亿美元。在印度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信息产业已成为首要的科技支撑力量,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使印度经济实现转变性增长,形成地区经济的收敛结构。发展中国家因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上的落差而使得它们在模型中有更高的技术进步增长的空间,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并有可能赶超处于稳导言定状态的发达国家。这点正在被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国家的经济表现所证明。其次,印巴关系出现缓和的势头,双方的竞赛领域似乎正在由军事转向经济。巴基斯坦一直饱受军人政治之苦,国家工业落后,政府赤字惊人,几乎40%~50%的国家岁入被用于国防支出,整个国家似乎仅为一场昂贵的战争而存在。部分是“9·11”事件而带来局势的变化。一直不被西方信任的穆沙拉夫忽然主动宣布愿意与国际社会合作打击恐怖分子。这可说是一个处于困境中的政府在寻求变化的征兆,为此,这个政府甚至决定承担得罪本国极端组织的巨大风险。这一切似乎在暗示,巴基斯坦已经急于从备战和孤立中摆脱出来。在2001年到2003年之间,巴基斯坦与美国在反恐怖主义合作中收效甚丰,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印度似乎也逐渐开始看到希望,愿意行使自己的主动权。2003年,印度主动与巴基斯坦实现“三通(海、陆、空)”,接着两国恢复互派大使。2003年岁末,巴基斯坦再度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穆沙拉夫忽然决定辞去将军职位,成为第一个主动辞去军职的巴基斯坦领袖(但后来他并没有辞去)。2004年1月3日晚,在第12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上,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与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在伊斯兰堡相会。此次会议规划的南亚自由贸易区让人们对未来增加了一点乐观。1月6日会议闭幕时,刚刚逃过暗杀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甚至宣称“历史由此产生”。这一切或许意味着印巴之间的经济竞赛将日渐重要。另外,2002年,斯里兰卡政府和泰米尔猛虎组织达成永久性停火协议,从而结束了长达0年的流血冲突,政府解除了对猛虎组织的禁令,猛虎组织亦表示放弃建立独立国家的主张,斯里兰卡有望走上和平之路。印度不结盟和发展中国家研究信息系统(RIS)的报告中指出,南亚各国需要建立强大的贸易联盟,提高技术水平,以应付3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即将来临的挑战。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加快缔结南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协议,进一步推进经济一体化,这或许代表了南亚地区的某种共识。这一切似乎预示着南亚次大陆正在逐步消除多元化的语言、种族、民族、宗教及习俗带来的冲突与纷争,搁置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诸多争端,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潮流,将更多的国家资源和个人心力用于经济发展而不是流血的战争或冲突。这些变化对于南亚次大陆及与之毗邻的中国及全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书的关注所在。具体而言,本书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南亚次大陆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如何?其中,尤其是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前景如何?第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南亚次大陆面临的区域安全形势如何?第三,南亚次大陆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有何互动关系?第四,作为南亚次大陆的头号强国,印度的崛起对南亚次大陆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安全有何影响?第五,南亚次大陆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对中国有何影响?中国如何应对并制定相应的南亚政策?中国毗邻南亚次大陆,在人口、资源、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及全球化方面都与南亚次大陆有众多相似之处。本书对南亚次大陆经济发展与区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中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同时,随着南亚次大陆头号大国印度的日益崛起,中国如何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又如何与印度共同面对由于中印两国同时崛起而带来的世界变局,这些也是值得进一步深人研究的问题。···试读结束···...

    2023-11-09 四川大学出版社电子书 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地

  •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英文=Technical Guide for Joint Malaria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Subregion》杨锐,邓艳,刘慧,林祖锐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英文=TechicalGuideforJoitMalariaPrevetioadCotrolitheLacag-MekogRiverSuregio》【作者】杨锐,邓艳,刘慧,林祖锐编著【页数】94【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587-3778-7【价格】68.00【分类】疟疾-防治-经验-云南【参考文献】杨锐,邓艳,刘慧,林祖锐编著.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英文=TechicalGuideforJoitMalariaPrevetioadCotrolitheLacag-MekogRiverSuregio.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09.图书目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英文=TechicalGuideforJoitMalariaPrevetioadCotrolitheLacag-MekogRiverSuregio》内容提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英文=TechicalGuideforJoitMalariaPrevetioadCotrolitheLacag-MekogRiverSuregio》内容试读01ChaterIGeeralProviio-···试读结束···...

    2023-11-09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

  • 《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王艳琦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作者】王艳琦著【页数】248【出版社】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166-5775-1【价格】98.00【分类】湄公河-流域-佛教-寺庙壁画-研究【参考文献】王艳琦著.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有鲜明学术特色,集田野调查和研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历史及发展演变概况的图文著作。从中南半u湄公河次区域地区所属六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和文化圈等角度综合分析后划定了研究范围,将包括缅甸、泰国、束埔寨、老挝四个国家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州等)接壤的以内陆流域文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为主的国家和地区为主要研究范围并进行分析,内容涵盖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史概况,各国各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内容与艺术特色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风格演变等。本书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也值得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东南亚地区,地处中国和印度之间,形成东起自海、遍及长江和珠江流域,经云贵高原而达中南半岛,而至印缅交界之“阿拉干山脉”的分布区域,该区域总面积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亿,涵盖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省6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区域曾经有着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是亚洲宗教文化艺术经济交流、博弈的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传佛教文化圈”、中国经济圈、东南亚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1992年,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内的6个国家共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机制,以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其经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一区域自古以来深受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元化的地理、历史和宗教特征,极具跨境和复合文化艺术影响的烙印。在这个区域内,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精美绝伦的佛寺和佛塔随处可见,其装饰艺术和壁画艺术尤为出色。佛教美术作为宗教的物化形态产物,是表达宗教思想的重要物质媒介,研究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宗教、社会、历史和文化,离不开对佛教美术的探讨而壁画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宗教物化艺术形式,它表达宗教信念并为宗教服务,并在流传过程中和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一种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为跨境艺术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发挥作用,并构成民族血缘同源文化圈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壁画艺术与西方壁画艺术在美术史上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壁画艺术作为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亚洲美术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研究其历史、传承、宗教文化、艺术内涵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一区域的社会结构,更有助于全面的认识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美术。本书从中南半岛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所属六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和文化圈等角度综合分析后设计了研究范围,将包括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四个国家及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德宏州等)接壤的以内陆流域文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为主的国家为主要研究范围并进行分析;对这一流域的传统佛教美术和南传上座部佛教艺术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调研和资料研究整理。以湄公河流域为纵轴,时间发展方向为横轴进行梳理,并参照了“东南亚佛教史”的历史分期,将研究内容和对象分为主要的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为十三世纪以前的当地宗教美术自然发展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原始信仰在相对原始和封闭的条件下发展出了原生美术,这个阶段以传统的稻作文化和拜物观为主要手段来进行宗教崇拜对象的形象塑造:第二阶段为十三世纪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佛教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展和地位的稳固,湄公河区域各国开始受到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移植,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始信仰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和“变异”,融合了原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艺术形式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第三阶段是十四世纪后到近现代的外来文化冲击对壁画所带来的融合和演变,湄公河流域各国佛教美术正趋于走向成熟。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在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充满了冲突,在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通过研究希望发掘其共性来显露其本质,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六个国家在历史发展、文化和地理上有相似之处,在宗教美术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相近的问题,通过探索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壁画演变规律,寻求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文化圈的特点,作为一部地域专项美术史,能推动大众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美术认知更趋全面、客观、积极、深入。2第二章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社会文化背景大湄公河域位于亚洲东南,濒临印度洋和太平洋,陆地部分由中南半岛(旧称“中印半岛”,处于三大洲、两大洋交汇的十字路口,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度次大陆的锁链,被称为“东南亚陆桥”,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和缅甸五个国家,)和马来群岛(又称“南洋群岛”马来群岛上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五个国家)两个地理单元组成为主,而太平洋和印度洋则被这两个地理单元分隔开来,又通过巴士海峡、托雷斯海峡及马六甲海峡相互连通。这一区域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且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来自亚、澳两个大陆的不同人种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民族分布众多的民族大走廊。在文化学意义上讲,这里是印度文化圈与中国文化圈交错重叠的地方,又是中国通往印度、阿拉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既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意义也有极大的经济潜能和开发前景。贯穿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澜沧江一湄公河也被称为东方多瑙河,是亚洲第四长的河流,东南亚第一长河,在中国境内段称为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经青海、西藏、云南三省区,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出境成为老挝和缅甸的界河,在中国境外段称为湄公河(MekogRiver),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以一条国际性的河流,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天然水道。最后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流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居住着多个民族,建筑、风情、服饰、宗教信仰各不相同。这条蜿蜒壮阔的河流最早承载了中国和东南亚诸3丨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国文化传播和商贸往来的功能,再加上隐藏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的南方丝绸之路一茶马古道,这两条长期发展起来的水陆经商贸易通道,把中国西南部与东南亚诸国紧密联结在一起。不同地域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宗教实现了互通和交融,全面持续地在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生根发展,而众多的跨境民族也使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文化上形成了诸多的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使中国与东南亚都进入了一个共同的佛教文化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地虽然属“东方文化圈”,但其实这一文化圈的形成和演变复杂,内容丰富,不可一概而论。在这个广泛的东方文化圈中,独立且又相互关联着三个亚文化圈层,即汉字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和游牧文化圈,由于历史和文化交流互融的原因,它们彼此之间有着许多重叠、关系亲密的联系,由于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佛教文化圈,其他文化圈就在此不做赘述了。一、古代湄公河次区域文化的形成湄公河次区域内的国家产生于公元前后,最早在越南临近老挝的北部地区确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王国“越裳”,成立的时间并不确切。关于越裳的最早记录是《竹书纪年》,这个古籍记载:“十年,王命唐权督虞为候越裳氏来朝”。《尚书大传》中记载: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其大盈车,长几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速,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日: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日:吾受命吾国之黄着曰:久矣,天之无别风淮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盍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称先王之神致,以荐于宗庙。周既衰,于是稍绝。说的是周公居摄六年,越裳国向西周进献白雉;周公给了越裳国使者五辆司南车,让他们返回自己的国家。这是历史上首次对湄公河次区域首个国家的记载。随着新石器时代进入奴隶制社会国家的建立,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疆域开始有4丨第二章大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的社会文化背景了极大的拓展,纵贯南北的山系和伊洛瓦底江、湄南河和湄公河虽然造成了大陆东南亚东西走向交往的困难,但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人们已经有了开发和发展湄公河流域地区的能力:这一时期小国众多,但国家制度尚未成熟、成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还未形成。缅族、泰族、老龙族、高棉族尚未作为主体民族出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艺术风格也并没有得到固化和发展。随着更为强盛的封建国家的出现和沿海商贸的交易发展,沿海地区成为湄公河区域社会、经贸、文化的中心,具有明显的流域和沿海特点的文明随着迁徙的商贸队伍从内地转向沿海和有河流经过的地域,一路传播到达红河下游、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和湄公河下游地区。自古国家利益就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随着国家的出现,市场的开放和国家间的往来使得处于湄公河流域西部的缅甸和中部大陆的泰国、老挝、柬埔寨之间的来往也随之变得频繁,也带来了各种争端和战争,但相似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使它们在艺术、文学、法律、君主制度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共性,这种共性随着印度和中国两个国家的交往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而有所加强。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适应了复杂的地域文化还促进了早期国家发展的需要,塑造了湄公河流域意识形态和早期国家的宗教文化内涵。在越南北方,主要受中国文化艺术影响,呈现出中国化形态,所以在本书中没有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南半岛的占婆、扶南、真腊、骠国、堕罗钵底和海岛的室利佛逝等国,则受到早期印度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尤其对于四周环山,主要的交通依赖于两条纵贯南北的伊洛瓦底江和湄南河,南部都是海岸的缅甸和泰国这两个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来说,宗教文化影响加剧了国家对外交往频繁,贸易发达的沿海地区与农业较为集中而经济较落后的北方的不平衡发展,竞争和冲突与日俱增。这种南北势力间的对撞和上层阶级对国土对外扩张及经济重点发展区域的决策,直接影响了两个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出现了不同走向。而受到印度印度教和文化的影响,湄公河中下游的扶南发展了以印度宗教文化为依托的高棉文化,建立了强大的帝国,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G.赛代斯将它们称之为“印度化国家”。11世纪以后,马六甲海峡沿岸的马来人由于自3世纪以来受印度宗教文化(印度教、大乘佛教)的影响发展了室5|湄公河次区域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研究丨利佛逝文化,13世纪后又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文化、宗教上与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与湄公河次区域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而湄公河流域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11世纪后逐渐壮大并取得了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宗教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特色的国家和区域。二、佛教和文化传播佛教产生于印度。公元2世纪时,印度南方古国案达罗(Adra)与北方贵霜王朝(kaa)并立,成为印度的南北朝时代,这一时期是阿摩罗钵底艺术的萌芽时期,有着极为写实且线条精细优美的造像理念,在东南亚早期的佛教艺术形式里,如泰国中部、占婆、苏岛、爪哇、西里伯群岛(Celee),都曾发现阿摩罗钵底形式的佛像,其特色为衣着之折纹精巧显露。到公元后一、二世纪,印度以佛教艺术为先导,分南北两路开始向东方扩展,北路绕阿富汗、苏联中亚进入我国新疆、甘肃,后来传到朝鲜和日本,南路第一站便是缅甸,接下来才进入泰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公元5世纪,南印度建志补罗上座部佛教盛行;北印度却正好处于笈多王朝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其艺术形式经由建志补罗城越过孟加拉湾而向东南亚传布,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泰国中部、马来亚西北部、婆罗洲(Boreo)等地。跋罗婆人通过贸易和传教在东南亚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经济上和政治上强大的影响力,直至公元750年顷止。在这一段时期,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彼此兴废交替不定,但以南传上座部势力为大,影响最为深远。七世纪以后,印度佛教衰落,分南北两线向外传播,北线经过中亚细亚至中国西藏,再通过文化传播和贸易传到了锡金、不丹、尼泊尔、蒙古,称作藏传佛教:进入中国后的佛教还通过中国内陆地区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传播,称作北传大乘佛教;南线经斯里兰卡,传到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中国云南边境,称作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此构成了亚洲其中一个“佛教文化圈”。随着贸易活动,大规模的印度移民和教团涌入东南亚地区,随之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宗教文化,先是婆罗门教,6···试读结束···...

    2023-11-09 湄公河图画 湄公河图示

  •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杨锐,邓艳,刘慧,林祖锐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作者】杨锐,邓艳,刘慧,林祖锐编著【丛书名】寄生虫病及虫媒传染病防治丛书【页数】79【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09【ISBN号】978-7-5587-3778-7【价格】68.00【分类】疟疾-防治-经验-云南【参考文献】杨锐,邓艳,刘慧,林祖锐编著.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1.09.图书目录:《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内容提要:疟疾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虫媒传染病,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按蚊传播的一种人体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2000万人感染疟疾,200多万人死亡,主要集中在非洲及其东南亚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相关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疟疾流行仍较严重,局部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的情况事件时有发生,本书旨为介绍推广中国云南消除疟疾对策及措施先进经验,联合防控降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疟疾暴发流行风险,确保2030年澜湄流域国家实现消除疟疾目标有效防控疟疾的传播扩散,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经济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消除疟疾联防联控突发疫情处置技术》内容试读01|第一章总则-1第一章总则一、范围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二、目的有效防止澜湄流域消除疟疾过程中出现疟疾暴发流行,遏制疟疾病例向其他地区扩散,指导和规范疟疾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降低疟疾对人民健康、生命财产的损害,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确保澜湄流域消除疟疾目标实现。.003.···试读结束···...

    2023-11-09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