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化学:董小萍等-成都中医药大学(全36讲·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中药化学:董小萍等-成都中医药大学(全36讲·完整版)[...

    2023-01-28

  • 黑膏药制作视频,临床应用,配方[|百度网盘下载

    黑膏药制作视频、临床应用、配方[...

    2023-01-28

  • 彭氏头痛散绝密配方|百度网盘下载

    彭氏头痛散绝密配方...

    2023-01-18

  • 《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 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_樊红敏著|PDF

    《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_樊红敏著|PDF【作者】樊红敏着【丛书名】中国农村研究书系【形态项】246【出版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ISBN号】978-7-5004-7471-5【中图法分类号】D676.13【原书定价】32.00【主题词】县-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研究-南河市-县-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参考文献格式】樊红敏着.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内容提要:以县为研究单位,以地方政治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研究县域日常政治,作者试图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县域日常政治是如何展开的?县域政治权力运作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实践形态?它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从它的运作我们可以看到县域政治包含有什么样的特征?文件目录/k41.et共享/县域政治|├──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_樊红敏著_.df13.0MB...

    2023-01-17 流行病纪录片 流行病纪录片CCTV

  • 《安国中药志》安国中药志编纂委员会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安国中药志》【作者】安国中药志编纂委员会编【页数】354【出版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12【ISBN号】978-7-202-15159-4【价格】280.00【分类】中药志-河北【参考文献】安国中药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国中药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12.图书目录:《安国中药志》内容提要:本书原名《祁州中药志》,1987年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次新版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书共分药史、本草、验方三篇。药史篇着重介绍和总结了安国药业各个时期的状况,有药市的起源与发展、安国药业全盛时期概况、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国药业、解放后的安国药业、今日药都等。本草篇介绍了野生、家种药用植物及动、矿物药材栽培技术、药材形状及质量等内容,分根茎类、全草类、果实种子类、花类、皮类、枝叶类、动物矿物及其他类。验方篇搜集整理了著名老中医祖传秘方、单方、验方,分传染病类、内科类、儿科类、妇科类、外科类、五官科类。书……《安国中药志》内容试读药史篇安国药业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药王庙的建立开始,至今己历经千年。在这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兴起与发展、全盛到衰落、恢复与振兴几个阶段。由庙会(药市)的药物交流,带动了药材加工,推进了药材种植,促进了药业的全面发展。为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遗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本篇试就安国药业的历史情况按发展阶段作一概括总结。一、药市的起源与发展(公元976~1619年)(一)从药王庙的建立到庙会的形成1.关于药王的传说和药王庙的建立安国药市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药王“显灵”的传说和药王庙的建立安国县城南关有一座药王庙,此庙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汇集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建筑特色,别具一格。据清朝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重修皮王神阁碑记》载:“庙宇之建,肇于宋,扩于明,而当庙宇未建之先旧有皮王神阁一座”。“皮王神阁”俗呼为皮场王庙。相传建于东汉建武年间,距今已有1900余年。从东汉到北宋,在这900多年的历史中皮场王一直被当地百姓尊为“本州土神”而祭祀,然而庙宇规模并没有大的变化,祭祀范围也只限祁州本地,对皮场王的尊称也未升级为“药王”。可是一到北宋,皮场王突然“发迹”,受到了宋室王朝的重视,不仅封侯、封王,而且庙宇也随之拓址新建。这究竞是什么原因呢?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祁州志》记载:“王系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医显灵,有疾者祷之即愈。相传先朝有宋秦王得疾,诸医莫疗,一医后至进药数丸立愈,问其姓名,对曰:祁州南门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为神,诏立庙祀之。”在安国一带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是宋朝皇帝的女儿身患重病,经当时的许多名医诊治都无济于事,于是朝廷便到处张贴皇榜,寻医治病,有一个祁州的俚医欣然揭榜而至,断定公主的病是停积食物,胃口闭塞。他便让公主吃了自制的药丸,而后扬长而去。公主服药后很快就痊愈了,皇帝为酬谢此人,便差人急忙到祁州寻访,俚医误认为公主病情恶化,自己罪责难逃,便在祁州南关皮场庙前的一棵枣树上自缢身死。后来皇家探明了缢死之人就是给公主治病的医生,便赐封药王,并在此处设墓立庙。墓碑就是用缢死的那棵大枣树做成的,正面刻有“敕封明灵昭惠显祐王之墓”十一个大字。上述记载和传说,虽不能作为皮场庙拓址新建的确切证据,但可以从中看到记载和传说中有几个共同点:都是给宋朝当权者治病;都是到祁州南门外找人;又都是因此而立庙。在分析了这些传说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北宋时,可能真有一个祁州人治好过宋室秦王或公主的病,宋廷到祁州南门外找不到这个治病的人,或不能确定·3·是谁,而这里正好有一座皮场庙,于是便假托为神,并大事宣扬祁州土神显灵治病之说。因为出自皇家之口,很快便昭著于世,“本州土神”也一跃变成了“药王”。于是,在原皮场庙的右南侧拓址新建。按《祁州志》记载的这个传说推断,庙宇拓址新建的时间约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到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徽宗追封为“灵贶侯”,后改封公。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度宗赵禥加封为“明灵昭惠显祐王”,并制文曰:“医之所难疗者,神能疗之,肇迹东京,显灵河北,厥贶甚大…盖御灾捍患神也。”后又经元、明、清历代王朝修饰和扩建,庙宇规模越来越大,药王的影响也越来越广,药王的传闻也越来越多。这些传闻有的是宣扬药王如何于梦寐之中给人治病的;有的是赞扬药王医术如何高明的。庙中有一块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祁州知府冯嶍撰写的碑文,他把药王说得活灵活现:“…如我宪违合,梦神手治,觉即痊愈。如祁生贺鉴,正德丙子正旦,奉香一拜,堂忽有声日:秀才跃过龙门。是岁果登乡焉…。”药王在宋朝时就治好了宋室秦王的病,明朝时又治好了宪宗朱见深的病。不仅如此,还保祐秀才“跃过龙门”青云直上。这种玄妙的宣传在迷信思想极度严重的封建社会里影响之深是可想而知的。难怪明祁州知州童潮在一首赞诗中写道:“刀圭遗宋主,庙食岁应深:异迹归王爵,灵氛起昼阴:古今医国手,生死活人心;礼祷纷如蚁,常闻箫鼓音。”从庙宇拓址新建以后,又不断出现药王“寿民天扎,配古歧黄”的传说,原来的皮场庙便逐渐地被人们改称为药王庙,庙中的神也就随之成了药王。这就是安国药王庙的演变过程。到清朝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刘墉为此庙题写了“药王庙”三个大字为庙额。2.关于药王的姓名安国药王庙内的药王究竟是何人?这是多年来社会科学工作者、医药界等人士争论不休,始终未有定论的问题。因为年代久远,资料不全,加之药王庙的建立是由迷信促成,而且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所以很难确定药王是何名何姓。不过,历史史料、调查材料和一些传说中还是提供了不少线索。有的说是神农、有的说是张森、有的说是邳彤。现就这些不同的说法作一阐述和分析。神农之说。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祁州人卜中节撰写的《重修皮王神阁碑记》中写道:“皮王浑名也。…考州之志,此处旧为交易皮场,又察大殿之左侧有古碑,此处旧有神农庙,凡四方远近士农、工商祈医屡应。昔在宋封侯封公,又封昭惠显祐王…”依此之说,药王应为古神农。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公元1940年10月伪河北省公署秘书处情报室编《安国药王庙事迹》一文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说者谓似神农,但以衣冠论,神农应赤身,时代然也。虽不赤身,亦须着平天冠,披周天子之服,方合理耳。”然而,“正殿供奉者属武将威仪,两旁站象亦属武者。以此考证决非神农。其神农之说似不可信。”还有一种说法:药王庙是仿照宋代临安(今杭州)皮场土地祠而建,庙中之神是古神农。其依据是什么呢?据查宋代钱塘(今杭州)人吴自牧所作《梦梁录》(浙江。4·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南宋时,临安确有一座皮场庙。书中记道:“神在东京显仁坊,名曰皮场土地祠,政和年间赠庙额,封王爵,中兴,随朝到杭,累加封号曰明灵昭惠慈佑王…其神乃古神农…。”据此,似乎安国药王庙即神农庙,药王也就是神农了。但是,有三点置疑之处:一是建庙原因不同,安国的药王庙是因为有一个祁州人给宋室王亲治好了病才“诏立庙祀之”,临安的皮场土地祠是为祭祀传说中的古神农而建;二是建庙时间不同,安国药王庙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建,皮场土地祠是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以后才建的,两庙建立时间相差150多年;三是封号不同,安国药王封号是“明灵昭惠显祐王”,而临安的皮场土地封号为“明灵昭惠慈佑王”。假如是仿建的话,决不会出现“显”“慈”二字之误,所以“仿建”一说是不符合事实的。张森之说。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895年)编《祁州乡土志》提出了药王是张森的说法。志中写道:“考夷坚志、西湖游览志及俞氏樾丛书。皮场王姓张名森,相州汤阴人,生为疡医,有方书一册。绀珠闲录、燕翼贻谋录、汴京遗迹志、文献通考皆以为皮场土地。”经查《如梦录》一书(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孔宪易校注),也有相似的记载:“相传,有神张森,相州汤阴人。县故有皮场镇,萃河北皮鞹、蒸溃、产蝎、螫人辄死。张森时为场库吏,素谨事神农氏,祷神杀蝎。镇民德之,遂立祠。凡疹疾疡疮,有祷辄应汉建武间守臣以闻,遂崇奉之。傍邑皆立庙。宋时,建庙于汴京显仁坊。”再是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郑合成曾到安国进行了三个多星期的调查,写了一篇6万多字的《安国药市调查》。为了弄清药王姓名的问题,他查阅了《绀珠闲录》和《西湖游览志》的有关记载,内容与上述说法完全相同。他认为:“据此,我对于药王的结论是:药王庙是皮场庙之误,正殿像乃是张森。”据此,皮场庙内的皮王无疑就是张森了,而药王庙是皮场庙演变而来,张森也就成了当然的药王了。我们认为,把张森作为庙宇拓址新建之前皮场庙内的皮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在庙宇拓址新建之后,再把张森尊为药王就不太合乎情理了。这要从皮场庙演变成药王庙的根本原因上来分析判断,前庙演变成后庙并不等于后庙沿习前庙,事实上后庙建立的原因与前庙是不同的。关于庙宇拓址新建的原因,前文已经提到,如果排除迷信因素,宋朝当权者所以要立庙,是因为有一个祁州人给他(她)们治好了病,他们所要“祭祀”的是这个治病的祁州人。基此原因,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后庙的王事实上已经“改朝换代”了,硬要把前庙的张森搬到后庙里称王,恐怕不那么确切。邳彤之说。药王是邳彤的说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邳彤是怎样一个人呢?此说又是怎么来的呢?据《后汉书》邳彤传记载。邳彤字伟君,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原是王莽的部下,为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市西)卒正,后归汉光武帝刘秀,曾于信都、和成、堂阳、中山、邯郸等地与王郎大战。不仅战功显赫,而且为国而不顾家,是光武皇帝·5·的二十八员大将之一。被封为灵寿侯,官至太常少府,后来汉明帝刘庄为了追感前世功臣,将其图像画于南宫云台。邳彤既然是一员武将,又怎么成了药王庙的药王呢?经查阅现有的资料,原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所修的《祁州志》上。志中有这样两段记载:“汉邳彤王墓,在南门外。”“汉邳彤王庙,俗呼为皮场王庙。即药王也,在邑南关。”又查药王庙内的碑记,最早出现邳彤之说的是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由进士沈鸣琦撰写的一篇碑文:“祁之崇祀药王也…惟存碑碣均未详其巅末,识者憾焉,考之邑乘:王为光武时二十八将之一,邳姓彤名,邑南关有王之故墓在,遂祀焉。”之后直至民国初年,又有不少碑、匾是颂扬邳形的。在正殿两旁,有清光绪年间山西药商悬挂的一副对联,文曰:“从白水真人而游,业恢炎汉,绩懋邯郸,伟烈彪垂二十八将;钟黄歧济世之道,术衍灵枢,惠遗商旅,仁风广被十三州。”这不但赞扬了邳彤扶汉保国的战功,而且还推崇了邳彤医术的高明,可见邳彤之说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上面叙述了邳彤之说形成的过程,下面再探讨分析一下邳彤之说形成的原因。在整个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正是安国药业的全盛时期。全国各地药商云集祁州,对药王的朝拜活动日趋隆重。在迷信盛行的社会背景下,药王庙内的药王没有真名实姓怎么能吸引与回答客商呢?这就迫使祁州的官吏士绅必须树起一个使人相信的药王形象。可是清朝以前又没有药王是谁的记载,立谁为王呢,这个问题很可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阶段,最后才把邳彤搬了出来。因为邳彤是汉朝大将,祁州南关又有邳彤墓,且给宋秦王治病之人又自称是祁州南门外人,宋廷既然找不到那个人,岂不是邳彤显灵了么?所以说,邳彤成为药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邳彤既成了药王的形象,就必须让人们信服。立邳为王之人是深知邳彤戎马生涯,史书又无他行医的记载,于是便迎合当时社会的迷信潮流,利用了北宋年间出自御口的“死人”给“活人”治病的传说,反过来以“活人”给“死人”立说。因此,在安国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些邳彤生前医术如何高明,如何为平民百姓治病的传说和故事。“药王摘匾”的传说就是一例:邳彤生前经常给人治病,并且看一个好一个,被人们誉为“神医”。他为官时,有一个同僚得了当时很难治好的“对口疮”,经邳彤治疗,很快便好了。同僚深为感激,给邳彤门上挂了一块“药王邳彤”的大匾。不料后来邳彤的姑妈头上长了一个小疙瘩,他却怎么也治不好,结果却被一个村医治好了。邳彤深感自己医术不高,称不上药王,便把匾摘了下来,并经常扮成村医,走村串户,集方采药,医术越来越精,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被人们尊为药王。为了抬高邳彤的地位,扩大他的影响,清朝嘉庆年间还在墓亭两侧增修了名医殿,配塑了十大名医的形象,增塑了两匹战马,以示邳彤之威武。以上叙述了药王为邳形之说的来历及其原因,那么,这个说法能否确立呢,回答有二:第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邳彤成为药王是人为的附会,不可置信。第二,邳彤作为安国药王的形象已有200多年历史,几代相传,沿袭至今,药王。6····试读结束···...

    2023-01-09

  • 小龙虾技术配方做法全套商用视频教学|百度云网盘

    此课件来自小龙虾技术配方做法全套商用视频教学,课程包含麻辣小龙虾详细技术配方,视频详细演示了每一个操作步骤,文字部分则准确的介绍了用量配比注意事项等,完全可以用于酒店或小吃经营。...

    2022-12-12 配方法课件 配方ppt

  • 9527 王秋领衔打造《中药与美容》趣学国粹中医中药

    资源简介:资源大小:1.65GB《中药与美容》是一门实用且时尚的中医药类课程,使学生了解中药美容的特点,中医对常见损容性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熟悉常用的美容中药功效,提高学生对常见损容性疾病的认识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由江苏省美容中医主诊医师,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王秋领衔打造的《中药与美容》视频分为中药与美容绪言、中药与祛痘、中药与美白祛斑、中药与减肥瘦身、中药与抗皮肤老化五个部分。课程大纲第一讲中药与美容绪言1.0本章引言1.1区别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1.2中医美容与中药美容的概念1.3中药美容的特点第二讲中药与祛痘2.0认识痘痘2.1临床症状与诊断2.2现代医学关于痤疮的发病机制2.3中医病因病机2.4常用中药2.4痘痘的预防2.5痤疮的现代医疗美容技术第三讲中药与美白祛斑3.0认识黄褐斑3.1临床症状与诊断3.2与雀斑的鉴别诊断3.3现代医学关于黄褐斑的发病机制3.4中医病因病机3.5常用中药3.6色斑的预防3.7美白祛斑的现代医疗美容技术第四讲中药与减肥瘦身4.0认识肥胖4.1现代医学关于肥胖的分类4.2中医病因病机4.3常用中药4.4肥胖的调护4.5其他医疗美容减肥技术第五讲中药与抗皮肤老化5.0认识皮肤老化5.1中医病因病机5.2常用中药5.3养生防衰老5.4抗衰老的现代医疗美容技术美容养颜...

    2023-02-09 中药常用中药 中药 常用中药有哪些

  • 彭氏头痛散绝密配方PDF文档

    课程介绍课程来源于彭氏头痛散绝密方PDF文档标题="彭氏头痛散绝密方PDF文档图解"alt="彭氏头痛散绝密方PDF文档图解"gt山东鹏四代祖传治疗各种头痛的绝密秘方。彭氏头痛散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当日一次止痛。适应症用于各种类型的头痛、偏头痛、神经性、血管性头痛等。对顽固性头痛特别有效!本方由杭白菊、梅火等20味中草药组成。这个秘方是机缘巧合得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解除头痛,今天公开了这个秘方!为了不被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方子现在只卖十个人的特价,三千元的价格方子也不讲价。为了方子的保密,只卖了十个人。十个人之后,三万个都卖不出去!!!适合需要救死扶伤但又没有好的技术方剂的中医爱好者和医师!温馨提示秘方来自相关培训班及其他店铺。我们只负责众筹。如果需要验证疗效,记得在当地正规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文件目录彭氏头痛散简介.jg彭氏头痛散绝密配方.df...

    2022-11-30

  • 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杨美华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作者】杨美华主编【页数】457【出版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8【ISBN号】978-7-5679-1325-7【价格】90.00【分类】中药材-产品质量-质量控制-中药材-产品质量-分析【参考文献】杨美华主编.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08.图书封面:图书目录:《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内容提要:本教材首先概述了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重要性、发展历程、特点、研究对象及中药分析的依据和基本程序,然后通过实例参考,介绍了植物药材中所含的各类成分类型及检测特点,矿物药中重金属与有害元素形态分析,并将化学计量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随后重点介绍了中药中典型的外源性污染物的分析与控制,包括产毒真菌与真菌毒素、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重金属与有害元素、二氧化硫的残留;并首次将真菌毒素、农药和重金属的转移与脱除引入到该书目当中,接着对中药材及饮片科学养护的影响因素、管理规范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详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相关数据库,并对其相关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以及常规实验及分析仪器的使用与操作进行了介绍。《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中药是中医药学的瑰宝,几千年来为人类健康、保健、繁衍做出巨大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是我国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健康产业主要的载体之一。中药的真伪直接关系着临床药效的优劣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如何对中药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分析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研究的关键和热点。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发展是推动中药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由野生采集到人工栽培,生产也已经从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发展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规模化的大生产。中药的现代化促进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标准的现代化进程。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支持组分中药的发展,明确药效物质基础,促进质量标准提升。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要求,为今后完善中药、民族药等的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指明方向。因此,中药质量研究者要根据中药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其质量标准,逐步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安全、有效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数千年来中药一直处于不断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药的研究一直沿着中药质量控制的主线不断深化,历版药典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就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单一到多元化,不断地发展进步。因此,总结前人经验,补充完善、提高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提升中药标准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一、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重要性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物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建立质量标准,并对其质量加以控制。中药质量是对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反映和表征,是中医临床用药和中成药有效性控制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中药功效稳定的核心所在。(一)中药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安全和功效稳定的核心安全性是中药的关键属性之一。随着中药在大健康产业上的应用,中药安全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一般而言,中药的安全性主要指中药本身的内源性毒性物质及外源性污染物(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和二氧化硫等)。对于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我国传统中医药学者都很重视。中药本身含有的内源性毒性成分是其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使用不当是引发其不良反应的首要因素,如误服伪品,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药物使用剂量过大,炮制不当等。质量控制标准低也是诱发中药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中药老品种,在地标省部颁标准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达到目前的安全控制标准,在临床应用中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客观、规范的中药安全性的评价方法,缺乏有毒中药安全质量控制标准。外源性有害物质区别于中药本身所具有的特异性内源性有毒化学成分,是中药在种植、采收、加工和储藏等过程中可能从环境中吸附或蓄积,不当炮制、加工、储藏所造成的污染。外源性污染物主要包含农药残留、真菌毒素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残留等。外源性污染物不仅降低中药的疗效,也给中药安全使用带来隐患。国内外对中药材中外源性污染物都制订了严格的限量标准。《中国药典》2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2015年版,一部)高度重视中药的安全控制,防止滥用或过度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或中药饮片,制订了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中二氧化硫的限量,对由于硫磺熏蒸造成性状改变的中药材品种进行了研究与修订;人参、西洋参增加16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限量要求:对易霉变的柏子仁、决明子、使君子、槟榔、麦芽等19味中药及其饮片增加黄曲霉毒素的限度检查要求四中药治病的优势之一在于复方用药,“君、臣、佐、使”的药物相互配伍协调,起到单味药无法实现的效果。中药成分复杂,类型多样,同一种中药经过不同的炮制处理,往往得到性味归经和功效不同的饮片,临床疗效也不相同。一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就非常复杂,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就更加复杂,给中药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困难2。中药及中成药的质量控制从单一成分到多成分控制,再到结合指纹图谱以及化学计量法最大限度地控制样本中的定性、定量信息。近年来,生物效价、谱效关联等方法开始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总之,现代多元化的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不仅增强了中药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控制,且进一步提升了中药疗效的稳定性。(二)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是中药产业全过程的质量保障随着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药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稳定性成为影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中药产业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得到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21条中明确指出:制订中药种植养殖、采集、贮存和初加工的技术规范、标准,加强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中药材质量安全。《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实施中药材质量保障工程,建立中药生产流通全国成果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加强药品监管,形成全品种、全过程的监管链条。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明确要求,企业需要贯彻执行质量源于设计理念,结合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控制技术,建立贯穿产品生产整个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潮体系,以保证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中药从原料到产品,中间经过诸多程序,如原药材种植、加工、煎煮、干燥、制剂等,每一道工序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同一原料经过相同的生产过程,最后的产品质量会千差万别。因此,从原料到产品的每一过程中每一环节都需要控制,确保中药产业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一致性。第一,中药材种植环节。我国中药材达12807种,经营药材1200多种,常用药材600种。中药供应主要靠人工栽培。目前人工种植品种达300余种,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1亩≈666.67m2),其中符合规范化种植的基地达100万亩,为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中药种植过程中种子种苗、引种及野生抚育、栽培管理、产地及生产布局等因素对中药的质量和安全都有较大的影响。“药材好,药才好”,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的加强必然促使中药产业认真对待中药原料的问题,从源头保障质量,成为中药现代化的基石。第二,中药饮片生产制备过程根据“依法炮制”,饮片质量评价根据“生熟有度”。由原料种植到采收加工,中间不可忽略的便是炮制、切片等加工工艺。中药饮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复杂,影响原料质量。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对炮制工艺技术和饮片质量评价技术进行传承和创新,确保重要临床疗效至关重要。进而,在中药生产加工过程中,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也不容忽视。因此,秉承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念,根据中药材多成分,流通系统复杂及生产过程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对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及中药全过程质量管理和监管体系有重要意义。(三)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是中药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中药的发展由中药始祖《神农本草经》到药物学集大成者《本草纲目》,由丸、散、膏、丹等传统剂第一章绪论型到现代各种剂型,均是在历史精华基础上经历时代演变发展而来,是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因此,中药在世界医药学界拥有一席之地。中药要想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结合时代特点和实际需求,辩证扬弃、修正创新,促进其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近年来,传统医学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同时天然药物市场的迅速扩大都为中药国际化提供广阔的国际空间,中药国际化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国际医药市场执行“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标准。中医药的基础研究还有许多含混不清的问题在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均未能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中药国际化。我国现有的中药标准缺乏使发达国家认同的说服力。由于中药组分复杂,有效成分难以确定,难以制订出有效的质量标准)。此外,中药在国外多以食品或保健补充剂得到认可,安全性按食品标准执行,外源性有害物的超标成为中药走向国际的技术壁垒之一。缺乏客观反映中药质量的标准成为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绊脚石。中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首先要标准化,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二、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发展历程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推动了中药的发展。从“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用“尝”的方法,发展到利用药材形态、性状、气味及一些简单的理化反应现象,来判断药材真伪优劣,再到利用现代大量科学技术手段如植物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及药理学等相关科学的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方法有了很大的飞跃。中药质量控制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中药的进步。从我国最早的中药标准《神农本草经》,到唐代我国历史上首部国家颁布的药材标准《新修本草》,再到《本草纲目》对中药标准进一步深化,以及迄今为止发行10个版本的药典,是我国中药标准进步的集中体现2,6。纵观我国中药质量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以性状鉴定为主的古代中药质量控制性状鉴定通过观察中药视之可见、嗅之可闻、尝之可得、触之可及的客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质地、表面和断面特征来判断中药的真伪优劣。这些鉴定方法是几千年劳动人民和中医药从业者鉴别中药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医药得以继承的体现。感官评价方法主要通过口传心记和药工的经验沿用,以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直观方法或水试、火试等简易的实验,对中药品种和品质进行鉴别)。这种鉴别带有强烈的个人经验主义,还不能形成统一的鉴别和质量控制系统。(二)从显微鉴别到理化鉴别的近代中药质量控制20世纪20~50年代,中药的显微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显微鉴别可以观察药材的显微结构、特征性组织等,至今仍然采用。《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附录首次收载“中草药及成方显微鉴别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将显微鉴别作为成方制剂的一种常规鉴别方法,打破以往所谓“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之说,同时能有效控制投料的真实性。随着科学进步,中药的理化鉴别开始出现,通过中药中某些成分的理化性质及理化反应,直接鉴别中药。理化鉴别的色谱分析法对中药的鉴别起到了重要作用。薄层色谱法(thilayerchromatograhy,TLC)首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鉴别中药材及成方制剂仅9个品种,其中锁阳鉴别为纸层析,三七等8个品种为薄层层析。《中国药典》(1985年版)中,薄层鉴别首次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成方制剂的鉴别。《中国药典》(1990年版)是中药薄层鉴别的一个转折点,增加了对照药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没有化学对照品无法鉴别的困难,这也是薄层指纹图谱的雏形,进一步解决了不同品种药材含相同化学成分的鉴别问题。该理念优于国外药典,促使中药质4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量控制水平进一步提高8,(三)以化学成分为中心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以活性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为标志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指标。主要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erformaceliquidchromatograhy,HPLC)、气相色谱法(gachromatograhy,GC)、毛细管电泳法、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ortioectrom-ty,AAS)、DNA分子标记技术等,同时,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辅助分析也不断得到应用。现代中药质量控制特点是定量方法的大量采用,从单一成分的检测发展到多个成分的检测,一测多评,指纹图谱或特征图谱的建立,更加全面地应用到中药质量控制中中药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本质上是《中国药典》色谱技术在应用上延伸。中药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是指中药或制剂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分析方法来检测能标识所含各组分群体特性共有峰的图谱。由于两种图谱包括已知成分、未知成分,能显示两者的相对含量,对保证中药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促进作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有选择地在中药注射剂、中药提取物和少部分中成药质量标准中采用HPLC色谱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技术控制产品质量,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的应用比例有所上升,指纹图谱增加至22个,特征图谱增加至35个,避免了其他鉴别方法的单一性、局限性。一测多评技术指用一个对照品对多个成分进行定量。《中国药典》(2010年版)首次将该技术应用到黄连(味连)的含量测定中,在《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新增品种有丹参、生姜、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叶系列制剂。该技术既体现有效成分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要求,又节省了成本,节约了对照品的消耗。此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chromatograhy-maectrometry,LC-MS)、DNA分子鉴定技术、薄层-生物自显影方法等技术也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开始应用于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别)。随着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生物评价方法开始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中。生物评价是将药物作用于生物体或离体器官与组织上,检测药物对其的特定生物效应,从而评判作用药物的生物活性(包括药效作用与毒性作用),控制和评价药物的品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水蛭和洋地黄叶均采用了生物评价方法判别其品质和毒性[列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取得长足的进步,现行的化学标志物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如何让其再上一个新台阶,科研工作者从评价模式和技术手段上提出多种创新思路,为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进一步提高献计献策,如谱效整合指纹图谱技术、等效成分群体系、效应当量模式、质量标志物(Q-marker)概念等。三、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特点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评价及控制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的技术体系。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有以下特点。(一)疗效与安全性并重是中药应用的基本要求在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中,安全性问题应放在首位。近年出现的多起关于中药安全的负面报道,使中药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药危害性主要是由中药本身的内源性毒性物质及外源性有害物质引起。凡是药物就有毒副作用,中药也不例外。中药较西药相比,其来源于天然药物,相对安全和低毒。因此,中药安全无毒是指在规定的品种、用法、剂量、配伍、剂型等范围内而言。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在临床验证后中药偏性的程度,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对中药临床滥用的一种警示,也是我们现今乃至将来进行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时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我们应加强中药毒副作用方面的研究,特别要注意阐明中药的毒性成分及有毒剂量,然后制订限量标准规范使用。此外,中药中第一章绪论5外源性有害物质的污染同样带来不可估量的安全问题。特别是中药材种植和加工过程尚缺乏生产规范,农药与化肥滥用,加工过程中过量硫熏、超剂量辐射,不科学的贮藏条件及贮藏期等,均可导致农药重金属、二氧化硫、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残留严重超标。因此中药质量控制及分析也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并制订相关限量标准有效控制危害,保证安全。不仅有效地提升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而且能够整体提升中药材的质量,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二)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要符合中医药的特点1.坚持药效组分原则,突出有效性。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鉴别手段如理化鉴别与薄层鉴别等方法,多是在借鉴化学药品的鉴定模式和手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中药西化的方法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检测控制的成分不是药物的有效成分,与实际疗效成分没有直接关系。尽管质量标准要求的成分达标,但不能有效控制中药的真伪和药效。如冬虫夏草以腺苷为检测成分,既不是专属成分也不是有效成分,这样的检测对质量控制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成分要与功效相关。2.坚持专属性原则,突出可控性。注重质量控制的专属性、有效性,由测定的指标成分逐渐向测定活性成分转变,由单一成分定性、定量向有效成分、多指标成分质量控制转变。建立与质量直接相关、能体现中药活性的专属性检测方法。如采用液相-质谱串联技术,建立专属的肽类二级质谱特征图谱鉴别方法,可有效区分阿胶、黄明胶等不同胶类药材。3.坚持整体性原则,突出全面性。中药的特点是整体性、多靶点、多途径,如果仅控制一个或几个单一起效的化学物质,必然导致质量控制的“失真”,故需要建立反映中药整体质量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色谱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技术能够基本反映中药内在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符合中药的整体、宏观的特点。如果指纹图谱和特征图谱能和中药的功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药的质量控制上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4.坚持协调统一原则,突出一致性。对于中成药同系列品种,我们按照同一个要求进行研究和提高,力争做到系列品种标准基本一致或大体一致,突出自药材、饮片到中成药控制的系统性、均衡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o,。(三)应用特色技术,提升中药质量控制的水平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诠释中药本质,保证其质量、安全有效,新的技术方法如生物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也在不断尝试;此外,联用技术(LC-MS、GC-MS、LC-NMR)与化学计量学的结合,以及化学和生物学的结合,使中药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沿着综合、全面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前进。四、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中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多组分/成分经多靶点、多途径发挥防病治病的功效,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中药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药效的发挥,还直接关系使用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无论是中药材、中药饮片还是制剂,若要成为临床相关的药用产品,必须达到安全、有效和稳定等一系列标准。一直以来,中药质量控制都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关键问题之一,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研究对象和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评价模式现行的中药质量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的模式建立的,对中药来讲没有从整体把握药物。中药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评价,标准与中医临床脱节,难以反映其有效性2。因此,建立符合中6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医药理论,从整体上反映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均一等特征是中药质量控制和分析的主要任务之一。(二)研究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与分析方法,促进中药产品的均一和稳定中药成分复杂,中成药等产品多数以复方为主,成分更加复杂,对每种活性成分进行控制的可能性不大,且操作性不强。采用恰当的方法保证批次间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保证临床疗效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中药产品质量与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从药材到产品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保证药品质量均一、稳定的有效途径。(三)建立基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质量控制与分析标准中药药效物质的阐明是解释中药作用奥秘的关键,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核心与基础。由于中药作用的特点,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难以预测,中药药效物质的阐明一直进展缓慢。目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药效物质没有与相应的疾病结合起来,药效物质基础的辨识和筛选技术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多靶点整体作用特点不吻合,没有重视药效成分在体内的动态变化工作4。因此,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在未来的研究要寻找合适的方法,阐明药效物质,解释中药作用机制,建立基于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的质量控制标准。(四)研究中药质量变化规律,促进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加,中药大健康产业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2015年我国颁布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中药产业的发展指出新的方向。中药质量和分析的科研工作者紧紧围绕着这一规划开展以下研究内容©: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在植(动)物生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为中药材的采收、生产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配合中药资源深入开发新途径研究,推进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促进中药产业化进程。(五)研究中药内源性毒性成分和外源性污染物的积累、转移及分布规律,提高中药的安全性伴随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药安全性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敏感话题。中药安全是中药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药现代化走向世界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对于中药内源性毒性物质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和方法加强本草考证、炮制等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其使用剂量、剂型等参数,确保中药的安全。对于外源性污染物,提升检测水平,制订和提高限量标准,还要在限量标准的指导下,加强中药栽培、采收加工、贮藏等的规范化,减少污染途径,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推动中药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小结本章对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发展历程、特点、研究任务和对象进行了概述。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千百年来对抗疾病经验总结的精华。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和健康理念的逐步形成,中药具有的医疗价值和潜在的开发价值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是中药有效性、安全性的反映,是中医临床用药和中成药有效性控制的基础。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要以中药自身的特点为核心,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和模式,保证质量控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中药真实、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目的。思考题1.中药质量控制对中药品质的意义。···试读结束···...

    2022-11-22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官网 协和医学院出版社

  • 《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分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分册》【作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丛书名】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页数】82【出版社】北京名医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1.04【ISBN号】978-7-5725-0136-4【价格】40.00【分类】医院-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疫情管理-概况-河南【参考文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分册.北京名医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1.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分册》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分册》旨在呈现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尤其是新冠楼的建设成果,真实反映其在疫情防控救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书从医防融合、新冠时刻两方面介绍了其建设理念,从医防融合优势、区域相对独立、流向合理顺畅、设计标准规范、配套智能高端、防护安全可靠、服务人性关怀七个方面介绍了其功能布局,从科学规划方面介绍了其支撑保障。《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分册》内容试读第一篇建设理念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是突出“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医研协同”理念建设的集“医疗救治、疫情研判、科技创新、指挥协同、应急储备、队伍培训、平战结合病房、国际交流合作、线上指导、质控、帮扶”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建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医疗机构乃至全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水平。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建成投用的新冠楼,持续落实“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在疫情期间专楼专用,很好地满足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尤其是重症患者救治需要,是河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的主战场,经受了历练和考验第一章医防融合心特温主量举中版园第一章医防融合医防融合体系建设是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础保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加快了医防融合进程,将健康“战略关口前移”,优化资源对接配置。医院是医防融合重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防病方面有着天然的资源优势。依托政府大型公立医院,建立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建立“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医研协同”的公共卫生救治指挥处置机制体制,由单体机构防控到联防联控,由规模化投入到内涵式投入,由被动应答到主动预警,由线下服务到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由单纯医学救治到医防融合、科创协同,探索重塑更为高效的公共卫生医学管理体系和医疗健康服务生态系统3第一篇建设理念光阴记录:17年前隔离病区感染科病房悠染科病发热门色2003年,为迎战“非典”,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组建成立。在院区经二路、纬五路交叉口东北角沿经二路建设发热门诊,经二路西侧原11号楼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楼2016年2月,医院确定将原眼科研究所改扩建升级为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整合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医学检验、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功能4第一章医防融合今朝:传承与壮大2018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拔地而起,建成投用。5第一篇建设理念筹建之初,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就将目光瞄准了临床医疗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机构的携手,通过数据共享、实验共享等形式,创新公共卫生发展模式,助力医防有机融合,推动“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医学模式转变。中心设置了省内首间感染性疾病重症监护病房,拥有先进的层流和负压治疗单元,为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紧急救治提供了“从病例报告到康复出院”的一站式安全治疗保障6···试读结束···...

    2022-11-01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 河南省卫计委直属医院

  • 《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 全科与社区分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医院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全科与社区分册》【作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医院编写【页数】184【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ISBN号】978-7-5349-9966-6【分类】日冕形病毒-病毒病-肺炎-护理【参考文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医院编写.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全科与社区分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全科与社区分册》内容提要:本书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针对新冠肺炎各种类型病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梳理了新冠肺炎救治专项护理组《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全科与社区分册》内容试读第一章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案例解析第一节急诊科发热患者的接诊案例导入2020年1月28日13:10,急诊入口体温监测点,导诊护士正在有序指引急诊就诊患者进行体温监测。一男性患者刚走进检温区,红外线体温检测仪立即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同时电脑显示屏自动弹出“37.5℃”红色数值。导诊护士立即指引患者至急诊预检分诊处。急诊预检分诊护士详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病史,复测体温,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安排专人按照指定路线引领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护理问题解析1.急诊护士如何快速准确地对发热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护士通过分区预检和快速问诊实现快速准确预检分诊。具体方法如下。(1)分区预检:急诊预检分诊处设立有流行病学史患者、普通发热患者、非发热患者三个预检分诊区域,标识醒目,就诊患者可自行快速到相应区域接受分诊。(2)固定“三问”:①一问症状:您哪里不舒服?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感冒、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②二问流行病学史:近14天内您有没有去过疫区及其周边地区?有没有接触过从疫区及其周边地区回来发热或咳嗽的人?您所在的小区有没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有没有接触过确诊患者?有没有接触过小区内发热或咳嗽的人?您家里或身边有没有2~3人同时出现发热或咳嗽的情况?③三问检查:是否检查过血常规?如有血常规结果,查看化验单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有无下降。(3)快速分诊:新冠1)体温≥37.3℃和/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由专人按照指定路线引领至发热门诊就诊。炎综合2)体温≥37.3℃和/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有流行病学史、需要急救的危重控诊治丛书型患者,安置至急诊抢救室单间或相对独立的区域救治。3)需要急救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安置至急诊抢救隔离室救治。2.引导患者至发热门诊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理案例(1)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102号)的要求,预及管理检分诊筛查出的需转移到发热门诊进一步诊疗的患者,应当由专人陪同,并按照指定路线前往发热门诊。指定路线应当符合室外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的原所则。(2)与发热门诊人员做好交接登记。3.护理人员如何指导除新冠肺炎后的发热患者进行居家隔离?(1)居住在单独的房间或房间相对独立,不与家人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包括牙具、香烟、餐具、食物、饮料、毛巾、衣物及床上用品等。做好家具、餐具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勤晒衣被。(2)家庭成员应佩戴口罩,保持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观察期间不外出、不串门,必须外出时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3)每日至少测量2次体温,谢绝探访。(4)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规律作息。(5)如病情加重或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到定点医院就诊。(6)宣教个人防护知识:洗手指征、正确洗手方法、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咳嗽礼仪等。(7)做好家庭成员健康监测,每日测体温,关注有无咳嗽等相关症状。(8)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新冠肺炎。4.医务人员如何对重症患者进行预检分诊?(1)安排急诊医生为重症患者进行预检分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医院发热门诊管理及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国2卫办医函〔2020]102号),医疗机构应指派有专业能力和诊疗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或相关专业的医生,充实预检分诊力量,承担预检分诊任务,提高预检分诊能力。(2)预检分诊医生二级防护,为患者及陪同人员测量体温,同时详细询问患第者流行病学史、呼吸道症状和病史。章(3)根据患者体温、呼吸道症状、流行病学史和病史进行预检分诊」1)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无流行病学史的重症患者,送至急诊抢救室普通区域救治。急诊预检分诊2)体温≥37.3℃和/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有流行病学史的重症患者,送至急诊抢救室单间或相对独立的区域救治理案例解析3)符合新冠肺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的重症患者,送至急诊抢救隔离室救治。第二节急诊科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救治案例导入2020年2月4日18:20,由外地医院救护车转入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在接诊医生接诊的过程中,患者突发神志不清、烦躁,心率快速下降至45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90/58mmHg,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02,简称指氧饱和度)85%,快速转至急诊隔离室进行抢救。护理问题解析1.抢救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时应注意什么?(1)急诊隔离室医护人员三级防护,按照急救技术操作规范对患者实施抢救。(2)专人负责抢救、诊疗与护理,进行高风险感染操作时,医护人员应限制在患者所需护理和支持的最低数量(3)清除患者气道内异物、开放气道时,操作人员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正面直视患者气道,降低暴露风险。3(4)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若患者病情危重等特殊情况下家属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2.进行气管插管及吸痰时,医护人员应采取哪些防控措施?(1)依据《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新冠肺炎版)》的要求,实施急诊气管插管等感染性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诊疗措施时,医合防护人员应三级防护。(2)气管插管时,推荐使用可视喉镜或可视支气管镜。治丛书(3)使用镇静剂联合肌肉松弛剂的快速诱导麻醉方案,以降低患者咳嗽力度。(4)经鼻气管插管时,建议选择可视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使操作者与患者保持相对更远的距离,降低操作者感染的风险。理案例解析及管理分册(5)经鼻气管插管时为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减少气溶胶播散。(6)对有创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装置,使用前应确保装置连接紧密无破损。按需吸痰,及时评价吸痰指征。3.急诊科如何设置隔离区域?(1)为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合理设置隔离室或隔离区域,有条件的医院可设立负压隔离室。隔离室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2)隔离室抢救用物专人专用,不得与其他房间物品交叉使用。(3)备齐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一次性隔离衣、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针对性使用防护用品。(4)隔离区域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物处置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5)患者转出后,房间和物品应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特定场所消毒技术方案进行终末消毒处理。4.新冠肺炎疑似危重症患者人抢救室后,随行家属如何管理?(1)为随行家属发放医用外科口罩,测量体温,并询问流行病学史,初步判断家属是否为密切接触者。(2)如为密切接触者,上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通知家属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无法居家隔离医学观察者,可安排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疑似病例、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14天。疑似病例在排除后,家属可解除医学观察。(3)告知密切接触者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1)应相对独立居住,尽可能减少与共同居住人员的接触,做好医学观察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第2)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须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并要佩章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3)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量,谢绝探访。尽量减少与家人的密切接触,不预检得与家属共用任何可能导致间接接触感染的物品。诊4)他人进入居家隔离人员居住空间时,应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其间不要触碰和调整口罩。尽量避免与居家隔离人员直接接触,如发生任何直接接触,应案例解析及时做好清洁消毒。5)告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疗机构诊治,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5.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抢救后如何转运?(1)参与转运人员三级防护。(2)转运医生评估患者病情,根据病情备好转运仪器设备、物品、药品。(3)检查转运所需仪器设备性能是否完好,电量是否充足,确保各仪器设备处于备用状态。(4)转运前,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诊准备。转运医护人员再次核查转运清单、评估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准备。(5)将患者病历资料单独存放于密封袋中,将患者物品置于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并扎紧。(6)按照指定路线转运至隔离病房或感染ICU(重症监护病房),途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呼吸机支持患者可适当给予镇静以减少人机对抗,避免刺激性咳嗽。(7)转运后与接诊科室进行交接并签字,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信息及病情、治疗用药及护理情况、病历资料、患者物品等。(8)转运结束,医护人员在指定地,点摘脱防护用品。6.转科后如何进行终末消毒?(1)使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进行空气消毒(按不少于1.5W/m安装)。(2)对血压计袖带、氧气瓶、转运床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洗干净。(3)对听诊器、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电极板等用75%乙醇擦拭消毒。(4)体温计、护目镜在流动水下清洗去除表面污渍,使用含有效氯1000mgL新冠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备用。(5)对呼吸机进行全面消毒,呼吸机屏幕使用75%乙醇擦拭消毒,传感炎综合器、呼气阀等使用75%乙醇浸泡30分钟,晾干备用,呼吸机表面使用含有效氯控诊治丛书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擦洗干净。(6)使用后的床上用品在患者床边密闭收集,装放量不应超过容量的23,使用橘红色印有“感染性织物”标识的水溶性收集袋,与洗涤服务机构交接,采理案例解用封闭方式运送,专用运输工具应一用一清洗消毒。及管理分册第三节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120”急诊出诊案例导入2020年2月6日22:52,急诊科“120”调度处接到出诊指令。呼车原因:自感畏寒,体温37.8℃,28岁。现场地点:某快捷酒店。患者2020年1月24日前有疫区居住史,家族内有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月28日确诊),曾与其密切接触,故于指定酒店隔离。约3小时前出现畏寒,自测体温37.8℃,无咳嗽、咳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为进一步诊治,呼叫“120”。护理问题解析1.当接诊疑似病例伽时,出诊人员应注意什么?(1)接到“120”出诊指令时,出诊医生应立即电话联系患者,询问流行病学史和病情,初步判断患者情况,再次确认患者是否为疑似病例。(2)安排负压救护车出诊。出诊人员按照疑似病例转运要求三级防护。(3)到达现场后出诊人员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测量体温,确认流行病学史和病史。指导酒店或居住处相关人员划定转运患者专用路线、专用电梯等,并告知所有人员回避,不得靠近,防止交叉感染。离开后指导酒店或居住6···试读结束···...

    2022-11-01 河南省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官网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

  • 《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 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分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医院编写|(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分册》【作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医院编写【页数】279【出版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ISBN号】978-7-5349-9968-0【分类】互联网络-应用-病毒病-肺炎-诊疗【参考文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河南省人民医院编写.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分册.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图书封面:图书目录:《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分册》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综合防控诊治丛书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分册》内容试读第一篇总论第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篇会收官之年,也是新医改进行的第12个年头。十余年来,政府坚持“保基本、强毫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医改各项工作,人民群众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新医改注重公立医院公益性重塑,持续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提质提速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医联体建设,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新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大型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在新医改浪潮中,更是无法“独善其身”,要始终坚守“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推动新医改各项工作落实河南省注重发挥省属三级公立医院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的带动引领作用。2015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率先在全省实施覆盖省域的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远程医疗、医联体建设、学科联盟组建、适宜技术推广为抓手,建成了涵盖省、市、县、乡村社区的四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协作网络。4年多来,河南省人民医院紧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目标,突出“互联、智慧、健康服务”特色,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以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支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技术下沉,积极探索区域协同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河南省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省级定点医院,在努力做好发热患者和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优势,依托线上医疗健康服务系统,为市、县级互联智慧协作单位提供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远程医疗支持,为社会大众免费提供新冠肺炎线上咨询服务,肩负起河南省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重任,切实发挥互联网医疗在疫情联防联控中的有效作用,助力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2第一章医院发展战略创新:互联智慧分级诊疗第一节构建背景一、医改时代的分级诊疗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工作的全力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显著改善,疾病负担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和公立医院改革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当前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人民群众基本健康需求快速增长,且呈现出多样化特点,给现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一方面,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激增的健康服务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医疗卫生事业也面临着提能增效的发展重任,以三级医院为主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模式不仅使用大量优质资源,而且引起居民就医不便,造成医疗费用负担加重,出现“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之怪象,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于此背景,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分级诊疗成为新时期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扎实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标志着中国医改进入新阶段,医疗服务发展模式开始转型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新一轮医改的成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3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同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分级诊疗制度的基本要求及实现手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建立第并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不同级别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续篇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罄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为目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医联体和远程医疗等多种方式。”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旨在扭转当前不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围绕城乡区域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依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使用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本段下文简称《意见》),部署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序就医格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意见》的出台,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厘清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随后,国家相继印发出台《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综合绩效考核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号)等,从政策、制度层面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目标,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政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坚定信念,强化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一时之间」分级诊疗成为当前新医改的“弄潮儿”二、“互联网+医疗”新业态“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经济业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宏观政策设计层面,国家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的思路和手段,加速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立。第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关于组织开展省院合作远程医疗章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作为国内远程医疗领域的政策性文医院发展件,为我国远程医疗的长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生态。2015年3月5日,李克略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订“互新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联规划纲要(2015一2020年)》中指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互联智慧分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级诊疗慧医疗服务。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围绕重点行业融合创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11项具体行动,旨在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201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应用。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促进健康与互联网融合。2018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一2020年)》,指出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医疗机构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并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深人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推行便民惠民活动的十大具体措施,要求加快创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便民服务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对互联网医院的功能设置、服务范围、技术标准、诊疗要求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5提出通过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以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纳第入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体系统一管理;积极适应“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篇提升医疗服务价格监测监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罄探索新技术条件下开放多元的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互联网+”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互联网+医疗健康”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强调需求导向、问题驱动,在分级诊疗、健康管理、公共卫生、医药流通等方面正逐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它能够解决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优化、提升、创新服务流程,满足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改善就医体验和缓解医患矛盾等。随着“互联网+医疗”的纵深发展,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已经纷纷开始探索“互联网+”在预约挂号、分级诊疗、线上咨询、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催生出以在线医疗服务平台、互联网医院、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发展新业态。如“好大夫在线”“39问医生”等在线咨询服务,“39健康网”等健康教育和信息平台,“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百度医生”“趣医网”等移动医疗平台,以实体医院为基础的“广东省互联网医院”“浙一互联网医院”等,开创在线电子处方、延伸医嘱、电子病历共享等先河的“乌镇互联网医院”,企业与银川市政府合作成立的“银川智慧互联网医院”,等等然而,“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一番波折。2014、2015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医疗新兴之时,发展态势迅猛。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运营模式的模糊性、宏观政策的约束性等诸多因素限制,互联网医疗在短时欣欣向荣发展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数年沉寂低迷,一段时期之内,不少当时怀揣鸿鹄之志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黯然宣告离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驱动互联网医疗供需双增,让原本暗淡无光的互联网医疗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服务优势与作用2020年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独特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其他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的风险2020年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再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6···试读结束···...

    2022-11-01 河南省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官网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

  • 《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王锡国,段友朋,焦伟,赵剑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作者】王锡国,段友朋,焦伟,赵剑芳编著【页数】356【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6【ISBN号】978-7-5067-9147-2【分类】中药材-手册【参考文献】王锡国,段友朋,焦伟,赵剑芳编著.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06.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内容提要:本书分为十五章。《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内容试读第一章从业必知©第一节名词与定义©第二节释疑解惑问与答⊙第三节中医药文献之第一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第一节名词与定义中药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中医用以防病、治病及保健的药物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材一指药用植物、动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通俗地讲是中药饮片加工前所使用的原材料,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加工合成类等类别。药物一凡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质的统称。包括天然的原生药及其制剂,以及人工制造的纯化学品和生物制品。药品一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制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中药炮制一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将药材加工成饮片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传统制药技术,古称“炮炙”。就是对药材的一种再加工过程,以便达到更佳的药性或借此过程改变药性的状态,方便使用,储藏,确保药物安全。中药饮片一是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药物直接口服中药饮片一指标准中明确使用过程无需经过煎煮,可直接口服或冲服的中药饮片。道地药材一也称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形成地道药材必具的四要素有:①是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②是优良的品种:③是悠久的采收或栽培历史;④是独到的加工技术。官方定义是: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2第一章从业必知GSP一是英文GoodSulyigPractice缩写,直译为良好的药品供应规范,在我国称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它是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对药品经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的药品。GMP一是英文GoodMaufacturigPractice的缩写,我国称之为《药品生产质量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对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来帮助企业改善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OTC一即非处方药,是英文OverTheCouter的缩写。就是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且是不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避光一系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或半透明容器的贮存要求。密闭一系指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的贮存要求。密封一系指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的贮存要求。干燥处一一系指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在45%~75%的贮存条件要求。阴凉干燥处一系指温度不超过20℃,相对湿度在45%~75%的贮存条件要求。凉暗处一系指避光,温度并不超过20℃贮存条件要求。冷处一系指温度在2~10℃贮存温度。常温系指温度在10-30℃贮存温度。热水—系指70-80℃的温度。微温或温水一系指40~50℃的温度。3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室温(常温)系指10-30℃的温度。冷水—系指210℃的温度。先煎一指煎药时,一般药物比其他药物先煮沸15~30mi的时间要求。(另有规定者外)后下一指一般药物头汁煎药完成前35mi将需后下的药投入的顺序。(另有规定者除外)包煎一系指煎药时用纱布袋宽包后放入的一种方法。烘干、烘焙一利用火炕直火或隔火的干燥法或焙焦法,一般温度不得超过80℃的炮制方法。晒或低温干燥—指用于不宜用较高温度干燥的饮片及物料,干燥温度不得超过60℃的干燥法。阴干或晾干一指用于烘焙和晒干均不适宜的饮片及物料,须阴干或晾干的干燥方法。暴晒或及时干燥一指用于少数需要短时间内干燥的饮片及物料的干燥方法。假药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假药论处:①药品所含成分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分不符的;②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③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④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⑤变质的;⑥被污染的;⑦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原料药生产的:⑧所标明的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劣药一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①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②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③超过有效期的;④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窗口未经批准的;⑤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⑥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4第一章从业必知第二节释疑解惑问与答1.过去中药店铺为什么往往称“某堂”?答:这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张仲景医术高明,名响中原大地。后来,张仲景做了长沙太守,在任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于是他干脆在办公的大堂上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某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2.古代医家为何常以“杏林中人”自居?答:“杏林”一词来源于汉末三国时期闽籍有道名医董奉。相传,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可是每当治好一个病人时,则根据病家情况让病家在山坡上栽种杏树。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树已经汇集成林。且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救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久而久之,“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5药店药师中药训练手册3.中医师古时为什么被称为“大夫”或“郎中”?答:“大夫”和“郎中”都是古时的官名,唐代时,巫医的地位依然低下,但部分长期为皇室治病的御医却得到皇帝额外的封赏,大都是郎中和大夫,最高不得超过正五品,人们为示尊重就称有医道的巫医为郎中或大夫。到了宋代,郎中或大夫就替代了巫医而成了职业名称,后来,大多地区习惯对坐堂医称“大夫”,对游医称“郎中”。而现今,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均可称“大夫”,而“郎中”一词已渐渐消失。4.中医药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科学?答: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来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不断的经验总结及不断积累而成的丰富的医药知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体系。关于其科学与否,这是西方和东方理论体系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造成的。①中医药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②中医药来源于实践;③中医药的疗效确切。你能说她不科学吗!要说她不科学,那或者说她高于科学,是当今科学还没有探索到她的奥秘,理论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5.医生往往被称为“大夫”,那这个“大”字读音是什么?答: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dài,而不读dà。作为官职的“大夫”的“大”读dà而不读dài。6···试读结束···...

    2022-10-31 药师中药和西药哪个好考 药师 中药师

  • 《老中药师传统中药技艺传承集锦》武谦虎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中药师传统中药技艺传承集锦》【作者】武谦虎编【页数】199【出版社】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214-2374-7【分类】中药炮制学【参考文献】武谦虎编.老中药师传统中药技艺传承集锦.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图书目录:《老中药师传统中药技艺传承集锦》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面向基层中药工作者系统介绍老中药师传统中药技艺的专著。本书重点介绍孙德海和季龙宝两位老中药师中药鉴别传统技艺、中药制剂传统技艺、中药炮制传统技艺和中药采集栽培技艺。在中药鉴别传统技艺部分,选取目前市场上容易混淆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以通俗易记的歌谣形式介绍鉴别要点,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解说,通俗易懂。本书内容翔实,简明实用。本书可供医药机构从业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药相关专业师生参考。《老中药师传统中药技艺传承集锦》内容试读第一章中药鉴别传统技艺中药鉴别传统技艺是千百年来老药工和药农经验智慧的结晶,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并逐渐累积,沿用至今。应用中药鉴别传统技艺识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是中药工作者的基本功。其特点是快速简捷、方便实用,用眼看、鼻闻、手摸、口尝和人水、入火等方法即可辨别中药材。本书抓住药材性状的主要特征,描述术语生动形象,便于基层中药学工作者掌握、记忆。老药第一节根及根茎类中药经验鉴别传公西洋参药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均系栽培品。原产加拿大和美国传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引种栽培成功,商品称为种洋参。本品呈纺锤形锦」圆柱形或圆锥形,长3~12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褐色或黄白色,可见横向环纹和线形皮孔状突起,并有细密浅纵皱纹和须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数条侧根,多已折断。有的上端有根茎(芦头),环节明显,茎痕(芦碗)圆形或半圆形,具不定根(芋)或已折断。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浅黄白色,略显粉性,皮部可见黄棕色点状树脂道,形成层环纹棕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纹理。气微而特异,味微苦、甘。西洋参的性状鉴别特征,老药工口语总结为“螺丝纹,菊花心”。西洋参横环纹比纵皱纹更明显,尤其是上部可见密集的横环纹,好似螺丝钉一般。折断面平坦致密,淡黄白色。形成层环附近颜色较深,并散有多数红棕色树脂管,好似菊花图案市场上发现有用生晒参冒充西洋参,其主要区别:生晒参以纵皱纹明显,伪充品有的可见上部有线扎过的痕迹,环纹不自然;断面有一棕黄色环(形成层),明显而狭窄;主根少有分叉(侧根),且分叉角度小,断面粉性较西洋参强,所含人参皂苷的种类也与西洋参有明显区别老中药师孙德海将西洋参性状鉴别特征总结为如下歌谣:西洋出产西洋参,芦头已除茎痕细。主根丰满黄白色,环纹明显皮细腻。身具根痕纵皱浅,质脆坚实皮可离①。引种名日种洋参,叉大气微苦甘齐。人参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因其生长环境不同,分为野山参(野外天然生长环境)和园参(人工栽培生长环境)。又因采集加工方法差异和精细程度不同,出现多种商品规格。如野山参:有全须生晒参,一般均为①皮可离,指西洋参皮部和木质部可分离。2精装:园参:有全须生晒参、生晒参、白参须(剪下的须根及支根习称白须):人参水子(经加工洁净者):可加工成红参、皮尾参、红参须及白糖参等。规格等级按500g所含的支数确定。朝鲜红参(进口,又名高丽参)按600g内含有的支数确定规格。现根据老中药师孙德海经验,将人参形态特征分述如下:1.野山参(全须生晒野山参)根茎:又名芦头、参芦。因其细长弯曲,习称“雁脖芦”或“灯草心”;又因茎痕(芦碗)凹陷且密生,形似马牙,习称“马牙芦”。茎上生有不定根,下垂生长,习称“下垂芋”,其形膨大如枣核者,习称枣核芋(园参多呈钉状)主根:形态各异,多粗而短,呈纺锤状、疙瘩状,秀美伶俐,俗称“灵体”,又因粗短习称“短横体”(园参相对长大)。主根顶部向下密生深细且黑色的环纹,习称“铁线纹”。主根呈纺锤状的,顶部向下呈落肩样,习称“落肩膀”。体表面细腻且黄,似穿黄色的“马褂”,习称“黄马褂”。侧根:为主根下生出的支根,较少,23条,常呈八字形分开,习称“少数腿”须根:生于支根尾端,密集成扫帚形且细长(相当于主根3倍),须根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点”,须根也称“珍珠须”。商品中有见用棉线将参须与支根穿成辫状2.园参(包括全须生晒参、生晒参、白参须、边条参等】其形态与野山参相比较:根茎较粗、芦碗稀疏,不定根尚未形成枣核状。主根粗而身长,横环纹稀疏且色浅,主根断面没有野山参坚硬紧密,放射状裂隙明显,参须质脆,没有山参柔软,瘤状突起较少。气香特异,味微苦而甜。3.红参主根呈长柱形(园参加工)、长方柱形(精装)。参芦短小,有月牙形茎痕(芦碗),下端支根与须根已除去,全长16cm,直径2cm。表面红棕色,有第纵皱纹,可见稀疏横环纹,质坚硬,断面平坦,角质样。气香特异,味微苦章而甜。药国产红参出口商品有:新开河参、皇封参、长白参、边条参(石柱参)等传统技艺朝鲜红参(进口高丽参):与中国人参同源。3边条红参:呈三长特点,即芦长、身(主根)长、腿(支根)长。中4.白糖参师传形态与红参相似,显现体实饱满,表面白色,显现有针刺的点状凸起痕统中迹,断面黄白色,气味同红参,甜味较浓。药技5.伪品人参传主要以土人参假冒人参,也有其他伪充品锦(1)土人参为马齿苋科植物栌兰的根。多为加工品,呈圆锥形,多分枝,顶端残留茎基,无芦碗,显木质,镜下可见草酸钙簇晶,但棱角钝尖,无树脂道(人参也有簇晶,但棱角长尖明显,且可见树脂道)(2)伪品人参须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美商陆的支根。支根较粗长,有明显纵皱,质硬,断面具多层同心圆环(异型维管束),环纹黄棕色(异型维管束,镜下可见草酸钙针晶成束存在。老中药师孙德海还将人参各类商品性状鉴别特征总结为如下歌谣:野山参山参形态显伶俐,灯草心因根茎细。茎痕凹窝马牙芦,枣核芋是不定根主根身矮横体短,铁线纹深皮洁细。肩垂名日落肩膀,须根亦称珍珠须。园参园参形态欠伶俐,芦碗稀疏长圆体。须根如帚质地脆,肩纹不密皮欠细。红参园参蒸制成红参,边条红参长根支。侧根较短半透明,纵沟皱纹多且甚。白糖参形态饱满白糖参,针刺糖浸加工深味同红参根须多,身白皮细点状痕三七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别名参三七、人参三七、金不换,自古以来为名贵药材。三七的经验鉴别特征:正品三七略呈纺锤形或圆锥形,长达6cm,直径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4起,侧面有支根痕,质坚实,断面皮部与木部易分离,切面灰绿色至黄绿色皮部切面有棕色细小斑点。药材皮表面光滑并呈黄绿色(因采集加工中的互撞作用所致),加上体质坚硬,故称之为“铜皮铁骨身”。口尝是人参味市场上发现的三七伪品如下:(1)莪术、姜黄等市场上曾发现用姜科植物莪术、姜黄的根茎或姜科其他植物块茎冒充三七,其主要区别:伪品多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顶端无瘤状突起,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纹理(茎痕)。气微香,味微苦而辛。(2)土三七为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根茎,民间多用其鲜品或干品代替三七用,未曾作为商品药材出售,但在集市上发现有冒充三七出售。本品根茎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至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具瘤状突起,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气无,味淡而后微苦。(3)景天三七为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的全草入药。鲜品肉质,干品草质。饮片短段状,可见叶、茎、花序和黄色小花,易识别。该品已收载入地方药材标准,作景天三七用,但不能伪充三七用。老中药师孙德海将三七性状鉴别特征总结为如下歌谣:三七又名金不换,根是瘤状环茎痕。质坚铜皮铁骨身,断面灰绿放射纹。侧根筋条芦剪口,带茎须根名绒根。气微味苦后甘甜,止血散瘀消肿神。菊叶三七用根茎①,拳形块状瘤遍身。坚实断面淡黄色,中心有髓功效逊。假品三七莪姜黄,环节明显要细分。天麻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又名赤箭、明天麻、定风草等。冬季采挖的天麻有球茎的特征(有芽、有节、有鳞叶),同时具有块茎特征(长椭圆形的根茎)。只要学习了老药工季龙宝总结的天麻的鉴别经验,掌握其要领,第章即可鉴别真伪。正品天麻呈椭圆形,扁缩而稍弯曲,长达13厘米,宽达6厘药鉴别①菊叶三七用根茎,在此特别提醒,土三七(菊叶三七)有肝毒性,国内已有多例使用土三七引起肝小静脉闭塞症而造成肝衰竭或死亡的临床报道,故切不可统技艺用土三七代替三七使用。5米,厚达2厘米。顶端有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冬麻),有的中残留茎基(春麻):另一端为母麻脱落后的凹形疤痕,习称“凹肚脐”。表面黄师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点状根痕形成环状,习称“横环纹(茎节”,节上有时可传统见膜质鳞叶和纵皱纹。质坚实,半透明,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中中药央有空洞者为春麻)。气特异,具马尿臭气:味甘、微辛。其水浸液加碘试液呈酒红色。老药工季龙宝识别天麻的顺口溜为:上有鹦哥嘴,下有凹肚脐,浑身披的癞蛤蟆皮,断面角质有宝光,掉到地上当啷啷。锦市场上发现的天麻伪品如下:(1)羊角天麻本品为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的根,形态如下面鉴别歌谣所述,易与正品区别(2)其他伪品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美人蕉科植物芭蕉芋的块茎(茎节不明显)、菊科植物羽裂蟹甲草块茎及大理菊的块根。此类伪品,块茎之节不明显,块根无节和节间更难有尾端内陷的“凹肚脐”特征,还有纵皱质地及透明度等特征均可与正品相区别。老中药师孙德海将天麻性状鉴别特征总结为如下歌谣:天麻球茎长扁圆,点状环纹数余圈。顶部嫩芽鹦哥嘴,尾端内陷肚脐眼。断面坚硬较平坦,色泽黄白角质样。羊角天麻长圆锥,无环无嘴无肚脐①。羽裂蟹甲虽有节,节部根痕留残基。大理块根纵皱纹,无环中空多相见。特异气味马尿臭②,水浸碘试真伪分。野生天麻野生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野生天麻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一般两端钝圆,上端有时带有枯干残茎,下端有凹陷呈圆盘状的根痕,带数枚膜质鞘。外表呈黄白色、黄棕色或黄褐色,全身多纵沟,有油点状的须根痕组成横向环纹。质坚而紧密,不易折断。横切面为牙白色或棕黄色,为半透明体,味略甜带辛。①无环无嘴无肚脐,指羊角天麻没有天麻样的点状根痕形成的环、顶端没有天麻样的枯芽苞、根底部没有天麻样的脱落后的凹形疤痕。②特异气味马尿臭,指野生天麻较栽培天麻马尿臭气更加明显6···试读结束···...

    2022-10-31

  • 美丽女神经 墨鱼低卡软欧包 吴克己老师线下课配方

    课程介绍课程来自美女神经墨鱼低卡软欧包老师吴克记线下下课配方文件目录厨师工作室课件_墨鱼低卡软欧包_吴克记老师下线下课食谱.jg2019-08-09151946.g...

    2022-10-29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