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宋洋|(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

【作 者】宋洋
【页 数】 303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 2020.07
【ISBN号】978-7-5142-3034-5
【价 格】48.00
【分 类】经济安全-安全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宋洋. 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0.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进行编写,具体内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登记、清产核资、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国有资本投入与收益、资源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查处、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操作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全面风险与股票市场风险、固定收益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外汇市场与保险市场的风险管理等。本书可供国有资产及安全管理研究行业从事科研、教育及管理的人士阅读和参考。

《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登记

第一节产权界定与登记基础知识

一、产权界定

1.产权界定的意义

国有资产亦即全民所有的财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建设中,我们积累了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由于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在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使用上,实行“统收统支”的政策,国家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唯一投资主体,其资金的投入以财政拨款为基本形式,企业盈利全部上缴:企业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没有自主经营地位和自身经济利益。所以,国家财产的归属关系与有关产权关系是比较明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有了长足的发展,私营、个体及外商经济成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经济内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出资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企业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在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十分必要。具体说,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有以下重要意义(见表1-1)

2.产权界定的原则

(1)统一所有、分级代表原则

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但在具体管理上,则需要按地区、部门对国有资产实行分级代表、分工管理和监督。否则,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就无法落实。国有资产的分级代表是指地方政府和部门由中央授权,对其管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行使完整的所有权,它们是经过国家授权而形成的所有权主体。

1¥

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

表1-1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意义

意义

具体内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保护国有资产不受侵犯,就是维护、巩

维护社会主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有资产所有权归属关系不清,往往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义基本经济制

通过产权界定,摸清国有资产家底,维护国家出资企业占用、使用国有资产的合法权

度的要求

益,加强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才能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国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由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组成,是

巩固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通过产权界定,合理划分国有资产所有权和其他权能的归属,国有经济的需明确当事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是增强国有经济的支配力、控制力,发挥国有要

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实施国家宏观调控,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的要求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的财产。保护好全民所有的财产,使国家所有者权益不受侵

保护国有资犯,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通过产权界定,可以落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经营主体产的要求

的权、责、利,明确国有资产国家所有权、出资人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形成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及时发现和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国有资产存量流动,是改变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分布范围过大的不合理状况,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挥

国有资产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要求。通过产权界定,明晰产权关系,有利于消除化配置的前提

妨碍国有资产流动重组的制度障碍,促进国有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抓大放小,促进优势企业成长壮大,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国家出资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提高国有资产宏观配置效益深化国家出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出资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放权让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问题,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深化国家出资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产权界定是明晰产权关

建立现代企系,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通过产权界定,明确国家所业制度的条件

有权、出资人产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有利于落实国有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和经营者各自的权、责、利,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从制度上解决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弊端;有利于推动企业产权交易活动开展,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有利于消除产权关系不明晰等障碍,形成企业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相互激励、制衡的机制产权界定是国有资产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实施其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

国有资产管前提。国有股权管理、产权登记、资产统计、产权纠纷调处等都需要以明晰的产权为理的重要基础基础。产权归属关系不明,家底不清,财产界限不明,就谈不上加强国有产权管理工作

其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依托。同时,产权界定也是实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加强企业经济核算制和开展企业经营绩效分析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2)国家所有权受特殊保护原则

应当明确国家财产所有权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受到特殊保护。这是因为国有

¥2

第一章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登记

经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国家是唯一代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社会组织,国家是政权的承担者,而国有资产正是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国家所有权受特殊保护体现在:无主财产推定为国家所有,即没有法律依据归其他经济主体的财产归国家所有;国家享有受特殊保护的财产追索权,即国家追索被非法侵占的财产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也不受占有者是否善意取得的限制。

(3)出资人拥有产权原则

资产由投资形成,投资主体自然成为资产的所有权主体。出资人拥有产权即“谁投资、谁所有”。因此,产权界定工作需要追溯企业的初始投资来源,维护国家和其他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产权界定工作中,应防止以企业注册登记的所有制性质界定资产归属的错误做法。产权界定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实事求是,坚持“出资人拥有产权”的原则。就国有资产投资而言,由于国家投资具体划分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资以及有权代表国家的部门和机构的投资,在对这些投资所形成资产进行产权界定时,就要在明确国家统一所有的前提下,坚持出资人拥有产权。

(4)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原则

产权界定直接影响到各经济主体的权益,也关系到各经济组织成员的切身利益。产权界定实质上是对经济主体物质利益的界定。因此,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

三者利益,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历史时期中,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迎合不同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在制定产权界定政策时,应当通盘考虑,尊重历史,着眼于未来,力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相互协调。当出现产权争议时,双方当事人要坚持协调为主、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划分产权归属,既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正当权益,也保护集体、个人的合法利益。

二、产权登记

1.产权登记的意义

(1)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占有国有资产的各类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经营(使用)活动和产权变动状况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强化了国家所有权监管职能,促进了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权责的落实。通过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可以摸清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户数和国有资本金总量,为加强国有产权管理打下基础。不进行产权登记,就有可能使国有资产脱离国家的监管范围,对占有、使用国有资

3¥

国有资产与经济风险及安全管理研究

产的国家出资企业,国家监管就缺少了必要的手段,进而可能使国家的权益受到损害。产权登记有助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职能得到落实和加强,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的重要手段。

(2)国有资产基础管理的重要内容

通过产权登记可以巩固清产核资工作的成果,为及时、准确进行国有资产统计奠定基础,为处理国有资产产权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产权登记也是进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的基础和前提。产权登记通过填报、汇总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及产权变动有关资料,可以获得国有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结构的基本数据,反映国有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趋势,为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提供依据。可以监督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行为和产权变动过程,及时有效地加以规范、指导和调控,堵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发生。通过产权登记可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处置的监管工作,加强对“非转经”资产的管理,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效率。通过产权登记收集、积累基础数据和开展汇总分析,可以进一步拓展、完善国有资本金管理职能,更好服务于财政中心工作和经济改革、发展的大局。因此,产权登记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企业重大事项审批的必备文件

根据有关制度的规定,产权登记证还是企业进行工商登记、股份制改革以及资产评估立项、资产出售和转让等重大事项审批的必备文件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产权登记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产权登记与国家对企业的各项规范与管理工作的配合将日益密切,产权登记的作用和功能也将日益扩大。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前提

产权登记是保障国家所有权,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具体形式。产权登记从法律上确认了国家出资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维护了国家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明确了企业作为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主体资格及其权利,以及所承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从而促进了国家出资企业产权关系明晰化,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5)促进企业加强管理的重要措施

产权登记的工作过程,也是政府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实施监督的过程。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记载着企业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等多项指标,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实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发现企业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解决可能造成的

¥4

第一章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与登记

经济隐患。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是企业依法占有国有资产、享有相应权益的法律凭证,它为企业行使法人财产权提供了保障。通过产权登记揭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为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经营机制转换、提高经营效益创造了条件。

2.产权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关系

(1)产权登记与工商登记的区别1)登记的目的和任务不同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企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占有、使用者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它的主要任务是监督、保护企业、单位合法有效地经营和使用国有资产,防止国家所有者权益受到损害。

工商登记包括企业法人登记和企业登记,它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市场经营单位的法人资格或营业资格,是对其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合法性的判定和确认。它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市场经营主体行为,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2)登记对象和范围不同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对象,是占用、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凡具有法人资格,占用、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都属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

工商登记的对象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单位,登记的范围是:具备法人条件的国家出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及股份制企业等:具备法人条件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科技类社会团体:企业法人设立的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分支机构和由国家核拨经费的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科技类社会团体及其设立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

3)登记的内容不同

工商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经营范围、从业人员、注册资金等基本情况。

产权登记除登记上述一般事项之外,还要登记资产总额、国有资产总额、国有资本金等反映国有资产占用量及其变动情况的事项,因此企业产权登记的内容多于工商登记的内容。

4)登记表、证的作用不同

工商登记注册书是企业、经营单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注册的申报文书,工商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经营单位取得法人资格或合法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