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库 历史与文化 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高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知库历史与文化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作者】高震著【丛书名】知库历史与文化【页数】198【出版社】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04【ISBN号】978-7-5068-8862-2【价格】85.00【分类】孔庙-祭祀-祭文-研究-中国【参考文献】高震著.知库历史与文化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2.04.图书封面:《知库历史与文化宋代孔庙释奠诗文研究》内容提要:...

    2023-12-21 知库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江苏知库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 春蚕到死丝方尽全诗文(春蚕到死丝方尽全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解析:1.赏析:这首诗赞美了春蚕和蜡烛的奉献精神,也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和蜡烛成灰泪始干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蚕和蜡烛无私奉献的精神。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2.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晚唐“小李杜”之一,与杜牧合称“小李杜”。3.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写给妻子王氏的,王氏去世后,李商隐非常思念她,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意境: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凄美,诗人用春蚕和蜡烛的奉献精神来比喻自己对妻子的爱,也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5.思想:这首诗的思想非常深刻,诗人通过春蚕和蜡烛的奉献精神,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无私奉献,也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光,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

    2023-12-21 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谁 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下一句

  • 2023杨洋 高考语文 昼夜诗文|百度云网盘

    2023杨洋高考语文日夜诗百度网盘截图文件目录/k41.et共享/1601442074379431937/杨洋middot昼夜诗文全新开播|├──1--001韩愈进与退(下).m4196.0MB|├──10--010故宫,教我们写一篇大文章.m4385.0MB|├──11--011听得到mdahmdah今年最好的作文素材2022.m4340.0MB|├──12--012三种思维与一块积木的故事.m4254.0MB|├──13--013阅读一本大部头的爽感与指南.m4295.0MB|├──2--002被孤立者的战斗.m4201.0MB|├──3--003优势的陷阱mdahmdah一滴血的故事.m4230.0MB|├──4--004我是红楼里的hellihelli│焦大的格局有多大.m4395.0MB|├──5--005豫,白象的征程.m4285.0MB|├──6--006求赞记.m4203.0MB|├──7--007赌桌上的考试学.m4194.0MB|├──8--008王昌龄mdah盛唐的一颗明星.m4419.0MB|├──9--009如何像伟人一样读书.m4256.0MB|├──高考加油.url111B|├──更多学习资料.url111B...

    2023-02-07 2023杨洋最近要拍的电视剧 2023杨洋新剧

  • 【2023杨洋语文】昼夜诗文 语文体验课|百度云网盘

    【2023杨洋语文】昼夜诗文语文体验课目录:【2023杨洋语文】杨洋·昼夜诗文全新开播:1--001卓韦愈进与退(下).m42--002被孤立者的战斗.m43--003优势的陷阱———滴血的故事.m44--004我是红楼里的.…....|焦大的格局有多大.m45--005豫,白象的征程.m46--006求赞记.m47--007赌桌上的考试学.m48--008王昌龄——盏唐的—颗明星.m49--o09如何像伟人—样读书.m410--010故言,教找们写—篇大文章.m411--011听得到——今年最好的作文素材2022.m412--012三种思维与—块积木的故事.m413--013阅i读—本大部头的爽感与指南.m4【2023杨洋语文】23年高考杨洋语文体验课:杨洋语文·2023古诗文体验课.m4杨洋语文·2023古文体验课.m4杨洋语文·2023论述文体验课.m4杨洋语文·2023文学类文本阅读体验课.m4杨洋语文·2023作文体验课.m4...

    2022-12-10 杨洋2023年新剧 杨洋2023还有几部剧待播

  • 《日本诗味》(日)虎关师炼著;王向远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诗味》【作者】(日)虎关师炼著;王向远选译【页数】324【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ISBN号】978-7-309-14818-3【价格】48.00【分类】汉诗-古典诗歌-诗集-日本【参考文献】(日)虎关师炼著;王向远选译.日本诗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图书封面:诗文,编著有《聚文韵略》五卷、《元亨释书》三十卷、《佛语心论》八卷;著有《济北集》二十卷,其中第十一卷《济北诗话》二十七则,是现存最早的日本人自已撰写的诗话著作,对中国古代诗人、诗作、诗味做出了独特的评论评价,如对陶渊明“傲吏”之评,体现了日本人的独特视角。《济北诗话》原文汉语,以下据池田四郎次郎编《日本诗话丛书》第六卷照录,并加以校勘标点。或曰:“古者言:周公惟作《鸱鹗》《七月》二诗。孔子不作诗,只删诗而已。汉魏以降,人情浮矫,多作诗矣。尔1诸?”予曰:“不然。周公二诗者,见于《诗》者耳,竟周公世,岂唯二篇而已乎?孔子诗虽不见,我知其为诗人矣。何者?以其删手也。方今世人不能作诗者,焉能得删诗乎?若又不作诗之者,假有删,其编宁足行世乎?今见‘三百篇为万代诗法,是知仲尼为诗人也。只其诗不传世者,恐秦火耶。周公单二,亦秦火也耳。不则,何啻二篇而止乎?世实有浮矫而作诗者矣,然汉魏以来,诗人何必例浮矫耶?学道忧世、匡君救民之志,皆形于绪言矣,传记又可考焉。‘浮矫’之言,吾不取矣。”二赵宋人评诗,贵朴古平淡,贱奇工豪丽者,为不尽耳矣。夫诗之为言也,不必古淡,不必奇工,适理而已。大率上世淳质,言近朴古;中世以降,情伪见焉,言近奇工。达人君子,随时讽谕,使复性情,岂朴淡奇工之所拘乎?唯理之适而已。古人朴而不达之者有矣,今人达而不朴之者有矣,何例而以朴工为升降哉!周公之言朴也,孔子之言工也,二子共圣人也,宁以言之工朴而论圣乎哉!《书》之文朴也,《易》之文工也,宁以文之工朴而论经乎哉!圣人顺时立言,应事垂文,岂朴工云乎?然则诗人之评,不合于理乎?2三诗贵熟语,贱生语。而上才之者,时或用生语,句意豪奇;下才惯之,冗陋甚。四诗赋以格律高大为上,汉唐诸子皆是也。俗子不知,只以夸大句语为佳,实可笑也。若务句语之人,不顾格律,则“大言诗”之比也。“大言诗”者,昔楚王与宋玉辈戏为此体,尔来相承,或当优场之欢嬉,盖诗文一戏也耳,岂风雅之实语与优场之戏嘲并按耶?近代吾党偈颂中,此弊多矣,学者不可不辨矣。五古语,后人或误用风俗沿袭,而不可改之者多矣。《晋书·谢安传》曰:“公若不起,如苍生何?”“苍生”,犹言黔黎,故唐李商隐诗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与前同。凡唐宋诗人使“苍生”者,皆是也。予按,《虞书》曰:“禹曰:愈哉,帝光天之下,至海隅苍生。”孔氏传3曰:“苍苍然生草木。”夫“苍生”之言,先是未闻,然后贤戾经何乎?若又后贤弃安国而别有旨耶?六或问:“陶渊明为诗人之宗,实诸?”曰:“尔。”“尽善尽美乎?”曰:“未也。”“其事若何?”曰:“诗格万端,陶氏只长冲澹而已,岂尽美哉!”盖文辞,施于野旅穷寒者易,敷于官阁富盛者难。元亮者,衰晋之介士也,故其诗清淡朴质,只为长一格也,不可言全才矣。又,元亮之行,吾犹有议焉。为彭泽令,才数十日而去,是为傲吏,岂大贤之举乎?何也?东晋之末,朝政颠覆,况僻县乎?其官吏可测矣,元亮宁不先识哉?不受印则①已,受则令彭泽民见仁风于已绝,闻德教于久亡,岂不伟乎哉?夫一县清而一郡学焉,一郡学而一国易教焉,何知天下四海不渐于化乎?不思此,而挟其傲狭,区区较人品之崇卑,竞年齿之多寡,俄尔而去,其胸怀可见矣。后世闻道者鲜矣,却以俄去为元亮之高,不充一莞矣。若言小县不足为政者,非也。宓子之在单父也,托五弦而致和焉;滕文公之行仁也,来陈相于楚矣。七国之时,滕为小国;鲁国之内,单父为僻县。然而大贤之为政也,①“则”,底本无据文意加之。不言小矣。况孔子为委吏矣,为乘田矣,会计当而已,牛羊遂而已。潜也何不复邪?晋①之衰也,为政者易矣,盖渴人易为饮也。我恐元亮善于斯,自一彭泽,推而上于朝者,宁有卯金之篡乎?夫守洁于身者易矣,行和于邦者难矣。潜也,可谓介洁冲朴之士,非大贤矣。其诗如其人。先辈之称潜也,于行贵介,于诗贵淡。后学不委,随语而转以为全才也。故我详考行事,合于诗云。七《玉屑集》,句豪畔于理者,以石敏若“冰柱悬檐一千丈”与李白“白发三千丈”之句并按,予谓不然。李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若个长。”盖白发生愁里。人有愁也,天地不能容之者有矣,若许缘愁,三千丈犹为短焉。翰林措意极其妙也,岂比敏若之无当玉卮乎!八李白《送贺宾客》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又,《王右军》云:“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①“晋”,底本作“潜”,据训读文改。5笼鹅去,何曾别主人。”按,《右军传》写《道德经》换鹅,不写《黄庭经》也。白虽能记事,先时偶忘邪?雪窦《送文政偈》云:“因笑仲尼温伯雪,倾盖同途不同辙。”仲尼、伯雪,目击道存;仲尼、程子,倾盖而语。明觉之“倾盖”者,谪仙之“黄庭”乎?九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注者云:“洞庭在乾坤之内,其水日夜浮也。”予谓此笺非也。盖言洞庭之阔,好浮乾坤也。如注意,此句不活。客日:“万境皆天地内物也,洞庭若浮天地,湖在何处?”曰:“不然。诗人造语,此类不鲜,王维《汉江》诗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如子言,汉江出天地外,流何所邪?”客不对。杜诗《题巳上人茅斋》者,注者曰:“欧阳修云:‘僧齐己也。’古本系开元二十九年,新本系天宝十二载。”皆非也。夫齐己者,唐末人,为郑谷诗友,谓“禅月、齐己”也。二人共参游仰山、石霜会下,禅书中,往往而见焉,去老杜殆百岁。况诸家诗中不言齐己长寿乎?注者假言于六一也。6···试读结束···...

    2022-08-21 选译本是什么意思 朱熹诗文选译

  • 《日本歌道》(日)纪贯之著;王向远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日本歌道》【作者】(日)纪贯之著;王向远选译【页数】361【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ISBN号】978-7-309-14873-2【价格】50.00【分类】和歌-诗歌研究-日本【参考文献】(日)纪贯之著;王向远选译.日本歌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02.图书封面:选译纪贯之《古今和歌集假名序》、藤原俊成《古来风体抄》、藤原定家《近代秀歌》《每月抄》、荷田在满《国歌八论》、贺茂真渊《歌意考》等“歌道”论著作17种,卷首附译者所撰导读《日本“歌道”的传统与流变》。《日本歌道》内容试读《古今和歌集》假名①序纪贯之②倭歌,以人心为种,由万语千言而成,人生在世,诸事繁杂,心有所思,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必有所言。聆听莺鸣花间,蛙鸣池畔,生生万物,付诸歌咏。不待人力,斗转星移,鬼神无形,亦有哀怨。男女柔情,可慰③赳赳武夫。此乃歌也。此歌始于天地开辟之时。④传之于世者,天上之歌,始于①假名:与“真名”(汉语)相对而言,指日语。本篇用日语写成。②纪贯之(约870一945),日本平安王朝时期著名歌人、作家、学者,是日本第一部日记文学《土佐日记》的作者,其和歌集《纪贯之集》收和歌八百余首,是当时少见的大型歌集之一。纪贯之等人曾奉朝廷之命主持编纂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905年),是继《万叶集》之后日本第二部重要的和歌总集,他的《古今和歌集·假名序》是日本文论史上极其重要的文献,作为歌道理论的真正开端,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③慰:原文“慰心石”,安慰、慰藉、抚慰,是日本古典文论与诗学中关于文学功能论的重要概念。④古注:“天浮桥下,男女二神媾和之歌。”所谓“古注”,为原始文本所无,后来诸版本所添加,添加者不详。诸版本之“古注”亦有所不同,有的古注是对原文的解释发挥,有的古注则对原文提出质疑与批评。1天界之下照姬。①地上之歌,始于素盏鸣尊。神治时代②,和歌音律未定,歌风质朴,所言至今已难解矣。及至人世,自素盏鸣尊时,三十一音律始成。③由是,赏花草,听鸟鸣,叹云霞,悲露水,歌辞日多,沛然成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岁月推移,山泥可堆高山。和歌兴起,犹如云蒸霞蔚,粲然可观。难波津之歌,为天皇最初所咏。④另有《安积山》一歌,采女所戏咏也。⑤此两首歌,歌之鼻祖也。修习和歌者必知之。和歌样式⑥计有六种,唐诗中亦应有之。一日“风歌”⑦。上述难波津之歌:①古注:“下照姬者,天稚御子之妻也,其兄之神形,映照山冈河谷,下照姬歌咏之,谓之‘惠比须歌'。此歌字数未定,式样未成。”②神治时代:原文为“神代”,与下文的“人世”(人治时代)相对而言。③古注:“素盏鸣尊者,天照大神之兄也。与一女同居出云国,时造宫殿,见起八色彩云,遂咏歌之。于出云八重垣妻笼,即八色彩云生起之处,建八重垣。”④古注:“大鹪鹩帝在难波津,时为亲王,与东宫相禅让,不即位,三年过后,有名唤王仁者,心中郁闷,咏歌一首献上。歌中所咏之花,当为梅花也。”⑤古注:“葛成王巡游陆奥国,陆奥国国司接待有所不周,王郁郁不乐。有一女子,原为采女,取一土器歌咏之,王之心遂得安抚。”⑥样:原文为“樣(意主”,和歌分类概念,相近于“体”,指和歌的样貌⑦风歌:原文“名入歌”,相当于《真名序》中所谓“风”2难波津花开,尔今春天又重来,花儿正好开。①是为风歌。二曰“数歌”②,如:花儿夺我魂魄,病体亦未知如何,人生何等寂寞。③是为数歌。④三日“准歌”⑤,如:今朝满地白霜,①原文:“難波津忆咲<宁二の花冬籠)今仕春心上咲<空二)花。”②数歌:原文“老ヘ歌”,“力老人”对应于“赋比兴”中的“赋”。③原文:“咲<花已思○<#D巴老标这身忆v大○老のV、石知6式℃。”④古注:“此歌直言其事也,并非托物比况,欲何言也,其意难解。而与下述第五种‘正言歌’,有所相似耳。”⑤准歌:原文“东于入歌”,“存寸人”对应于“赋比兴”的“比”。3起身欲离去,唯恐恋情似霜凉。①四曰“喻歌”②,如:数尽海滩沙子,也道不尽,我之相思情。③五日“正言歌”④,如:倘若世间无虚饰,人人直言无忌,①原文:“君仁今朝朝D霜D书老℃去标恋L主二上老之农力。”以下为古注:“‘比歌’以物比况,表达胸中之情也,而举此歌为例,不当。·像母亲饲养的蚕,作茧自缚真可怜,阿妹不露面。’庶几更近于‘比歌’。”②喻歌:原文“大上入歌”,对应于赋比兴的“兴”,但涵义有别③原文:“力バ恋仕上上屯尽老心有磯海)浜D真砂仕上屯O<寸上屯。”以下为古注:“此乃从万事万物、草木鸟兽中,见出人心也。而此歌则直抒胸臆,与上述第一种‘风歌’相似又略有不同。‘须磨之渔民,煮盐之烟雾,随风四处飘散’一首,作例歌则更恰当。”④正言歌:原文“大龙之上歌”,对应于“风雅颂”中的“雅”。4是何等可喜。①六曰“祝歌”②,如:此宫殿美轮美奂,宛如三棵福草盛开,长出三叶四叶。③当今之世,喜好华美,人心尚虚,不求由花得果,但求虚饰之歌、梦幻之言。和歌之道,遂堕落于好色之家,犹如树木隐于高墙之内,不得见外人,和歌不能登堂入室,不如草芥。回想当初,此种情景绝无也。古代天皇,每逢春华之朝,①原文:“偽)D無老世标)世任任)人)言の葉)九L主L。”以下为古注:“正言歌乃匡正时弊之言也。而举此歌为例,歌心有所不符。或只可谓之‘劝歌'。‘在这没有花香、没有风动的世间,唯有饱览山樱的花色’一首,可作例歌。”②祝歌:原文“v仕歌”,可写作“祝歌”、“斋歌”,对应于“风雅颂”的“颂”。③原文:“二の殿仗心屯富秋付)三枝D三○蕖四○任仁殿造世)。”以下为古注:“颂歌乃褒世娱神之作也。然此歌不显颂歌之特征也。“春日野里摘嫩菜,恭祝万世平安,祖神必欢欣',庶几更似颂歌。总体而言,和歌分以上六种,未尽当也。”5秋花之夜,召集侍臣,吟咏和歌,或为寻花而迷失于幽径,或因望月而踯躅于黑暗之中,披肝沥胆,皇帝由是知臣之贤愚也。不但如此,又以石头作比,登筑波山祈愿,通体愉悦,满心欢喜。又登富士望青烟而忆恋人,听松虫唧唧而怀友。与高砂、住江等地之松常年相伴,俨然老友,望男山而忆往昔,赏女郎花①一时之盛,此乃和歌之可慰人心者。又,春晓望花瓣飘散,秋夜闻树叶落地,或揽镜自照,见鬓毛渐白,容颜日衰,感人生如草露水珠,心生悲哀之念;或往日极尽荣华,而今贫病交加,门庭冷落;或指松山之水山盟海誓,或掬野中之泉安抚老者,或见胡枝子之落叶慨叹孤独,或计数鹬鸟翎毛而空待来人;或以南竹自况,诉人间苦楚,或以吉野河作比,感叹爱情虚幻,不一而足。如今,人不见富士山青烟袅袅飞升,又不见长柄桥留存何处,只以和歌聊发思古之幽情而已。②和歌自古流传,而至平城京③时方盛。奈良盛世,人深谙歌心④,正三位⑤柿本人麻吕⑥者,为“和歌之仙”也。天皇与臣①女郎花:植物,中文名称“黄花龙芽”,和歌吟咏的主要花卉之一。②以上一段均为《古今集》中有关和歌的大意。③平城京:奈良朝的都城,在今奈良县。平城京时代亦即奈良时代。④“歌心”,原文“歌D心”,日本歌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吟咏和歌所应具备的审美心胸。⑤正三位:日本古代官阶,属高官。⑥柿本人麻吕:生卒年不详,奈良时代宫廷歌人,《万叶集》歌人之首,和歌之祖,《万叶集》收录其长歌20首、短歌75首。6···试读结束···...

    2022-08-21 选译本是什么意思 朱熹诗文选译

  • 《白话古代寓言 先秦部分》徐世英选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白话古代寓言先秦部分》【作者】徐世英选译【页数】188【出版社】天津:新蕾出版社,1984.01【ISBN号】R10213·204【价格】0.55【分类】寓言-中国-古代-选集【参考文献】徐世英选译.白话古代寓言先秦部分.天津:新蕾出版社,1984.01.图书目录:

    2022-05-09 先秦诸子散文中以什么援引神话最多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先秦时期是什么时候

  • 《中华语海 下 诗文典故 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 谜语故事 谚语掌故 歇后语故事》李波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华语海下诗文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谜语故事谚语掌故歇后语故事》【作者】李波编【页数】243【出版社】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08【ISBN号】7-81115-848-9【价格】117.00(全三卷)【分类】汉语-熟语-词典【参考文献】李波编.中华语海下诗文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谜语故事谚语掌故歇后语故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08.《中华语海下诗文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谜语故事谚语掌故歇后语故事》内容提要:博大精深的汉语经典美妙绝伦的语言殿堂……《中华语海下诗文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谜语故事谚语掌故歇后语故事》内容试读诗文與故分好笑巧断凉州词题墙仿桃花柴米油盐酱与茶李白戏国舅傲然耸立的宝塔诗高轩过咏架上鹰象更新的气象,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咏物抒怀玄宗听完史青的吟诵,大为赞赏,惊喜之情溢于言表。中华语海除,夜咏架上鹰史青是唐朝湖南零陵人,他小时候非崔铉,在唐代中期曾两次担任宰相,常聪明,博闻强记,吟诗作文,十分敏很有名气。他在儿童时期,不仅聪明好捷。十几岁时,他向唐玄宗上表自荐说:学,而且志向远大,决心长大了要做出“我听说曹子建(即曹植)7岁时可以七番大事业来。步成诗,我觉得七步太多,如果陛下考他八九岁时,跟随父亲崔元略去拜访试,我在五步之内就可以做出来。”画家韩混,韩滉知道他会作诗,就指着鹰于是,玄宗召见他并出了诗题《除架上的鹰,叫他以此为题,作诗一首。崔夜》,果然,史青未用五步,这首诗便应铉没有多加思索,就咏出了下面这首诗:口而出: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来。0可1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除夜”,就是除夕之夜,新年前夕。小诗人把握住了除夕的这些特点,循序渐进,由浅人深,一句比一句写得精彩,引人入胜。史青首先写新旧岁月的交替,冬春的代谢。“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这两酪句,不但内容准确恰切,而且对偶也非常工整。接着从天色的改变写到人的容颜变化,春天来了,气象天色已在空中改变,包容貌颜色也在暗地回转,表现了春暖大地万户欢的情景。最后写春光已悄悄来临,人却没有觉察,只有后园里的梅花首先知道,它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结尾两句,既含蓄又富有深意。这首诗,语言朴实而技巧高明。它不但写了景物而且还写了人物,不但写了冬去而且还写了春来,展望了一元复始、万天边心性架头身,生。齐己,是他当和尚后改的名字。他聪欲拟飞腾未有因。明强记,读书过目不忘,5岁时就能吟诗万里碧霄终一去,作赋。因为体弱多病,父母便把他送到一不知谁是解绦人。个庙里当和尚,为的是让佛祖保佑,健康诗的意思是说,成长。雄鹰生来就是要飞向到了庙里,老和尚听说来了个神童,天边的,但现在却被便想考考他,就问:“听说你会作诗,是紧紧地挂在架子上,真的吗?”他点了点头。老和尚指了指庭要想展翅高飞却没有前的一棵小松树说:“就以它为题,写一机会。不过它终究要首诗吧。”齐己随即吟诵了这首诗。飞上万里长空的,只诗的大意是:这棵小树虽然才一尺多是不知道谁会是解开高,但是像蟠龙一样,已经扎下了深深的挂在鹰身上的绳索的树根。严酷的秋霜过后,百草都枯黄了,人。只有它在深深的庭院中傲然挺立,青翠可在这首诗里作者爱。后半夜山风吹来,小松枝叶摇动,发以雄鹰自比,寄托了出萧瑟的声音,只有空旷的台阶下的蟋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在叫着。这情景是多么的孤寂、凄凉,但写得很有气魄。最后小松却毫不在乎,依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一句“不知谁是解绦几年之后,小松树长高长大,枝干盘屈成人”,既有希望韩视老龙的形状,威武苍郁,而哪个人能活到提携的用意,更充满千年,倚着这株老树吟诗呢?了自信将来定会出人这首诗,歌颂了小松坚贞的性格和顽头地的豪情。强的生命力,从小松身上寄托了小诗人投身佛门,甘愿寂寞而又胸怀高远的理想和抱负。从小松身上又显示了新的生命力小松的顽强,前途的远大,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发地才盈尺,蟠根已有灵。送兄待严霜百草黄,深院一株青。后夜萧骚动,唐朝时期,女皇武则天听说一个叫空阶蟋蟀听。“南海女子”的小姑娘很有才华,很想见谁于千岁外,见她,于是就下令召她入京。由于南海女诗文典故吟倚老龙形?子年纪刚刚7岁,又没有出过门,便由她《小松》的作者的哥哥陪着到了长安。叫齐己,唐朝末年到长安后,武则天看到这个小姑娘小人,本姓胡,名得小年纪果然机灵不俗,很是喜欢,就打算留下她多住些日子,让她哥哥先回家。在文彦博想看看裴略到底有没有学问,她哥哥走的那天,武则天让她以送兄为题就随手指了指庭中的翠竹,叫他吟咏。裴作首诗,这位眼泪汪汪的小姑娘写下了这略略一思索,脱口吟道:中首《送兄诗》:庭前数年竹,风吹青肃肃。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凌寒不肯凋,终冬子不熟。摄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虚心未能待国士,皮上何须生节目。“别路云初起”,是说兄妹分手时,文彦博自不是等闲之辈,立刻听出了天边刚刚出现了云;“离亭叶正飞”,是这首咏竹诗的寓意,对裴略以“国士”自说在饯别处的亭子那里,又起了风,树叶比和委婉批评自己的傲慢,不但没有生纷纷落下。这两句,秋云、黄叶,写出了气,反而传令吏部将他官复原职。凄凉的季节,悲伤的景色,衬托出了这位小姑娘与哥哥分别时那种难舍难分的悲痛情感。华山诗这时,从头顶上传来一阵雁群的鸣叫声,一群大雁排成“一”字形,从天空飞过,这情景更增加了小姑娘的伤感,她想寇准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如果人能像大雁一样,就可以与兄长一同出任宰相,在安定边境、富国强民方面,回家了。但是,人不同于大雁,不能一同政绩卓著。他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归去,兄妹只得分手告别。穷,却喜欢学习,上不起学,母亲便教他此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表现了自己认字,慢慢地他便能自学读书了。后来,的离愁别绪,字字扣人心弦,句句饱含泪母亲辛勤劳作,送他进了私塾,在老师的水。据说武则天听罢此诗,深受感动,就教导下,他进步很快,年龄虽小但诗文写让小姑娘和她哥哥一道回家去了。得很不错。《华山诗》是寇准8岁时写的。有一次,寇准跟着老师和亲友去游华山(华咏竹抒怀复原职山,又叫太华山,古称西岳,在陕西省东部)。华山山峰高峭,直插云霄。当他登上山顶时,同行的人说,你就写一首观华宋代初期,有一位叫裴略的小官。那山的诗吧。寇准当即吟诵出了这首诗:年,他任期届满,要参加吏部的考试,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考试时阳光太烈,他为了避开阳光,移动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了一下座位,结果竟然被解职。他心中不寇准用夸张与写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服,就去拜见中书令文彦博,以期讨个公了华山的高大雄伟。“只有天在上,更无道。山与齐”,只有蓝天高高在上,没有哪一裴略让人通报文彦博。当时,文彦博座山像华山这样高。华山固然很高,但远正与朋友闲谈,不想接见他,磨蹭了好长有比它更高的山,而寇准却说“更无山与时间才勉强出来见面。齐”,华山就成为了天下第一山。这就是裴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文彦博夸张。说明。为了进一步形容华山的高,寇准又写山存稿》一书,人们又称他为东山先生。他四五岁就开始读书,非常用心,进步很快,到八九岁时就能提笔写诗了。大概12岁那年,七八月间的某一天,他读书读得时间长了,身上有点疲倦,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叫声,时高时低,时断出时续,多好听啊!他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只蟋蟀在振翅高鸣。他仔细地看着,仔细地听着,一首咏蟋蟀的诗也就形成了:赤翅晶莹何处归?秋来清响傍庭闱。莫言微物无情意,风虎云龙共一机。这首诗,第一句写蟋蟀的举丽形态。红色的翅膀晶莹闪亮,它是要到哪里去啊?第二句写道:“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人站蟋蟀的鸣叫。靠着庭院房屋,在秋天的时在高山顶上,红日当头照耀,显得离人很节发出了一声声清脆响亮的叫声。近;山间,白云缭绕,好像在脚下飘浮。第三、四两句抒发小诗人对蟋蟀这这一近一低,写的是诗人的实际感受,突种小生命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要说出了华山的高峻挺拔。这种小小的生命没有情义,实际上它跟那据说,寇准的老师在听到了这首诗些走起路来带风的虎,飞起来腾云的龙一后,十分惊讶地对寇准的母亲说,你的儿样,都有着共同的一种生机啊!这两句蕴子有当宰相的大志向呀。老师之所以这么涵着深刻的道理,说明人无论身份高低贵说,也许是因为他从这首诗里看出了寇准贱,都是有生命的,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好像把华山比做了宰相。宰相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而华山则是在天之下,万山之上,周围的赋瓜子皮山都无法与它比高。二者有相近之处。龙铎,明代人。在他12岁那年的冬诗文典故咏蟋蟀天,他父亲的几位好朋友来到他家,围坐在一起谈诗论文。他母亲送来了瓜子、茶水,几个人就一边吃瓜子,一边喝茶水,元代文学家赵方,因为曾写过《东津津有味地谈着。大概他们正谈到诗的题6“东陵瓜”这两句是说,不要说召平种瓜没有寄中华语海托,他之所以种瓜,就是因为喜欢瓜子的黑白分明。在这两句中,诗人借对召平喜欢瓜子黑白分明的情操赞美,以小见大,借物喻人,寄托了自己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爱僧分明的思想。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言有尽而意无材时,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指着地上的瓜穷子皮,对龙铎说:“孩子,这瓜子皮能不能人诗啊?”龙铎说:“能。于是这位老先生就叫他当场以瓜子皮巧妙的店铺字号待为题,作一首诗,顷刻之间龙铎就作出来了:玉芽已褪空余壳,纤手初抛作有声。旧时店铺开张之前,店主总要费心取莫道东陵无托意,中间黑白尽分明。个吉利响亮别致的店名,期望生意兴那位老先生看了看,惊叹地说,这孩隆、财源广进。子将来必有诗名。清代有位叫朱彭寿的文人擅长代客取这首诗写出了瓜子皮的特点,因小见名,所得酬金颇丰。他曾下工夫收集了一大,寄寓深刻。些有名的店铺字号并精心琢磨,发现这些第一句写萌芽时的瓜子皮。瓜子种到店名的用字常见的不外是那么五六十个。地里之后,萌芽时瓜子仁长成幼苗,长出为了便于记忆和选用,他用平仄有序、押地面,只剩下瓜子皮留在土里。韵合辙、朗朗上口的律诗形式,把56个吉第二句写人们嗑瓜子时的瓜子皮。妇祥字串联起来,编了一首“字号诗”:女们嗑瓜子时,用纤纤玉手将瓜子皮抛在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地上,发出了不引人注意的声音。在这两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句里,诗人赋予了瓜子皮为了种子生长,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为了他人享受而甘愿默默无闻的品质。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第三、四两句,诗人引用了秦东陵侯这首诗后来流传商界,只要留意一下召平种瓜的典故,写了瓜子的颜色特点。各地店名,如老字号的“同仁堂、全聚召平,秦朝时被封为东陵侯,秦朝灭德、协大祥、恒源祥”,又如新开张的亡后,他成为平民,在长安城的东门外种“鼎泰丰、大润发、中信、恒隆”等,皆瓜。他种的瓜有五色,味道又好,人称可以在“字号诗”里找到它们的身影。···试读结束···...

    2022-05-09 寓言故事手抄报 典故寓言故事

  • 《向峰文集 10 诗文新汇卷》王向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向峰文集10诗文新汇卷》【作者】王向峰著【页数】704【出版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3【ISBN号】7-5610-7126-7【价格】80.00【分类】文艺美学-文集-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综合集【参考文献】王向峰著.向峰文集10诗文新汇卷.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3.图书目录:诗文新汇卷》内容提要:...

    2022-05-09 文集epub 文集名字怎么取

  • 《台湾古籍丛编 第5辑 北郭园全集、啸云诗文钞》陈庆元主编;萧庆伟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台湾古籍丛编第5辑北郭园全集、啸云诗文钞》【作者】陈庆元主编;萧庆伟副主编【页数】643【出版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03【ISBN号】978-7-5334-7736-3【价格】CNY100.00【分类】古籍-汇编-台湾【参考文献】陈庆元主编;萧庆伟副主编.台湾古籍丛编第5辑北郭园全集、啸云诗文钞.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03.图书封面:诗文钞》内容提要:《台湾古籍丛编》收录古代台湾本土人士或者宦游台湾的大陆人士的诗文作品集30余部。本书为《丛编》第五辑,收录书目为《北郭园全集》和《啸云诗文钞》两种台湾古籍。《台湾古籍丛编第5辑北郭园全集、啸云诗文钞》内容试读北郭園全集翻爱者···试读结束···...

    2022-05-03 古籍全集 百度盘 古籍大全下载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文绝唱镜鉴》韩寿山,徐文艳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书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文绝唱镜鉴》【作者】韩寿山,徐文艳编著【丛书名】无【页数】282【出版社】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04【ISBN号】978-7-5060-9492-4【分类】古典散文-散文集-中国-古典诗歌-诗集-中国【参考文献格式】韩寿山,徐文艳编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文绝唱镜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04.图书目录:诗文绝唱镜鉴》内容提要:本书题材宏大,立意高远,哲理味浓,格调昂场向上,充满正能量,从古今经典诗词曲、赋文及家训中精心遴选了三百五十余条与修、齐、治、平有密切关系的佳句,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文绝唱镜鉴》内容试读第一编修身|正品升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文绝唱镜鉴经典诗词曲名句镜鉴(一)修养心性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原典出处]春秋《诗经·小雅·车辖》[名句释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会受人景仰,以光明正大作为行动的准则。“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即“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觉解镜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历时几百年,经多人之手,多次整理编修。孔子曾修订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名句,主要阐明的是人要有高尚的品德,要以光明正大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曾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座信仰和思想道德的高山,总吸引着你往高处攀登,使你拥有一个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任何时候都能在心中闪烁着永不磨灭的光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大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党员干部要让这座崇高美德的大山永远矗立在自己面前,以指引人生前进的航向。2第一编修身一一正品升境经典诗词曲名句镜鉴2.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原典出处]春秋《诗经·邶风·雄雉》[名句释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的意思是:不妒忌、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忮:嫉妒求:贪求臧求臧[觉解镜鉴]《诗经.邶风.雄雉》中说:“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论语》曾引用过这句话,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忮不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足够好了呢?”孔子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认为《诗经》中的“不忮不求”是对做人的起码要求二是认为只做到这样不够好,还应有更高更远的志向。这是孔子对其学生子路的希望,也是对世人的提醒。从此,后人均以“不忮不求”作为修身立德的基石。东晋葛洪在《抱朴子.接疏》中说:“明者举大略细,不忮不求,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南朝梁萧统《陶靖节集·序》曰:“不忮不求者,贤达之用心。”不忮,就能心态平和坦荡,心态阳光,自然就心胸宽广,从而会一心想着为天下人谋福祉不求,就会去除贪心,无患得患失之虞,便有仁心道义。如果人们都有“不忮不求”的心态和胸怀,事业就会兴旺发达,社会就会和谐美好。3.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原典出处](西晋)陆机《猛虎行》[名句释义]“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的意思是:多么渴也不饮盗泉里3···...

    2022-04-27 epub百度百科 epub 书

  • 朱熹的历史世界pdf在线阅读免费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注: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喻应石并没有给朱熹传记,而是以他为中心线索,构建了一部南宋史。这段历史被他称为“后王安石时代”。朱熹的历史世界df图片预览简介本书是对宋代文化政治史的综合研究,特别强调两者的互动。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不仅是文化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主体,这一点在以往的历史学家中或明或暗地观察过。如何将这一断言建立在可以客观验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是专业史学的自然任务。因此,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和行动方式在本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的副标题主要取自于此。关于作者于英石,安徽潜山人,1930年出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在香港新亚书院和新亚研究所学习,师从钱牧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连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着有《汉代中外经济交流》、《历史与思想》、《历史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近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学者与中国文化》、《方以知的晚试》、《论戴震张学成》、《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胡适》《中国现代思想史》、《陈寅恪晚年诗》——兼论他晚年的学术精神和精神状态》、《尚念风水——钱穆与中国现代学术》、《现代儒学》等目录自序一第2节第1部分一般理论谈论我。“政治文化”的定义二、道教、道教与“政治文化”三、古文字运动、新学与道家的形成四、道教“佛”与宋代佛教新思潮V。科学与“政治文化”第一章回到“三朝”——宋朝政治文化的开端第二章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第三章“同治天下”——政治主体意识的出现第4章君主与首相之间——理想与权力的互动第5章“国家是”考试上北宋接下来是南宋第六章秩序重构:宋初儒学的特征与传承第七章党派之争与士大夫之分我。简介二、“国是”合法化下的党内斗争新形式三、朱熹时代的党争4。王怀执政与党内斗争的关系五,剩下的下一个专着谈论第8章物理学家和政治取向1。“内圣”与“外王”的张力二、从“内圣”转为“外王”三、“成王道”——朱熹与陆九渊四、《得王行道》——张凤石、陆祖谦五、雨衣第九章权势世界的儒家我。简介看完朱熹的历史世界也许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最终关心的永远是现实政治。正如唐昌儒说魏晋玄学的根本目的是重建政治理论,于英石也证明了朱熹、陆九渊、程毅都不愿意学习“内圣”。他们一直希望削弱君权,提升士大夫的政治主体性,与皇帝“共治天下”。朱熹一直是哲学史或思想史研究的核心人物。除了钱牧、陈荣杰、狄柏瑞等资深学者外,还有刘树贤、张立文、金春风、陈来、舒景南等当代学者。精细的研究,从生活到交流,从思想到文学,几乎没有不被反复梳理的地方。在这些眼尖的学者密集梳理梳理之后,他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挖掘出新的数据,提出新的解释?然而,于英石先生最近出版的新书《朱熹的历史世界》“跳出三界”,找到了在宋朝政治史语境下重新解读朱熹的新途径。在余英石的名著发表仅仅几个月后,在中国学术界就出现了几篇相当有分量的书评,实属罕见。就我而言,有黄金行的《读书》和刘淑贤的《九洲》。雪琳、陈来《二十一世纪》、杨如彬《当代》发表四篇。在学术界越来越缺乏共同话题、研究方向逐渐多元化的时代,应该说能够成为中国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书籍并不多。尤其是一本书在出版之前在洛阳就已经很贵了,更难得成为讨论的焦点。今年年初,这本书还没出来,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些片段,议论纷纷。今年初夏去香港的时候,看了《当代》的连载,也听到香港朋友的评论很不一致。然而,直到秋天我去台大任教,我才把这千页的书全部看完。正式出版两三个月。我读了这本书,读了一些评论,听了一些评论。忍不住想对余发表一些看法,也想对评论发表一些看法。1。政治史解读:历史场景中的朱熹与新儒家朱熹作为理学家,在过去学术界的关注点往往是他对“心”、“性”、“理”、“气”的讨论以及新儒家体系的构建,他与佛教与其他杂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在鹅湖会议上与陆九渊的著名辩论,以及对后世“崇尚道德”和“道教”的影响等,这是历史上的惯常做法科学和哲学。,无论是日本秋月寅次的《朱熹研究》(1926)、友枝龙太郎的《朱熹思想的形成》(1969)、大陆张立文的《朱熹思想研究》(1981)、侯外禄等人《宋宋》、《明历史》第一卷(1984)、陈来《朱熹哲学研究》(1988)、台湾刘淑贤《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善》(1982))通常是相同的。正如于英石所说:“在哲学通史或理学史中,我们通常只看到对心、性、理性、气等概念的分析和解释”(上篇,第22页)。不过,于英石这本书要讨论的不是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朱熹与宋朝政治史的关系。他要让朱熹回到整个宋朝的历史舞台,所以特别提醒读者,要留意孝宗在位期间的微妙政治变化,寻找“缺失的一环”。什么是“缺失链接”?让我们从皇帝开始。正如古代正史以“本世纪”贯穿全书,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皇帝是中心。这当然是常识,但常识往往恰恰因为是“常识”而被忽视。于英石说,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原本处于政治中心的皇帝变成了“舞台上有一种背景,表演和歌唱都没有份额”(第1部分,第21页))。因此,他特别论述了北宋神宗的意义,并指出由于没有皇帝,即使在庆历时期,士大夫也“只能主张改革,不能改革。皇帝之所以能够改革,是因为他在政治领域,直到神宗与王安石的相遇,“两股动力在‘千年一遇’的条件下融合”(上篇,第344页)),所以北宋有变法。那么,这和朱熹有什么关系呢?确实有很大关系,因为这是“朱熹的历史世界”之一。于英石用了丰富的史料说明在包括朱熹在内的南宋理学家看来,南宋孝宗与北宋神宗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因为孝宗不仅具​​有与神宗相同的改革精神,而且准备引进新儒家学者。他是一种士大夫,所以他在第十章专门讨论了孝宗的“晚年部署”,并引用了周必达、刘正、赵如玉的历史和意图。应该说,这个论点是相当有力的。毕竟,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权力的中心。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言不发,比任何人的影响都大。这很可能会引起政治舞台的变化。,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世界”中。朱熹在《孝宗雅诗》中所说的并没有成为现实。然而,这40天让朱熹的生活“光荣善良,没有办法弥补”。的感激之情。虽然孝宗的改革方案最终失败,实施只用了一年时间,但是孝宗引进的理科士大夫,加上孝宗对改革的紧迫感和紧张感,让朱熹和一众理科士人都喜欢上了。王安石。“得帝随道”的愿望,让北宋以来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想象越来越高。历史上真正影响的时代”(第1部分,第390页)。但正是这种理想使他们与官僚的士大夫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最终,这个理想因原动力的消失,原动力的消失而毁于一旦。然而,于英时发现,虽然这只是一个失败的计划,但也因此而产生了两个势力和两个认同群体。在儒家士大夫的认同和排斥逐渐凸显的同时,官僚士大夫的排斥和攻击也逐渐显现。方向已经明确。例如,陆九渊因“与大臣官吏争执,称其咄咄逼人(耳+舌)”,林立攻击朱熹“道学”,刘庆之“道学自负”案,收费上升,集中在“刀雪”上。道教”,使“道学”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空谈、虚伪、夸大的官僚攻击的象征,也是士人超脱精神、行高尚的象征。在余英石的著作中重新浮现。这是杨如斌在评论“显化”隐藏的历史时所说的。我很佩服余英石的仔细阅读。他从儒家的书信和文章中看到了“我们的党”和“朋友”,“守者以善为祸”,攻者以“伪学”为恶。‘道学’成为‘罪党’的重大项目,从此正式成立。”他看到,春熙十年(1183)前后,不仅禁止“伪学”,但连地方官员也不敢推荐道士,理学和官僚两种士大夫群体之间的冲突开始出现(上篇,第495页)。大约在习十五年左右(1188),周必达在孝宗皇帝的支持下取代王怀,“新语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很快与他(周必达)结成政治联盟,这是南宋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下篇,第164页),于英时特别指出朱熹的《与丞相书》继承了欧阳修《党论》的涵义,并指出朱熹不能只承认《相书》的合法性。君子宴”,更提倡“请君子”。薄党的王者不怕”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突破(第1部分,第497)。正是由于新儒家和官僚两大集团的形成,才产生了改变现状和维持现状的两种政治取向,也导致了一直延续至今的政治局面。1200年,不仅影响了光宗初期的周朝。党与王(淮)党的纷争最终导致宁宗初期的“清远党禁”。于英石推测,这一切都源于孝宗时代的政治,“(孝宗)的设计是通过人员更替来逐步实现他的愿景,建立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集团。新皇帝,……孝宗和六集团其实是打算改变“国是”,但他们并没有正式举旗,大概是希望新皇帝继承这个新的开始,公开等所有部署完成后才宣布“天下之耳”,然而,他们误判了广宗,导致了后来的悲剧。虽然年代久远,史料有空缺,但于英石的细读文本和历史想象,往往能弥补历史线索(这也是他自己说“心理史”的原因,见第十二章,章节2和4.这两个部分与其他部分不同,很少参考一些西方理论文本),以自己的意志违背历史的意志,用想象力再次行走在历史中。正是他自己讨论过的科林伍德的想法。应该说,于英石先生充分展示了史家整理史料的能力,并仔细描述了孝宗与光宗、官僚集团、理学集团、皇权之间的互动(下20页))。这就是书。在一个意义重大的地方,连他自己都忍不住引用日本宋史专家寺田刚的话来证明这是一项值得骄傲的研究,“完全是开创性的”,尽管他谦虚地说“第一尝试一下,我还没想好,还是说说吧。”但他其实觉得“涉及孝、广、宁三朝,属于南宋政治史的中期,从阐释结构到具体历史事件的重构,都以关于原始史料”(第二部分,第105页)。在“自序1”中,他特别提醒读者,重新描述这段历史是他在写作过程中才意识到的一个新问题,“没有这个环节,为什么朱熹晚年会被禁党?没有办法解决,所谓的清远党禁令已经成为一场无意识的历史闹剧。从南宋李新川的《道明录》、乔川乔锁的《清元党禁》到清代全祖王的《道明录》清元党禁”,都不足以回答这个无头公案”(上篇,第12页)。这确实是真的。二、对理学史传统叙事的颠覆我很难判断这个叙事方向与喻应石对现代理学中“道”的抽象继承的好恶有多大关系,与他对“道教”的辩护有多大关系。历史方法。在他孜孜不倦的反复批评中,可以看出他对哲学史上悬置政治文化之外的历史人物的做法,以及新儒家用方法来叙述新儒家历史的做法,确实是相当不满的。《道传大记》。刘树贤批评刘树贤的有意和创新解释,称“虽然他有充分的理由构建政治文化外王的语境,但不能代替哲学或意识形态的内圣语境,否则将从一种偏见转移到另一种偏见。另一种偏见,同样失去平衡”。确实,于英时“颠倒了”的话。上一章《徐说》的最后一节,“宋代学说的本质,过去流传最广的有两种学说。继续孔孟之学。在此前提下,论者常持孔孟的“本义”来判断新儒家各学派之间的差异。第二,现代哲学史家假定新儒家所学的讨论等同于西方形而上学或宇宙学的问题。根据这一假设,哲学史家用各种西方哲学体系来解释不同的儒学流派。这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各的观点,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从中国的历史脉络中提炼出新儒学。宋。”但他认为,“‘通孔孟’和形而上系统都不是哲学追求的终点,都服务于秩序重构的终极目标。前者为这种秩序提供了经典的基础,后者是一种超越的、永恒的保证。总之,“通孔孟”,建立形而上学的世界固然重要,但在整个儒家体系中只能占据次要地位。秩序的身份不是秩序的重构”(第一部分,第251页)这段话被几位评论家引用和评判,可见这段话是相当刺激的。不仅如此,第二章《徐说》再次重申,“从思想史和哲学史的角度研究宋代理学的人,往往不涉及理学与政治的联系,他们的关注点是着眼于新儒学内部的理论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哲学史或思想史领域的主流立场,其正当性是毋庸置疑的。-儒学给人的印象是比较笼统的,也就是说,新儒家和新儒家与当时的实际政治的关系,只是存在与否的问题……传统儒家认为,新儒家-儒家关注永恒的“内圣”,现代哲学史家也得出结论,新儒家主要处理各种形而上学问题不在时间和空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新儒家的理论有其内在的逻辑可循,他们对政治的介入,无论深浅,都不会对新儒家的建构和演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难在宋代哲学史或思想史的一般著作中看到新儒家的政治活动”(第14页)。在这里,于英石虽然肯定了过去传统叙述方式的“正当性”,但显然这种“委婉说法”只是对后面的严厉批评“提前道歉”,所以虽然分流是晦涩委婉,背后的内涵相当严格,在“但是”二字之下,从根本上瓦解和否定了“科学史”或“哲学史”的惯常做法。一是,于将常识界对新儒家和新儒家的误解归咎于这种思路和方法,认为这导致人们忽视了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误认为新儒家是都在谈论形而上学的意义,而不是政治。其次,于英石将传统的“道传”理论与这种研究方法联系起来,指出这部“道传宏大叙事”将理学视为超越时空的内在圣人或玄学的研究,“具有“一脉相承”四个字很容易理解为“新儒家”之道,难怪刘淑贤很反感,他要直接说重话,说余英时的论据和结论“远远超出了范围。,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我不得不提出一些反对意见。”第三,更有趣的是,喻应石宁愿放弃自己一直倡导的“内在逻辑”理论,而将其交给新儒学史的叙述者,同时强调外在的中心性。新儒学史上政治文化思想研究的定位。比如朱熹和陆九渊,他们根本就不谈朱熹和陆九元平时的争论,“因为这些评论基本上都是‘内圣’方面的差异”,主要是说说两者的“外王”方面。君子之道的一贯性,春熙十年后强调朱与鲁的政治同盟关系,唐中佑案鲁与朱的立场一致等(下,74-78页),这实际上暗示了没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科学还是心理学,所有意义都必须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呈现。某些词的重复呈现含蓄地成为一种音调或旋律。余英石曾批评说,在哲学史或儒学史的讨论中,只看到对心、性、理、气等概念的分析,而没有看到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儒学转向南宋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印象”(第1部分,第22页)。他又指出,“所谓宋儒,承接孔孟千百年不传之道。此‘道’,不能只指‘天命’的‘内圣’,人”,但必须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外王”。“王道”的意识和活动在南宋理学界延续了几十年,恰逢新儒学最蓬勃的时期,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第二部分,第96页)。几页后,他又批评道:“无论是传统的‘道家’史家,还是现代的哲学史家、思想史家,都不太关注理学与权势世界的关系。'讨论'政府'的官僚机构”(第二部分,第103页)。这些言论反复出现并非偶然。对于于英石这样的文人而言,无关紧要的事情绝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反复的重复只能理解为他的关心和提醒。我一直不赞成把思想抽象成哲学,然后把哲学变成凌驾于政治和生活之上的逻辑。我一直把思想放回历史语境,重新确立思想的背景。非常同意。的确,以往哲学史或科学史的研究,都有探索精神资源和思想传统的意图,为当代重新建立一个“谱系”。哲学史家似乎在中国传统资源中寻找可以称为“哲学”的东西。正如有些人把朱熹比作东方的托马斯·阿奎那,他们试图构建一种与西方哲学相对应的“中国哲学”。而新儒家则在宋代寻找“精神”的源头。正如宋儒不仅要阐述韩愈的“文启八朝衰”,还要指出他的“道以利天下溺”,他们也不仅要向朱熹学习,寻找一种形而上的“哲学”在心目中,它也试图在叙事中建立起自古以来的“道家”现代世界。然而,这种“抽象继承”的方法,实际上忽略了宋代学术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刺激。一种意识形态传统的延续,并不是悬置在抽象层面的“影响”与“接受”的关系,而往往是由于历史环境的刺激,原有的历史资源被激活,从重新诠释而来。的历史资源。如果没有历史考证,这个思维过程就变成了纯粹推测的产物,就好像一条鱼离开了水,变成了一个干燥的标本。三、是否或如何超越“内圣”和“外王”的叙事模式但是,应该承认,在于英石刻意强调“外王”路线时,批评者批评他忽视“内圣”,并指出由于于英石刻意强调“外王”,他经常不得不强调历史数据。容纳自己。根据政治史的语境,余英石把宋朝政治的三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部宽泛的思想史。所有的人物都主张超越汉唐,回归三代人的理想。”这种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以士大夫为政治主体的倾向开始得到皇帝的支持。二是“定型期”。回到三代的运动已经从“坐着说话”变成了“起来走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士大夫与宋神宗达成了共识,即“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治国’”。,所以它是“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中正式发挥作用的时期”,第三个是“过渡时期”,即朱熹居住的南宋。在这个时代,“王安石的鬼魂还附在许多士大夫身上”。朱熹的时代是‘王安石后期’”(上篇,18-19页)。于英石试图证明的是从王安石到朱熹的政治史。但正如刘淑贤所说,“这是geerallyelievedthatthethoughtthatErchegcreatedwillecomletedyZhuXiafterhearriveatNadu,adtheclueoftheiheritaceofTaoimaccetedylatergeeratioarecotructedyZhuXi.",Yi),Zhu(Xi)ratherthathe"traditioalview"ofulligthelieetweeWagAhiadZhuZi.However,thiookcomieWagAhiadZhuXiitoahitoricalcotext,whichiudoutedlyagroud-reakig"Coerica-tyletur".ItwaothioitthatYuYighiwatroglyreitedyYagRui,Yagaiditwovoice,"Theimageof'ZhuXiyearforWagAhi'ovioulyrequireextremelyexcelletiterretatiokilladtrogiterretatioiteret.Itcaeketchedout”,heelievethatYuYighi’“uchaaertioiaiterretatioomatterhowyoulookatit”,ecauehejudgedthatYuYighididotdrawthecocluiofromhitoricaldata,utfroma“iterretatio”thatreuoeremie.Accordigtothedata,althoughZhuXiadmiredWagAhiforhi"uccefulmoarchadractietheway",healohadalotofcriticim,whichwafariferiortohilifelogreectadoediecetoChegZi.Therefore,itiotomuchthatZhuXiwaithe"ot-WagAhiera".,itiettertoayithe"laterChegYiera".YagRui'criticimhahireao,uttherearealoomeoitthatareotthorougheough.BecaueYagRui,likeLiuShuxia,waotheotherideofthe"retur",hejudgedYuYighi'oitiothat"thecorecocerofCofuciaimitherecotructiooforder,adtheo-calledorderiaicallyoliticalorder,adtheoliticalworldofthiworlditheolyItitherealworld",whilehecitedChegYi'"Daocoecttheheaveadtheearthtotheoutideworld"adZhuXi'"theworldofliiacleaademtyworld",emhaizigthattheworldofliialoarealworld,ad"theorderofthehumaworldmutoteearatedfromtheorderofvalue.".Ifact,heiquitediatifiedwithLiuShuxiaithathefeelthatYuYighi'aroach"uitetioallydetroythemotimortatworkofaNeo-Cofuciait'life,thati,itdetroytheaoluteaduiveralmoralitythatNeo-Cofuciaithaveworkedohardtoetalih.value".Therefore,heelievethatthe"firtorder"ad"ecodorder"thatYuYighiaidhouldactuallyerevered.However,thi"revolutio"jututtheedulumacktotheedthatYuYighicriticizedforfocuigo"ierage"oremhaizigthecotextofhiloohyhitory,thati,emhaizigthattheecodorderhouldethefirtorder.However,tartigfromyoured,Criticimifudametallyattheooiteedofyourcociouooitio.Thikidofoiioatedcriticimiofteieffective.YuYighi'imletawermayethatthiithecotextofoliticalhitory,aditiotatallthecotextofyourhitoryofhiloohyorhitoryofciece.coheret.Actually,IalofeelthatYuYighidid"itetioallyiovate",coectigWagAhiadZhuXifromtheerectiveofoliticalhitory.Althoughoeideihidde,itmayaloeuedtocovertheotheride.Ahehimelfadmitted,atthattimethereweremayNeo-CofucialikeZhagReqiagwhoreetedWagAhi,adeveZhuXiolyraiedhimadrejectedhitudie.ZhuXicomiled"YiluoYuayuaLu"aftertheecodyearofGadao(1166),aditheecodyearofChuxi(1175)adLuZuqiaco-edited"JiiLu",whichideedhowthatZhuXicocioulyiheritedZhouDuyiadErcheg'learigadhaoviou"thread".The,whydidYuYighidelieratelyetalihahitoricalcotextfromWagAhitoZhuXiotheideoftheoliticalhitoryof"gettigthekigaddoigtheway"?IittruethattheSoutherSogNeo-Cofuciait'"gettigthekigtofollowtheTao"mutetracedacktoWagAhiadShezogihitoricalmemory?Ithik,otolytheNeo-Cofuciait,utalltheacietcholaradofficialhavethikidofheartto"goverthecoutryadrigeacetotheworld"from"gettigthekigadracticigtheTao",aMr.Yuaid,"thecommoudertadigofSogCofuciaim"(PartII,.73)Therefore,itiadvialetoadmitthatWagAhi'ooetatthetime,SimaGuagadErcheg,werealoagrouofcholar-ureaucratwhowerelookigforwardto"gettigtherulertofollowtheTao".WheZhuXiwatedtoetertherealoliticalfield,adwhetheSoutherSogciece-tyecholar-ureaucratexectedtheruleradthemiitertomeet,theymightTheywillthikofWagAhi,adwhetheyaremorefrutrated,theyoftethikofSimaGuagadErchegwhoareidleiLuoyag.Could'titeoilefortheecodjoureyitheNortherSogDyatytoecomeahitoricalmemoryof"oteigaletoruletheway"iZhuXi'mid?Althoughtheydidothaveaoviou"moarchadmiiter"likeWagAhiadSogShezog,uttheywereofteimargializedLuoyag,uti'tthimoreimilartoZhuXi'"fortydayoftheetalihmetofthedyaty"?为什么?IZhuXi'hitoricalworld,doeWagAhialwayaeariteadofErcheg?IfwehavetoitetioallyiovateoutidethecotextofNeo-Cofuciaimaduildaothercotextofoliticalhitory,thehowcaweexlaiZhuXi'remiiceceadromotioofErchegadother?However,IfeelthatothiYuYighiadithewritigofeveralcommetator,thetraditioal"ierage"veru"outerkig","Daotog"veru"olitical","ideology"veru"olitic"Thedichotomyitilloviou.AlthoughYuYighi'hitoricalarrativehathitedecytohiftfrom"ierage"to"outerkig",whetherthecommetatoragreeordiagree,ititillthieemiglyooiteutcoitetdichotomy.meta-tedecy.CheLai'commetarytitled"FromtheWorldofThoughttotheWorldofHitory"eemtotreatthe"worldofthought"ad"theworldofhitory"earately,whileYagRui'commetaryicalled"Returigthe"Coericu'Revolutio"agai.,ovioulyitfeelthatocethe"outerkig"iemhaized,itwillievitalytedtoigorethe"ierage",oitiecearyto"turitagai".AlthoughLiuShuxia'commetdidothaveaecialtitle,hereeatedlymetioedthatYuYighiwa"theveiofthe'outerkig'ofoliticalculture",whiletheotheredwa"theierageofhiloohyorideology".Makea'Coericarevolutio'",thehrae,delieratelytralatig"revolutio"a"revolutio"rathertha"revolutio",iotmerelyamodetyoradelieratemitralatio,hetoldeole.,thikidof"revolutio"iactually"revolutio",otjut"turigaroudiacircle".Therefore,healoaidthatYuYighi"hiftedfromoeiatoaother".However,theZemateraid,"Whethethreholdiremoved,thereiothigiideadoutide."WhatIwattoakithatthetwoedof"iide"ad"outide"arereallyoearatedfromeachother,jutliketheheliocetrictheoryadthegeocetrictheoryatthattime.,ithereuchahuge"revolutio"or"revolutio"thatfireadwaterareicomatileadirrecocilale?Fourth,"gettigthekigtofollowtheTao","thegreatettruth"ad"oemoralityadcutom"IfIcaexreititheimletway,IthiktherearethreekeyoitworthotigitheoliticaladculturalhitoryorideologicaladculturalhitoryoftheSogDyaty.,whicharouedcholar'exectatioof"gettigthekigtoracticetheTao",whichofcourecaleadtotheclueoftheoliticalhitoryfromWagAhitoZhuXi.Theecoditheemergeceofthecocetof"thegreatettruth",whichithegreatackgroudfortheemergeceofNeo-CofuciaimithefieldofitellectualhitoryitheSogDyaty,adalothefudametalreaowhythe"TaoTraditio",whichirelativetothe"PoliticalTraditio",haecomeaoleirit.ItcaemetioedythewaythatYagRuihaalreadymetioedthiextremelyimortatetece,uthemiread"SogadYuaXueya"adtookthieteceaShaoYog'awertoSogTaizu.RegardigthemeetigwithTaizuwhoetomhaeearched,itiimoileforShaoYogtoaythitoSogTaizu.Thethirdi"oemoralityitheameacutom".Thietecehaeereeatedlymetioedythecholar-officialitheSogDyaty.WhetheritithelieofWagAhiorthelieofati-WagAhi,thieteceiactuallyquiteimortatathecoeuofthecholar-officialitheSogDyaty.Herecomealieofocialhitory.不错,余英时过于强调“得君行道”的这一脉络,他把它概括成“秩序重建”,并且作为理学系统中的“第一序”,这当然有政治史的立场与道理,但也引起了刘、杨等人的批评,在“内圣”的脉络下,余英时确实很难回应这些批评。但是,回过头来需要深思的是,“道理最大”这一从宋初就开始酝酿,并且催生了“道学”的想法,是否只能支持“内圣”一路呢?或者说,这种强调“道”和“理”的观念,是否如刘述先所说“内圣之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一己的安身立命”呢?不是的,我注意到,这个“道理最大”,其实恰恰也是在文彦博所谓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语境中才被士人们确认其意义的。如果说,皇帝必须与大多数士大夫共治天下,或者必须通过士大夫治理天下百姓,那么,士大夫以什么来制约无边的皇权呢?在普遍的皇权世界中,只有借用绝对的和超越的领域。熟悉北宋历史的人会记得,从孙复到吕公著、富弼、司马光,都曾经尝试用传统的“灾异”来制约皇帝,但是这种旧方法似乎抵挡不住“天变不足畏”,所以,士大夫只能尝试以“士”为“师”,以“道”制“王”,即以道理来约束皇帝。正如余先生看到的,“王安石‘以道进退’,司马光也‘义不可起’。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皇帝如果不能接受他们的原则,与之‘共治天下’,他们是决不肯为作官之故而召之即来的”(上篇,306页),这一点王安石、司马光并没有区别,程颐程灏也一样,“正叔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人问他为何如此,他以为“吾以布衣为上师傅,其敢不自重?”士大夫能够依赖的只有“道理”,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都是“道学”,难怪宋代士大夫反复说,“天下唯道理最大,故有以万乘之尊而屈于匹夫之一言,以四海之富而不得以私于其亲与故者”。“道理”和“政治”并不是两端,当然有时候它们确实不能合二为一。在“师”与“君”、“道”与“权”不能寻找到共同点,士人不能“得君行道”的时候,重建知识与思想的制高点,借助一个绝对和超越的领域,确立士大夫的批评权威,就成了这些处于边缘的士大夫实现政治意图的途径。在北宋神宗时代,如果说汴梁由于王安石得君行道,成为政治权力运作的重心,那么,洛阳则由于司马光、邵雍和二程,渐渐成了一个政治批评和道学阐发的重心,其间的差异只是一在朝一在野而已。所以,在宋代思想史上,尽管我们看到的是“道”、“理”、“心”、“性”这样一些语词,但是他们终极指向,却是从“正心修身”到“治国平天下”。在他们心底,这是适合于“天下”的“最大道理”,“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因此,在不能实现第一序的“得君行道”时,第二序的“道理最大”就自动成为第一序。你会看到,当士人在为“富国强兵”忧心忡忡的时候,他们提出的目标却是“天下朝夕太平”,在士人逐渐感到皇权支持下实用风气在支配政治的时候,他们打出的王牌却是“道理”,当社会逐渐失去道德同一性的时候,他们提出的根本拯救办法却是“心”与“性”的自觉。他们坚持这种高调的理想主义,并把这种叫做“道学”或“理学”的思路看成是“重建秩序”的唯一途径,尽管在后来的历史变局里,失去了政治舞台的“道学”越来越隐晦了自己的显示关怀,而呈现出纯粹哲理的色彩,变得好像是一种悬浮在半空的形上学。我在这里还想提出影响宋代文化的第三个重要观念,这就是关于“一道德同风俗”。余英时提出“理学不能概括儒学全部”,这显然是正确的,但是儒学包括什么?“业儒之人”如果不仅仅是理学家,甚至不仅仅是官僚集团里那些儒生出身的人,那么是否还包括更广阔的士人群体(甚至包括吏员、儒医、塾师之类)?如果仅仅限制在“政治”范围中,当然另当别论,如果仅仅讨论“理学”,当然更不必过度搜求,但是如果涉及整个宋代思想与文化,我以为尚有很多空间需要填补。余英时在第三章中敏感地注意到欧阳修“多谈吏事”,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枉直乖错”,也注意到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其实这是很重要的现象,正如余先生所说,宋代政治领域“并不是极少数理想特别高远的士大夫所独有”,这种在地方上整顿伦理秩序的活动,“表示士大夫已明确地认识到,‘治天下’必须从建立稳定的地方制度开始”(上篇,293-299页)。应当看到,这种相当深刻地改变着宋代社会和文化的活动,其实是“秩序重建”最重要的一环,从上而下,从下而上,正因为如此,王安石对“人无异论”的“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相当上心,朱熹也特意重新编纂《家礼》、修订《吕氏乡约》、编辑《童蒙须知》,陆九渊一系更对家族伦理秩序的重建和维护相当用心。在这一脉络下,还可以看到相当多这类历史现象,比如真德秀、刘宰等等大批官员在任上的时候要写各种各样劝谕性的榜文。特别是,宋代有更大量的儒学之人,他们既不是高明的理学家,也不是中央的官僚,他们在地方官任内,在赋闲家居时,也都曾经在推行“一道德同风俗”,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推进,导致了“宋代文明同一性”的逐渐确立和扩张。可是,这一脉络无论在哲学史、思想史还是政治史中,仍然得不到充分呈现,现在,据说无论中外学术界,都对宋代的“地方精英”相当重视,但是“地方精英”中最大数量的儒学人士,究竟在宋代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是如何奠定近世中国社会伦理与文化传统基调的呢?回到余英时的大著。余英时把道学或理学放在政治史的背景下讨论,这确实是他的绝大洞见,他揭出一个贯穿性的大背景,“宋代政治史上出现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新因素,不但对朝政的推移具有支配的力量,而且对士大夫世界的变动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个新因素便是所谓‘国是’”,而“国是”在宋代之所以有特别意义,因为它在宋代已经“是一个法度化的观念,因而成为权力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上篇,340页),于是一切议论都需要放在这一背景下讨论。这是很对的,正因为他这样看理学,所以他洞察到当时各种历史文化和思想活动“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儒家要求重建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上篇,79页)。我唯一需要强调的只是,秩序为什么要重建?如何重建?其实都有宋代相当特别的背景,在这一点上,我以为余著起首要笼罩全篇的“回向三代”其实仅仅是政治史的背景之一,毕竟古来儒家都在描述一个理想的“三代”,在“回向三代”之下,还有两个基点更重要,一是唐五代的秩序崩溃,二是外敌环伺的现实紧张,前一背景逼出了儒学解释的自我更新和社会伦理的重新整顿,后一个背景则逼出了整个宋代的“国家意识”和“危机意识”,这都是“国是”的背景。黄宽重、邓小楠都曾经先后讨论过“国是”,余英时没有提到,当然这不妨碍他对“国是”的解说。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国是”在北宋与南宋的连续性,正如MorriRoai所编一部讨论宋代国际关系的论文集的书名ChiaamogEqual所显示的那样,从北宋开始,中国就已经是处在“棋逢对手”之中,正因为如此,从石介《中国论》、欧阳修《正统论》起,士大夫的政治思考一直在这个背景之下,这个隐隐的巨大的背景就像张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说的那样,“君臣不以挂于口而虑于心者,数十年矣”,所以宋代关于“国是”的争论,与当时已经形成的这种“国际”形势和“国家”意识有关,很多人的忧患都来自辽、夏、金的“环伺”,否则北宋的“国是”讨论,就不能与后来南宋高宗、李纲之“国是”讨论相延续,使“国是”成为一个共享的词语和话题。特别是,如果不是一个“国家”,所谓“国是”也不可能成为举国关注的中心而成为“法度化的观念”,余英时所谓南宋初李纲的“国是”,不仅成为国家的最高政治纲领,具有制度上的约束力,朝廷不能改变,而且连士大夫也不可以“异论相搅”,而且“第一次显示出国是的超党派性质”(上篇,366页),这个说法还要讨论,其实,关于国家的“正论”得到“权力”的支持而成为“国是”之后,无论在北宋还是南宋,都是不容讨论的,都有政治上“超党派”的绝对正确性。但是,在成为“国是”之前,则正如余氏自己所说,“国是”并不只是一个固定的观念或政策,而是会变化的,如果司马光的“异论”说服了神宗,它就成了“正论”,“‘国是’便会改变,‘国是’变则宰相必将易人”。可见,“国是”是政治性的词语,在皇帝和政府承认的叫做“国是”,不被承认的在野的就叫做“异论”,而把它们放在一起互相钳制,才叫做“异论相搅”。一旦成了“国是”,其实就是现在常说的“政治正确”,它使某些策略和思想有绝对的正当性,关键的关键还在于权力。遗憾的是,朱熹这一批充满改革意识的理想主义者,在孝、光、宁宗时代并没有能够“得君行道”,也没有压倒因循守旧以妥协的现实策略维持政治的官僚集团,因此他们的“道理”虽大,却没有成为“国是”,只能成为“内圣之学”,成为现实政治的遥遥的批评者,倒是大批地方精英的努力,却在历史学家不经意处有力地推动了宋代社会,实现着“一道德同风俗”,导致了汉族文明的真正“扩张”。...

    2022-04-19

  • 中华经典诗文之美共13册电子版免费阅读|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点评:怡情悦心之日常陪伴必备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中华经典诗文之美13册套书中学习更多的古诗文,既可作为大中院校师生治学研究之参考;选篇经典,注解精当,又可作为都市白领修身养性、怡情悦心之日常陪伴。精品下载站免费分享给大家。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电子版预览内容简介这套“中华经典诗文之美”丛书,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来路,知道自己的去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编写团队阵容强大,权威性强,既可作为大中院校师生治学研究之参考;选篇经典,注解精当,又可作为都市白领修身养性、怡情悦心之日常陪伴。《诗经与楚辞》:本书的选注、说明、集评,主是为帮助广大读者来浏览和欣赏诗经与楚辞。在编选意图上,除着重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外,还注意到题材的多样、风格的独特和篇幅的短小、文字的通俗等因素,希望能够缩短一些远古诗韵与现代人的生活和心理差距。本书的注释、说明、集评,皆以助读为本,并不着意追求学术探究之新成。《先秦两汉散文》:自胡适之、陈独秀辈登高一呼以来,现在正处于白话文方兴未艾的时代。即使是清末民初文言文所用的词汇、语法,也已经大多过时,更别提唐宋、先秦两汉。但是先秦两汉之文仍有裨于作文,其叙事记言、状物抒情及谋篇布局仍可取可法。那些感人的内容,富有教益的说理和那些出于自然的抑扬开阖、起伏照应之法,并不随着语言的变迁而化为已陈刍狗,在我们当今的白话文中,甚至千百年后与之面目全非的语言中,也依然有其颠扑不破之处。《汉魏六朝诗文赋》:《汉魏六朝诗文赋》采用按年代排列作家作品的编排方式,为的是突出各个时期的特点;除汉代一些无名氏创作的古诗、乐府之外,本编将每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按文、赋、诗的秩序(不一定每位作家都有这三方面的作品入选)列出,附上作者小传、作品说明与分门别类的集评。这样集中编排,为的是突出每个作家的独特性,对于较全面、较完整地了解某一作家,把握其创作风格,了解某一群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帮助。《唐宋诗》:《唐宋诗》选入唐宋两代著名诗人的名作,并分别对每一首诗进行了详细注释和评析。本书的选编目的,在于提供阅读这两代著名诗作的便利,而且先从介绍这两代名家清新易懂、艺术性特强,最有吸引力的作品入手。为此,所选多短小、优美、抒情之作。其忧国伤时,关怀民生疾苦,充满爱国精神的代表作,也注意收入。《唐宋词》:《唐宋词》为中华传统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之一,由知名学者、“大学语文”缔造者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高建中教授编著,收录包括李白、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李清照等在内的唐宋词大家的作品。本书的编选内容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作者名篇,还兼顾了近代文学的多样性,尽可能多方面的收录。每篇内容包括作者简介、文选,后附作者对此作品的说明以及集评,并附有翔实注释,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起到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唐宋散文》:《唐宋散文》为中华传统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之一,由知名学者、“大学语文”缔造者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侯毓信教授编著,收录包括李白、王勃、骆宾王、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李清照、朱熹、文天祥等在内的唐宋散文大家作品。本书的编选内容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作者名篇,还兼顾了近代文学的多样性,尽可能多方面的收录。《元散曲》:《元散曲》为中华传统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之一,由知名学者、“大学语文”缔造者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编著,收录包括元好问、马致远、贯云石、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家作品。本书的编选内容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作者名篇,还兼顾了近代文学的多样性,尽可能多方面的收录。每篇内容包括作者简介、文选,后附作者对此作品的说明以及集评,并附有翔实注释,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起到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本书对所选篇目例分五项内容:(1)作者介绍(仅列于该作家所有入选作品的首篇,以后不再重出);(2)正文;(3)注释;(4)说明;(5)集评(视作品具体情况而定)。“注释”以疏通词句和说明典故为主,一般不作详尽考证,异说择善而从,务使通俗简易,明了直截。“说明”对该篇作简略赏析,并对有关创作背景和主要艺术特点作扼要提示。“集评”部分不取作家总体评论,仅以单篇作品的评价文字为对象,如评语较多,则择其精彩者录之。本书所录篇目之正文基本上依隋树森所辑《全元散曲》,个别明显有误者则径以校改,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元明清诗文》:《元明清诗文》原为徐中玉先生主编之“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中之一种,现拟删减篇目后推出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新版。本书稿编选者朱惠国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词学》主编,并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副会长。本书的特点为:历来论中国的诗词文,都标举唐、宋以前的作品,唐诗、宋词自不必说。即文,也多以先秦、两汉及唐宋的作品为上。这种倾向自有其内在合理性,但是不能据此来排斥元明清的诗词文。中国传统诗词文在元明清尽管没再出现象唐、宋及先秦、两汉那样的大繁荣、大发展的高峰期,但仍在延续和发展,并不时有优秀的作家和有影响的流派出现,留下了数量极为可观的作品。本书即选择元明清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散文,每篇都对作者情况、词句、大意等方面进行注解和评述。《近代诗文》:相比古代文学及现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直至今日在阅读普及和学术研究上仍堪称盲区,仅有部分作品因入选中学课本而为人熟知。该书涉及诗、词、文等多种体裁,对作者的择取,上至公卿硕儒、王孙贵胄,下至乡野平民、闺中妇女,在作品的遴选上,既有忧国忧民、针砭时弊的内容,亦不乏反映俗世儿女日常柴米油盐的真挚感人之作,可谓网罗了文坛大家脍炙人口的名作名篇,又兼顾了不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在给予读者文学审美感受的同时,也较为真实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近代世情百态,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风气及各色人等的生存状态。篇首附有作者生平简介,有助于读者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深入领会其中的内涵,末尾的说明和集评则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参照借鉴、加深理解。该书注释亦详实,对冷僻字加以注音注解,适合于文学爱好者作为知识普及类读本,也适宜给中学及本科学生作为补充教材,起到提高文学素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同时这一时段上接古代文学,下启现当代文学,通过对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对于贯通古今、完整把握中国文学史也可起到积极作用。《古代短篇小说》:“小说”这一称谓出现得很早,其概念不断地有所变化,各种野史杂说、志林丛谈或小品随笔,全都可称为“小说”,与我们今日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短篇小说,写人状物的语言十分简练,但由于常能捕捉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作刻画,人物性格与精神面貌的表现都较鲜明突出。《古代短篇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个选本,共收录作品三十二篇,包括文言小说、通俗小说两类,而选录的标准,则是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作品在短篇小说创作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编选时所依据的底本已在各作品篇尾注明,同时也参考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各种相应的校勘本。《笔记小品》:《笔记小品》为先秦至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集,形式包括诗话、词话类作品。所选作者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大家及其代表作品,选文质量高、代表性强。《诗文评品》:《诗文评品》为先秦至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集,形式包括诗话、词话类作品。所选作者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大家及其代表作品,选文质量高、代表性强。《神话与故事》:《神话与故事》的选编,参照和吸取了多种相关论著和作品选集。特别是受到钟敬文先生在1980年主持编著的《民间文学作品选》的启迪,并选用了其中的少量篇章。为了体现民间文学的特色,编者尽量从内容上、体例上保持这些作品的原汁原味。这些民间文学代表作,均为口述人、采录者和相关书刊编者共同耗费心力的文学成果。目录大全总目录近代诗文出版说明导读诗选张维屏新雷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麟庆忆西湖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又忏心秋心(三首选一)咏史己亥杂诗(选一)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何绍基山雨鲁一同重有感(八首选一)姚燮谁家七岁儿北村妇郑珍完末场卷,矮屋无聊,成诗数十韵。揭晓后因续成之题新昌俞秋农汝本先生《书声刀尺图》白水瀑布贝青乔初抵泸州寄内咄咄吟(选一)莫友芝襄城灯词曾国藩傲奴金和围城纪事六咏(选一)・警奸嘲燕江#xfffd#xfffd湖楼早起(二首选一)雨中邓辅纶鸿雁篇翁同(龠禾)甲辰五月二十日绝笔李慈铭庚午书事(孤愤千秋在)石达开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张之洞秋日同宾客登黄鹄山曾、胡祠望远冯煦八月二十一日之夜,仆卧已久,苹湘忽出寄拂青三绝句相质,效拂青体也,既复强仆效之。时窗外雨声淙淙,苦不得寐,亦成三首。来朝放晴,仆又将强漱泉也(选二)袁昶西轩睡起偶成绝句陈豪题画(二首选一)樊增祥闻都门消息(五首选一)黄遵宪今别离(四首)陈宝琛感春(四首选二)沈曾植偕石遗渡江释敬安白梅题《寒江钓雪图》朱铭盘与履平林纾余每作一画,必草一绝句于其上。二年以来作画百余帧,而题句都不省记。强忆得三十首,拉杂录之(选一)陈三立晓抵九江作十月十四日夜饮秦淮酒楼,闻陈梅生侍御、袁叔舆户部述出都遇乱事感赋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月江舟行(四首选一)张謇屡出范当世书贾人语过泰山下严复戊戌八月感事文廷式夜坐向晓沈汝瑾中秋夜独步荒野中易顺鼎登五老峰观三叠泉送陈范罗三君别丙戌十二月二十四日雪中游邓尉三十二绝句(选一)陈衍江中回望金焦二山康有为秋登越王台过昌平城望居庸关出都留别诸公(五首选一)梁鼎芬焦山四忆之一・象山炮台俞明震宿凉州刘光第白雪吟夏曾佑登烟雨楼丘逢甲去岁初抵(鱼它)江,今仍客游至此,思之怃然(选一)山村即目杨了公梅花(二首选一)李希圣湘君谭嗣同潼关狱中题壁蒋智由久思姚永概偶题曾广钧携眷登南岳观音岩作王允#xfffd#xfffd梅花李瑞清题自画梅溪便面何振岱孤山独坐雪意甚足赵熙初月黄节岳坟梁启超自励(二首选一)太平洋遇雨金天羽吊长兴伯荒祠夏敬观今子夜歌杨圻题五洲地图檀青引(序略)泰山玉皇顶林旭马房沟胡朝梁岁暮杂诗(选一)陈衡恪春绮卒后百日往哭殡所感成(三首选一)月下写怀秋瑾宝刀歌高旭自题《未济庐诗集》汪荣宝浩浩太平洋陈曾寿八月乘车夜过黄河,桥甫筑成,明灯绵亘无际,洵奇观也湖斋坐雨柳诒征绝句马君武去国辞(五首选一)苏元瑛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选一)本事诗(十首选一)林文春望柳弃疾吊鉴湖秋女士(漫说飞天六月霜)词选邓廷桢月华清龚自珍湘月项廷纪减字木兰花清平乐顾春早春怨姚燮柳梢青黄燮清浪淘沙蒋敦复满江红陈澧百字令蒋春霖木兰花慢柳梢青潘曾绶罗敷媚顾#xfffd高阳台史璞莹采桑子张邦枢谒金门吴震甘州章永康百字令孙廷璋卜算子周星誉永遇乐刘履芬疏影张景祁望海潮庄#xfffd#xfffd相见欢李慈铭贺新郎谭献蝶恋花贾敦艮临江仙关#xfffdA高阳台宝廷喝火令冯煦南乡子张鸿绩蝶恋花秦云齐天乐濮文湘南歌子王鹏运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张祥龄生查子文廷式蝶恋花水龙吟郑文焯玉楼春庆春宫浣溪沙朱祖谋浣溪沙金缕曲夜飞鹊张僖南歌子秦宝鉴金缕曲况周颐苏武慢减字木兰花黄人金缕曲陈锐望江南陈洵南乡子梁启超贺新郎潘博贺新郎张尔田金缕曲王国维蝶恋花点绛唇秋瑾满江红陈曾寿踏莎行李叔同满江红吕碧城玲珑玉吴梅翠楼吟杨铨金缕曲邵曾鉴金缕曲崔宗武柳梢青谢仁采桑子文选龚自珍送夏进士序魏源海国图志序朱琦名实说吴敏树说钓君山月夜泛舟记曾国藩送刘君椒云南归序求阙斋记张裕钊游狼山记李慈铭猫娘传王#xfffd]运辨通施补华别弟文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黄葆年记卞双玉事林纾苍霞精舍后轩记游西溪记陈三立杂说三严复察变康有为诗集自序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蔡元培祭亡妻黄仲玉李详题吴温叟清溪泛月图林觉民与妻书神话与故事出版说明导读神话盘古女娲伏羲炎帝神农精卫填海夸父羿射九日嫦娥西王母黄帝刑天蚩尤共工鲧禹治水东王公盘瓠神荼郁垒寓言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一鸣惊人叶公好龙狐假虎威伯乐相马鹬蚌相争和氏之璧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揠苗助长塞翁失马传说江妃二女东方朔望夫石宋定伯八月槎董永华佗东海孝妇李寄黄初平壶公麻姑外国道人韶舞白水素女王质黄鹤楼紫荆树屈原曲阿神首阳山天女叶限旁传奇柳毅传聂隐娘李娃传霍小玉传长恨传昆仑奴变文田昆仑孔子项#xfffd相问书捉季布传文一卷消面虫话本沈小官一鸟害七命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钱小隙造奇冤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民歌弹歌伊耆氏蜡辞爻辞四首击壤歌南风歌麦秀歌白云谣关雎#xfffd]苜君子于役玄鸟越人歌三秦民谣子产歌赤眉谣桓灵时童谣城中谣有所思上邪江南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吴孙皓初童谣子夜歌三首华山畿四首那呵滩二首西洲曲折杨柳歌辞三首敕勒歌木兰诗赤日炎炎似火烧凤阳花鼓菩萨蛮牛女笑看星月子弯弯三元里民歌好一朵茉莉花梁山伯元明清诗文出版说明导读元明清诗耶律楚材西域河中十咏(选三)早行戴表元苕溪仇远湖上值雨刘因白沟赵孟(兆页)岳鄂王墓绝句杨载到京师宗阳宫望月虞集挽文丞相揭#xfffd菟#xfffd高邮城寒夜作王冕墨梅杨维桢庐山瀑布谣萨都剌七夕后一日登乐陵台倚梧桐望月有怀李御史公艺倪瓒题郑所南兰刘基梁甫吟感怀袁凯白燕杨基岳阳楼天平山中高启青丘子歌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xfffd#xfffd峤屿春潮杨士奇发淮安于谦石灰吟咏煤炭郭登保定途中偶成李东阳九日渡江寄彭民望祝允明山窗昼睡唐寅把酒对月歌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秋望边贡谒文山祠徐祯卿在武昌作何景明秋江词易水行杨慎吊毛用成(二首选一)宿金沙江谢榛榆河晓发大梁冬夜李攀龙广阳山道中塞上曲送元美(四首选一)王世贞战城南登太白楼高攀龙夜步袁宏道感事钟惺夜归陈子龙小车行秋日杂感(十首选一)辽事杂诗(八首选一)夏完淳鱼服别云间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选一)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干西湖杂感(二十首选三)吴伟业圆圆曲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二首选一)黄宗羲山居杂咏顾炎武精卫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四首选一)施闰章雪中望岱岳王夫之杂诗(四首选一)屈大均鲁连台王士#xfffdG晓雨重登燕子矶绝顶作秦淮杂诗(二十首选一)查慎行早过淇县沈德潜月夜渡江厉鹗晚登韬光绝顶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郑燮题竹石画袁枚马嵬(四首选一)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翁方纲望罗浮黄景仁感旧杂诗(四首选一)元明清词耶律楚材鹧鸪天(花界倾颓事已迁)白朴满江红(行遍江南)夺锦标(霜水明秋)张弘范临江仙(千古武陵溪上路)仇远齐天乐(夕阳门巷荒城曲)虞集风入松(画堂红袖倚清酣)许有壬鹊桥仙(花香满院)张翥多丽(晚山青)李齐贤太常引(栖鸦去尽远山青)萨都剌满江红(六代豪华)百字令(石头城上)倪瓒人月圆(惊回一枕当年梦)刘基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临江仙(街鼓无声更漏咽)杨基清平乐(欺烟困雨)夏初临(瘦绿添肥)高启沁园春(木落时来)石州慢(落了辛夷)夏言浣溪沙(庭院沈沈白日斜)陈铎浣溪沙(波映横塘柳映桥)陈霆踏莎行(流水孤村)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王世贞忆江南(歌起处)俞彦长相思(折花枝)陈继儒点绛唇(钟鼓沉沉)商景兰捣练子(长相思)陈子龙点绛唇(满眼韶华)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乱飞)二郎神(韶光有几)夏完淳一剪梅(无限伤心夕照中)李雯菩萨蛮(蔷薇未洗胭脂雨)吴伟业满江红(满目山川)贺新郎(万事催华发)龚鼎孳贺新凉(鹤发开元叟)宋征舆蝶恋花(宝枕轻风秋梦薄)王夫之更漏子(斜月横)毛奇龄相见欢(花前顾影粼粼)陈维崧点绛唇(晴髻离离)醉落魄(寒山几堵)满江红(席帽聊萧)朱彝尊高阳台(桥影流虹)桂殿秋(思往事)卖花声(衰柳白门湾)屈大均长亭怨(记烧烛雁门高处)曹贞吉留客住(瘴云苦)王士#xfffdG浣溪沙(二首)徐灿踏莎行(芳草才芽)顾贞观金缕曲(二首)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蝶恋花(今古山河无定据)厉鹗百字令(秋光今夜)齐天乐(瘦筇如唤登临去)贺双卿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黄景仁丑奴儿慢(日日登楼)张惠言水调歌头(今日非昨日)木兰花慢(尽飘零尽了)邓廷桢酷相思(百五佳期过也未)周济渡江云(春风真解事)董士锡菩萨蛮(西风日日吹空树)周之琦好事近(引手摘星辰)青衫湿遍(瑶簪堕也)元明清文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李孝光大龙湫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卖柑者言高启书博鸡者事王守仁瘗旅文何景明说琴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宗臣报刘一丈书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袁宏道虎丘钟惺浣花溪记张岱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张溥五人墓碑记黄宗羲原君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侯方域马伶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刘大#xfffd#xfffd游万柳堂记袁枚祭妹文黄生借书说钱大昕弈喻姚鼐登泰山记古代短篇小说出版说明导读文言小说干宝三王墓韩凭妻紫玉刘义庆过江诸人周处王子猷居山阴王蓝田性急蒋防霍小玉传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元稹莺莺传薛调无双传乐史绿珠传张齐贤白万州遇剑客张实流红记秦醇谭意歌传洪迈太原意娘周密放翁钟情前室瞿佑翠翠传李昌祺芙蓉屏记马中锡中山狼传宋懋澄负情侬传蒲松龄青凤婴宁罗刹海市席方平通俗小说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施润泽滩阙遇友凌#xfffd鞒#xfffd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满少卿饥附饱#xfffdr焦文姬生仇死报李渔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生我楼先秦两汉散文出版说明导读尚书无逸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鱼论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xfffdブ#xfffd战晋#xfffdS克败齐于#xfffd王孙满对楚子季札观周乐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范文子论外患内忧叔向贺贫伍举论章华之台战国策邹忌讽齐威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颜#xfffd咚灯胪#xfffd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安易持论语子路曾#xfffd#xfffd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长沮桀溺耦而耕孙子兵法谋攻墨子兼爱(上)非攻(上)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天时不如地利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人有一妻一妾鱼我所欲也民为贵庄子#xfffdl箧秋水(节选)晏子春秋国有三不祥荀子劝学(节选)宋玉对楚王问韩非子五蠹(节选)礼记苛政猛于虎不食嗟来之食礼运(节选)学记(节选)吕氏春秋察今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晁错论贵粟疏司马相如上书谏猎东方朔上武帝书司马迁伯夷列传魏公子列传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刘向战国策序耿育讼陈汤疏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谏不许单于朝书桓谭新论・求辅(节选)马援诫兄子严、敦书王充论衡・自纪(节选)班固记秦始皇本纪后李固遗黄琼书蔡邕郭有道碑文笔记小品出版说明导读人品(一)孔子子之燕居韩婴树欲静而风不止《礼记》曾子易箦嗟来之食刘义庆管宁支公好鹤谢傅与人泛海费衮东坡卜居王守仁君子亭记李贽书司马相如传后陈继儒《米襄阳志林》序钟惺王羲之邵长蘅八大山人人品(二)无名氏我见犹怜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苏轼柔奴宋濂记李歌柳如是借舫人之相知,贵济其天性鹃声雨梦屈大均刘三妹余怀葛嫩人品(三)《礼记》原壤歌#xfffd首刘向闾丘(工卩)韩愈送区册序林茂桂恨古人不见我颜延之苏轼刘凝之沈麟士袁中道关木匠传张岱周戬伯像赞王洁哑孝子传何洁楚壮士伤逝刘峻重答刘秣陵沼书韩愈女#xfffd#xfffd圹铭祭田横墓文归有光思子亭记山水刘义庆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山阴道上行吴兴印渚吴均与施从事书郦道元三峡元结右溪记苏轼与范子丰沈周记雪月之观高濂压堤桥夜宿雪后镇海楼观晚炊袁宏道初至天目双清庄记胜迹苏轼赤壁洞穴王士性胜概楼阁高濂胜果寺月岩望月六和塔夜玩风潮张大复夜言志李流芳江南卧游册题词张岱西湖梦寻序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沈复黄鹤楼虎丘之胜花鸟沈周听蕉记张大复牡丹花木事萤闻蟋蟀李渔众卉第四书带草蝴蝶花杏器物王嘉干将莫邪孟#xfffd#xfffd破镜重圆沈括琴材古镜古剑苏轼论墨赵令#xfffd#xfffd合欢被屠隆香王士性奇石阮葵生记扇郝懿行亡书失砚毛祥麟伞灯饮食白居易荔枝图序张大复食笋试茶钟惺题酒则后四条张岱与胡季望戴延年无核枇杷风土陆容俗讳王士性晋俗俭朴杭俗游旷姑苏好古朱彝尊粤俗好歌语朱象贤送春归顾禄百花生日走月亮(叔石)巧乘风凉冬至大如年李光庭天戴延年#xfffd#xfffd歌典掌刘向楚人遗弓葛洪观听殊好陆机鉴照怀旧干宝熊渠子射石善射者陶潜白水素女丁令威刘义庆木犹如此人琴俱亡桓子野每闻清歌杨#xfffdf之朝云吹#xfffd}李肇笔#xfffdV王定保饭后钟欧阳修猢狲入布袋孟#xfffd#xfffd红叶题诗洪迈久旱逢甘雨洪亮吉人伦艺能王羲之书意刘义庆神明太俗张读圣画李绰兰亭序沈括琴瑟可以搏拊苏轼题赵(山几)屏风与可竹戴松斗牛俞文豹试画李日华论书法与人品竹册张岱练熟还生跋蓝田叔枯木竹石跋徐青藤小品画王士祯苏黄遗墨隽旨《论语》予欲无言陆机性情王羲之快雨眷与时长聚散刘义庆濠濮间想苏轼真人之心朱弁东坡在儋耳赵令#xfffd#xfffd东坡与人书张大复境地眉公语月能移世界董其昌虚室生白张潮春者,天之本怀情之一字情必近于痴而始真空山无人天下有一人知己立品与涉世箴言王符火之耀也葛洪小疵重渊远近内外赵#xfffdU不求闻达洪迈士之处世张大复病傅山至性吕坤自家好处世有十态曾国藩清气戒矜谭诗洪迈真假皆妄古行宫诗吕坤诗教江盈科诗本性情王士祯村舍壁上诗贺贻孙结语毛奇龄诗最忌卑(艹冖小)袁枚味欲其鲜郝懿行论诗佳句潘德舆雅俗之界曾国藩读古人诗文章陆机问道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赵令#xfffd#xfffd东坡书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王肯堂文字得趣张潮作文之法曾国藩此老胸中有事在学术孔子莫我知也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刘义庆无负如来颜之推春华秋实沈括史迁微意王守仁岩中花树傅山好学而无常家张潮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经与史史谈刘向古之良史王仁裕有脚阳春欧阳修唐田布碑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洪迈秦用他国人元散曲出版说明导读遣怀篇元好问〔双调〕骤雨打新荷刘秉忠〔南吕〕干荷叶胡祗#xfffdy〔双调〕沉醉东风王恽〔正宫〕黑漆弩卢挚〔黄钟〕节节高〔双调〕沉醉东风〔双调〕蟾宫曲陈草庵〔中吕〕山坡羊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南吕〕一枝花姚燧〔中吕〕满庭芳〔中吕〕醉高歌马致远〔双调〕清江引〔双调〕夜行船阿里西瑛〔双调〕殿前欢张养浩〔双调〕殿前欢〔中吕〕山坡羊〔南吕〕一枝花曾瑞〔正宫〕醉太平乔吉〔南吕〕玉交枝〔中吕〕山坡羊〔越调〕凭阑人虞集〔双调〕折桂令薛昂夫〔中吕〕山坡羊马谦斋〔越调〕柳营曲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黄钟〕人月圆〔双调〕殿前欢〔南吕〕一枝花任昱〔双调〕清江引徐再思〔黄钟〕人月圆〔双调〕水仙子曹德〔双调〕折桂令〔不知宫调〕三棒鼓声频查德卿〔越调〕柳营曲〔越调〕柳营曲吴西逸〔双调〕清江引杨朝英〔双调〕水仙子宋方壶〔中吕〕山坡羊周德清〔中吕〕满庭芳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无名氏〔正宫〕醉太平叹世篇陈草庵〔中吕〕山坡羊白朴〔双调〕庆东原马致远〔南吕〕四块玉〔双调〕清江引邓玉宾〔正宫〕叨叨令贯云石〔双调〕清江引〔双调〕殿前欢张养浩〔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中吕〕朱履曲郑光祖〔正宫〕塞鸿秋范康〔仙吕〕寄生草乔吉〔中吕〕山坡羊〔双调〕折桂令刘时中〔南吕〕四块玉〔正宫〕端正好阿鲁威〔双调〕蟾宫曲薛昂夫〔正宫〕塞鸿秋〔正宫〕塞鸿秋〔双调〕楚天遥过清江引赵善庆〔中吕〕山坡羊马谦斋〔越调〕柳营曲张可久〔中吕〕红绣鞋〔正宫〕醉太平徐再思〔双调〕蟾宫曲真氏〔仙吕〕解三酲唐毅夫〔南吕〕一枝花张鸣善〔双调〕水仙子汪元亨〔正宫〕醉太平无名氏〔中吕〕朝天子情爱篇杨果〔越调〕小桃红〔仙吕〕赏花时王和卿〔仙吕〕一半儿盍西村〔越调〕小桃红商挺〔双调〕潘妃曲卢挚〔双调〕蟾宫曲〔双调〕寿阳曲关汉卿〔仙吕〕一半儿〔商调〕梧叶儿〔双调〕沉醉东风〔双调〕沉醉东风〔南吕〕一枝花白朴〔中吕〕阳春曲姚燧〔越调〕凭阑人〔越调〕凭阑人马致远〔双调〕寿阳曲王实甫〔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珠帘秀〔双调〕寿阳曲贯云石〔南吕〕金字经〔中吕〕红绣鞋〔双调〕清江引郑光祖〔双调〕蟾宫曲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中吕〕山坡羊范居中〔正宫〕金殿喜重重(南)周文质〔正宫〕叨叨令乔吉〔越调〕小桃红〔越调〕天净沙〔双调〕新水令赵善庆〔双调〕落梅风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双调〕殿前欢〔中吕〕朝天子〔双调〕折桂令〔越调〕凭阑人徐再思〔中吕〕阳春曲〔越调〕凭阑人〔双调〕蟾宫曲春情〔双调〕清江引高克礼〔越调〕黄蔷薇过庆元贞吕止庵〔仙吕〕后庭花〔仙吕〕醉扶归查德卿〔仙吕〕一半儿吴西逸〔双调〕寿阳曲朱庭玉〔大石调〕青杏子李致远〔越调〕天净沙杨朝英〔中吕〕阳春曲宋方壶〔仙吕〕一半儿周德清〔越调〕柳营曲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倪瓒〔双调〕水仙子刘庭信〔中吕〕朝天子〔双调〕折桂令〔双调〕折桂令忆别〔双调〕水仙子高明〔商调〕金络索挂梧桐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正宫〕塞鸿秋〔仙吕〕寄生草〔中吕〕红绣鞋〔中吕〕红绣鞋〔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咏景篇元好问〔中吕〕喜春来刘秉忠〔南吕〕干荷叶盍西村〔越调〕小桃红〔越调〕小桃红胡祗#xfffdy〔中吕〕阳春曲王恽〔越调〕平湖乐卢挚〔双调〕湘妃怨关汉卿〔南吕〕一枝花白朴〔越调〕天净沙马致远〔越调〕天净沙〔双调〕寿阳曲〔双调〕寿阳曲〔双调〕寿阳曲〔双调〕寿阳曲〔双调〕湘妃怨赵孟#xfffd\〔仙吕〕后庭花贯云石〔正宫〕小梁州〔双调〕清江引〔双调〕清江引立春张养浩〔双调〕清江引〔双调〕水仙子〔双调〕折桂令乔吉〔双调〕水仙子〔双调〕水仙子〔双调〕殿前欢苏彦文〔越调〕斗鹌鹑赵善庆〔双调〕沉醉东风张可久〔中吕〕普天乐〔中吕〕红绣鞋〔中吕〕喜春来〔中吕〕红绣鞋徐再思〔中吕〕朝天子〔中吕〕普天乐〔中吕〕普天乐〔双调〕蟾宫曲王仲元〔中吕〕普天乐景元启〔双调〕殿前欢吴西逸〔中吕〕红绣鞋〔越调〕天净沙张鸣善〔双调〕落梅风杨朝英〔双调〕清江引周德清〔正宫〕塞鸿秋钟嗣成〔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倪瓒〔越调〕小桃红嘲戏篇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双调〕拨不断卢挚〔双调〕蟾宫曲关汉卿〔仙吕〕醉扶归〔中吕〕朝天子白朴〔仙吕〕醉中天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姚守中〔中吕〕粉蝶儿睢景臣〔般涉调〕哨遍刘时中〔双调〕新水令钱霖〔般涉调〕哨遍张鸣善〔中吕〕普天乐宋方壶〔南吕〕一枝花无名氏〔正宫〕醉太平〔商调〕梧叶儿〔商调〕梧叶儿唐宋散文出版说明导读魏徵十思疏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李白与韩荆州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李华吊古战场文元结右溪记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韩愈原毁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叙送董邵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杂说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刘禹锡陋室铭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三戒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杜牧阿房宫赋王禹#xfffd#xfffd黄冈竹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石介辨惑欧阳修伶官传序朋党论醉翁亭记秋声赋与高司谏书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苏舜钦沧浪亭记苏洵六国论乐论周敦颐爱莲说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秦观《精骑集》序司马光赤壁之战肥水之战训俭示康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祭欧阳文忠公文文同捕鱼图记沈括活板苏轼教战守策留侯论喜雨亭记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岳飞五岳祠盟记陆游入蜀记二则范成大峨眉山行纪朱熹百丈山记周密观潮陈亮中兴论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林景熙蜃说汉魏六朝诗文赋出版说明导读刘邦大风歌司马相如长门赋古诗白头吟(托卓文君作)张衡归田赋汉乐府悲歌古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并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古诗一首十五从军征诸葛亮后出师表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短歌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并序)七哀诗杂诗孔融杂诗一首王粲七哀诗(其一)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籍咏怀诗(其一)咏怀诗(其三)咏怀诗(其十七)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入军(十四)刘伶酒德颂陆机吊魏武帝文(并序)猛虎行左思咏史诗(其二)咏史诗(其四)鲁褒钱神论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闲情赋(并序)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读《山海经》(其一)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颜延之陶征士诔范晔宦者传论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拟行路难(其四)谢庄月赋王僧虔诫子书孔稚圭北山移文谢#xfffd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淹别赋丘迟与陈伯之书何逊相送任#xfffdP奏弹曹景宗刘峻广绝交论徐陵《玉台新咏》序庾信哀江南赋(并序)寄王琳北朝乐府敕勒歌陇头歌辞木兰辞郦道元江水注(节选)颜之推家训・文章(节选)诗文评品出版说明导读庄子庄子・天道(选录)毛诗序毛诗序王逸楚辞章句序曹丕典论・论文曹植与杨德祖书陆机文赋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风骨文心雕龙・养气文心雕龙・时序文心雕龙・物色文心雕龙・知音钟嵘诗品序萧统文选序魏征隋书・文学传序陈子昂修竹篇序李白古风(其一)古风(其三十五)杜甫戏为六绝句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咏怀古迹解闷(十二首选四首)春日忆李白韩愈送孟东野序白居易与元九书杜牧李贺集序苏洵仲兄字文甫说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答谢民师书送参寥师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范温潜溪诗眼(选录)李清照词论吕本中夏均父集序杨万里诚斋荆溪集序范开稼轩词序朱熹答杨宋卿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选录)张炎词源序词源・清空宋濂答章秀才论诗书高#xfffd#xfffd唐诗品汇总序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序李贽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杂说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袁宏道叙小修诗怀林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回评(选录)王骥德曲律(选录)金人瑞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三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选录)刘大#xfffd#xfffd论文偶记(选录)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选录)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赵翼论诗论诗(选录)姚鼐复鲁#xfffde非书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龚自珍最录李白集刘熙载艺概・文概(选录)花也怜侬海上花列传例言林纾孝女耐儿传序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红楼梦评论唐宋词出版说明导读唐、五代词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忆江南(江南好)皇甫松摘得新(酌一卮)梦江南(兰烬落)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千万恨)梦江南(梳洗罢)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女冠子(四月十七)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顾#xfffd#xfffd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李#xfffdZ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天上月)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宋词王禹#xfffd#xfffd点绛唇(雨恨云愁)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清平乐(红笺小字)踏莎行(小径红稀)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浪淘沙(把酒祝东风)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张舜民卖花声(木叶下君山)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永遇乐(明月如霜)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秦观八六子(倚危亭)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鹊桥仙(纤云弄巧)千秋岁(水边沙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芳心苦(杨柳回塘)浣溪沙(闲把琵琶旧谱寻)晁补之忆少年(无穷官柳)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瑞龙吟(章台路)兰陵王(柳阴直)苏幕遮(燎沉香)西河(佳丽地)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赵佶燕山亭(裁剪冰绡)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永遇乐(落日#xfffdF金)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向子#xfffdN阮郎归(江南江北雪漫漫)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张元#xfffd#xfffd贺新郎(曳杖危楼去)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韩元吉霜天晓角(倚天绝壁)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鹊桥仙(茅檐人静)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洞庭青草)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汉宫春(亭上秋风)永遇乐(千古江山)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刘过糖多令(芦叶满汀洲)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点绛唇(燕雁无心)长亭怨慢(渐吹尽)暗香(旧时月色)齐天乐(庾郎先自吟愁赋)鹧鸪天(肥水东流无尽期)史达祖绮罗香(做冷欺花)双双燕(过春社了)刘克庄玉楼春(年年跃马长安市)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八声甘州(渺空烟四远)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鹧鸪天(池上红衣伴倚阑)文及翁贺新郎(一勺西湖水)刘辰翁兰陵王(送春去)周密献仙音(松雪飘寒)探芳讯(步晴昼)文天祥沁园春(为子死孝)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齐天乐(一襟余恨宫魂断)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张炎南浦(波暖绿粼粼)解连环(楚江空晚)清平乐(候蛩凄断)无名氏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诗经与楚辞出版说明导读诗经选读风周南关雎卷耳桃夭#xfffd]#xfffdq汉广召南草虫甘棠行露殷其雷#xfffd坑忻#xfffd野有死麇邶风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凯风谷风式微静女#xfffd{风柏舟桑中相鼠载驰卫风硕人氓河广有狐木瓜王风黍离君子于役扬之水葛#xfffd采葛郑风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遵大路女曰鸡鸣#xfffd[兮丰风雨子衿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齐风鸡鸣著东方未明卢令魏风汾沮洳园有桃陟岵伐檀硕鼠唐风绸缪#xfffdm杜鸨羽有#xfffdm之杜葛生秦风蒹葭黄鸟晨风无衣陈风东门之#xfffd#xfffd东门之池东门之杨月出泽陂桧风隰有苌楚曹风蜉蝣候人豳风七月鸱#xfffd^东山雅小雅鹿鸣四牡常棣伐木采薇#xfffdm杜菁菁者莪鸿雁鹤鸣白驹黄鸟无羊节南山小弁蓼莪大东无将大车小明鼓钟车#xfffdr菀柳采绿隰桑白华绵蛮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大雅生民#xfffd酌颂臣工有客良耜楚辞选读离骚(节选)屈原九歌屈原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九章屈原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橘颂悲回风卜居屈原渔父屈原唐宋诗出版说明导读家乡情怀宋之问渡汉江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闺怨王维杂诗(选一)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长干行(选一)渡荆门送别杜甫月夜李益江南曲孟郊游子吟崔护题都城南庄张籍秋思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禹锡竹枝词(二首选一)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温庭筠商山早行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陈师道示三子陆游沈园二首友谊长青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张九龄望月怀远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选一)王维送别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别董大(选一)杜甫赠卫八处士春日忆李白江南逢李龟年岑参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问刘十九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黄庭坚寄黄几复赵师秀约客人生百态王维渭川田家观猎李白丁都护歌杜甫丽人行李约观祈雨白居易买花卖炭翁李绅悯农二首贾岛剑客张祜宫词(选一)罗隐蜂聂夷中伤田家秦韬玉贫女梅尧臣陶者陈师道绝句四首(其四)李纲病牛杨万里插秧歌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三、其六、其十)山水清音王绩野望王之涣登鹳雀楼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终南山鹿柴鸟鸣涧李白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选一)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崔颢黄鹤楼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杜甫望岳绝句四首(选一)春夜喜雨秋兴八首(选一)登岳阳楼张继枫桥夜泊韩#xfffd寒食韦应物滁州西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韩愈山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一)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暮江吟钱塘湖春行柳宗元江雪渔翁贾岛题李凝幽居访隐者不遇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杜牧江南春山行清明林逋山园小梅曾公亮宿甘露僧舍欧阳修戏答元珍王安石泊船瓜洲梅花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赠刘景文黄庭坚登快阁陈与义秋雨岳飞池州翠微亭陆游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姜夔过垂虹沧桑世味骆宾王在狱咏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孟浩然岁暮归南山春晓王昌龄长信秋词(选一)李白将进酒行路难(选一)宣州谢#xfffdI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选一)杜甫佳人房兵曹胡马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李贺梦天李商隐锦瑟苏轼洗儿戏作边关烽火杨炯从军行王之涣凉州词(其一)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选一)出塞(选一)王维使至塞上李白关山月子夜吴歌(选一)王翰凉州词(选一)高适燕歌行杜甫兵车行石壕吏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卢纶塞下曲(选二)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贺雁门太守行李清照夏日绝句陆游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示儿林升题临安邸文天祥正气歌过零丁洋忆古思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登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元稹行宫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选一)赤壁泊秦淮李商隐马嵬贾生苏轼荔支叹艺术世界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戏为六绝句(选一)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杜牧读韩杜集王令读老杜诗集苏轼琴诗朱熹春日观书有感二首作者介绍主编:徐中玉,1915年生,江苏江阴人。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和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等。主要作品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关于鲁迅的小说杂文及其他》、《古代文艺创作诗集》、《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激流中的探索》等。其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辞典》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获国家图书出版最高荣誉奖。其主编的《大学语文》,累计印量数千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精彩试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国古代的先贤仁人,在广泛持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生命体验、社会改造、奋斗理想等等所有的情感化成文字,流传后世,“述往事,思来者”。这是何等辉煌的伟业。今天捧读这些厚重的典籍,我们可以看到的,或许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四时物候的咏叹;或许是爱情亲情的眷恋,幸福生活的向往;或许是世态炎凉的感慨,成败得失的嘘唏;或许是一己抱负的执着,慷慨悲歌的坚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觉得,在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我们现代人可以获得许多情感的回响和精神的呼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面对这份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可以借鉴古人,完善自己。当然,传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除了可以完善自己之外,从宏观层面讲,还有更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历史经验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基本构架,是中国人人格养成、文化认同、精神传承的重要支柱。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发挥着重要的巨大的作用。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往往首先表现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崛起。当前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份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会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基点。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伟大智慧,一定会在当下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再次创造辉煌。因此,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重视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从小学到中学,每个学期的语文教材,古代诗文都占有不少的篇幅。即使进入大学的专业学习阶段,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多种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供大学生选修。即使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仍要继续学习,不断进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吸纳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有裨益的。要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尚有许多观念需要理顺,还要做许多持之以恒的宣传和推广。上海人民出版社这套包括《唐宋散文》在内的“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的出版,正是积极回应这一社会需求的具体行动。我有机会为此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感到非常高兴。下面我想就《唐宋散文》涉及的文学史背景和选文的相关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在中国散文史上,唐宋两代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前后六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伟大的散文作家。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苏轼等。由这些作家合称的“唐宋八大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跨代并称的文学现象。由他们分别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促使了一大批作家的出现,为后代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鼎盛和繁荣。这是中国散文史上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唐代散文的发展,是同批判六朝偏重形式的文风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初年,六朝偏重骈俪的风气影响仍然很大。但是,一些有识之士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努力摆脱这种过分的影响。“初唐四杰”虽然写有许多骈文,但有些作品或在内容上力图接近社会现实政治,努力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或在形式上尝试某些变化。陈子昂则在理论上提出了复古口号,实际上是以复古为革新,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其后,萧颖士、李华也提出以三代文章传统,改革当时文风的主张。陆贽的奏议文章,一改骈体文堆砌华藻、滥用典故的陋习,写得流畅自然,对后来韩愈的古文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真正有力地提出以古文为革新的古文运动理论的,是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以恢复儒家道统为旗帜,以“文以明道”为口号,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从而对唐代散文革新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把文学创作的视线,投向社会现实的各个层面。中唐社会的各种弊病,诸如藩镇割据、宦官擅权、社会黑暗、佞佛崇佛,都在散文中有所反映和揭露。古文运动的开展,是中唐文风为之一变,内容虚假、形式#xfffd#xfffd的骈俪之风大为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真实、语言出新的新文体。韩愈、柳宗元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韩愈的议论文气势奔放,波澜起伏;记叙文人物丰满,感情充实;碑志铭文亦写得如泣如诉,感人肺腑。柳宗元的散文,更注重对现实社会的透视。他的山水游记独创一格,在冷峭的文笔中体现了作者的人格追求,成为后世山水游记的典范。韩愈还立排世俗之讥议,广招学生,提携后进,扩大了古文运动的影响。韩、柳之后,李翱、皇甫#xfffd#xfffd等人继续倡导古文。他们虽然走上艰涩、崎岖一路,成就一般不高,然亦各具特色。晚唐古文渐趋衰落,但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仍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价值。杜牧的赋作,代表了文赋的新趋向。经过晚唐五代的社会动乱,古文传统的影响受到了削弱,骈体文风再度兴起。因此,宋王朝建立以后,恢复韩、柳古文传统成为文坛追寻的目标。宋初的柳开、石介等人为此作了努力,但积重难返,效果不大。至宋仁宗庆历年间,随着政治改革潮流的兴起,诗文革新运动也随之而来。倡导这一运动的是古文家欧阳修。欧阳修接过韩愈的主张,提出重道以充文,认为应“事信言文”,“道胜则文不难而自至”,并把道同社会“百事”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并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散文,平易畅达,自然流利,语言富有情韵,艺术感染力强。他的杰出成就与贡献,使他成为宋代文坛的一代宗师。由于他的提携,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相继脱颖而出,都成为宋代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政论文,体现了进步政治家的风格,观点鲜明,辩风犀利。苏轼的散文,透露出潇洒旷达的人生境界,自由挥洒,胸次广阔;其议论文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苏轼对前代散文的优秀传统广为吸纳,在宋代文坛上恣肆驰骋,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可以说,苏轼的文学成就,代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南宋的散文,与时代的联系同样紧密。爱国主义精神成为许多古文作者表现的主题。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虽然写的是一己遭遇,却反映了动荡离乱社会的一个侧面。岳飞、胡铨、陆游等人的作品,亦多贯穿爱国主义情感,语言精练,结构严谨,笔意蕴藉。辛弃疾、陈亮亦有优秀散文留世,这些作品,文字朴实自然,论理条分缕析。南宋后期还应提及的是文天祥。他的散文,记录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给宋代文坛添上光辉的一笔。总之,唐宋两代散文,是先后紧相联系在一起的极其重要的文学发展阶段。唐代以古文运动为标志,在散文史上有廓清道路,开辟方向,上承八代,下启宋元之功。宋代散文,则继承了唐代的优良传统,把散文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说唐代散文多注重纵横开阖,波澜起伏,锤炼字句,语言出新;那么,宋代散文则多以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明白晓畅为特色。他们的共同特点则是都把散文的革新同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本书入选的作品,以历代传颂的名篇为主。选篇涉及唐宋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适当多选些。所选作品的体裁尽量广泛些,以期更全面的反映唐宋散文的成就。需要说明的是,本丛书有许多专题,为避免选篇重复,其他专题已入选的作品,本书一般不再选入。...

    2022-04-16

  •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书名:朱的历史世界作者:余英时出版社: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出版年:2011-7页数:922类别:宗教哲学格式:df/eu/moiISBN:9787108037008作者简介:余英石,安徽潜山人,1930年出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他在香港新亚学院和新亚研究所学习,并从钱穆先生那里学习。1956年至1961年,他在哈佛大学学习,从杨连生先生那里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学院院长、中国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所院士。包括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历史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感、中国文化与现代变化、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智慧晚期考试、戴震与张学成、红楼梦、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歌证明-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宋代文化史和政治史的综合研究,特别注重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在过去,历史学界已经或隐或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如何将这一判断建立在可以客观验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是专业历史的本质任务。因此,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和行动模式在本研究中占据了轴心地位,这本书的副题主要取义于此。下载地址:df格式下载eu格式下载moi格式下载...

    2022-04-05 余英时 陈寅恪晚年心境 余英时与陈寅恪

学习考试资源网-58edu ©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2013312号-3 
站点地图| 免责说明| 合作请联系| 友情链接:学习乐园