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明师学社-《讲透方剂

    官方1780.0《杏林明师学社-《讲透方剂》》中医2.0会员免费,在已购-2.0会员中学习代理、合伙人专享50%捐赠回报...

    2023-01-28

  • 药理与药物临床治疗》何开琴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理与药物临床治疗》【作者】何开琴主编【出版社】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578-5932-9【价格】50.00【分类】药理学;临床药学【参考文献】何开琴主编.药理与药物临床治疗.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药理与药物临床治疗》内容提要:本书上半部分系统的介绍了西成药的基本理论及其剂量、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消化系统药、内分泌系统药、免疫系统药等。下半部分系统介绍了补虚药、安神药、解表药、理气药、止血药等各种类中成药的应用。《药理与药物临床治疗》内容试读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一、药物和药物学的概念药物是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根据来源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三类。药物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等内容的一门医学基础课程。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称为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影响及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学一方面在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研究药物的作用,同时又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疾病的选择性用药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药物学又与药剂学、药物化学、生药学等药学专业课程知识紧密相关。所以,药物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对医学及药学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药物学的发展简史药物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我国古代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于是医方兴焉”的记载。我国古代采用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治疗疾病并记载成书籍,称为本草。公元一世纪前后问世的《神农本草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共收载药物365种,埘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进行了总结,其中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等理论沿用至今。此后历代对本草都有所增补、修订。公元659年唐朝政府正式颁布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收载药物884种,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竭尽毕生经历,于1596年写出了闻名世界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00余条,插图1160幅,内容丰富,不但促进了我国医药学的发展,还被译成英、日、法、俄、德、朝、拉丁文等7种文字传播到国外,成为世界性重要的药物学文献。19世纪初,随着化学和实验生理学的发展,药物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804年德国人F.W.Sertuirer首先从罂粟中提取吗啡,并通过对狗的实验证明了其镇痛作用;1819年法国人F.Megedie用青蛙做实验,证明了士的宁的作用部位在脊髓;l878年英国人J.N.Lag一ley通过阿托品与毛果芸香碱对猫唾液分泌的拮抗作用研究,提出了受体概念,为受体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化学合成药物开始起步。德国微生物学家P.Ehrlieh从近千种有机砷化合物中筛选出治疗梅毒有效的新砷凡钠明,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1940年英国人Flory从青—1药物与药物临床治疗霉菌培养液中提取了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时代。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药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同位素技术、电子显微镜、电子计算机技术、组织和细胞培养等,对药物作用的研究从器官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一些疗效好、毒性低的新特药相继问世,药物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在新药开发和新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在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疟药、抗恶性肿瘤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成果,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为促进我国医药事业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做出了较大贡献。三、学习药物学的目的和方法护士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和用药前后的监护者,其对药物学知识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用药监护、用药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等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按照护理程序正确执行处方医嘱、观察药物的疗效,监护不良反应,协助医生制订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病人进行用药指导、提供药物知识咨询;对临床急症如心跳骤停、呼吸衰竭、休克、中毒等能够正确进行初步应急药物处理;对常用药物制剂能够进行外观质量检查,明确药物相互作用,准确换算药物剂量;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康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所以,药物学是护理专业极为重要的必修课程。学习药物学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掌握各类药物的共性和不同药物的特性。同一类药物中常有多种药物,要重点掌握代表性药物;要对同类药物中的每个药物的特性进行对比、归纳、总结,以便理解与记忆。学习过程中应以药物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监护为重点,注意与相关医学和药学知识的横向联系,以便加深理解、促进记忆,达到学习目标。第二节药物一般知识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根据来源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3类。(一)天然药物是利用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等经加工后或由生物技术制备作为药用者。如抗疟药青蒿素、抗生素青霉素等。(二)合成药物用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合成的自然界存在或不存在的化学物质。如抗菌药物诺氟沙星、镇痛药哌替啶等。(三)基因工程药物是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如抗贫血药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抗血栓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2第一章总论二、药物的名称(一)通用名又称正名。由研发该药的制药公司按照国家药品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药品命名原则命名,被国家药政管理部门认定,可作为药典收载的法定名称。教材和期刊中药物名称一般采用通用名。(二)商品名由药品生产厂家向政府管理部门申请许可证时所用的专属名称,经核准注册商标后,即为商品名。同一药物的商品名可因生产厂家而不同,医护人员必须依药品说明书了解其所合成分,鉴别是否同一药物,以免重复使用。在学术刊物和著作中一般不使用商品名。(三)药品名是按照药物制剂进行的命名,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有不同的命名。(四)化学名依照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组成按公认的命名法命名,因为过于繁琐,很少被医护人员所使用。以普萘洛尔为例,其通用名为普萘洛尔(roraolol)商品名如心得安;药品名如盐酸普萘洛尔注射液;化学名为1一异丙氨基一3一(1一萘氧基)一2丙醇。三、药物的制剂及制剂质量的外观检查(一)药物制剂药物制剂是根据医疗需要,将原料药品按药典或其他标准要求进行适当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态和规格、便于使用和保存的制品。制剂的形态类型称为剂型。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软体制剂、气雾剂等。不同给药途径常用剂型如下。1.供口服用的剂型片剂、丸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糖浆剂等。2.供注射用的剂型供注射用的剂型称为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注射液包括无菌溶液型、乳状液型利混悬型三型。3.供吸人用的剂型常用的有气雾剂、喷雾剂等。4.供腔道(直肠、阴道)用的栓剂5.供外用的剂型软膏剂、硬膏剂、乳膏剂,眼膏剂、膜剂、擦剂、洗剂、滴剂等。其他还有经皮吸收贴剂和皮下植入制剂等。(二)药物制剂质量的外观检查制剂的外观检查,是指对药物制剂用肉眼进行的外观检查。护理人员在领取药品或使用制剂前,需要通过肉眼对药物制剂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若发现有标签不明、包装破损、超过保质期、变质等,不应使用」1.对固体剂型的检查检查制剂的形态是否完好无损,有无霉变,粘连、变色、潮解松软等。3药物与药物临床治疗2.对液体制剂的检查检查液体是否有沉淀,变色、真菌团、絮状物,异物及异味等;注射用的安瓿或药瓶必须标签清楚、外观清洁、无裂痕及破损、封口严密无松动等。四、药品的管理(一)药典、药品管理法和国家基本药物药典是一个国家收录记载药品规格、制剂工艺、检验标准的法典,由国家组织专门的药典编纂委员会编写,由政府颁布施行。药典规定了比较常用的药品和制剂的标准规格和检验方法,是国家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法律依据。我国现行药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全书共分为一、二两部,一部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等各类药物和制剂。药典对于我国药品的生产、药品质量的提高和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等方面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利国药品管理法》于1985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法律性质的药品管理法规,标志着我国药政管理工作已纳入法制化轨道。2001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并于2001年12月1日起开始施行。药品管理法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为宗旨,对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共同遵守和执行本法,它是衡量国家药品管理活动中合法与违法的唯一标准,是制订各项具体药品法规的依据。国家基本药物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供应,将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杜绝药品的滥用和浪费,为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分类管理奠定基础。(二)药品分类管理药品分类管理,是按照药品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原则,按照药品的性质、临床适应证及安全性等特性,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我国自2000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l,处方药(recritio-olymedicie,POM)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的药品。2.非处方药(over一the一couterdrug.OTC)是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不需凭医师处方,消费者依据自己掌握的医药知识,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应当注意,虽然非处方药安全性较好,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任何药物均有毒副反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护理人员在用药宣教中,须教育患者及其家属,正确合理使用非处方药,不要误用或滥用。(三)特殊药品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对于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实施严格的特殊管理与储存,既要保证医疗需要,又要防止滥用及管理不当造成严重4第一章总论后果。1.麻醉药品是指连续用药后易产生躯体依赖性(成瘾性)的药品。包括阿片类、可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品等。对麻醉药品应按照《麻醉药品管理条例》实行严格管理,医疗单位要做到“五专管理”,即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处方保存3年。病房备用麻醉药品时,除按“五专管理”外,护士每班都要交接。医护人员不得私自开处方使用麻醉药品。2.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后能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根据人体产生依赖性的难易程度和危害程度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不准在医药门市部零售的药品,包括布桂嗪、咖啡因、复方樟脑酊、司可巴比妥等。第二类为定点药房可凭盖有医疗单位公章的医生处方零售的药品,主要包括巴比妥类(司可巴比妥除外),苯二氮草类及氨酚待因等。精神药品需要专人保管,凭医生处方限量使用。除特殊需要外,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每次不超过3d常用量,第二类精神药品每次不超过7d常用量,处方应留存2年备查。3.医疗用毒性药品是指毒性强烈、治疗量和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如去乙酰毛花苷、洋地黄毒苷、阿托品,毛果芸香碱、奎尼丁等,毒性药品处方不得超过2d量。如发现处方有疑问时,必须经原处方医生重新审定后再进行调配。处方一次有效,取药后处方保存2年备查。对毒性药品必须做到专人、专柜加锁保管,建立登记簿,记载进人、使用、消耗等情况。4.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物。放射性药品由单位统一保管,在指定有防护设备的地点由专人使用。(四)药品的批号,有效期和失效期1.批号(atch)系药厂按照每批药品生产的日期而编排的号码。一般采用6位数字表示,前两位表示年份,中间两位表示月份,最后两位表示日期,如某药的批号为060819,表示该药的生产日期为2006年8月19日。2.有效期(validity)》是指药品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其质量的期限,是药品有效的终止日期。如某药标明有效期为2008年6月18日,即表示该药可用到2008年6月18日,6月19日起失效。药品的有效期限是从药品的生产日期(以生产批号为准)算起。有的药物只标明“有效期X年”,则可从药品的批号推算出有效期,如某药的批号为060717,则表示该药是2006年7月17日生产的,若标明“有效期二年”,则该药可使用至2008年7月16日,7月17日起失效。3.失效期(exirydate)是指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其质量开始下降,达不到原质量标准的时间概念,是药品失效不能使用的日期。如某药标明失效期为2008年9月,即表示该药只能用到2008年8月31日,9月1日起失效-5药物与药物临床治疗(五)药品的保管与储存为使药品保质保效,必须按药典或包装说明上规定的储存方法妥为保管,正确存放,特别是特殊管理药品要严格按规定存放保管。一般药品保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室温保管的常用药物,应防止受热、受潮和阳光直照。须低温保存的药物要注意低温保存的温度要求,防止过冷发生冰冻。(2)内服、外用、注射药物必须分开存放。(3)药瓶上应有清楚的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模糊不清者不可保存使用。空瓶应及时弃去,不应旧瓶装新药,造成误服事故。(4)患者个人专用的药品,应单独存放,标明姓名、床号,切忌混用。(5)定期检查药物的使用期限、质量和存量,及时处理过期和变质药品,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第三节药物效应动力学一、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靶位的反应过程,如肾上腺素能与血管壁上的α受体相结合并激活此受体;而药物效应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如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常相互通用。(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凡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增强的作用称为兴奋,如咖啡因可兴奋大脑皮层;反之,使机体生理功能和(或)生化代谢减弱的作用称为抑制,如地西泮能抑制中枢神经功能。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过度兴奋如惊厥不止,则可导致中枢衰竭甚至死亡。(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仅对某些组织、器官有显著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则无作用或无明显作用,此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如强心苷在骨骼肌的浓度远比心肌的高,但对骨骼肌无作用,而对心肌有强烈的兴奋作用。选择性常是相对的,当剂量增大时其作用范围也明显扩大,因此其选择性也就降低了,如强心苷中毒可产生神经系统反应。一般来讲,选择性高的药物作用专一性强,与治疗目的无关作用相应较少。选择性可作为药物分类的基础及临床选药的依据。(三)药物的作用方式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药物与机体接触后,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局部呈现的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口服抗酸药中和胃酸治疗消化性溃疡,皮肤黏膜用药多数呈现局部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之后,随血流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产生的作用称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如阿司匹林口服产生解热镇痛作用。多数药物都通过吸收作用方式来防治疾病。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药物与组织、器官直接接触后所产生的作用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由药物的某种作6···试读结束···...

    2022-08-27 吉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电话号码

  • 《中医方剂》王秀|(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方剂》【作者】王秀【丛书名】中医方剂【页数】310【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7【ISBN号】978-7-5576-0169-0【分类】方剂-汇编【参考文献】王秀.中医方剂.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7.图书封面:方剂》内容提要:本书收录内科、外科、儿科、男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各类方剂。将每一种方剂的药方出处、药物组成、用法用量、主治功能都一一列出。《中医方剂》内容试读第一章内科一、流行性感冒川芎茶调散(丸、口服液)【组成】川芎、荆芥、防风、白芷、羌活、甘草、细辛、薄荷。【功效主治】疏散风邪,止头痛。用于外感风寒、经络不和所致的偏正头痛、恶寒发热、鼻塞音哑等症。现代多用于治感冒、流行性感冒、鼻炎、鼻窦炎等,见有风寒表证者。【用法】①散剂:每包5克,1次1包,1日2次,小儿酌减。②丸剂:每20粒重1克,1次3~6克,1日2次。③口服液:每瓶10mL,每次10mL,1日2次,茶水送服,取汗。【注意事项】本品辛散之性较强,凡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阳气亢盛等所致的头痛,均不宜用,孕妇忌服。银翘散【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甘草。【功效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热郁肺卫及咽喉口腔诸疾。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热期。症见发热微恶寒、鼻塞身痛、头痛、舌红脉浮数,咽喉肿痛,口舌糜破。【用法】散剂,1包9克,1次1包,1日3次,温开水送服。【附注】天津感冒片即本方加羚羊角。1次2~3片,1日3次。银想解毒丸(片)【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芦根、荆芥、甘草。·1…。中医方剂】【功效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流行性感冒、咽喉炎、腮腺炎、急性淋巴结炎、病毒性角膜炎等属风热型者。【用法】蜜丸剂,每丸重约9克,口服,1日2次,1次1丸;片剂,每片重约0.6克,1日2~3次,1次4片,温开水或鲜芦根煎汤送服。【附注】有的制剂无荆芥、甘草。二、感冒二香散【出处】《世医得效方》卷一。【组成】紫苏、陈皮、苍术、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甘草、扁豆(各一两),香薷(去根,二两),香附子(炒,二两半)。【功用】解表散邪,和中化湿。【主治】感冒风寒暑湿,呕恶泻利,腹痛;瘴气,饮冷当风,头痛身热,伤食不化。【加减】外感肿满,加车前子、木瓜。【用法】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木瓜二片,葱白二根,水煎热服。三拗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等份)。【功用】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胸满气短。【用法】咀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宁嗽化痰汤【出处】《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组成】桔梗、枳壳(麸炒)、半夏(姜汤泡七次)、陈皮、前胡、干葛、茯苓(各一钱),紫苏(一钱二分),麻黄(一钱,冬月加,夏月减),杏仁(炒,去皮、尖)、桑皮(各一钱),甘草(四分)。·2·第一章内科、【功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主治】感冒风寒,咳嗽痰白,鼻塞流涕,或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而紧。【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远热服。芎术香苏散【出处】《卫生宝鉴·补遗》。【组成】川芎、香附、紫苏(各四两),炙甘草(一两),苍术、陈皮(各二两)。【功用】理气解毒。【主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鼻塞声重。【用法】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煎,去渣,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三、肺炎清开灵注射液【组成】胆酸、水牛角、黄芩武、珍珠层粉、栀子、板蓝根、金银花提取物等。【功效主治】清热解毒,芳香开窍,镇惊安神。主要用于风温、春温、暑温等热陷心包证及急黄(瘟黄、疫黄)等证。现代多用于中毒性肺炎、流脑、脑血管意外、中毒性痢疾、尿毒症、重症肝炎等。【用法】针剂:每支2mL,每盒10支。①肌注,1次1~2支,1日2~3次,或遵医嘱;②静注,多加入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滴注。【注意事项】高热而出现休克,或血压偏低时禁用。本品有降低血压作用,如不慎误用,致血压下降时,可急静滴人参注射液1~2支,使血压回升。有表证者勿用。应用中偶有皮疹、寒颤、体温升高等过敏现象,一般在停药后可自行缓解。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混浊时,不得使用。双黄连粉针剂【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功效主治】轻宣透邪,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温邪在肺卫或风热闭肺证,见有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咽喉肿痛等症。现代研究证实:具有解热、抗炎、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适·3·中医方剂可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用法】粉针剂:每瓶600毫克(相当于生药10克),静滴。临用前,先以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每次每千克60毫克,1日1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偶见皮疹,停药后可自行消失。银翘散【组成】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甘草。【功效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热郁肺卫及咽喉口腔诸疾。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热期。症见发热微恶寒、鼻塞身痛、头痛、舌红脉浮数,咽喉肿痛,口舌糜破。【用法】散剂,1包9克,1次1包,1日3次,温开水送服。【附注】天津感冒片即本方加羚羊角。1次2~3片,1日3次。四、咳嗽人参败毒散【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别名】败毒散(《类证活人书》卷十七)。【组成】柴胡(去苗)、甘草(炙)、桔梗、人参(去芦)、芎劳、茯苓(去皮)、枳壳(去瓤,麸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独活(去苗,各三十两)。【功用】益气解表,散风除湿。【主治】伤寒时气,头项强痛,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哕呕寒热。【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候,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五拗汤【出处】《仁斋直指方论》卷八引《澹寮方》。【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甘草(生用)、荆芥穗、桔·4第一章内科、梗(各等份)。【功用】祛风散寒,止咳平喘。【主治】风寒咳嗽,肺气喘急。【加减】咽痛甚者,加朴硝少许。【用法】咀,加生姜三片,同煎,温服。五、千咳牛黄解毒丸【出处】《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组成】防风(三钱)、钩藤(五钱)、金银花(一两)、赤芍(五钱)、生石膏(一两)、麦冬(三钱)、黄连(五钱)、连翘(一两)、桔梗(四钱)、黄芩(五钱)、黄柏(五钱)、甘草(三钱)、大黄(一两)、栀子(五钱)、当归尾(五钱)。【功用】清热解毒。【主治】头晕目赤,咽干咳嗽,风火牙痛,大便秘结。【用法】共为细粉,每八两八钱细粉兑:牛黄一钱,雄黄五钱,朱砂两,冰片五钱,薄荷冰一钱,麝香五分。上药和匀,炼蜜为丸,重一钱,蜡皮封固,每服一丸,温开水送下。忌食油腥厚味,孕妇忌服。太平膏【出处】《类证活人书》卷六。【组成】紫菀、款冬花、杏仁霜(各三两),知母、川贝母、茜根、薄荷末(各二两),百药煎、粉草、海粉(飞净,各一两),诃子、肉儿茶(各五钱)。【功用】清热肃肺,止嗽利咽。【主治】火烁肺金,气失清化,致干咳烦嗽,痰红咯血,呕血吐血,咽痛喉哑、喉痹,梅核气,肺痿等。【用法】研极细末,炼白蜜和药,不拘时噙化。专翕大生青【出处】《温病条辨》卷三。【组成】人参(二斤,无力者,从制洋参代之)、茯苓(二斤)、龟板(一斤,另熬胶)、乌骨鸡(一对)、鳖甲(一斤,另熬胶)、牡蛎(一斤)、·5·中医方剂、鲍鱼(二斤)、海参(二斤)、白芍(二斤)、五味子(半斤)、麦冬(二斤不去心)、羊腰子(八对)、猪脊髓(一斤,鸡子黄二十枚)、阿胶(二斤)、莲子(二斤)、芡实(二斤)、熟地黄(三斤)、沙苑蒺藜(一斤)、白蜜(一斤)、枸杞子(一斤,炒黑)。【功用】培津养液,滋补肝肾。【主治】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加减】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用法】上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六昼夜,去渣,再熬三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日三服,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六、慢性支气管炎小青龙冲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9克、干姜3克、细辛3克、五味子3克、半夏9克、甘草6克。【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肺有停饮所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等。【用法】冲剂,每袋9克。1次9克,1日3次,开水冲服。感冒丸【组成】连翘15克、金银花15克、板蓝根9克、麻黄6克、苦杏仁6克、薄荷6克、紫苏子6克、淡豆豉3克、荆芥穗3克、桑叶3克、天花粉6克、桔梗6克。【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主治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扁桃体炎。症见发热微恶寒,头身疼痛,咽痛口干,咳嗽气喘,痰多色黄白相兼,舌苔薄腻,脉滑数。【用法】丸剂。大蜜丸,每丸6克,1次1~2丸,1日2次;水丸,每·6····试读结束···...

    2022-08-19 天津市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中医临床方剂》薛天奎|(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医临床方剂》【作者】薛天奎【页数】429【出版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ISBN号】7-5576-8753-3【价格】88.00【分类】方剂学【参考文献格式】薛天奎.中医临床方剂.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3.图书目录:方剂》内容提要:本书涵盖了内、外、妇、儿科等科室的近40万字临床常用方剂。作者梳理了遗留下的中国方剂学遴选,以及多家文献、方歌,同时融入了作者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成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剂型、煎药法、煎药法与服药法、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外治法等主要内容。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借鉴参考。《中医临床方剂》内容试读第一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全部过程。中医治病首先是“辨证”,即根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等,然后才能“论治”。“论治”就是在辨证清楚的基础上,对该病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方剂的组成必须与治法相一致的。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方剂的功用与该病的治法是同一的。例如:感冒病人,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而紧。经过辨证,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治法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法治疗,首选麻黄汤。麻黄汤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具有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的作用,主治风寒感冒,无汗而喘之证。如此,方剂的功用与治法相同,治法与病症相符,则能邪去正复,药到病除。否则,治法与辨证不一,用方与治法相悖,或辨证不清,治法不详,方剂不当,不但失去了辨证论治的意义,而且必然是治疗无效,甚至使病情恶化。因此,辨证、治法、方剂三者必须紧密相合,任何一环发生错误,则一切枉然。第二节常用治法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许多治法及其理论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的记载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又总结出若干具体治法,诸如“当以汗解,·1·中医临床方剂宜桂枝汤”,“可发汗,宜麻黄汤”,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当温之,宜四逆散”等。其后,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又制定了许多治法,以治疗复杂多变的各种疾病。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流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尽之。”现将“八法”的内容介绍如下。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由于其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温法等其他治法的结合运用。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诞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3.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干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汗法,消法,清法,温法等的配合运用。4.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伤寒论》中尚有和营卫,和胃气,及“消息和解其外”等,亦都属于和法的范畴。戴天章又广其义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胃和,平其昂厉之谓和。”何廉臣又增加了“苦辛分消”,“平其复遗”,“调其气血”,使和法的范围逐渐扩大。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5.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热证最宜伤阴,大热又能耗气,所以清热剂中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切不可纯用苦寒泻火之法,苦能化燥伤阴,服之热反不退。此即王冰所谓:“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根据病情之盛实,邪气之兼夹,清法又常与汗法、下法、温法、消法、补法配合使用。。2…第一章方剂与治法6.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由于寒邪所在部位不同,寒邪与阳虚的程度不同,因而温法中有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之区分。其他尚有温肺化痰,温胃降逆,温肾纳气,温中行气,温血活血,温阳止血,温里解表等,这又是温法与汗法、下法、消法、补法的配合运用。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致,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癓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对病在腑脏,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8.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由于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所以补法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以及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滋补肝肾、补脾养心等,若正虚感受外邪,肺虚停饮,脾虚停湿,宿食,气虚留瘀等,则补法又需与汗法,消法合用。此外,尚有峻补、缓补、温补、清补以及“虚则补其母”等法。第一章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无遗邪,无失正,照顾全面。数法合用,又有主次轻重之分,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法多端。正如《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能够针对具体病症,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3第二章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有以病症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治法分类。以病症分类的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2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无从查考,现已不具临床指导意义。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的《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症分类方剂的代表作。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以病索方。脏腑分类亦系病症分类之属,只是首列脏腑,下分病症。如: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清代臣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脏腑身形”等。病因分类亦属病症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如宋·陈言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清有·张璐的《张氏医通》都有此项分类。以组成分类的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簿。”以及“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重”改为“复”。于是后人引申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迄今仍未见到按此分类的方书。“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剂是两方或数方组成的方剂。确切以组成分类的当首推明·施沛的《祖剂》。该书“首冠素录二方,次载伊尹汤液一方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共载历代明方800余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00余首。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除按病因、病症列方外,另编一卷“祖方”,选古方36首为主,附衍化方391首。这种分类方法对类方的研究较为。4····试读结束···...

    2022-04-27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书 天津医科大学出版社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