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头里的灵魂pdf电子书高清图解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视觉展示涵盖工具、基础构件、影墙、亭台、桥塔、豪宅等古建筑,营造法式风情;古建筑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入门书籍。

快照182. png

简介

- 18世纪法国传教士书写的美丽中国建筑首次亮相,将18世纪法文原版完全重新翻译,感受深厚的人文历史情怀,探寻传统文化之美。

- 188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彰显中国自古工匠精神!

《木中之魂:中国建筑绘画笔记》是一部描述和介绍中国建筑的绘画手稿。它完成于 18 世纪,作者是一名法国传教士,其姓名和履历均已不复存在。原书分两卷,共188幅画。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建筑工具,砖瓦墙,影壁,亭台楼阁。第二卷主要是关于大型整体建筑结构和住宅的室内装饰和平台。在没有影像的时代,来自西方的传教士(或学者)通过绘画记录了他们所了解的东方世界。通过这些画作,西方世界对古代东方国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此外,书中的才艺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即使只是作为装饰性的绘本,也很漂亮。

编辑推荐

★建筑不仅是固化的音乐,更是整体固化的社会生活——

如果说《建筑法式》中的中国建筑是技术性的,而《元野》中的中国建筑是文学性的,那么《木中之魂:中国建筑绘画笔记》这本书中的中国建筑就是社会科学.从屏风的变化介绍官制和形制规矩,从亭台看“山水”独具中国特色的山水,从内部细节描写社会地位的尺度,从幕后推测统治阶级的信仰塔与平台的关系。理想...

★宏观布局微观细节,真实与虚幻——

工具-砖-墙-屏风-亭-桥-塔;单层-双层-三层住宅-室内-平台。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宏观布局,局部详细描述,各种来源的彩绘数据,全面的绘图信息。画中的建筑与现实与想象并存,从而更能展现“中国建筑”的典型意义和足够的内涵。

★换个角度,感受有趣的时空变化-

今天,我们大量研究和引进“西方建筑”,但在18世纪,繁荣广阔的中国是一个文明世界,一个欧洲人想象的神秘古国。三百年前的作家站在法国看着中国,三百年后的我们站在中国看着他们眼中的自己。感受时间和空间的有趣变化。

★向工匠致敬,向工匠精神致敬——

发现诗意栖息地,享受视觉盛宴,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探索生活与艺术的真谛。

★尊重原作,呈现原汁原味——

本着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翻译过程尽可能保留原著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文明阶段的认知方式差异以及不同的思维范式,以及可能的结果。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和因果关系是不断演变的,发现科学真理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精湛工艺,追求卓越——

双封装框架,四色印刷精美,再现中国古典建筑之美。

关于作者

译者:范东阳,女,1986年出生。城乡规划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法国巴黎城市规划硕士。

隐藏在木材中的灵魂 PDF 预览

目录

翻译顺序

前言

第一卷

1、施工工具/003

2、砖墙/023

3、影壁/049

四个。亭子/065

五桥/125

6、塔/141

第二卷

1、住宅/161

2、内厅/191

3、台湾/205

附:满族八旗军营/223军官居住图

后记/226

原版试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机会将这本十八世纪的书从法文翻译成中文——《论中国建筑》,中文版以《木中之魂:中国建筑》画注为题出版。

两三百年后,如果有人敢写出这么大名鼎鼎的书,那至少是一位栩栩如生、胆大包天的建筑专家。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法国传教士——时空已经消散,专门研究文化艺术史的学者已无他的姓名和履历。皇家园林,应该没有建筑专业背景,少说多想,具有典型的宗教人士谨慎自省的精神……所以,书名如此宏大,并不能体现作者超人的勇气,而是当时的认知条件。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后,中国逐渐出现在欧洲人的眼中。 18世纪,该书成书之时,繁荣辽阔的中国已成为欧洲人想象中的文明世界。但是,受限于距离远、交通危险、纸质媒体少,这个文明国家的信息只能由远方的使者、商人、传教士等原始探险者传播。可以想象,当时的法国人从中国回到欧洲,向同胞讲述了中国建筑,就像今天的宇航员回到地球,向我们介绍了他刚刚飞过的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一样。作者知道山的种类很多,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山,我在月球上呆了这么久,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按照地球人的方式来分类。作者也知道,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月亮。

因此,用西欧18世纪相对成熟的科学思维来理解和分析中国建筑是作者无意识的做法;从建筑上反映中国的全局,是作者对自己和这本书的隐形。书作业。

基于这些原因,本书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彩图来看:资料来源多样,图文信息全面,画中建筑与现实与想象并存.这样才能展示出意义更典型、内涵更充分的“中国建筑”。

中式轴测法和西式透视法同时出现在书中。可以推测,画材是分别由中国和法国画家编撰而成。几张带有汉字的图片(墙壁和屏幕)表明中国画家的工作量最小。一些清晰想象的图画(“表格”)甚至可能是作者自己构思出来的。即使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建筑,也存在真实建筑与抽象类型(“亭台”等)相结合的情况。

2、用作者的话来说:作者试图描述和解释的现象是从多个角度来看的。如果说壮法式的中国建筑是技术性的,而元野是文学性的,那么这本书就是社会科学。与其说作者是在分析中国建筑的“形态”,不如说是在分析中国社会的“形态”。

作者按照线性逻辑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分析架构:从工具-砖-墙-屏-亭-桥-塔;到单层-双层-三层-室内-平台,同时他会从屏风的变化上介绍官方的制度和形式规定,从“山水”中看到独特的中国山水。展馆,并在内部细节中描述了社会地位和交际礼仪。比例,从塔台的关系推测统治阶级的信仰和理想…… (见《听》),在作者眼中,建筑不是固化的音乐,而是整体固化的社会生活。

3、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包含了一些谬误、空白和看似多余的信息。例如,建筑物的分类主要基于个体单元的几何差异(中国建筑的内生逻辑是整体性和关系性的,这里不再赘述);完全忽略了中国建筑的核心——木结构技术的引入,如果真的是《论建筑》,那么专业性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想系统学习《中国建筑》的读者应该选择比较权威的作品)。

作者作为宗教人士,对当时盛行于中国、历史悠久的佛教没有深入的了解,以致不知“塔”形从何而来从,甚至到古欧洲去寻找(其实佛教确实是二十世纪的事,本世纪初才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所以我大胆推测,最后出现的“台湾”部分单凭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可能是作者在有限的经验范围内对宝塔的来源进行了假设,试图从中国历史的源头中寻找种子,确立因果关系。 .但没想到,历史的发展却因为外来文化的介入,而完全获得了新的形式。还有许多其他细节在今天经不起推敲,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十八世纪的欧洲精神——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作者以中国建筑为对象,完成了“收集资料-分类-分析-假设和寻求证据-建立因果关系和解释/怀疑”的全过程。 ——也许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但在300年前,成千上万的欧洲传教士就用这种方法认识了世界上没有科学精神的领土,并很快实现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利用和占有。这本书写完一个世纪后,欧洲正在崛起,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大量引进“西方建筑”......

正如作者在原书开头问的那样:“有必要在欧洲介绍中国建筑吗?”我们还应该问:“今天有必要推出这本书吗?”尤其是当今学界对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深刻认识的时候。系统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细节,而在实践中现代建筑几乎完全吞噬了古建筑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更加认真地对待认知和理解:理解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以及不同文明阶段和不同思维范式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由此了解,我们看到的事实和因果关系在不断演变,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无限的近似。因此,译本也本着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不对上述任何明显的谬误做任何改动,尽可能保留原著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历史时空的陌生与似曾相识。

当然,除了这些抽象的含义,书中的彩绘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哪怕只是作为装饰性的图集,也能激发人们对中国大清帝国繁荣的想象。

三百年前的作者站在法国看中国。我们站在三百年后的中国,用他的眼睛看着自己。知识的整体是各个部分的相互观察、嵌入和耦合,进步是由此引起的反思和重构。希望我的浅薄见解能为不吝啬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一些线索。

感谢和尊敬这位不知名的法国传教士,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017 年 1 月在清华园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