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姜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作者】姜峰著【丛书名】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语料库语言学【页数】200【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135-7516-4【价格】55.90【分类】语料库-应用-学术交流-英语-研究【参考文献】姜峰著.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内容提要:《语料库与学术英语研究》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反思阐释的基础上,围绕语料库给学术英语提供什么信息语料库如何增进学术英语范畴内的文本能力、体裁意识和社会语境知识语料库涉及的语言学习理论如何有助于促进学术英语能力的提升三个问题,阐述语料库语言学的语料、方法和理论充分契合学术英语的研究与教学。第二章详细阐述语料库和学术英语的范畴与特征,第三章讨论学术英语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第四章回顾基于语料库的学术英语应用研究,最后在第五章探讨学术英语研究的挑战和前景。...

    2023-12-21 语料库 英语研究方向 语料库的研究

  • 语料库与话语研究》许家金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作者】许家金著【丛书名】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语料库语言学【页数】226【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05【ISBN号】978-7-5213-0888-4【价格】59.90【分类】语料库-话语语言学-汉、英【参考文献】许家金著.语料库与话语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05.图书封面:《语料库与话语研究》内容提要:语料库研究与话语研究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和力和兼容性。两者都将语义研究作为重要目标。将语料库视角融入话语研究,一方面能为解释话语意义提供丰富的语言例证和强大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语料库研究中的词语共现、语言特征共现等创新思路也为话语研究增添了理论维度。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介绍语料库研究和话语研究的核心理念、研究议题等。第二章则以适合话语研究的语料库建设与加工、话语研究中通用和专用语料库工具的功能介绍为主。第三至七章通过不同的研究案例展示语料库研究与话语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成果。第八章对国际、国内语料库话语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从选题、理论和技术等方面,为本领域研究者提出了建议。本书既有理论梳理,又有方法示范,兼有趋势探究与研究引领的特色,适合语料库语言学和话语研究等领域的硕博研究生、年轻教师以及研究者参考。...

    2023-12-21 语料库是什么意思 语料库语言学

  • 语料库口译研究》张威|(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料库口译研究》【作者】张威【丛书名】翻译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页数】222【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213-1422-9【价格】59.90【分类】口译-语料库-研究【参考文献】张威.语料库口译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语料库口译研究》内容提要:语料库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是近三十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近年来,语料库口译研究已逐步成为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口译语料库建设与研究经验,为未来的语料库口译研究提供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及方法设计等方面的借鉴。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至三章对语料库翻译研究、口译语料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总体介绍,并系统梳理国内外口译语料库的发展情况:第四至六章分别介绍并评析CECIC、EPIC和CILC等三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口译语料库的建设理念和技术指标;第七章阐释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思路和原则,突出顶层设计对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意义;第八章探讨口译语料库在教学与培训中的应用。此外,作者还在每章末尾对相应的口译语料库建设与研究作出了前景展望。并提出了研究建议。本书既是理论阐释,也是研究方法指南,兼具学术性和应用性,适合翻译研究和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硕,博士研究生、年轻教师及研究者参考。...

    2023-12-21

  • 《Python3 语料库技术与应用》陆晓蕾,倪斌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Pytho3语料库技术与应用》【作者】陆晓蕾,倪斌作【页数】196【出版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01【ISBN号】978-7-5615-7727-1【价格】45.00【分类】软件工具-程序设计-应用-语料库-研究【参考文献】陆晓蕾,倪斌作.Pytho3语料库技术与应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01.图书封面:《Pytho3语料库技术与应用》内容提要:本书介绍了基于Pytho3的语料库相关技术与应用,内容包括语料自动获取与语料分析实践。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主要介绍了如何将Pytho3应用到语料自动获取、存储与读取、清洗与预处理、语料检索与分析等典型应用场景,其中第4章还涉及部分自然语言处理的内容,包括情感分析、命名实体识别等;实践篇主要从开发环境配置出发,以IMD为例,阐述了影评语料的自动获取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文本分析方法。从语料的获取到分析的整个流程中,作者希望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上传达“语言+技术”的理念。本书主要适合想要了解语料自动获取和语料库技术的研究者或爱好者。...

    2023-12-21

  •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实践》周晶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实践》【作者】周晶作【页数】185【出版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2.11【ISBN号】978-7-5690-5673-0【价格】56.00【分类】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参考文献】周晶作.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2.11.图书封面:《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实践》内容提要:本书是笔者进入翻译研究领域的第二本专著,书中的主要章节都是独立的研究。就研究对象的分类而言,既有文学翻译,也有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多媒体翻译,体现出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广泛的适应性。无论利用自建语料库还是现有语料库,都能客观地描述研究对象(翻译作品本身、翻译过程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理论,充分地讨论和分析笔译、口译过程以及译者等相关因素,产生丰富的研究成果,加深我们对翻译作品、翻译行为本身、译者风格等议题的理解,进一步印证已有的研究假设。...

    2023-12-21

  • 《传统语言学辞典》许嘉璐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传统语言学辞典》【作者】许嘉璐主编【页数】693【出版社】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08【ISBN号】7-5434-0570-9【价格】11.50【参考文献】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08.图书目录:《传统语言学辞典》内容提要:《传统语言学辞典》内容试读a1A阿摩利谛印度僧人。《大藏字母文安吉清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字陀罗尼经》署名阿摩利谛译,今人人。字汇占,号古琴。研治韵学。著李新魁推断,此书原作者即为阿摩利有《六书韵征》(又名《谐声韵征》)16谛,书后有康熙四十一年(1702)字卷。事迹见《许学考》。样,成书当于此年之前。2aB八分文字学术语,字体名,即八分阴阳、别正变、区轻重、辨留送八分书,亦称分书,是汉魏之际对隶书支矢(箭),用来射被注音字之“的”,的别称。《古文苑》卷17中魏闻人牟此为“八矢注字”,然后列图表为之说。准《卫敬侯碑阴文》说:“魏大享群臣此书离奇古怪,毫无可取之处。上尊号奏及受禅表凯,并金针八分书八思巴(1235一1280)元喇嘛教也。”又群书引宋周越《古今书苑》所萨迦派首领。幼从伯父萨班归顺蒙古。载蔡文姬的话说:“臣父造八分,割秦元宪宗(忽必蒙哥)三年(1253)太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子(忽必烈)从受佛戒。忽必烈登基,现在还能看到的《上尊号碑》、《受禅尊其为国师。至元元年(1264),受命碑》与蔡邕所书写的《熹平石经》的据藏文字母创制蒙古新字。至元六年字体,都是典型的汉隶,知八分书即颁行,即命名为八思巴字。《元史》评汉之隶书。汉末,由原来的隶书演化其八思巴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出一种笔划更为轻易、书写更为便捷十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的新隶书(最明显的标志是长横已没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蚕头”和“燕尾”),这就是楷书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今的雏形。为区别这新旧两种隶体,便人利用八思巴字音译汉字材料研究近称旧隶为八分。所谓八分,是指旧隶代语音。于篆书具有八成的古雅。这种称谓对八音音韵学术语。指四声八调。清旧隶含有升格、尊崇的意味。对于八江永《音学辨微》创此术语。江氏说:分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二“平有清浊,上去人皆有清浊,台之凡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八音。”参见“四声八调”条。为汉隶体势象八字左右分背,故称八白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齿音。参分;或以为是“字方八分”,把分看作见“五色”条。是计字大小的尺度,等等(均见张怀白朴(1226-1285)元六合(今灌《书断》)。对前人的种种说法,启江苏六合县)人。字太素,一字仁甫,功在他的《占代字体论稿·八分》中号兰谷,学者称兰谷先生。通音律,尤驳证甚明,并指出,八分的内容还随精词曲,时与马致远、郑光祖、关汉时代的不同可有变化,唐人也偶以八卿并称四大家。著有《太和正韵》、分称指楷书。《朝野新声》,均亡佚,书目见于《江八矢注字图说书名。清顾陈序撰。南通志》。全书1卷,传于世。此书为等韵图一白字见“别字”条。类的书。自立名称,自创体例。“八百赋音音义书,刘宋褚诠之撰。10矢”指四声、经声、定清浊、审五音、卷。书今已佚。3a班马字类文字学书。一名《史汉半舌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字类》。南宋娄机著。5卷。有淳熙八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年(1181)自序。采录司马迁《史齿呼中的端组声母和来母。记》、班固《汉书》所载古字、假借字,半舌半齿音韵学术语。华长忠按四声编排,考证训诂,辨别音声,并《韵籁》所分“十四声”之一,指开口对假借通用诸字罗列详备。书末有娄的日母。机自跋二则,讨论字义,剖析较明。书半舌音音韵学术语。七音中的…中偶有失于简汰的地方。如“璇玑”、类,指三十六字母中的来母。半舌音“玉衡”本出于《尚书》,“袀服振振”按现代语音学术语应称为舌尖中边本出于《左传》等。然而正象《四库音。来母的音值是CD。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古今世异,往半徽见“宫商角徵羽”条。往训诂难通。有是一编,区分类聚,虽半浊半清音韵学术语。或称“又间有出入,固不失为考古之津梁也。”次浊”,指三十六字母中邪禅两个浊擦有宋李曾伯的补遗,近人张元济的校音声母。参见“清浊”条。勘记。善本有明末仿宋刻本和清初毛傍到双声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半齿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图”有“傍到双声”一项,与“正到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双声”相对。如“宫隆居闾”四字,其齿呼中的齿头、正齿音。中“闾隆”称为“傍到双声”,“居半齿音音韵学术语。七音中的一宫”称为“正到双声”。同一图中称类,指三十六字母中的日母。半齿音“隆间”为“正双声”。“傍到双声”与按现代语音学应称为舌面前鼻音。日“正双声”两字相同而次序相颠倒。母的音值是Q)。傍叠重道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半唇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图”有“傍叠重道”一项,与“正叠齿呼中的重唇音。重道”相对。如“宫隆居闾”四字,其半喉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中“宫隆”为“傍叠重道”,“居闻”为审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通“正叠重道”。在同一图中,又称“宫常所说的合口的喉音、牙音。隆”为“傍叠韵”。半喉半牙音韵学术语。华长忠傍叠韵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韵籁》所分“十四声”之一,指合口《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的喉音、牙音。图”有“傍叠韵”一项,与“正叠半火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半舌韵”相对。如“居闾宫隆”四字,其音。参见“五行”条。中“宫隆”为旁叠韵,“居闾”为正叠半清半浊见“次浊”条。韵。傍叠韵与正叠韵只是相对而言,没半金借用为音韵学术语。指半齿有音韵学意义上的不同。音。参见“五行”条。傍双声音韵学术语。唐释神珙半商见“宫商角徵羽”条。《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中“五音之4ao图”有“傍双声”一项,与“正双北见“北方”条。声”相对。如“宫隆居闾”四字,其北方借用为音韵学术语。也简称中“宫居”为傍双声,“隆闾”为正双北。指唇音。参见“五方”条。声。傍双声与正双声只是相对而言,没北腔韵类即《中州乐府音韵类有音韵学意义上的不同。编》。包恺隋学者。字和乐,东海(今北溪字义训诂书。宋陈淳撰。2江苏灌云)人。从兄习《五经》,又从卷。此书把“四书”字义分为26门。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大业中为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通曲证,颇国子助教。当时治《汉书》者,以包有发明。有《四库全书》本。氏和萧该最为著名。聚徒讲学,学生北韵韵书。撰于元代,撰人无考。达数千人。撰有《汉书音》12卷。书书已佚。今已佚。本草尔雅书名。无名氏撰。卷数包世荣(1764一1826)清安徽泾不可知。其书今已亡佚,内容不可考。县人。字季怀。道光元年(1821)举书目见于《苏轼东坡集》。人。包氏对汉字研究颇深,尤究心于本草音音义书。唐苏敬撰。3卷。名物训诂。其著作较丰,且均传于世,书今已佚有《毛诗训沽》8卷、《草木训沽》2卷、本草音义音义书。①隋姚最撰。3《虫鱼训诂》1卷、《鸟兽训诂》1卷、卷。书今已佚。②唐甄立言撰。7卷。《学诗识小录》17卷、《吉凶典礼器服书今已佚。③唐孔志约撰。20卷。书乐章》10卷。《清史稿》有传。今已佚。④唐李含光撰。2卷,书今已包咸(前6一65)东汉会稽曲阿佚。⑤唐殷子严撰。2卷。书今已(今江苏丹阳县)人。字子良。少为诸佚。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本父·音韵学术语。指韵母与下字《鲁诗》、《论语》。光武帝即位,举孝相合的反切上字。明金尼阁《西儒耳廉,封郎中,入授太子《论语》,累迁目资》创此术语。参见“字子四品切大鸿胪。著有《论语章句》,为何晏法”条。《论语集解》所引。所著今不传,清马本父本母切音韵学术语。指反切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见上下字基本不含多余成分的反切。明《后汉书·儒林传》。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创此术语。参包瑜明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见“字子四品切法”条。人。字希贤,号稽古斋。著有《韵府本父同母切音韵学术语。指反切续编》等书。下字要去掉辅音声母的反切。明金尼抱朴子内篇音音义书。晋葛洪撰。阁《西儒耳目资》创此术语。参见1卷。葛氏撰《抱朴子内篇》21卷,又“字子四品切法”条。自著此书为之作音。书今已佚。本或作】见“或为”条。抱朴子音音义书。撰者佚名,全本名语法术语.《马氏文通》首创。书1卷,今亡佚,书目见于《隋书·即现代汉语所谓“专有名词”。《马氏经籍志》。文通·名字二之一》:“名字共分两宗,e5一以名同类之人物,日公名。…一的古本韵。但黄氏以本韵与变韵对举,以名某人某物者,日本名。日“尧”曰并有单独论述。《黄侃论学杂著·声韵“舜”者,古今来止一人为尧,一人为通例》:“凡韵但有正韵者,读与古音舜,故称日本名。嵩岳泰岱上一山之同,是为本韵。”“凡本韵或备有开、合、名,江淮河汉止一水之名,皆日本洪细,或不能有。本韵但有洪音,虽名。”正声之细亦读洪;本韵但有细音,虽本母音韵学术语。指不带辅音声正声之洪亦读细。”参见“古本韵”母的反切下字。明金尼阁《西儒耳目条。资》创此术语。参见“字子四品切本韵一得音韵学著作。清龙为霖法”条。撰。龙氏字雨苍,四川成都人。书刊本悟(?一1586)明代僧人。音于乾隆十五年(1750)。此书共20卷,韵学家。字真空,云南嵩明人。他改前6卷为论说及图表,后14卷为字订兰茂《韵略易通》,用批注“重某典性质的韵书,每韵之前都有以声为韵”的形式曲折地反映当时的语音变纲的韵图。书中对阴阳、五音、七韵、化,对研究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有重十二律、四声、字母、反切等问题都要参考价值。详加论述。作者将平(上去)声分为本义训诂学术语。词的本来的意十二韵,以十二律命名,入声分为七义。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韵,以七音命名。并将平声12韵统于作参证的初始意义。汉字的形体结构入声七韵。平声12韵又以宫羽角徵分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甲骨文、为四呼,所以实际上共有41个韵母。金文、篆文,离造字的时代近一些,象声母分为公空烘翁等24类,各与三形的特点明显一些,这就为我们利用十六字母、华严字母及《皇极经世声字形分析词的本义提供了有利条件。音唱和图》的声类相对照。其中○襄如果再加上古书的证明,那这个本义松切、○如宗切○(华严“曷罗多”三就是可靠的。如《说文解字·斤部》:合母)三个声母无字可表,实际上并“斤,斫木斧也。”“斤”象斧子之形,不存在。其余21母则与北音系的韵是象形字。《孟子·梁惠王上》:“斧斤图、韵书相合,除了各韵前的韵图外,以时入山林。”“斤”用的就是本义。在正文前还有一些总图。其中“十二本亦作见“或为”条。平韵阴阳四声纵横总纲图”按四呼分本音音韵学术语。与音转相对,指为4图,称合口呼为“太阳韵”、撮口先秦的语音。与“古本音”略同。顾呼为“太阴韵”、开口呼为“少阳韵”、炎武最先使用此术语。《音学五书·齐齿呼为“少阴韵”。叙》:“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三百五本字文字学术语。表示本义的字。篇,为《诗本音》十卷,注《易》,为同“借字”相对。例如《论语·阳《易音》三卷。”顾氏“本音”,即为段货》:“归孔子豚。”“归”是“馈”的玉裁的古本音。参见“古本音”条。借字,“馈”是本字。又如《诗·鄘风本又作见“或为”条。·柏舟》:“之死矢靡它,”“矢”是本的音韵学术语。即黄侃所提出“誓”的借字,“誓”是本字。6e本作校勘学术语。①指另一版本比雅训诂书。清洪亮吉撰。原书的写法。参见“或为”条。②指某书未有讹为19卷,其曾孙洪用勤据《奥雅堂丛误前本来写作某字。如《说文·系书》本重加校订,分为10卷,计卷-部》:“縐,希之细者也。…一日戚《释诂》,卷二《释言》,卷三《释训》,也。”段玉裁注:“戚各本作蹴。蹴者,卷四《释天》,卷五《释地》,卷六躡也,非其义。盖本作戚,俗作蹙,又《释山》、《释水》,卷七《释人》,卷八改为蹴耳。今正。”《释宫》、《释器》、《释乐》、《释舟》,卷鼻音韵学术语。张行孚《说文审九《释草》、《释木》,卷十《释虫》、音》卷三所分“九声”之一。指齐齿《释鱼》、《释鸟》、《释畜》,共19类。呼和撮口呼中的喉音、牙音和齿头所收多为单音词,亦有复音词。释文音。一般先对词条作总的解释,然后再分鼻音音韵学术语。①指发音时利别说明;或在总的解释下再列举同义用鼻腔共鸣的辅音。三十六字母中明词,以供参校;或仅取两个同义、近〔m)、微(四)、泥()、娘〔.〕、疑义之词相比较,以合比附之意。凡引〔)、日〔)都属于鼻音声母。②指舌例证、书证,皆注明出处。如卷七根声母〔k)、Ck)、g)、〔x)、〔)。见《释人》:“丈夫六十无妻日矜,女子五劳乃宣《等韵一得》。③指收鼻音尾十无夫日寡。《韵会》引。”又如卷四〔一)的各韵。见劳乃宣《等韵一《释天》:“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得》。《说文》伏者为天,偃者为地’。《初比语法术语。《马氏文通》首创。学记》引《括地象》。”牧词多而排比《马氏文通·论比三之八》:“凡色相之适当,取材博而辨释精详,有助于学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习和研究古汉语词汇。但其说解常有所肖者深浅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重复,体例亦未尽善。有《奥雅堂丛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白平比,曰书》本、《玲珑山馆丛书》本、《丛书差比,日极比。”“比”的概念是马氏集成》本、《洪北江全集》本、光绪五在描写静字时,摹仿西语语法中形容年(1879)授经堂校刊本等。词的“级”的概念提出来的。西语中笔势文字学术语。指汉字经过发形容词有“原级”、“比较级”、“最高展演变,加以整齐化、符号化,从而级”,马氏因而比附出“平比”、“差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与“笔比”、“极比”的概念。实际上西语中意”相对。例如小篆以至楷化以后的的“级”是构词法问题,西语中形容“因”,从“口”,从“大”。实际上,词的“级”所表达的意义,在汉语中“大”是蓆纹“ベ”的变形,这个形体往往依靠在形容词前加上副词或在形已无法反映“因”的“重蓆”这一本容词后加上补语的方法来表示,属句义,即是笔势。参见“笔意”条。法问题。马氏论述的“比”中,有的笔意文字学术语。指能够体现原还是修辞手法。参见“平比”、“差始造字意图的文字形体,与“笔势”相比”、“极比”条。对。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古比况见“醬况”条。文)厥意可得而说。”北齐颜之推认为···试读结束···...

    2023-02-23 epub 图书app epubw图书网

  • 《东方语言学 第18辑》潘悟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语言学第18辑》【作者】潘悟云【页数】145【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444-9228-7【价格】52.00【分类】语言学-文集【参考文献】潘悟云.东方语言学第18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语言学第18辑》内容提要:集中了国内外语言学界权威和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能比较全面地体现语言学界的研究水平。涉及领域涵盖音韵学、音系学、方言学等方面。本书已经加入中国知网,有较高学术价值。《东方语言学第18辑》内容试读中古汉语的第三身代词和旁指代词*浙江大学汪维辉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中古汉语的第三身代词和旁指代词两个问题。关于第三身代词,文章简要介绍了已有的主要结论和尚待深人探讨的问题。中古的旁指代词有“他、余、异、诸、别”五个,文章逐一予以讨论,重点是“诸”和“别”,因为“诸”还无人论及,而“别”则特别重要,并通过考察四种典型语料分析了五个旁指代词的语体差异。“他”作为上古汉语最重要的旁指代词,进入中古以后向第三身代词转变,主要职能发生变化。“他”空出的位置就由“余、异、诸、别”来填补,并最终以“别”胜出而定局。“他、余、异、诸、别”用作旁指代词的语义来源各不相同。从语体差异看,“他、异、余”大概都是承用自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词,而“别”则是中古新兴的口语词,而且语义单一,所以具有其他几个词所没有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诸”作旁指代词虽然也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用法,但是由于语义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胜出,后世也只是在书面语中偶一用之而已。关键词中古汉语;汉译佛经;第三人称代词;旁指代词汉语的代词系统在中古时期发生了剧变,比如:第三身代词从无到有,“伊”和“其渠”产生,“他”从旁指代词向第三身代词转化,到唐代确立;一批新兴代词或新的书写形式在文献中出现,如“你,阿谁,阿堵,如馨,尔馨,宁馨,何物,几许,几多,多少,早晚,何当,那(ǎ),若为,自己”等,有的可以确定是南方方言词,如“侬(农),阿侬阿傍,个,底”等;第一人称代词在通语中归一化,统一为“我”;旁指代词繁复化,有“他,余,异,诸,别”五个,还有多种双音形式,等等。中古代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人。本文讨论第三身代词和旁指代词两个问题。一、第三身代词关于汉语第三身代词及其在中古时期的面貌,已经有许多研究,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已有的主要结论和尚待深入的问题。本项研究得到香港特区政府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几个重要变化之动因研究一以佛教及佛经翻译对汉语发展演变的影响为视角”(18600915)的经费支持(项目负责人为朱庆之教授)。本文初稿曾经在“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代词研究”工作坊(2018年12月28一30日/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上报告,承蒙董秀芳教授就如何界定“旁指代词”等问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讨论,魏培泉教授也提出了相似的意见。会后陈淑芬副教授来信与我讨论“异”的问题,并发来她的文章供我参考。修改时对上述三位的意见有所吸收,谨此统致谢忱。文中如有错误,概由作者负责。.2东方语言学第十八辑1.已有结论汪维辉、秋谷裕幸《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现状和历史》是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文章指出: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上古汉语没有专职的第三人称代词,“彼、夫、其、之、厥”都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现代方言中通行的三个第三人称代词,“其/渠”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伊”始见于魏晋之际,“他”确立于唐代。该文的主要结论有:(1)“他”的真正确立是在唐代。学者们讨论过的众多唐以前的例子,都还是泛指“别人”,不能确认为有定的第三身代词。(2)“渠”是从“其”变来的。第三身代词“其”的来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其”用作独立句主语的可靠例子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后期,而且它的后起写法“渠”在《三国志》中也出现了,所以把它的确立年代定为东汉后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推测“其渠”在古代的通行地域应该比今天要广,它的北域可能达到黄河以北。(3)第三身代词“伊”可能来自指示代词“伊”,但是演变的过程无从考证。《世说新语》是频繁使用“伊”的第一部文献,共有14例,均见于对话。另一部集中出现“伊”的文献是时代稍后的《周氏冥通记》,共见到6例,均作主语,且都出现在叙述语中,不见于对话(对话中都用“其”)。除这两部书外,我们还收集到唐以前的6个例子。这些“伊”都是第三身代词,没有作第二人称代词的,有人认为其中的个别例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其实都是误解。①从这些例子的使用情况来看,“伊”最初可能是一个北方方言词,至少存在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这个“伊”后来大概又被一批中原移民带到了今天的闽语地区,并一直沿用下来,主要保存在沿海闽语中。2.待解问题尚存的问题主要有:(1)中古是“他”向第三身代词转变的关键时期,到南北朝后期,在一些佛经文献中(如《百喻经》),第三身代词“他”已经呼之欲出了。第三身代词“他”的产生跟佛经翻译有密切关系(参看俞理明1993:75一80等),其中是否有源头语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2)“伊”在两汉以前的传世文献中没有见到,先唐翻译佛经里也不见踪影,好像是魏晋时期突然冒出来的。它的来龙和去脉都存在不少疑问。(3)如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第三身代词是“伊”(汪维辉、秋谷裕幸2017),那么为什么北方的翻译佛经中“伊”毫无踪影?从译经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当时应该也是“其”(魏培泉2004),那么为什么到唐代以后北方的“其”又被“他”取代了呢?(4)“其”与“之”的关系。“其”用作介词宾语、间接宾语至少不会晚于作独立句的主语(李明2017),但是用作主要动词的独立宾语(出现在句末)的例子在唐以前还没①参看许峻玮《关于〈世说新语〉中“伊”的两个问题》,将刊于《汉语史学报》第二十辑。中古汉语的第三身代词和旁指代词·3·有发现(魏培泉2004:51一52),这个位置还是“之”的地盘(郭锡良1980/2005;魏培泉2004),如《奏弹刘整》:“其道汝偷车校具,汝何不进里骂之?”主语用“其”,宾语用“之”,这个现象还有待解释。俞理明(1993:72)说:比较特殊的是佛经中有用于句末作宾语的“其”:⑥昔者菩萨乘船渡海,采宝济乏。海边有城,苑园备有,华女临渚,要其辈日:“斯国丰沃,珍宝恣求,可屈入城,观民有无。”(《六康①集经》卷四,3一19.3)⑦孙日:“吾不求天女为妃者,王必杀其。”傥因人以闻。王日:“吾当以其血为陛升天。”孙即绝食,退寝不悦。王惧其丧,即以妃焉。(同上卷八,3一45.1)⑧(商人见人获龙欲杀)即取八牛,放龙女去。时商人寻复念言:“此是恶人,恐复追逐,更还捕取。”即自随逐看其。向到池边,龙变为人。(东晋·佛陀跋陀罗《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22—488.3)句未的“其”用例很少,我们发现的用例又都见于南方译经,这恰与现在南方一些地区方言用“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应,但就汉语共同语来说,“其”并没有成为一个第三人称代词。其实这三个例子都不可靠,辨析如下:例⑥并没有用于句末作宾语的“其”字,“要其辈日”的“其”是定语。俞书应有误。例⑦魏培泉(2004:51)也引了,说:“但因文句的解读仍有问题,所以断句未必无误。”语焉而不详。此处有异文:“傥因”宋本作“傥国”,元、明本作“党国”。推测原文可能应作“其党因人以闻”,即皇孙的从人(其党)通过人(当是国王身边的人)把皇孙想要“求天女为妃”的意思告诉了国王,因为皇孙自己不好意思明说,所以要通过“其党因人以闻”。要之,此例的文字和断句都存在疑问,不能确定原文一定是作“王必杀其”。例⑧当断句作:“即自随逐,看其向到池边,龙变为人。”“其”作小句的主语。综上所述,唐以前“其”作主要动词的独立宾语、出现在句末的例子迄今还没有发现。二、旁指代词@“旁指代词”是指示代词的一个次类,用来指称眼下所提到的“这一个”之外的同类事物,语义上相当于英语的other、.aother.,现代汉语主要有“别(的)”“旁(的)”“其他(的)”这几个词。它们所指的对象总是跟特定的“这一个”(显性的或隐性的)相对而言的。③①维辉按:当作“度”。②本文修改期间得见友生胡波博士发表于《汉语史学报》第十九辑的《旁指代词“他、异、余/别”历时替换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该文分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三个时段,对旁指代词“他、异、余/别”的历时替换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不少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讨论,因此我将初稿的这一部分作了较多的修改,凡是胡文已有正确论述的就不再重复,请读者参看该文。特此说明。③语言学界对这一类代词的定性、命名和归类等都很不一致,彭爽(2007:9一10)用表格形式直观地列出了自1928年以来有代表性的各家的名称和例词,可以参看。这里不展开讨论。···试读结束···...

    2022-07-27 东方语言学网 东方语言学院是几本

  • 《东方语言学 第21辑》王双成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语言学第21辑》【作者】王双成作【页数】151【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720-0799-6【参考文献】王双成作.东方语言学第21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06.图书封面:语言学第21辑》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以东亚语言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用语言学的普遍原理来研究语言,并通过由研究这些语言中的特有现象所得到的规律丰富语言学的普遍原理。《东方语言学第21辑》内容试读强化语力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触发功能以疑问和祈使为例复旦大学陈振宇内容提要语力是具体言语行为中与语句字面意义、结构方式、显性功能成分紧密相关的以言行事目的。语力有强化与弱化两种变体:说话者之所以弱化语力,是因为不自信或犹豫,或为了照顾消极面子(担心冒犯对方);说话者之所以强化语力,是因为预计言语活动不顺利,或对陷人这一局面不耐烦,或是催促对方尽快完成,或要求对方尽可能完善地完成。但是,特别强化,且已造成负迁移的话,就会在语境中找到一条蕴涵关系(该关系以该言语活动为后件),说话者的意图会迁移到这一蕴涵关系中的前件上去,这就是溯因推理。我们以疑问和祈使范畴中的种种现象为例,来展示强化语力相关的语用功能,尤其是溯因功能,因为这是言语行为负迁移的主要触发因素之一。关键词负迁移;间接言语行为;强化语力;溯因推理;疑问;祈使1.引言本文研究语用意义的达成及其认知理据」人脑是黑厘子,只能靠观察其输入和输出来揣测中间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衍生了推理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不是一个单纯的编码一解码过程,而是一个编码一解码+推理的过程(引自蒋严主编2011:1)。已有的推理语用学理论有:修辞三段论,古希腊人称作ethymeme,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具有非完整性与或然性。会话涵义理论,格莱斯(Grice1957、1975)提出合作原则(thecooerativericile),,而对这些准则的违反将导致会话涵义(coveratioalimlicature)的产生。关联理论,斯伯格和威尔逊(Serer.Wilo1986/1995)提出.新格莱斯理论,关联理论和新格莱斯理论又可称为后格莱斯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塞尔(Searle1975)提出。实际上,奥斯丁(Auti1962)也分出显性施为句(句中有施为动词)和隐性施为句,但他简单地认为后者可以通过添加施为动词而转化为显性句,这并不涉及推理研究。转喻理论,索恩伯和潘瑟(Thorur.Pather1997)提出语用逻辑,塞尔和范迪维克(Searle.Vaderveke1985)、范迪维克(Vaderveke1990、1991)提出。BDI(elief.、deire、iteio)模型理论,科恩和佩罗(Cohe.Perrault1979)、佩罗和艾伦(Perrault.Alle1980)、艾伦和佩罗(AllePerreult1980)等提出。实用推理,加贝和伍兹(Gaay.Wood2003,2005)提出。-2东方语言学第二十一辑协调理论,阿洛特(Allott2OO7)提出,“合作”(cooeratio)是在参与者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但语言中,双方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合作,而仅仅是“协调”(coordiatio),即有共识并能达成一定的理解。ee0年0但它们总的来说更关注自己所提出的系统内部的自洽性,更像是哲学或数学,而非解决具体问题的语言学。一般而言,一个形式用于一定的语篇与语境之中,使它的意义功能得以实现,这是正迁移:但也会出现特殊的语篇语境,使它的意义功能无法正常实现,而是转为其他功能,这是负迁移。言语行为中的负迁移,是对形式与意义功能“一致性”这一语法原则的破坏,也是语言动态发展的动力,它是包括语用修辞与语法化在内的一个连续的动态使用和演化过程。当这一改变仅仅是少数的、个别的情况时,它只是一个语用或修辞现象。但是它可能进一步“规约化”(covetioalizatio),成为语言系统中一个较为固定的使用习惯,这一进程称为“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再进一步,当它经历“重新分析”(reaalyi)和“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之后,就与原来的使用分离,完全独立为一个新的语言单位,这就是语法化中的“重新范畴化”(recategorizatio)。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展示言语行为负迁移的过程:源点范畴目标范畴A范畴B范畴F功能触发范畴有的时候,这一迁移不是自发的,而是有条件的,当A范畴受到另一个F范畴的影响的时候一也就是X形式本身同时具有F功能,或者是X形式与表示F功能的其他形式共现时一迁移才会发生,而且这F的影响往往会决定迁移所朝向的目标。这一担任触发功能的范畴称为“触发范畴”(triggercategory)。有三种显赫的类型:显赫源点范畴(mightyourcecategory)、显赫目标范畴(mightytargetcategory)和显赫触发范畴(mightytriggercategory)。显赫触发范畴本身也许没有功能变化,但是当它与其他范畴同用时,很容易触发其他范畴或者是共用以后的形式发生负迁移,这一扩展效应可称为“激励”(timulatio),即该范畴在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搅动者,它就像一个搅拌机搅动水泥一样把系统打乱重组,将不同来源的形式按一定的规则抛向各自的目标。下面来看看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显赫触发范畴:强化语力。2.语力与强化语力“言语行为”(eechact)理论,由奥斯丁(Auti)于20世纪30一40年代创立,它不再把强化语力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触发功能-3语言看成静态的命题结构,而是动态的交际过程。它特别强调“说话就是行事”,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参与者之间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以言行事”(illocutioaryact),简单地讲,就是当说话者们说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句型的句子时,是在分别履行告知、询问、命令等社会行为。“语力”(illocutioaryforce,或简称force),是这些行事行为所体现的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或言语活动功能,如陈述句有把信息传递给对方的语力,疑问句有要求对方提供相关信息的语力,祈使有让对方做出相应行为的语力,等等;也可以隐喻地理解为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试图对听话者施加的作用力或影响。实际上,弗雷格(Frege)更早地把句子的意义分为ee(字面意义)和force两部分,但语焉不详。Searle将语句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行事语力(illocutioaryforce)与命题内容(rooitioalcotet)。段芸(2014)定义“语力”为:在言语交互活动中,讲话者通过使用话语向听话者实施的以试图克服听话者内在的力量趋势(多体现为听话者的心境、情绪、行为取向、习惯等)并在通常情况下因此而改变了听话者状态(包括思想、情感、行为等)的力量。但是,传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语力往往指语句在使用中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相差很远。例如一个疑问句最终可能不一定用于疑问,而是祈使要求,它的语力就不被看作询问。后来的研究者做了重大的修正,认为语力与句子的命题意义都是句子意义的统一体,语力就是句子结构中显示出来的目的,而不是说话者最终在场景中要达到的那个目的,二者之间有更多的推理。以Searle(1983)的研究为代表,他称命题意义为,而语力为F,则句子意义是F()。我们在实施行事行为F()时,必然要先表达,他称为命题行为(rooitioalact)所以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两种:“直接言语行为”,句子显示的目的就是最终的目的,二者是直接达成的关系。如疑问句用于询问,祈使句用于要求,等等。这在我们的理论体系中称为“正迁移”。“间接言语行为”,句子显示的目的与最终的目的不一致,二者是间接推理的关系。如疑问句用于祈使,祈使句用于感叹,等等。需要研究怎样从直接的疑问语力中推出间接的祈使目的的问题等等,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本文所说的语力,就是指这种与语句字面意义、结构方式、显性功能成分紧密相关的以言行事目的,而不包括间接达到的目的。与这种语力相关的因素有:①1)说话者通过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所要达到的直接行为意图。这也是“语力”这一术语所知的内容。2)语句的结构与字面意义要和直接意图相匹配。3)要实现意图,必须满足一系列语用条件,包括听说双方的各种心理条件,有的特殊意图还必须有特殊的实现方式,如道歉需要当着对象的面进行,并有一定的程式要求。如果条件①塞尔和范迪维克(Searle.Vaderveke1985)做了详细的讨论,他们分为7项:行事(行为)意图(illocutioaryoit)、行事意图的力度(degreeoftregthoftheillocutioaryoit)、实现行事意图的方式(modeofachievemet)、命题内容条件(rooitioalcotetcoditio)、预备条件(rearatorycoditio)、真诚条件(iceritycoditio)、真诚条件的力度(degreeoftregthoftheiceritycoditio).。我们觉得稍显繁杂,所以本书这里略作节选,合并为4项。4东方语言学第二十一辑不满足,就会语力失效。但语力失效对语言而言并不是不能说,而是会表达特殊的语用涵义,从而转入间接言语行为。4)语力的强度,即说话者希望达到他的意图的迫切程度。其中与语用学最为密切的是3)和4)。本文讨论语力强度,我们将另文专门讨论各种言语行为的语用条件。语力强度有两种:不同的语力类型之间强度不同,如疑问句的语力一般比祈使句弱,所以用疑问形式来间接表示祈使,如“你帮我一下,行吗?”会显得更为礼貌,因为消极面子就是尽量不要冒犯对方,所以在要求对方时,减弱要求的强度。反过来,用祈使形式来间接表示疑问,如“你看看都有些什么?告诉我你家的电话!”并不具有这种礼貌功能。其他还有命令与建议、断言和猜测、说话者的地位的不同等因素。同一类型的语力,由于语言表现和伴随的非语言表现的差异,会有强度上的不同,说话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加以(自由的)调节。①本文所考察的是第二种语力强度。这种调节从理论上讲,有强化(tretheed)和弱化(weakeed)两个方向,参见表1。表1语力的强化与弱化强化语力弱化语力试图以最大的可能影响对方,使有关言语活不太关心言语活动的原有目标,而是关心是否动尽可能快、尽可能完善、尽可能朝说话者对双方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或者是对自意向设定的方向完成,而不太顾忌双方的关系。身在言语活动中的功能产生怀疑,或者对影响对方感到犹豫,或者是勉力听从对方,或者是担心对方的反应脱出自己的预想范围。情绪情绪高涨、自信,烦躁,心情急迫不自信、犹豫,情绪可能低落表情更明确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反映,更为夸张。以亲近、讨好或害怕、疏远为主。视线特别注视受影响的对象。可以凝视受影响对象,也可以转移视线。可能有更大幅度或更多频率的动作,如各种可能有表示亲近、讨好或害怕、疏远的动作。身姿摆手,更有攻击性的姿势。更高的音强、更长的音长、更大的振幅、更较弱的振幅和气流,但音高、音长可能比正常韵律强的气流,更清晰更突出的焦点重音,语流为高、为长,焦点重音更不清晰,语流可能断尽力连贯,一口气到底,句末语调多为强续不连贯,相对波动较大。降调。①马丁和怀特(Marti.White2008)提出,语力的级差由三种方式实现:孤立型:通过中心词的修饰语来实现。如“无丝毫改变”中的“丝毫”。注人型:通过词的内涵来实现。如“你这猴子”中的“猴子”。重复型:通过词汇的重复或排比来实现。如“好!好!好!”这与本文无关,暂不讨论。···试读结束···...

    2022-07-27 东方语言学网 东方语言学院是几本

  • 《东方语言学 第20辑》王双成|(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语言学第20辑》【作者】王双成【页数】149【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8【ISBN号】978-7-5720-0247-2【价格】68.00【分类】语言学-文集【参考文献】王双成.东方语言学第20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8.图书封面:语言学第20辑》内容提要:每期都收录全球最新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创刊以来在国内外已经有一定影响力。刊载论文有较高科研价值,内容涵盖音韵、训诂、方言等各个方面。本书主要以东亚语言为研究对象,其宗旨是用语言学的普遍原理来研究语言,并通过由研究这些语言中的特有现象所得到的规律丰富语言学的普遍原理。本辑共收录文章8篇,方言。类型学方面文章较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东方语言学第20辑》内容试读黄陂话音变构词例释”核心词裂变的一个样本首都师范大学黄树先内容提要核心词是语言里最重要的部分,语言里的核心词不断向外发展,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义派出。派生出来的这些词,构成了庞大的词汇系统。以前我们讲词语的派出、派进,使用的是书面材料,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堆积起来的材料,难免芜杂。我们收集了黄陂话里的词语发展,考察的主要是音变构词。音变构词,汉语界研究比较多,大多也是就书面语来展开的。本文专门研究黄破话的音变构词,是一个共时语言的音变解剖。关键词核心词;黄陂话;音变构词;派出;派进语言里的词量尽管很庞大,但经常使用的词语却有限。这些经常使用的词语,基本上都是由核心词构成的。我们设想,语言里最初的词语是很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词语派生出别的词语,一起构成庞大的词汇系统(黄树先2011)。早期汉语是有形态的,这从文献记载以及早期藏缅语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原始的语言,形态完整丰富,随着语言的演化,形态变得越来越简单。英语曾经拥有复杂的形态变化,近两百年的变化,英语变得跟现代汉语一样,已经是一种孤立型的语言了(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利用语音的变化来表达词义的演变,是一种很常见的音变现象。前人研究四声别义,成果很多。但是这些研究,利用的大多是累积起来的材料,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材料的堆积,并非单纯的共时材料。共时材料的变读,放在一起研究,其意义和学术价值,跟共时平面的材料,是不同的。我们收集黄陂话的音变材料,结合文献,对黄陂话的音变构词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深化汉语的音变构词研究。读音的改变,可以区别不同的词义,在黄陂话里十分普遍。借用不同的声调,更为常见。这些音变构词,都是利用语言里最常见的词语,改变其读音,表达不同的语义。我们挑选黄陂话里最常用的近150个词语,可以看出方言里最常用的词语是如何利用音变来表达不同意思的在日常生活中,同类或者类似的东西,语言里也会尽量加以区别,使表达更加精细。比如:“皮”i,皮肤,植物的外皮,也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如“千张皮”;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项目“汉藏语基本词词库建设”(项目编号:2018VX074).-2东方语言学第二十辑韧也说“皮”,如“果子放皮了,一点也不焦”;(脾气)温和,如“他蛮皮,冇得脾气”。酥脆的东西受潮后变韧这个意思,读hi,也读hi。同样是薄的东西,厚薄也有差异,黄陂话把阳平变读为上声,表示极薄的薄皮,如“洋铁皮子”,就读“皮”i。“锅皮子”,煮粥时,锅边凝结物;衣物上类似东西,如说“衣裳高头起了皮子”(此义也说“浆子”)。这几个词均读上声。“肉皮子”zou,-hi·t1,食用的猪肉皮子,如说“大椒炒肉皮子”。读zouhi·t1,极薄的肉皮,如说“他地日子过得苦,菜窦的看不倒一点肉皮子”。武汉作“肉痞子”(《武汉方言词典》238页),也读上声。生活里各种方式、行为动作,也要加以区分。黄陂话经常变读来区别。比如:“炸”t,把食物放在油里煎炸,如“她又待炸萝卜圆子吃”。去声读“炸”ta,把肥肉等放到锅里煎炸,使肥油沥出来,如“你先把锅烧红,把肥肉炸下子,再把萝卜倒进去”。也指把油烧开,如“菜油要炸下子炒菜才香”。物体爆裂等也读这个音。黄陂话有很多很生动的动词,使用频率高,生动传神。不少都是从别的词变读过来的。举几个例子。比如:“咕”ku,拟声词,如“咕咚,掉待塘的去了”。也可作动词,含水动腮,如“含一口水咕几下,再吐出来”。“咕”ku,(猛)喝,如“他一回来就咕了一碗冷开水”“咕了几口酒”;吞咽发出的响声,如“他喝几口水吞得咕”。这个动作只能读去声。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黄陂话常用词语的变读。每一对(组)词语,均标注黄陂话读音,并举方言例句。1.治=th1,t1。“治”t1,剖开,复合词有“治鱼”“治鸡”“治肠子”等;用刀剪开,如“把裤子脚治了它”文献或作“迟”,本当芟除讲,王粲《七哀诗》:“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章樵注:“迟与治同,皆平声,渭芟除也。”字或作刚,《字汇》陈知切。“治”t1,处置,惩治,医治,如“我治理不了他”“治病”。2.痴-th1,th1。“痴”th1,傻傻地呆在某地,如“你痴待那的作么事啊”?复合词“痴呆呆”thtai·tai,傻呆的样子,如“你看他个痴呆呆的样子”“老人天每痴呆呆的坐待门口”。当指使、把某人怂恿到某个地方讲的“痴”,读th1,也读th1,如“你把咧个苕伢痴待我那的去做么事?”“痴”t1,呆傻,反应慢,如“他脑筋不好,痴得很”。也说“痴巴”。“痴巴人”,不灵活的人,痴呆者,如“他是个痴巴人,只晓得做事,动不了脑筋”;“痴巴事”,“痴巴活”,不动脑筋的活计,粗笨的体力活,如“他不操心,只做个痴巴事”。“巴”,轻声,读与第3调同。3.食S1,1。“食”1,动物的食物,特指猪的食物,如“猪待叫,要吃食”“钓鱼,鱼不吃食物”。“食料”,猪食料,如“喂猪冇得食料猪也长不大”。“食”1,“食品”,计划经济年代出售计划猪肉等物质的单位,如“他往日待街上食品的做事,要卖肉就去找他来后门”。“食堂”,集体供应膳食的地方,如“往日农忙的时候队的就开食堂,每家每户自家拿米去蒸钵子”“他待学校的吃食堂”。底下的几个意思,读阳平,在一些词组里,变读为轻声。粮食,如“往日产量抵,粮食总不够吃”。也指食物,饭菜,如“北方人吃面···试读结束···...

    2022-07-27 东方语言学网 东方语言学院是几本

  • 《东方语言学 第19辑》《东方语言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东方语言学第19辑》【作者】《东方语言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编【页数】114【出版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1【ISBN号】978-7-5444-9725-1【价格】54.00【分类】语言学-文集【参考文献】《东方语言学》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编.东方语言学第19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01.图书封面:语言学第19辑》内容提要:至今已出了十八辑,每期都收录全球语言研究的最近成果。作者有语言界的权威,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是语言文字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辑刊,已经全文收入中国知网’载论文有较高科研价值,内容涵盖音韵、训诂、方……《东方语言学第19辑》内容试读侗傣语族的祖居地、扩散及其史前文化台湾“中研院”李壬癸内容提要根据侗傣语族各种语言的地理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可以推断其祖居地是在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这一带,因为这就是语言最分歧的地区。从远古的祖语(约5000年前)开始,分四个阶段分化和扩散,每阶段大约500年,到古傣语和古侗水语大约在3000年前。除了祖居地和民族的扩散历史之外,再根据语言学者所鉴定的同源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论古侗傣语的史前文化,包括他们的生活形态、地理环境、赖以为生的各种动植物、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各种器具等。文后附有几位语言学者所鉴定的相关同源词:李方桂、梁敏/张均如、许家平等。本文也将举例说明相关的理论:迁移理论、语言古生物学等。本文附有侗傣语族亲族树图和傣语方言扩散地图。关键词侗傣语;祖居地;扩散;同源词;史前文化1.前言0对于没有文献记录的民族迁移历史,语言学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做合理的推测:(一)语言古生物学((liguiticaleotology):利用学者已经构拟的古语(同源词)来推断这个民族原来居住的地理环境;(二)迁移理论:语言愈分歧的地区,分化的时代愈早,也愈接近其原始的祖居地(homelad)(三)地名(Blut1988)。古语的构拟和迁移理论都必须仰赖语言的分群(ugrouig)主要分群若在那个地理区域,就最可能是祖居地。历史语言学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应用,就是利用学者已经构拟的部分语言资料,特别是动植物的名称,来推断史前的文化跟地理位置。这种研究称为“语言古生物学”。例如,古南岛民族的同源词包括很多热带或温带的植物:“竹、槟榔、山苏、茅草、林投、龙葵、菝葜、野棉花、鱼藤、藤、甘蔗、姑婆芋、破布子、松”等,因此,古南岛民族不可能居住在寒带;动物包括“鹿、猴、野猪、家猪、狗、穿山甲[以上都是胎生的哺乳类动物,只见于华理士分界线(theWallaceLie)以西]、蛇、头虱、衣虱、跳蚤”等(大概还没有“鸡”),因此,古南岛民族住在华理土分界线以西(But1982)鱼类包括“鳗、蟹、乌鱼、鲨鱼、海鳐鱼”等,它又有“内陆”与“向海”的同源词,因此古南岛民族一定住在靠海的地方(Blut1988,Li2017)。萨皮耳(EdwardSair1916)最先在他的专书中提出这个观念:我们可以经由有亲属关系语言的地理分布来推断古代民族迁移的历史与方向:语言最分歧的地区也就是这个民族的古代居留中心。萨皮耳跟别的学者曾以这个方法来推断几种美洲印地安民族的起源地,包括①本文系作者于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3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所做的主旨报告,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10月20一21日。写作期间曾获得许家平和何大安两位教授的诸多协助,特此致谢。文责自负。东方语言学第十九辑Athaaca和Pacific等语族。最高度歧义的地区最可能就是扩散中心,类似这种概念在植物学界,如俄国植物学家Vavilov(1926)也曾用来推断各种人工栽培植物的起源地。2.侗傣语族的祖居地及其扩散①根据李方桂先生所建立的亲属关系及其亲疏关系,加上语言的地理分布(Lⅰ1959),我们就可以推断侗傣语族的祖居地(homelad)及其扩散历史。前面已提及,侗傣语群分为两大支系:侗水语和傣语(李方桂1943:2)。古傣语分为三大支:北支、中支、西南支。北支群的语言包括武鸣、剥隘、仲家(在贵州)、布依、Sak(在老挝和泰国中部边境)等;中支群的语言包括龙州、天保等;西南支群的语言包括暹逻话、老挝话、掸(Sha,在缅甸东北部)、Ahom(已消失,在印度东北部的Aam)(李方桂1959,Li1977:xi)。这些傣语在地理上的分布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西、贵州、云南以及东南亚五个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侗水语包括侗话、水话、羊黄话、莫家话、毛南、锦语等,现在大都在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及其邻近的湖南西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因此,侗傣语群的语言以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最有分歧,也就最有可能是侗傣语群的祖居地(cf.Dilleretal2008:9)。跟侗傣语言也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还包括在海南岛的临高(Be)和黎语(Hlai),但以黎语的关系最疏远,合称为Dai(Otairat2005,2017)(见图1)。Kra-Dai5000BPKraDai4500BPKam-TaiHlai4000BPTai/Kam-SuiBe3500BPKam-SuiTai3000BP1Kra-Taifamily(Otairat2017)(datigyPaulLi)大约在5000年前,Kra-Dai语族分裂为两大支,Kra跟Dai。大约500年后,Dai从广西再分裂为两支,Hlai跟Kam-Tai,向南和向西扩散出去:向南的到海南岛,向西的到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而成为侗傣语群。后来侗傣语群才进一步分裂为侗水语群和傣语群。傣语群再向南、向西进一步扩散。Dai这一支中,以黎语最疏远,最早分化出去,大约在4500年前:其次较晚才是临高,约在4000年前;第三波侗傣语群再分化为两个语群,即侗水语和傣语,约在3500年前。侗水语基本上并没有大的移动,主要都在广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及其附近湖南西南部;而傣语就有大移动了:约在3000年前向南和向西扩散出去。基本上,都是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扩散。大致上说,古傣语的北、中两支都是向西和向南方向较小幅度地扩散出去,而西南支是向南和向西方向较大幅度地扩散出去,向西经缅甸东北部的Sha直到印度东北部的①本节见李壬癸2018.同傣语族的祖居地、扩散及其史前文化-3Aam。原来隶属于北支的Saek语,却南下一直远到老挝中南部地区。以上有关侗傣语言的分化和扩散,只是根据现代语言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所做的推论。如果相关的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梁敏、张均如1996:16ff)可靠的话,也许祖居地就得向东移到广东地区。然而,若只就侗傣语言而言(不含临高和黎),本推论大概还站得住脚。雷州半岛至今仍然还有临高方言(Otairat1998,李锦芳、吴艳2017),可以推测它当初从北南下是先抵达雷州半岛再到海南岛北部定居。比临高先到海南岛的黎族却到南部去定居,其迁移路线尚有待进一步厘清。若加上这两种语言,从广西北部到海南岛的中间点大约在广西中部靠近东部一带,可说就是Dai语群最分歧的地方了。黎语跟侗傣语言的同源词很少,词形差异也很大;其次就是临高(参见梁敏、张均如1996:112ff)。在李方桂先生已建构好的侗傣语言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后人还可以向前推进一些。也就是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后人进一步向前迈进并不难。3.侗傣语族的史前文化侗傣语同源词(1i1965,梁敏、张均如1996)有“房屋、茅屋顶、柱、水坝、沟渠、田埂、菜园、稻米、小米、稻穗、稻草、芋、山药、芥菜、豆、豆荚、姜、芝麻、茄子、种子、犁田、钯、秧苗、插秧、除草、收割、簸谷器、杵、白、锄、斧、水牛”等,可见古侗傣民族已经是高度发展的农耕社会,而且“村落”一词显示他们群聚而居。既然有“水坝、池塘、沟渠”,显示他们已有灌溉系统,具有稳定的供水情况,就不必再仰赖上天要经常下及时雨才有饭吃,人口也会增加。然而“水坝、犁田、撒种、收割”这一类有关农垦的同源词,还有一些驯养的动物,如“水牛、羊”,以及一些人工栽培植物,如“黄瓜、荸荠、桃、李”等等同源词,临高和黎语常常缺(参见下面第二部同源词表)。由此可见,农垦大概是在临高和黎族都分出去之后,尤其是黎族,侗傣语支才高度发展起来的。按照梁敏、张均如(1996:13)的分类,临高跟傣语支稍稍接近一些,但它也是很早就分化出去。侗傣语支织布的技能大概较晚才有,或者他们跟黎族个别发展出来,所以侗傣语同源词含有“织布、梭”的同源词,而临高和黎族并没有相对应的同源词(梁敏、张均如1996:134,138)。“织布机”一词,梁敏、张均如(1996:152)所列举的临高和黎语未必是真正的同源词。侗傣语支,那时他们已有驯养的“水牛、羊、猪、狗、鸡、鸭”等。他们有“牛”协助“犁田”和搬运重物。“船”和“筏子”也是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人工栽培植物包括“稻米、小米、芋、山药、甘蔗、芥菜、苋菜、豆、黄瓜、冬瓜、姜、桃、李、柚、芝麻、茄子、荸荠、葱”等。可见他们所吃的已有好几种肉类和蔬果。他们已有“秤”,也就有买卖和谈“价钱”的行为了。他们也已有“编织、织布、缝、补、纺车、梭、针、线、穿衣、洗衣”等工具或操作行为,而且会使用“凿子”那种精细的木匠工具,那已是很开化的社会,绝非还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同源词也含有一些野生动物“熊、猴子、象、野猪、豪猪、狼、麂子、野猫、老鼠、蛇、穿山甲、猫头鹰、水獭、乌龟、鱼、螃蟹、虾、塘角鱼”等,以及“打猎、射(箭)、弓、箭、鱼网、罾、钓鱼钩、鱼叉”等词,可见他们也会去渔猎。有的野生动物大概很少见,同源词只见于侗水语群或只见于傣语群,如“老虎、狮子”。那时他们大概还看不到狮子。自然也会有烦人的“臭虫、跳蚤、头虱、衣虱、鸡虱、苍蝇、蚊子、蚂蝗、蟑螂、蜈蚣”等。古侗傣语有“鸡、小鸡、鸡蛋”等同源词,可见他们那时已经养鸡了。试比较古南岛语民族(约5000年前)似乎还没有“鸡”一词,时代不同:古侗傣晚于古南岛。东方语言学第十九辑有趣的是,侗水语言有“女婿”一词,也有“媳妇”一词,他们婚后男方住在女方的家,也可能女方住在男方的家,是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试比较古印欧语有“媳妇”一词,却没有“女婿”一词,可见他们是父系社会。4.侗傣语的同源词及其对应关系下面侗傣语的同源词比较表前半部,主要都是取材自李方桂(Li1965)。他有三种水语方言,我只选取第一种作代表。该文所缺的侗语同源词,我是根据梁敏(1980a:95一117)的(词汇附录〉补起来的,但有一小部分词汇是由许家平(Otairat)提供的。李方桂的比较词表编号1-56显示侗傣语并非同源词。我检查了梁敏的侗语词汇之后,发现这些侗语语词跟傣语群的语言也都非同源词。编号57-325显示侗水语群跟傣语群可能大都是同源词。若干语言的同源词,我根据梁敏、张均如(1996)把它补起来。若千个侗语所缺漏的同源词,毛南语(梁敏1980)却有,例如:a42“芝麻”,khuui42“螺蛳”,hak55“鱼鳃”。如同古傣语(Li1977),侗水语也是清塞音分送气与不送气,如与h,浊塞音分一般浊塞音与带前喉塞音,如水话(李方桂1977:3)和莫话(李方桂1943:3)的音韵系统都是如此,虽然侗语并没有与之分。古傣语鼻音分清浊,侗水语的鼻音也分清浊,如水语(李方桂1977:3)。此外,水语还有一套鼻音带前喉塞音m。也就是说,鼻音共分三套:m、hm、?m。古傣语舌根音对应侗水语五套辅音,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错综复杂。古傣语有两套舌根音,圆唇与非圆唇,如k与kw-。水语区分舌根音与小舌音,如k与q。莫话与羊黄虽然没有舌根音和小舌音之分,却保存了这种分别的历史反映(retaireflexe)。因此,我们可以说古侗水语具有舌根音和小舌音之分。如此一来,古侗傣大概也是区分舌根音和小舌音。莫话的舌根音分单纯的和带w的圆唇舌根音,正如古傣语。很可能古侗傣也是如此。古傣语元音分长短,侗语、莫话、羊黄话的元音也都分长短,虽然水话并不分,古侗傣语也得区分古傣语有四个调类,A,B,C,D,侗语、水话、莫话、羊黄话也都各有几个声调,由四个古调类分化而来。下列同源词表,前半部主要根据李方桂(Li1965),后半部根据梁敏,张均如(1996)。因为严谨的对应关系尚未建立,①下列同源词表只是作为说明的依据,并没有绝对把握它们确实都是同源词。有一些看起来类似同源词,实为拟声词,如meu,meu“猫”,kok,kok“母鸡叫崽”。家猫大概相当晚近才引进到中原来,②华南一带恐怕就更晚了。古南岛语同源词并没有“猫”。①李方桂曾指出,傣语和侗水语的比较音韵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梁敏、张均如(1996)虽然构拟了古侗傣语的音韵系统,但是仍然有不少问题。例如,他的古语辅音系统清塞音不分送气与不送气,反而浊塞音却区分,显然违背了平常的音理。②何大安指出:《说文解字》没有“猫”,但有“狸”,“伏兽也”;以及体型稍大的“躯”。段玉裁认为“狸和“躯”就是野猫。甲骨文也没有“猫”字。不过YaowuHu,SogmeiHu,WeiliWag等,2O14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撰文:在5300年前,现今中国陕西省泉护村的居民就会利用猫来控制鼠害,证物是在泉护村遗址发现的两只猫的8块头骨。侗傣语族的祖居地、扩散及其史前文化-5梁敏、张均如他们所列举的古侗傣语同源词,有些词形非常近似汉语,例如“马”,大都念作ma或maa,“骑马”有的念为khii,“雁”作aa,“茶”为chaa,难免令人疑心它们极可能都是汉语的借词。有关侗傣语跟汉藏语的亲属关系证据很薄弱;就算它们仍然可能有较疏远的亲属关系,分化的时代已很久远,词形不会那么近似才对。根据许家平(Otairat2018)最近的研究,侗傣语跟南岛语的亲属关系几乎可以确定,这两个语系的史前文化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猎首、文身、凿齿、拔毛、口琴、室内葬、灵魂崇拜、腰机纺织、父子连名等(凌纯声1952)。李方桂所列举的同源词虽然也包括“马,骑马”①等词,我们疑心它们只是早期的借词。马的来源大概在华北塞外,商代(约3000多年前)才引进到中原来,到华南更晚。古侗傣语约在3000年前,那时广西、贵州一带大概不会有马可以骑。又如“棉”一词,棉花被引进到广西、贵州一带的时代大概也不会太早。②古南岛语也没有“马,骑马,棉”的同源词。因此本文并没有列入这些可疑的同源词。同样地,梁敏、张均如(1996)所列举的同源词虽然有“葡萄,鹅”等词,但是葡萄从西域引进到西北,汉武帝时(约210BP)再被引进到华北,到华南时代就更晚了;绝大多数的侗傣语言都管葡萄叫作t?或t,显然是很晚近的借词,可惜不知其来源。鹅被引进到华南,大概也是相当晚近的事了,都用汉语借词③。古南岛语也没有“葡萄,鹅”等同源词。本文也不列入。第一部分同源词表单词插秧犁田莱园沟渠水牛除草侗语lam3khaijaa'mjekwellee水话?dam'toilfia"?djakwier莫话?dam24twai2fii'3mii'haiee羊黄zam'3wjaa3mjaa'5wej3eel3暹逻dam3thai24ua24mia2khwaai>daai龙州dam>thaifuumii'vaaijaai剥隘amSai24hi24vaaiaai①何大安指出:殷墟墓葬已有马车、马骨,可见中原养马早于汉代千余年。不过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前,马多用来服车,很少骑乘。又,马的生长环境,宜于温带草原与平原。广西、贵州山川交错,陵谷幽深,似非其原产之地。所以“马”“骑马”这样的物与词,恐非侗傣自有。②陈羿君指出:海南岛黎族所织的黎锦(LiBrocade)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以木棉花果实内的棉毛作为纺线,经植物色素染色,编织出漂亮的花棉布。由于木棉又称吉贝,故黎锦又名吉贝。文献记载上,成书于周朝(公元前10世纪)的尚书《禹贡》篇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学者蔡沈注称其中的织贝为:“今南蛮木棉之精好者,亦谓之‘吉贝’。”何大安也指出:棉花原产于印度,经东南亚沿洋流进入海南岛,而为人工栽植,这种可能也绝对存在。③何大安指出:侗水语言的“鹅”大都叫作aa,接近汉语中古音,应当是较晚的汉语借词。鹅在被驯化之前是雁,或叫作天鹅,是来自北方的候鸟。6东方语言学第十九辑续表单词种子稻穗稻草秧茅草田埂侗语amje"aakaa妇5ta水话wa'ja"wakaja"ja"莫话vai3jaa3vaa'3tiijaaja羊黄wa3?aawaa'3kjaa22jaaja'暹逻ha3ruafaarklaa"khaakha3龙州faluu"faakjaa24kaaka剥隘fa25lii24fm可5caahaaha单词螺蛳狗豪猪猪头虱鸡跳蚤鸡雏(鸡)侗语wami32Du5taaumailaaj?aa叮水话khui"ma?mimu3tumjai"9a5Ra'5莫话thui'maaizemautau2jaikaaihaa'羊黄khueit3maalmie2mau4tiu2a35kaaiYaa暹逻haoi24maa2memuu24hau24rajkai2khia龙州hooimaa3mi2muu3hau>laikai剥隘maa24muu24lau24liikai22haa单词杵斧头锄刀剑秤价钱侗语aaki3kwaamjaa水话hak'kwakwaak'5mja2da'Ra莫话aak4kuu24kuukjaa"dagaa'羊黄wa3kwaak22?aa一暹逻aak2khwaakhwaak22hraacha"khaa"龙州laakkuukjaa?ca町"剥隘laak22vaa24jaak2Saaakaa单词池塘渔网鱼鳃侗语tamjeeaa"水话dam'xell?ak'莫话dam'hee-···试读结束···...

    2022-07-27 东方语言学网 东方语言学院是几本

  • 语言学的邀请pdf下载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IvitatiotoLiguiticdf可免费下载。这是一本关于语言学的电子书,由SamuelHayakawa撰写。本书由两章和十五章组成。读者可以在这里了解更多关于语言学的知识,了解其中的奥秘,值得一看。语言学df执行摘要邀请函SamuelHayakawa和AlaHayakawa的《语言学邀请函(基本)/大学邀请函》指出: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语言编织的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受到我们所听到、看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受到关于语言的无意假设的支配。语言可以把人们聚集在一起,也可以把对立面联系起来;它可以促进善行或粉饰不良治理;它可以促进沟通并引起争议。了解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带给我们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态,拥有美好的生活。语言学邀请df作者信息早川塞缪尔(SamuelHayakawa,1906-1992),日裔美国语言学家、作家和政治家;旧金山州立大学英语教授,1968年代理校长;1977-1983年美国参议员。本书是其代表作。语言学邀请df主目录第一语言的功能第一章语言与生存第二章符号第3章报告语言第4章上下文第5章社会团结语言第6章语言的双重任务第7章控制社会的语言第8章情感的语言第9章艺术与情感第二部分语言和思想第10章我们如何获取知识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分类第13章双值和多值第十四章第15章老鼠和人第16章走向内部和外部秩序...

    2022-05-12 语言学的邀请 邀请函语言特点

  • 食物语言学pdf免费下载|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FoodLiguiticdf是一本精彩的书,作者以丰富的知识和幽默探索食物的起源,让读者了解日常食物的起源。出处,内容精彩。电子书内容简介《食物语言学》是一部有趣的作品,探讨了食物、语言和文化在欧洲和亚洲的传播之间的关系,从冰淇淋开始,到薯片和番茄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成分,从它们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比如番茄酱,就是西方常用的。这个奇怪的英文单词其实来自闽南语“fihauce”,而“chu”就是闽南语。“酱”的发音,“ket”的意思是“挑鱼”。虽然材料完全不同,但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火鸡,原产于墨西哥,经常在感恩节吃,土耳其的国名?谁会想到在木头上将新鲜牛奶或果汁与冰和盐混合,发明冰糕,以及冰糕如何演变成糖浆?为什么后来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与此无关?PDF书籍作者任少堂,斯坦福大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双教授,199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2002年获得美国高交叉学科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该书《SeechadLaguageProceig:ItroductiotoNaturalLaguageProceig,ComutatioalLiguiticadSeechRecogitio》是国外很多大学相关专业的主要教材。食品语言学目录第1章如何阅读菜单第2章,开胃菜第一第3章从香醋到炸鱼和薯条第4章番茄酱、鸡尾酒和海盗第5章吐司吐司第6章你称谁为土耳其?第7章性、毒品和寿司卷第8章薯片和自我第9章沙拉、调料和面粉第10章马卡龙,马卡龙,通心粉第11章果子露、烟花和薄荷酒第12章这个名字是不是让我听起来很胖?第13章为什么中国人没有甜点...

    2022-05-08 番茄酱吐司面包 番茄酱吐司鸡蛋做法大全

  • 《南方语言学》甘于恩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南方语言学》【作者】甘于恩主编【页数】179【出版社】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11【ISBN号】978-7-5192-6828-2【分类】汉语方言-方言研究-丛刊【参考文献】甘于恩主编.南方语言学.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9.11.图书封面:语言学》内容提要:本书共收录了将近20篇论文,主要是关于广东汉语方言的研究,兼顾了少数民族语言及其他南方方言。论文分成多个栏目,包括:方言理论探索与建构、两广汉语方言研究、方言语法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岭南语言资源与语言技术、海外汉语方言研究、语言文字应用、媒体语言研究、地理语言学、方言与音韵、方言与移民、方言与文学、语法研究、词汇学与辞典学、博士论文撮要等。本书主要对闽、粤、客方言进行深入地研究,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有独特的见解,也响应了国家对濒危方言的关注。《南方语言学》内容试读>特稿鸿篇巨著,助力汉语方言学科的蓬勃发展—《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编纂后记张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提要】汉语方言的调查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首先对方言研究史作了简要总结,对已取得的成就也作了描述,进而指出《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编纂工作是名副其实的“丰碑中的丰碑”,它为汉语方言研究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分别叙述了《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两卷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其涵盖内容的丰富性和编纂思维的创新性两个特点,最后讲述了几件《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编纂期间的小事,体现了《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编纂过程中的“高标准,严要求”。【关键词】《汉语方言学大词典》汉语方言学学术价值2013年11月,著名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以82岁高龄勇挑重担,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工程“汉语方言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的科研任务(批准号为13ZD135),其中的重点就是编纂一部大型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与此同时,南方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全国百强图书出版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获批出版《大词典》,并为此申请到了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基金。至此,《大词典》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双重大项目”。经过国内外将近百位专业语言学者、方言学者的艰苦努力,历经三年多的时日,《大词典》于2017年5月正式出版。此时詹伯慧教授已经荣盛86岁矣!《大词典》分为大16开本上、下卷,上卷正文713页,下卷正文831页,总计1544页,约460万字。浩浩乎巨著,堪称鸿篇,中国语言学界,尤其是全国汉语方言学界为之振奋,无怪乎在当年10月广州举行的《大词典》大型首发式上,赞誉之声四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教授盛赞《大词典》是“丰碑中的丰碑”!“丰碑中的丰碑”这个评价来之不易,说得非常准确到位。这说明《大词典》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要充分认识这一点,还得从我国的汉语方言古今历史事实和汉语方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说起。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分歧。《颜氏家训·音辞篇》:“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我国具有非常悠久的语言和方言调查研究传统。西汉扬雄的《鞧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1和方语含学(第15辑)言》),是世界语言学历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著,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称之为“中国语言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它比欧洲18世纪出版的最早的方言词汇专著《大俄罗斯方言词典稿》还早了1700多年。围绕着对《方言》的研究,在我国的传统语言学领域里很早就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方言学”,如郭璞的《方言注》、戴震的《方言疏证》、王念孙的《方言疏证补》、钱绎的《方言笺疏》,一直到近代周祖谟的《方言校笺》。与此同时,由《方言》开创的我国方言调查研究传统,自此之后也绵延不断例如,《尔雅》《说文》等一大批语文性文献,以及许许多多的经史文献,特别是地方史志,都有大量的关于方言的记录、描写和注释,成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由于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等一批中国最卓越的现代语言学家的艰苦努力,方言的调查研究彻底地摆脱了传统语言学的附属地位,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一现代汉语方言学。至今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方言学科不断成长壮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汉语方言调查研究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学术精品,例如《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地图集》《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据张振兴等辑录的《中国分省区汉语方言文献目录(稿)》,汉语方言的各种文献多达22000种,在中国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里名列前茅。由此,汉语方言学科已经由原来的冷门学科,如今一跃而成为一门“显学”!一个学科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迫切需要冷静的思考。总结学科已经取得的成就;分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教训与经验;指示学科发展的未来途径。能够把这几个方面都做好的最好手段和方式之一,莫过于为学科编纂一部具有宏观视野和微观视野的学科大词典。这一点是被许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所证明了的。汉语方言学科成为当今语言学的“显学”之后很多著名语言学家、方言学家已经密切关注到编纂一部方言学大词典这个关键问题了。其中最早关注,并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之一就是詹伯慧教授。早在21世纪初年,詹伯慧教授就与一些学术界朋友,还有一些民间人士接触,组建团队开始构筑编纂方言学大词典的框架。真正付之实施却是在2013年获得“国家双重点项目”之后。现在《大词典》已经摆上了许多语言学家、方言学家的案头,成为最重要的必用参考书之一。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我们有可能详细领略它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可以仔细品评它的是非功过。《大词典》条目设置涵盖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古今的所有领域和相关部门,同时涵盖汉语十类主要方言的分布地域和地点,事实与理论并重。《大词典》全面地描写了汉语方言统一性、分歧性、复杂性的本质特征;多维地反映了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立体地体现了汉语方言学与其他分支语言学科,以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密切联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词典》是一部汉语方言学科以及语言学科的百科全书,它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成为观察汉语了解汉语的一个最重要窗口。语言是什么?一般人只知道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是的,没有错。但必须知道,语言又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一种投资环境:从某种角度来说,语言是民族之魂,是民族文化之根,这个才是语言的真正的本质。汉语正是如此,汉语是由各种方言组成的一个整体。从《大词典》可以真切地知道汉语是我们所拥有的一种巨大资源、巨大财富,它是我们华夏民族之魂、华夏文化之根。我们可以为汉语、为汉语方言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大词典》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不仅语言学家、方言学家需要《大词典》,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以及有所涉及的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者也需要《大词典》。它也可以成为一般读者,特别是一般文化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参考书。只有从这个高度来认识《大词典》极其广泛的社会价值,才不负《大词典》众多编纂者的良苦用心!总结了汉语方言研究的发展历史,描述了汉语方言研究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是为了推进汉语方言研究未来的蓬勃发展。在这个方面,《大词典》无疑为方言学科未来的发展画出了一条相当清晰的起-2···试读结束···...

    2022-05-08 epub 图书下载 epub 图书网站

  • 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pdf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功能语言学df免费下载,张德禄主编,苗兴伟,李雪宁成果等。精品下载站提供免费下载。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df图片预览总结本书旨在探讨如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它分为12章。首先,简要介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然后总结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成果,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语境、语法、语篇等方面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然后讨论如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教学,以及教学评估和测试。Halliday教授和胡壮林教授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产品特点这是一本任何从事应用语言学工作的人都需要并且应该欢迎的书。每一位在中国教授外语的老师都会欣赏本书的研究范围和学术思想。张德禄及其同事对功能语言学的含义进行了深入而清晰的解释,并详细讨论了英汉相关文献,为语言教师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作者介绍张德禄,1955年1月出生,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符号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着14部,合编教材、词典。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获得科研奖励20余项。...

    2022-05-08 外语教学下载 免费外语教学软件

  • 《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董方峰,杨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作者】董方峰,杨洋著【页数】282【出版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4【ISBN号】978-7-5622-9275-3【价格】86.00【分类】传教士-影响-汉语-语言学-研究-近代【参考文献】董方峰,杨洋著.近代中国的传教士语言学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4.图书封面:语言学研究》内容提要:本书回顾审视了明清来华传教士在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词典、语法、教学、翻译等层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历史影响,是国内第一部以“传教士语言学”为题名,对来华传教士语言学研究进行系统全面回顾研究的著作全面展现了近代史以来来华传教士对汉语研究的贡献,并从语言学学科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明清传教士语言学研究的历史价值、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和对世界语言学的影响。同时也从中外思想文化史的交流角度出发,探讨了明清传教士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2-05-04 语言学研究有哪些特征 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