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辩证形式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1.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和总体趋势,也可以说是过程和状态。2。否定之否定律各部分的基本内容是:一、否定之否定律的全过程:中心是从整体上描述否定之否定律的发展过程。3。2.第一阶段:肯定期的发展过程:揭示其从本质与形式的统一到分离的特征。4.三、第二阶段:否定时期的发展过程:揭示其从形式肯定到完全否定的特征。5.4.第三阶段:二次肯定的特点:展示科学辩证法的特点,通过实例把握规律的本质,从而使这个规律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上。6.5.运动层面的比较分析:主要是对否定法则的认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7.经验的过程是根据否定规律本身的发展变化的特点。在分析这个规律的三个不同阶段时,也会遵循“肯定、否定、否定”的顺序。具体三个阶段是:第一个是肯定阶段,包括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三个代表人物对否定规律的认识。8.第二阶段为否定阶段,也包括三个代表人物:列宁、毛泽东、斯大林对否定否定规律的认识。9.第三阶段是否定的否定,是人们自己对否定的否定规律的认识。其特点是通过一个抽象的例子和一个具体的例子,重新确立了否定否定律在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

    2023-05-03 事物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例子

  • 《糖心理官方引进》DBT创始人Marsha Linehan亲授DBT视频6讲与自杀来访者的辩证行为治疗|百度网盘下载

    视频课,[红包]分享,心理学会员免费!?路径:心理学课程2-467...

    2023-02-07 DBT辩证行为疗法 dbt心理治疗

  • 申论冲刺预测卷真题及答案解析,讲义试卷资料十大论点热点预测|百度云网盘

    公务员考试一直是大热门项目,但是应该怎么复习才能够最有效,很多人没有头绪,本课件是申论冲刺预测试卷,适合想要多多练手的同学,可以空闲时间多多练习提前掌握答题技巧。要提高申论成绩,应自觉地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掌握基本原理。这里所说的基本原理,指的是解答几道基本题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技巧,即概括要点、原因、对策、对策有效性分析、论证表述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模式,以及阅读理解的诀窍。在学习和掌握写作结构和写作模式时,要注意与例题结合,以便通过例题,深入理解和消化结构和模式。2、重视练题。这里所谓“练题”,指的是动手做题,进行实战练习,这可以明显提高现场答题能力,对考试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练题”的内容,包括练习真题和模拟题两个方面3、阅读“热点”资料。这里所说的“热点”资料,指的是重大社会现时“热点”问题的有关资料。这类资料很多,(1)《半月谈》,(2)《瞭望.新闻周刊》,登载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文章,对现实问题有较深入的分析。4、复习的步骤。申论复习的步骤计划,考生可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制定。若从按层次把握知识,以利于应试的角度看,可分为以下消化原理、练习真题、练习模拟题三个步骤。多看好的申论范文,从中看别人写得好的句子记下并理解或运用。多找材料动笔写。准备考公的同学快来看看吧,一定有你需要的,只要多做多练一定可以熟能生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答题,在考试的时候也就不会慌张了,加油吧!...

    2022-12-16

  • 《中医基础与疾病辩证》王向莹,王诗源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基础与疾病辩证》【作者】王向莹,王诗源主编【页数】351【出版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6【ISBN号】978-7-5719-1007-5【价格】128.00【分类】中医医学基础【参考文献】王向莹,王诗源主编.中医基础与疾病辩证.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6.图书目录:《中医基础与疾病辩证》内容提要:《中医基础与疾病辩证》内容试读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先秦两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发达,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观、方法论和医学观的基础。在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古人以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运用朴素的、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对以往的医药学实践经验和生物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生理学等科学事实进行系统地总结、概括,形成了中医学的概念、规律、原理等理论结构,从而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理论。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它不仅在当时世界上独领风骚,保持着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水平,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仍然显示着其自身的科学价值。(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共同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并非一时一人之手笔。该书在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诊断、治疗及预防养生等,其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病证、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首次系统地将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使之成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阶段,它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黄帝内经》不仅在医学上有很多的成就,成为医学的经典之作,而且用医学科学的成果,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形神、体用等一系列重大命题,为中国古代哲学的1◆。中医基础与疾病辨证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难经》《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计3卷(或分为5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原题秦越人撰。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全书采用问答形式,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病理、针法等。其中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对经络、命门、三焦的论述,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发,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出版。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八法,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证(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经典医学名著,迄今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发掘。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共3卷(亦有作4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该书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功效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养命以应天,中品养性以应人,下品治病以应地,这是中国药物学最早的药物分类方法。书中还概括地论述君、臣、佐、使,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和合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所载药物大多疗效比较确实,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医学之大成的药物学重要典籍。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历史条件,《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它们时应当加以注意的。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除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影响外,其自身内部还存在着相对立的矛盾运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实践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理论有的已无法解释新的科学事实,出现了原有的科学理论与新的科学事实的矛盾。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于是新的学派和分支学科应运而生。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理论与实践、分化与综合、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一)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时期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一方面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经典著作,并阐发其理论,如杨上善、王冰对《黄帝内经》的注释和发挥,王叔和、孙思邈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另一方面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揭示疾病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如晋·王叔和的《脉经》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和证候学专著,它反映了我国11世纪时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2第一章绪论●系统地论述了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内容,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详尽地记载了唐以前医学著作的医学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等各种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代表了盛唐医学的先进水平,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总之,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充实。(二)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哲学流派的学术争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术的创新和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科学基础。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创见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开创了中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后世尊之为“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给予深刻影响。(2)张从正,字子和,传河间之学,力倡“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思想。(3)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著《脾胃论》,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被称为“补土派”(4)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力主“相火论”,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养阴派”。综上所述,金元四大家,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提出独立的学术见解,开创了中医学术发展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临证实践。他们的创新精神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明清时期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二是整理已有的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医学类书、医学丛书,以及古典医籍注释等医学著作。使中医学理论和临证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温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说的“戾气学说”新概念,提出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叶天士《温热病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薛生白《湿热病篇》指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这些温病学家大胆地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相辅相成,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薛已、张介宾、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学派,提出了“命门学说”,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是调节全身阴阳的枢纽。李中梓则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的见解,为中医学理论特别是脏象学说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不仅为“脑主思维”3◆。中医基础与疾病辨证说、“血瘀”说提供了新的科学认识,而且还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尽管因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其对人体解剖的认识尚有某些谬误,但丝毫抹杀不了他勇于抛弃前人错误,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其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当时经学盛行、繁琐考证的学术氛围中,一改沿袭相传的流风,坚持科学实验,即中医学理论研究的实证性原则,给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以新的启迪。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药学巨著,不仅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而且还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既极大地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又丰富了世界科学宝藏。(四)近现代时期1.近代时期(1840一1949)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思想体系,形成了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态势,出现了“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这种“新旧”“中西”之争,贯穿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特点,一是继承发展极度缓慢,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思潮。在考据学的影响下,许多医家从事中医古典医籍的考证、校订、注释、辑复等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对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保存中医古代文献,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中医界中具有近代科学思想的人,诸如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承认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所长,提倡既学习西医学先进之处,又要坚持中医学之长,如整体观、脏象、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试图把中西医学术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提出了一些汇通中西医的见解,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和学派。由于历史和自身的条件限制,中西医汇通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道路的探索,未能取得成功,但其经验教训,对今天实现中医学现代化不无启迪意义。20世纪30年代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医科学化”成为中医学术界盛行的一种思潮,以陆渊雷、谭次仲为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中医科学化,必须吸收其他学科知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对中医科学化的途径和方法也做了一定的探索,希冀弘扬光大中医学在科学上的真实价值。2.现代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中医政策,“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正式载入宪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较为深人的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及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上,除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外,又积极地吸收、应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多学科、多系统、多层次地揭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创新意识,可谓“苟日新,日日新”。4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地形成了系统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其特有的性质,即中国传统医学所特有的本质、特点,它决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指这一理论体系在医学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的根本特点,是由中医学的气-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所决定的。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论和辨证法。因此,以系统的、整体的、运动的、辨证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科学问题,是中国学理论体系的根本特点,也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中国古代朴素的整体观念是建立在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思维形态或方式。中医学以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完整性,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关系,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在中医学的体现,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整体观念的内容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分组织、器官之间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1.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人体是由脏腑和经络系统构成的。在脏腑系统中,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功能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和谐、统一。因此,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机体整体和谐统一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五脏是构成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并且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充分地反映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的统一整体。2.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统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5◆。中医基础与疾病辨证般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医学根据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而且还注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映,故有“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即不离,息息相通。人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适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破坏自然。故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学强调天人和谐而实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自然界又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故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须受自然规律制约,倘若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导致不良后果。在自然界中,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变化,以及地土方宜等,均给予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以深刻的影响。人类应主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从而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特征,人们的年龄、性别、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人群特征,以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爱好等。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之为社会-心理因素。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非常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即情志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视“七情内伤”为内伤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三)整体观念的指导意义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和探索人体及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诊治疾病时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方法,因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防治养生之中,并对建立现代环境科学,认识和处理现代心身疾病均有所裨益。二、辨证论治(一)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处理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四诊获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病变的本质,经过辨证-辨病-辨证,从而辨别疾病的病与证,拟定治则治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色与优势的集中表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1.症、证、病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而表现出来的,人们也总是通过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疾病的临床表现以症状和体征为其基本组成要素。()症状:是患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现象或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心、呕6···试读结束···...

    2022-10-2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pdf

  • 辩证思维》王海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辩证思维》【作者】王海滨【页数】205【出版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06【ISBN号】978-7-5130-6246-6【价格】58.00【分类】辩证思维-思维方法【参考文献】王海滨.辩证思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06.图书封面:辩证思维》内容提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呼唤辩证思维。辩证思维从辩证法来。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辩证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依据,也是生长辩证思维的肥沃土壤。辩证思维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运用一套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和辩证理论体系系统研究辩证思维的理论学科。中西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也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来分析来寻求解答。《辩证思维》内容试读第一章正本清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辩证法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精神作为中国哲学的根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易经》大概是在殷商之际积累了丰富的占卜记录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供人们占卜时使用的一部书。从内容来看,它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由太极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其主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精神。在这部书里,书名中所含的“易”主要有三种含义,即通常所谓的“易有三义”。“易”的第一个含义是“变易”,即运动发展变化的意思。“易”的第二个含义是“简易”,就是说“变易”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它是最简单的,而且正因为它最简单,所有也具有普适性。作为最简单的一条原则,我们只要掌握了“易”,就可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乃至认识字宙世界万物。“易”的第三个含义是“不易”,为什么讲究运动发展变化的“易经”竟会出现“不易”呢?实际上,这里的“不易”辩证思维是说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唯有“变化”才是“不变”的,这就是“不易”。易之三义,不仅揭示了世界万物内涵深刻的辩证法,而且“易”本身就是一种辩证法精神的直接表征。此外,这部书里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组合而成的,而八卦又是由阴交和阳爻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以这种方式来概括整个世界的种种现象,实际上就是以包含朴素辩证法的因素的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如乾卦的爻辞“潜龙勿用”(初九)、“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三)、“或跃在渊,无咎”(九四)、“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亢龙有悔”(上九),尽管对乾卦中的“龙”究竟如何解释历来有不同的充满争议的说法,但是,这里借“龙”所处地位的不同,说明事物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则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再如渐卦的爻辞也是以“鸿”所处的不同地位说明事物由低到高的发展变化:“鸿渐于干”(初六),“鸿渐于磐”(六二),“鸿渐于陆”(九三),“鸿渐于阿”(上九)。《易经》中阐发的辩证法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论争的“天人之辩”“名实之辩”和“王霸之辩”,魏晋南北朝时期论争的“有无之辨”“动静之辩”“言意之辩”和“力命之辩”,隋唐时期论争的“空有之辩”“心物之辩”和“性相之辩”,宋明时期论争的“道器之辩”和“知行之辩”,还是北宋的张载提出的“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命题(即世界由物质性的“气”组成,“气”分阴阳),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变化日新”、“推故而别致其新”等说法,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精神。2第一章正本清源: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辩证法《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智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3辩证思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武,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辩证思维那里,主要就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思维,也就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辨是最高的思维方式,是最高的思维等级。在知识的等级,或者思维的等级,达到辩证法以后,人就处于理性发展的极限处了,也就是处于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界处了。柏拉图把理性与非理性的相通处称为“理性的迷狂”,这种迷狂是一种直觉的感悟,处于这种迷狂中的人显示出神魂颠倒的状态。·此外,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对同与异、大与小等对立概念的分析,在《斐多篇》中对有限与无限的分析,在《智者篇》中对存在与非存在(是与不是)的分析,都意在说明对立的东西是可以处于同一关系之中的。当然,柏拉图的这种辩证法思想是在四维概念的逻辑推演中进行的,是纯粹思辨的产物。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一和多、整体和部分、个别和一般、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其中包含有对立面相互联系和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思考事物运动的原因,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即事物运动有四种原因:“质料因”(保证事物能够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形式因”(事物能够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动力因”(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才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和“目的因”(事物运动朝向一定的目的)。对事物运动原因的这种系统考察,显示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0参见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77,6···试读结束···...

    2022-07-23

  • 《古今姓氏书辩证帝王经世图谱》唐仲友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古今姓氏书辩证帝王经世图谱》【作者】唐仲友著【页数】657【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08【ISBN号】7-5325-1058-1【价格】26.10【参考文献】唐仲友著.古今姓氏书辩证帝王经世图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08.图书目录:辩证帝王经世图谱》内容提要:《古今姓氏书辩证帝王经世图谱》内容试读倚讀臣孫球覆物群校官中書臣沈風輝欽定四庫全書腾绿舉人服春福歡定四庫全書公師公旗公右公亚公仲公情公子公羊公析公劉公局熊率公治公乘公孫公西公权終葵終古茂子亏里宫孫熊相中行中央中英中梁中汉中业東求同蹄同官桐里桐門銅疑東方東間東鄉東陽東丹東野東郭東里東宫東門東陵東開畫翁隧莲風仁茂風雷充公功家紅東问柳姿林泉荣店欲淀四庫全吉统好终懂子部十類書類公牛922-1欲记问庫全書龔共鍾客猴雅丘逢公逢源连候建丘冬佟锺離鐘龍丘封人封父雅人鐘龍庸雅重從跳极形魚宗作宗正今息公雷今慎公房古对書目空亲空相工師工妻公朱公酿公典空铜公車公言公金公殿今督公翰全丘公恩公来公户公之公腾公城公者公猪公集公山公國公廊公幸公化公龄公公甲公明全上公专店敏定四庫全書安是台時思其开阴旗基斯神夜伊蓄伊力装丘鸣美夷陽夷門師宜師延明沙花范品追惟景螺遺愛雕難脂夷師资机苑尺者古今越割辩日錄斯引蒲且彌年蛇立管颜支離隨樂奇六府丘戲陽苑屬領虎兒離晚皆早部支移為端隨奇域花宜江原邦版逐伊922-2十二养纸十一模素饮定四库全斋貂貪微齊淀提吴部兒拂单泥孤竹徒人徒何芜表芜精厨人邪卖古个杜大書期粉目錄恭建釐子渴丘辣母司馬司城司空司冠堪熙治鱼慈兹司鴻期思十七真十六哈柘十五反懷淮十四皆做定的康全有酷十三佳吴計广回规教梅雷性颜准装娃西閣西素西楼西門西宫西王西鄉西都西周西部西方西河西乞西陵触法哇蜀毒要條922-3磬新勤二十一欣分間人軍車二十文武定四庫全書十九恭淳十八岸文雲女云却員君軍苏古台姓之書臨料日錄申鲜申章申居因孫真人新恒新孫新和辛厚申公申权部解陳春嫁郊新真甄因國年辰仁人申二十六板飲定四庫全書刊二十五寒恩二十四痕二十三魂二十二元安陵安是安都安運前香韓餘韓侯韓褐郎郎安丘安國寒單韩丹安難但祁南根年根水孫陽已吾屯潭温務奔水潭昆温門孫毅陣金负軒軒丘原伯原仲元袁原爱垣辣梅樊言922-4免做定四慶全著下平林二十八山二十七册斋冠泉宣翻船顧故員尽務鲜姨笑廷運偏便综全先毅先賢千乘消酒渊邊縣先阡天贤弦照田朝章一山間薪開環班聖颜胃毛襄霸定四奉全書坊邦秀情陳如高鼻等字毫陶桃敬曹淡美学包范底昭净轉武朝臣保縣能姚摇靓昭招莆貂力调條调聊達意凝颈學凝馬者解陽解廣鑫茫街致究四康全書戈成聚沙吃余丘茶余把查植車炖孤花家戰己沙牙磨都波斯婆行和板和稽戈過繁春和禾古今越氏割期德目解史那阿史德阿逸多阿鹿孤化骆板多覽昌阿代千阿鹿柜阿阿热阿每阿那阿贺何伏柯社多蘭羅候何茶荷警阿跌柯多他羅那何何陶丘陶叔曹年曹丘黎餐鼻练薰誓十一唐高唐溪唐山傳孫堂邑尝夥當堂械囊印丧康荒解黄皇湯汪艺長魚長秋長吾王叔王官王子王人長勺長廉将閣将軍将梁將其王史王孫致定四康全吉防風童仇关汽丘关師相里梨餘梁手梁石商丘商家房當陽成陽丘巨芳狂古午姓氏書辩洒日绿二楊孫羊古羊角梁退張襄相将莊害常霜王商房防方章昌汽姜良陽楊楊羊洋良凉香鄉922···试读结束···...

    2022-05-10 大唐之寇仲大帝

  •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pdf扫描版

    编辑点评:康定斯基论点线面df是俄作家康定斯基所著的《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作者用其显微镜式的的观察与分析,阐述了对绘画的点线面的认识,理解的十分透彻,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看下来都会有所收获。康定斯基论点线面df预览图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作者简介康定斯基,1866年生于莫斯科,早年从事法律工作,后移居德国慕尼黑致力于绘画艺术。曾组织思想前卫的“青骑士”社团,出版《青骑士年鉴》。他先后发表了《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著作,宣扬抽象艺术思想理论。因此他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浅谈抽象艺术的欣赏改变以传统的具象形分析的欣赏方式入手,而应通过想象、联想、感受等方式,分析欣赏构成画面的点、线、面、色彩和量块等抽象元素它们的独立品格特征和彼此组合产生的新的联想空间。如红色代表热情、喜悦、激昂、暴力等丰富内涵,而圆形和方形会让人联想到饱满和坚硬等诸多事物特征和心理感受,大体块的形可能给人以厚重、沉闷之感,而小体块的形给人以轻盈、遥远之感,即使不通过表现具体的自然形,但不同的点、线、面、色彩和量块等的组合同样可以令人产生优美、崇高、忧郁、欢快等极其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甚至这种体验更甚于具象形,因其不受具体形象的束缚而给人以更宽泛自由的体验和感受。抽象艺术的主要特点1、抽象艺术是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的艺术,是经验之外的生命感受,是通过抽象的色彩、线条、色块、构成来表达和叙述人性的艺术方式。2、抽象艺术追求独创性,并把创新作为唯一的艺术。抽象艺术要挑战经验与世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美图画。3、抽象艺术注重形式更甚于注意内容。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柳暗花明。抽象绘画还特别强调绘画语言的单纯性,即绘画形式的纯粹性,不带任何经验的构想。不模仿任何已有的创造,刻意在视觉空间,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以鲜明的个性及艺术符号来完成画家对艺术的生命体验。...

    2023-02-12 康定斯基具体艺术 康定斯基的艺术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