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王文月,葛立群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

【作 者】王文月,葛立群编著
【丛书名】《农业农村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重大问题研究》丛书
【页 数】 136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189-5241-0
【价 格】46.00
【分 类】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王文月,葛立群编著.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内容提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一书深入解读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战略,从创新科技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提高生产者素质、提高科技产出率和应用率等方面,提出了农业农村产业经济科技创新战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带动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同等内容进行部署。强调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问题,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如何依托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以产业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成为中国农业农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着力推动质量兴农,亟须通过科技创新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也面临着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有效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

一、质量兴农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供给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农业在提质方面存在几点问题:从品种来看,多而不优,与真正优质化、多样化、个性化、高端的农产品生产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农产品安全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但由于有些生产者使用违禁农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还时有发生:从产业来看,大而不强,中国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进口仍在不断增加,农业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力推进提高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水平,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农业供给高质量的终端产品

二、质量兴农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综合效益的关键举措

面对农业资源透支,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业态单一,产业链、价值链仍需延长拓展等问题,中国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要借助基因编辑、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与智能技术的融入,加速种业科技研发;借助高效分离、物性修饰、超微粉碎、非热加工、蛋白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食品等现代食品绿色加工与低碳制造技术的创新发展,驱动食品产业向营养与健康方向快速发展:借助融合生物和农艺技术,集成先进设计、制造与智能控制、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装备,加强智能农机的研发,实现其安全可靠、自动高效、精准智能,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综合效益。

第二节全力确保绿色兴农,迫切需要以创新为动力走农业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近年来,随着绿色生态理念深人人心,农业农村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传

-2-

第一章研究背景

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而环境绿色化、产品绿色化已成为推进农业农村绿

色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把“生态+”理论和创新成果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实践中,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一、绿色兴农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农业污染问题。2013年中国重点污染物源总氨和总磷排放量为638.2万吨和59.1万吨,来自农业源的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是441.9万吨和47.9万吨,占比高达69.18%和81.04%。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实施绿色兴农,大力推进化学肥料和农药减量使用、完善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实施精确施肥;推进绿色防控,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绿色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

二、绿色兴农是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空气、水、土壤污染均有出现。虽然各地治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但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农村污水不处理或不达标排放,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到2016年年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2%,威胁饮用水安全:部分

大型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处理不达标排放,水库、水塘养鱼也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必须通过绿色兴农,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资源循环发展和有机耦合,完善生态循环体系,推广新型的生态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及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研发,提高其利用率,推动废弃物利用的

-3-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产业科技创新研究

转型升级:抓好养殖业清洁化生产,提高畜禽养殖污染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第三节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待注人创新要素盘活经济活力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转型升级,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更好地整合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造力、竞争力,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传统发展动能,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产业兴旺提供动力支撑;有助于发挥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带动更多资源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契合,城乡资源要素有机统合,农业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有机整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面貌,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罕见的大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农业资源看,增长的空间潜力

十分有限,而且部分农业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枯竭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农民收入看,由于家庭分散经营导致的原料成本抬升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影响,农民收益持续增长有限、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显著趋缓、转移性收人减少等因素影响,农业保持快速增长面临极大挑战。创新驱动

-4-

第一章研究背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管理、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不断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利于不断扩大农村就业及产业规模,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现有人员结构,促进农业农村的持续繁荣及稳定。

二、创新驱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顺应新时代国内外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

从国际层面看,产业融合日渐成为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驱动并不断融合基础上的新型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正带动社会经济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不同产业、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步伐不断加快,产业边界日渐模糊,全世界已几乎找不到一个产业在不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情况下实现快速发展。从国内层面看,新常态和新要求下,中国产业结构正进行深度优化调整,产业发展与国际接轨、跨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空前加快,以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为突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崛起。在科技创新及产业融合理念的先导性作用下,“互联网+”“众筹”“创客”等新概念迭出,其背后无不是一个又

一个崭新的产业形态和巨大活跃的发展空间。

-5-

第二章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历程

根据中国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数据,将中国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起步、加速、攻坚、提升和超越5个历史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农业产值、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补贴等均呈现不同的特点。

一、起步阶段(1978一1991年)

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此时农业产业发展侧重于提高产量以解决“温饱”问题,确保粮食供应,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44624.3万吨,年均增长3.2%,高于前26年1.4个百分点。而在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人均占有量也得以提升之后,农产品逐步“过剩”,出现“卖难”问题。伴随着新技术新产业变革,“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因而,通过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来促进农产品供给的增加,需求也随之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因此,虽然农产品产量在大幅增加,但不足以引起价格的下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变化成正比。此时农业补贴以生产资料补贴为主,同时对城镇居民进行了粮食补贴。这一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值逐年下降,牧业产值逐年上升,对肉类的需求增强,畜产品消费增加,中国进入了新的食物消费阶段:种植结构还没有向以高附加值产品为发展方向的新的农业结构方向迈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播种面积的75%以上。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国家鼓励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允许农民和乡镇企业到小城镇兴办第三产业等政策措施的出台,为农民利用剩余劳动时间发展农村传统第三产业创造了相对宽松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