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公式处理人工智能中复杂的道德决策

    数学公式处理人工智能中复杂的道德决策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处理人工智能中复杂的道德决策。为了帮助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数学公式来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使用数学公式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的优势数学公式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道德决策背后复杂的逻辑关系。通过使用数学公式,我们可以将道德决策分解成更小的、更容易理解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部分是如何影响最终决策的。此外,数学公式还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道德决策的相对优劣,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使用数学公式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的挑战尽管数学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道德决策,但使用数学公式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也存在许多挑战。首先,道德决策往往是高度复杂的,很难用数学公式来准确地描述和表示这些决策。其次,道德决策往往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相互冲突,这使得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数学公式来解决所有道德决策。最后,道德决策往往会受到人类的主观偏见和价值判断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很难用数学公式来量化和表示。使用数学公式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的未来展望尽管存在许多挑战,但使用数学公式来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仍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我们对道德决策的理解也会不断加深,这将有助于我们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数学公式来处理这些决策。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将能够使用更强大的计算机来处理更加复杂的数学公式,这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处理人工智能中道德决策的能力。结论总之,使用数学公式来处理人工智能中的道德决策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但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数学公式来处理这些决策,从而帮助人工智能做出更加道德的决策。...

    2023-12-21 数学公式 人工智能是什么 数学公式 人工智能学什么

  • 2023天利38套全国中考试题精选道德与法治|百度云网盘

    2023天利38套全国中考试题精选道德与法治...

    2023-03-25 道德与法治2023电子书 道德与法治2023

  • 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 上》李月成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作者】李月成主编【页数】124【出版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717-0726-2【价格】40.00【分类】政治课-初中-升学参考资料【参考文献】李月成主编.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图书目录:《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内容提要:本书以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新课程标准和最新的中考考试大纲为编写依据,梳理道德与法治学科基础知识、点拨学习重点难点,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全书分为中考试题特点及复习方法、高频考点综览、热点专题解析、综合题归类演练、中考模拟题演练、时事热点扫描六大板块,紧扣教材,贴合初中学生的复习需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升成绩。《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内容试读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特点及复习方法指要(一)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特点1.情境来自时代生活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A.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性,其情境基本选自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文明进B.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举行步、国家发展,时代感强。C.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举行试题要考查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间的国D.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将时事政治列为考试内容,是2.综合理解三幅图片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得为了考查同学们对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的知晓情出的正确认识是况,引导同学们注意时政学习,关心国家发展和社①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会进步。时政题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突出重②全面小康惠及全体人民大,考查的是一年来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有重大③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调整生育政策影响的时政,不着眼对时政知晓得多和细,而是将④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侧重点放在认识重大时政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的A.①④B.②③意义上;二是强调融合,建立时政与学科内容的联C.①②④D.①③④系,追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体现该题以三幅图片为题干材料考查党的十八届五时政学习与学科内容的相通相融。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政。第1题考查考生对十八届五例1:(2015年·1题)观察“依法治国”百中全会的整体了解,第2题将图片所反映的重大方度搜索量曲线图,会发现2014年10月该曲线突然针政策与国情部分的内容对接起来,自然过渡到学陡峭上扬(见下图)。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事科内容的考查。件是例3:(2017年·1题·改编)冀华中学准备举10000办“图说时政”专题展览,小亮同学搜集到的下列图8000侬法治国搜泰量片,适宜归人“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主题的是600040002000聚焦2016年G20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0百度1月1月3月8阳中装州9月4日正5日指数2011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A.中国举办APEC北京会议G202016CHINAB.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举行号与天言成功对接C.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D.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秀该题选用“依法治国搜索量”这一图表作为题干材料,要求考生根据对图、文的理解、分析,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正式墨通起来,考查考生能不能将“十八届四中全会”这④一重大时政与“依法治国”这一主题联系起来。A.①②B.②④例2:(2016年·1~2题)为反映某一重大时C.①③④D.①②③④政,小华选择了以下三幅图片。回答1~2题。该题用四幅图片表现我国一年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将归之“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主题,用“爱国”这一价值准则统领重大时政。例4:(2018年·1题)为了向大家介绍中国1.据三幅图片判断这一时政是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冀华中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册)》学九年级(1)班办了一期“学习十九大,启航新A.①③B.②④时代”主题板报。板报内容应包括C.①②③D.①②④①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五十多载寒来暑往,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持续造林护林100多万亩,将原来“黄沙遮天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山秃岭修复成“蓝天白云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游,绿野无尽头”的“华北绿肺”。从人与自然关A.①②③B.①③④系角度看,塞罕坝的生态变迁给我们的启迪是C.②③④D.①2④①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②人类要主动改善生态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③人类善待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④自然能满足人类的一切需要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影响、重大意义、重大价值。A.①②B.②③该题考查的是对党的十九大主要内容的概略了解。C.①③D.②④例5:(2019年·1题)今天的中国,正以开赛罕坝林场的生态变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放包容的胸襟、互利共赢的追求,开启不断扩大开型范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放的新征程。下列时事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的理念。该题将塞罕坝的生态变迁放在大规模国土①设立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绿化这一背景下,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体会人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将价值寓于生活事③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例中的命题思路。④举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例7:(2019年·2题)从心底生发的每一点A.①④B.②③善意都有温度,这样的温度可以化成暖流,让社会C.①③④D.②3④少些冷漠,让心灵感受阳光。能对此进行诠释的是2该题将一年来的重大时政与对外开放这一学习①暴雨中,年轻人主动请环卫工人上车避雨内容联系起来,从具体的时政事件中读出对外开②退休老人用蹬三轮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放,实现了理解学科内容与了解重大时政的融合。③一些网店为吸引买家雇人刷好评除了时政题直接反映时代生活,其他试题的情境④雨雪天,700多名杭州消费者在点外卖的同也都来自现实生活。纵观10多年中考试题,可以发时为外卖小哥下单暖心食品现,几乎所有试题都采用了情境加问题的形式,即先A.①②B.③④设置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情境没有虚构编C.①②④D.②③④造的,均来自真实现实生活。这样设计试题,一方面该题4个选项均是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将之是为了体现试题的时效性、时代感,让试题与国家发人题让考生去评判,去体会其中的善,使试题具有展、社会进步相连,与时代发展潮流同步;另一方面了教育意义。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观察生活、联例8:(2019年·8~10题)筷子不仅是一种进系生活,关心自身健康成长。食工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回答8~10题。例6:(2018年·6~7题)种下一稞树就给大8.发明于中国的筷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地种下绿色希望,植下一片绿就为生命创造一方美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反映古好家园。回答6~7题。代中国人对世界最朴素最基本的看法;筷子的标准长6.“十二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土绿化,共完成造林4.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般动物的情感动物。这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国积极推进①源远流长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意义在于②简单明了①改善生态③一成不变②净化空气④充满智慧③增加资源种类A.①④B.②③④建设美丽中国C.②④D.③④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册)9.团聚时,父亲及时拦住孩子焦急的筷子示A.①②B.①③意长辈优先来“明礼”:回到家,母亲不停地用筷C.②④D.③④子给子女夹菜来表达“关爱”;过春节,把邻居家4.面对患者,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贫富性别的孤单老人请到自家餐桌递上一双筷子来“睦年龄一视同仁,不放弃每一个生命,最大限度提高邻”…这些场景反映出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这其中包含的价值追求是①筷子是最好的进食工具①自由②筷子传承着优良家风②平等③教育决定着民族未来③生命至上④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④生命永恒A.①③B.①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C.②③D.③④10.时代演进到今天,筷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该题以2020年中国抗疫这一史诗性的事件为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在一些国家,背景,呈现了抗疫中的人物群体、场景,让考生从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具体人物行为、场景中体会精神、品格、价值、理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这表明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德育价值。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例10:(2016年·25题)评析生活事件。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消失一名快递员驾驶的三轮车与一辆出租车发生剐③中国正在融入世界蹭,出租车司机便辱骂并连续抽打快递员耳光。虽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然当地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对打人者处以行政拘留A.①②B.③④10天的处罚,但这一打人视频被传到网上后,还C.①②④D.①③④是引起网友持续的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谴责打人筷子及筷子的使用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该题者,一些“义愤”的网友为了给快递员出气,轮以此入题,赋予筷子及筷子的使用文化意义,以此番污辱和恐吓打人者,甚至直接上门骚扰。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传承,实现了生活和文陕西咸阳一快递员蹭伤路边轿车,主动留下联3化的有机结合。系方式;浙江乐清一儿童开门碰到相邻车辆,家长例9:(2020年·3~4题)2020年的中国抗留纸条致歉。这两起“剐蹭”事件的当事人得到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车主的谅解,受损车主均未要求赔偿。浑的篇章。回答3~4题。(1)从法律角度看,打人者应有的反思是3.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从无数普什么?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从祖国四面八方驰援的物(2)请对网友的“义愤”之举作出恰当评价。资洪流中…我们体会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3)从上述三起“刷蹭”事件中找出两个格是值得点赞的行为,并指出它们各自传递出的正①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能量。②量力而行、和而不同该题依托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三起“刷蹭”事③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件,让同学们从法律、道德的角度辨别其中的是非④扬善抑恶、见利思义曲直,体现了德育与生活的结合。2.问题设置基于情境情境与问题融为一体,是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减缓大妈们委屈的是治试题的突出特点。情境为问题而设,问题依据情①跳舞是公民的合法权益境提出,回答问题时要正确解读、分析情境,紧密②善于调控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结合情境。③每个人都要增强公德意识例11:(2014年·3题)在某城市,一群大妈④享有健身权不能妨害别人的休息权因为跳广场舞,音响开得特别响,竟遭到小区居民A.②③④B.①③④泼粪的“礼遇”。大妈们深感委屈,“我们不就跳C.①②③D.①②④个舞吗,碍着谁了?”下列选项所示道理,有助于该题以真实生活事件为情景,让考生从理与8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册)情、法与德的视角透视这类冲突的实质。“下列选法治。项所示道理,有助于减缓大妈们委屈的是”,这一材料一:一切立法活动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问题是基于情境提出,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导向。不得与宪法的规定、宪法的原则、宪法的精神相违例12:(2019年·4题)“法治社会,无法外背,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依法立法。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一全国政协委员李保平所欲为,无论是维护权益,还是表达诉求,都必须相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第四项是审议宪法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必链接修正案(草案),第七项是审议监察法(草案)。将受到法律制裁。”其表达的理念是材料二:作为一名人民法官,要对宪法法律始终①崇尚自由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②崇尚法治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③权利重于义务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蒋伟A.①③B.①④材料三:几年前,我进驻旭日村普法。当时,C.②③D.②④村里乱象频现:基层选举被宗族势力渗透,拉票贿该题的问题指向对情境的解读,选项是对情境选、使用暴力解决纠纷时有发生。我便从宣讲宪法理解的结果,题干情境与选项融为一体。开始…经过努力,情况得到了根本性好转,现在例13:(2020年·5~6题)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第六条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民主决一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向辉策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人民群众通(1)用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十三届全国人大一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决策。次会议议程安排。第七条作出重大行政决策应当遵循依法决(2)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回答权大还是法大,策原则,严格遵守法定权限,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并说明理由。保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3)据材料三推断旭日村发生变化的原因。4一摘自国务院出台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4)概括上述材料及问题共同体现出的法治暂行条例》要求。回答5~6题。该题选用三个材料,依据材料提出四个问题,5.《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六条的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回归材料,联系材料。规定例15:(2019年·24题)关注社会文明。A.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要求公交车上,因坐过站硬要中途下车,纠缠司B.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机,造成事故;高铁上,不肯对号入座,公然“霸C.说明公民必须履行法定义务座”,扰乱秩序;小区里,遛狗不拴绳,惊吓路人,D.表明宪法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甚至恶犬伤人…此类发生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6.《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七条的为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谴责,这些社会舆论反映规定符合了对公民文明素质的期待:法治也及时作出了回应,触犯法律的行为受到了法律制裁,促进了公民①立法机关科学立法的要求文明素质的提高」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要求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要求法治回应④依法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宣判了3起拉A.①②B.①③拽公交司机案,3名被告人的行为均构成以危C.②④D.③④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不等的刑罚。解答第5题,需要依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济南铁路公安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条例》第六条的内容;回答第6题,需要依据给予“霸座”男子孙某治安罚款200元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七条的内容。问处罚。◇2018年,广州警方处理涉犬警情纠纷1500题依托情境设置,答题离不开情境。余宗,处行政处罚260多人次。例14:(2018年·25题)话说宪法,感悟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册》(1)公众和媒体的态度反映了对哪些文明素明的途径。质的期待。问题(1)依托材料中列举的不文明现象及公(2)简要说明“法治回应”为什么能促进公众和媒体的态度,问题(2)依托材料及“法治回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应”,回答问题时要紧密联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3)据上述材料及问题,归纳出提升社会文所包含的信息3.考查内容综合呈现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C.①③④D.②③④法律和国情这四个板块的内容,各个板块内容之该题以讲春节、过春节为线索,将“过春节的间、一个板块不同内容之间联系密切。中考试题也习俗”“春运的变迁”“春节走出去”连接起来,尽量将不同板块内容、同一板块不同内容整合在一将春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起,实现考查内容综合呈现。其主要方式是结合情化、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中国国际影响力等内容联景材料确定主题,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系在一起,时空跨度大、内容转换多,综合强性。体现对所学内容的综合考查。例17:(2019年·5~7题)铁路是国民经济的例16:(2018年·8~10题)春节,是中国人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回最重视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答5~7题。观的传承载体。回答8~10题。5.1978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仅5.2万公里,8.“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路途有多遥到2018年底已经发展到13.1万公里,形成了世界远、春运的列车有多拥挤,只要一到春节这个时间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了解这一节点上,回家的脚步就变得急促起来。“回家过事实,有助于年”折射出①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①对亲情乡情的重视②认同我国的世界强国地位②对物质财富的追求③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③对阖家团圆的情感需求④分享实现全面小康的喜悦5④对五谷丰登的祈福A.①3B.②③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C.①④D.③④6.在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智能高铁建设中,9.改革开放40年,春运规模从1亿人次变为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近30亿人次,速度从绿皮车变为复兴号,买票从工智能等高科技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高铁智能风雪中排队变为80%车票由互联网售出…春运的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变化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这表明①人口增速加快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②经济的发展②科技创新改变生活③共同富裕的实现③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④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④我国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A.①②B.①④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C.①②③D.②3④10.春意盈九州,年味儿飘四海。从雪花飞扬7.在杭州至黄山铁路修建过程中,曾投巨资的俄罗斯到温暖和煦的泰国,从多彩神秘的墨西哥有效防止泥浆渗漏污染水体,也曾频频给古树“让到热情洋溢的西班牙…如今,在海外,越来越多路”,尽最大可能不影响古树林的生长。这样做的的“洋粉丝”加入了过春节的队伍。这表明直接目的是①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魅力A.发展旅游产业②中国引领世界文化发展B.保护生态环境③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节约自然资源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D.促进经济发展A.①④B.②③该题以铁路的发展和修建为线索,将3个小题道德与法治中考总复习指南(上册)》连接起来,从多个角度设置问题,涉及改革开放的厂、面粉厂、机械厂等10多个集体企业。进入新成就、全面小康的实现、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作世纪,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培育形成了10用、保护生态环境及绿色发展等内容,连点成面,多家年总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具有较强成为村民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村民人均的综合性。年收入超过2万元。例18:(2017年·24题)学会辨法析理。记事二:自1988年组建农民乐团以来,陆一天,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到某基层法院,续建立了马庄村文化中心、农民文化中心广场状告他辛苦养大的子女,请求法院判决子女们履行图书馆:多年开展“马庄十佳”评选活动,评赡养义务。在基层法院依法进行庭前调解过程中,出“身边好人”“新时代好青年”“最美家庭”;子女们以各种理由推脱对老人的赡养责任。承办法开办乡村道德讲堂,组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官分别对子女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谈话,从法与德宣讲活动。两个方面对他们提出告诫。经过几番辨法析理,子记事三:2001年,关闭三座煤矿。2002年开女们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纷纷表示愿意赡养始,先后投入300万元修复采煤搦陷地1300亩,自己的父亲。栽植生态林800余亩,绿化3万余亩。大力推行秸秆化沼气,杜绝秸秆焚烧污染,建立了全国首座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示范站。依托潘安湖景区,律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连发展起乡村旅游,整修房屋、河道,打造环村水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线系,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1)据记事一,揭示马庄村的发展与改革开(1)你认为承办法官应对老人的子女们提出放的联系。哪些告诚?(2)结合记事二,指出马庄村这样做的目的。(2)据以上材料及问题的回答,归纳出一个(3)对记事三所述马庄村的做法进行简要实现家庭和睦的准则。评价。6该题将法律和道德两个板块的内容联系起来,(4)综合考虑马庄村发展成就,给马庄村设从法和德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不同板块计一个荣誉称号。内容之间的综合。这是一道体现综合比较充分的题目。问题例19:(2020年·25题)阅读材料,完成下(1)涉及改革开放,问题(2)涉及文化生活、列要求。道德建设,问题(3)涉及生态环保、绿色发马庄村记事展,问题(4)涉及全面小康,不同领域的内容记事一: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此综合呈现,反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先后兴建三座村办煤矿。90年代,陆续建立水泥合性。4.突出学科能力考查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要全面考查同学们学习例20:(2016年·5~6题)宪法是我国法律的目标的达成度,其基本的思路是:立足基础知识,根基。随着宪法的修改完善,宪法与我们的日常生侧重考查能力,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越来越紧密。回答5~6题。首先,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是单纯考查对知5.在商场买完东西往外走的老高,被身边一识点的简单再现、再认,而是以情境为依托,基于位刚丢钱包的青年怀疑为小偷。青年要对老高进行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出新问题,突出考查学科能搜身,经常学法的老高用宪法知识劝阻了他。老高力,尤其是运用有关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讲的应该是力以及探究新知的能力。近些年中考试题对能力的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考查是综合的、多层次的。如:观察、理解、认②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识、评价、解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分析问题③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知情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图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文信息转换的能力,一定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A.①④B.②③能力,表述和表达想法的能力。C.①②④D.①②③④···试读结束···...

    2023-03-03

  •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分类汇编|百度云网盘

  • 学科网道德与法制视频中考复习|百度云网盘

    ...

    2022-12-27

  •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 按题型分类汇编(原卷版+解析版)|百度云网盘

    2020年德育法治中考真题/试题/试卷及答案,欢迎下载使用,最新中考真题、答案、解析等资源...

    2022-12-27

  • 2021“中考”大变化 速戳→超全资料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参考答案|百度云网盘

    道德与法治将全闭卷?中考要考所有科目吗?已经开学半个月了,最近出台了很多新的中考新政策,努力学习的各位同学也要关注最新的中考资讯呀!今日分享:中高考冲刺系列:以中高考考纲、学科指导意见为宗旨,以现行教材教学重点、难点、中心考点为中心,分类汇编、精编解析,从真题到模拟题,从知识点汇编识记到中高考预测模拟,为升学考打造全程无忧的教辅、课程配套、记练做考一体化的舒适体验。本套资源为精品中考冲刺资源,含初中道德与法治配套的2020年中考真题按教材章节分类汇编全套、中考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课件+精练试题)全套、中考复习分章节知识点强化巩固课件+学案+课后精练解析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培优、冲刺满分极好资料!...

    2022-12-16 道德与法治中考备考计划 道德与法治中考模拟卷2022

  • 2021“中考”大变化 速戳→超全资料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参考答案

    初中政治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只有对教材上的知识点一清二楚,才能分析出题目中的一些时事热点所涉及的教材考点。甚至连一些老师都说这份资料就是针对初中政治教材出的考点汇编,非常详细,比上任何的补习班都管用虽然初中政治的分数只是以百分之四十计入中考总分,不过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政治(思想与法制)时,仍显得有些吃力。就山外学社自己观察发现,很多同学认为初中政治难学,不在于需要记忆背诵大量复杂繁琐的知识点,而在于他们时常陷入考试看不懂题目的疑惑中。看不懂题目不是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教材知识来作答。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结为学生对于初中政治知识结构框架不够熟悉,他们在初中政治的学习中,不知道哪一些是重点学习内容,也不知道该如何抓住主要知识,尽管每节课都在认真听讲,其实只是鼻子眉毛一把抓而已,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初中政治需要大家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全都掌握牢固,记忆和练习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大家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笔者特地总结了一份初中必考知识点的详解汇编试卷资料,我将这些必考知识点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归纳,只要大家将这份资料吃透,中考政治考高分将易如反掌...

    2022-12-16 四年级上道法必背知识点试卷 知识点试卷

  • 20年粉笔全国事业单位系统班公基1班【00】道德专项课讲解资料|百度云网盘

    事业单位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考的较复杂,内容多,本课件是道德专项复习,有这方面比较薄弱的同学可以下载本课件学习,跟着老师的讲解一定可以弄明白的。公基考试内容太杂了,有无重点科目?虽然公基考试的内容比较杂,但其重点还是有章可循的。宏观来说,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经济、行政、公文和文史等六个学科,其中政治(含时政)和法律是重中之重,一般会占到50%左右的比重,有的地区甚至会达到60%。公基考试会考历年考过的题吗?会,这是公基比较明显的一个考情。如果刷题多,你会发现某一道题上半年某地考试时刚考过,下半年另外一个地方又考了。甚至国考、省考常识题目有时也会出现事业单位考试题目中。所以大家如果复习时间允许,可以多刷题,可能在自己考试时就会遇到考过的真题。公基知识点很多,刷题和背书哪个方法更好用?建议将两者结合起来,先背书后刷题。公基主要是考查知识性的科目,必须先掌握考点,当然需要经过反复的记忆背诵,然后再去做题,否则仅凭ldquo感觉rdquo去刷题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掌握考点之后刷题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行测的常识和公基常识有什么区别?首先,侧重点不同,公基常识中政治、法律、经济是重点行测常识中人文、科技是重点,且不考公文和管理;其次,常识难度不同。行测常识考试难度更大,一道题通常会考查4个不同的知识点,而公基一般一道题考一个知识点。公告里考试内容里写的是ldquo综合基础知识rdquo,和公基是一回事么?两者虽然名字不同,但是考查内容基本相同,可以说是一回事。考查范围都是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地理、公文等。准备考事业单位的同学可以看看本课件学习一下,把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多多练习,多看老师讲解一定可以学到更好的方法,掌握了技巧就能够在以后考试中得心应手了!百度网盘截图文件目录/网站共享5/1602972068935106561/【00】道德专项课|├──2019.12.07道德专项课-余扬.m458.0MB|├──2019.12.07+道德专项课+余扬+(讲义+笔记)(公基系统班).df748KB...

    2023-04-03 课件考试题 考点训练

  • 初三政治部编版上册试题(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九年级PPT版试题)|百度云网盘

    此课件来自初三政治部编版上册试题(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九年级PPT版试题),本课件包含初三政治的知识点讲解讲义资料,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多多练习认真学习一定可以弄明白的。截图202203250948273674.g(17.87KB,下载次数:9)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百度云网盘]初三政治部编版上册试题(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九年级PPT版试题)...2022-3-2509:48上传...

    2022-12-11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电子书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电子课本

  • 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 分类专题训练课程|百度云网盘

    初中习题课程,本课程共17M,VIP会员可通过百度网盘转存下载或者在线播放。此“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分类专题训练”。课程目录:├──2022年福建省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选择题训练.df674.04k├──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题训练.df744.72k├──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时政热点: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专题训练.df1.14M├──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时政热点选择题专项训练(9-12月).df441.17k├──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专题选择题专项训练图表题.df2.31M├──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分类选择题专题训练.df1.02M├──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探究题训练.df1.61M├──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探究题训练一.df581.23k├──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专题:孟晚舟事件.df979.62k├──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df836.51k├──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电影《长津湖》.df1.21M├──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与训练:乡村振兴.df1.62M├──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热点专题训练:载人航天精神.df3.15M├──2022年中考二轮专题时政点评题专项训练.df683.86k└──2022年中考时政热点选择题专项训练一.df726.53k...

    2022-12-10 道德与法治2022年新课标解读 道德与法治 2022年3月

  • 海曼教育 初三政治上学期课程 道德与法治|百度云网盘

    海曼教育初三政治上学期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目录:├──01坚持改革开放.m4366.00M├──02走向共同富裕.m4304.88M├──03创新改变生活.m4251.89M├──04创新永无止境.m4313.73M├──05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m4284.42M├──06参与民主生活.m4200.92M├──07夯实法治基础.m4373.42M├──08凝聚法治共识.m4158.61M├──09延续文化血脉.m4267.19M├──10凝聚价值追求.m4227.14M├──11正视发展挑战.m4239.73M├──12共筑生命家园.m497.50M├──13促进民族团结.m4239.29M├──14维护国家统一.m4130.49M├──15中国人中国梦.m4332.27M├──初三道法上学期.df93.66M└──初三道法上学期答案.df52.29M...

    2022-12-10 初三道德与法治电子课本 初三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 《教育和道德》(德)迪特里希·本纳,彭正梅,(丹)亚历山大·冯·欧廷根,(波兰)达留兹·史蒂科夫斯基著;彭韬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和道德》【作者】(德)迪特里希·本纳,彭正梅,(丹)亚历山大·冯·欧廷根,(波兰)达留兹·史蒂科夫斯基著;彭韬译【丛书名】面向21世纪能力的教育变革中国与世界【页数】206【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7【ISBN号】978-7-5720-0056-0【价格】58.00【分类】品德教育-研究【参考文献】(德)迪特里希·本纳,彭正梅,(丹)亚历山大·冯·欧廷根,(波兰)达留兹·史蒂科夫斯基著;彭韬译.教育和道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7.图书封面:道德》内容提要:本书为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面向21世纪能力的教育变革:中国与世界”丛书的一本。作者从西方道德教育的历史时间轴,系统梳理了道德和教育的关系的历史发展,并探讨了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的新动向。书中内容既涉及教育行动,又涉及教化过程,且内容不可割裂,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有助于深入研究道德教育问题的国内和国际论争。全书的成文历经各个国家、各位作者的讨论,呈现的是在柏林、华沙、上海、欧登塞和维也纳形成的、经年积累、最终统合而成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内容试读'tEducatioReformforthe21tCeturySkill:ChiaadWorld第一章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教育理论中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教育(Erziehug)和教化(Bildug)、道德和伦理学的指向、政治和国家法制,人类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和事实之间关系的反思已经形成了一个悠久的问题史。在欧洲文化圈,这一问题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神话和哲学,在其他文化里甚至可以追溯到更远,例如古埃及文化和犹太文化。在近代和现代,教化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受到公民社会改革、社会子系统的进一步分化和横贯这二者的公共讨论的影响,因而在这些方面进行的问题史反思又加入了新型的问题设置和视角。在整个反思的历史上一直固存着、扩散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的一个要素存在于两种区别之中:第一种是教育行动对教化过程的支持、道德的规范观念、政治一法律的秩序这三者之间的区别:第二种是对各种事实关系的消极规定和积极规定之间的区别。我们以这两种区别的形式在这里展开一幅从古希腊思想到当下各种问题的长卷。本章分析在古希腊教育思想语境中就被作为主题探讨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的现象。本章从理解古埃及《亡灵书》和犹太教一基督教“十诫”中的消极道德性开始,继而以对厄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和宙斯装备人的神话进行教化理论的诠释,然后解释苏格拉底关于自我对话中的消极“精灵”(Daimoio)的论述(一种针对单纯培养习惯的教育和社会化的早期质疑),接着谈柏拉图对作为一种目光转向技艺的教育(Paideia)的理解,最后讨论亚里士多德就实践科学和理论科学、古希腊城邦中各种生活方式的等级以及教育、道德和政治之间关系提出的那种目的论的总体秩序。一、古埃及《亡灵书》和犹太教一基督教“十诫”中的消极道德性对规范性问题进行反思的问题史上最早的文献,就已经在以积极和消极2第一章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教育理论中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的笔法来描述那些被视为有教育意义的或没有教育意义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以及政治上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事情了。古希腊神话中和经典文本及其诠释中出现的问题的已经得到一致或不同的回答,这些答案体现出的一种经验深度(Erfahrugtiefe),即便在今天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问题,更加有层次地评判当下的问题,并使我们能够认识和运用新的理解和鉴别的可能性。这些被讨论的难题中涉及这样一个问题:教育、道德和政治是属于一种封闭的、统一的意义和功能关联,还是作为彼此相区别的人类思想和行动领域而各有自身的行动逻辑?即便古希腊的秩序观念原则上是将道德和政治凌驾于教育和教育实践之上,那时的先贤也已经知道,他们试图使教育达到的积极效果在其之前的教化①过程中就已经存在,而在教化过程中,除了积极经验之外,消极经验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对善的认知和对恶的认知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人对恶与不公的认知方式和对善与公正的认知方式是不同的,而且对恶与不公的认知有时甚至比对善和公正的认知更准确。表达这层意思的概念是“羞耻心”(Scham)。当人违反了道德而受到谴责和训斥时,就会产生羞耻心。当人想要做或已经做了某些事时,即使之前没有接受某种道德关于善的教导,也会为此感到羞耻。这种羞耻心在圣经的《创世记》中就已经出现。当亚当和夏娃违背伊甸园里唯一的禁令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实后,他们就开始产生羞耻心一这时他们仍然在天堂,但此前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感觉,一直都没有羞耻心。从这一刻起,他们开始区分善和恶,并不是已经认识了善从而能够从关于善的知识中推导出关于恶的知识,而是由于触犯禁令,吃了智慧之果,从中获得了之前所没有的判断能力,而这项能力使他们必须学会用羞耻心来区分善和恶。在“摩西五经”中,禁止吃智慧之树的果实这条禁令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这①教育(Erziehug)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教育者的行动和对受教育者作用:教化(Bildug)这个概念的核心在于人与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人学习世界的内容并发生改变。因而人的教化过程更多地指人的形成、发展、转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故教化过程不仅限于教育行动发生的时候。一译者注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样来想创世之初:在创世之初,还不存在神义论①的问题。违背天堂禁令在《圣经》里并没有被描写成违反一种预先确定的积极道德的罪恶,而是被描写成羞耻心的产生和区分善恶的开端。《圣经》里这两个最早的人类,无父无母无儿无女,既不会劳作,也不懂道德和宗教,似乎只有打破了戒律,他们才能变成会死的人,才会开始劳作、生儿育女并教育他们,才开始形成道德的习俗和政治的统治秩序,才开始富有审美地展示世界,才开始反思有限的生命对绝对的神明的依赖。如果这样来理解犹太教一基督教理论中的原罪,那么就是说,人是在有了羞耻心和正义感之后才有的历史(参见Kat,1786)。所谓原罪的事实就在于,羞耻心虽然不比人类更早,但是某种意义上比道德更早。人从来没有带着某种确定的道德降生到这个世界,好像道德可以遗传似的。人与生俱来的是一种不确定的非道德,也就是形成羞耻心,在尚未认识善的情况下也会感到羞耻的能力②。消极道德性中形成的羞耻心的观念不仅在《圣经》中关于伊甸园的叙述中出现,而且也出现在摩西在锡安山上刻写的“十诫”中。这种戒律不仅在犹太人的文献中有记载,在古埃及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中也有。这种观念与对一种亡灵法庭的想象有密切关系,这个法庭在中王国时期由法老负责,后来贵族也参与执掌,再后来则是由所有亡灵一起掌管(参见Ama,2006)。这幅画反映的就是Huefer接受亡灵法庭审判的情景,它分为三个画面:上面画的是亡灵法官,他们按照画面下方写的程序来进行审判。这里,死神阿努比斯(Aui)将身着白衣的死者引到一杆秤旁,并用秤称量其心,这颗心中①神义论(Theodize心)的问题主要是指: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为什么人间还有那么多疾苦和罪恶?虽然这个问题很早就被提出,但“神义论”这个术语是由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iz)在其神学著作《神义论》中提出的。一译者注②在这个解释中没有澄清的是,当人类尚未具备我们所熟知的结群方式时,人这种生物怎样能够从动物界发展出来。进化论的文化理论认为,在人类起源之初,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基本形式是同时出现的,而它们的初始形式可以追潮到动物界。动物学和人类学的比较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人类历史的开端已经过去太久,只能在假设的意义上来解释,能如何来思考这个开端,但不能解释,这个开端实际上是怎样的。参见托马塞洛(Tomaello,2011)。也可参见康德对可允许的和不可允许的对“人类历史开端"的推测的区分(Kt,1786)。在其中,康德完全没有禁止假设性的推测,而是允许这种推测,并将其合法性联系到这样一个标准:这种推测的假设特性要经过反思,而且人类历史中才出现的事物不可以被说成早期进化的产物。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关于规范性问题的研究之间的关系参见戈泽帕特(Goeath,2014),关于羞耻心的教化性意义参见霍尔茨海-昆茨Holzhey-Kuz,A.,2014)第一章古代神话和古希腊教育理论中的积极道德性和消极道德性Huefer的亡灵书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300年藏于大英博物馆包藏着亡灵的善行和恶行。心被放在一个盒中,置于秤的右盘上,左盘则放了一根玛特(Maat)的羽毛。玛特是日神拉(Ra)的一个女儿,她代表着审判亡灵的标准。秤的左边蹲着阿比努斯,右边是阿姆尼特(Amit),他们注视着秤,只要心重于玛特的羽毛,该亡灵就要接受“第二次死亡”,被阿姆尼特吃掉。审判会被站在秤右边的神托特(Thoth)记录下来,他被尊为智慧、学问和尺度之神,且发明了古埃及象形文字。在这幅画中,亡灵通过了审判,被鹰头神荷鲁斯(Hou)带到了冥界大神奥西里斯(Oiri)那里。奥西里斯和他的女儿们守护亡灵在死后得到永生。在我们的讨论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审判所依据的标准。公元前1500年法老墓穴中的“消极的自白”提供了这种标准,这里包含80句“我没有”的表述(参见Ama,1996/2005:178ff.)。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亡灵书》中记载的自白(第十八王朝):我没有致使人遭受苦难,也不曾对我的亲属逼迫和暴虐。我没有正邪不分,也不曾为虎作伥。我没有作奸犯科,5教育和道德从古希腊到当代也不曾出钱令人为我卖力,我没有虐待我的仆人。我没有亵渎众神。我没有剥夺穷人的食物。神厌恶的行为,我不曾靠近。我从不允许人虐待仆人。我从未造成任何一种苦难。我从未造成任何一次饥荒。我不曾令我周围的人哭泣。我没有杀过人,也没有为任何一次谋杀帮凶。我没有传播过疾病。神庙中的祭品,我没有偷过。①古王国时期的法老被赋予了神性,那时还没有亡灵法庭的概念。对亡灵法庭的想象产生于中王国时期,那时人们想象的是,法老必须在死后到亡灵法庭前为自己辩护,以获得永生。这种想象在新王国时期得到了发展:不仅法老,还有上层人士,后来甚至所有人在死后都要经过亡灵法庭的审判。对亡灵法庭的想象在古埃及宗教中引入了一种道德的机构,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于戒律,而这些戒律又是基于认识而被想到并表述出来的(参见Ama,2006)。这些消极自白的文字不像基督教的忏悔那样,基督教的忏悔是祈求上帝饶恕罪恶,而古埃及的自白是陈明,死者自己无可忏悔。从这方面说,使人获得永生的权力不在神,而在依据人从关于不善的知识中所能认识和理解的道德原则进行判决的那个机构。古埃及的消极自白在一种多神宗教语境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消极的律令形式,在后来的变成一神教的犹太教“十诫”中也出现了。即使犹太教版本的“十诫”有了一种神的旨意而不同于古埃及的消极的信仰自白,它也还是与那种消极的赎罪自白有相似的形式。它并不言明什么是善,而是说出那些在道①《亡灵书》第125节,摘自霍农(Horug,1998)。6···试读结束···...

    2022-08-30 亚历山大 书籍 亚历山大教育机构

  • 道德之重 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程婕婷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作者】程婕婷著【丛书名】玛珈山法政文丛【页数】216【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12【ISBN号】978-7-5130-5345-7【价格】65.00【分类】社会调查-调查报告-中国【参考文献】程婕婷著.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12.图书封面: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内容提要:本书针对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热情”和“能力”双维结构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从道德内容入手修订该模型的思路。本书首先以农民工及其子女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热情、社交性与道德作为群体刻板印象的评价内容,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随后,重新选取描述群体刻板印象的词汇,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证实道德、社交性和能力组成的三因子结构优于固有的二因子模型,体现道德对于中国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的必要性;最后,分别在客观表述的静态测量和信息刺激的动态情境视角下,发现农民工和大学生群体对各自的刻板印象内容评价存在维度补偿、共识补偿、时间补偿等变化,揭示群体具有调整认知平衡的补偿策略。《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内容试读第一章前言“刻板印象”一词是西方心理学的舶来品,其英文表述“tereo-tye”源自“tereo”和“tyo'”两个希腊词语的结合,“tereo”意指坚硬的、稳定的、坚固的,“yo”则表示一种标识、记号,或一种模型,所以,“tereotye'”的中文直译为稳定的模型或坚固的记号。本土心理学界将“刻板”和“印象”组合为对应的学术名词,前者兼具印刷模版的明意和呆板无变化的隐喻,体现难以改变的含义,后者表示客观事物落迹于人脑的映像,指出主体对客体的反应效果。从这一概念的中文释义不难看出,刻板印象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刻板印象的稳定性,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难以改变,但未必不能变化;二是刻板印象的主观性,刻板印象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个体多以自身的观念或期望为基础,认识外界的人或事,即使存在认知偏差和错误,恐怕也是“知错难改”;三是刻板印象的互动性,刻板印象是一种静态的社会认知图式,也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语言、非语言、信息等各类符号互动后的结果之一,由此从互动中研究刻板印象亦有可行之处。刻板印象一词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1824年,直至1922年Lima的《公众舆论》(Pulic0iio)问世,学术界才正式认可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刻板印象是人们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相对固定的观念或期望所构成的认知结构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它对人们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个体可能因某些国家对枪支管理的1GilertDT,FikeS.T.,LidzeyG.(Ed.HadookofSocialPychology.Boto:McGraw-Hil,1998,2:357-411.FikeS.T.SocialBeig:ACoreMotiveAroachtoSocialPychology.JohWileySo,2004,398-400.●管健:“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载《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第845~851页。·1·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规定而提升对该国的危险性评价,也可能对女性群体存在数学能力低于男性群体的印象而预判个别女性的相关能力,此二者分别是地域刻板印象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表现。此外,人们还普遍存在职业、年龄、种族、文化等多种刻板印象的类别。针对一系列的刻板印象,纵观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群体刻板印象的描述,刻板印象一般被归入观念的范畴,比如,Katz和Braly研究种族刻板印象时认为,刻板印象主要是个体主观认定和观察的结果,客观事实多被忽略0。Viacke界定刻板印象为个体感知特定对象或人的经验性总结©。(2)刻板印象的作用,如何参与并影响个体其他心理现象和活动。比如,使偏见态度合理化的功能,影响注意、行为、决策、知觉等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并以简化作用为主。(3)刻板印象的产生和加工机制,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环境理论的理论解释,纯抽象模型(PureAtractioMod.elofStereotye)、纯样例模型(PureExemlarModelofStereotye)、混合模型(AMixedModelofStereotye)和联结模型(PattemthatCoecttheCoectioitPerective)的表征组织结构模型,以及来自ERP和MRI脑成像研究体现刻板印象的抑制、注意偏向、语意表征等认知成分和前扣带回一背外侧前额皮层、杏仁核、内侧前额皮层及颞顶联结区等脑区参与的认知加工。(4)刻板印象的内容,对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内涵实现结构化,建立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同时,对不同群体的情绪和行为、社会框架进行预测。对于上述研究,如果仅以弄清刻板印象的来龙去脉为目标,恐怕有损刻板印象的社会价值体现。种族、性别、地域、年龄等多种类别的刻板印象存在也好,个体情绪、行为和社会互动受刻板印象影响也罢,划板印象究竟以怎样的情形根植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之中?又能以怎样的可操作性面孔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应该成为刻板印象领域实现“接地气”的部分研究目标。一直以来,心理学者普遍面临的尴尬是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解释个体习以OKatzD.,BralyK.W.,RacialPrejudiceadRacialStereotye.TheJouralofAormaladSocialPychology,1935,30(2):175.ViackeW.E.,StereotyeaSocialCocet.TheJouralofSocialPychology,1957,46(2):229-243.·2…第一章前“言为常的生活现象,加之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超出个体对自身行为层面的理解,心理学逐渐成为既与人类密切相关,又令人类倍感神秘的学科之一。所以,本书试图回归刻板印象研究的最表层内容一刻板印象是什么,从刻板印象内容表征的变化规律着手,结合已有研究发现的认知补偿现象,分析群体处于不利于自身的社会环境下,刻板印象调节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第一节理论依据刻板印象最初被认为是个体认同,即个体依据周围环境而对某社会群体形成初步信念,继而影响个体与该群体成员的互动。例如,Lima认为刻板印象是个体看待社会世界时,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图像(ictureiourhead)0,反映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文化、语言和思考方式;Ahmore和DelBoca将刻板印象定义为关于某一群体的个人属性的观念的结构性集合;Mackie认为刻板印象是人们刻画种社会类别是否具有高度一致属性的观念®。这种个体认同论的刻一板印象定义往往都以认知图式(cogitivechema)为理论基础,因为图式作为界定概念的特征与性质的概括性知识结构,它既能将社会信息意义化,并进一步加工处理过于简化的重要信息0,还可以在个体记忆层面说明刻板印象的保持与实际应用的机制。伴随着主流社会心理学的个体取向受到抨击,学者普遍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能忽略和遗忘人类思想中的社会的、集体的、意义的特性,应关注社会中的个体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因此,一种DLimaW.PulicOiio.TraactioPuliher,1932.AhmoreR.D.,DelBocaF.K.SexStereotyeadImlicitPeroalityTheory:TowardaCogitive-SocialPychologicalCocetualizatio.SexRole,1979,5(2):219-248.MackieM.Arrivigat"Truth"yDefiitio:TheCaeofStereotyeIaccuracy.SocialProlem,1973,20:431-447.FikeS.T.,TaylorS.E.SocialCogitio,1991.SocialCogitio(2dEd.)Xviii,717P.NewYork,NY,Eglad:Megraw-HillBookComay,1991.MarkuH.,ZajocR.B.TheCogitivePerectiveiSocialPychology.HadookofSo-cialPychology,1985,1:137-230.·3·)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有别于个体认同论的社会认同论(SocialIdetityTheory)0开始建构,刻板印象则作为群际过程和群体过程现象而被置于一种非还原主义的研究策略之中。尽管刻板印象依然被视为个体信念,但这些信念不再是独立于个体,而是关于他(她)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他(她)而言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这一点既能解释群体成员持有相同或近似的刻板印象,又表明了个体附属并投身于他们所属特定社会群体之中的过程。社会认同的意义就在于此。一、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eCotetModel,SCM)由Fike,Cuddy,Glick和Xu于2002年提出,是以热情(warmth)和能力(cometece)为基础界定二维模型的两个维度,进而假设它们对外群体分布的决定作用。根据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情(warmth)维度的提出意图对群体的敌友性(fried-foe)进行分辨,明确其帮助或伤害他人的程度,并通过能力(cometece)维度判断该群体是否具备实践这种帮助或伤害的相关条件。具体来讲,热情维度涵盖友善、乐于助人、真诚、诚信和道德等方面,能力维度则涉及智力、技能、创造力和效能等领域®。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先后得到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保加利亚、美国、挪威、西班牙、比利时、墨西哥、中国香港、韩国日本、多米尼亚、哥斯达黎加、犹太和穆斯林的以色列地区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研究验证。此外,该模型还在不同的群体,如亚裔美国人群体、女性群体、精神疾病群体、种族群体、移民群体、老年群体、同性恋群体以及黑人群体中得到了验证。可见,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跨文化稳定性及其影响力不容忽视。(一)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与偏差地图刻板印象内容模型主要提出了如下四个前提假设:第一,大多数刻板印象是混合的,即群体在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TajfelH.,TurerJ.C.TheSocialIdetityTheoryofIter-grouBehavior.IS.WorchelI.W.Auti(Ed.)PychologyofItergrouRelatio.Chigago:Nelo-Hall,1986.FikeS.T.,CuddyA.J.,GlickP.UiveralDimeioofSocialCogitio:WarmthadCometece.TrediCogitiveSciece,2007,11(2):77-83.·4·第一章前言○的评价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此高彼低”的混合印象。第二,群体的社会处境可以预测刻板印象,表现为不同群体的社会处境与其刻板印象内容保持稳定的关联性,即群体的社会地位可以显著预测其能力值,群体的竞争性可以显著预测其热情度。而这种地位和竞争性主要体现为群际之间的相对差异,并不强调某一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绝对社会地位和竞争性。第三,评价者倾向给予自身所属群体较高的评价,即参照群体偏好,包括对内群体和社会原型群体,表现为能力与热情的评价分值普遍高于其他群体。第四,评价者倾向给予自身所属群体之外的群体较低的评价,即外群体贬抑,表现为能力与热情中至少有一个维度的评价分值会明显低于参照群体。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基本框架结构为依据热情和能力将社会群体归类于四个群体丛:高热情一高能力群体丛(HighWarmth-HighCometece,HW-HC)、高热情一低能力群体丛(HighWarmth-LowCometece,HW-LC)、低热情一高能力群体丛(LowWarmth-HighCometece,LW-HC)和低热情一低能力群体丛(LowWarmth-LowCometece,LW-LC)。群体成员的偏见类型在这四种独特的群体位置认知过程中得以体现。例如,ke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中产阶级等是高热情一高能力的代表群体;犹太人、富人和亚裔美国人是低热情一高能力的代表群体;残疾人、老人等是高热情一低能力的代表群体;流浪汉、吸毒者和乞丐等是低热情一低能力的代表群体●。Carlo等人采用传统的内隐联想法同样证实大学生被试对幼儿园教师和律师两个群体的混合刻板印象,以及内群体偏好®。偏差地图可谓是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扩展与丰富。尽管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起到了深化作用,并将其引入实践应用之中,但刻板印象作为个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表征,必然脱离不开外在1FikeS.T.,CuddyA.J.C.,GlickP.S.,XuJ.AModelof(oftemixed)StereotyeCotet:CometeceadWarmthReectivelyfollowfromPerceivedStatuadCometitio.JouralofPeroalityadSocialPychology,2002,82:878-902.CarloR,BjorkludF.ImlicitStereotyeCotet:MixedStereotyeCaBeMeauredwiththeImlicitAociatioTet.SocialPychology,2010,41(4):213.·5》道德之重: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变化情绪及行为的体现,而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却只能停留于内部表征的层面。基于此,Cuddy,Fike和Glick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群际情绪、行为反应为一体,开创性地建立了刻板印象的偏差地图:群际情绪一刻板印象一行为趋向系统模型(BehaviorfromItergrouAffectadStereotyeMa,BIASMa),以弥补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在解释矛盾行为方面的不足·。因为SCM认为人们存在矛盾的刻板印象,他们针对四个群体丛会产生四种不同的群体情绪,依次表现为:高热情一高能力群体唤醒的钦佩情绪(Admiratio),如自豪和赞美;低热情一高能力群体唤醒的嫉妒情绪(Evy),如忌妒和羡慕;高热情一低能力群体唤醒的怜悯情绪(Py),如可怜和同情以及低热情一低能力群体唤醒的轻视情绪(Cotemt),如嫌弃和贬低。尤其是对于高热情一低能力群体丛,老人、残疾人等会被喜欢但却不值得敬佩,与此相反,引发嫉妒情绪的低热情一高能力群体丛,如富人、亚裔美国人等虽然能干却不讨人喜欢。而矛盾刻板印象必然与更为复杂的行为系统相联结。这一点上,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对此解释的空白恰好被偏差地图所弥补,即不同的偏见被认为均包含二元因素一否定层面和肯定层面,二者均根植于群体对社会结构的评价。认知维度(刻板印象)、情感维度(情感偏见)和行为维度(歧视)三者同样具有系统性、功能性和预测性。情绪比行为更能有效地预测刻板印象●。尽管偏差地图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而建立,但它却假定热情为首要维度,能力居于次要地位。具体表现为首先由热情的高低确定行为的积极性与否,如果群体被判定为热情的,则引发主动助长行为,即帮助或保护,明显体现让该群体从中获益的意向,否则便导致主动伤害行为,即攻击或反抗,以损害其利益为目的。随后才是在能力维度上,高能力群体唤起被动助长行为,如合作或联系;低能力群体引发被动伤害行为,如忽略与漠视。图1.1详细展现了在刻板印象内容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偏差地图。CuddyA.J.C.,FikeS.T.,GlickP.TheBIASMa:BehaviorfromItergrouAffectadStereotye.JouralofPeroalityadSocialPychology,2007,92:631-648.●管健:“刻板印象从内容模型到系统模型的发展与应用”,载《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第845-851页。0同上。·6.···试读结束···...

    2022-07-28 群体的维度包括 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分析

  • 道德经济学家 R.H.托尼、卡尔·波兰尼与E.P.汤普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英)蒂姆·罗根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道德经济学家R.H.托尼、卡尔·波兰尼与E.P.汤普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作者】(英)蒂姆·罗根著【丛书名】新·全球文明史译丛【页数】358【出版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03【ISBN号】978-7-308-19858-5【价格】68.00【分类】资本主义制度【参考文献】(英)蒂姆·罗根著.道德经济学家R.H.托尼、卡尔·波兰尼与E.P.汤普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03.图书封面:道德经济学家R.H.托尼、卡尔·波兰尼与E.P.汤普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提要:对于资本主义的批评大多集中在物质不平等的领域,是由经济学家从实用角度得出结论,尤其是21世纪初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主要在收入与财富的不平等方面。《道德经济学家R.H.托尼、卡尔·波兰尼与E.P.汤普森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内容试读导言资本主义出了什么毛病?在我们21世纪的人看来,答案非常简单不平等。贫富之间的物质差距正日益悬殊。财富成为少数人的专有物。而对物质不平等的强调似乎是我们当下寻常可见的一种论调。但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这种物质不平等的论调却是不同寻常的。它不过是代表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某个激进的截面。另一种更强调道德或精神上的恶果而不仅仅是物质产出的另类的批判传统,却早已陷入了误用。本书将阐述这是如何发生的,这为何很重要,以及我们需要为这件事做些什么。19世纪正是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之际,英国和德国的社会批判家们为当时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的特性和速度感到焦虑,于是创造了“资本主义”这一术语。这一术语描绘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长期以来,对金钱贪得无厌的本性被认为是邪恶的,并屡遭律法和文化的指责和驳斥,但是在这种新的社会形式下,这种本性反而被视为有德性的和有效益的。对不平等的关切始终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声音里的一部分。但是直到最近,这种关切都未曾成为反对声音的全部乃至是主要部分。在19至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资本主义的批评家关注道德或精神滑坡问题普遍重于贫困问题。但在21世纪,经济学家的论点取得了主导地位。鲜活的道德呼吁让位于为怒火和气愤所鼓励的对有利点和不利点的数学计算。从某些角度来看,用对物质后果的强调来代替道德呼吁也算是一种进001道德经济学家步。这使得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经验性的讨论成为可能,从而反过来也就允诺了理性的、切实可行的改良的施行。不清不楚、神秘莫测的争论让位于准确的实证分析。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技术官僚进步论者来说,关于财富的这种论述,使得道德呼吁让位于对物质不平等的关切,这将会呈现一个乐观的故事、一种进步史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要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持重,而且更令人警醒的故事。在当代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话语中,物质思考相对道德呼吁更占有优势,而如果这种优势地位宣告了理性的某种形式的胜利的话,它同样也显示出一种另类的批判方法的沉沦、另一种介入社会问题的途径的废弃、一种开启了关于自由和团结的深层议题的尝试的失败一而这些深层议题正是当下流行的狭隘经济主义所系统性排斥的。本书的目的就是重构这种产生于20世纪英国对资本主义的另类道德批判的发展和沉沦。这种批判模式在失败以前也曾大获成功。在20世纪资本主义的两次大危机之间,我们将要回溯的这些思想激励并且影响了改革的持续推力的产生。人们对这种批判模式有着通俗的理解,也曾购买过相关作品,但本书并不包含对这些行为的精确量化:它并不是一部接受史作品。对在这一时期的学术言谈是如何流传进入寻常百姓家感兴趣的读者,个人建议去参看其他作品。本书也不详谈该道德批判与社会改革事业和英国福利国家的建成之间的因果联系。本书的某几页讨论了一下政党政治,但更可能令读者觉得印象深刻的是,主要政党对道德批判思想及其拥护者的冷漠态度远胜对其的兴趣与关心。但我希望读者对本书感到满意,并且在基于我于此陈列的证据的基础上,同意那些思想家的书以及书的中心思想对他们的时代关于资本主义的争论有着非凡的影响,就如托马斯·皮凯蒂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还有安东尼·阿特金森的《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对我们当代的影响一样。3002导言我的观点并不是说在较早的年代就没有与皮凯蒂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类似的书。4我的意思是,在那较早的年代,另一套书发展成一条质疑资本主义的不同的序列,因而使批判性经济学家的作品显得更完满。相比他们的时代,我们实在是可怜人,因为这种另类的批判方法已经消失了,而我们必然在知识上、文化上甚至在政治上都陷入困乏。这也不是说不平等是非物质的,或者说我们应该独自关注自己的道德或精神问题。这只是旨在说明一种关于物质不平等的偏见使得我们当代的讨论消失了,因为它没有为道德批判引起的讨论所带来的思考留下空间。那么构成了这曾一度成熟,如今却因对物质不平等的偏爱而被废弃的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的书和思想究竟是哪一些?《道德经济学家》首先聚焦在三本书上,这三本书自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每隔20年左右出版一部。它们分别是:R.H.托尼的《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26),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1944)以及E.卫.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这些作品是现代知识分子历史的地标,也是当代左翼作家反复提及、不能绕过的参照点。他们的三部作品现在都有内容广泛的编史评注为其做补充。但是关于他们内部互动的紧密性和深人程度,却还没有人完整地论及。在本书中,汤普森是在托尼开拓的批判传统之内,作为一个成功的创新和改革者的形象出现的。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卡尔·波兰尼在托尼和汤普森之间发挥的媒介作用也将被本书揭示出来。对那些熟悉他们论点的读者来说,这三本书之间存在的某种协同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这三本书都试图理解某种产生于中世纪末期欧洲特定社会形式下伦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一这种社会形式有时候被称作“商业社会”,有时候被称为“市场社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被称为“资本主义”。这三本书都聚焦于该种社会形式出现的关键时刻,而正是在这一时刻,旧的伦理禁令与新的经济强制之间的张力变得十分尖锐。这三本书都003道德经济学家以历史书写的形式,强调了新的社会形式的全新性和活力,并提醒读者,某些同时代的作者认为看似自然而然、不可改变的安排,实际上是易变的,是依情况而更替的,进而使社会形式和经济规范显得可以被锻造,从而促进了关于改革的各种争论。托尼、波兰尼和汤普森,他们每一个人,都把“资本主义”当作学术分析的合理对象而试图接近它(早先,它在社会主义争论中被当作一件副产品而为人所忽视;后来,它被许多历史学家放在了一边,因为它背负了太多的论争意义,而难以成为一件分析工具)。这几本书都不同程度地成功地在专家和大众读者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另一些存在于这三本书之间的协同就看起来不那么明显了。他们都从属于同一种社会批判的传统,而这种社会批判的传统的根源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主义,来自托马斯·卡莱尔,尤其是来自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作品。这个旧传统之所以具有连贯性,是因为它对功利主义保持着反感一在卡莱尔那令人难忘的斥责中,自由放任主义被称为“猪的哲学”。在他们眼中,功利主义不过是维多利亚时代政治经济学的怪癖;功利主义者在大脑中设想社会秩序的时候,赋予了追求获得金钱的行为以特权,以使其压倒一切其他人类活动的动机,把社会贬低为经济交换发生于其中的纯粹的背景。毫无疑问,道德经济学家们也继承并坚持了这一对功利主义的反感。这有助于我们将这一20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批判与我们21世纪对不平等的强调区分开来—甚至是对21世纪资本主义的最坚定的批判家都需要回退到功利主义论据上,来为其对不平等的关注构筑合法性。功利主义对托尼、波兰尼和汤普森来说,就如它对他们维多利亚时代的先辈们来说一样,是一个可憎之物。道德经济学家们对功利主义的理解,是不加区别、一视同仁的,是对爱德华时代由A.V.戴雪开始,由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埃利·哈勒维做了补充的那个争论的延续。⑧但他们004导言过于迟钝,并且被包围在那些继承前代政治经济学的构想之中,以至于不能准确辨别那些前代人物之间的真实差别,而这会妨碍道德经济学家们批判的发展。但是,道德经济学家们相信政治经济学通过某种特定的重述,已经将人类重塑为“仅仅渴望占有财富的存在”,而(用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话来说)这是“对每个人的激情或动机做的总体抽象”9所得到的结果,他们的这一信条并不能说是错误的。如果道德经济学家们相信1825到1870年间的每一个自由主义者都一以贯之地遵循着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实践,那他们在这一点上是错误的。但在另一点上,他们并没有错,他们相信这种分析实践变成了老生常谈,并且延续到了20世纪,甚至成了某种启发人们如何去思考社会问题的常识。如果说莫里斯、拉斯金的作品与道德经济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延续性的话,那么,对更早时期的卡莱尔来说,他对更早期的反功利主义者的言论既有背离,也有所提炼。由托尼构想的,并被波兰尼所重申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汤普森的批判之间的区别,是将这些道德经济学家与维多利亚的先辈们相区分的特质。托尼对17世纪流传下来的道德规范和情操的描写,让人回想起了伊丽莎白时代英格兰的柔美韵律,他谈及其“传统”“习惯”和“传说”;但可惜这一度影响和限制着经济生活展开的规范和情操,早已陷入了误用。波兰尼沿用了托尼的语词,但同时也试图将这些相同的道德规范和情操完好无缺地投射到科技革命的年代一将古代与现代混合的做法使得他的论据更有可信性。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一种对遥远过去的崇敬感,然而这种崇敬感却很有误导性。他们试图描绘的并不是可复原的过去,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托尼觉得,中世纪时英格兰的传统与习惯作为稳定社会生活的力量,是他在现代西北英格兰发现的团结形式最好的类比,而这种团结生活的形式比个人主义所要求的更紧密,也比集体主义所允许的更自由。波兰尼追随着托尼005道德经济学家的脚步,甚至在试图在遥远的过去与活跃的现在之间构建起桥梁的时候,他仍然沿用了托尼的语词,并通过让解体和再生变成社会的自发运动,来构成这座桥梁一即“双向运动”的猜想。最能凸显托尼、波兰尼及汤普森区别于维多利亚先辈们的特质的地方,存在于他们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与维多利亚先辈们对“社会问题”所做的概念化之间。维多利亚先辈们主要在贫困和伦理沦丧的层面上理解社会问题。但对托尼、波兰尼和汤普森来说,贫困和道德败坏却是社会协调深度失败的征兆。维多利亚先辈们抱怨资本主义的胜利以及看淡社会情感的功利主义的传播,他们认为这样会使社会生活的美好特质丧失殆尽。但是,包括了经济萧条、宪法危机和世界大战的20世纪资本主义的第一场大危机使原有的这种优虑逐级加重:对托尼及其后辈而言,道德沦亡的场面已经被对社会崩溃的恐惧所代替。在爱尔兰问题、工业关系以及妇女投票权上萌发的激进冲突,几乎将爱德华七世晚期的不列颠卷入内战。功利主义思维助长了这种内部不稳定性,因为它使人们认为,没有什么比契约自由更能维持社会秩序的了。而人们对某种更具持久力的社会凝聚原则所能产生的想象,也因它而被遏阻,而这又恶化了社会问题。贫困和道德败坏是某些更深层问题的表征。仅仅掌控物质上或审美上的结果,却不探讨有关自由、团结和构成了“真正的社会问题”的秩序的议题,是毫无道理的。托尼及其后继者并非最早,也非唯一认识到这些引起人们关切的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的人。爱德华七世晚期的普遍论调从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集体主义”为中心,而这是人们关于深层社会问题的意识不断觉醒的标志。这种论调也能传达出他们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某种感知,而这些问题又是以某种吸引人的方式而被理解的。道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运动是道德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得以塑形的重要背景一这是T.H.006···试读结束···...

    2022-07-12 浙江财经大学出版社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