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刘海峰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作者】刘海峰主编【丛书名】高考改革研究丛书【页数】298【出版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ISBN号】978-7-5622-7612-8【分类】高考-教育改革-研究-中国【参考文献】刘海峰主编.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图书封面:改革研究》内容提要:本书从历史的、比较的视野探讨古今中外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并以高考形式、内容改革中涉及的利益冲突为切入点,分析围绕高考,形成的利益格局。同时,以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为视角,探讨其对当前高考形式、内容产生影响。本研究认为,高考改革必须从利益集团的冲突中寻求前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书也探讨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以促进高考形式和内容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内容试读绪论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在中国,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考的重要性在于其衔接中等与高等教育的角色,向下影响中等教育的实施,向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考几乎与每一个曾经或正在就学的高中生、大学生都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对时代、社会、家庭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现代产业社会中,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取决于他拥有多少“社会资源”。除财富、权力、威望外,知识和技能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由于社会资源的绝对量有限,因而在人们之间总是不平等地被分配着。人们获取社会地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利用一定标准选拔适当群体,分配社会资源的过程。由于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中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关联,因此现代社会的学校常被称为“筛选装置”,或被叫作“社会选拔和分配机构”。而在学校的各种教育制度中,考试制度是选拔和分配机构最富有战略性的部分①。因为考试是一种客观、合理而公正的能力评价手段,其彰显出的“公平竞争”、“能力优先”等价值取向确定了社会各方可以接受的分配社会资源的规则。高校人学考试制度,是学校各项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平分配高等教育机会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通过高等教育获得的学历的类型、层次与其后职业选拔、社会地位的竞争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人学考试通常具有很强的选拔性、竞争性,自然时刻处于社①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2、160页。1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会公众的密切关注之中。当前,我国高考不仅是一项教育制度,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它不仅负责为高等学校选拔生源,也承载着诸如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流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①等多种社会功能。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家庭对子女就业、从业及其职业发展前途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使得原先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某一个或几个子女的升学期望全部集中于目前的一个子女身上一考上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没考上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因此对子女的期望和压力更大②。社会公众对高考关注的持续升温,进一步强化了高考的社会功能,而使其受到更高的期望与更严密的监察。这样,看似单纯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逐步突破学校的范围而深人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为高考制度的改革增添了难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是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科学、适当的内容和形式,考试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③。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简称高考)自1952年建立以来,考试内容与形式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调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考内容与形式更是进入改革的密集期,但社会各方对高考内容与形式的责备与批评却仍然不绝于耳。统一高考建制60多年来,不少人认为“繁、难、偏、旧”一直是我国中学考试内容的主要特征④。尽管改革不断,但高考仍然无法脱离“以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状况⑤。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数量的考核,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导致了学生的高分低能,成为素质教育难以顺利推行的①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5~36页。②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教育发展研究》2006第11A期,第49页。③杨学为:《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89页。④周先进、赵风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构建》,《学科教育》2004年第8期,第23页。⑤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页。2绪论瓶颈。统考制度中实行统一考试试题、标准答案,甚至被指责为:使得中国教育死水一潭,是直接扼杀人才、泯灭民族创造力的罪魁祸首①。而在部分中学生眼中,高考已俨然成为新八股:是对我们创造力的无情压杀,我们必须服从教材才能得到高分,面对试卷上刁钻古怪、离实际生活十万八千里的题,我们要硬着头皮做,不准问为什么,因为成绩是唯一标准②。对高考内容改革中关于命题和试题的一系列问题的责难,也连带地引发了对高考形式的批判与讨论。其中,要求废除全国统一高考形式一直是一股激进的力量。1998年,孙绍振教授以语文高考中不断出现的偏题、怪题为由,批判语文高考命题混乱,并日益以学生为敌,进而要求改革束缚着试题的高考体制,提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及早废除全国性统一的高考体制③。此举拉开了近十年来关于高考存废之争的序幕。2001年,顾海兵在《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一文中再次提出废除统一高考,指出统一高考已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背离了正当竞争的原则,背离了科学原则,亟待进行批判④。2006年《中关村》杂志上更有文陈列了高考的七宗罪名:考试至上,素质滑坡;目标缺失,理想倒置;违背规律,漠视人性;扼杀创造,散落文明;片面功利,教育错位;资源浪费,脑力衰微:信息封锁,公信力差⑤。这使得对统一高考的批判更加白热化。社会公众对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批判是否客观、合理?高考内容为何会出现“重知识轻能力”“重客观题,轻主观题”“重统一标准,轻弹性标准”?改革要如何实现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素质立意转变,克服命题的混乱,既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也让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高考形式为何出现“重统一、轻多样”?统一高考形式在现阶段是否已没有存在的必要?高考形式改革要如何配合高考内容的革新才能既促进中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又有利于高考选拔人才?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中亟待回答的,急①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4期。②李明明:《一个高三学生眼中的高考》,《北京文学》2006年第1期,第121页。③孙绍振:《废除全国统一高考体制一孙绍振对高考说“不!”》,《艺术·生活》1998年第6期,第13页。④顾海兵:《中国高考制度批判:计划经济式的考试可以休矣!》,《中国改革》2001年第10期,第12页。⑤明子:《高考“七宗罪”》,《中关村》2006年第8期,第88~90页。3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需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为改革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一、高考高考泛指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既包括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也包含以在职在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本研究以前者,以普通高考为主要对象。自1952年统一高考建制以来,普通高校招生逐渐采用全国规模的统招生,实行统一的计划、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报考、统一的录取调配①。其中,统一招生和统一考试是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一般而言,考试是招生录取的手段之一,招生录取可采用包含考试成绩在内的多种标准,招生的含义大于考试。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招生主要以入学考试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中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将招生等同于考试,或将因招生引发的问题或弊端迁怒于考试。因此,笔者认为,在探讨和研究高考制度时,应该区分招生与考试这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性质不同的概念。中外考试发展的经验都表明,考试以其甄别、测试、评价的功能在人才选拔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急剧增加,各国大学利用考试成绩作为招生录取标准也越来越成为通用的做法。尽管考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不同,考试的类型、形式各异,但完全不借助任何考试而进行招生录取的现象仍然是难以想象的。鉴于此,本书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考试上,文中的高考制度,主要是指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而进行的统一考试制度。二、高考内容考试内容是教育部门为测试受教育者的学习结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的考核内容。它是实现考试测量、甄别、评价人才功能的核心环节。高考内容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指的是“考什么”的问题。由于把握与了解的角度不同,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杨学为认①杨学为:《高考文献》(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页。4绪论为,对于高考来说,考试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考试科目的设置问题;二是考知识与考能力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高考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内容是指高考要考什么,既包括考什么科目,也包括每一科目要考的内容:狭义的内容就是各个科目所要考查的内容①。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命题改革,本书对内容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的命题立意上,即是考知识、能力还是考素质。由于具体的考试内容需要借助一定科目为载体才能实现考测的目标,因此本书涉及的高考内容不可能绕开高考科目,但对高考科目的探讨与论述主要为高考内容服务。三、高考形式考试形式是为完成考测目标,以一定的考核内容为载体,组织实施考试的方式方法。相对于考试内容关注“考什么”,考试形式则侧重“怎么考”的问题,它与特定的考测目标、具体的考试内容紧密相连。考察以往的高考研究,学者们对高考形式的提法与界定五花八门,大致可归纳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的高考形式。宏观的高考形式即高考的组织形式,是就整个高考制度而言的,体现整体考试制度的结构方式和表现方式,涉及的内容有高考由谁来组织: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以什么形式组织:是采用全国统一考试、地方分别组织还是高校单独考试,是使用一次高考、二次高考还是多次高考。中观的高考形式是就高考内容在学科、科目上的选择而言的,是高考内容的组合形式以及实施形式。它包括高考的分类形式(文史类、理工类、医农类等)、高考的科目组合形式(“3十2”、“3十X”、“3十大综合”、“3十文/理科综合”、“3十大综合十1”等)以及高考考试方法(口试、笔试、实验、操作考试,开卷、闭卷考试)等方面。微观的高考形式是相对具体的、各门考试科目的内容而言的,主要指考试的题型(主观题、客观题,开放题、半开放题或封闭式题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标准化考试就是作为一种考试形式而出现的。为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书中的高考形式主要指宏观的考试形式,即高考的组织形式。笔者将高考形式定义为:为高校招生录取服务,以考试为手段,在既定考查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考试的方式和方法。①李立峰:《高考科目与内容改革》,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页。5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第三节相关研究回顾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是一个既老又新,既涉及理论又涉及实际操作的复杂问题。直接以高考内容与形式为题的研究,学术界还不是很丰富,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散落在专著和单篇论文中。有关本研究之重要文献,按类别分项评析如下:一、高考制度的宏观研究(一)主要研究著作刘海峰等的《中国考试发展史》(2002年),谢青等的《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1992年),杨学为的《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2003年)等,以大量的史实、文献资料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考试制度,包括科举考试、学校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或职业资格考试的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部分章节对近代大学人学考试制度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的高考制度的介绍与评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史料。特别是杨学为的《高考文献》(上、下)(2004年),收集了1949年至1999年50年间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高教部、国家教委)、有关部委、总政治部的有关高考的文件、领导人讲话、简报、资料及报刊社论、文章,为研究中国高考50多年的历史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唐佐明、黄国勋的《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①(2000年)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我国现行高校的招生体制,除了理论探讨外,也以广西、上海、广东等地高校招生工作的改革实践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与改革构想。该文认为,当前我国招生体制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从理论上对高校招生体制改革进行研究。要立足我国国情,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高度予以审视,以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审视面向21世纪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走向。由此,作者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应该着重对计划管理体制、招生考试体制、新生选拔体制、招生管理体制以及与此密①唐佐明、黄国勋:《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试读结束···...

    2022-07-28 主编 副主编和责任编辑的区别

  • 《为了彼岸的世界 殡葬职场ABC》蒋庆祥|(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为了彼岸的世界殡葬职场ABC》【作者】蒋庆祥【页数】264【出版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087-6151-0【价格】58.00【分类】葬礼-服务业-研究-中国【参考文献】蒋庆祥.为了彼岸的世界殡葬职场AB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殡葬职场ABC》内容提要:人类发现死亡并安置死亡者已有数万年之久,各代各民族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殡葬礼仪、殡葬程式,它们作为一类”文化行为”代代传递。围绕”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了哪里”形成了死亡观念;”人死了怎样操作,如何安葬”形成了死亡礼仪;”人死后,在阴阳两界,还应该享用什么”形成了殡葬风俗。而这些观念、礼仪、风俗,在殡葬活动中大都表现有时效性、过程性、阶段性的一面,而唯独为死者建”墓”造”坟”文章很深,作用很大,影响很远,既包含文化观、历史观,也反映价值观、发展观。本书通过对殡葬业的梳理,从历史、文化、舆论、社会大背景等方面,对殡葬改革提出建议及意见。《为了彼岸的世界殡葬职场ABC》内容试读第一篇“坟题”引发的“问题”·死和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道永恒的大命题,它们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应照,迫使人们启发思想、智慧,对它予以关注、研究和正视,且活生生地演绎出形态万千、各具风情的社会活动、死亡文化。“坟文化”(个人观点),这一死亡文化中的特殊分子,它以“坟”这种独有实物形态出现在中国殡开史上,又以文化的方式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游弋了至少2500余年,演绎出多少是是非非、悲悲喜喜。现代人有必要读识它,更应该用时代内涵丰富它、改革它。人类发现死亡并安置死亡者已有数万年之久,各代各民族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殡葬礼仪、殡葬程式,它们作为一类文化行为代代传递。围绕“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去了哪里?”形成了死亡观念;“人死了怎样操作,如何安葬?”形成了死亡礼仪;“人死后,在阴阳两界,还应该享用什么?”形成了殡葬风俗。而这些观念、礼仪、风俗,在殡葬活动中大都表现有时效性、过程性、阶段性的一面,而唯独为死者建“墓”造“坟”文章最深,作用最大,影响最远,既包含文化观、历史观,也反映价值观、发展观。一、“坟”之源殡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从原始社会开始,尤其是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后),随着人们对死亡观念的加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共同财富1为了彼岸世界—殡葬职场ABC的增长、社会的逐步分化以及人们理解认识水平的提高等,殡葬活动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其中“坟题”的出现、演变就是较为典型的代表。那“坟”在殡葬活动中又是怎样发展演进的?根据文献学和考古学资料,笔者综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坟”的起源和历史至少可简单地类分为三种说法。(一)良知说所谓良知,就是内化于人们心中的一种道德信条和行为自律。进化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是从动物进化发展而来。从古猿转变为人类,有300万一500万年的历史。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当初的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与动物相差无几。正如列宁所说,人和自然还融为一体的时期,人类处理死亡的同伴与动物处理死亡的同伴的方式一样,无所谓丧葬这回事。《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之,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蔂裡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意思是说:大概上古时期曾有没有安葬父母亲人的行为。父母死了,就拾走抛弃到山沟里。一天,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食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吸吮、叮咬着尸体。那人的额头上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那汗呀,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于是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父母的行为,必然是有其道理的。从不葬其亲到埋葬,这是中国传统殡葬最原始的葬法。而古代埋葬遗体有两个规定动作。一是《说文》“吊”字段玉裁注中:“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意中可见,古代人死后,将遗体裹在茅草之中。另从“葬”字的字架构成看,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中间是一个“死”字,表示遗体。“一”横表示承载遗体的草席或木板之类。二是葬遗体要有掩埋的地方,那就是“坟”和“墓”,这样才能把遗体掩埋起来,完成遗体埋葬。坟墓连称,似乎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字的本意是有区2第一篇“坟题”引发的“问题”别的。《礼记·檀弓上》引用孔子的话说,“古也,墓而不坟”。一般说来,古人把死者安放在棺木中,后把棺木埋入土穴,埋棺之处叫作墓,也叫茔,墓地的范围以内叫兆域:在墓地埋棺之处地面上堆成丘,叫作坟,也叫冢。也就是说,墓指平处,坟为高处。古人埋葬遗体,开始埋的不是很深,对墓坑也不讲究,也不做坟堆,墓与地面平,也不做标识。18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形态的山顶洞人开始把尸体覆土掩埋在洞屋的下方。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春秋以后,旧式宗法制度的逐步解体,人口流动、迁徙愈益频繁,辨认先人墓地有困难了,人们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墓地起土堆(即坟)。这种更好地保护尸体的真正意义上的土葬,便由此开始。后世学者也大体以这一时期为中国殡葬史上“坟的起源”的权威解释。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在春秋中期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程度的流行,孔子就见到过几种不同形态的土丘坟。土丘坟一经出现,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流行,由“不树不封”到“又树又封”,而且坟头的高低大小、坟地树木的多少,已成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种标志。古人从无殡葬,不葬其亲,弃之于野;到裹以白茅,葬之于墓,标之于坟。不难看出,古人的原始殡葬,更多的是发自于内心眷恋失去的亲人,追念氏族成员的情怀,不忍心亲人、族人的遗体遭受野兽昆虫的嗜食,这应该是古人内心良知的一种渐醒。(二)灵魂说原始人随着对自然物的认知,认为在各种自然物之中,都隐藏着一个威力无比的具有喜怒哀乐情感的神灵。原始人以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来解释自然外物的多样性、变化性、永恒性。同样,人也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死的,死亡只是人的灵魂去过另一种生活,死者和自己仍然发生和保持着不可断割的联系,“生事毕而鬼事始”。于是,把殡葬看作是一种非常认真的“鬼神交接术”。或安抚,或讨好,或重财,或重礼,以送鬼魂平安地去另一为了彼岸世界—殡葬职场ABC个世界。综观中国殡葬史,或许可以说:一切殡葬活动,都是典型的矛盾心理活动。都是以灵魂为核心,依托某种宗教或信仰,以灵魂不死、死者有知、彼岸世界为假设前提而展开的。这样,在灵魂的左右下,活着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认定死者还“活着”“有知”,我们与他们的“神灵”进行对话,并由此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支柱。建墓造坟,就是殡葬活动中较具典型的灵魂交接、灵魂作用使然。具体从殡葬活动的殡、葬、祭三个过程的心理、文化、行为表现出来。首先,人们对尸体有恐惧情绪。尽管是自己的尊长亲人,但对尸体的恐惧与厌恶使我们感到害怕,浑身不自在,尸体还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于是,人们就要排斥死者之“形”,将尸体从我们的生活圈子里隔离开来。如将尸体装殓人棺,密封灵柩,深埋地下,把灵魂“驱逐出去”。同时,人们对死去尊长亲人又有依恋情结。认为我们受过他们的恩惠,亏欠了他们的人情,对于他们的离去,心中难以割舍,有内疚心理,将死者“挽留下来”,做各种仪式、法事,以示报答他们,或修好与他们的关系,或向他们道歉以平息他们的愤怒等,这就是殡的心理过程。其次,葬,就是将尸体埋葬,就是隔断、斩断生死之间的通道。给死者一座“美宅”,一方面留住死者的鬼魂,不让它魂无所依,另一方面也不希望死者的鬼魂进入自己的生活圈内搅扰自己的生活,这是葬的心理文化。最后,就是认为人是由“形体”和“灵魂”二重构成的。活着时,是灵魂。死后,就变成鬼魂,它可能会报复我们的不恭,治丧期间我们感到害怕即源于这一认识。办好丧事,先人就上升为神灵,我们不再害怕它,反而是亲近它,祭祀并向它们求助,这也就成了祭的心理文化根据。因此,死亡,在人的传统观念中,就是“灵魂一鬼魂-神灵”的重化。为了达到这一重化,人们就把对先人的情感、神往寄托在某些实物、实体上,并赋予它们一种特殊的魔法力量,因而被视作为本家庭(家族)的一部分。如一块碑、一堆土、一座坟、一块灵牌、一座祖庙。尤其是祖坟,它以家族血缘认同为依归,不仅被视为先人的“阴宅”、聚集之所,而且是先人生命的延续、象征,还是本家族、家庭赖以兴旺发达的地脉所在,心理寄托所在。因而,人4第一篇“坟题”引发的“问题”们暗暗祈求祖先亡灵“域”外施“恩”,降福祉于本家庭(家族),使之兴旺发达。同时,自己也尽量改善先人的“生活环境”,选好墓、迁好坟,清明时节上好坟,搞祭奠、化纸钱之类,以此维持代际情感。因此,对祖先的感情越深,寄托越多,这些直观物就越隆重、热烈,坟墓就修得越壮观。反之,民间有仇恨时,常常用“掘祖坟”来比喻。这样,我们不妨把坟墓作这样的理解:人们建墓造坟或者购买墓地,所得到的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占有权,只是象征性地占有了坟墓这一独特产品,实际上,人们建(买)的坟墓仍然只是一类特殊的精神产品,那就是让先人灵魂安息并得以永垂不朽。(三)崇拜说坟墓是死亡文化主要的实物形态,它是以人的灵魂不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也是人类追求永恒、不朽的初步观念。同时,中国古代对建墓造坟倾注极大热情的又一个源说,就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土地的膜拜。认为父母、祖先不仅生我养我,还为家族增添了血脉,创造了财富,他们虽然死了,但也像活人一样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着,而且能自由来往各地,具有活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尤其是氏族首领和家长在冥冥中仍然掌握着权威,可以降福,也可以作祟,人们自然形成了对先人的崇拜。尤其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封建制度的形成,祖先血缘不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意义,它还决定了一个人出生的权利和义务,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贵族的血统,带来财富和地位,也带来权势和资格。以至大贵族,祖先的业绩可以荫及几代人。这样,坟墓不只是给祖先一个归属,更是上升为当代崇拜祖先,后人祭祖的一个物化、神化了的场所、载体,又维系着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由于祖坟如此重要,故中国久有死于外地者,亲人扶灵柩还乡(葬于祖坟)的习俗,这就是所谓的叶落归根。据史料分析,祖先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孝道文化的进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知识技能的积累,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渐趋稳定,孝道文化便逐步建立起来,它深深地影响殡葬的行业行为规范。随之,殡葬以孝为经线编织死亡操作程序,所5为了彼岸世界—殡葬职场ABC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并在孝道的旗帜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由此,祖坟永远是本家族的源头、最高偶像物,乃至家族兴旺发达的寄托所在,成为个人是否享有“孝”名,崇拜祖宗的一个标志。中国人没有上帝,在生存困境中,祈求“祖宗保佑”的日常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崇拜说的另一个源头是人们对土地的膜拜。我国历来以农业立国,“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新石器时代后,原始人发明了定居农业及饲养业,并由此从食物采集者逐渐成为稳定的食物生产者,是土地丰富了自己的衣食,给了人之生命,也就有了人是由土捏出来的神话传说,产生了对土地神的崇拜。认为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以及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地被早期人类人格化或神化,人们幻想着地神处理着土地,这样地神就成为早期人类崇拜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为了祈求地神保障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就通过土地崇拜的仪式,对地神表示敬畏,也祈求地神的宽恕。我国古代就有血祭的记载,“血祭社稷、五祀、五岳”,这里的“社”就是指地神。同时,人类随着少变化少迁徙的农村社会生活模式的逐步巩固,生活结构更为稳固,这给华夏之民历奉偶像崇拜、建造祖坟提供了条件基础。因此,将祖先、族人装入棺中,借助“地脉”之灵气葬入土中,让灵魂得到最好的安息,试图使古人在坟墓里享受到地神般的敬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便逐步形成了入土为安的思想,以“墓”“坟”为集中代表的土葬作为一种典型葬式也就流行起来了。二、“坟”之殇如果说,人的良知,对祖先灵魂及其人格的崇拜导致了殡葬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各样式、多类型的葬式葬法及公共墓地。这在某种意义上使殡葬在中国古代起到了一定的道德杠杆作用,也成了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起源于灵魂观念,发展于原始血缘,不竭于偶像崇拜的殡葬,又无不与社会机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并以特殊的社会功能表演出多幕历史悲喜剧。这从另一面看,造坟活动在某一层面上却成了民之殇、国之殇。6···试读结束···...

    2022-07-22 epub电子书下载 epub电子书下载网

  • 《语文 H版 七年级第二学期》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文H版七年级第二学期》【作者】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丛书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页数】156【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ISBN号】7-5320-4482-3【价格】5.80【参考文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H版七年级第二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图书目录:

    2022-07-12

  • 《语文 H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文H版七年级第一学期》【作者】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丛书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页数】163【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6【ISBN号】7-5320-4278-2【价格】6.45【参考文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语文H版七年级第一学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6.图书目录:

    2022-07-12

  • 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开放型题教学pdf电子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开放型题教学df电子书是有关与数学领域内对数学开放题的全新的观念和教学方法,如何改变现状等等进行的探讨和研究,通过例子进行了佐证。新课程改革与数学开放型题教学df介绍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开放型题引进课堂是提高教学教学开放度的重要逢径。开放题是实现教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击过程开放的一种有效裁体,开放型通的袭学价值体现了社套的价值取向,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这一题型教学十分重要,能挺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闻通的能力。发挥多元考证思想方法的作用政变学习方法一般来说数学开放型题的题型具有策略多元、结论多元、过程多元等特点,能探讨可供选择的一系列的问题方案.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式,需要全面考证问题产生的状况、随机因素和解决的各种途径。因而数学开放型题在教学中的难度立意,不仅是体现学科知识内在结构的要求,而是体现在多元考证思想方法的掌握上,非线性思维模式的建立上。这种立意是前所末有的,是全新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实现最广泛的“实用性”。数学开放型题教学中实际上常常是对同一问题作不同的解释,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讨论,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指导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这种建立在多元考证基础上进行间题思考的教学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带来新的突破,带来学法的改变淡化了倾向性方式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学习解决问题要多元考证问题的意识,使学生的非线性学习方法的学习问题得到重视。发挥多元统一辱魍.培养抒判性思堆有一位专家指出:授有接受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学生,是不会具有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因此,要营造批判性恩雏品质的环境。然而数学开放性习题通常是情境化的问题讨论.由于展示了不同数学感悟水平的学生的思维策略:有知识点与知识点灵活巧妙组合进行的推理,有直觉思雏产生的推理,有综合分析处理产生的问题结论.有运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提出的不同解题策略等。发挥多元评价的权威作用。蠢发学习兴趣从解题策略多元的开放题的学习讨论中,可知这类题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的教学直觉、”数学地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类数学开放型题的解题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能让学生体会标新立异追求高效学习的快乐,体现自身数学能力水平的同时显露对数学的兴趣学习的毅力和思维的各种品质。结论多元的数学开放型题的解答中,同样可以从同一问题不同答题的数量和答题质量中.比较分析后了解到学生平时不外显的个性特质和学习潜力。...

    2022-05-13

  • 改革者百位深圳改革人物pdf免费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深圳改革派100位改革者df由深圳市创新发展研究院撰写。半条命,探索创新,永无止境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深圳改革派百家改革人物df预览改革者部分目录元康:“蛇口精神”的秘密创造者,无畏无私的改革者吴南生:深圳经济特区创始人梁翔:深圳经济特区“先行一步”,让经济突围李浩:深圳新市场经济体制的设计者李有为:深圳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者方宝:引领特区农业改革,寻找农民致富之道周锡武:特区改革前期核心带头人李光珍:为特区改革作出重要贡献的地方优秀领导李鼎:特区金融贸易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张文超:开创“鱿鱼”先河,建立新的劳动合同制度李传芳:“深圳速度”的总指挥,“第一地拍卖”的组织者龚佩莲:调动结合探索国家价格体制改革之路秦文军:起草经济特区条例推进特区理论建设张宏毅:股改与证券市场的探索者和培育者朱月宁:主要与深圳国企股份制改革为民营科技企业扫清障碍“改革者”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腾飞是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和特区设立的结晶。它是特区几代人开拓进取、敢于担当的结晶,也凝聚着改革者艰苦奋斗、事业为先、探索创新、永无止境的开放意识。改革精神。数百名改革者是深圳发展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是深圳万千奋斗者的杰出代表。他们以智慧、经验和勇气,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我们期待从这百位改革者书写的《春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期待后来者继续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者”的原因1、整理讲述数百名深圳改革人士的改革故事。他们在深圳发展的不同阶段参与了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见证了深圳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迅速崛起为一个小渔村。大都市现代化的过程。2、数百名改革者也是探索者、开拓者、建设者和创造者,为深圳这个改革热点注入了很多心血和情感。他们是深圳万千奋斗者中的一员,也是他们独特性和典型性的代表。他们以智慧、经验和勇气,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3、从政治、经济、社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公益、文创等领域详细介绍深圳的改革历程、改革人物、改革故事,深圳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借鉴。...

    2022-05-13

  • 改革改革电子书pdf|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改革开放电子书df作者徐忠,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状态,一味追求数量扩张已不可取,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改革方针。改革改革电子书df预览《改革开放》章节目录第一章改革趋势第二章改革之路第三章改革规律第四章:改革策略关于《改革改革》的作者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中国财经学会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总编辑许忠《金融研究》杂志社社长,孙冶方金融创新论文奖(2015)获得者,中国金融论坛(CFF)创始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金融稳定局、金融市场司从事金融研究、政策制定和金融改革工作。在《经济研究》、《经济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世界发展》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着多部。“改革改革”简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追求数量扩张的传统模式已不可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唯有真正的改革,才能推动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

    2022-05-13 金融与经济研究 金融研究和经济研究

  • 未来三十年:新时代的改革关键问题pdf电子书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下一个30年:新时代改革的关键问题df作者郑永年,时代在飞速发展,未来30年如何寻找新机遇,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发展下的变革之路进行了深入剖析。下一个三十年:新时代改革的关键问题df预览《下一个三十年:新时代改革的关键问题》目录第一章新常态下如何推进改革第二章改革的风险与挑战第三章反腐运动如何深化第四章政府治理的关键问题第五章“一带一路”与中国崛起第6章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第七章中国的大外交时代《下一个三十年:新时代改革的关键问题》简介今天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多成就,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例如,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如何将预防和遏制新问题的新措施制度化?当前的改革遇到了哪些新的困难?中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将国家提升为富裕社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落实或落实不当,只会带来更多麻烦。每年政府改革有哪些新进展,有哪些新举措有待改进,将成为未来几年观察中国的重点。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取决于如何面对进入深水区这一改革阶段的重点问题和采取的行动。面对这些新秩序、新挑战、新矛盾,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凝聚新的力量,更加冷静地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本书试图通过分析和回答这些新挑战、新矛盾、新势力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应对之策,为我们不确定的未来提供更多指引。《下一个三十年:新时代改革的关键问题》的缘由改革开放四十年,深化改革、谋求改善是经济社会体制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和命运,将取决于现阶段如何面对关键问题和行动。中国正着眼于未来三个十年。如何突破新旧利益博弈格局,在全球挑战中寻找新机遇?本书立足于近两年出现的问题、挑战和矛盾,把握当前形势脉搏,预测未来趋势,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用微观研究把握宏观中国,用战略思维观察国情。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深入剖析新时代决策道路,关注实际问题,顾全大局。...

    2022-05-13

  • 尸检报告:一个殡葬师的手记PDF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尸检报告:殡仪馆笔记df下载,尸检这个词在我们身边很少发生,但在电视上经常听到,今天的电子书是殡仪馆的自我报告,解开整体为你验尸的过程,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PDF电子书简介卡拉瓦伦丁为死者工作。在成为世界“超级恐怖”巴斯病理学博物馆(夏洛克·福尔摩斯从BBC的《神探夏洛克》中跳出来的那个博物馆)馆长之前,她进行了多年的尸检,进行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叙述线索分享了她在尸检过程中的专业知识。从尸体上的第一个切口开始,我们将跟随作者完成尸体的外部检查,然后进入尸体内部,解剖各个器官,最后缝合尸体。在每个阶段,我们都跟随作者的笔触,了解尸检的过程和知识,人类生死之间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关系,以及生命的真面目。她对我们的身体最终会发生什么有着生动的洞察力。书中每一章不仅详细描述了尸检的一个部分,还详细描述了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细节,纠正了我们从综艺和电视剧中看到的关于尸检的误解。她的文章触及了我们对死亡的感受中一些更具争议性的方面,例如性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我们对人体组织收集、器官捐赠等的态度。电子书作者信息CarlaValetie,伦敦巴斯病理学博物馆馆长。当她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她对尸体和死亡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学完法医后,她担任APT(解剖病理学技师),协助一些病理学家进行尸检数年,最终成为这个独特病理学博物馆的馆长。在APT任职期间,她为伦敦爆炸受害者的尸检工作了数周,并参与了2016年BBC纪录片《肥胖:过去的尸检》。在担任巴斯病理博物馆馆长后,她创办了DeadMeet,一个致力于死亡相关行业人士的约会网站,并在博物馆组织了许多公共活动,希望通过她的努力,她可以在至少让人们更加接受死亡这个话题,而不是回避它。图书主要内容预览第1章信息:媒体最离谱第2章准备:悲伤的遭遇第三章检查:以貌取人,以形判物第四章:硬腐检查:低俗小说第5章渗透:玫瑰屋第6章胸部:心不归路的地方第7章肚皮:腌娃娃第8章头:我疯了第九章残片:“Bita”第10章:恢复:国王,所有兵马第11章:安息日:修女也疯了令人兴奋的电子书试读厌食症。牙医。到目前为止,我从未在97A上看到用黑色墨水写在一起的这两个词:“患有厌食症的牙医。”我喝了一口咖啡,然后阅读了剩下的文字。我很享受今天的早晨: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祥和的气氛。太平间的高级技师杰森正高兴地弯着腰阅读最新一期的《世界新闻报》,一边浏览一边喝茶。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他已经习惯了各种尸检,因此他对我们每天接手的案件的关注远不如对东伦敦人事件或最新足球比分的关注。所谓的“97A”是当地验尸官办公室传真的一份表格,要求在对死者进行尸检时允许执行。尽管这种表格在不同地区的称呼不同,但有一点在整个英国(苏格兰除外)完全一致:尸检首先需要验尸官的许可。(在苏格兰,该权力属于地方检察官。)在英国,由于大量的美国电视节目和犯罪小说,验尸官的角色总是被误解。在美国,虽然州与州之间存在差异,但“验尸官”代表了另一种我们称之为“病理学家”的人:主持尸检的医生。他们通常是选举产生的,在一些较小的州甚至可能由当地的殡葬从业者或全科医生担任。但在英国,验尸官是当地政府任命的独立司法人员,类似于该地区所有死亡的监督者,还必须具备大律师或事务律师的资格,有些验尸官甚至还拥有医学学位。我经常认为验尸官是身穿制服的死神,手里拿着备忘录和手机,知道他们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死亡事件,并且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移动,动员了所有相关人员——警察、病理学家、验尸官的一方和太平间的一方-对死亡进行调查。所以很明显,英国的验尸官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尸检,他们只负责根据各种法律法规判断何时需要进行尸检,然后签署一份表格陈述事实。完成这些程序后,他们只是静观其变。病理学家是实际执行尸检或尸检的人——这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而我们,解剖病理学技术员(APT),是他们的助手。那么,在英国进行尸检的评估标准是什么?基本上,如果死者在死前两周内看过医生,并且医生知道死因是正常的,那么就不需要进行尸检。在医院死亡的患者不需要进行尸检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几乎每天都看医生。在济贫院或类似机构中,情况大致相同。但是,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死亡都需要进行尸检。一名男子在健身房锻炼时在跑步机上死亡,一名女子在公交车站倒下,一位老派绅士在公园遛狗发现难以辨认的残骸,这些都是通过放置事件。事实上,很有可能一位80岁的老人在睡梦中死去,不得不进行尸检,因为他在过去的两周内没有看过医生。“年老”还没有被写在死亡证明中作为具体的死因,这部分是由于臭名昭著、挑剔的退休人员哈罗德·希普曼(HaroldShima)开始的连环杀手金老人是一名家庭医生。到1999年他接受审判时,已有多达250名受害者,这直接导致了医师执业和死亡鉴定方面的改革,同时显着增加了所需的尸检数量。...

    2022-05-10 验尸官百度百科 验尸官简介

  • 改变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PDF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ChagigChia:AEcoomit'AccoutofReformdf下载,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改革的书,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来写这本书,请确保书中所说的是真实的和可参考的。电子书内容简介中国经济在过去40年中发生的变化包含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无法一一列举。本书作者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回顾了过去40年来为推动改革作出贡献的主要人物,以及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它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改革的未来。1980年代初期,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学家参与改革进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张军教授,现为中国经济学领军人物之一,曾在复旦大学学习经济学。他将这段时间的观察和他在《变化中的中国:经济学家的改革纪事》一书中的热身记忆结合起来。40年来,两代经济学家积极传播思想,参与政策讨论,进入现实世界,推进经济研究。尽管内部仍存在分歧,但它们一直在紧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脉搏。笔者选取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重点关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极为重要的方面。透露。df作者简介张军,经济学家,在当代中国经济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经济评论》、《世界经济》、《比较经济研究》、《经济系统》、《亚洲经济学杂志》、《亚太经济杂志》和《经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关于中国经济的论文。近年来,出版有《改革、转型与增长:观察与解释》(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图书馆,张军)(2010)、《未知的改革》(2010)、《张军选集》(2013)、中国经济未完成的改革(2013年),“中国经济二十年”(2014年),“争冠: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机制”(2016年),中国超增长的终结?(2016年)等。2015年10月,因对中国转型经济理论的研究贡献,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现为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起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心特约咨询研究员。他还是经济系统、亚太经济杂志、扶贫增长杂志和中国经济杂志的成员。以及《经济研究》等几十种学术期刊的编委。本书的亮点1、一本书解释了改革的来龙去脉。2、一线经济学家看改革,有道理,有故事。3、以事件为线索,突出改革重点,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改革的核心。本书主要内容的内容第一章:自下而上的农业改革第二章莫干山价格改革之争第三章巴山车轮大会第四章特区试验场第5章去中心化和增长第六章重建金融第7章:犯错重试的改革第八章浦东开发...

    2022-05-09 经济学家研究什么 关于经济学家

  • 2022年成考改革是真的吗

    2022年成人学历提升会改革吗?从现在来看,2022年成人学历,从官方教育部来讲,还没有改革的消息,还会按照2021年成人学历提升的标准进行,从现在来看,2022年成人学历,从官方教育部来讲,还没有改革的消息,还会按照2021年成人学历提升的标准进行,是的,2021年9月23日,教育部发布了一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实施的征求意见函。成考跟网教合并为“学历继续教育”现在咱们的成人学历有4种:自考、网教、成考(函授、业余、脱产)、开放教育。改革之后,取消成人教育函授、...函授本科2022年改革吗?改革后证书有效吗?——2022年改革内容:早在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中,第十七条就明确提出“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是指(自考、成考、网教、国开)这4种学历...函授本科2022年改革吗——2022年改革内容:早在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中,第十七条就明确提出“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是指(自考、成考、网教、国开)这4种学历...2021年成考实行改革是不是真的?——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为中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全国招生统一考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成人高考报名时间2022年——依据2021年的时间来推断,2022年的成人高考报名预计2022年的9月1日开始网报。成人高考报名各重要时间节点:第一步:现在起到2022年8月底之间到函授站登记。第二步:预计2022年9月初到9月中旬之间到教育局考办(部分区域为...教资2022年非师范生不能考了吗?——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打破教师终身制且五年一审,改革后将实行国考,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在校专科,本科能报考。成考,自考,网络教育学历,需要毕业才能报考,改革后将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2022年学历提升网教要停止了吗?——总体而言,就是:变更形式、限制招生、严格录取、严格考试、严格毕业,改革势在必行!整个讲话稿有18页,信息量依然很大,我总结了跟广大考生最相关的5点:1、轻松的网教必定结束,跟成考合并2、严控招生规模,按办学比例...成人高考的通过率怎么样?——成考参加者多为成年人,是国家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想而知,成考并不难。更多关于成人高考的相关信息,推荐咨询育福教育。育福教育有专门的教研团队,为全面提升学员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必备的核心素养,并引进国际...听潭州教育的老师说现在自考成考要改革了,是真的吗?潭州教育的老师说话...——学CG绘画/游戏/动漫/影视后期剪辑还是【王氏教育】更好一些。王氏教育深耕数字艺术教育近20年。你可以在www.cgwag.com你可以真实看到王氏教育历年来老师的教学案例和学生作品,风格之丰富,实力之强大,学习保障之全面碾压好...猜你感兴趣:2022年日历2022一建视频在线观看2022国产自产电脑最新2022亚洲欧洲日产韩国2022年日历全年表一张2020最新视频在线观看2022抖音歌曲最火的歌2021亚洲欧洲日产韩国2022年五一放假安排时间表2021最新一本久久中文...

    2022-05-08 2021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2020高等教育

  • 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波斯纳PDF版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联邦法院的挑战和改革PoerPDF《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的作者理查德·A·波斯纳基于大量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美国联邦法院制度是由1950年代以来的司法工作量。一系列的变化,并提出了应对的改革措施,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波斯纳》的PDF版,欢迎下载简介《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基于大量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自1950年代以来司法工作量急剧增加导致美国联邦法院系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关于作者波斯纳(1939-),毕业于耶鲁大学(1959)和哈佛法学院(1962)文学专业。他曾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政府律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和讲座教授。自1981年以来,他一直在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任职(首席法官1993-2000),同时也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高级讲师。“他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联邦法官。他也是上诉法院最多产的法学家之一,并且仍然是最多产的法学家之一。如果你用引用率来衡量影响力,那么波斯纳是最多产的在世法学家。有影响力的法学家”(Leig)。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目录:一级学位第一章联邦法院的组织结构基本结构法官与州法院的比较第二章联邦法院的管辖权二次编辑挑战3案件负担的增长案件负担...工作负担最高法院案件负担和工作负担是悲观的论点吗?第4章为什么案件量会如此增加案件量增长的模型地区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第5章后果:联邦法院系统扩展...更多法官,更努力法律助理的崛起第六章...同时,简化法院系统压缩口头辩论无评论复审标准,走向“规则控制”的趋势,简单的处罚标题III渐进式改革第七章症状策略增加费用根据不同的公民身份限制或取消管辖权rgt加强管理替代性争议解决律师改革第八章专门法院专门第三条法院重新思考行政审查gt第四章基本改革第九章联邦法院在联邦制度联邦管辖权的最佳范围具体案件负担分析第10章Feder司法克制有原则的司法裁判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自我约束的意义及后果自我控制及其他的棘轮效应第十一章联邦司法技术地区法官联邦上诉法官责任制度重新审视规则和标准遵循先例...

    2022-05-06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 联邦法院法官

  • 中国改革三部曲pdf免费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永远值得一听,那就是吴敬琏。简介中国改革开放三部曲是吴敬琏三部重要专着的合集。它不仅完整地讲述了中国改革的故事,而且系统地呈现了他对中国改革的思考。“论竞争性市场制度”着眼于制度,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建立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制度。《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部宏观经济学巨著,帮助读者了解和了解中国经济和改革进程。“中国的增长模式选择”着眼于转型,探讨转型的必要性和无效的原因。《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致,所讨论的问题与过去和未来相联系,层次递进,展现了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关于作者吴敬琏,1930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第一届中国经济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在北京大学。2011年,国际经济学会(IEA)授予他名誉会长称号,以表彰他在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和中外学术交流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倡导市场经济改革,被称为“吴市”。他是中国比较制度分析研究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全面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介绍和传播了许多有助于中国改革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反对裙带资本主义、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推进。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与政策。一般顺序吴敬琏目前,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处于世界前列,但很多人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感到迷茫。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和效率三个基本驱动力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原本依赖的动力开始消退;粗放型增长方式,即以投资为主的经济结构扭曲和资源错配日益严重。21世纪头十年以来,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呈下降趋势,经济呈现下行趋势。国内外环境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具体矛盾千变万化、层出不穷,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析和解释这些具体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这也是我将1990年代至本世纪头十年改革的三部专着《论竞争市场体制》、《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收编成“三本书”的原因。《论中国的改革》这首歌重新发行的原因。这三部专着系统地反映了我对中国改革的思考。实质上,中国的改革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改善生产关系,在经济变化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上层建筑。《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了中国改革的全过程,体制改革和增长转型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这也是《论竞争市场体系》和《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中讨论的话题。三部专着,主线一致,讨论的问题从过去到未来,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获得了一些奖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出版,成为国外了解中国经济的参考书。究其原因,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需要了解和研究中国经济。通过处理当前的问题,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三部专着首版的时间跨度为14年,讨论的内容从党的八大提出的“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跨越了60多年1956年中国向现在的改革方向发展。为方便读者,按全书时间顺序收集为“中国改革三部曲”。这三本书的简介第一部《论竞争市场体系》是我和刘继瑞君的对话。它写于1991年邓小平南方会谈前夕,全面论述了如何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它在今天仍然有意义。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要通过“三减一减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来纠正对资源的误解。,并弥补不足)。布局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有效配置资源,二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归根结底,只有依靠这两个最重要的机制,才能实现“三去一降一补”。比如去钢铁行业去产能,老办法是让行政机关制定有计划的目标,然后分解到每个部门、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根据企业规模、设备使用年限等“硬指标”,压缩任务通常只能“一刀切”。但是,按照这样的标准,被淘汰的往往不是效率最低的设备和企业。一些主管部门也可能会纵容企业维持和增加落后产能,以保护自己的产业。又如“补短板”,即加快发展高效、供不应求的产业。如果采用行政手段,主要依靠政治动员,利用财政、信贷、补贴等政府政策,支持一些政府认为应该发展的产业和应该做强做大的企业,依靠在市场机制上,奖好惩恶是可能的。,两者的效果截然不同。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如此。一种方式是政府明确哪些行业和企业应该上市,哪些行业和企业应该上市,然后实施选择性或纵向的产业政策,通过各种手段甚至直接发布指标进行调整。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借助反映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使资源从效率低的地方流出,流向效率高的地方。比较两者,前者似乎简单、直接、有效。但是,如果政府不知道什么样的结构是好的结构,只是按照首长的意愿“调结构”,使用行政手段,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后果。历史经验表明,通过不断的市场试错,弱化行政手段,引导资源到最合适的地方,从中长期来看是最有效的。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有利于加强竞争,而不是削弱和压制竞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波动和曲折。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市场必须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目标。然而,在当前的中国,能够发挥这一作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通过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统1、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及其法律依据,已经建立和完善。这也是重印《论竞争市场体系》的意义所在。第二卷《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第一版于1999年1月出版,此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认识的发展,在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修订。2004年和2010年出版。由于原为课程讲义,2010年出版时更名为《当代中国经济改革课程》,并增加了一些辅助教学内容。这一次,《中国改革三部曲》恢复了学术专着的原貌。本书从当代人类社会演进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出发,描述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特别讨论了其间的一些改革尝试。这两个基本问题是:(1)社会主义作为追求社会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如何逐步体现为以国家主义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中央计划经济体制?(2)为什么在这个被承诺为理想王国的经济体制建立之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求对其进行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前三个十年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改革的难点和改革战略的选择。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尤为重要。改革是涉及亿万人民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它要建立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巨系统,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和操作艺术。困难源于不足。《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以比较制度分析为框架,更详细地分析了农业、企业、价格、金融、金融、国际经济以及相关社会政治方面的总体改革战略和制度变迁。这是一个比较彻底的改革。通过叙述,读者可以发现各个领域制度演进的一般规律,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的特殊性。应该说,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体制的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变化。正是这种制度变迁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国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经济改革史和国家体制演进史。因此,该书被一些大学用作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教材,并被引进国外,先后以英文、日文、韩文和繁体中文出版。作为一本学术专着,本书的脚注相当充足,可以对前面提到的《论竞争市场体系》提供必要的补充。尽管近年来改革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基本问题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第三本书《中国的增长模式选择》写于2005年11月,随后进行了补充和修订。2013年9月,第四版出版。“十五”(2001-2005)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反复转变,经济结构恶化,引发了“十一五”(2006-2010)的制定。2005年至2006年。)在规划期间,关于“是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大讨论。这本书是我参与这个伟大讨论的结果。提高供给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是21世纪初提出的新要求。这个要求其实已经提出了几十年,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从资源投入驱动型增长向效率型增长转变。只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几十年来一直用不同的语言反复提出。早在1981年,全国人大就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未来经济发展十条指导方针”。“十项原则”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多项要求。希望通过实施,“走出一条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建设新路子”。1995年制定的“九五”规划(1996-2000年)正式提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其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意味着经济增长已经从以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资本主要以效率提升为动力。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5年,在反思本世纪初“重经济”和大投资的教训的基础上,2005年制定的“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重申“转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向效率提升转变。后来,2007年,中共十七大讨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2011-2015)“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1年的计划,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就是优化经济结构。2014年和2015年,先后提出“引领新常态”和“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中国增长模式的选择”是“十一五”规划制定前大讨论的产物。在我的书中,我描述了当时讨论的内容,并深入探讨了为什么需要转变增长模式以及为什么转变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体制障碍”的存在,还是《关于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决定性作用,抑制甚至排斥市场机制。这也是本次讨论的一个重要结论。中国改革三部曲PDF预览目录总序列Ⅰ论竞争市场体系第一课除了改革,我们别无选择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第二讲第三讲,中国离不开蓬勃发展的企业竞争市场的形成第四讲宏观调控体系第五讲改革的战略选择第六讲第七讲行政分权,这条路不通跨越企业承包制的第八讲调整利益关系与建立新的利益格局第九讲经济改革、政治民主与观念更新第十讲农村社会转型第十一讲改革时期发展政策第十二讲附录中期(1988-1995)经济体制改革计划大纲Ⅱ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第1部分介绍第一章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观1.2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3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分析1.4苏联和东欧的经济改革1.5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第二章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2.1行政分权(1958~1978)2.2渐进式改革(1979~1993)2.3“整体进步”(1994年至今)第二部分部门专着第三章农村改革3.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管理体制的特殊要求3.2承包制改革前的农业经营和组织形式3.3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实施与效果3.4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展望第四章企业改革4.1企业制度与现代公司4.2传统国企体制与放权让利改革4.3国有企业的公司化4.4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第五章民营经济的发展5.1国有崇拜及其突破5.2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与民营经济增长5.3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克服第六章金融改革6.1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的货币金融6.2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6.3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与金融监管体系建立6.4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的问题第七章:财税体制改革7.1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金融7.21980~1993:以财政承包制为核心的财税改革7.31994年财税体制综合改革7.4新世纪完善金融体系的课题第8章开放8.1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8.2进出口贸易发展8.3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开放区域的扩大8.4外国直接投资8.5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景第3部分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第九章建立新的社会保障制度9.1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与分类9.2改革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和1993年改革方案9.31995年后改革实施第10章转型中的宏观经济政策10.1宏观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分析10.21979-1996年的四次经济波动10.31997~2008: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波动性10.4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11章转型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11.1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11.2中国政府的政改方案及其进程11.3中国转型中的社会矛盾11.4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四部分:简要结论第十二章结论12.1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及其发展前景12.2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Ⅲ中国增长模式选择第一章介绍1.1文字的由来1.2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1.3本书的结构第2章从早期经济增长到现代经济增长2.1早期经济增长及相关理论2.2现代经济增长及相关理论发展2.3早期增长模式与旧工业化路径的陷阱第三章现代经济增长效率提升的源泉3.1“科学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3.2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经济的整体效率3.3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渗透并改变着各个工业部门第四章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曲折与粗放型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4.1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增长模式4.2改革开放以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探索4.3工业化路径和增长方式偏离的负面后果第5章延续粗放型增长模式:出口导向战略5.1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实施效果5.2出口导向政策带来的问题第六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1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经济效益6.2必须建立一个动态的新系统6.3攻坚克难,为集约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6.4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取决于政府自身改革的成效附录1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经济发展调查报告(2004)附录2“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解决工业化路径和增长方式问题(2005年)附录3广东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2008)精彩内容在线试读经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在前面的11章中,除了第一章是这次转型的出发点,即对中央计划经济的考察外,其余10章从各个方面分析了转型过程。我们现在对前几章的讨论进行简要总结。12.1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及其发展前景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的新经济体制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市场经济和命令经济在政府和国有经济的领导下“并存”:一方面,商品交易和货币兑换已成为社会盛行的交易方式,市场价格引导了相当一部分资源的流动,这意味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仍然控制着土地等最重要的资源,一些重要的产业也保持着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这意味着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在经济资源配置依然举足轻重,甚至处于关键位置。在一个按照“渐进式改革”的原则逐渐成长起来的新经济体制中,旧体制的遗留物存在是完全正常的。问题是它会继续向哪个方向发展:逐步铲除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过渡,或者巩固甚至扩大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形成扭曲的经济体系。正如我们在第2章中提到的,在改革初期,对经济改革的目标有不同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指“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东亚模式”);另一种是指“自由市场经济”(“欧美模式”)。一般来说,“东亚模式”往往为官员所青睐,而“欧美模式”则为具有现代经济学知识的学者所渴望。但在改革初期,在命令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市场体系不发达、政府要承担很大的协调责任的情况下,两者的区别并不大。在指令经济完全打破、市场规则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突出。对于持前一种观点的人来说,改革的目的已经达到。尤其是对一些想通过寻租活动维护既得利益的人来说,最可取的做法是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官员的不受约束的权力,以扩大寻租的可能性。然而,对于持后一种观点的人来说,改革的目标还远未实现。他们要求坚持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利于广大社会而不是极少数寻租者利益的法治市场经济。因此,如第二章所述,自双轨制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何去何从”的问题。两种可能的未来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一是走完善市场经济、限制行政权力、走向法治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二是走强化政府作用的重商主义道路,终结裙带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就这样,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变成了改革与腐败的赛跑,谁跑得更快。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经济改革浪潮再度抬头,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大大减弱,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在全国多地快速形成,迎来普遍增长的有利判断标准在人们的收入水平,以及各个主要社会阶层。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扬,满意的声音充满了中华大地的大好局面。相反,当政商合一,“权干涉”的寻租定租行为加强时,“公务”的“红顶商人”、“公务人员””、“公文”、“官学”等“红顶商人”和贪官犯下的种种罪孽,当贫富差距拉大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就会愈演愈烈。正如我们在第2章至第11章所分析的那样,社会中存在的所有丑陋现象,根本上都是由于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加紧镇压和干预造成的。群众合法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广泛的寻租活动。公众对这些丑陋现象的合理不满,可以成为推进改革、填坑、铲除腐败的重要动力。但是,如果任由改革开放前的旧路线和旧制度的捍卫者利用这种情况来欺骗和迷惑公众,也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Irecetyear,ithedicuioohowtoviewthecurretocialrolemuchathereadofcorrutioadtheiteificatioofthegaetweetherichadtheooriChia,theolutiogiveytheoldlieeforethereformadtheuorteroftheoldytemitoexadtheowerofthegovermet,tregthetheAdmiitrativeorgaiterveeiecoomiclifeidutryadcommerceimlemet"atioaladvaceadrivateretreat"torealizere-atioalizatioagriculture"returtoDadui"adrealizere-collectivizatio.SicetherootcaueofthevarioucroycaitalimheomeacurretlyexitigiChieeocietylieitheiterfereceofucotraiedoweriecoomicactivitieadthedomiatioofecoomicreource,theuorteroftheoldlieadtheoldytemdemadedthatthegovermetadofficialetregtheedwithThe"dictatorhi"oweradthemooolyoftate-owedeterrietocurcorrutioadarrowthegaetweetherichadtheoorareovioulyolycouterroductive.Ifweuhtheoervatiolefurtheritothedethofhitory,wecaaloeeitveryclearlyfromtheearly100-yearhitoricalexerimetofimrovigocietyithe20thcetury:atheageGuZhuaid,omatterwhatHowicereadeautifultheitetioi,alogtheroadof1789-1871-1917,whatcaeotaiedwilleveretheheaveoearththateoleoceromied,utolyagreatdiateradagreatetack.AfterNoraleft,hereturedtoherorigiallace.Ihort,forChia,therightwaytoovercomeocialilllieithecomreheiveetalihmetadimrovemetofthemarketecoomicytem,thatitoay,toelimiatetheiterfereceofecialiteret,toromotemarket-orietedecoomicreformaddemocraticadlegaloliticalreform,Elimiatethefoudatioofcroycaitalimadujecttheexercieofulicowertocotitutioallawadoularcrutiy.Thereiootherwaythathat....

    2022-05-06 经济发展方式和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 中国的改革哲学电子版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语:中国改革哲学电子版中国的改革理念直击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的核心。本书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以中国为方法”,为理解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改革哲学的电子版。有兴趣的请下载。编辑推荐用中国的方式讲好中国的改革故事,构建中国式的认知方法中国改革用包容性思维形成叠加混合优势,成就中国经济奇迹用5000年文明看中国40年改革,找到引领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思维方式相关内容部分预览简介经过40年的改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奇迹。揭开中国改革成功的秘密,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立足中国历史和现实,“以中国为方法”,为理解中国经济奇迹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它将揭示中国改革成功的秘诀在于改革背后的包容性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在处理不同的经济理论及其衍生的改革方案时,中国采取学习的态度,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批判性地消除其缺点,最后将其融入改革实践。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监管与自由、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国内与国际、东部与中部与西部……在所有这些相关的二元范畴中,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坚持两用、综合利用,形成了多种要素相互抵消一种“混合优势”或“叠加优势”,其中的劣势和优势相互激发。对于所有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改革经验的个人、机构或国家来说,中国的改革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且提供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一种立足于中国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中国文化传统概念。关于作者李政:1987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水市,2009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同年同年,加入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一直工作至今。参与编写《习近平大辞典》、《习近平讲故事》等书籍,出版个人著作《历史不迷茫》,著作权远销韩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中国改革的理念是什么?我的朋友喜欢阅读并且熟悉这本书的作者。李峥生于1987年,但年纪轻轻,对自己的文字却有着深深的钦佩之情。有朋友跟他提过,我是一个酒后爱上高伦的“受损”朋友,没想到作者亲自签名寄书。石岩受宠若惊地认真阅读并记笔记(见下图四)。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借书进一步阅读。看完之后想到了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事情,结合书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是蛮有意思的分享一下:1、房子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善?前者一度“高高在上”,全家变成“房奴”,绝对是“地产”。后者根据经济收入分阶段购买,留有等待机会的空间。运用本书的增量思维在生活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买一本合适的,换成不错的收入,有闲钱就跟进。激进一步一步买大房子,找工作搬孩子读书不容易,还有投资机会,但我跟不上……房子是用来住的,而市场变成“炒住”两用,炒房和买房完全不同的逻辑在增量思维中统一起来:住可以,卖可以,不买不行。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有必要使用动态和增量思维。十年前,思想激进的人抱怨买太贵,现在只有抱怨;一次买了很多房子的人,会亏本赚钱。购房者可以在不亏本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利润,并感到幸福。2、教育孩子是“细风细雨”还是“暴雨”?书中告诉我们要用生理思维而不是病态思维:即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正常的生理问题,根本不存在“病”甚至“病已到极点”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否认甚至放弃心中的孩子。只要你坚持这样的信念,什么样的“风雨无阻”并不那么重要,但一味地做出悲观判断还为时过早,孩子们喜欢听:伟人大多迟到灯笼裤!3、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做儿子!因为你要面对两个最爱你的女人:妈妈和妻子。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要运用本书中的辩证思维:即中庸之道,中国古人说“道甚明,道则中”。处理婆媳问题的意思是“妙”一心一意”:本质上是没有偏心的,视情况而定,有偏心。谁偏谁多看谁。事后,谁不偏心……国中被称为中国,和睦相处。4、为什么中国家庭多存家戒,少显摆?用本书的实践思维可以得到答案:家戒是不同时代先贤的产物,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产物,家规是具体的祖宗。环境。“沿袭祖制,守古不变”的产物;家训是一种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改善的生活,连接过去和未来,家规是禁锢心灵的遗物。一个理论不能分析和解决所有问题,复杂的世界需要多姿多彩的我们。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智慧需要依靠失败不断地学习、实践、理解甚至提炼。5、如果时间是可逆的,想象一下这个世界?我觉得会很无聊。生命的兴趣来自于不能体验所有的状态或形式,即“不体验所有的状态”。我们必须在时间节点进行选择,而这个选择只有一种确定性:不可返回性,而选择之后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时间的不可逆性、非各种体验和选择后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保持最大的容忍度:允许错误和试错,鼓励错误承认错误和纠正错误,容忍错误并增加更多错误。我反复告诫自己:你说的、想的、做的不一定是对的,人敢说、敢想、敢做的绝对没有错!我喜欢书中的一段话:什么是中国?它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壮丽山河,是绵延千年不衰的文明,是金马虎吞万里的英雄史诗。缠绵悱恻,犹如春水东流的情感叙事。改革开放十句金句改革开放40年来,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句子。这些句子简洁易懂。这里有十个著名的理论金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评论员专文。这篇文章反映了人民的声音和时代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是非观念、路径选择的大讨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1986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猫论》”也成为了世人皆知的名言。这一幽默而简洁的表述,将改革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主张,将人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的口号和指导方针。这句话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的直观、简洁、深刻的概括。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是脚踏实地、尊重实践、从实践中感悟规律、实事求是的形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法。改革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话语。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指明了我国的发展方向,是支撑“中国奇迹”的思想精髓。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发展,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只有发展才能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发展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增强国际竞争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作风、精神状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变化。从改革的广度、深度和艰巨性来看,改革开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调整。领域的深刻变化,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我们的改革开放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这“三个有”,既是对我们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我们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伊始就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清醒。改革将进行到底“把改革进行到底”展现了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坚定的改革决心,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解决中国当前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改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把改革进行到底。中国敞开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建设。...

    2022-05-05 黑猫白猫老鼠分别指的是 黑猫白猫 老鼠 鱼 看图写话

  •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黄奇在线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本书提出了对策和对策。这些问题有的是结构性的,有的是体制性的,都是长期积累的,严重制约了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编辑推荐作者黄奇帆长期从事经济实际工作。他对困扰我们的各种问题的症结有着非常准确的把握,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本质。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方面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重点矛盾,对症下药。本书提出的对策有些是作者对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有些是基于国际经验,更多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独立思考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可操作性。简介恰逢百年未有的重大变化。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爆发等问题叠加,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考验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性和紧迫性是前所未有的。本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的主要矛盾,从基础、结构、机制、制度等多个维度开药。本书由七章组成。第一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重点介绍去杠杆和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阐释新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塑造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的长效调控机制进行了处方,并对未来十年房地产行业的六大趋势进行了预测;第六章,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和地方政府营商环境的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形势新特点,我国对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的应对,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关于作者黄奇帆,MBA,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曾任重庆市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经济委员会主任。2001年调任重庆,长期担任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对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和政府经济管理有着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突出的经济研究能力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近年来,在各类论坛、刊物和讲座上发表文章数百篇,涵盖资本市场、金融风险防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房地产开发、城乡土地票务等领域。制度、国际贸易格局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原来真正“富贵”的人都懂一个字!黄奇帆的《体制改革》,花了我两个星期看完,感觉就像是“井底之蛙”,原来真正“飞起来”的人都懂一个字!永远不要自满。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能干,总会有你不明白的事情。而且,世界瞬息万变,你的能力不是一辈子都可以控制的。它可能会消除你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十多年前非常受欢迎的人现在已经不为人知了,所以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尤其是那些他们不了解的人。这样,我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例如,我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它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这本书是“体制改革”!无论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适者生存,《体制改革》从书名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变化的书,变化的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事件。我们普通人可能不太关心这样的大事,但其实可以反映我们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它是未来方向的改变,趋势的改变,普通人没有创造趋势的能力,但他们有机会跟上潮流!《结构性改革》的作者是黄奇帆教授。黄奇帆教授不仅是一位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经济学学者,更是一位能够通俗易懂地解释深刻经济问题的人。我们老百姓听好老师的话,《结构性改革》这本书是对未来经济的判断,是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读这样的书,让我们看得更远,看得更准!读一本好书不容易,但读透之后,就好像打通了“七经八脉”。读《结构性改革》这本书时,我就有这种感觉。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两遍,花了两个星期才看完。看完后,感觉自己是“井底之蛙”。当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真正“飞扬跋扈”的人都懂一个字!这句话是:格局决定命运,机遇创造未来!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格局。没有格局,看不到远方,不知道现在的环境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哪里会有机会。因此,纹样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然,只有纹样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等待机会。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机会来临时,我们要果断行动,抓住机会,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那么如何培养我们的格局,如何抓住机遇?《体制改革》这本书让我们有了一个巨大的格局。其中涉及的经济问题非常广泛,甚至可以影响到各个行业。如果你能根据这本书预测未来的方向,那么你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这样当变化来临时,你可以顺势而为,抓住那个时候的机会,这样我们也能茁壮成长!《结构性改革》这本书适合所有人阅读。无论你是普通员工、企业家,甚至是商人,本书带来的格局变化都会让你受益。它不仅可以帮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还可以让你拥有别人想不到的想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自己的成功,收获自己的财富!看完《体制改革》,我总结了“做大事”的人的三步走!当今社会,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我们得到的有用信息越来越少,无用的信息越来越多。此外,大家看书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越低,除了真正想学东西的人都会看书,大部分人基本都“过得去”,很多年没读过书的人很多,我很看重这个。我不同意。事实上,人们的生活应该是不同的。除了多体验不同的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学习别人的智慧、经验和教训。最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我收获很大,所以今天写了这篇小文章,这本书就是《体制改革》!如果你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体制改革》,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读,因为从书名我们就知道,这可能是一本非常广泛的书,涵盖了很多方面。数量很多,可能还有很多理论知识,所以一般人可能看不懂这样的书。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觉得这本书可能是一本“假大空”的书,看了几页后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不仅不“假空洞”,而且字字弥足珍贵,许多深奥的大问题解释得通俗易懂,连普通人都听得懂。了解报告中经常出现的词语!《体制改革》能写成这样一个“境界”,当然是因为它的作者不凡。这本书的作者是黄奇帆教授,在我国经济学知识非常渊博,实践能力强。看了三遍,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它不仅是一座“高楼大厦”,还是一本有情怀、干货、启示、困惑、国情、产业发展、经济研判的书.也就是说,读完这本书,你将能够在思维和结构上更上一层楼!看完《体制改革》,结合书中的内容,我也为“做大事”的人总结了三个步骤!第1步:观察趋势!要做大事,首先要看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势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潮流。毕竟逆势而上的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性改革》这本书就是教我们认识未来的大势。国家的变化是未来的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为成就伟业打下最坚实的基础!第2步:提问!只看大势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提出问题,找到未来变化的需求,看看现在需要改变什么。《结构性改革》一书提出了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很多时候,最难的就是提问,因为很多时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第3步:提出解决方案!做一件大事最重要的是给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否则再好也只是一句空话。《结构性改革》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给了一个对策,我们不仅对所有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让我们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如何为自己的机会做准备!一本好书真的值得一读再读。一年能遇到一本非常好的书,真是一件幸事。《结构性改革》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们一个大图景,也给了我们一个解决方案。对问题的思考,顺着这些思路,就能看到未来的方向,提前为未来做好准备,这样机会来的时候,果断行动,勇往直前,不至于无法成就大事,并有可能成为引领潮流的人,毕竟今天很多创业者过去都是这样成功的。过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思维方式不会改变!...

    2022-05-05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