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时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教育学》

【作 者】时伟主编
【页 数】 369
【出版社】 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20.02
【ISBN号】978-7-5664-1988-0
【价 格】59.00
【分 类】小学教育-教育学-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材
【参考文献】 时伟主编. 教育学. 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 2020.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教育学》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分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德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与法规”等十三章内容,每一章分“名家名言”“知识体系”“正文”“知识窗”“复习思考题”“拓展阅读”等版块。

《教育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藏性与理性之间界定,教育学更多的是一个理性的世界,省中惨透看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想,包含着散育概念、教育吴系、教育人物、教育事件。走进这个理性世界,可以获得教育知识,提升教育能力,培养教育情怀。毒一个志在教育的人都需要探究教育学这个理性世界。在学司教育学之前,人们不禁会问:教育学为何物?源自何处?去向哪里?教育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么学司救育学?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不仅能解惑,更能走进狗丽多彩的教育王田。

器°知识体系

教育学的词

语演变

教育学的产

教育学的萌

生与发展

芽阶段

教育学的产

教育学的独立

生与发展

阶段

教育学的发

教育学的产生

展阶段

与发展

观察法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调查法

教育学的研究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对象与方法

历史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三论法

名家名言

海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是教育人的事业。

一卢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

申涵煜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何为教育学?当前在我国教育学界,人们的观点还存在一些分歧。国人对于教育学这门学科内涵的界定更多地借鉴了外国专家的学术观点,从而导致教育学科内涵的认识纷繁多样。因而,我们需要对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更加明确教育科学之内涵。

一、教育学的词语演变

在西方,教育学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希腊语的“padagogue”,这个词语是由希腊语的两个词“pad”和“agogie'”演化而来的。Padagogue在希腊语中的原意是教仆的意思。在古希腊,教育被奴隶主垄断,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些负责陪送奴隶主子弟往返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材料的奴隶即为padagogue。因而,起初padagogue即为关照、照看、监护、管理和教育儿童的学问。在教育尚处于萌芽和经验阶段,作为总结教育经验、具有一定理论体系的教育学是不可能出现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在一起。①到了近代,教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英国哲学家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名为《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文章,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并将其与其他学科并列。②他把教师的知识和教授的学问纳入近代学术体系。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在此书中,他将教育学科视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的学科。③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他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①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写就的,他被誉

①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一2。

②张道祥.当代普通教育学[M门.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7。

③李尚卫,吴天武.普通教育学[M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④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数育学讲授纲要[M门.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07.

教育学

4

JIAOYUXUE

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包括康德、特拉普等人在内,他们“抛弃”了教育小说、随笔或政论,开始向学科性的教育知识体系过渡。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包括法国教育家朱利安、英国教育家贝恩、德国教育家格赖弗林、美国教育家孟禄、瑞士教育家克拉帕雷德等人都提出了教育学和教育学科的概念。因而,当前我们界定“教育学”或者说“教育科学”这个词为所有研究教育的学科体系,是比较符合的。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到底何为教育学?简言之,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规律的探究和揭示,都是为了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对教育经验的科学概括。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壮大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等一系列漫长的历史阶段,有着其自身的诞生、发展过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

自有人类,便有教育。自有教育活动,便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教育思想也就逐渐丰富起来。教育学独立之前的漫长历史过程都可以称作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或者叫作前教育学阶段。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这一阶段在我国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即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经历了约2500年。

(1)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大约30岁时开始私人讲学,生平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孔子一生弟子众多,有三千多人,身通六艺者七

十有二。他还整理、编订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化典籍,教育弟子。其言论在他去世后,由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辑录而成《论语》一书,也记载了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专门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儒家经典之一。

第一,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即开展教育,不分贵贱、贫富、等级、种类、国别。这个办学方针一直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性的进步。

春秋以前的王宫之学是专为王公贵族的子弟而设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孔

5

第一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JIAOYUXUE

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吸收门徒,“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海焉”。意思是,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十条干牛肉作为师生见面礼,就可以做他的学生了。所以他的弟子来源广、分布散,来自齐、鲁、宋、魏、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较广;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且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当然,也有贵族出身的,如司马牛、南宫敬叔、孟懿子等;也有个别商人出身的,如子贡。

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是其开放包容的教育艺术的体现,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满足平民受教育的愿望,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受教育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在《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缺点等都了如指掌,仅用一两个字就可以概括了某个弟子的特点。“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磨”。在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装知识窗口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资料来源:https:/baike..so.com/doc/3321817-3498673.html

孔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培养出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其中杰出的有十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其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第三,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还要早很多年。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他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

教育学

6

JIAOYUXUE

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必须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

三”。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思考基础之上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这种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问题,并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主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上;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从而扩大认识范围。①孔子循循善诱、启发诱导,使他的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进步,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第四,学思结合。

孔子注重“学而知之”,强调获得前人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特别是古代文化知识、政治知识等,提出了“博学以文”“好古,敏以求之”的观点;同时,孔子对通过多见多闻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也很重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将学习知识和深入思考相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主张。只学习,不思考,只能记诵死的知识,而不能将其消化、吸收;只思考,不学习,不能通晓实际知识,也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抛弃任何一个方面都存在片面性。学与思的关系,即基础和深化的关系,学习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只有在学习了一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本质、加深认知、深人思考从而进一步培养思维能力。

第五,谦虚笃实。

孔子要求其弟子谦虚好问,不骄不躁,切忌盲目自满,要能够虚心地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即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诸多学生中,颜回就是好学和虚心的典范。“曾子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宋朝陆九渊在《与曹立之》中也说道:“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苟有所长,必自介恃。当其蔽时,虽甚不足道者,犹将挟以傲人,岂可望其‘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清朝的刘开在《问说》中说道:“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同时,孔子要求学生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他认为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学习有着重大意义。“由!海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你对某些问题还存有疑惑时,就不要随意下结论,下结论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证据不足时,不要想当然地作出判断,要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成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①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8.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