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杨成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

【作 者】杨成著
【页 数】 218
【出版社】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2022.07
【ISBN号】978-7-5482-4673-2
【价 格】52.00
【分 类】作文课-教学研究-小学
【参考文献】 杨成著. 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22.07.

图书目录:

《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内容提要:

《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内容试读

第一节国内外习作教学现状

由于文化背景与民族特性等多方面原因,世界各国对于作文教学的观念、方法也迥然不同。

首先,国外作文教学注重实践与开放性。作文不要求当堂完成,而是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有思考、有生长,获得能力的提升。

日本“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倡导者小砂丘忠义在《我之作文生活》中也提到:“文之法不应仅在学校里、在作文课上进行。我认为作文之法首先是作为生活的个人对个体的自觉,这样,地理、历史、理科等所有学科都是通往作文之法之路程。”①可以看出,小砂丘忠义倡导作文就是“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真实地反映生活。

留美作家、原金盾出版社图书编辑、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文教

师,在亚特兰大生活多年的张秀丽在《ELA:美国小学的写作课》中,记录了

她女儿在美国上ELA(English Language Art的简称,即英语语言艺术课),即写作课的经历,对于初到美国,存在语言障碍的学生,美国教师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学生喜欢的冰激凌入手,并借助“人类共同语”一画画、打手势、做动作等,帮助她的女儿交流,并从认识单词到词组、句子,逐步激发她的女儿接受自己。她说,在她女儿上五年级写议论文《如何看待狗拉雪橇》时,老师又建议,可以去访问相关人士,调查不同群体的态度、看法,尝试针对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作文时,可以使用上网查资料等多种学习方

①转引自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

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

式,找寻并借鉴阅读材料中的论据印证自己的观点。①

其次,国外作文教学强调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事实告诉我们,在注重知识培养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充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美国是一个推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彰显个性的国家。想象力的培养贯穿孩子的一生。所以,在美国的语言课程中,对作文考试没有严格的写作风格和具体要求。如以“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样生活?”“假若你可以变换性别,你觉得你的生活会有哪些最主要的变化,你会生活得更好吗?为什么?”“假若你的房子即将被地震毁坏,你有机会只能保存一件物品,你会保存什么?为什么?”“假若你被推选为你们学校的校长,让你制定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的10条规则,你会制定哪10条,为什么?”“假若某基金会聘请你担任顾问,他们希望用200亿美元拯救全世界,你觉得最好的拯救计划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等为考试作文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事件及历史事件的评价,需要学生在调查、思考、实践中认知。英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也十分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在下笔成文前,都要求学生先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从说到写,再从写到说。

相反,我国的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多年,作文过于强调思想内容,忽视对学生想象能力、思维拓展,以及生活实用性、兴趣的培养。受这种导向影响,学校作文教学直指分数,教师局限于教材,过度讲解,学生缺乏从自我认知、思考、实践到发展能力的过程。

第二节新视域下习作教学发展样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域”指“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泛指某种范围”等。②所谓“视域”,从狭义上看,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因而它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它是有限的。“视域”又可以说是开放无限的,因为随着主体的运动,“视域”可以随意地延伸;从广义上说,感知、想象、感受、直

①引述自张秀丽《ELA:美国小学的写作课》,《美文》(上半月)2020年第2期,第

99~101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8,第1605页。

2

绪论

观、判断等意识行为都具有自己的“视域”,即视力范围。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新视域,是站在教学的角度,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习作教学也应随之而延伸、变化。

一、时代发展促使语言功用拓展

古人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①在人类各种智力中,语言智力被列为第一智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个人的话语能力的直接体现,是人的认知力、思维力、逻辑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的综合体现。语言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部分,正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当代社会,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迅速,社会发展空前巨变。②语言文字别开生面,语言功能空前拓展,语言生活迅速变革。语言文字的表达、接受、存储、处理、传输、表现等方式都有了新样态。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当代社会人才所应必备的能力。所以说,语言表达能力在当代社会极为重要。中小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关系到中华语言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

为此,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习作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体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至第三学段(1~6年级)中要求,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

①(汉)司马迁:《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卷七十六。

②赵世举:《语言文字事业要有新发展新开拓》,《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7日。

③教育部国家语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2017年1月18日。

3

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

高形象思维能力。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2003年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2017年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是: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等。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选择性必修课程,即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如必修课程(8学分)中的“语文积累、梳理与探究(1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分),选择性必修(6学分)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②

三、新中高考导向的变化

从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8套试卷③来看,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考生德智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后简称“课程标准”。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③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

4

绪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并且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

如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

【作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敬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

又如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

【作文题目】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引导考生要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

5

新视域下小学习作“生长点”

再如全国新高考I卷:

【作文题目】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从以上列举可见:新高考作文注重“学科融合,立德树人”“文化浸润,古今贯通”“全面发展,整体渗透”。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1题是对考生应用写

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

注重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教育部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谢维和认为,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体现了语文人文主题和知识能力的融合,做到了思想性和专业性的统一。体现了高考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高等教育选材相结合①

在当前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及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中考作文命题方向也随之发生较大改变

如,2021年上海中考试题:

①专家评高考语文试题:《难度合理平稳考察全面平衡》,中华网新闻,2021年6月7日。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