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夏丹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

【作 者】夏丹作
【页 数】 155
【出版社】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 2021.11
【ISBN号】978-7-5180-8997-0
【价 格】49.00
【分 类】英语-教学研究-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夏丹作. 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1.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内容提要: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要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转变传统思想和模式,针对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既具备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又有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具有靠前竞争力的人才。因而,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则是适时且必要的,其相对理想模式的构建对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与英语教育现状入手,通过对语境理论与理论综述研究背景下,对本土文化输出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语言迁移理论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本书同时结合文化教学实践,对文化融入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提升了本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内容试读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

第一节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一、跨文化传播(一)跨文化传播的定义

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多种多样,侧重的角度也各有不同,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种类型:第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第二,信息的编码、译码由来自不同语境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的传播。根据这一定义,文化是通过象征符号的编码得以表现的,传播双方的信息编码不同的传播可以称为跨文化传播。第三,由于参与传播的双方的符号系统存在差异,传播因而成为一种符号的交换过程。这一定义主要强调了不同文化交往中文化差异的影响。综合来说,可以认为,“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

国际上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域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如马歇尔·辛格(Marshall Singer)就认为既然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波特(Porter)和萨莫瓦尔(Samovar)则认为不同国籍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他们把不同的文化差异都放在一个标尺上;而朗(Ron)和苏珊·斯科隆(Suzanne

Scollon)的观点与Singer有共同之处,他们认为应将眼光放在更为具体的文化差异上,如不同群体的不同语篇系统差异等。但总体看来,大量的研究是从国与国

-1-

《,文化与英语餐学研究

之间的对比角度出发的(胡文仲,1999)。在本书中所探讨的“跨文化传播视角”中的“跨文化传播”就是指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之间的交际

无论如何定义,跨文化传播的英文表述基本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可以表示“跨文化传播/交际现象”或“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意思。在英汉翻译时,有的学者将它译为“跨文化交流”,有的译为“跨文化传播”,有的译为“跨文化传通”,还有的译为“跨文化沟通”。这是由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多学科背景,学者在选择译名时不可能不受到自己学科的影响。选择“跨文化交际”译名的大多具有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的背景,因为communication在语言学中通常译为“交际”。选择“传播”“沟通”“传通”的大多具有传播学的背景。在本书中,因为讨论的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观察分析英语教学的问题,为了符合学科讨论习惯,则主要采用“交际”或“交流”的汉语表述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及其关系

研究跨文化传播首先需要研究“文化”和“传播”这两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文化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由于“文化”一词使用频率高,范围广,其意义界定也就比较困难,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给出了带有自己学科特点的定义,如人类学家克罗伯(A Kroeber)和克罗孔(Clyde Kluckholn)在他们的书中就曾总结归纳出对“文化”的一百多个定义,概括起来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型的和隐型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而社会语言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有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来说,“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这也是本书中所借鉴和采纳的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具有如下特点:①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符号为基础通过后天习得且代代相传的。②文化中的大部分是隐型的,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是不自觉的所以人们对自己的文化视为自然,而当与异文化接触时,便感觉到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③文化具有动态特征。虽然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变迁,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④文化具有系统性,内在的各部分

-2-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

是互相关联、相互作用的。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着诸如认知体系、规范体系、语言和非语言系统、社会组织与家庭、历史、物质产品、地理环境等要素,各要素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共同构成了文化的深层结构。而这些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对于传播的定义也有很多,基于其共性,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鲁本(Ruben)和斯图尔特(Stewart,1998)的定义比较合适:传播“是处于各种关系、群体、组织和社会中的个人向环境,或相互之间发出信息和进行反馈,以便与之适应的过程”。传播是动态的、连续的和不断变化的,是符号化的,同时也是系统化的,它受到环境、场所、场合、时间、传播者数量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论及两者的关系,用萨默瓦(Samovar,2010)的话说,“文化和传播协同工作一一两者不可分离。事实上,要判别哪个是声音、哪个是回音往往是困难的,文化是人类互动行为发生的大环境,影响人类传播的最大系统就是文化本身。综合相关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文化与传播的关系:第一,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传播使文化成为连续的过程。第二,文化是传播的语境(context),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一方面,传播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深度卷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文化从一产生就有向外扩张和传播的冲动,文化的传播与流变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第三,传播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和整合,传播是文化延续的整合机制。”在学界的交际研究领域,甚至把文化和交际等同起来,认为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这种近似偏激的观点却道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

(三)影响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

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频繁,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学者们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在跨文化语境中能与外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的人甚少,绝大多数交际的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大类,而这其中又包含了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

1.语言因素

(1)语言符号

①语言谱系。

不同文化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时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障碍,由于双

-3

气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

方使用的交际语言符号系统不同,则会自然形成编码和译码的差异和障碍。拿英汉两种语言体系来说,本身就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十九世纪欧洲比较学派对语言进行了研究分类,将某些在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之间有对应关系和相似之处的语言归为一类,称为同族语言;将族与族之间有对应关系的又归在一起,称为同系语言。这就是语言间的谱系关系。现在,世界上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等若干语系。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规则上相距甚远,因而在交流中比属于同语系或者同语族的语言存在更大的跨度,在语言学习和掌握上也就存在客观的困难。

②语言要素的文化内涵。

语言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符号特征之外,还承载着文化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1988)所说,“不仅存在着由声音、词汇、句子构成的语言,而且还存在着由艺术、宗教科学符号建构起来的更为广博的语言。”构成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也有着文化内涵。

每个人语音的不同,除了由个体发音器官等客观条件决定之外,还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例如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种族、教育背景、情感表达甚至于价值观念倾向都会对语音产生影响。英国学者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将词义分成七种主要类型,其中包括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词的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意义: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可能因人而异、因社会历史时期而异,也可能因不同的国家文化而异。例如有时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却不同或相反。比如红色在汉语中不仅表示颜色,还蕴含喜庆、吉祥、兴旺发达的意思,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而英语中红色并不具有此强烈指征,在对客人迎接时使用红色地毯以表示尊重和欢迎,似乎包含了一些积极意义,但在red flags中则表示危险信号,需要引起警惕等。又比如“狗”在汉语中一般用于贬义,例如: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等;而在西方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作为宠物的狗还被看作家庭成员,因而dog在英语中大多为中性或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等。即使是同一概念在不同语言中的词汇使用也会不同。比如:汉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black在汉语中是“黑色”的概念意义);英语的brown sugar在汉语

-4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大学英语教学》

中是“红糖”而不是“棕色糖”。还有些情况是语言里并没有概念意义完全对等词汇。比如油条、麻婆豆腐等是中国特色食物,英语中只有采取解释或者音译的办法;西餐中的salad,pudding,sandwich,hamburger等也只好音译为沙拉、布丁、

三明治、汉堡包。

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语法系统和规则来指导该语言的使用。“这些语法系统规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语言使用而制定的、科学的、独立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也受到该语言群体的思维和文化特点影响,带有一定的文化成分。”申小龙在他的《中国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到,“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表现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追求一种纯粹的单一元素。这表现在西方语言样态上就是以丰满的形态外露,因而表现在语言分析上就是最大限度地形式化描写。而汉语‘天人合一’的思维形式,其特点就是坚持普遍联系、整体考查。‘合一’成了一个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思维模式:知与行、内与外、理与气、时与待、形与神、阴与阳、天与人…所强调的都是相互融合、沟通、作用。这种思维模式必然地使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带有综合性、宽泛性、灵活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反映在语言和语言分析上就是注重言与意的统一,以神统形。”具体来说,英语强调逻辑,句子结构般比较完整,主、谓、宾要求语法上的一致,如主谓人称和数的一致,主宾的

一致,其他句子成分受谓语动词影响等,属于一种线性的联系。汉语则是以“流块结构”为主要特点,“句读简短,形式松弛,富于弹性,富于韵律”。与英语相比,汉语更重内容和意义。

(2)非语言符号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工具,还使用许多其他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传递信息。一切用以传播的语言符号之外的符号都称作非语言符号,它可以包括身势、手势、眼神、表情、服饰、身体接触、身体距离、时空行为等。

身势语也叫体态语,是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斯特尔(Birdwhistell,1970)首创的概念。他指出人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器官等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息、感情和态度,而且这些机制往往起到言语所起不到的作用,学者们认为身体即信息。总体说来,西方国家人在交际中使用的身势语较多,而中国人相对少,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讲究“礼”,过多的身势语可能是对交际对方的不尊重。但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该了解对方非言语行为的使用习惯和含义,以避免交

-5-

气,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

际误解。比如,在教学课堂上,美国教师的身体姿势会比较随意,甚至会坐在讲台上,以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尊师重教的思想影响下,大家普遍认为讲台是神圣的,教师在讲台上应该认真传道授业,师生关系较为正式所以当两者交流时,如果不做了解,互相都会产生不理解

手势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含义。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伸出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是招呼人过来,而美国人的这个手势恰恰是叫人走开,他们招呼人则是伸出手臂,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

不同文化中眼神的使用也不同。英语交流中的规则是讲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以表示关注和诚意,而这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的文化中却是不礼貌的表现

表情上,研究通常认为西方人交流中面部表情多,感情比较外露,而中国人被认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比较内敛

服饰由于民族、职业、场合等不同也有不同要求,还常常带有一定的文化特征。还有,身体接触在某些西方国家是礼仪需要,比如欧洲一些国家的拥抱贴面礼、接吻礼等,但这会使得交流中的东方人难以适应。

研究还发现,中国人在交际中的身体间隔距离比西方人要小。美国人类学家艾德华·霍尔(Edward Hall)就将西方国家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分别为1.5~2.5英尺、2.5~4英尺、4~7英尺或7~12英尺、12~25英尺或25英尺以上,取决于交际双方关系的疏密程度,一旦在交际中打破这个距离,交际者就会感觉不自在或者紧张。

在时间观念上不同文化也有不同表现。Hl根据观察把人们大致分为两类:多时与单时。多时文化的特点是:时间被看作是循环的,同一时间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单时则将时间看作是线性有序的,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因此,对单时文化来说,计划、准时和期限意识很强,美国就是单时文化的代表。而多时文化事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相对灵活得多,很多都是建立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备很多多时文化的特点。

2.文化深层因素

(1)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是由艾德华·霍尔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交流中,很多信息并不通过语言清楚地传递,而将信息蕴含在交际的情景中,认为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