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赵燃,侯舒艨,华丹主编;王海明,鲍树林,朱婉莹,周晓菲,王博儒副主编;卢宁,张雁主审;陶林,朱宁顾问|(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 者】赵燃,侯舒艨,华丹主编;王海明,鲍树林,朱婉莹,周晓菲,王博儒副主编;卢宁,张雁主审;陶林,朱宁顾问
【丛书名】高等院校通识课教育精品系列教材 “互联网+”新形态一体化精品教材
【页 数】 288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2021.08
【ISBN号】978-7-5603-9372-8
【价 格】50.00
【分 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赵燃,侯舒艨,华丹主编;王海明,鲍树林,朱婉莹,周晓菲,王博儒副主编;卢宁,张雁主审;陶林,朱宁顾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1.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要:

本书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深入浅出地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系统介绍了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诱因形成及调试方法。全书共九章,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与人格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爱情与婚姻、心理危机与生命教育、积极心理与幸福人生,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积极心理的引领下拥有和谐幸福的人生。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可供其他广大读者作为心理调适的自助读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读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世界卫生组织(WH0)专家曾经指出: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

种灾难能像心理疾病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2019年4月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9.32%。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为4.98%:心境障碍其次,患病率为4.06%;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第三,患病率为1.94%:间歇爆发性障碍第四,患病率为1.23%: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61%:进食障碍患病率低于1%: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也不容忽视,近几年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目前,帮助在校大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等工作迫在眉睫。

第一节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一、健康的定义

(一)健康定义的“前世今生”

2400年前,苏格拉底认为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20世纪初,《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6年中文版对健康和疾病的定义为:“健康,使个体能长时期地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疾病,是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是“人体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器官组织的形态、功能偏离正常标准的状态”。“健康可用可测量的数值(如身高、体重、体温、脉搏、血压、视力等)来衡量,但其标准很难掌握。”

1979年,《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0)成立时在它的宪章里提到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指一个人

身体没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里的健康定义,至少表达了这样几个方面:①躯体健康:②心理健康:③社会适应:④没有疾病和虚弱。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0)公布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

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我们得知,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身体健康,不

等于身体没有病。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的身体没有病,上述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健康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

最近有学者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健康观:健康应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生活及活动,智慧、情感和躯体能融为一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充满生机,且富有文明的意义。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改变,应变能力强。

(5)能够抵抗一般性的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稳健。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高效而满意的、具有持续性的心理状态,是指人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其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内容符合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观,即“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

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1.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等。正常的智力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前提,也是大学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保障。相比较而言,大学生群体总体智力水平较高。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衡量一个大学生的智力水平,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正常地、充分地发挥效能,即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包括积极的人际关系发展等。

2.情绪乐观并能自控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会直接从情绪上表现出来。对大学生而言,情绪健康的标志就是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的舞台,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人生的发展积蓄力量,这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由于所处人生阶段的特殊性,无论年龄、心理发展、生活境遇、人生节点如何,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情绪起伏波动都较大,他们会被学习、生活、交友、恋爱、就业等各种事情所困扰。但必须指出,心理健康的表现并不是没有消极情绪,而是这种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短或对学习生活影响的程度低。心理健康的人总体情绪较稳定,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能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心理不健康的人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持续时间长,甚至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案例分享】

小明是一名大二的学生,长得阳光帅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是学院篮球队的主力。同学们都很喜欢跟小明聊天,觉得他组织的活动既有意义又很有趣,更让人美慕的是,小明还有一位温柔体贴的女朋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小明在一次篮球比赛中不慎受伤,以后都不能剧烈运动,更不能打篮球了。小明出院以后非常消沉,每天苦着一张脸。由于上课很不方便,学习也落下了很多,同学们都很关心他,可他不能接受别人同情的眼光,动不动就跟同学发脾气,同学们只能对他敬而远之。小明的父母得知情况后将小明带回家休养,在家人的悉心照料和女朋友的贴心安慰下,小明又渐渐恢复到之前活泼开朗的模样。

分析通过小明的故事可以看出,即使样样优秀、心理健康接近理想状态的人,由于生活事件的影响,也会导致心态发生变化,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让心理变得不那么健康。但是心理不健康的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小明受伤后回家休养,在家人和女朋友帮助下,恢复到了心理健康的状态。

3.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形式,并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大学阶段虽然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但学业的压力、恋爱交友的压力、能力提升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接踵而来,都不同程度地考验着每个大学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压力并非完全来自学校、社会或家庭,而是大学生在不断自我加压。大学生想要顺利完成学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在大学期间克服种种困难,不懈努力,用自己良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好的意志品质战胜各种困难和诱惑,排除各种干扰,使大学成为历练自己的人生舞台。

4.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虽然在学习生活中也会与周围人产生矛盾或摩擦但能够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能够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拥有可信赖的朋友,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不善于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对别人充满敌意,离群索居,由于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而经常处于内心痛苦挣扎的状态

5.适应社会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保持一致。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能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缺少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甚至有时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逃避现实。

6.拥有完整和健康的人格

人格指的是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

一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包括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等是完整统一的,形成自我同一性,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把自己的兴趣、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作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在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等人格结构的各方面都保持平衡发展。人格完整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展露出来: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合理,待人接物恰当且灵活,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是能够与社会相融合,也能融入班集体和团队中。

7.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适应

生理年龄亦称“生物年龄”,是指一个人生理学上的年龄,表示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常常指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年龄。

心理年龄是按照记忆、理解、反应、对新鲜事物的敏感程度等因素计算获得的年龄。心理年龄可以认为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成熟度的标准。人生阅历和人生悟性都直接影响心理年龄。心理年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面对不同的个体或身处不同的环境都会呈现不同的心理年龄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都会表现出相应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进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的具有个体属性的心理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大学生应该具有与其年龄、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大学生经常表现出与同伴或同龄人异常的心理行为,通常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由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表现带来的。安全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4…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

(1)精神层面。

当一个人在情感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足够的安全感时,便会追求物质方面的安全感,来抵制精神/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2)物质层面。

当一个人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的时候,如物质要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安全感相对下降,那么便会通过在精神方面追求新的替代者,来满足他在物质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价,用心理学的术语讲也可以叫作有好的自我认知。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我的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就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失误。因此,恰当地认知自己能够克服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还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

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不脱离现实环境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身处社会环境之中,就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在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当宣泄和控制情绪

人有喜怒哀惧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过分发泄,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对身心健康没有益处。做到合理的情绪管理,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

9.能做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要把握好尺度,既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也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做适当的满足

人出生就有着各种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然,满足需要不仅仅是不能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还必须符合法律,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甚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我国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能正常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2)能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应敏捷,心境持久地保持轻松和愉快的状态。

(4)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

(5)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

(6)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

(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8)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

(9)心理符合其年龄,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可即的。

(10)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学习效率高、质量好,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四)成人心智成熟的具体表现

(1)意识到成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种状态,并热衷于提升自己。

(2)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猜忌与嫉妒。

(3)能做到倾听和反思别人的观点。

(4)在日常生活中既能表现出耐心,也能体现出灵活性。

(5)能够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发牢骚。

(6)不被恐惧吓倒,能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

(7)有能力区分理性决策与情感冲动的不同。

(8)懂得“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这一道理。

(9)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脾气与愤怒(10)不自私,能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11)能区分“需要”与“想要”之间的不同。(12)自信但不傲慢。

(13)能镇定自若地应对压力。

(14)独立自主又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5)有能力克服恐惧感。

(16)能在“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中看到事物的其他方面。

(五)“心理健康连续谱”概念的建立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个连续谱,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一种连续过渡、不断变化的状态。

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无明显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精神正常比作白色,精神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一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灰色区理论示意图如图1.1所示。

人的心理健康就像这个连续谱上的某一个点,而没有人是属于谱线的最左端的,因为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