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范永升|(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

【作 者】范永升
【页 数】 884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132-7088-5
【价 格】268.00
【参考文献】 范永升. 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内容提要:

此书稿由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功底深厚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家共同撰写,该书的编写为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治疗提供最新的措施与策略以及治疗方案,并进一步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等,书籍的出版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学中的风湿病专科从业者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对于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风湿病的诊治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较之国内出版的类似的书籍,本书的出版有以下内容和特色:一是从中西医结合诊疗角度进行编写,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风湿病的临床实用性和科学性;二是着重编写风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策略和治疗方案,形成系统性的诊疗措施与方案;三是注重编写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进展,以期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突破与更新。

《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风湿病的中西医病名演变

一、风湿病西医病名的演变

在现代医学中,风湿病是指一类以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等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分类复杂,病种繁多,与免疫、代谢、感染、遗传、退行性变相关,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病包含100多种疾病。198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将这些疾病共分为十大类,这一分类后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十大分类如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如骨关节炎;晶体性和代谢性关节病,如痛风和假性痛风;感染性关节病,如直接感染引起的莱姆病和间接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关节炎;神经相关疾病,如腕管综合征;肿瘤相关疾病,如肺部原发肿瘤引起的骨、关节症状;有关节和骨表现的疾病,如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变形性骨炎、致密性髂骨炎;无关节和骨表现的疾病,如腱鞘炎、筋膜炎、血管舒缩障碍;其他,如纤维肌痛综合征、结节红斑、结节性脂膜炎等。“风湿”一词来自古希腊语“Rhuma”,是流动的意思)。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提出了著名的“体液论”,认为人体生命取决于产生于脑的4种基本体液,即血液、黏液、黄液和黑液;若四种体液异常,则会导致疾病发生;而“风湿”一词描述了因体液异常导致关节等部位疼痛不适这一情况,但其具体定义和临床范围并不明确。此外,该书还描述了涉及关节病变的18种典型表现。1547年,Audrew Boord设想黏液与关节炎形成相关,提出产生于脑的风湿体液是一种黏液,因从脑流至身体下部而导致病变,若关节受累则会出现肿胀、发红、充血。法国人Cuillaume

Baillou(1558一1616年)首次使用“heumatism”命名风湿病,认为其是一组独立的系统性肌肉骨骼疾病。1940年,Bernard Comroe确定了风湿病学家(Rheumatist)的命名。1949年,Joseph

L.Hollander编辑的教材中介绍了风湿病学(Rheumatolog)。l85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Benjamin

Hobson编纂并在上海出版的《医学英华字释》(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可能是现存最早的英汉医学字典,该字典中收录了“rheumatism”“gout”等风湿病相关词汇,分别被翻译为“风湿”和“酒脚风”。1942年,Klemperer把胶原组织存在类纤维化改变的疾病,包括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多动脉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统称为“胶原病”。1952年,William E.Ehrich建议将“胶原病”改名为“结缔组织病”。可见,风湿病概念的提出要远早于胶原病和结缔组织病,胶原病和结缔组织病是根据受累部位命名的。时至今日,风湿病的范围已相当广泛,远远超出了胶原病/结缔组织病的范畴。自身免疫病是指免疫系统对机体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是根据发病机制命名的,其范畴与胶原病/结缔组织病存在交叉,但大多可纳入风湿病范畴。

(一)类风湿关节炎

1880年,法国医生Augustin--Jacob Landre-Beauvais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了首次临床描述,他报

001·●

中西医结合临床风湿病学》净

告了9例女性患者,这些患者以手指和腕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并逐渐出现肘、膝、足等部位的关节症状。Landre--Beauvais认为这些患者患有一种与痛风不同的疾病,并称之为“原发性衰弱型痛风(primary asthenic gout)”。他认为,真正的痛风通常发生于强壮和富裕的人群,而“原发性虚弱”导致该病的发生,且该病发生与贫穷有关。l819年,Benjamin C.Brodie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他强调了其典型的慢性进程,指出病变不限于关节,滑囊和腱鞘也可能受侵犯,并首次认识到滑膜炎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第一个真正将类风湿关节炎从痛风中区分出来的是英国医生Alfred Baring Garrod。1847年,Alfred证实了痛风患者血液中含有高水平尿酸,而有些被诊断为“痛风”的患者体内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他把这部分患者所患的疾病重新命名为“风湿性痛风(rheumatic gout)”。直到1890年,Alfred的第四个儿子Archibald Garrod才确立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这一疾病名称2。他后来解释道:“…大多数所谓的‘风湿性痛风’与真正的痛风和真正的风湿病均不相关,它们有各自独立的病理基础…;假如情况果真如此,那么‘风湿性痛风’这个名词则是双重错误…我提出‘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名称,它不会引起任何误会,而且提示该病是具有风湿性疾病的一些外在特征的关节炎或关节病。”1922年,英国卫生部批准类风湿关节炎作为正式命名,而美国风湿病学会则在1941年才采用了这一命名。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西方医学之父Hippocrates描述了一种他称为“herpes esthiomenos'”的皮肤溃疡,这被认为是对红斑狼疮皮肤病变的最早描述。“lupus”一词源自拉丁文,是狼的意思,最早出现于l0世纪的英国文学中。直到19世纪,lupus才被Herbernus用来描述一种严重的貌似被狼咬过的皮肤病。Robert

William(1757一1812年)将面部皮肤的破坏性、遗疡性疾病定义为lupus。1846年,Ferdinand von

Hebra描述了一种“主要发生在面部、脸颊和鼻部,呈蝴蝶状分布”的皮疹,并分别用“Seborrhea

Congestiva'”和“butterfly simile”来描述圆盘状皮疹和颊部皮疹。l85l年,Pierre A.Cazenave将一种可能是盘状红斑狼疮的皮肤病命名为红斑狼疮。l872年,Moritz Kaposi提出狼疮不仅仅有皮肤表现,还会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炎等全身症状。1895年至1904年,William Osler诊断了29例红斑性疾病,并指出,该病不仅表现为皮肤红斑、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还可以导致肺脏、肾脏和心脏受损,并将其命名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千燥综合征

1888年,波兰外科医生Hadden首次描述了1例同时有口腔干燥和泪液缺乏的患者。1892年,

Mikulicz报告了1例泪腺、下颌腺和腮腺肿大患者,该患者的腮腺活检组织中显示有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此后泪腺和睡液腺的肿大被称为“Mikulicz病”。1927年,Houwer首次强调了丝状角膜炎与关节炎之间的联系。1933年,瑞典眼科医师Sjogrer描写了19例干燥性角结膜炎患者,其中13例合并关节炎。尽管当时他未对这类疾病进行命名,但他不仅认识到本病是一种系统性全身性的疾病,而且首先系统而详细地描述了该病的眼部病变并提议将丝状角膜炎这一术语改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故此后该病被命名为Sjogren综合征。1953年,Morgan和Castleman指出,Mikulicz病和

Sjogren综合征属同一种疾病。1965年,Bloh等人基于大样本病例分析,首先提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这一概念,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等,且发现该病与淋巴瘤有一定的联系。

(四)硬皮病

Hippocrates首次描述了硬皮病相关的皮肤病变,指出在一些皮肤紧张、干燥、变硬的人中,这种疾病最终导致无汗。l8世纪初期,意大利医生Carlo Curzio最早详细描述了这种疾病。他将患者的症状描述为坚硬的木头样皮肤。1836年,Giovambattista Fantonetti首次以“硬皮病

●·002

《《《第一章导论

(Scleroderma)”命名此种疾病,指出该病由于皮肤绷紧造成关节活动范围减少,并伴有皮肤颜色深暗且呈皮革样的表现4.1945年,Robert H.Goetz首次将硬皮病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进行描述,并提出用进行性系统性硬化命名该病,以强调这种疾病全身性、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后来鉴于本病可以平稳控制,修饰词“进行性”被删除。

(五)强直性脊柱炎

1559年,帕多瓦大学的助理研究员Realdo Colombo描述了脊柱疾病的骨骼病变,这是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病变首次出现于公开医学文献中。1693年,爱尔兰医生Bernard Connor通过研究法国墓地出土的骨骼,首次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学改变,并提出男性患者可能因肋骨关节融合而呼吸困难,同时脊柱融合导致脊柱难以转动和弯曲。俄国神经病学家Vladimir von Bechterev(1857一1927年)基于3位患者的一系列病史,提出椎骨的慢性炎症过程导致僵硬、骨融合和脊髓病,并推测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遗传素质和创伤后脑病。同时期的Adof Strumpell和Pierre Marie不同意他的看法,他们认为脊柱炎是有别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风湿性疾病,致病的重要因素既非创伤、也非遗传。强直性脊柱炎曾被称为“Von Bechterew病”“Marie--strimpell病”“类风湿性脊柱炎”[)。1904年德国病理学家Eugen Frankel首次将该病称为“强直性脊柱炎”。直到196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决定采用“强直性脊柱炎”的命名取代“类风湿性脊柱炎”。

(六)银屑病

在古代西方,银屑病与麻风病和其他炎症性皮肤病经常被混为一谈,并且这种混乱持续了几个世纪。1世纪的罗马帝国期间,Cornelius Celsus首次描述了银屑病,但当时他认为,这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脓疱疮。Galen(131一201年)首次使用术语“psoriasis'”描述了眼睑和阴囊部位的瘙痒性鳞屑状病变。英国医生Robert Willan(1757一1812年)成为第一位明确定义与银屑病有关病变的医生。他注意到这种疾病从膝盖和肘部开始,逐渐累及头皮、手指和脚趾;还描述了不同形式的银屑病:Guttata,Diffusa,Gyrata,Palmaria,Unguium,Inveterata。l841年,Ferdinand von Hebra在改进Robert Willan关于皮肤病的术语和分类的过程中,明确将银屑病从麻风病中分离出来。1818年,Jean-Louis Alibert提出银屑病与关节疾病之间的关联性。l860年,Pierre Bazin首创“银屑病关节炎(arthritic psoriasis)”这一病名o。

(七)白塞病

关于白塞病最早的描述可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Hippocrates在他的《流行病》一书中描述了种流行于小亚细亚的疾病,特点为“口腔溃疡”“生殖器炎性渗出”“眼部持续炎症”,以及“皮肤大疱疹性病变”,但他仅仅提到这些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未进行定名。直到1936年,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ulasi Behget首次系统描述了这一类疾病,提出了口腔溃疡、生殖器遗疡和眼炎三联征。为纪念这位医生,此后该病被称为“Behcet综合征”。此外,因白塞病过去盛行于丝绸之路沿路一带,尤其是土耳其,而在北美和北欧国家其发病率要低得多,故也曾被称为“丝绸之路病”[)。(八)痛风

痛风(gout)源于拉丁文“guta”,意指痛风性体液的异常流动,在中世纪和希腊语“podagra为同义词,“podagra”指足痛风,“gonagra”指膝痛风,“chiagra”指腕痛风。Hippocrates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描述了5个与痛风有关的关节病变,认为该病主要发生于性成熟的男性,podagra最常见,疼痛固定在足趾而不致命,暴饮暴食与纵欲过度易引起痛风急性发作。但是,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痛风与其他关节炎混杂在一起。英国的Thomas Sydenham(1624一1689年)首次开始区分风湿病中不同疾病的尝试,他从“痛风”中区分出一种主要发生于青壮年人的急性热性多关

003·●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