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耳是发物吗湿疹能吃吗(木耳是发物吗)

    木耳是发物吗?木耳不是发物。发物是指食用后容易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的食物,如鱼腥类、虾蟹类、牛羊肉、狗肉、鸡蛋、鹅蛋、韭菜、蚕豆、花生、蘑菇、竹笋、香菜等。木耳是一种菌类,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木耳并不会诱发或加重湿疹,反而有一定的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的作用,因此湿疹患者是可以吃木耳的。湿疹能吃木耳吗?湿疹患者是可以吃木耳的。木耳性平味甘,具有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湿疹患者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此外,木耳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是,湿疹患者在吃木耳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吃生的木耳。生的木耳含有毒素,容易引起中毒。不要吃太多木耳。木耳性寒,吃太多容易伤脾胃,引起腹泻等症状。不要和温热性食物一起吃。木耳性寒,和温热性食物一起吃容易引起上火。...

    2023-12-21 木耳湿疹可以吃吗 木耳湿疹能吃吗

  • 睾丸下的皮肤红肿瘙痒用什么药效果好(睾丸皮肤红痒怎么办)

    1.疾病分析:睾丸皮肤发红发痒的原因有几个:一是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皮炎;其次,它可能是由阴囊湿疹引起的,阴囊湿疹会导致睾丸皮肤发红和瘙痒;第三点:可能是滑囊炎引起的。2.建议到正规医院检查。3.根据不同的原因确定不同的处理方法。4.如果由于膀胱炎导致皮肤发红发痒,可以涂抹一些药膏,例如红霉素软膏。5.如果是阴囊湿疹引起的,可以局部应用丹皮酚软膏、复方康乃尔乳膏或曲马多软膏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1 阴囊湿疹睾丸会疼吗 阴囊湿疹 睾丸癌

  • 湿疹可以吃鸡蛋吗成人(湿疹可以吃鸡蛋吗)

    湿疹患者可以吃鸡蛋,但是应该避免过量食用。鸡蛋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胆固醇,这些物质可能会加重湿疹的症状。因此,湿疹患者应该尽量避免食用鸡蛋,或者只食用少量的鸡蛋。1、湿疹多为过敏性疾病,如接触动植物或食物过敏。2、如果吃鸡蛋不过敏,有湿疹也可以吃鸡蛋。3、不能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火锅、海鲜等,也不能喝酒、抽烟。4、远离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必要时检查过敏原。5、可以涂复方氟米松软膏或哈西德溶液治疗。6、如果痒,可以口服氯雷他定片或左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点评:这篇文章介绍了湿疹的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内容非常详细,讲解清楚易懂,可以作为湿疹患者的参考资料。...

    2023-02-21 湿疹吃鸡蛋可以吗 湿疹吃鸡蛋会加重吗

  • 牙膏可以涂阴囊吗(阴茎上涂牙膏能延时吗)

    不建议涂抹牙膏在阴囊上,因为牙膏中含有许多化学成分,可能会对皮肤造成刺激,甚至引起过敏反应。1、给阴茎涂牙膏不能耽误。网上有传言说,把牙膏涂在阴茎或龟头上,可以降低敏感度,延缓射精。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牙膏的主要成分是香料、粉状摩擦剂和辅料。2、其中香料主要含有薄荷等元素,对龟头有一定的刺激和清凉作用,但不能降低敏感度。添加粉末摩擦剂是为了去除牙垢,所以可能有增加摩擦力的作用,容易划伤龟头。千万不要拿牙膏做爱。辅料根据牙膏的不同功能可能有一定的消炎、止血、抗过敏作用,但对性生活也没有帮助。所以,牙膏不要随意涂在阴茎或龟头上,以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点评:文章清晰地阐述了牙膏不能用来拖延性生活,并详细介绍了牙膏的成分及其作用,文字简洁,逻辑性强,对于读者来说,非常容易理解。...

    2023-02-21

  • 《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缪晓,李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作者】缪晓,李欣主编【页数】259【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313-17294-5【价格】38.00【分类】湿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缪晓,李欣主编.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中西医结合,从病因、诊断、临床分型、中医的认识等几个章节,阐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系统简洁地论述了一些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对湿疹的认识、辩证和治疗,并附有典型医案。《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湿疹的概念与历史一、概念与历史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瘙痒剧烈,急性期者,以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者,以苔藓样变为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和瘙痒剧烈等特点。湿疹的英文名词eczema,源于古希腊词ekzei,意为“沸腾”,形象地形容全身剧烈瘙痒后的那种感觉。可见,即使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讲,湿疹也是人类认识较早、深受其苦、时间较长的一种疾病。中医学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学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1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说:“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相一致。二、湿疹与皮炎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称为接触性皮炎;如果是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有时临床医师笼统称为过敏性皮炎。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亚急性期表现为点状糜烂,慢性期则有2第一章概述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表现为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过敏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易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异位性皮炎,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癣等。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e)及苏兹伯格(Sulz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患者血清中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第二节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一、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历史悠久,通常将本病统称为“湿疮”,而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风赤疮痍”“乳头风”“脐疮”“搞疮”“肾囊风”“阴湿疮”“风疮”“四弯风”等。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3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婴儿湿疹、儿童湿疹、成人湿疹及老年人湿疹。从中医古籍文献对湿疹的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因、机、证、治的记述也在逐步完善。1.浸淫疮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这样记载:“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并注:浸淫疮,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川黄连。抓破津血者,宜服消风散,外擦青蛤散即愈。若脉迟不食,黄水不止,此属脾败,不治之证也”,该记述对“浸淫疮”的描述就相对完善了,而且方、药明确。2.血风疮关于“血风疮”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中这样记述:“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未遇良方,故不能取效也。方在后,勿以寻常比之”,而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认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宜服消风散,外敷雄黄解毒散。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宜服地黄饮,外擦黄连膏、润肌膏,合而用之悉效。兼忌椒、酒、鸡、鹅、动风等物。”从文中不难看出,4第一章概述前者是对小腿湿疹的描述,后者则指丘疹型湿疹,可见在古代由于受限于信息的畅通等因素,各医家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3.风赤疮痍眼脸湿疹称为“风赤疮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之后在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中云:“由脾脏风热蕴结,两脸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文中形象地描述了眼部湿疹的症状“眼脸红肿起疮及溃烂”。4.旋耳疮耳部湿疹称“旋耳疮”,又名“月食疮”,首载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月食疮候》:“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三)云:“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认为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病名在逐步规范,记述内容也在不断丰富。5.乳头风乳房湿疹被称为“乳头风”,记载见于清代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卷中:“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施泄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可见其发生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6.脐疮脐部湿疹称为“脐中出水”,见于清代许克昌《外科证治全5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书》:“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此肠胃积湿,宜服芩连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复发。”此记述包括饮食调护,描述相对完备。·7.肾囊风阴囊湿疹古籍中可见“胞漏疮”“肾囊风”“绣球风”“湿阴疮”之称。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胞漏疮)云:“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久治不痊者,宜服黄芩滑石牵牛大黄甘草木通等剂,以逐其湿,外以鲫鱼散搽之效。”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首先提出“肾囊风”病名,谓:“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二次即愈”,对本病的局部形征作了详尽的描述。8.阴湿疮外阴湿疹称“阴湿疮”,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阴湿疮生阴毛之际,如疥如癣,瘙痒难忍,由肾虚风热所致。搽银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则不痛而全愈矣。”9.风疮肛门湿疹称为“风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风疳形如风癣,破流黄水,遍体浸淫。由风湿客于谷道也。搽如圣膏。”10.搞疮手足湿疹称“瘑疮”,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疮候》:“搞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二·手部)记载日:“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后者较前者有了明确的治疗记载。6···试读结束···...

    2022-10-25

  • 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超声诊断》薛恩生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超声诊断》【作者】薛恩生编著【页数】221【出版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ISBN号】7-5335-5110-0【分类】阴囊疾病-超声波诊断-图解【参考文献】薛恩生编著.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超声诊断.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超声诊断》内容提要:本书章节按器官解剖部位排列,对各器官疾病进行纵行描述。第1章介绍阴囊及其内容物的胚胎发育、解剖及生理学,第2-5章介绍阴囊超声仪器条件与调节、检查技术、超声图像分析与诊断方法、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等,第6章介绍正常阴囊各器官的超声表现、正常各器官的测量方法,并提供了正常参考值,第7-11章介绍睾丸、附睾、附件、精索及阴囊的各类疾病的超声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2章集中介绍超声检查在不育症诊断中的应用,包括精索静脉曲张、睾丸内静脉曲张与不育症的关系,以及输精管道梗阻的鉴别诊断。第13章介绍性分化异常的分类及超声检查在此领域中的应用。本书插入732张图片并做了注析,力求图文并茂。《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超声诊断》内容试读第一章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诊断基础第一章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诊断基础第一节阴囊及其内容物的胚胎发育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包括原始生殖细胞的出现,性生殖细胞的分化,生殖腺、生殖管道与外生殖器的形成,以及生殖系统的功能成熟。一、未分化生殖腺的发生原始生殖细胞,最早在胚胎第3周出现,体壁起源于卵黄囊背侧内胚层细胞。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肾、输尿管)均起源于颈、胸节外侧的间介中胚层。胚胎第4周,由间介中肠系膜胚层形成尿生殖嵴。尿生殖嵴进一步发育,生殖嵴中肾嵴分化为中肾嵴和生殖嵴(图1-1-1)。同时,原始生殖细胞迁移入生殖嵴的间充质内。二、睾丸的发生图1-1-1尿生殖嵴发育示意图胚胎第7周开始,生殖嵴的上皮细胞分化出支持细胞、曲细精管、精直小管、睾丸网,间充质分化出白膜、间质及间质细胞,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分化出精原细胞。曲细精管在后肾青春期时才形成明显的管腔。中肾小管Maller管三、生殖管道的发生中肾胚胎第4周开始,中肾嵴向前肾、中肾输尿管和后肾三个不同阶段发育,这三个阶段相互中肾管延续。前肾的大部分形成中肾管(Wof管),中肾形成约80对“S”形中肾小管,后肾最终形成肾脏。胚胎第6周时,中肾嵴产生两套生殖管道,中肾管和副中肾管(Muller管),图1-1-2原始生殖管道发育示意图001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的超声诊断中肾管是中肾的排泄管道,纵行走向,位于中肾外侧,在行程中接受一系列中肾小管。Mler氏管并行于中肾管(图1-1-2)。生殖嵴分化出的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并促使中肾外侧的中间部分的中肾小管分化形成输出小管,后者连接于睾丸网和附睾管之间。上部分的中肾小管退化为上迷小管,并附着于上段睾丸网(睾丸上极),下部分的中肾小管退化为下迷小管,并连于中肾管(附睾尾部)。中肾管上端退化成附睾附件。中肾管的上段延长盘曲成附睾管。输出小管、附睾管与其周围的间充质组成附睾。中肾管的中段形成输精管,下段形成精囊腺和射精管。支持细胞分泌抗Mllr管激素,使大部分Muller管退化,仅残留头端形成睾丸附件(图1-1-3,图1-1-4)。附睾附件睾丸附件间充质上迷小管睾丸附件输出小管睾丸网附睾管睾丸曲细精管中肾小管输精管下迷小管旁睾中肾管Maller管精囊腺射精管图1-1-3生殖管道的衍变及残留附件示意图图1-1-4睾丸、附睾发育示意图四、外生殖器的发生胚胎第4周时,尿生殖膜的两侧各发生两条头尾走向的隆起,内侧为尿生殖褶,外侧为阴唇阴囊隆起。在间质细胞所分泌的雄激素作用下,尿生殖褶参与阴茎的形成,左右阴唇阴囊隆突互相靠拢,于中线融合,胚胎第12周时,形成阴囊。五、睾丸的下降胚胎期,生殖腺由尿生殖系膜悬吊于体腔腰部。中肾退化后,系膜变得细长,连接于生殖腺尾端与阴唇阴囊隆起之间,即胎儿期的睾丸下极与阴囊底部之间的睾丸引带。随着胎儿的发育,睾丸在引带的牵引下逐渐下移。胎儿第3个月至第6个月,睾丸处在腹股沟管内口附近,从第7个月开始沿腹股沟管下降,第8个月可降至阴囊(图1-1-5)。随着睾丸及附属结构的下降,它们为双层腹膜、腹壁筋膜的延续部所包裹,并一起沿腹股沟向阴囊突入。双层腹膜构成图1-1-5睾丸的下降002···试读结束···...

    2022-07-28 超声诊断科是做b超吗 超声诊断科是做什么的

  • 《专家解读健康丛书 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咨询》屠民琦,施国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专家解读健康丛书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咨询》【作者】屠民琦,施国伟主编【丛书名】专家解读健康丛书【页数】160【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1【ISBN号】7-313-15810-9【分类】阴囊及其内容疾病咨询【参考文献】屠民琦,施国伟主编.专家解读健康丛书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咨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1.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咨询》内容提要:本书分别从解剖生理、诊断方法、阴囊疾病、睾丸疾病、附睾疾病、精索疾病、男性不育症、人工授精及男性节育等详细地介绍各类疾病,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给广大读者提供很好的建议。《专家解读健康丛书阴囊及其内容物疾病咨询》内容试读阴囊及其内容物的解剖和生理阴囊是什么器官,它的功能是什么阴囊为位于阴茎后下方的囊袋,由皮肤、肉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睾丸固有鞘膜组成。肉膜在相当于阴囊缝处向深部发出阴囊隔,将阴囊内腔分为左、右两部,容纳睾丸、附睾及精索下段。阴囊的血液供应来自于阴部内动脉的分支阴囊后动脉、阴部外动脉的分支阴囊前动脉和腹壁下动脉的精索外动脉,3支动脉在阴囊壁内交通成网状。阴囊的血液回流也呈网状汇成静脉后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大隐静脉或阴部静脉丛。阴囊毛细淋巴管网状汇合回流入腹股沟淋巴结。支配阴囊的神经均为感觉神经,有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会阴神经的阴囊后神经及股后皮神经的会阴支。阴囊作为容纳睾丸和精索下段的皮肤纤维肌性囊袋,对睾丸、附睾、精索下段有支持和保护作用。阴囊的皮肤薄而柔软,色素沉着明显,有少量阴毛。皮肤内有皮脂腺、汗腺及大量弹性纤维,富有伸展性。皮肤深面的浅筋膜叫肉膜,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弹力纤维和散在平滑肌束组成,缺乏脂肪组织,与皮肤紧密愈着。其中的平滑肌能随温度变化而反射性地舒缩,以调节阴囊内的温度,使之适合精子的生长发育。睾丸是什么器官,它的功能是什么睾丸位于阴囊内,呈椭圆体。借助于精索悬垂于阴囊内,睾丸的后方有附睾及输精管。正常人的睾丸纵径约4~5cm、横径约2.5~3.5cm、前后径约3cm。重约10.5~14g。睾丸内部可见放射状的结缔组织将睾丸分成100~200个椎体状的小叶。睾丸内有丰富的曲细精管网,其累计长度可达260。曲细精管之间的结缔组织组成睾丸间质。睾丸分为内外两侧面、前后两缘及上下两端。其中后缘较平直,与附睾和精索下部接触,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由此出入。上端后部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睾丸与附睾表面有睾丸固有鞘膜,分脏壁两层,两层之间形成鞘膜腔,腔内有少量浆液,适宜于睾丸阴囊内活动。睾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是男性最主要的生殖腺。睾丸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睾丸动脉(又称为精索内动脉)和输精管动脉。睾丸动脉主要营养睾丸和附睾。睾丸动脉沿途还分出输精管动脉和提睾肌动脉分支,补充睾丸和附睾的血供。睾丸的静脉回流则主要依靠蔓状静脉丛,它与睾丸动脉及输精管伴行。它在腹股沟区汇合成睾丸静脉(又称为精索内静脉)。由于解剖的关系,左侧的精索静脉容易迂曲扩张,形成精索静脉曲张,对精子的发育不利,甚至可以造成不育。附睾是什么器官,它的功能是什么相信男性朋友对附睾比较陌生,其实附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附睾为长形结构,附于睾丸后缘。上端膨大而钝圆,为附睾头,···试读结束···...

    2022-07-28

  • 《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缪晓,李欣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作者】缪晓,李欣主编【页数】259【出版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313-17294-5【价格】38.00【分类】湿疹-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缪晓,李欣主编.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湿疹》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中西医结合,从病因、诊断、临床分型、中医的认识等几个章节,阐述了湿疹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与治疗。系统简洁地论述了一些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对湿疹的认识、辩证和治疗,并附有典型医案。《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内容试读第一章概述第一节湿疹的概念与历史一、概念与历史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瘙痒剧烈,急性期者,以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者,以苔藓样变为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和瘙痒剧烈等特点。湿疹的英文名词eczema,源于古希腊词ekzei,意为“沸腾”,形象地形容全身剧烈瘙痒后的那种感觉。可见,即使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讲,湿疹也是人类认识较早、深受其苦、时间较长的一种疾病。中医学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学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1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说:“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相一致。二、湿疹与皮炎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称为接触性皮炎;如果是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有时临床医师笼统称为过敏性皮炎。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亚急性期表现为点状糜烂,慢性期则有2第一章概述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表现为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过敏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易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异位性皮炎,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癣等。这一病名为1933年由瓦也斯(Wie)及苏兹伯格(Sulz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1925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患者血清中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与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第二节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一、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历史悠久,通常将本病统称为“湿疮”,而根据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浸淫疮”“血风疮”“旋耳疮”“风赤疮痍”“乳头风”“脐疮”“搞疮”“肾囊风”“阴湿疮”“风疮”“四弯风”等。近年来也有学者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分为3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婴儿湿疹、儿童湿疹、成人湿疹及老年人湿疹。从中医古籍文献对湿疹的记载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对该病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因、机、证、治的记述也在逐步完善。1.浸淫疮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中这样记载:“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人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而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并注:浸淫疮,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初服升麻消毒饮加苍术、川黄连。抓破津血者,宜服消风散,外擦青蛤散即愈。若脉迟不食,黄水不止,此属脾败,不治之证也”,该记述对“浸淫疮”的描述就相对完善了,而且方、药明确。2.血风疮关于“血风疮”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中这样记述:“此疮多在两小腿里外臁,上至膝,下至踝骨。乃血受风邪而生也。多痒,抓破出黄水成疮,况内有虫。延及十数,未遇良方,故不能取效也。方在后,勿以寻常比之”,而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云:“血风疮证生遍身,粟形搔痒脂水淫,肝肺脾经风湿热,久郁燥痒抓血津。认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宜服消风散,外敷雄黄解毒散。若日久风邪郁在肌肤,则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寐,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宜服地黄饮,外擦黄连膏、润肌膏,合而用之悉效。兼忌椒、酒、鸡、鹅、动风等物。”从文中不难看出,4第一章概述前者是对小腿湿疹的描述,后者则指丘疹型湿疹,可见在古代由于受限于信息的畅通等因素,各医家认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3.风赤疮痍眼脸湿疹称为“风赤疮痍”,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之后在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中云:“由脾脏风热蕴结,两脸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文中形象地描述了眼部湿疹的症状“眼脸红肿起疮及溃烂”。4.旋耳疮耳部湿疹称“旋耳疮”,又名“月食疮”,首载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月食疮候》:“月食疮,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侵食乃至筋骨。月初则疮盛,月末则疮衰,以其随月生,因名之为月食疮也。”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三)云:“耳镟者,生耳后缝间,延及上下,如刀裂之状,随月之盈虚,故名月蚀疮。”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云:“旋耳疮生耳后缝,疮延上下连耳疼,状如刀裂因湿热,穿粉散搽即成功。认为此证生于耳后缝间,延及耳折,上下如刀裂之状,色红,时津黄水,由胆、脾湿热所致。然此疮月盈则疮盛,月亏则疮衰,随月盈亏,是以又名月蚀疮也。宜穿粉散搽之,即可成功。”病名在逐步规范,记述内容也在不断丰富。5.乳头风乳房湿疹被称为“乳头风”,记载见于清代名医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卷中:“乳头风,乳头干燥而裂痛如刀刺,或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脂,此由暴怒抑郁,肝经火邪不能施泄所致。胎前产后俱有之。”可见其发生多由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6.脐疮脐部湿疹称为“脐中出水”,见于清代许克昌《外科证治全5中西医结合诊治湿疹书》:“脐中不痛不肿,甚痒,时流黄水,或浸淫成片。此肠胃积湿,宜服芩连平胃散,外撒三妙散即愈。忌酒、面、生冷、果菜,庶不复发。”此记述包括饮食调护,描述相对完备。·7.肾囊风阴囊湿疹古籍中可见“胞漏疮”“肾囊风”“绣球风”“湿阴疮”之称。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卷七·胞漏疮)云:“此疮乃肝经湿热所致,外胞囊上起窠子作痒,甚则滴水,湿其中衣,久治不痊者,宜服黄芩滑石牵牛大黄甘草木通等剂,以逐其湿,外以鲫鱼散搽之效。”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首先提出“肾囊风”病名,谓:“肾囊风,乃肝经风湿而成,其患作痒,喜浴热汤;甚者疙瘩顽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汤熏洗二次即愈”,对本病的局部形征作了详尽的描述。8.阴湿疮外阴湿疹称“阴湿疮”,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阴湿疮生阴毛之际,如疥如癣,瘙痒难忍,由肾虚风热所致。搽银杏散,初次痛甚,忍之,三日三上,则不痛而全愈矣。”9.风疮肛门湿疹称为“风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曰:“风疳形如风癣,破流黄水,遍体浸淫。由风湿客于谷道也。搽如圣膏。”10.搞疮手足湿疹称“瘑疮”,首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疮候》:“搞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变化生虫,故名。”清代祁坤《外科大成》(卷二·手部)记载日:“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后者较前者有了明确的治疗记载。6···试读结束···...

    2022-07-27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