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新论》张其成|(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阴阳新论》

【作 者】张其成
【丛书名】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页 数】 224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7.02
【ISBN号】978-7-5132-3757-8
【分 类】阴阳(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张其成. 中医阴阳新论.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02.

图书目录:

《中医阴阳新论》内容提要:

本书分三篇。上篇集中讨论中医阴阳的本质及数学特性 ; 中篇讨论阴阳的相互关系和扶阳与滋阴学派之争的问题 ; 下篇主要讨论与阴阳相关的三个重要概念 —— 气、四象和五行, 及其与阴阳的关系。

《中医阴阳新论》内容试读

G色绪论

绪论

阴阳是中医最基础的概念,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其论养生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又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其论人体,则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论诊法,则曰:“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素问·脉要精微论》)又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素问·阴阳别论》)其论治法,则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素问·标本病传

论》)凡此种种,皆以辨别阴阳为中医之根本。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开篇即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又日:“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因此,可以毫

不夸张地说,整个《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和构建于其上的经典中医

体系,正是用阴阳来“纲纪万物”的,从天时变化、天人关系,人之生理、病理、藏象、经络,诊法、治则、药物,乃至针灸取穴等,可谓一以贯之。

从《内经》时代起,直到清朝末年的几千年里,阴阳五行学说一直被当作中医理论理所当然的基础,从未遭到怀疑。然而,近代以来,这一基础却遭到许多学者的怀疑和批评,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皆有相关的论述。梁启超曾于1923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论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1日

中医阴阳新论

一文,开篇即曰:“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天,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此后,章太炎先生于1926年在《医界春秋》上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全面否定五行学说。章氏认为,五脏“分配五行,本非诊治的术,故随其类似,悉可比附…今人拘滞

一义,辗转推演于藏象病候,若皆言之成理,实则了无所当,是亦可以已矣”。余云岫指出:“凡吾国一切学术,皆蒙阴阳之毒;一切迷信拘牵,皆受阴阳五行之弊。邪说之宜摈也久矣!”①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批评,引发了中医学界激烈的争论。据沈伟东统计,从民国创立,到抗战爆发之间的20余年里,关于阴阳五行、运气学说存废之争的论文,仅上海地区出版的中医药期刊发表的论文就有360余篇,见于20多种刊物,其中著名的期刊有《医界春秋》《中医杂志》《中医世界》等②。支持者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精华与生命力所在,应该继承和发扬;反对者则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糟粕,应该批判与废弃。这场论争一直持续到现在,仍无定论。

不过,无论支持者或者反对者,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不深人理解阴阳学说,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经典中医的理论内涵。如果能够弄清阴阳学说及其内在问题,那么架构于其上的整个中医理论,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近年来,关于中医阴阳的本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甚夥,不能一一枚举。我们把这些研究大致分为如下三个方面,并分别讨论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阴阳的本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中医阴阳的本质问题研究众多,主要有如下

①余云岫,恽铁樵著;周鸿飞点校,《灵素商兑》与《群经见智录》[M]·北京:学苑

出版社,2007:7.

②沈伟东.中医往事:1910~1940,民国中医期刊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31-32.

2

6色绪论

四个方面。

(一)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寻找阴阳的物质基础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现代生物学的方法,从人体内部寻找到一些类似“阳物质”或“阴物质”的成分。一旦这些成分被确认,中医的所谓阳虚证、阴虚证的本质就可以归结为特定物质的减少或者增多:当“阳物质”在人体的比例低于正常值时,患者出现阳虚症状;当“阳物质”在人体的比例高于正常值时,人体出现阳盛的症状;当“阴物质”在人体的比例低于正常值时,患者出现阴虚症状;当“阴物质”在人体的比例高于正常值时,人体出现阴盛的症状①。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1.环核苷酸与阴阳。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根据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这一对环核苷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拮抗、相互依存作用,提出cGMP和cAMP是中医阴阳的物质基础,并认为cAMP升高为阳,cGMP升高为阴②。此后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多数报道显示,cAMP升高为阳,但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意见③。

2.核酸与阴阳。核酸的传递复制调节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基础。近年的研究发现阴阳的调节与核酸代谢有内在联系。如上海中医学院的动物实验表明:助阳药物能使阳虚动物肝、脾核酸含量上升,肝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上升,并有保护阳虚动物的肝细胞及脾脏淋巴细胞的作用。滋阴药能使阴虚动物的肝、脾核酸合成率下降;反之,肝脏核酸合成率降低时,滋阴药又可使之升高,并能使降低的肝糖原上升④。

①沈自尹,中医理论现代研究[M们·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

②郑广华,张善徽,阴阳学说与环核苷酸[J]·自然杂志,1980,2(4):208-812.

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9:22.

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9:23.

3

中医阴阳新论

3.前列腺素与阴阳。有学者指出,人体前列腺素中的血栓素(TXA2)

与前列环素(PGL2)也能产生类似cAMP和cGMP的拮抗作用。其中血栓素

(TXA2)激发血小板凝固形成血栓,成为主动脉硬化的始动因子,而前列环

素(PGL2)的作用则是防止血栓的形成。两者也构成一对阴阳关系①。

4.人体微量元素与阴阳。敖宁建等提出“锌-铁阴阳论”,认为中医阴

阳证是微观物质运动的宏观表现形式,这些微观物质是以锌(Z)和铁

(Fe)为代表的化学元素,其中Zn代表阴,Fe代表阳,人体中Zn与Fe的比例代表阴阳的平衡关系,Zn与Fe比例的变化,以及Zn和Fe总量的变化,导致人体健康状况与体质的变化②。

我们认为,此类研究对加深中医对人体阴阳物质基础的认识有帮助,但不可以把阴阳的本质简单地等同于其物质基础。

(二)从人体生命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寻找阴阳关系

我们知道,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凡对立统一的属性、过程、现象皆可以构成阴阳关系。故相对而言,从人体生命中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寻找阴阳关系,此类研究更接近中医阴阳的本质。其中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人体内分泌调节的阴阳关系。人体的内分泌调节,往往不是由单一的激素来完成,而是通过激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调节而实现平衡的。如利尿与抗利尿、胰岛素与高血糖素、蛋白分解与蛋白合成等。这些对立统一的过程,皆属于中医的阴阳关系③。

2。神经系统中的阴阳关系。如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在各种组织器官上作用的对立表现。杨氏等对87例溃疡病胃大部切除术患者在手术

①李芳生,中医阴阳学说的分子基础[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56-157.

②敖宁建,中医阴阳证的本质[J].亚太传统医药,2007(7):30-35.

③沈自尹.中医理论现代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

6品绪论

前后进行了中医辨证和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测定,发现阴虚型与交感反应型的指标变化趋向一致,阳虚型与副交感反应型的指标变化趋向一致①。

3.机体氧化平衡中的阴阳关系。余文静等通过对中医阴阳平衡与机体氧化还原态平衡关系的对比,认为“机体氧化还原态平衡可能是人体阴阳平衡的客观反映”②。

我们认为,这类研究比较符合中医阴阳的本质,但偏于狭隘。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可以用于解释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一个学说(所谓“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天地间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也可以用阴阳来解释。试图把阴阳的本质归结为人体内的某些具体物质或者某些过程,其理解过于狭隘。

(三)从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角度出发,探求阴阳的本质祝世讷先生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指出③,“根据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和已有研究,可把阴阳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中统一的物质、能量、信息运化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过程流。…‘阴阳失调’是这两种过程流的运化机制、运化状态及相互作用机制和关系的异常,失去的是‘调’‘和’,无法理解为多了或少了什么‘阴物质’或‘阳物质’;其具体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性质因素的交互作用,无法归结为一种或两种特异性物质成分的增减或其比值的改变”。

王强等从信息论的角度指出,“阴阳的本质是信息态的存在”,“具有不确定性、间接性、随机性的信息关系”④。

杨武功等认为,“阴阳的本质是能量状态的分界。低能量状态为阴,高能

①杨蓁,张伯讷,柯雪帆,等。对“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本质的研究[J]·上海中医

药杂志,1981(8):41.

②余文静,李著华,中医阴阳平衡与机体氧化还原态平衡关系的初探[J]·湖北:时珍

国医国药,2010,11,(21):2963-2965.

③祝世讷.阴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1):2-6

④王强,辛国芳.阴阳的本质是信息态的存在[J]·中国医药学报,1996(5):19-21.

5日

中医阴阳新论

量状态为阳。按能量状态的分界能很好地解释有关阴阳的问题”①」

我们认为,从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角度出发,探求阴阳的本质是

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或许能够为中医的发展提供参考,甚至有可能将中医基础理论架构在比较坚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应该注意到,此类研究往往缺乏对中医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

(四)利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思辨的方法,探求阴阳的本质当前学术界也有不少人利用文献研究和逻辑思辨的方法,探求阴阳的本质。此类研究数量甚多,良莠不齐,兹略举数则。

杨学鹏系统梳理了阴阳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源流,并指出阴阳有三大“根系”:①“阴阳是实体”,而且是“具有对立关系的实体”。如日月、天地、水火等。②阴阳是气,如阴气、阳气、湿气、燥气、寒气、热气皆可以分阴阳。

③“阴阳是事物的属性”。并指出“中医临床诊断以体征和症状的阴阳属性为根据,中医阴阳学说的实用性模型主要源于阴阳的属性根系”“阴阳的量的属性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②。杨氏之说,可谓有见。杨氏《阴阳一气与变量》中尚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在后面的论文中我们将进一步介绍。

刘氏认为,“阴与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部位概念;而阴气与阳气,则是指的这两个不同部位之间的一对运动方向相反的‘气’:在外的阳气,向内流入;而起于内的阴气,向外流出”③。我们认为,此说把阴阳定义为“一对相对而言的部位概念”,过于狭隘。

陈氏认为,“阳即阳经之卫气,阴即五脏之卫气(即脏气)”,并认为此解释“从根本上指明了阴阳的确切意义,以其理解《黄帝内经》思想,其中

①杨武功,杨滨.中医阴阳的物理本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3):53-54

②杨学鹏.阴阳一气与变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8-30,49

③刘宝义,阴阳五行原理与藏象经络实质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1.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