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云南》刘燕波,王翠岗,周青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美丽云南》

【作 者】刘燕波,王翠岗,周青主编
【页 数】 200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19
【ISBN号】978-7-5482-3750-1
【分 类】地方文化-介绍-云南
【参考文献格式】 刘燕波,王翠岗,周青主编. 美丽云南.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9.

图书目录:

《美丽云南》内容提要:

本书以介绍云南的文化为主线,以展示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主题,介绍了昆明、玉溪、楚雄、大理、丽江、迪庆、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曲靖、昭通这16个地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力图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趣味。

《美丽云南》内容试读

昆明:“春城”

“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 欲把归期卜神语,紫姑灯火正萧条。” 明代杨升

明昆

庵在《春望三绝》中,第一次把昆明叫作 “春城”,昆明“春城”的美誉由此而来。

VA

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

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 年的文明史。约3万年前, 即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

“昆明”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写作“昆” “昆弥”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称,而

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即今日的云南西部、 四川西南部的一个古代民族的族称。“昆明”

作为地名出现,则是在唐代,“武德二年, 于镇置昆明县,盖南接昆明之地, 因此为名”。

此处昆明仍指昆明族,盖汉唐以前, 昆明族大部定居在云南西部地区, 直到南诏、大理国

时期,乌蛮、白蛮兴起, 昆明族居住的地方为乌蛮、白蛮据有, 昆明族才东迁滇中,聚居

于滇池周围。宋宝祐二年(1254年), 元灭大理,在鄯阐设“昆明千户所”, “昆明”开

始作为地名出现,延续至今。

昆明属北纬低纬度亚热带一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

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 年均日照2200 小时左右, 无霜期240天以上。昆明

乃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之地。 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四季如春,年温

差为全国最小,这样的气候特征全球少有。

昆明市中心海拔约1891米。 拱王山马鬃岭为昆明市内最高点, 海拔4247.7米,总体

1

地势北部高,南部低, 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 昆明以湖盆岩溶高原地貌形态为主,

红色山原地貌次之,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2800 米之间。作为云南省省会, 昆明浓缩

了云南的区位优势,是中国面向东南亚、 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

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 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

路”到今天, 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 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

联系的陆路枢纽。

昆明核心文化圈--翠湖片区

昆明市区最美的地方是翠湖。汪曾祺先生在 《翠湖心影》中写道:“翠湖是昆明的眼

睛。”他认为:“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 扬州瘦西

湖。 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

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 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翠湖在城里, 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

心。城中有湖,这在中国,在世界上, 都是不多的。”

翠湖原本与滇池相连,元代以前, 还是一个小港湾。明清两代,昆明市区扩大, 翠湖

被包围在城市之中,成城中一景。其因 “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名“九龙池”。 民

国初,东西长堤建成,把湖一分为四。 湖中有海心亭,西侧有观鱼堂, 东南有水月轩。水

光潋滟,绿树成荫。

翠湖除了一池碧水,四堤繁花, 还有成群结队的红嘴鸥。每年晚秋, 都有上万只红嘴鸥不远万里从西伯利亚飞临昆明, 直到次年的晚春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翠湖对红嘴鸥予以宽厚的接纳,常年保持着款待的热情。 几乎每个昆明人都有在翠湖边喂食海鸥的记忆,或全家出动,或呼朋唤友,或兴师动众, 或独自一人,喂食海鸥,与红嘴鸥嬉戏。 一群群的红嘴鸥对人没有丝毫的畏惧,忽而高飞, 忽而俯冲,争食人们抛来的面包。 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由衷的惊叹赞美声。 人和鸟和谐相处,亲密无间。

美丽云南

翠湖鸥海(高万里摄)

2

城市中心有这样的一个花鸟天堂, 当然是既静谧又热闹,喜气洋洋的。 这里既有在翠湖西边广场放风筝的老人, 也有身穿民族盛装跳着欢乐的烟盒舞的人们, 还有练习着太极和瑜伽的人们。水月轩里每天都有好几场自发的小型音乐会,人们吹拉弹唱, 怡然自得,浑然忘我。翠湖边 上还有很多茶室和咖啡馆, 人们走累了还可以坐下来小憩片刻。翠湖,曾是西南联大不设围墙的校园。当时, 因西南联大的图书馆座位少, 联大的学生多半会到翠湖边的茶馆看书,据说, 在翠湖边喝茶的风气, 就是当年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们所开。

在云南近代的历史上, 翠湖周边有一文一武两所学校,非常著名。 “文”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 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 后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如此, 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 和国元帅的朱德,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 “革命熔炉”。

讲武堂位于翠湖的西侧, 四栋姜黄色的二层建筑互相连接, 建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中间圈起的院子约有一万二千平方米, 显得格外宽阔、有气魄。讲武堂内, 学员课堂、宿舍、食堂、卫生室、 实验室都按照历史原状予以恢复,炮、步、 骑、防化等兵科齐全,并陈列了一些当时的课本、器材、图片。 穿行在讲武堂二楼环廊, 仿佛在阅读一本厚重的民国历史书卷。昆明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图片源自网络)

翠湖南岸是庙宇、祠堂和会馆的汇聚之地。 翠湖北岸则是云南文化教育的圣地。因为 翠湖的风光胜景,明弘治十二年迁建云南贡院于翠湖的北岸一一云南大学。 今日的云南大学校园内还可见到昔日贡院的建筑群落, 此举奠定了翠湖在云南文教中心的地位。

云南大学的主体建筑会泽院后, 有一幢白墙黄瓦、雕梁画栋、 古朴典雅的建筑,即云

南贡院, 是民国以前云南学子们参加乡试的地方。 据明《云南图经志书》载:“公元1453 HAI WI年(即景泰四年), 春会巡抚云南参赞军务都宪钱塘郑公始议立贡院......春成也,为屋若3干区,中为至公堂,其曰受卷,日弥封, 日誊录,日对读,凡四所, 附以厨库而翼于堂之

两院。堂之后有校文之房,窗明几净, 品列为三,相去堂仅两步许.....而总以正门, 题之日贡院,是秋乡试,得士五十有五人。” 贡院是明清两代科举乡试的考场。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则是爱国师生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全国学术活动的中心。 李公朴、朱自清、冯友兰、费孝通、冯至、田汉、吴晗、 严济慈等近百位著名人士在此作过演说。 闻一多先生在此主持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 并发表了著名演说《最后一次演讲》。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 , 由三所高校内迁而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 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后来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 月中旬,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 长沙临时大学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7年8 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 年零11个月。西南联大有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 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 了杰出的贡献。

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后, 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昆明在联大旧址上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84 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