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明师学社-《讲透方剂

    官方1780.0《杏林明师学社-《讲透方剂》》中医2.0会员免费,在已购-2.0会员中学习代理、合伙人专享50%捐赠回报...

    2023-01-28

  • 《中医方剂》王秀|(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方剂》【作者】王秀【丛书名】中医方剂【页数】310【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576-0169-0【分类】方剂-汇编【参考文献】王秀.中医方剂.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方剂》内容提要:本书收录内科、外科、儿科、男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各类方剂。将每一种方剂的药方出处、药物组成、用法用量、主治功能都一一列出。《中医方剂》内容试读第一章内科一、流行性感冒川芎茶调散(丸、口服液)【组成】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甘草、细辛、薄荷。【功效主治】疏散风邪,止头痛。用于外感风寒、经络不和所致的偏正头痛、恶寒发热、鼻塞音哑等症。现代多用于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鼻窦炎等,见有风寒表证者。【用法】①散剂:每包5克,1次1包,1日2次,小儿酌减。②丸剂:每20粒重1克,1次3~6克,1日2次。③口服液:每瓶10mL,每次10mL,1日2次,茶水送服,取汗。【注意事项】本品辛散之性较强,凡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阳气亢盛等所致的头痛,均不宜用,孕妇忌服。银翘散【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甘草。【功效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热郁肺卫及咽喉口腔诸疾。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热期。症见发热微恶寒、鼻塞身痛、头痛、舌红脉浮数,咽喉肿痛,口舌糜破。【用法】散剂,1包9克,1次1包,1日3次,温开水送服。【附注】天津感冒片即本方加羚羊角。1次2~3片,1日3次。银想解毒丸(片)【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荆芥、甘草。·1…。中医方剂】【功效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病毒性角膜炎等属风热型者。【用法】蜜丸剂,每丸重约9克,口服,1日2次,1次1丸;片剂,每片重约0.6克,1日2~3次,1次4片,温开水或鲜芦根煎汤送服。【附注】有的制剂无荆芥、甘草。二、感冒二香散【出处】《世医得效方》卷一。【组成】紫苏、陈皮、苍术、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甘草、扁豆(各一两),香薷(去根,二两),香附子(炒,二两半)。【功用】解表散邪,和中化湿。【主治】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利,腹痛;瘴气,饮冷当风,头痛身热,伤食不化。【加减】外感肿满,加车前子、木瓜。【用法】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葱白二根,水煎热服。三拗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份)。【功用】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胸满气短。【用法】咀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宁嗽化痰汤【出处】《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组成】桔梗、枳壳(麸炒)、半夏(姜汤泡七次)、陈皮、前胡、干葛、茯苓(各一钱),紫苏(一钱二分),麻黄(一钱,冬月加,夏月减),杏仁(炒,去皮、尖)、桑皮(各一钱),甘草(四分)。·2·第一章内科、【功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主治】感冒风寒,咳嗽痰白,鼻塞流涕,或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而紧。【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远热服。芎术香苏散【出处】《卫生宝鉴·补遗》。【组成】川芎、香附、紫苏(各四两),炙甘草(一两),苍术、陈皮(各二两)。【功用】理气解毒。【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鼻塞声重。【用法】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三、肺炎清开灵注射液【组成】胆酸、水牛角、黄芩武、珍珠层粉、栀子、板蓝根、金银花提取物等。【功效主治】清热解毒,芳香开窍,镇惊安神。主要用于风温、春温、暑温等热陷心包证及急黄(瘟黄、疫黄)等证。现代多用于中毒性肺炎、流脑、脑血管意外、中毒性痢疾、尿毒症、重症肝炎等。【用法】针剂:每支2mL,每盒10支。①肌注,1次1~2支,1日2~3次,或遵医嘱;②静注,多加入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注意事项】高热而出现休克,或血压偏低时禁用。本品有降低血压作用,如不慎误用,致血压下降时,可急静滴人参注射液1~2支,使血压回升。有表证者勿用。应用中偶有皮疹、寒颤、体温升高等过敏现象,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双黄连粉针剂【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功效主治】轻宣透邪,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温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见有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咽喉肿痛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适·3·中医方剂可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用法】粉针剂:每瓶600毫克(相当于生药10克),静滴。临用前,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每次每千克60毫克,1日1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偶见皮疹,停药后可自行消失。银翘散【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甘草。【功效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热郁肺卫及咽喉口腔诸疾。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热期。症见发热微恶寒、鼻塞身痛、头痛、舌红脉浮数,咽喉肿痛,口舌糜破。【用法】散剂,1包9克,1次1包,1日3次,温开水送服。【附注】天津感冒片即本方加羚羊角。1次2~3片,1日3次。四、咳嗽人参败毒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别名】败毒散(《类证活人书》卷十七)。【组成】柴胡(去苗)、甘草(炙)、桔梗、人参(去芦)、芎劳、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各三十两)。【功用】益气解表,散风除湿。【主治】伤寒时气,头项强痛,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哕呕寒热。【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五拗汤【出处】《仁斋直指方论》卷八引《澹寮方》。【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甘草(生用)、荆芥穗、桔·4第一章内科、梗(各等份)。【功用】祛风散寒,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咳嗽,肺气喘急。【加减】咽痛甚者,加朴硝少许。【用法】咀,加生姜三片,同煎,温服。五、千咳牛黄解毒丸【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组成】防风(三钱)、钩藤(五钱)、金银花(一两)、赤芍(五钱)、生石膏(一两)、麦冬(三钱)、黄连(五钱)、连翘(一两)、桔梗(四钱)、黄芩(五钱)、黄柏(五钱)、甘草(三钱)、大黄(一两)、栀子(五钱)、当归尾(五钱)。【功用】清热解毒。【主治】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用法】共为细粉,每八两八钱细粉兑:牛黄一钱,雄黄五钱,朱砂两,冰片五钱,薄荷冰一钱,麝香五分。上药和匀,炼蜜为丸,重一钱,蜡皮封固,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忌食油腥厚味,孕妇忌服。太平膏【出处】《类证活人书》卷六。【组成】紫菀、款冬花、杏仁霜(各三两),知母、川贝母、茜根、薄荷末(各二两),百药煎、粉草、海粉(飞净,各一两),诃子、肉儿茶(各五钱)。【功用】清热肃肺,止嗽利咽。【主治】火烁肺金,气失清化,致干咳烦嗽,痰红咯血,呕血吐血,咽痛喉哑、喉痹,梅核气,肺痿等。【用法】研极细末,炼白蜜和药,不拘时噙化。专翕大生青【出处】《温病条辨》卷三。【组成】人参(二斤,无力者,从制洋参代之)、茯苓(二斤)、龟板(一斤,另熬胶)、乌骨鸡(一对)、鳖甲(一斤,另熬胶)、牡蛎(一斤)、·5·中医方剂、鲍鱼(二斤)、海参(二斤)、白芍(二斤)、五味子(半斤)、麦冬(二斤不去心)、羊腰子(八对)、猪脊髓(一斤,鸡子黄二十枚)、阿胶(二斤)、莲子(二斤)、芡实(二斤)、熟地黄(三斤)、沙苑蒺藜(一斤)、白蜜(一斤)、枸杞子(一斤,炒黑)。【功用】培津养液,滋补肝肾。【主治】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加减】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用法】上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六昼夜,去渣,再熬三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六、慢性支气管炎小青龙冲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9克、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甘草6克。【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肺有停饮所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等。【用法】冲剂,每袋9克。1次9克,1日3次,开水冲服。感冒丸【组成】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板蓝根9克、麻黄6克、苦杏仁6克、薄荷6克、紫苏子6克、淡豆豉3克、荆芥穗3克、桑叶3克、天花粉6克、桔梗6克。【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主治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扁桃体炎。症见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咽痛口干,咳嗽气喘,痰多色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脉滑数。【用法】丸剂。大蜜丸,每丸6克,1次1~2丸,1日2次;水丸,每·6····试读结束···...

    2022-08-19 天津市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医临床方剂》薛天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医临床方剂》【作者】薛天奎【页数】429【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7-5576-8753-3【价格】88.00【分类】方剂学【参考文献格式】薛天奎.中医临床方剂.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目录:方剂》内容提要:本书涵盖了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近40万字临床常用方剂。作者梳理了遗留下的中国方剂学遴选,以及多家文献、方歌,同时融入了作者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剂型、煎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外治法等主要内容。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借鉴参考。《中医临床方剂》内容试读第一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全部过程。中医治病首先是“辨证”,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然后才能“论治”。“论治”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方剂的组成必须与治法相一致的。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方剂的功用与该病的治法是同一的。例如:感冒病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而紧。经过辨证,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治法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法治疗,首选麻黄汤。麻黄汤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具有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的作用,主治风寒感冒,无汗而喘之证。如此,方剂的功用与治法相同,治法与病症相符,则能邪去正复,药到病除。否则,治法与辨证不一,用方与治法相悖,或辨证不清,治法不详,方剂不当,不但失去了辨证论治的意义,而且必然是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因此,辨证、治法、方剂三者必须紧密相合,任何一环发生错误,则一切枉然。第二节常用治法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许多治法及其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的记载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又总结出若干具体治法,诸如“当以汗解,·1·中医临床方剂宜桂枝汤”,“可发汗,宜麻黄汤”,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当温之,宜四逆散”等。其后,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又制定了许多治法,以治疗复杂多变的各种疾病。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流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尽之。”现将“八法”的内容介绍如下。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由于其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温法等其他治法的结合运用。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诞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3.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干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汗法,消法,清法,温法等的配合运用。4.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伤寒论》中尚有和营卫,和胃气,及“消息和解其外”等,亦都属于和法的范畴。戴天章又广其义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胃和,平其昂厉之谓和。”何廉臣又增加了“苦辛分消”,“平其复遗”,“调其气血”,使和法的范围逐渐扩大。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5.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热证最宜伤阴,大热又能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切不可纯用苦寒泻火之法,苦能化燥伤阴,服之热反不退。此即王冰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根据病情之盛实,邪气之兼夹,清法又常与汗法、下法、温法、消法、补法配合使用。。2…第一章方剂与治法6.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由于寒邪所在部位不同,寒邪与阳虚的程度不同,因而温法中有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之区分。其他尚有温肺化痰,温胃降逆,温肾纳气,温中行气,温血活血,温阳止血,温里解表等,这又是温法与汗法、下法、消法、补法的配合运用。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致,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癓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对病在腑脏,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8.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由于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以及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若正虚感受外邪,肺虚停饮,脾虚停湿,宿食,气虚留瘀等,则补法又需与汗法,消法合用。此外,尚有峻补、缓补、温补、清补以及“虚则补其母”等法。第一章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无遗邪,无失正,照顾全面。数法合用,又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法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能够针对具体病症,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3第二章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症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治法分类。以病症分类的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无从查考,现已不具临床指导意义。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的《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症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以病索方。脏腑分类亦系病症分类之属,只是首列脏腑,下分病症。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清代臣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脏腑身形”等。病因分类亦属病症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如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清有·张璐的《张氏医通》都有此项分类。以组成分类的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簿。”以及“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迄今仍未见到按此分类的方书。“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剂是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确切以组成分类的当首推明·施沛的《祖剂》。该书“首冠素录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明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除按病因、病症列方外,另编一卷“祖方”,选古方36首为主,附衍化方391首。这种分类方法对类方的研究较为。4····试读结束···...

    2022-04-27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书 天津医科大学出版社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