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38112023【艺术概论】研究生考试】|百度网盘下载

    10001《S38112023【艺术概论】研究生考试》],即可获得学习权限...

    2023-01-28

  • 《黄帝内经》养生概论-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9讲完成版)[|百度网盘下载

    《黄帝内经》养生概论-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9讲完成版)[...

    2023-01-28 陕西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北京中医药大学

  • 李忠奎初级公开课会计实务经济法知识点考点整理讲解视频课程|百度云网盘

    会计考试其实有很多知识点要学习,很多同学觉得难都无从下手,但只要用心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的,本课件是李忠奎老师的初级入门课程,适合刚开始想学习考试的同学。从整体上把握课本内容,尤其是资产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它分为七个小节,分别为: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金融资金,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明确这一章所学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一章的脉络,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迷茫。要明确定义,许多知识点和考点都是从定义出发的。比如资产的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货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有道选择题就是根据资产的定义来的:选出下列不属于企业资产的一项-----A经营租出资产B闲置设备C融资租入资产D经营租入资产。把握了“企业拥有或控制”这一关键句之后,我们很容易在选项中选出“经营租入资产”这一项。熟练掌握会计准则的内容。虽然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内容很多,但是都十分重要,考试也会经常涉及到,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应要重视。熟记会计方法及公式。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直接转销法备抵法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项计算应提坏账准备金额—(或+)“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或借方)余额。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按实际成本核算;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按计划成本核算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年限平均法: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2\预计使用寿命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虽然快结束了,但在备考期间仍要不断做练习题巩固知识,只有基础知识扎实,考试时才能游刃有余。感兴趣的同学快来下载学习吧,根据老师的讲解结合自身不足多多练习,弄明白知识点原理,一定可以更快速地学习好知识,在以后的学习考试中也一定有所收获!...

    2022-12-14 坏账准备算法 坏账准备要求

  • 强化进阶-李忠奎会计初级资格证经济法私教班30小时|百度云网盘

    每个人手里都想有很多证书,强化进阶-李忠奎会计初级资格证经济法私教班30小时,祝你考证一臂之力加油哦~那零基础考生如何备考呢?跟会计专业的考生相比,零基础考生没有专业优势,但我们可以提前备考,更充分地备考。大家可以制定好每日的学习计划,然后将计划打印出来,每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打钩,既能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学习时间有效化。1.教材看不懂:缺乏财务基础,常被一些专业名词搞晕,教材内容理解不准确。2.备考无重点:对初级会计考试情况了解不足,无法分清难点和重点,有时精力分配不合理。3.需要更多学习时间:和有基础考生相比,0基础考生知识点理解慢,做题时思路不活跃,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零基础考生备考时有哪些优势可利用?1.备考态度更端正:了解自己的不足,所以更努力,愿意下苦功。2.不受教材变化影响:从头学起,对考点没有错误印象,不会混淆记忆。3.备考针对性更强:针对考试安排学习内容,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与初级会计考试更匹配。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劣势也能变成优势!备考时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学习资源,脚踏实地,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松过关!有些人是学会计的必须要考,有些人是只想拿个证,但是不管怎么说,考试是要复习的,裸考能考上的机率可太小了!...

    2022-12-14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内容大全刷题班-夏至完结版|百度云网盘

    刷题是永远的神,在你所有的知识都学会了,就必须要刷题!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知识点内容大全刷题班-夏至篇!一、初级会计考试共有两个科目,分别是《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是一门偏理科性质考查的科目,涉及文字型考点和计算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理解原理,将重点知识进行标注和归纳,通过习题的训练进行会计处理的巩固。《经济法基础》偏文科性质,不仅仅需要考生学会理解,还要对于一些知识点熟练背记,要求考生具备归纳和比较的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回归教材,重视历年教材变化中新增知识点。二、零基础备考初级难吗?改革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以进入会计行业,但改革后大家需要一步到位拿下初级会计。2018年初级会计职称教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难度为新增从业部分知识难度和初级会计考试难度之和,约为原来从业考试难度的2.83倍。近年来,初级会计考试题目更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十分灵活。对于缺乏知识衔接和理论基础的考生来说,自学备考初级会计师考试知识内容多、入门难、压力大。如果初级会计报名考生不熟悉无纸化考试形式,不仅要面临考试范围广、知识点多的问题,还会有考试流程和功能操作方面的困扰。每年考会计的人都很多,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两门,就60分,过了就过了!所以复习到位,做题够多,你就没啥问题了!...

    2022-12-14 经济法基础知识点总结 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知识点

  • 2020注会经济法超押(考前资料)押题考点妙记学习资料整理|百度云网盘

    注册会计师一直是个大热门项目,很多人都想要考取这个证,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本课件是注会经济法专项练习学习资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载学习哦!作出明确的判断。案例分析题即使判断错了也不会倒扣分!说明理由。首先,过渡性语言并非评分要点,可以适当省略。其次,考生不需要一字不差的引用条文,可以适当变通,只要交代清楚关键词即可。总的来说,考生能够相对准确的引用法律条文,最好采用“判断+条文”的模式,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判断+具体分析”的模式。如果考生时间充裕,也可以选择“判断+条文+具体分析”三步走的模式。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第二章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第三章物权法律制度第四章合同法律制度第五章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第六章公司法律制度第七章证券法律制度第八章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第九章票据与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第十二章涉外经济法律制度。1.约定不明的处理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1)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2)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又想要考注会的同学一定要提早准备起来,需要掌握很多知识点,要多花时间来练习才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学习方法,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一定可以成功的!...

    2022-12-14 法国经济法 经济法确立的标准

  • 新东方在线 2021考研舞蹈概论课程|百度云网盘

    新东方在线考研舞蹈概论课程,本课程共11G,VIP会员可通过百度网盘转存下载或者在线播放。此“新东方在线2021考研舞蹈概论”课程目录:├──012021考研舞蹈概论导学|└──01.舞蹈艺术概论导学.m4316.65M├──02.《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版-讲义|└──01.舞蹈艺术概论(高众)基础阶段讲义.df1.80M├──02《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版|├──01绪论||├──01.概要.m416.91M||├──02.舞蹈的概念.m4108.19M||├──03.舞蹈艺术的概念.m480.60M||├──04.舞蹈艺术概论.m470.15M||└──05.小结.m420.48M|├──02舞蹈的特性(一)||├──01.概要_1.m432.37M||├──02.艺术的共性.m424.79M||├──03.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段.m442.05M||├──04.审美感受.m438.12M||├──05.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m483.71M||└──06.小结.m424.65M|├──03舞蹈的特性(二)||├──01.绪论.m473.92M||├──02.物质外化.m4221.25M||├──03.内在本质属性.m4172.30M||├──04.艺术展现的方式.m494.35M||└──05.课程小结.m420.61M|├──04.舞蹈的功能||├──01.概要.m486.71M||├──02.自娱自乐、抒发情怀.m468.70M||├──03.交流情感、增进友谊.m437.31M||├──04.增强体质、延长青春.m425.43M||├──05.欣赏愉悦、陶冶情操.m472.15M||├──06.了解社会、认识世界.m495.43M||├──07.宣传教化、团结鼓励.m425.66M||└──08.小结.m420.67M|├──05.舞蹈的分类||├──01.概要.m455.21M||├──02.我国舞蹈种类的历史形成与发展.m4122.99M||├──03.我国舞蹈分类的原则与方法.m440.98M||├──04.各种不同舞蹈的艺术特征.m4309.69M||└──05.小结.m49.49M|├──06.舞蹈的起源||├──01.概要.m433.68M||├──02.研究方法.m4114.67M||└──03.舞蹈起源的猜想.m4205.39M|├──07.舞蹈的发展||├──01.概要.flv12.94M||├──02.舞蹈发展历史脉络的把握.flv75.77M||├──03.影响舞蹈发展的因素.flv53.69M||└──04.小结.flv6.72M|├──08.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01.概要.flv22.26M||├──02.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flv17.10M||├──03.舞蹈作品是舞蹈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果.flv56.12M||├──04.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生活的美学原则.flv24.57M||├──05.概念界定.flv31.75M||└──06.小结.flv7.22M|├──09.舞蹈作品的形式与内容||├──01.概要.flv14.14M||├──02.内容与形式结构.flv151.62M||├──03.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flv17.76M||└──04.小结.flv2.90M|├──10.舞蹈美的构成与形态||├──01.概要.flv26.27M||├──02.舞蹈美及其生产过程.flv37.33M||├──03.舞蹈的内容美与形式美.flv89.98M||├──04.舞蹈美的类型.flv128.59M||└──05.小结.flv8.44M|├──11.舞蹈思维与舞蹈形象||├──01.概要.flv38.21M||├──02.艺术创作.flv14.03M||├──03.舞蹈形象.flv75.26M||├──04.舞蹈思维.flv68.85M||└──05.小结.flv10.92M|├──12.舞蹈作品意境的创造||├──01.概要.flv24.37M||├──02.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论.flv49.26M||├──03.舞蹈意境的结构层次.flv52.41M||├──04.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与创造途径.flv28.93M||└──05.小结.flv7.16M|├──13.舞蹈的形式结构||├──01.概要.flv35.38M||├──02.舞蹈形式的感知结构.flv79.40M||├──03.舞蹈形式的结构过程.flv48.37M||└──04.小结.flv7.68M|├──14.舞蹈语言||├──01.概要.flv17.07M||├──02.语言与舞蹈语言.flv18.89M||├──03.人体动作的分类.flv30.21M||├──04.舞蹈动作.flv41.18M||├──05.舞蹈语言.flv27.41M||└──06.小结.flv6.99M|├──15.舞蹈构图||├──01.概要.flv27.09M||├──02.定义.flv26.25M||├──03.基本原理与方式.flv76.04M||├──04.加强舞蹈构图能力的方法.flv16.88M||└──05.小结.flv9.48M|├──16.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01.概要.flv27.59M||├──02.概念界定.flv20.37M||└──03.基本原则.flv154.75M|├──17.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01.概要.flv38.25M||├──02.概念界定.flv56.68M||├──03.舞蹈演员.flv85.30M||├──04.演员自我与人物形象.flv33.51M||└──05.舞蹈表演的特点与审美要求.flv24.04M|└──18.舞蹈交流||├──01.概要.flv50.36M||├──02.概念界定.flv81.64M||├──03.舞蹈交流的基础与条件.flv26.21M||├──04.舞蹈交流的两个环节.flv51.29M||└──05.舞蹈交流的方式及其效果.flv22.22M├──03.《舞蹈概论》约翰·马丁版|├──01.绪论舞蹈入门||├──01.惯性与误区.flv109.28M||├──02.困境.flv17.97M||├──03.全书的写作框架与理论构想.flv17.38M||└──04.全书结构.flv29.97M|├──02.第一讲动作的本质||├──01.动作.flv84.47M||├──02.劳动、游戏和艺术.flv39.90M||├──03.动作感觉.flv40.17M||├──04.内模仿.flv43.47M||├──05.对舞蹈的反应.flv18.20M||└──06.本章知识点.flv10.44M|├──03.第二讲形式与创作||├──01.形式的概念、特点.flv24.86M||├──02.有机形式与任意形式.flv18.69M||├──03.材料的特殊性.flv21.79M||├──04.观众的要求.flv27.05M||├──05.音乐的形式.flv21.47M||├──06.戏剧与舞蹈.flv54.45M||└──07.本章知识点.flv7.33M|├──04.第三讲风格的基础||├──01.风格概念.flv45.33M||├──02.风格形成的原因.flv9.24M||├──03.各个历史时期.flv57.77M||├──04.人种的影响.flv46.00M||├──05.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flv39.85M||├──06.现代主义.flv38.12M||└──07.本章知识点.flv10.25M|├──05.第四讲我们为何并如何舞蹈||├──01.舞蹈的动机、类型.flv21.56M||├──02.祭祀与游戏.flv24.71M||├──03.观众的影响.flv12.12M||├──04.交流.flv15.08M||└──05.本章知识点.flv5.59M|├──06.第五讲娱乐性舞蹈||├──01.娱乐性舞蹈的特质.flv32.28M||├──02.舞厅舞蹈.flv61.71M||├──03.民间舞蹈.flv40.42M||├──04.业余活动.flv11.89M||└──05.本章知识点.flv12.36M|├──07.第六讲场面辉煌的舞蹈——芭蕾||├──01.芭蕾的起源.flv20.35M||├──02.芭蕾与歌剧.flv43.84M||├──03.浪漫时代与福金.flv32.46M||├──04.尼金斯基与佳吉列夫时代.flv23.00M||├──05.芭蕾的审美理想.flv28.29M||├──06.芭蕾的技术理论.flv16.66M||└──07.本章知识点.flv17.10M|├──08.第七讲表现派舞蹈||├──01.伊莎多拉·邓肯.flv42.59M||├──02.玛丽·魏格曼.flv45.28M||├──03.美国的趋势.flv41.96M||├──04.露丝·圣丹妮丝.flv29.82M||├──05.玛莎·格莱姆.flv27.60M||├──06.多丽丝·韩芙丽.flv18.47M||├──07.方法的理想.flv40.95M||└──08.本章知识点.flv14.07M|└──09.第八讲中间地带am舞蹈教育||├──01.中间地带.flv14.80M||├──02.泰德·肖恩.flv16.62M||├──03.库特·尤斯.flv19.49M||├──04.哈罗德·克罗伊茨贝格.flv27.35M||├──05.舞蹈教育.flv60.35M||└──06.本章知识点.flv32.69M├──03.《舞蹈概论》约翰·马丁版-讲义|└──01.舞蹈概论_闫桢桢.df843.06k├──04习题特训|├──01.导论||├──01.概要_ev.flv25.43M||├──02.舞蹈学_ev.flv70.17M||└──03.研究方法_ev.flv58.57M|├──02.第一章舞蹈的本质与审美特征||├──01.艺术本质_ev.flv27.27M||├──02.审美活动_ev.flv33.05M||├──03.审美主体与客体_ev.flv10.20M||├──04.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_ev.flv24.33M||├──05.舞蹈本质内涵_ev.flv84.87M||├──06.舞蹈本质内涵对舞蹈艺术实践作用_ev.flv70.21M||└──07.舞蹈的审美特征_ev.flv21.99M|├──03.第二章舞蹈的艺术特性||├──01.舞蹈的动态性_ev.flv133.27M||├──02.舞蹈的本质属性是抒情性_ev.flv51.60M||├──03.舞蹈的综合性特征_ev.flv22.52M||└──04.简述am试论舞蹈的艺术特征_ev.flv12.05M|├──04.第三章舞蹈的社会功能||├──01.舞蹈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_ev.flv39.12M||├──02.舞蹈功能的分类_ev.flv34.74M||├──03.舞蹈功能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_ev.flv13.35M||├──04.舞蹈功能实现的审美中介_ev.flv8.89M||└──05.正确把握和发挥舞蹈的社会功能_ev.flv20.71M|├──05.第四章舞蹈的种类||└──01.舞蹈分类的方法与现状_ev.flv64.52M|├──06.第五章舞蹈的起源||├──01.舞蹈起源的名词解释_ev.flv92.87M||└──02.舞蹈起源的论述题_ev.flv94.86M|├──07.第六章舞蹈的发展||├──01.影响舞蹈发展的原因_ev.flv138.34M||└──02.从舞蹈发展的历史规律看我国当今舞蹈的发展趋势_ev.flv27.64M|├──08.第七章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01.舞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_ev.flv97.47M|├──09.第八章舞蹈的内容与形式||├──01.舞蹈的内容_ev.flv43.40M||├──02.舞蹈的形式_ev.flv28.03M||└──03.舞蹈形式与内容的关系_ev.flv18.86M|├──10.第九章舞蹈的美的构成||├──01.舞蹈美_ev.flv29.95M||├──02.舞蹈美的构成_ev.flv68.02M||└──03.舞蹈美的审美类别_ev.flv42.55M|├──11.第十章舞蹈思维和舞蹈形象创造||├──01.艺术形象的地位与特点_ev.flv25.15M||├──02.舞蹈形象的特点_ev.flv4.26M||└──03.舞蹈思维和特点_ev.flv35.41M|├──12.第十一章舞蹈作品的意境创造||├──01.境界说与中国古典美学_ev.flv29.40M||├──02.舞蹈意境的结构层次_ev.flv19.02M||└──03.舞蹈意境的审美特征与创造途径_ev.flv8.07M|├──13.第十二章舞蹈的形式结构||├──01.舞蹈形式的感知结构_ev.flv20.12M||└──02.舞蹈形式的结构过程_ev.flv19.49M|├──14.第十三章舞蹈语言||├──01.舞蹈语言的形式与构成_ev.flv24.17M||├──02.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发展_ev.flv10.73M||└──03.舞蹈语言应遵循的审美规范的原则_ev.flv25.48M|├──15.第十四章舞蹈构图||├──01.舞蹈构图的定义_ev.flv14.50M||├──02.构图的一般原理与舞蹈的特殊性_ev.flv9.78M||├──03.舞蹈构图的四点原则_ev.flv8.81M||└──04.丰富和发展舞蹈构图能力的方法_ev.flv9.37M|├──16.第十五章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01.从生活到舞蹈创作_ev.flv16.53M||├──02.舞蹈创作的表现范围_ev.flv7.22M||├──03.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_ev.flv2.84M||└──04.舞蹈创作的不同类型_ev.flv5.76M|├──17.第十六章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01.舞蹈表演的定义.flv14.11M||├──02.舞蹈演员的定位与要求.flv10.99M||├──03.舞蹈表演的过程.flv12.85M||└──04.中国舞蹈表演的特点与要求.flv12.44M|├──18.第十七章舞蹈交流||├──01.舞蹈交流的定位.flv29.09M||├──02.舞蹈交流的基础与条件.flv15.39M||├──03.舞蹈交流的两个环节.flv19.32M||└──04.舞蹈交流的方式.flv8.45M|├──19.第十八章舞蹈传播||├──01.舞蹈传播及其特点.flv21.97M||├──02.舞蹈传播的意义与价值.flv11.88M||├──03.舞蹈传播的条件.flv8.31M||└──04.舞蹈传播的方式与途径.flv17.76M|├──20.第十九章舞蹈美感||├──01.舞蹈美感的价值与意义.flv24.67M||├──02.美感产生的生理和心理过程.flv22.95M||├──03.舞蹈美感的特征.flv38.11M||└──04.舞蹈美感与舞蹈美的关系.flv16.42M|├──21.第二十章舞蹈欣赏||├──01.舞蹈欣赏的定义与价值.flv15.08M||├──02.舞蹈欣赏的一般过程.flv7.27M||├──03.舞蹈欣赏中的必备要素.flv7.83M||└──04.舞蹈审美意识的共同性与差异性.flv17.86M|└──22.第二十一章舞蹈评论||├──01.舞蹈评论的界定.flv18.57M||├──02.舞蹈评论的任务与价值.flv11.39M||├──03.我国舞蹈评论的标准.flv9.09M||└──04.舞蹈评论的方法与模式、舞蹈评论工作者的修养.flv12.28M├──04习题特训-讲义|└──01.舞蹈艺术概论强化讲义.df1.04M├──05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第八讲:舞评文章结构与习练||├──01.舞蹈评论的考核点_ev.flv8.53M||├──02.舞蹈评论的复习方法_ev.flv16.75M||├──03.舞蹈评论的文章结构_ev.flv21.91M||└──04.舞蹈评论的文章案例解读_ev.flv25.52M|├──第二讲:中国舞蹈现状辨析||├──01.概述_ev(2).flv88.25M||├──02.世界舞蹈格局_ev.flv36.66M||├──03.中国舞蹈现状(1)_ev.flv151.73M||├──04.中国舞蹈现状(2)_ev.flv71.30M||└──05.世界舞蹈格局中的中国舞蹈辨析_ev.flv21.29M|├──第六讲:现代舞的概念辨析与判断||├──01.概述_ev(4).flv7.17M||└──02.什么是现代舞_ev.flv198.94M|├──第七讲:当代舞的概念辨析与判断||├──01.当代艺术_ev.flv37.07M||├──02.当代舞_ev.flv33.28M||├──03.中国当代舞_ev.flv18.69M||└──04.结论_ev.flv3.57M|├──第三讲:舞蹈鉴赏的范畴与路径(方法)||├──01.舞蹈鉴赏的范畴_ev.flv82.85M||├──02.舞蹈鉴赏的路径(1)_ev.flv39.49M||└──03.舞蹈鉴赏的路径(2)_ev.flv97.58M|├──第四讲:古典舞的概念辨析与判断||├──01.概述_ev(3).flv11.16M||├──02.什么是古典_ev.flv35.30M||├──03.什么是古典舞(1)_ev.flv190.42M||└──04.什么是古典舞(2)_ev.flv126.45M|├──第五讲:民间舞的概念辨析与判断||├──01.概要_ev.flv4.65M||├──02.什么是民间舞_ev.flv9.10M||├──03.中国民间舞的现状与辨析_ev.flv48.57M||├──04.中国民间舞的层级身份划分(1)_ev.flv101.55M||├──05.中国民间舞的层级身份划分(2)_ev.flv81.53M||├──06.小结:“三生万物”之后(1)_ev.flv18.22M||└──07.小结:“三生万物”之后(2)_ev.flv66.87M|└──第一讲:导学||├──01.概述_ev.flv14.75M||├──02.什么是舞蹈_ev.flv33.32M||├──03.什么是舞蹈鉴赏_ev.flv4.25M||└──04.如何进行舞蹈鉴赏_ev.flv99.77M├──05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讲义|└──01.舞蹈评论讲义.df3.54M├──062021考研暑期备考心理调节|├──2021年暑假备考心理调节.df14.54M|└──暑期备考心理调节_ev.m4117.23M└──07考前应试技巧|├──01.冲刺阶段概述_ev.flv32.42M|├──02.定性am什么是舞蹈_ev.flv180.26M|├──03.来源am舞蹈从哪里来_ev.flv21.54M|├──04.定性am舞蹈作品的构成_ev.flv21.65M|├──05.舞蹈生产:创作_ev.flv78.96M|├──06.舞蹈传达:表演_ev.flv7.80M|├──07.舞蹈接受:流传与品鉴_ev.flv42.55M|├──08.小结_ev.flv24.09M|├──09.目录:问题目录_ev.flv55.20M|├──10.问题目录:出题练题_ev.flv11.86M|├──11.答题逻辑_ev.flv36.65M|└──12.考试注意事项_ev.flv18.16M...

    2022-12-10

  • 《小学教育概论》刘华锦,曹英梅,张乃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小学教育概论》【作者】刘华锦,曹英梅,张乃松主编【丛书名】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系列丛书“互联网+”新形态一体化精品教材【页数】261【出版社】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4【ISBN号】978-7-5647-6874-4【价格】45.00【分类】小学教育-概论【参考文献】刘华锦,曹英梅,张乃松主编.小学教育概论.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4.图书目录:《小学教育概论》内容提要:本书重点介绍了小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注重以小学教育的结构要素和小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构成本书的框架体系。强调基础知识与实践前沿相结合,在揭示小学教育基本理论的同时,将师范生引向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和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小学教育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海导航知识目标技能目标1.认识教育和教育学。1.运用所学的教育的基本要素知识解读2.了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的主要观点和生活中的教育案例。代表人物。2.培养对教育学发展中的代表性思想进3.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行辩证解读的能力。思想。4.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并掌握其方法。结构导图教育的基本含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的内涵教育学的内涵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教育学的方法小学教育概论问题导入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是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给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老师就给他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资料来源:陶行知.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EB/OL]ht:www.ohu.com/a/242894411_768948,2018-07-23,有删减)问题:你觉得故事中的陶行知老师教育孩子有办法吗?如果有,陶老师的办法是什么呢?教育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的繁衍发展,其自身的内涵日益扩充完善,并在实际运作中从不同角度彰显着它的重要作用。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教育是通向新世纪的钥匙”,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研究教育和教育学对提高国家的教育质量,非常有必要。第一节教育的本质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首先要从教育本身开始,即弄清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基本含义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现象与要素,其核心内涵一直以来是古今中外教育界人士想明确作答的话题,为此他们从“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和“教育本质”等不同角度对教育进行阐释。在我国,人们对于教育内涵的认识源远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教育家孟轲在《孟子·尽心上》中言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古代的其他著作也阐释了对“教”的认识,如《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荀子·修身》所言“以善先人者谓之教”,都展现了我国古代对教育的看法。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贵族儿童的奴隶的称呼;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发展健全个人”;19世纪中叶有影响的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20世纪初的美国哲学家、民主教育家杜威却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阅读卡片教育定义的方式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所谓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所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也就是说,不管其他人是如何定义某个词的,我就是这么定义的,并且我将始终在我定义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所谓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所谓纲领性定义,是一种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谢弗勒有关定义方式的区分,为我们研究纷繁多样的救育定义提供了一个逻辑的视角。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教育”的定义往往同时具备“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凸显了“教育”定义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歧义性。(资料来源: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1)通观对教育的各种解释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理解。(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是社会继承和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其社会职能就是实现世代之间经验的传递,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二)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些动物在养护幼小动物上虽然与人类抚养子女有些类似的地方,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是遗传获得的简单的行为定型,是无意识的。教育之所以为人类所特有,是因为教育是凭借语言文字的物质外壳传递经验的形式,不致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是一种小学教育概论人类才具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三)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它的具体过程就是:一部分人以某种特定的影响作用于另一部分人的身心,使社会能够更好地延续和发展。从教育培养人的角度来看,教育总是直接对受教育者的个体产生全面的作用,包括个体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思想品德方面、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同时引起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基于上述说法和观点,可将教育的概念界定在两个层面: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广义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教育。狭义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学校教育、校外机构教育和远程教育等。人们提及的狭义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从成分上分析,包括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从层次上分析,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但对教育活动的本质认识还必须具体分析它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社会中的师傅、同事和朋友等。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后,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即教师。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相对而言,学校中的教师常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二)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教育者,受教育者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被教育的地位。只有受教育者把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成长需求时,或者善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他才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学生,他既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之所以把受教育者称为学习者,是为凸显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在人的成长中,对人能够发生作用的客观影响有千千万万,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这种影响却具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影响是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安排的。教育影响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以其在促进人的发展中能够产生最优效果和最高效率为加工和选择的准则。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教育内容即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体表现为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各种资源。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既包括教育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场所、设施及教育辅助手段等,又包括选择的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教育环境是指教育活动开展的物理环境,包括活动空间的安排、活动条件的创设、教学设备设施的呈现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都必不可少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两个“人”的要素,教育影响属于教育过程中“物”的要素,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而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则无法运行和发现,教育目的难以达成。因此,教育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系统。情境案例《坐井观天》教学片段(学员自学课文后)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生:这个故事发生在井边。(贴上“井”)师:故事里有几个角色?一个在哪儿?另一个在哪儿?生:故事里有两个角色,一个是小鸟,在井边;一个是青蛙,在井底。师:请哪位同学来演示一下。生:将小鸟贴在井沿上,将青蛙贴在井底下。师:(随机教学)这个“井边”就是“井沿”,“沿”是“边”的意思。例如,河边就可以用“河沿”,帽子边儿就叫…生:帽沿。师:(提示并激起情绪)在这个故事里,青蛙和小鸟一个在井沿上,一个在井底,一上一下,它们两个正在争议着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怎么争议5小学教育概论的?究竞谁对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资料来源: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有出版社,2003:46-47.)头脑风暴:1.从上述教学片段中可找出哪些教育要素(至少找出三种)?2.尝试说出上述要素之间的关系。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起源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源于神的创造、源于生物本能、源于无意识模仿、源于劳动本身。其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近现代工业社会教育和现代信息社会教育四个不同的阶段。(一)教育的起源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看法不一,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为多种宗教所坚持,这与宗教本身的本体论有关,即相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神或上帝或天等最高主宰者创造出来的。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并按照神的意志而创设,教育活动从目的到内容及形式都要体现宗教信仰和教义,使人的发展皈依于神的要求或顺应天的规定。这种观点与人民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也受制于早期人类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在科技发达和科学知识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观点已经很少有人相信,而只是作为一种解释路径具有学术讨论的价值。2.生物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勒图尔诺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也存在于动物界。他认为动物都有保存自己种族的本能,出于这种本能,如“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老母鸡”教“小母鸡”觅食就是教育。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的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生物起源说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行为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社会性。但是它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试读结束···...

    2022-12-08

  • 《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设备质量控制概论》【作者】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页数】215【出版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ISBN号】978-7-5369-7070-0【价格】50【分类】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参考文献】吉效科,王飞,王昊楠编著.设备质量控制概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图书目录:《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内容提要:设备质量控制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设备的设计开始,经过设备的制造、检验、试验、配置、采购、安装、验收、使用、维护等多个环节。为了对企业设备质量管理起到推动作用,解决一些设备质量控制中的问题,编写此书。本书共有八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设备的内在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第二章介绍了设备质量控制的内涵、方法及重要性,第三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了设备材料配件、设计、制造、安装、采购、维修等过程的质量控制,第七章介绍了设备质量检验,第八章介绍了设备质量评估方法。《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随着设备技术进步与应用需求的提高,设备的内在特性即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经济性等显得非常必要。在设备研发阶段就需考虑其内在特性,通过运用合理的原理、设计简单的结构、选用先进的工艺和材料,以确保设备在应用服役期内满足企业生产与实际使用的要求,获得稳定的工作状态与技术性能,以合理的周期费用实现设备完好性要求。设备内在特性是影响设备效能的重要因素,对设备的负荷能力、平稳运行、节能降耗、全寿命周期费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设备内在特性的形成、保持、发挥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我们对设备提出的基本条件,在机械设计之初就需考虑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性能要求,通过设计和制造过程保证设备质量。第一节设备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设备或零部件在特定的工况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与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或性质。设备质量特性反映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功能发挥的稳定性和无故障性,材料与零部件的持久性、耐用性等。结构的设计是保证设备可靠性的决定性因素,而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和管理是重要支撑。因而,为了保证设备结构的安全可靠,在机械结构设计中,对于概率设计理论的研究及可靠性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可靠性技术要依赖于概率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通过结构分析技术,达到对结构系统可靠度的估计。可靠性的特征量有可靠度函数、故障分布函数、故障密度函数、故障率、平均寿命和特征寿命等。可靠性要求分为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定性要求是对机械设计、工艺、软件等方面提出的非量化要求,通常要求有成熟的技术,简化设计,模块化、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等。定量要求是指选择与确定设备可靠性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及特征方法,以便在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过程中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或验证设备的可靠性2设备质量控制概论水平。确定设备可靠性就是通过可靠性预测、试验等各种途径来确定设备的失效机理、失效形式等,设备的可靠性就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中的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措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设备可靠性的最优化。设备可靠性一般可分为结构可靠性和机构可靠性。结构可靠性主要考虑机械结构的强度以及由于载荷的影响使之疲劳、磨损、断裂变形失效:机构可靠性则主要考虑的是机构在动作过程中,由于运动学问题引起的失效。设备可靠性包括设计可靠性、制造(工艺过程)可靠性、运行可靠性等。其中,设计可靠性和制造可靠性保证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可靠性水平,属于“先天因素”,对设备的可靠性起着重要作用;而运行可靠性与设备使用条件、工况环境、使用时间、零部件退化失效、操作维护等因素有关,具有时变性、动态性和特殊性,属于“后天因素”。同一台设备,在不同的运行条件与工况环境下,其运行的可靠性必然不同。如同一台离心泵用于输送含水原油和清水二种介质时,运行的可靠性有差别,离心泵输送含水原油时,由于含水原油介质中可能有含硫物质,就会对叶轮、导叶等过流部件造成腐蚀,影响可靠性;离心泵输送清水时,如果清水矿化度较高或含有泥沙等,就会造成离心泵过流部件的结垢或磨损失效。一些关键设备的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这增加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如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由于核电站抗震能力不足和设备老化,致使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全部被摧毁,造成巨大的生态和环境灾难。一、设计可靠性设备设计可靠性可分为定性设计可靠性和定量设计可靠性。所谓定性设计可靠性就是在进行设备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应用成功的设计经验使所设计的产品达到可靠的目的。所谓定量设计可靠性就是充分掌握所设计设备零部件的强度分布和应力分布以及各种设计参数的随机性基础上,通过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或显式极限状态函数的关系设计出满足规定可靠性要求的设备产品。在产品设计时,强调可靠性能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但不能说明在出现故障之后能不能修好或需花多长时间、多大代价才能修好。可维修性好的设备,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限度的资源(人力、技术、备件、维修设备和工具等)和最省的费用,经过维修使设备恢复到良好状态。可维修性既是设备可靠性的必要补充,又是设备维修保障决策的重要依据。维修工作的核心是保证设备的可靠性。设备结构的简单性、可互换性(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安全性、识别标记(防差错)等,是可维修性的重要设计准则,又是判断设备可维修性好坏的重要标准。只有当这些要求(其中包括一些量化指标)得到满足,可维修性才会有保证。设备的可维修性是设计时赋予的一种特性,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3又受人的因素和环境条件等的制约。设备人/机结合好、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大大提高设备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又可降低材料消耗。据有关方面统计,设计对设备质量的贡献率可达70%~80%,可见设计决定了设备的固有质量特性(如:功能、性能、寿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赋予了设备“先天优劣”的本质特性。一个机械系统、一台设备,不管其原理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全面,精度如何高级,若故障频繁,可靠程度很差,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可靠地工作,那么它的使用价值就低,经济效果就差。从设计规划、制造安装、使用维护到修理报废,可靠性始终是系统和设备的灵魂。其中设计制造决定固有可靠性,而使用维护则保持使用可靠性。可靠性是评价系统和设备好坏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研究系统和设备的质量指标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功能由单一转向多功能,结构日趋复杂;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后使不可靠的因素增多,可靠性水平降低:新设备又要考虑更恶劣的使用条件,增加了保证其使用可靠性的难度:一旦发生故障则带来的危害往往很严重,维修费用很高。1.设计可靠性的影响因素(1)可靠性与规定条件相关所谓规定条件是指设备在使用时的环境条件、使用条件、维护条件等。例如:载荷、速度、温度、冲击、振动、润滑、环境、湿度、气压、风沙、含尘量、连续或间断工作等。同样的设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使用条件和维修条件下,其可靠性是不相同的。通常条件愈恶劣,可靠性愈低。因此,设计可靠性必须将设备的环境条件、使用工况条件、维护条件等充分结合,综合考虑机械结构、技术参数和附件配置等。(2)可靠性与规定时间相关所谓规定时间是指设备工作的期限,用时间或相应的指标表示。例如,滚动轴承用小时或百万转,车辆用公里。规定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是长期的,如若干年;也可以是短暂的,如若干小时。通常工作时间愈长,可靠性降低。设计可靠性需结合特定生产需求,甚至企业的需要而定,在特定的时间内设备可靠性设计得以保证,即认为符合设计要求。(3)可靠性与规定功能有关所谓规定功能是指设备应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和使用功能。例如:承载能力、工作寿命、工作精度、机械特性、运动特性、经济指标、控制功能等。(4)可靠性与操作维护有关在设计可靠性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结构不出现故障;设备及零部件的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设备的使用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一个机械系统,一台设备其结构复杂、操作控制环节多、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人员操作控制的失误概率就会增设备质量控制概论加,一定程度上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同样,结构复杂,维护拆装难度大,易使配件在维护中二次损坏,增加了设备的故障率,为设备的维修增加工作量和费用,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和设备事故。2.设计可靠性的准则设计可靠性准则是在设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用来指导定性设计可靠性的条款,设计可靠性准则是针对某个具体的设备产品而言的,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其可靠性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凡具有产品型号(即规格、代号)的独立产品,在进行机械设计之前,均应编撰各自的设计可靠性准则,作为该产品设计时必须贯彻的输入文件。机械的设计可靠性应贯彻简化设计准则和“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原则(1)简化设计简化设计,就是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不片面地追求性能指标的“高而精”,在满足使用要求和操作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成熟技术,使产品的结构、组成和配置均得到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零部件越少发生故障的概率降低,设备的可靠性就会提高,反之,设备的可靠性就会降低。结构简化是指产品的机械结构应尽可能地采用“一体化”的结构形式,减少组装级别与螺栓连接:组成简化是指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功能单元,减少零部件的品种和数量。孤立地谈论简化设计显得太笼统,不具操作性。只有将简化设计与“三化”设计结合在一起才有实际意义。所谓“三化”就是通用化、组合化(模块化)、系列化的简称。“三化”是标准化的原则与方法在产品研制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是标准化活动的必然结果。这里的设备简化设计并不是将各种功能设备拼凑一起成橇的结果,它具有较强的集成性,系统集成和功能集成,同时简化设计以安全设计和可靠设计为前提,简化设计需要充分论证安全性和可靠性,一味地追求简化设计而忽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不可取的。(2)通用化所谓通用化就是直接选择具有互换特性(结构和功能均具有互换性)的通用单元或部件,将其应用于所设计的产品中。通用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为整机配套的部件、组件、零部件、附件,或者分系统级的产品。如果没有现成的通用单元或部件可供选用,则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制新的通用单元或部件,以满足正在研制和后续研制产品的使用需求。通用单元或配件在整机产品中的层次愈高、应用的范围愈广,则通用化的效果就愈明显。通用化就是不断地增加通用件的品种和扩大通用件的使用范围。实现通用化的第一章设备的内在特性5方法有统一设计法和逐步积累法两种。将那些变化因素较少,而且重复使用频率较高的零部件,有计划地进行统一设计,独立编号。零部件通用化要求在互换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同一产品零部件、结构件等的使用范围,其内容包括:按零部件统一、互换等标准化原则,编制零部件图册,设计中优先采用标准件、通用件,以合理压缩和简化零部件的品种和规格。(3)组合化(模块化)组合化的实施对象,一般是较为复杂的产品,但不一定是最终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分系统或者设备的硬件产品,也可以是软件产品。这类产品通常要完成比较重要而且复杂的任务,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单元,随后选用不同的通用功能模块来分别满足其任务需求。对于某些特殊的需求,有可能找不到现成的通用模块,那么,就需要研制专用模块以满足此特殊需求。最后,再将这些通用的和专用的模块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新的产品就诞生了。(4)系列化系列化的实施对象,通常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这里所说的整机产品可以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大系统,也可以是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或附件。总之,它们都是要直接面对市场、是可供用户选购的最终设备或配件产品。产品系列化是指将产品的主要参数、型式、尺寸、基本结构等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协调同类产品和配套产品之间的关系,达到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技术经济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律,对同类产品的品种、规格合理分档、分级,形成系列,叫品种规格系列化。品种规格系列化的内容为“确定范围、合理分档、同类归并、统一设计”。系列化是搞好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内容有:制定产品参数系列标准、编制产品系列型谱、进行产品系列设计这类设备产品的主要参数(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可按照设备产品的特点和使用需求被划分成若干个档次,称为参数系列。然后,再根据参数系列编制产品的系列型谱。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都是依据该型谱进行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机型系列化。所谓基本机型就是产品的型谱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可派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系列化产品中每一规格(档次)的产品,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因此,系列化也是扩大了范围的通用化通用化是基础,为组合化和系列化提供标准的、通用的功能模块;组合化是应用由通用化提供的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层级的产品,可以是最终要交付的整机产品,也可以是为整机配套的中间级产品;系列化是结果,按照产品的系列型谱制造(或者组合)出各种系列的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三者的关系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利用通用6设备质量控制概论的模块组合出系列的产品。在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时,如果能够认真地贯彻“三化”原则,那么前面所说的结构简化和组成简化就肯定能够实现。贯彻“三化”原则,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而且可以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产品的固有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3.设计可靠性的要点设备设计可靠性要点主要有:确定整机及零部件的合理安全系数;贮备能力设计(冗余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结构安全性设计:安全附件配置设计部件之间连接设计:人机界面设计。(1)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指零部件在理论上计算的承载能力与实际所能承担的负荷之比值。确定安全系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冲击、海拔、腐蚀、振动、结垢等:2)使用过程中发生超负荷或误操作时的后果:3)为提高安全系数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否合算等。安全系数的提高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来达到,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构件尺寸、优选材料、增加重量或增加费用等方法来实现。(2)贮备能力设计(冗余设计)贮备能力设计是指将若干功能相同的零部件作为备用机构,当其中某个零部件出现故障时,备用机构马上启动工作,使设备仍能保持正常工作。例如,滚动轴承中的双排滚珠,当其中一排损坏时,另一排仍可以维持正常工作。采用贮备能力设计的产品,一般是有剧毒的化工设备、故障率较高的设备、流水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或一旦出现事故损失较大的设备。贮备能力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如果盲目采用贮备能力设计或设计不当,将会因增加体积、重量和费用而导致相反的效果。(3)环境适应性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是在设计设备时,应充分考虑使用时的环境工况条件,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耐环境、适应工况条件的措施。在机械设计时就应考虑其在极端恶劣的工况条件下运行的可靠性。在设计和试制阶段,要进行如环境试验、寿命试验、耐久性试验、可靠性测定等,试验或现场预计环境条件的可靠性试验。如对于沙尘地域的电气控制机械设计时需要采取较高的防护等级、防尘性能设计。(4)简单化和标准化设计在满足设备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其结构、零部件越简单越好。在此设计中尽可能使用标准件和通用件,不能只追求复杂和高水平的零部件,减少个性化零部件设计和···试读结束···...

    2022-11-22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祝华远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作者】祝华远编著【页数】262【出版社】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165-2172-4【分类】航空装备-质量特性-通用性【参考文献】祝华远编著.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以军用飞机为研究主体,全面论述了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要求与论证、设计与分析、试验与评价,以及贯穿于装备寿命周期的管理工作。全书在梳理整合军内外装备通用质量特性理论及技术方法等的基础上,坚持工程化思路,在强调通用质量特性理论深度与技术方法适用性的同时,注重其与军用飞机通用质量特性工作实践的融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本书读者定位为机关和部队航空装备保障指挥与管理人员,以及军队院校、军内科研机构、军事代表系统航空装备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并可作为军事装备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使用。《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内容试读第1章绪论通用质量特性是装备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装备飞行性能、武器挂载能力等作战性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对装备作战能力、保障能力的生成与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军用飞机是空中使用的准单次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先进、保障难度大,是军事装备系统中对通用质量特性要求最高的系统之一。1.1通用质量特性基本概念通用质量特性是装备的固有属性,由论证提出、设计赋予、生产实现、管理保证并在使用与保障中得到充分体现。1.1.1装备与装备质量2011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定义装备(equimet)为“武器装备的简称。用于作战和保障作战及其他军事行动的武器、武器系统、电子信息系统和技术设备、器材等的统称”;定义装备质量(equimetqualitity)为“装备固有特性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包括装备的功能特性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等”;其中的“固有特性”,称之为装备质量特性。为了方便对装备质量特性进行研究和管理,通常从专业特点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专用质量特性和通用质量特性两大类。专用质量特性是指反映不同装备类别和自身特点的个性特征,如飞机的作战半径、舰船的排水量、导弹的射程等。通用质量特性是指不同武器装备均具有的共性特征,如可靠性、维修性等。2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通用质量特性与专用质量特性都是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通用质量特性是在专用质量特性发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如果通用质量特性水平低,装备故障多、维修难,专用质量特性也不能很好地发挥。1.1.2装备通用质量特性通用质量特性的概念,是随着技术进步、作战环境和需求等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2014年原总装备部颁发的《装备通用质量特性管理工作规定》明确,“本规定所称的通用质量特性,主要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质量特性”。1.1.2.1可靠性可靠性是装备经久耐用、不易发生故障的能力特性。1991年,美国国防部指令DoDI5000.2《国防采办管理政策和程序》定义可靠性为“系统及其组成部分在无故障、无退化或不要求保障系统的情况下执行其功能的能力”。GJB451A一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定义可靠性(reliaility)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对于军用飞机来讲,“产品”可以是飞机整机,也可以是构成飞机的系统、分系统、设备等;“规定的条件”主要是指使用条件、维修条件、环境条件等:“规定的时间”主要是指有效使用期限,如飞行时间、起落次数、日历时限等;“规定功能”是指质量特性应具备的全部技术标准;“能力”实际上即各种可靠性特征量,如平均故障间隔飞行小时等。从不同的角度,可靠性主要分类如下。(1)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从应用的角度,可靠性可分为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是设计和制造赋予产品,并在理想的使用和保障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靠性,用以描述设计、制造的可靠性水平。使用可靠性是产品在实际的环境中使用时所呈现的可靠性,它反映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用以描述在使用与维修环境中的可靠性水平。(2)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从设计的角度,可靠性可分为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基本可靠性是第1章绪论3家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无故障工作的能力:基本可靠性考虑所有需要维修的故障,反映产品对维修资源的要求。任务可靠性是产品在规定的任务剖面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任务可靠性仅考虑影响规定任务完成的故障(即严重故障,原称致命性故障)。(3)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可靠性前面所述的可靠性定义均指硬件可靠性。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及其在装备中的广泛应用,由于软件不可靠造成的故障损失越来越大,软件可靠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过程、规则,以及与这些程序、过程、规则有关的文档和从属于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数据”。软件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软件不引起系统故障的能力。软件可靠性不仅与软件存在的差错(缺陷)有关,而且与系统输入和系统使用有关。可靠性工程是指为了确定和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技术与管理活动。可靠性工程研究的是产品故障发生、发展及其预防的规律,通过设计、分析、试验等手段,防止和控制故障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水平,达到“优生”的目的。可靠性工程是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可靠性要求确定、可靠性设计与分析、可靠性试验与评价、可靠性管理等工作,涉及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适用于装备全系统、分系统、设备、组部件与元器件等各个产品层次,以及机械、机电、电子、结构和软件等不同类型的产品。1.1.2.2维修性维修性是装备维修简便、迅速和经济的能力特性,主要取决于产品故障易于发现和排除的程度。GJB451A一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定义维修性(maitaiaility)为“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其规定状态的能力”。保持或恢复产品的规定状态是维修的目的,维修性是在规定的约束条件(维修条件、时间、程序与方法)下能够完成维修的可能性。规定的条件主要是指维修的机构和场地(如使用现场、专门的修理车间等),以及相应的人员、设备、设施、备件、技术资料等资源:规定的程序与方法是指按技术文件规定采用的维修工作类型、步骤、方法等。显然,能否完成维修还同维修时间有关。因此,维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修性应在上述种种约束条件下来定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维修性主要表示维修的难易程度,它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而且还决定于与维修有关的其他因素,如维修人员技能、维修设备设施、维修方式和方法,以及组织管理水平等。这些因素虽然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但却是维修性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维修性工程是指为了确定和达到产品的维修性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为使装备具有良好的维修性,需要从论证开始,就开始进行产品的维修性分析与设计、试验与评价等各项工程活动,这些活动就构成了维修性工程。此外,还应包括维修性要求的论证与确定,以及使用保障阶段维修性数据收集、处理与反馈等内容。1.1.2.3保障性GJB451A一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定义保障性(uortaility)】为“装备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战备完好性和战时利用率要求的能力”,该定义中包括以下概念:一是设计特性,指与装备保障有关的设计特性,如可靠性、维修性等,以及使装备便于操作、检测、装卸、运输、消耗品补给等方面的设计特性。二是计划的保障资源,指为保证装备实现平时战备完好性和战时使用要求所规划的人力、物资和信息资源。保障资源的满足程度主要包括种类与数量上的满足,以及保障资源与装备相互协调匹配。三是战备完好性,指装备在平时和战时使用条件下,能随时开始执行预定任务的能力。四是战时利用率,指装备在规定的日历期间内所使用的寿命单位数或执行的任务次数,如飞机出动架次率等。(1)保障性特点保障性是装备系统的属性。装备系统是指装备及其保障系统的有机组合,由主装备与保障系统构成。其中,直接执行任务的装备硬件与软件部分称为主装备:保障主装备的部分称为保障系统,即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的所有资源及其管理的有机组合。保障性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广义性和综合性保障性包含了所有与保障有关的因素,既涉及诸多与保障有关的设计特性,又涉及保障资源及其管理,最终反映了各种因素的综合能力。保障性是第1章绪论直接反映使用要求的高层次特性,其他与保障有关的要求由此导出,如可由装备战备完好性要求导出装备可靠性、维修性等的要求。②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保障性是出于军事需求、为表达装备平时和战时战备完好性要求而建立的特性,其定义本身就含有明显的军事目的。度量保障性的参数,如出动架次率、能执行任务率、再次出动准备时间等都有明确的军事含义。③降低寿命周期费用的关键特性战备完好性与可承受的费用是需求与可能的关系,而保障性即这种需求与可能最佳平衡的结果。在确定和实现保障性要求的过程中,即以满足战备完好性等的要求为目标、以费用为约束,在设计和资源之间求得最佳的协调匹配。④强调装备自身的保障设计特性和外部的保障条件一方面,装备的设计要容易和便于保障(好保障);另一方面,要为装备保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保障好),且应在两者之间协调匹配,综合权衡。装备设计特性及保障资源与保障性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技术资料供应保障保障设施计算机资源保障保障设备装备训练与训练保障人力与人员设计特性包装、装卸储存和运输计划协调与综合保障性图1-1装备设计特性及保障资源与保障性的关系(2)综合保障组成要素综合保障,也称综合保障工程,是指在装备寿命周期内,综合考虑装备保障问题,确定保障性要求,进行保障性设计,规划并研制保障资源,进行6航空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概论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建立保障系统,以最低费用提供所需保障而反复进行的一系列管理与技术活动。综合保障的目标是以合理的寿命周期费用实现系统战备完好性要求,使装备部署后尽快形成战斗力。综合保障要解决的问题涉及与保障有关的装备设计问题、各种类型保障资源的规划与研制问题,而且要把这些问题相互协调起来。因此,综合保障涉及不同专业分工,通常称这些专业分工为综合保障要素,具体可分为资源类要素和管理类要素两大类。①资源类要素a.人力与人员。平时和战时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人员的数量、专业及技术等级。.保障设备。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的设备,包括测试设备、维修设备、试验设备、计量与校准设备、搬运设备、拆装设备、工具等。C.保障设施。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的永久和半永久性的建筑物及其配套设备。d.技术资料。使用与维修装备所需的说明书、手册、规程、细则、清单、工程图样等的统称。.供应保障。规划、确定、采购、储存、分发并处置备件、消耗品的过程。£.计算机资源保障。使用与维修装备中的计算机所需的设施、硬件、软件、文档、人力与人员。g。训练与训练保障。训练装备使用与维修人员的活动和所需的程序、方法、技术、教材与器材等。h.包装、装卸、贮存和运输。为保证装备及其保障设备、备件等得到良好的包装、装卸、搬运和运输所需的程序、方法与资源等。②管理类要素.规划保障。从确定装备保障方案到制订装备保障计划的工作过程,包括规划使用保障和规划维修。其中,保障方案是指保障系统完整的总体描述,由一整套综合保障要素方案组成,满足装备功能的保障要求,并与设计方案及使用方案相协调。一般包括使用保障方案(完成装备使用保障的详细说明」···试读结束···...

  • 《安全培训概论》隆泗,罗芬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安全培训概论》【作者】隆泗,罗芬作【页数】164【出版社】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646-4998-2【参考文献】隆泗,罗芬作.安全培训概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安全培训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应急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以及生产经营单位和安全培训机构从事安全培训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系统介绍安全培训工作的形势、政策、目的和任务,安全培训法律法规依据,安全培训体系,安全培训教师基本素质要求和素质养成,安全培训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安全培训概论》内容试读第一章安全培训训形势与任务第一章安全培训形势与任务安全培训工作是指以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和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人员的安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活动。安全培训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三大对策”(安全装备、安全管理、安全培训)之一,是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公认的政府安全监管的“四大支柱”(立法、执法、培训、保险)之一,是防止“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的源头性、根本性举措。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安全培训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安全生产形势,提出了各阶段安全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第一节安全培训形势目前,安全培训工作所面临的基本形势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依然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要求各单位开展更高质量的安全培训工作,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个别地方政府与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理念不牢、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的问题;二是依然薄弱的安全生产基础要求各单位开展更为科学规范的安全培训工作,加快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从业人员安全技能的提升。同时,安全培训工作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完善培训条件,保证培训质量。一、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国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经历了“形势好转一稳定好转一持续稳定好转,但依然严峻”的阶段。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使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一些地方和领域安全发展的理念还不牢、安全生产红线意识还不强、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还未落实、安全生产的监管监察还不到位。目前,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事故总量依然较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1,事故总量依然较大我国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尽管事故总量、较大以上事故总量、重特大事故总量等重要指标呈持续下降趋势,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重点行业安全指标也持续下降,但总量仍然相对较高。·1·安全培训概论图1-1是我国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图。从图中可见,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呈下降的趋势,安全生产形势是逐年趋于好转,但死亡人数的体量仍然很大。50000430624000037852lt3404629519新300002741220000思10000020162017201820192020年份图1-1全国近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图(注:图中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2016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1-2是我国近年来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每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变化的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工矿商贸领域近年来每10万从业人员的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呈整体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多,从业人员众多,事故死亡人数的总量依然较大。工矿商贸领域的安全培训工作也是安全培训领域的重点,其中涉及工矿商贸领域高危行业的安全培训,更是安全培训的重中之重。1.7021.81.6391.61.5471.4741.41.3011.21.00.80.60.40.2020162017201820192020年份图1-2全国近年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每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图(注:图中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2016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1-3是我国近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统计图。我国幅员辽阔,道路里程长,交通工具逐日增多。图中所显示的万车死亡人数尽管呈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各类车辆数量剧增,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加上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不到位,使得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道路交通领域的安全培训工作仍任重道远。图1-4是我国近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统计图。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历来受到社会的关注。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呈。2·第一章安全培训形势与任务2.52.102.061.932.01.801.661.51.00.50120162017201820192020年份图1-3全国近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统计图(注:图中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2016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现大幅下降的趋势,从2018年开始,进入了“双零”时代。2020年,全国共发生煤矿事故122起、死亡22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58,分别同比下降28.2%、28.8%和30.1%: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瓦斯事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这是煤炭领域职工上下同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功不可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年煤炭开采量都在30多亿吨,煤矿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总量仍然较大。因此,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仍需努力,煤矿安全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0.180.160.1560.140.120.1060.100.0930.0830.080.0580.060.040.02020162017201820192020年份图1-4全国近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统计图(注:图中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2016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重特大事故频发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过程中,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和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监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表1-1是2019一2020年我国发生的部分重特大事故一览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重特大事故发生的行业主要为建筑施工,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等高危行业。同时,重特大事故也呈现出由高危行业向非高危行业蔓延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一些地方政·3·安全培训概论府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现场管理混乱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事故隐患仍然大量存在,对由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的防范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预警机制不够健全。表1-12019一2020年我国部分重特大事故一览表时间事故行业事故类型事故死亡人数/人1月12日煤矿煤尘爆炸事故212月23日非煤矿山运输事故223月21日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784月15日制药着火中毒事故104月25日建筑施工升降机坠落事故115月16日建筑施工坍塌事故125月25日海上运输中毒室息事故102019年7月19日能源化工爆炸事故159月28日道路交通交通事故369月29日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1910月28日非煤矿山坍塌事故2(另有11人失联)》11月26日建筑施工突泥涌水事故1212月3日轻工,纺织罐体坍塌事故1012月4日烟花爆竹爆炸事故133月7日服务业坍塌事故296月13日交通运输爆炸事故208月29日餐饮饭店坍塌事故299月18日海上运输撞船事故10人失踪2020年9月27日煤矿火灾事故1610月1日旅游景区火灾事故1310月4日道路交通交通事故1811月29日煤矿透水事故5(另有8人失联)12月4日煤矿中毒事故23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于2016年4月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安委办〔2016)3号,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以下简称“双重预防机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双重预防机制的总体思路: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之前。。4第一章安全培训形势与任务双重预防机制的工作目标:尽快建立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完善技术工程支撑、智能化管控、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保障措施,实现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形成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坚强基础。安全培训工作在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这一重要举措中应当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在安全培训中,针对重特大事故发生的领域和特点,重点加强风险辨识的培训,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加强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确保每名员工都能熟悉掌握企业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办法、风险管控措施,以及隐患类别辨识、隐患排查方法与治理措施、应急救援与处置措施等,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3.职业健康保护任重道远我国是世界上劳动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就业人口数量为77471万人,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二分之一。当前我国又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前几十年粗放式发展积累的职业病问题集中显现,职业健康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职业病报告病例数居高不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新病例19428例,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5947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15898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623例,职业性化学中毒778例,职业性传染病578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264例,职业性肿瘤87例,职业性皮肤病72例,职业性眼病53例,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5例,其他职业病11例。二是职业病患者存量很大。自2010年以来,年均报告职业病新病例2.8万例,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累计报告职业病99.4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8.9万例,约占报告职业病病例总数的89.4%。由于职业健康检查覆盖率低和用工制度不完善等,实际发病人数远高于报告病例数。三是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和接触职业危害的人数多。据抽样调查,约有1200万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超过2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图1-5是我国近年来各类职业病发展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每年新增的职业病病例中,职业性尘肺病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针对存在粉尘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开展尘肺病防治的培训应当是职业健康培训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形势,我国职业健康的培训工作任重道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的行业种类多,人员数量多、任务重;二是对于职业危害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相关责任人,还需要加大对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三是职业健康培训体系亟待完善,在职业健康的行政管理由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转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后,职业健康的培训管理职能也进行了划转,需要建立科学的培训、考·5·安全培训概论◆职业病病例3500029180431789·一职业性尘肺病病例300002675625000234972608127992解2000022701194281500019468■15898100005000020152016201720182019年份图1-5全国近年各类职业病发展趋势统计图(注:图中2015一2016年度数据源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15一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图中2017一2019年数据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布的各年度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核体系,包括制定培训大纲、考核标准等。二、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些深层次、基础性的安全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安全生产条件不足、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技能不足等方面。1.安全生产条件不足安全生产条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安全生产基础条件非常脆弱。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状况比较严峻,生产装置、设备老化,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管理混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二是长期安全投人不足。特别对于一些高危行业,不仅安全投入不足,基础产业更是投入不足。三是安全生产环境差。一些地方公用设施严重老化;部分行业存在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部分国有生产经营单位历史包袱重,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生产工作欠缺程度较大。四是安全科技研发进程缓慢。行业发展中点多面广、规模小、工艺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仍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条件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安全培训本身就属于基础工作,在自身不断强化、不断改善的同时,还应当在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条件的过程中,发挥人力资源的支撑与推动作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2.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意识的淡薄是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短板之一。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违规违章所造成的。首先,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个别领导安全意识差。在这些地区和部门,相关干部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给政绩让路的现象依然存。6····试读结束···...

    2022-11-09 epub电子书资源网 epub电子书下载

  • 9527 蔡耀明 佛学概论

    资源介绍:资源大小:2.92GB蔡耀明的佛教导论讲师:蔡耀明学校:台湾大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教研究专业。研究领域包括印度哲学、大乘佛教、宗教哲学、梵文、藏文、人生哲学等。未来。此外,他还培养了思考佛法的能力和思考佛法的能力。...

    2022-10-29 台湾大学哲学系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

  • 《医疗纠纷处置概论》解放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医疗纠纷处置概论》【作者】解放主编【丛书名】卫生法学系列丛书【页数】182【出版社】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178-1830-4【价格】32.00【分类】医疗事故-民事纠纷-处理-中国【参考文献】解放主编.医疗纠纷处置概论.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医疗纠纷处置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从医疗纠纷概述、医疗纠纷处置的历史回顾、医疗纠纷处置主体、医疗纠纷处置客体、医疗行为中的权利、医疗行为中的遗物、医疗纠纷的责任、医疗纠纷的和解等方面着眼,全面探讨了医疗纠纷的法律关系、医疗纠纷处置的类型、程序及法律应用,准确定位了医疗纠纷双方的权利义务,并设专章详尽论述了处置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医疗责任鉴定的有关问题。《医疗纠纷处置概论》内容试读绪论绪论在卫生法学中,人们从法律视角研究医患关系,着重研究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医患法律关系的构成、医患纠纷解决的法律途径及医疗法律责任。而其他学科,像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它们研究的侧重点和卫生法学不同。具体医患关系的概念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仅指医师和患者之间因疾病的诊疗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这里的患者指因疾病而接受医师诊疗的自然人。患者因疾病接受医师提供的医疗服务,即形成医患法律关系。而广义的医患关系所涉及的医方和患方的边界要宽得多。医方不仅指医师,还包括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这些人员所在的医疗机构或医疗单位。而患方不仅指患者,还包括患者的家属、监护人以及与患者在医患关系中存在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或法人。因此,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方为主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基于医师为患者提供的诊疗服务而形成的法律关系。而广义的医患关系须以狭义的医患关系为基础,但法律所规范的医患关系通常指广义的医患关系。因为患者是到医疗机构就诊,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与医疗机构建立法律关系,医疗纠纷也多是发生在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因此本书研究的医患关系主要指广义的医患关系。由此我们定义: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医疗过错、违约等而导致的医疗损害赔偿及医疗合同违约等纠纷。毋庸讳言,近些年来,我国医疗纠纷日益增多,“重大医疗事故”“医闹”“伤医”现象也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如何预防、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党和国家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改善医患关系、处置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卫生部、公安部于2001年8月联合下发了通告(卫通〔2001)12号),2012年4月又联合下发了《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2010年1月司法部、卫生部、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2007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卫计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2015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开征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送审稿)》1医疗纠纷处置概论的意见,2016年3月国家卫计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的通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15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也将“医闹”列为刑事犯罪:在地方层面,2014年,江西省首次出台并施行了全国首部地方性医疗纠纷处置法规一《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开了我国医疗纠纷地方立法的先河,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据了解,该条例实施以来,江西全省再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医疗纠纷案件,2014年1一10月,发生医疗纠纷2683起,同比下降31.2%;发生扰乱医疗秩序的“医闹”事件252起,同比下降78.8%;各级医调组织共调解医疗纠纷1407起,调解成功率达91.6%。全国各地也在积极加强医疗纠纷处置工作,大力推进人民调解机制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如2014年人民调解组织就成功解决了6.6万起医疗纠纷,当年虽然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亿多人次,但医疗纠纷数量却下降了18%。因此,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医疗纠纷处置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吸收融入新的有效的内容、经验、方法,为医疗纠纷的解决、新型医患关系及平安医院建设提供全面充实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第一节医疗纠纷处置概述一、医疗纠纷处置的主体法律关系的产生,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具有法律性和社会性。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民事法律规定,医患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为医方和患方。而医疗行业是国家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行业,行业法律法规对医疗机构也有明确规定。医方,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医疗机构符合法人条件,它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事业单位法人。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机构包2绪论括:(1)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2)妇幼保健院:(3)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4)疗养院:(5)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6)诊所、中医诊所、民族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卫生保健所、卫生站;(7)村卫生室(所):(8)急救中心、急救站:(9)临床检验中心;(10)专科疾病防治院、专科疾病防治所、专科疾病防治站;(11)护理院、护理站:(12)其他诊疗机构。医务人员是指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护士等,他们必须在医疗机构执业。患方,主要指患者或者其亲属、监护人等,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在一般法律意义上,医患双方处于平等主体地位。一方面,从医疗行为上看,人们一般认为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医方与患方关系中交织在一起的三个支点:医生的专业知识及其职业权威和患者对其的依赖性。医疗知识的高度专业性,使患者和医生之间的知识水平高度不平衡,进而形成患者在生病时很难充分维护自己各方面利益的现实。同时,医疗对象的多样性特点使得医疗服务很难绝对地标准化,这种以个体特性为依托的治疗行为实际上造成了患方对医疗行为的困惑与质疑。另一方面,从权利维护的角度可见,自2002年4月1日起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2002年2月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来,一些患者维权意识过强,而部分医务人员维权意识淡漠,这也成了医疗纠纷的主要诱因。当然医生作为承担救死扶伤的主体,是具体执行国家医疗政策的社会特殊责任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对患者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加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等因素,而不是简单地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交换原则二、医疗纠纷处置的客体医疗纠纷这一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医疗行为,它是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作出的诊断与治疗行为。此类行为是按现行法律规定,依患者病情作出的诊疗行为,应当符合医学法律法规、规范、规章和医学常规。任何不符合以上规范或不符合病情的行为,以及不被患者及其家属理解的行为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医疗纠纷处置的客体一医疗行为,就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根源,只有正确理解医疗行为,才能正确认识医疗纠纷的本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三、医疗纠纷处置的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3医疗纠纷处置概论民事义务。”①医疗纠纷法律关系中,其处置内容就是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从医方来讲,具体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两个组成部分。医疗机构的权利主要有:独立运营的权利,对疾病的紧急救治、诊断、康复、保健、预防等医疗权,收取医疗费用的权利,特殊情况下准行政权等(如在“非典”时期,医疗机构就拥有留置患者、强制治疗与检查患者的权利)。医务人员的权利主要有:医疗诊治权、医疗设备使用权、科学研究权、继续教育权、人身安全权、获得经济待遇权、强制执行权等。医疗机构的义务主要有:社会义务、内部管理义务、尽力诊疗义务、制作保存病历义务、紧急救护义务、转诊义务等。医务人员的义务主要有: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的义务、如实记载和妥善保管病历的义务、如实告知和说明的义务、抢救及转诊的义务、保护患者隐私等义务。从患方来讲,患者的权利主要有:基本医疗权、知情同意权、医疗自主权、隐私受保护权、请求赔偿权、医疗监督权等。患者的义务主要有:配合医方诊疗的义务,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尊重医务人员及其劳动的义务,给付医疗费用的义务,接受强制性治疗的义务,防止疾病扩散等义务。四、医疗纠纷处置的途径我国于2002年2月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了三种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双方当事人协商和解、卫生行政机关调解、医疗诉讼。随后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人民调解法》,又把人民调解、仲裁增加为医疗纠纷解决的方式。这些纠纷解决模式均是立法所确定和认可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纠纷的解决还会有更多途径,但总体来说可分为诉讼和非诉讼解决方式两类。诉讼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最后手段,它具有程序规范、理论丰富和效力性高等特点,但在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的争论也最多。具体而言,法院诉讼解决方式的优点在于:程序完全依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较为严格规范;有关医疗纠纷诉讼的各种理论研究丰富,学术界的探讨和司法实践又在不断丰富医疗纠纷的诉讼解决方式:诉讼判决或调解结果被法律赋予了确定力和执行力,在一方拒绝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因此效力最高、权威性最强,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影响大和案情复杂的案件,选择诉讼无疑是平息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最有力方式。非诉讼方式是使用诉讼外的方式来解决纠纷,重在当事人双方谈判或由第三方站在中立的立场调解双方当事人的纠纷。非诉讼方式突出当事人的自主权利,双方可以就纠纷的解决方案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或者邀请第三方(非法院)参①魏振瀛:《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4绪论与,针对纠纷的产生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公正地做出裁决,双方当事人都无条件执行的一种方式。由于非诉讼方式奉行当事人主义,因此非诉讼方式是重要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也是遏止医患关系继续恶化的有效方式,而且更加适合在私法领域(主要是民事法律关系)中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统计,全国医疗机构接待患者数量为73亿人次,发生医疗纠纷7万起左右。尽管7万起医疗纠纷在就诊数量中的占比并不高,但每一起都会令眼下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改善医患关系,处理好医疗纠纷成为当前医疗工作的重点。自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和《关于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建立以人民调解为主要模式的第三方医疗纠纷化解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13年共调解医疗纠纷6.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88%,有力地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国也在积极完善和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设。医疗责任保险是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与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有效结合,可以防范、化解医患矛盾,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利用保险费率的杠杆作用,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增强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中国保监会高度重视医疗责任保险,同国家卫计委、司法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交流各地医疗责任保险的试点经验,提出到2015年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90%以上的要求。同时积极去各试点调研,并主动协调国家卫计委,推动将医责险纳入“平安医院”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建设。目前,全国除个别地区外都开展了符合当地特点的医疗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3年,我国医疗责任险保费收入15.7亿元,累计为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风险保障242亿元,已赔付9.65亿元,有力支持了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14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尤其是大力发展医疗责任保险,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保险强国。回顾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不管是独立的第三方调解,还是市场化的保险制度,都对缓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患者的青睐和欢迎。6医疗纠纷处置概论第二节医疗纠纷处置的原则和目的一、医疗纠纷处置的原则(一)自愿原则医疗纠纷处置方式有诉讼和非诉讼两类处理方式,可以根据意思自治的民法理念,由医疗纠纷的参与主体自主地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当然,任何一种纠纷处理方式都有利有弊,在实际中只能由参与主体依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处置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二)合法原则任何一种医疗纠纷处置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要遵守,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去执行,才能达到医疗纠纷处置效果的最大化。因此,选择任何一种处置方式都要依法进行。(三)关联性原则医疗纠纷处置方式的运用要遵循关联性原则。医疗纠纷只能是因医疗行为引起的纠纷,对于非医疗行为引起的纠纷及不属于医疗纠纷范围内的纠纷,应由参与主体选择其他法定途径处理。(四)一次性补偿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医疗纠纷发生后,不论采取何种处置方式,处置结果都坚持一次性补偿原则。在执行完补偿协议后,医患双方因医疗问题引起的所有争议即告终结,任何一方不能再对此纠纷以任何理由和方式主张权利。二、医疗纠纷处置的目的(一)合理合法解决纠纷医疗纠纷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或终结后,因发生非医疗必要的或非疾病自然转归的不良后果,由此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就不良后果发生的原因、性质、因果关系等方面以及医疗服务合同订立、履行、终结等方面的权利义务产生分歧和争议而引发的纠纷。一般需要通过双方自行和解或第三方调解来解决纠纷,协商或调解不成功的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们要全面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引下,医疗纠纷的解决必将纳入法治程序,医患双方应当根据纠纷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的合6···试读结束···...

    2022-10-28

  • 《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李鸿涛,张伟娜,佟琳|(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作者】李鸿涛,张伟娜,佟琳【页数】286【出版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5152-1985-1【分类】中医典籍-目录学-概论【参考文献】李鸿涛,张伟娜,佟琳.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1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内容提要:《中医古典目录学》作为一门专科目录学,通过系统整理其概念、内涵和方法,并结合丰富的实践例证,以构建其学科基础。本书吸取了古今众多学者有关目录学知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体会,通过立题选材,编述而成。同时,本书也可为中医古籍科研人员学习中医古典目录学,并以中医古典目录学研究和传承中医文献,提供借鉴。本书选材丰富,内容安排新颖,并对古籍文献整理过程中,目录学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独到的观点和方法,是一部较为优秀的学术论著。《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内容试读以1学母第一章认识篇第一章·认识篇一一第一节中医古典目录学概念与范畴中医古典目录学属于专科目录学,是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基础,在中医文献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在国家重视古籍整理和中医文献传承的大好形势下,中医古典目录学越来越成为文献研究者所必须储备的学识之一,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中医文献的保护、整理与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我们首先对其概念与研究范畴做一简要梳理。一、目录与目录学中医古典目录学是中医文献学与古典目录学的交叉学科,欲澄清中医古典目录学的概念与范畴,有必要先就古典目录学做一简要介绍。(一)目录1.目、录和目录的概念目录一般由目和录组成。(1)目目的本义为人眼,引申为条目。《说文解字注》曰:“(目)人眼也。”“目之引申为指目、条目之目。”《康熙字典》日:“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目”被用作目录学中时,具体指篇名或书名。篇名即指书籍中诸篇的名称,又称小名、细名。书名即每一部书的名称,又称大名、总名或大题。将诸多的篇名或书名汇集起来,遍举其名就叫作日。(2)录录的本义是刻木,引申为记录、详细说明或次第。录与録同,録是录的异体字。俞樾《儿答録》曰:“《说文·金部》:‘绿,金色也,从金,录声。’樾谓4一中医古思目录学慨的録为金色,于古无征。许君盖依绿字说之,绿从系,为色青黄也,故録从金为金色,金之色亦在青黄之间也,然恐非字之本义。今按録者,录之或体也。录部:‘录,刻木录录也。’刻木必用刀,故或从金。”2作为动词,录有记录的意思。章太炎《小学答问》曰:“凡言记录者,借为刻木录录之录,古为书契,本刻木为之也。”作为动词,录又有详细说明的意思。《公羊传·隐公十年》载:“《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庄公十七年》曰:“将其有末,不得不录其本也。”“录”与“略”相对,对外记载就简略,对内就详叙;对末简叙,对本就详叙。“录”是指详叙或着重说明。作为名词,录有次第的意思。《周礼·天官·职币》言:“辨其物而奠其录。”杜子春释为:“奠其录”为“定其录籍”。意思是对财物的名称、质量、数量及赐予的先后次第,都记录在簿籍上。这个详定其次第的簿籍,叫作录。《国语·吴语》记载黄池之会,吴师“昧明”进逼晋师,晋遣使问曰:“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今大国越录,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3这里吴国所越之“录”,是指双方协定的秩序单“录”被用作目录学中时,具体指叙录,又称书录、序录。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即逐一介绍某篇或某书之内容旨趣,并按一定的次序加以编排,「它可以作为包括目在内的简称。4(3)目录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把一批篇名或书名与其说明依次编列在一起就是目录。近代目录学家姚名达云:“遍辨其名之谓目,详定其次之谓录,有多数之名目且有定之次序之谓目录。曰目曰录,皆非单独,义本相通,故成体。”“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别录》和《七略》。萧统《文选》卷二十二王康琚《反招隐诗》李善注引“刘向《列子》目录”,又卷三十八任彦异《为范始兴作求立大宰碑表》李善注引刘歆《七略》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这两处都是指一书的目录。班固《汉书·叙传》云:“爱著目录,略序洪烈,述《艺文志》第十。”这里是指群书的目录。汉晋以后“目录”之名已经通用,但又有“录”“略”“志”“簿”“书目”“书录”“解题”“考”“记”“提要”等称谓如:西汉·刘向编著的《别录》、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西晋·荀勖编辑的《晋中经簿》(亦称《中经新簿》)、东晋·李充所编的《晋元帝四部书目》、唐·毋煚所编的《古今书录》、宋·陈振孙编辑的《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编辑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清·钱第一登·认识篇曾编撰的《读书敏求记》、清·纪昀等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5)目录具体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编制目录的过程,通称目录工作。古代的目录工作只限于图书编目,所以目录与书目没有区别,是同义语。但是现代目录工作大大拓展,只有图书目录才可称书目,即书目转化为图书目录的省称,而目录是一切文献目录的总称,范畴大于书目。从理论上说,目录可包书目,而书目不能作为目录的代称。但实际上,两者混用,相沿成习,有时又不必拘泥。62.目录的分类目录依据书的数量,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1)一书目录书目录是指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与汇集后的成品,它比群书目录出现得早过去学者认为,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成书于战国后期或秦汉之际的《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它编次和汇总了六十四卦的卦名。清代学者卢文弨《钟山书札》卷四曾说:“吾以为《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欤?《史》《汉》诸序,殆防于此。”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也赞成此说,认为“目录之作,莫古于斯矣”,但这一说法被近年出土简帛所颠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竹简《曲目》初步断定为战国中期楚简,是《诗经》的篇目。山东银雀山汉简,“是在文、景至武帝初期抄写成的,而各典籍的成书年代都不会晚于战国时期”,其中有《孙子兵法》的目录与《守法守令十三篇》的目录。不仅如此、目录的最初形态是只有“目”,没有“录”。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养生方》在全书正文结束后,便接着分四栏书写该书目录,将该书各篇篇名逐一列出,形成全书32篇的“目”,而没有“录”,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也只有52篇的篇名之“目”。31上述目录都有一书日录的性质,但是体例完整使用的当推《史记》《汉书》的一书目录,《史记·太史公序》的小序就是一篇完整的《史记》目录。《太史公自序》是由大序和小序两大部分组成的,大序是自述,说明家世、学历、仕历、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和体例等等:小序则是依次写了每一篇的篇名和要旨,也就是目录。班固《汉书》的《叙传》下篇也是仿此体例而作,成为《汉书》6一中医古典目录学概论的一书目录。《史记》《汉书》的一书目录都编列在全书之末,而现在的传本列于书前的书目,只有篇名而无叙录,即只有目而无录,乃是自唐代以来,由后人所加,以便翻检。正史中自写目录置于卷首,应是滥觞于范晔的《后汉书》后来的各史,除《梁》《陈》二书是后来所加外,其目录都是自列的。3别(2)群书目录群书目录是指把诸书书名和叙录加以编排与汇集后的成品,它产生于我国图书、目录事业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历来目录学家多以西汉杨仆整理的兵书目录《兵录》为现知最早的群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兵书类”小序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但《兵录》既不完备,又久佚未传。至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刘歆等在奉命校书的过程中,编制成综合性图书目录《别录》和《七略》,则树立了群书目录的范例。班固依《七略》“删其要以备篇籍”而修成的《汉书·艺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群书目录。5一书目录,对于检读一本书很方便有用。但要了解某类典籍有哪些书,某些书的大致情况如何以及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等问题,就必须求助于群书目录。[4)群书目录因为著录了许多书籍,它比一书目录仅便于检阅一部书的作用和意义要大得多,它的编排、著录也要复杂和艰难得多。因此,群书目录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5列群书目录依据编撰者性质,分为官修目录、私家目录、史志目录等。依据编纂书目的内容,分为综合性目录和专科目录,中医目录就属于专科目录。具体介绍详见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古今目录著作的分类”。(二)目录学1.目录学起源与概念目录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删订诗、书之时,但目录学的正式建立,则是在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校阅整理皇家的先秦古籍。在校阅群书时,他编定次第,记录书名篇目,把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编成《别录》二十卷。这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书目解题式图书总目。因《别录》篇幅太多,查找烦琐,所以刘向的儿子刘欲在《别录》···试读结束···...

    2022-10-21 中医内科学pdf 中医基础epub

  • 《工业机器人概论》金凌芳,许红平主编;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工业机器人概论》【作者】金凌芳,许红平主编;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编【丛书名】职业技能培训丛书【页数】124【出版社】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ISBN号】978-7-5341-7512-1【价格】26.00【分类】工业机器人-技术培训-教材【参考文献】金凌芳,许红平主编;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编.工业机器人概论.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工业机器人概论》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领域。本书包括走进工业机器人、认识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分、观察工业机器人的控制部分、辨识工业机器人的传感部分、走进工业机器人职场五个项目,本书可供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工业机器人概论》内容试读项目一走近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问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使人类社会迈向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当前,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新科技生产力,以提高国家竞争实力,而工业机器人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新重点,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本项目是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学习的开篇项目,将扼要阐述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工业机器人的分类、结构组成及技术参数,目前国内外工业机器人的知名品牌及相关生产厂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通过本项目学习,我们一起去揭开工业机器人的神秘面纱。▣▣扫码看本项目PPT▣没▣扫码看本项目视频工业参个概论1.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回顾机器人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走向成熟的工业机器人,各种用途的特种机器人的实用化,昭示着机器人灿烂的明天。一、机器人的定义什么是机器人呢?至今科学家们对机器人的定义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的意见。美国国家标准局1981年提出的定义是:“一种机械装置。在对其编程之后,可以完成某些依自动控制指令进行的制造工作和搬运工作。”苏联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一种可编程序的多功能执行机构,它被使用于通过各种已经编程的动作,来搬运金属部件、工具或特殊装置,完成各种任务。”日本科学家以“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这10个特性来描述机器人的形象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0)通过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控制下的通过编程可完成某些操作或移动作业的机器。为什么机器人的定义至今没有明确?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领域不断扩展。根本原因是因为机器人涉及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二、机器人的发展回倾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droid),它具有平衡、步行、发声、感觉、表情和调节运动等生命系统,关节能自由运动,身体能摆动各种形态,外形、肤色、轮廓、头发、视觉、牙齿和手爪等与人类相似。1921年机器人的英语单词“Root'”由捷克剧作家卡尔·恰佩克(KarelCaek)在他的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中创造,是由捷克语“Roota”而来的。“Roota”的捷克语意是奴隶,能为主人提供服务或劳动。目前,对机器人的普遍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20世纪中叶,近代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第一代机器人是遥控操作的机器人,它不能离开人的控制独自运动。1947年美国阿尔贡研究所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耦合的主从机械手,当操作员控制主机械手做运动时,从机械手可准确地模仿主机械手项目一走近工业机器人的运动。第二代机器人是可编程的机器人。1954年美国人乔治·沃尔德(GeorgeWald)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运作,可以脱离控制人,能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能利用各种传感器、测量器自主感知环境信息,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识别、理解、推理,自主运行完成工作任务。发明第一台机器人的正是享有“机器人之父”美誉的恩格尔伯格先生。恩格尔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机器人专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imatio公司,并于1959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1962年美国Uimatio公司的第一台机器人Uimate问世,它由计算机控制液压装置来驱动机械手运作,抓取物件进行压铸作业,计算机装有存储信息的磁鼓,能够记忆完成180个工作步骤,如图1-1所示。图1-1第一台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Uimate同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VeratraTrafer”,意思是“万能搬动”,其机械手可以绕底座回旋、沿垂直方向升降,也可以沿半径方向伸缩,如图1-2所示。手臂升降手臂伸缩手腕抓取手腕放松转旋图1-2VeratraTrafer机器人动作示意图3工业参个概论三、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回顾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的研制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延伸和扩大了人的手足和大脑功能,它可代替人从事危险、有害、有毒、低温和高热等恶劣环境中的工作;代替人完成繁重、单调的重复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1974年CiciatiMilacro公司推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TheTomorrowTool'”,它能举起45kg的物体,并能跟踪装配流水线上的移动物体。1975年BM公司研究出带有触觉和力觉的传感器,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可以完成20个零件的打字机装配工作。1979年Uimatio公司研究出第一台通用型工业机器人PUMA,标志着工业机器人应用日趋成熟,如图1-3所示。PUMAVid图1-3第一台通用型工业机器人PUMA20世纪80年代,日本和西欧国家为了缓解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社会问题,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在汽车和电器生产领域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从而推进了机器人的研发。1980年全球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达2万多台,1990年达到30万台左右,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突破24万台。机器人发源地在美国,后因产业转移等原因,忽视了应用开发研究,但美国的机器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具体体现在:①性能可靠,功能全面,精确度高;②机器人语言研究发展较快,语言类型多、应用广,水平居世界之首;③智能技术发展快,视觉、触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工业中广泛应用:④高智能、高难度的军用机器人、太空机器人等发展迅速。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工业机器人现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我国2014年机器人销量大约为5.7万台,2015年机器人销量大约为6.6万台,约占全球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并且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中,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约占销量的三分之一,但与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公司)无法形成竞争优势。我国工业机器人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有:①提升国产减速器、交直流伺服电机与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的可靠性、运行精密度,特别是在快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项目一走近工业机器人②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靠性:③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软件。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较多集中于汽车行业。就全球平均水平来看,汽车行业的应用约占工业机器人总量的40%,而在我国这一数字目前在60%左右,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已逐步取代了人工。比如,一期投资11.75亿美元的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引进的第一个世界级整车项目,拥有600多台机器人,每72就能生产出一辆汽车。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推进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这次变革的核心。地处宁波的中银双鹿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原来生产一节电池从钢壳投料到完成码垛要经过11道工序,大概耗时1h。现在他们研制成功全球第一条真正实现无人智能生产的电池生产线一“500+”电池生产线,通过互联网输入生产指令,让机器人操控整条生产流水线。在这条生产线上,没有操作工,没有搬运工,全部生产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即使把车间的灯全部熄灭,也丝毫不影响生产,开启了中国电池“黑灯生产”新纪元。德国电视7台一行人员专程到双鹿电池拍摄“500+”生产线,他们对这条由“双鹿人”自主研发的无人智能生产线钦佩不已,认为即使在德国,这样的生产线也很少见。表1-1列举了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表1-1工业机器人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表年份领域事件1955理论丹纳维特(Deavit)和哈顿贝格(Harteerg)提出了齐次变换美国专利2998237,乔治·德沃尔(GeorgeDevol)的“编程技术”、“传输”(基于1961工业Uimate机器人)1961工业第一台Uimate机器人安装,用于压铸1961技术有传感器的机械手MH-1,由厄恩斯特(Emt)在麻省理工学院发明1961工业沃萨特兰(Veratra)圆柱坐标机器人商业化1965理论路昌斯·乔治·罗伯茨(L.G.Roert)将齐次变换矩阵应用于机器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茨(Roert)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1965技术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1967理论器人学术会1968技术斯坦福研究院发明带视觉的由计算机控制的行走机器人Shakey1969技术沙因曼(V.C.Sheima)及其助手发明斯坦福机器臂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1970理论到迅速广泛的普及1970技术美国电子测试实验室(ETL)发明带视觉的自适应机器人6工业参个概论续表年代领域事件1971工业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JIRA)成立1972理论保罗(R.P.Paul)用D-H矩阵计算轨迹1972理论怀特因(D.E.Whitey)发明操作机的协调控制方式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1973工业业机器人,它是由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荷达45kg1975工业美国机器人研究院成立1975工业美国Uimatio公司公布其第一次利润1976技术在斯坦福研究院完成用机器人的编程装配1978工业罗斯(C.Ro)及其同事成立了机器人智能公司,生产出第一个商业视觉系统工业机器人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1980工业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1984民用英格伯格再次推出机器人Helmate,可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1996民用本田推出“拟人机器人P2”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d-torm)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1998民用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进入个人世界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的犬型机器人爱宝(AB0)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1999民用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丹麦Root公司推出了吸尘机器人Room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2002民用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微软公司推出了微软机器人工作室(MicrooftRooticStudio),机器人模块化2006民用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四、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及特点(一)工业机器人的定义美国机器人协会提出的工业机器人定义为:“工业机器人是用来进行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等可再编程的多功能机械手,或通过不同程序的调用来完成各种工作任务的特种装置。”国际标准化组织(IS0)曾于1987年对工业机器人给出了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自动控制的操作和移动功能,能够完成各种作业的可编程操作机。”S08373对工业机器人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机器人具备自动控制及可编程、多用途功能,机器人操作机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可编程轴,在工业自动化应用中,机器人的底座可固定也可移动。”6···试读结束···...

    2022-10-21 浙江省研究所 浙江省研究所有哪些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