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任光霞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作 者】任光霞著
【页 数】 131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20.08
【ISBN号】978-7-206-17406-3
【分 类】小学语文课-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任光霞著.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0.08.

图书目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课堂与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其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本书从小学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出发,重点研究语文常规规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等,同时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的综合性教学提出了见解。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内容试读

1小学语文课程

1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继续实施母语教育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1.1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1.1语文课程

1.1.1.1语文的含义

“语文”这一概念的含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为“语言文字”,有的理解为“语言文章”,还有的理解为“语言文学”甚至“语言文化”,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面上看,这种种解释在“语言”这一点上是有着共识的,其分歧主要在对“文”的理解上,似乎只是一字之差,但实际上与语文的本质相去甚远。

要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得追溯“语文”始用之时。这一名称最早见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的中小学课本。对此,曾经主持过这项工作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过几次权威性的阐释。他在1962年的

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简明扼要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含义。

一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1.1.1.2课程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此处“课程”的意思即以一定程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

一词,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这里的“课程”已有课业、进程的意思。

在国外,“课程”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当前,国内对课程普遍认同的定义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1.1.1.3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

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它包含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如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如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规校风以及融洽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在学习中侧重第一部分的内容。

1.1.2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

1小学语文课程

1.1.2.1工具性

1.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多方面的交际,如面谈、打电话、写信、发表文章等,种种交际方式都离不开“语文”这个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可以逐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使日常交际更顺畅、更有效地进行。

2.语文是拓展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思维主要依凭语言进行,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力的强弱,思维的发展势必会促进智力的开发:而思维的发展又必须借助语言的训练。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也就是进行思维训练,其结果必然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教学语文,就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掌握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

早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古人就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讲述部族的历史和传授生活经验。文字出现后,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共同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优秀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从而为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为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看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语文永远都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

4.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各门课程的学习,都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听说读写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缺乏识字、释词、阅读、概括等能力,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自然及其他课本中的知识。例如对“增加了”“增加到”的理解。因此,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基础课程的话,那么,语文课程便是基础的基础。学生学习语文,不仅可以增强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才干。

1.1.2.2人文性

语文是工具,不过它和锄头、刨子等其他工具又有不同,它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人们为了抒发某种情意,或仰天呼叫,或低头自语,或吟诗作赋,

一3一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或书写日记,这种种表情达意的方式都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的。这种凭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正是语文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语文,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

语文融合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权力意识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仅就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讴歌维护人的尊严、探索人生意义,追求人生价值、热爱平凡生活的精神:

②肯定人的理想、才能、智慧、体魄、力量,反映的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③赞美善良、诚实、纯朴,有责任感、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高尚品格:

④表现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赞扬关心他人,同情弱小、乐于助人的博爱精神。

2.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语文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7)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

(9)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这些内容,主要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规定学生应达到的语文素养目标,实质上也是指学生应达到的人文素养目标。

3.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培养健全人格。

人文情怀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又是潜移默化的。学习语

-4

1小学语文课程

言的过程,也是人的生命、心灵、精神律动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绝不仅仅是概念的分析,也不仅仅是工具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所以说其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1.2.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受到感染,得到启迪,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熏陶和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由此而构筑起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总之,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1.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课程纲要”,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制定的,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材和教学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已于1950年、1956年、1963年、1978年、1992年、2001年、2011年颁布了八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标准):其中,2001年7月,国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11月,国家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

5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1.编写教材的依据

语文教材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9条建议,涵盖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形式等,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新要求。

2.教师教学的准则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若干条建议,既有总的教学建议,又有具体教学实施方法建议,涵盖了语文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

3.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

《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有总目标也有阶段目标。这既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标准,同时也是考核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的标准,其具有很强的甄别鉴定功能。

1.2.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词属于外来词,通常指思想,相当于汉语中的“观念”一词。“基本理念”的大意是“基本思想”,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还蕴含有“原则性要求”之意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2.2.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在理解这一基本理念时,必须把握三点:

1.语文教学对象的全体性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不是为少数尖子学生设计的。例如,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情感作为首要目的,使爱国主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