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咙痒咳嗽是肺癌的前兆吗怎么治疗(喉咙痒咳嗽是肺癌的前兆吗)

    喉咙痒咳嗽并不是肺癌的前兆。喉咙痒咳嗽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例如感冒、流感、过敏或哮喘。如果您担心自己的症状,请务必去看医生。以下是喉咙痒咳嗽的一些常见原因:感冒或流感:感冒或流感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会导致喉咙痛、咳嗽、鼻塞和发烧。过敏:过敏是一种对特定物质(例如花粉、灰尘或动物皮屑)的反应。过敏会导致喉咙痒、咳嗽、鼻塞和眼睛发痒。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会导致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和咳嗽。其他原因:喉咙痒咳嗽也可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吸烟、胃酸反流或鼻后滴漏。如果您担心自己的症状,请务必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您确定症状的原因并开出适当的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治疗喉咙痒咳嗽的方法:喝大量的水:喝水可以帮助稀释粘液并缓解喉咙痛。使用蜂蜜:蜂蜜可以帮助缓解喉咙痛和咳嗽。服用非处方止咳药:非处方止咳药可以帮助缓解咳嗽。使用加湿器:加湿器可以帮助增加空气中的湿度,这有助于缓解喉咙痛和咳嗽。去看医生:如果您担心自己的症状,请务必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助您确定症状的原因并开出适当的治疗方法。...

    2024-01-09 喉咙痒咳嗽是什么原因 喉咙痒咳嗽怎么治最快最有效

  • 喉咙发炎喝热水还是冷水好(喉咙发炎喝盐水有用吗)

    喉咙发炎喝热水还是冷水好当喉咙发炎时,喝温水或室温水可能是最好的选择。热水或冷水都会刺激喉咙,加重疼痛和炎症。温水可以帮助舒缓喉咙,而室温水可以帮助保持水分。喉咙发炎喝盐水有用吗喝盐水可以帮助减轻喉咙发炎的疼痛。盐水是一种天然的抗菌剂,可以帮助杀死喉咙中的细菌。它还可以帮助减少喉咙的肿胀和疼痛。如何用盐水漱口将1/2茶匙盐溶解在8盎司温水中。仰头,用盐水漱口30秒。吐出盐水。重复步骤2和3,直到盐水用完。盐水漱口的注意事项不要吞下盐水。不要使用过多的盐。过多的盐可能会刺激喉咙并加重疼痛。如果您患有高血压,请在使用盐水漱口前咨询您的医生。如果您感到喉咙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症状,如发烧或咳嗽,请去看医生。其他缓解喉咙发炎的方法休息:休息可以帮助您的身体对抗感染。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帮助保持喉咙湿润,减轻疼痛。吃软食:吃软食可以帮助减少对喉咙的刺激。使用加湿器:加湿器可以帮助增加空气中的水分,缓解喉咙干燥和疼痛。服用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如扑热息痛或布洛芬,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何时去看医生如果您患有喉咙发炎,并且出现以下症状,请去看医生:喉咙疼痛加剧发烧咳嗽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部肿胀耳痛...

    2023-12-21 喉咙盐水能消炎吗 喉咙 盐水漱口

  • 喉咙干燥怎么办快速治愈最快(喉咙干燥怎么办)

    喉咙干燥的原因需要根据原因进行检查和治疗,如下所示:1.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慢性咽炎可以通过酸抑制剂来控制。口服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应按疗程治疗,可有效控制胃酸、咽干引起的慢性咽炎;2.由于打鼾和张着嘴呼吸,有必要检查喉咙干燥的原因,看看是否是气道狭窄引起的。如果睡眠中有打鼾,应进行治疗以缓解喉咙干燥;3、单纯性慢性咽炎引起的慢性咽炎症状可通过服用银黄含片、蒲地兰消炎口服液来缓解,可缓解咽炎;4.有一种疾病叫干燥综合征,它可能会导致喉咙干燥,包括眼睛干燥和体内粘膜干燥。需要在内科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31 喉咙慢性咽炎怎么治疗 喉咙慢性咽炎有哪些症状

  • 慢性阑尾炎怎么办快速缓解(慢性阑尾炎怎么办)

    1.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预防慢性阑尾炎。2.如果是慢性阑尾炎的急性发作,会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如肚脐周围疼痛、右下腹疼痛、固定性压痛,甚至肌肉紧张和反弹疼痛,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3、如头孢西丁、头孢噻安等。4.术前积极准备,做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准备工作。5.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后,慢性阑尾炎发生变化,意味着病情有所好转。6.慢性阑尾炎可能引起右下腹疼痛和隐痛,尤其是当抵抗力下降时,很容易发生。7.诊断依赖于钡灌肠。8.如果钡剂在阑尾腔内停留超过72小时,就可以诊断,并应排除右下腹的疾病,如盲肠肿瘤、盲肠憩室、右卵巢疾病、女性输卵管疾病。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28 慢性阑尾炎 头孢西丁钠 阑尾炎用头孢西丁

  • 宫颈息肉会癌变吗(喉咙长息肉会癌变吗)

    1.患者的咽喉息肉不会癌变。声带息肉是良性病变,无论复发多少次都不会成为声带癌症。有些声带白斑是交界性和癌前病变。因此,对于声带白斑,有必要密切随访,尽早治疗。2.声带癌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饮酒,尤其是长期吸烟和饮酒以及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如腌制大白菜或腌制蔬菜,容易发生癌变。一些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癌症,但目前尚无共识。此外,身体抵抗力差或经常熬夜都会导致疲劳。3.可能容易患喉癌。4.对于声带息肉,手术切除后声音嘶哑的症状会得到缓解。一些患者在切除后容易复发,而另一些患者则不然。对于声带癌症,不仅应切除癌组织,还应将其边缘送去进行病理观察,以确定是否有恶性倾向。如果存在淋巴结转移,5.同时,颈部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有些患者在手术前后还需要化疗。本文最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3-05-27 声带癌变可以治愈吗 声带癌变的症状图片

  • 支气管炎会变成支气管癌吗(慢性支气管炎会癌变吗)

    支气管炎本身不会变成支气管癌,但是慢性支气管炎可能会导致支气管癌的发生,因为慢性支气管炎会损伤支气管细胞,从而导致癌变。1、慢性支气管炎多数情况下不会癌变,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性疾病。2、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和哮喘,并反复发作。3、连续两年以上的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老年人最常见。4、如果不及时控制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其他疾病。5、慢性炎症通常会导致呼吸道上皮的损伤和修复,通过药物治疗和有效的积极治疗可以治愈。6、但如果长期吸烟、环境污染、过敏、炎症等刺激因素导致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严重异型增生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7、因此建议患者一定要采取有效积极的治疗,尊重医嘱,预防癌症等疾病。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点评:文章内容详实,涵盖了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同时也提出了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建议。总体来说,文章内容细致全面,可以作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参考资料。...

    2023-02-21 支气管癌 慢性支气管炎严重吗 支气管癌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

  •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作者】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页数】295【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ISBN号】7-5416-9851-4【价格】29.00【分类】慢性病-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图书目录:《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内容提要:全书分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了中医肾脏病的概念、源流、分类、病因病机、常见证候、治疗原则与方法、常用方剂、常用中药、常用治疗方法以及护理与调摄等。各论包括16个临床常见肾脏病病种,每一病种均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饮食调护、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详尽阐述。《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内容试读总论总论第一节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是中医学肾之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的构建至今对我们研究肾之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多年来,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进行了广泛而又深人地探讨,传统中医肾之藏象学说内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一、中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先天是指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本,《说文解字》曰“木下曰本。”有根本,本源之意。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是指肾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殖机能发育及成熟,并调控着人之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肾为先天之本构建于肾藏精的理论之上。所谓肾藏精,即肾具有封藏、贮存精气的作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字最早见于简帛篆书,本义为“经挑选之上等之米”,引申为细微、至纯、精华之物。古人通过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悟,提出“精”是弥漫充斥于宇宙天地间的极细极微的精华物质,为精粹之气,或气聚而成的精微物质,可化而生物,如《吕氏春秋·下贤》所言“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精”为宇宙万物构成本源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1·00。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学中,便有了中医理论中的人体之“精”。[1]肾所藏之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大方面。其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生命的原始物质,故又名之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指五脏六腑之精,它源于后天水谷精微,具有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即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肾为先天之本,是强调肾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促进人体生殖机能发育和成熟。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多种生理功能。人出生之后,肾精渐充,各脏腑组织随之生长壮大;至青春期,肾精充盛,天癸随至,性腺随之发育成熟,而见子遗精,女子月经按时而至,性机能成熟,生殖能力旺盛;人至老年,肾精渐亏,天癸渐少,性机能与生殖能力渐减。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其二,调控人生、长、壮、老之生命全过程。肾精是肾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将经过由弱到强,又由盛至衰的生理性变化,从而表现出人体不同的形体和生理状态的改变,呈现出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八八,则齿发去。”可见,肾中精气充盛,则生长发育正常,齿坚发泽,骨壮有力,脏腑功能正常:若精气·2总论亏虚,则生长发育迟缓,五软五迟,或齿脱发落,过早衰老,脏腑功能减退等。其三,肾藏精在生理活动层面还表现为:肾精生髓,髓充于骨,濡养支持骨骼;髓聚于脑,形成髓海(元神之府),主持人体的情智、意识、思维等神识活动;精生髓化血,血布全身而濡养四肢百骸;肾主纳气:肾对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为摄纳清气,维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肾主津液,肾精所化之肾气,其蒸腾汽化作用对津液代谢具有主持和调控作用;肾藏精而起亟,随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内外变化抵御外邪,防止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青壮之人,肾精充盈,真气充足,故体健少病;少年或老人,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体弱多病。二、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科学内涵的探究:现代医学近年来对“肾为先天之本”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人地探究,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细胞具有肾精的属性现代研究提出,肾所藏之精可相应于胚胎干细胞以及其他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干细胞具有精的属性,是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形成各组织器官,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承载了生命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可以生长发育成新的个体,相当于中医学所说的先天生殖之精[2]。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血液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等,广泛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五脏六腑的脏腑之精,濡养维持全身各个器官[3]。干细胞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当出现损伤或刺激的情况下,在多种内·3…人06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及自身的某些调控因子影响下被唤醒(激活),在调控作用下完成自我修复和相应的增殖分化。这与中医所说精平时“主蛰”于肾,藏而不泻,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损伤或刺激)时,肾便发挥“藏精而起亟”的作用相一致,变化发生时,蛰藏之精起而应激,调控机体相应的生理病理活动[4]。中医所说“肾藏精,生髓、化血”,“精成而脑髓生”,现代研究发现从间充质干细胞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诠释其含义。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于中胚层,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结缔组织及器官间质中,首先在骨髓中被发现,且含量最丰富,能参与、诱导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的发育,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软骨、肌肉、肌腱、脂肪等组织,也可分化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循环中的MSC进入大脑,可能积极参与中枢神经组织的更新。当预先移植GFP(绿色荧光蛋白)+MSC的鼠发生中脑动脉闭塞时,供体来源的细胞3d内即出现在缺血损伤的组织中,损伤后7~14d,在缺血区发现有骨髓源性细胞[5]。2.肾脏合成促红素与肾藏精,生血《吕仙堂类辩》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是说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近代医学对肾脏内分泌功能研究的重视,肾藏精生血的理论也逐渐被认可和理解。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脏合成能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性激素,它可以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速度加快,促进干细胞分化成原红细胞,加速幼红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网织细胞的成熟和释放及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对于许多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因其肾精亏耗,化血乏源,故多出现慢性贫血的表现,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贫血与促红素的缺乏直接相关,由此可知,肾藏精生血是有明确的物质基础的[6].3.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与肾主骨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滋养骨骼,促·4总论其生长发育。《素问·解精微论篇》:“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篇》中说:“肾主身之骨髓”;可见,骨骼的生长、发育及修复有赖肾中精气的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结实,肾精耗损,“精伤则骨酸痿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肾脏分泌的1α-羟化酶与骨的代谢有重要关系。维生素D能促进肾小管和小肠粘膜对钙离子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抗佝偻病,但必须经过肝细胞内的羟化酶羟化形成25-(0H)-D3,再经肾小管细胞内1α-羟化酶作用,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后才能较大发挥调节钙磷的作用。而1-羟化酶只在肾脏中存在,故当其合成减少时,具有生物活性的1,25-(0H)2-D3合成受阻,诱发骨营养不良性疾病。由此可知,肾藏精与骨的生长代谢密切相关[7]。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肾藏精,主生殖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能藏泄精气,控制人体的生殖繁衍,当肾中所藏生殖之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人体便具有了相应的生殖繁衍后代的能力,目前研究证实,肾主生殖的物质基础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密切相关,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涉及蛋白组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在对由肾脏调节生成的活性1,25-(OH)2-D3研究中发现,卵巢及睾丸处有可与之结合的受体,当活性维生素D3与之结合时,可调节CYPI9(雌激素生物合成的表达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对人体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8]。此外有研究证实,某些从补肾生精角度出发的汤药,确实能有效提高精子的数量和质量,还能明显提高体内促卵泡激素、睾酮、促黄体激素的水平。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肾为先天之本”研究的深入,传统中医肾之藏象理论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医学的研究所证实;同时,中医藏象理论也为丰富现代医学对肾脏的认识提供了研究思路。参考文献:[1]师双斌.“肾藏精”藏象基础理论核心概念诠释[D].辽·5000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43-51.[2]张进,徐志伟,陈群,等.干细胞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学说[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89-192.[3]邓洪新,王拥军,李佳,等.“肾藏精”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及NEI网络动态平衡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267-2269[4]沈自尹.“肾”研究成果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报,2010-1-5(1)[5]王键,胡建鹏,何玲,等.“肾藏精”研究评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2009,28(2):2.[6]张亚琴.“肾主骨生髓”与肾脏的内分泌功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1-12[7]吕仁和.“肾”与“肾脏的内分泌”关系的探讨[C].北京中医药学会2001~200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学会,2002:22-30.[8]陈云志,秦忠,王瑶瑶,等.试论维生素D为“肾藏精”理论的物质基础[J].环球中医药,2010,3(6):447-8。第二节中医“肾”与西医的“肾”肾脏是身体重要的脏器,但中西医对其认识颇为不同。西医认为它有生成尿液,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调节水、电解质,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能分泌肾素、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多种激素,还是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分解场所。肾脏是一对很像蚕豆形的内脏,它在腹后腔的脊柱两旁,前面有腹腔内的肠管,后面有强壮的腰部肌肉。成人男性,正常每个肾脏重约120-170g,大小约11×6×2.5厘米,约相当本人握起的拳·6…···试读结束···...

    2022-10-25

  • 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作者】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页数】251【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32-5451-9【价格】59.00【分类】慢性病-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十三章,基本详尽地介绍了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相关的内容。第一至第三章阐述了慢性胃炎概述、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和西医学对胃的认识;第四章分别详述了慢性胃炎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五至第六章介绍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和并发症;第七章为慢性胃炎常用检查;第八章为慢性胃炎常用药物;第九至第十章详述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及特殊类型,每一类型均包括中西医的疾病认识、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第十一章为慢性胃炎的保健调理;第十二章为慢性胃炎研究进展;第十三章为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甄选出的典型病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期盼其具有巨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广大医师朋友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慢性胃炎概述一、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而对该病却极为重视,并且不单纯地视之为胃病,而认为是脾胃的“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3个方面关系失常,导致发生多种症状,而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痞胀”“呕吐”等范畴,其中“胃脘痛”最常见。胃脘痛是指以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等描述,阐明了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治法,同时《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明了胃痛的发生与脾及肝气横逆犯胃有关。2.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认识有关于胃院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对其病因和病机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指出胃脘痛与木气偏盛,肝胃失和有关。故《黄帝内经》中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之论述为后世医学研究胃院痛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有许多治疗胃脘痛的经典方,如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大小建中汤等,且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提出了水饮停胃导致的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在唐宋以前,胃脘痛多与心痛相混淆而称。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九种心痛大部分实际上指的是胃脘痛。宋代医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九心痛的记载,都延承了《备急千金要方》的思想,如严用和的《济生方·心腹痛门·心痛论治》中“夫心1慢性胃炎甲@0分分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其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造成心痛”,也是将心痛与胃脘痛相混而称。元朝的朱丹溪始认为九种心痛实为胃脘痛的第一人,他在《丹溪心法·心脾痛》中明确指出了“心痛,即胃脘痛”,且较细致地将胃脘痛分作寒、热、气、湿痰积、死血、虚、虫八类。李东垣则在《兰室秘藏·卷二》中首次将胃脘痛列为一个独立病证来论证,对胃脘痛的病机治则治法进行了阐述,并拟定了用于治疗胃脘痛的神圣复气汤、草豆蔻丸、麻黄豆蔻丸3方。明朝以后的医家不但已将胃脘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当作一个独立的病证,而且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论述都大有发挥,认为“胃脘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为实邪;后期常以脾虚、肾虚等虚证为主。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并常出现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虚实错杂之证。但无论病因病机如何,其共同之处在于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不通则痛。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心腹痛》中对胃脘痛病因的论述“胃脘痛证,多由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惟食滞,寒气滞者最多”,认为胃脘痛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食停或者寒留均可引起胃脘气滞,在治疗上应以理气为主。清代的医家继承了明代医家对胃脘痛病因病机与“气”密切相关的思想,更是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如清代高士宗在《医学真传·心腹痛》中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指出胃脘痛在治疗上应以“通则不痛”为治疗大法,但不能拘于“通下”之法,而应以病因的角度分别采用散寒、消食、理气、泻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配合适当的辛香理气之品共奏“通则不痛”之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对该病的辨证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如他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活血之当然…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夫通则不痛,痛字需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也”,“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他还提出了胃脘痛初起病在气分,与气滞关系密切,久病则入血分,治疗上要辨明在气分还是血分,应有理气活血之偏重的观点,先倡胃脘痛“久病入络”之说。另外,针对胃脘痛不同证型的治疗,有不少医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顾靖远在《顾氏医镜·胃脘痛》中主张对肝脾不和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减,伴气滞者加四磨饮,血瘀者加失笑散,食滞者加保和丸,热证用黄芩汤或竹叶石膏汤等等。高鼓峰则在《医宗己任编》中提出了用逍遥散加生2角●慢性胃炎概述地黄、牡丹皮、山栀,或疏肝益肾汤加柴胡、白芍、当归治疗阴虚胃脘痛伴燥热口渴等症状的观点。二、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慢性胃炎(chroicgatriti)系指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多局限于胃黏膜层,病变实质主要是胃黏膜上皮经常遭受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胃黏膜发生再生改造,最后可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本病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胃炎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又不规则,且无典型症状,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大肠型化生、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与胃癌有一定关系。在我国,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728年,Stahl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诊断,但对其诊断始终存在分歧。1830年,Cruveilhier发现溃疡病之后,对于上腹部疼痛的患者,常诊断为溃疡病或胃神经官能症而不诊断为胃炎。1936年,Shidler根据胃镜下所见结合手术时全层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发现,首先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种。1949年,Wood用盲目胃黏膜活检法做了大量工作,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的萎缩3种类型。1972年,Whitehead等提出: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区别开来;确定病变部位是胃窦或胃体;注明肠上皮化生、胃炎活动性和萎缩程度。1973年,Strickad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壁细胞抗体阳性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1982年,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和Marhall首次从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上,Mi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统”一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及内镜均纳人诊断;“悉尼系统”及1994年的“新悉尼系统”,使胃炎的分类及诊断更为完整全面。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某些因素之间可能还有相加或协同损害作用。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餐后加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患者3慢性胃炎甲@8希可伴有体重减轻、贫血等。慢性胃炎大多数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由于慢性胃炎非常多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比较困难,且易发生癌变,因而备受重视,中医、西医近年来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了许多有成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内服外治、针灸推拿、养生食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断进步,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进一步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立法选方诸方面,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提出了颇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分型标准、治疗方案、疗效标准,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依据。4第二章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第一节脾胃的生理病理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的生理特性1.脾宜升则健升,有升浮向上之意。人体五脏的气机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其气宜升;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五脏之气机升降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脾气主升,是指脾之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则气血生化有源。所以说“脾宜升则健”。2.脾喜燥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燥代表着脾主运化水液正常,人体内没有多余水液停积的生理状态;而湿则反映着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停聚于内的病理状态。3.脾之气与长夏相应长夏,即农历六月,相当于“夏三月”的最后一月。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之气以湿为主,为土气所化,与人体脾土之气相通,故脾气应于长夏。长夏之季,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酝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但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导致运化失常。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亦由此而起,长夏季节用药,往住可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5慢性胃炎甲©6分(二)脾的生理病理特点1.主运化“运”即运输、转输,《内经》中也用“散”“传”等字。“化”是变化,包括对饮食的消化,使之变成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将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布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由于人出生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如《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亦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液停6···试读结束···...

    2022-10-25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有哪些

  • 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马登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作者】马登艳主编【丛书名】华西专家答疑读本【页数】210【出版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364-9709-2【分类】肾疾病-慢性病-防治-问题解答【参考文献】马登艳主编.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内容提要:本书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科的专家团队编写,内容全面、细致,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采用问答的形式,站在患者的角度提问,由专家给予解答,努力贴近患者需求和实际,能够让饱受慢性肾脏病折磨的患者及家属对此病有所了解,从而获得勇气和力量去战胜病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应该说,本书是一本普及慢性肾脏病知识的优秀科普图书,同时又是一本慢性肾脏病患者规范治疗与用药的指导用书。《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内容试读001第一章基础知识篇1.肾脏在哪里?答:正常人有两颗肾脏,左右各一,形如蚕豆,分为前后两面,上下两端,内外侧两缘。它位于腹后壁,腹膜腔的外侧,脊柱两侧的脂肪囊中。右肾上临肝脏,位置较左肾略低。正常肾脏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而轻度改变,上下移动均在1~2cm(图1-1)。人体后腰部,一对蚕豆状器官左高右低图1-1肾脏的位置002华西专家答疑读本·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2.肾脏有多大?答:肾脏为实质性器官,大小因人而异。正常成年男性肾脏的平均体积为11cm×6cm×3cm,右肾略小于左肾。男性肾脏的体积和重量略大于同龄的女性,其平均重量约为150g,而女性肾脏平均重量约为135g。3.肾脏里面都有什么?答:从肾脏的纵切面可以看到,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图1-2)。皮质位于髓质表层,约占1/3,新鲜时呈红褐色,由100多万个“过滤器”(即肾单位)组成。所谓肾单位,其由肾小体(又称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小球完成肾脏滤过功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肾小管吸收肾小球滤出的有用物质,如氨基酸、糖、小分子蛋白质和矿物质等。髓质位于皮质深部,约占2/3,由10余个肾锥体组成,锥体的尖端终止于肾乳头。肾乳头被肾小盏包绕,每个肾有7~8个肾小盏,相邻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肾大盏再汇合成漏斗状的肾盂,下接输尿管。肾皮质一肾锥体肾小盏肾乳头肾大盏肾静脉肾玉输尿管图1-2肾脏的组织结构。第一章基础知识篇0034.肾脏有什么作用?答:①排泄功能。排泄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或者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的肾脏就好比一个“筛子”,24小时不停地清洁过滤血液,将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生的废物(毒素)排出体外,默默地扮演着体内“清道夫”的角色。如果肾脏受损,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不能排出,潴留体内,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尿毒症,危及生命。②调节功能。肾脏参与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如果肾脏受损,就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的这些平衡,导致尿少、高血压、浮肿、电解质紊乱等症状的出现。制造红细胞生成素和维生素D维持电解质平衡、清除药物调节液体排泄废物稳定血压图1-3肾脏的作用③内分泌功能。肾脏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肾素(升血压)、前列腺素(降血压)、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骨髓红细胞的生成)等。如果肾脏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不能促进红细胞的生长和成熟,就会贫血;肾素和前列腺素分泌不均衡,就会引起血压的异常。(温怡薛莲吴逍玉)·第二章发现篇005健康,需要医生结合各种临床依据才能确定,因此建议您定期体检,而不是凭自我感觉进行主观判断。2.什么是慢性肾脏病?答:慢性肾脏病是绝大多数的肾脏疾病的临床统称。当患者的尿液和血液的相关指标出现异常,或肾脏病理学、影像学发现异常,或者肾脏的肾小球有效滤过率低于60%(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时间超过3个月时,都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国际肾脏病学会对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为:肾损害(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异常)超过3个月,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GFR)异常;肾小球滤过率lt60ml/mi,且超过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证据,以上两条中有一条满足,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3.慢性肾脏病是如何分期的?答: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制定的《慢性肾脏病分期指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并发症以及疾病对预后的影响程度,将慢性肾脏病的病程划分为5期,其中肾小球滤过率(GFR)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期的重要依据(见表2-1)。表2-1慢性肾脏病分期分期描述GFR(ml/mi治疗计划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减少1期肾损害,GFR正常或升高≥90心血管疾患危险因素2期肾损害,GFR轻度下降60-89估计肾脏病进展的快慢3期肾损害,GFR中度下降30~59评估和治疗并发症4期GFR严重下降15-29准备肾脏替代治疗5期肾功能衰竭lt15或透析肾脏替代治疗006华西专家答疑读本·慢性肾脏病防治问答4.慢性肾脏病有哪些病因及易患因素?答:①慢性肾脏病的病因主要有两大类,即原发性肾脏疾病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原发性肾脏疾病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肾结石,肾癌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其他系统肿瘤、药物损害等引起的肾脏疾病。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肾脏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是引起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在国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相关慢性肾脏病已取代肾小球肾炎相关慢性肾脏病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这与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关系密切。而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高血压性肾病仍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绝不可忽视。儿童慢性肾脏病患儿的病因则以先天性肾脏和泌尿系统畸形最为常见。②慢性肾脏病的易患因素主要有:a.年龄(如老年);.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的高盐高脂饮食、高蛋白饮食、酗酒、过度劳累、肥胖、抽烟等;c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感染或全身感染、肝炎病高血压0®肾内科门诊长期服用药物抽烟老年蛋白尿肾脏病家族史图2-1慢性肾脏病的易患因素···试读结束···...

    2022-10-02 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官网

  •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作者】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页数】295【出版社】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ISBN号】7-5416-9851-4【价格】29.00【分类】慢性病-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参考文献】吴俊荣,王晓华,孟丽华,亓召芹主编.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06.《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内容提要:全书分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阐述了中医肾脏病的概念、源流、分类、病因病机、常见证候、治疗原则与方法、常用方剂、常用中药、常用治疗方法以及护理与调摄等。各论包括16个临床常见肾脏病病种,每一病种均从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饮食调护、预后转归等方面进行详尽阐述。《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内容试读总论总论第一节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是中医学肾之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学说的构建至今对我们研究肾之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多年来,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进行了广泛而又深人地探讨,传统中医肾之藏象学说内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一、中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先天是指人或动物的胚胎时期;本,《说文解字》曰“木下曰本。”有根本,本源之意。肾为先天之本是与脾为后天之本相对而言的。是指肾决定人体先天禀赋强弱、生殖机能发育及成熟,并调控着人之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肾为先天之本构建于肾藏精的理论之上。所谓肾藏精,即肾具有封藏、贮存精气的作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字最早见于简帛篆书,本义为“经挑选之上等之米”,引申为细微、至纯、精华之物。古人通过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悟,提出“精”是弥漫充斥于宇宙天地间的极细极微的精华物质,为精粹之气,或气聚而成的精微物质,可化而生物,如《吕氏春秋·下贤》所言“精充天地而不竭,神复宇宙而无望,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精”为宇宙万物构成本源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1·00。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学中,便有了中医理论中的人体之“精”。[1]肾所藏之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大方面。其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生命的原始物质,故又名之曰“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指五脏六腑之精,它源于后天水谷精微,具有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即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为用。肾为先天之本,是强调肾精在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促进人体生殖机能发育和成熟。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多种生理功能。人出生之后,肾精渐充,各脏腑组织随之生长壮大;至青春期,肾精充盛,天癸随至,性腺随之发育成熟,而见子遗精,女子月经按时而至,性机能成熟,生殖能力旺盛;人至老年,肾精渐亏,天癸渐少,性机能与生殖能力渐减。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其二,调控人生、长、壮、老之生命全过程。肾精是肾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将经过由弱到强,又由盛至衰的生理性变化,从而表现出人体不同的形体和生理状态的改变,呈现出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八八,则齿发去。”可见,肾中精气充盛,则生长发育正常,齿坚发泽,骨壮有力,脏腑功能正常:若精气·2总论亏虚,则生长发育迟缓,五软五迟,或齿脱发落,过早衰老,脏腑功能减退等。其三,肾藏精在生理活动层面还表现为:肾精生髓,髓充于骨,濡养支持骨骼;髓聚于脑,形成髓海(元神之府),主持人体的情智、意识、思维等神识活动;精生髓化血,血布全身而濡养四肢百骸;肾主纳气:肾对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为摄纳清气,维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肾主津液,肾精所化之肾气,其蒸腾汽化作用对津液代谢具有主持和调控作用;肾藏精而起亟,随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内外变化抵御外邪,防止疾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孙思邈亦云:“精少则病,精尽则死。”青壮之人,肾精充盈,真气充足,故体健少病;少年或老人,肾精不足,肾气亏虚,御邪力弱,故体弱多病。二、现代医学对“肾为先天之本”科学内涵的探究:现代医学近年来对“肾为先天之本”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人地探究,这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干细胞具有肾精的属性现代研究提出,肾所藏之精可相应于胚胎干细胞以及其他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干细胞具有精的属性,是精在细胞层次的存在形式。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未分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形成各组织器官,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承载了生命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可以生长发育成新的个体,相当于中医学所说的先天生殖之精[2]。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血液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等,广泛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五脏六腑的脏腑之精,濡养维持全身各个器官[3]。干细胞一般处于休眠状态,当出现损伤或刺激的情况下,在多种内·3…人06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及自身的某些调控因子影响下被唤醒(激活),在调控作用下完成自我修复和相应的增殖分化。这与中医所说精平时“主蛰”于肾,藏而不泻,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损伤或刺激)时,肾便发挥“藏精而起亟”的作用相一致,变化发生时,蛰藏之精起而应激,调控机体相应的生理病理活动[4]。中医所说“肾藏精,生髓、化血”,“精成而脑髓生”,现代研究发现从间充质干细胞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诠释其含义。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于中胚层,广泛存在于全身各结缔组织及器官间质中,首先在骨髓中被发现,且含量最丰富,能参与、诱导调节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基质的发育,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软骨、肌肉、肌腱、脂肪等组织,也可分化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在病理条件下,循环中的MSC进入大脑,可能积极参与中枢神经组织的更新。当预先移植GFP(绿色荧光蛋白)+MSC的鼠发生中脑动脉闭塞时,供体来源的细胞3d内即出现在缺血损伤的组织中,损伤后7~14d,在缺血区发现有骨髓源性细胞[5]。2.肾脏合成促红素与肾藏精,生血《吕仙堂类辩》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即是说肾所藏之精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近代医学对肾脏内分泌功能研究的重视,肾藏精生血的理论也逐渐被认可和理解。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脏合成能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性激素,它可以使骨髓制造红细胞的速度加快,促进干细胞分化成原红细胞,加速幼红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网织细胞的成熟和释放及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对于许多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因其肾精亏耗,化血乏源,故多出现慢性贫血的表现,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贫血与促红素的缺乏直接相关,由此可知,肾藏精生血是有明确的物质基础的[6].3.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与肾主骨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滋养骨骼,促·4总论其生长发育。《素问·解精微论篇》:“髓者,骨之充也。”;《素问·痿论篇》中说:“肾主身之骨髓”;可见,骨骼的生长、发育及修复有赖肾中精气的作用。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结实,肾精耗损,“精伤则骨酸痿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肾脏分泌的1α-羟化酶与骨的代谢有重要关系。维生素D能促进肾小管和小肠粘膜对钙离子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抗佝偻病,但必须经过肝细胞内的羟化酶羟化形成25-(0H)-D3,再经肾小管细胞内1α-羟化酶作用,转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后才能较大发挥调节钙磷的作用。而1-羟化酶只在肾脏中存在,故当其合成减少时,具有生物活性的1,25-(0H)2-D3合成受阻,诱发骨营养不良性疾病。由此可知,肾藏精与骨的生长代谢密切相关[7]。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肾藏精,主生殖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能藏泄精气,控制人体的生殖繁衍,当肾中所藏生殖之精充盈到一定程度,人体便具有了相应的生殖繁衍后代的能力,目前研究证实,肾主生殖的物质基础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密切相关,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涉及蛋白组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在对由肾脏调节生成的活性1,25-(OH)2-D3研究中发现,卵巢及睾丸处有可与之结合的受体,当活性维生素D3与之结合时,可调节CYPI9(雌激素生物合成的表达基因)的表达,从而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对人体的生殖机能产生影响[8]。此外有研究证实,某些从补肾生精角度出发的汤药,确实能有效提高精子的数量和质量,还能明显提高体内促卵泡激素、睾酮、促黄体激素的水平。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肾为先天之本”研究的深入,传统中医肾之藏象理论越来越多地被现代医学的研究所证实;同时,中医藏象理论也为丰富现代医学对肾脏的认识提供了研究思路。参考文献:[1]师双斌.“肾藏精”藏象基础理论核心概念诠释[D].辽·5000慢性肾脏病中西医诊疗宁: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43-51.[2]张进,徐志伟,陈群,等.干细胞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先天之精学说[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89-192.[3]邓洪新,王拥军,李佳,等.“肾藏精”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及NEI网络动态平衡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9):2267-2269[4]沈自尹.“肾”研究成果对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的启示[J].中国中医药报,2010-1-5(1)[5]王键,胡建鹏,何玲,等.“肾藏精”研究评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第2009,28(2):2.[6]张亚琴.“肾主骨生髓”与肾脏的内分泌功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11-12[7]吕仁和.“肾”与“肾脏的内分泌”关系的探讨[C].北京中医药学会2001~200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学会,2002:22-30.[8]陈云志,秦忠,王瑶瑶,等.试论维生素D为“肾藏精”理论的物质基础[J].环球中医药,2010,3(6):447-8。第二节中医“肾”与西医的“肾”肾脏是身体重要的脏器,但中西医对其认识颇为不同。西医认为它有生成尿液,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调节水、电解质,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功能;能分泌肾素、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多种激素,还是机体部分内分泌激素的分解场所。肾脏是一对很像蚕豆形的内脏,它在腹后腔的脊柱两旁,前面有腹腔内的肠管,后面有强壮的腰部肌肉。成人男性,正常每个肾脏重约120-170g,大小约11×6×2.5厘米,约相当本人握起的拳·6…···试读结束···...

    2022-07-27 王晓春书籍 博士王晓华简介

  • 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作者】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页数】251【出版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2【ISBN号】978-7-5132-5451-9【价格】59.00【分类】慢性病-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参考文献】杜艳茹,王彦刚,柴天川主编.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02.图书封面: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内容提要:本书共分十三章,基本详尽地介绍了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相关的内容。第一至第三章阐述了慢性胃炎概述、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和西医学对胃的认识;第四章分别详述了慢性胃炎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第五至第六章介绍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和并发症;第七章为慢性胃炎常用检查;第八章为慢性胃炎常用药物;第九至第十章详述了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及特殊类型,每一类型均包括中西医的疾病认识、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第十一章为慢性胃炎的保健调理;第十二章为慢性胃炎研究进展;第十三章为作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甄选出的典型病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期盼其具有巨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广大医师朋友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慢性胃炎中西医诊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慢性胃炎概述一、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而对该病却极为重视,并且不单纯地视之为胃病,而认为是脾胃的“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3个方面关系失常,导致发生多种症状,而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嘈杂”“痞胀”“呕吐”等范畴,其中“胃脘痛”最常见。胃脘痛是指以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等描述,阐明了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及治法,同时《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明了胃痛的发生与脾及肝气横逆犯胃有关。2.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认识有关于胃院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心痛胃脘痛。”对其病因和病机的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指出胃脘痛与木气偏盛,肝胃失和有关。故《黄帝内经》中对胃脘痛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之论述为后世医学研究胃院痛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有许多治疗胃脘痛的经典方,如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大小建中汤等,且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提出了水饮停胃导致的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在唐宋以前,胃脘痛多与心痛相混淆而称。如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疰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来去心痛。”以上九种心痛大部分实际上指的是胃脘痛。宋代医籍中也有许多关于九心痛的记载,都延承了《备急千金要方》的思想,如严用和的《济生方·心腹痛门·心痛论治》中“夫心1慢性胃炎甲@0分分痛之病,医经所载凡有九种…其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造成心痛”,也是将心痛与胃脘痛相混而称。元朝的朱丹溪始认为九种心痛实为胃脘痛的第一人,他在《丹溪心法·心脾痛》中明确指出了“心痛,即胃脘痛”,且较细致地将胃脘痛分作寒、热、气、湿痰积、死血、虚、虫八类。李东垣则在《兰室秘藏·卷二》中首次将胃脘痛列为一个独立病证来论证,对胃脘痛的病机治则治法进行了阐述,并拟定了用于治疗胃脘痛的神圣复气汤、草豆蔻丸、麻黄豆蔻丸3方。明朝以后的医家不但已将胃脘痛与心痛区别开来当作一个独立的病证,而且对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论述都大有发挥,认为“胃脘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为实邪;后期常以脾虚、肾虚等虚证为主。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并常出现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虚实错杂之证。但无论病因病机如何,其共同之处在于最终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胃失濡养,不通则痛。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心腹痛》中对胃脘痛病因的论述“胃脘痛证,多由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惟食滞,寒气滞者最多”,认为胃脘痛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食停或者寒留均可引起胃脘气滞,在治疗上应以理气为主。清代的医家继承了明代医家对胃脘痛病因病机与“气”密切相关的思想,更是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如清代高士宗在《医学真传·心腹痛》中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指出胃脘痛在治疗上应以“通则不痛”为治疗大法,但不能拘于“通下”之法,而应以病因的角度分别采用散寒、消食、理气、泻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等治法配合适当的辛香理气之品共奏“通则不痛”之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对该病的辨证论治颇有独到之处,如他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知其治气活血之当然…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夫通则不痛,痛字需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也”,“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淤”。他还提出了胃脘痛初起病在气分,与气滞关系密切,久病则入血分,治疗上要辨明在气分还是血分,应有理气活血之偏重的观点,先倡胃脘痛“久病入络”之说。另外,针对胃脘痛不同证型的治疗,有不少医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如顾靖远在《顾氏医镜·胃脘痛》中主张对肝脾不和者以芍药甘草汤加减,伴气滞者加四磨饮,血瘀者加失笑散,食滞者加保和丸,热证用黄芩汤或竹叶石膏汤等等。高鼓峰则在《医宗己任编》中提出了用逍遥散加生2角●慢性胃炎概述地黄、牡丹皮、山栀,或疏肝益肾汤加柴胡、白芍、当归治疗阴虚胃脘痛伴燥热口渴等症状的观点。二、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慢性胃炎(chroicgatriti)系指各种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变化多局限于胃黏膜层,病变实质主要是胃黏膜上皮经常遭受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胃黏膜发生再生改造,最后可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本病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胃炎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又不规则,且无典型症状,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大肠型化生、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与胃癌有一定关系。在我国,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们对慢性胃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728年,Stahl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诊断,但对其诊断始终存在分歧。1830年,Cruveilhier发现溃疡病之后,对于上腹部疼痛的患者,常诊断为溃疡病或胃神经官能症而不诊断为胃炎。1936年,Shidler根据胃镜下所见结合手术时全层胃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发现,首先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3种。1949年,Wood用盲目胃黏膜活检法做了大量工作,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的萎缩3种类型。1972年,Whitehead等提出: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区别开来;确定病变部位是胃窦或胃体;注明肠上皮化生、胃炎活动性和萎缩程度。1973年,Strickad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壁细胞抗体阳性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和B型。1982年,我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将其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和Marhall首次从胃黏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1990年,在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术大会上,Miiewicz等提出了“悉尼系统”一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及内镜均纳人诊断;“悉尼系统”及1994年的“新悉尼系统”,使胃炎的分类及诊断更为完整全面。慢性胃炎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主要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及胆汁反流,某些因素之间可能还有相加或协同损害作用。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餐后加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患者3慢性胃炎甲@8希可伴有体重减轻、贫血等。慢性胃炎大多数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由于慢性胃炎非常多见,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比较困难,且易发生癌变,因而备受重视,中医、西医近年来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了许多有成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内服外治、针灸推拿、养生食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而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断进步,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方法治疗本病,进一步促进了临床疗效的提高。特别是对于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立法选方诸方面,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提出了颇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分型标准、治疗方案、疗效标准,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依据。4第二章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第一节脾胃的生理病理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的生理特性1.脾宜升则健升,有升浮向上之意。人体五脏的气机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其气宜升;脾胃居中,脾气宜升,胃气宜降,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五脏之气机升降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脾气主升,是指脾之气的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脾气健旺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脾能升清,则气血生化有源。所以说“脾宜升则健”。2.脾喜燥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学说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喜燥恶湿”。燥代表着脾主运化水液正常,人体内没有多余水液停积的生理状态;而湿则反映着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湿停聚于内的病理状态。3.脾之气与长夏相应长夏,即农历六月,相当于“夏三月”的最后一月。中医学认为,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而长夏之气以湿为主,为土气所化,与人体脾土之气相通,故脾气应于长夏。长夏之季,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酝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但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导致运化失常。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亦由此而起,长夏季节用药,往住可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醒脾燥湿之品。5慢性胃炎甲©6分(二)脾的生理病理特点1.主运化“运”即运输、转输,《内经》中也用“散”“传”等字。“化”是变化,包括对饮食的消化,使之变成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对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将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布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由于人出生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所以中医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如《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亦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液停6···试读结束···...

    2022-07-27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用药 慢性胃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